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

IT圈 admin 55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经心香)

第20卷第3期2020年09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ZHEJIANG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Vol.20No.3Sep.2020Doi:10.3969/.1672-0105.2020.03.020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程沙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当前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加剧,而影响因素也较为繁杂,这需要我们去关注其中重要的方面,才能更有效、快速地减少此类现象。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按大学生是否自身可控的判断标准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分为大学生群体的易感性和人格特质,外部因素分为手机自身的特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阐释来试图了解其可能的成因,最后据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举措及建议。关键词:手机成瘾;大学生;影响因素;应对举措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105(2020)03-0092-05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andCountermeasuresofMobilePhoneAddictionamongCollegeStudentsCHENGSha-t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00,China)Abstract:Atpresent,thephenomenonofmobilephoneaddictionamongcollegestudents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realsorelativelycomplicated,whichrequiresustopayattentiontotheimportantaspects,paper,basedontheresearchathomeandabroadinrecentyears,someofthemoreimportantinfluencingfactorsaresummarized,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redividedintointernalfactorsandexternalfactorsac-cernalfactorsaremainlydividedintothesusceptibili-tyandpersonalitytraitsofcollegestudents,whiletheexternalfactorsaredividedintothecharacteristicsofmobilephones,'smore,ittriestounderstandthepossiblecausesbyexplainingtheinfluencingfactors,andfds:mobilephoneaddiction;collegestudents;influencingfactors;countermeasures手机,在设计之初只是一种通讯工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手机逐渐承载了诸如观看视频、玩游戏、上网冲浪等娱乐功能。据麦可思研究院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显示,现在在校大学生的手机持有率已超过99%,近的手机使用日均时长已经超过了5个小时。因而,手机成瘾现象开始逐渐受到关注。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技术)异化理论,劳动者(技术使用者)同自己的劳动(技术)产品相异化[1],手机本应作为一种提供了人们生活便利的工具却反过来异化了一八成的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使用手机,而且大学生部分人,让这部分人陷入不良的手机成瘾之中,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国内外对手机成瘾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图对大学生群体在手机成瘾问题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对应举措及建议。一、手机成瘾的概念成瘾的概念来自于药物成瘾。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对药物成瘾的定义是:药物成瘾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常常表现为了获得身心感受或避免戒断反应而产生一种强迫性连续使用该药收稿日期:2020-07-27作者简介:程沙特(1996—),男,浙江永康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第20卷第3期程沙特: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93的行为。现在成瘾的内涵不仅涉及了物质(药物)成瘾,也包括行为成瘾①。行为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在清晰地知道自己行为具有危害性的同时却无法实现自主控制。常见的行为成瘾包括:饮食成瘾、色情成瘾、药物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手机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关于手机成瘾,国内外不少学者都曾提出过不同的阐释,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例如,Jiang和Bai认为判断是否符合手机成瘾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标准:首先,取决于手机使用时长是否超过上限;其次,取决于手机使用是否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行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2]。周喜华则将手机成瘾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成瘾,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使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3]。此外,刘勤学、杨燕、林悦等人归纳出了手机成瘾的四点共同特征:①过高或在重要场合无法控制手机使用行为;基于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失去控制,例如使用频率②心理上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过多关注手机与手机空间,忽视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③出现戒断症状,主要是心理戒断,当个体不能使用其智能手机时,会产生焦躁不安、失落、暴躁等负面情绪;④成瘾后对个体的人际、学习、工作、身心健康等造成不良影响[4]。刘勤学等人概括的手机成瘾特征能较全面地涉及手机成瘾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对日常生活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按照影响因素的来源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群体的易感性和人格特质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手机自身的特点、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一)内部因素1.大学生群体的易感性成长并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满怀人生理想和抱负,生活充满阳光。但是,那些刚刚经历完高考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面临着在获得自我同一性之前的迷茫,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环境、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而容易陷入孤独的状态之中。根据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其所划定的成年早期阶段,该阶段的人们总是渴望获得亲密感,试图摆脱孤独感。因而,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为了排遣孤独感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的网络社交活动中,这也与一些研究者的发现结果相一致[5-6]。而且,手机所提供的丰富的娱乐活动及多维度的虚拟社团也无疑成了他们排遣这些情绪的去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手机强大的依赖性。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学学习是一种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少了中学时期老师和家长的管束,自己能够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陡然增多,而高中时期的高强度应试学习又容易让大学生们在刚入学时产生娱乐放松的“补偿”心理,从而被手机“俘虏”,长此以往便发展成了手机成瘾。2.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影响着人们的社交模式,使得不同人格特质的人会感受到由社会关系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亲密感。所以,人格特质也会影响着大学生对手机使用的依赖程度。之前的研究者们一般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评测。大五人格测验主要测量人格特质的五个维度,分别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不同人格维度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开放性与神经质智能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责任心与智能手机成瘾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7]。冲动性、感觉寻求和高冒险人格也能正向预测智能手机成瘾[8-9]Wang。征主要有:外倾性、神经质、低自尊、孤独、抑郁发现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群体中包含的个性特和焦虑等,手机使用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外倾性和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倾向于手机成瘾,外向的和低自尊的个体更易陷入手机问题使用[5]。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健康相关人员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的人格特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二)外部因素1.手机自身的便携性与多功能性手机早已不是通讯工具本身,它自身功能的日益丰富也是吸引年轻人沉迷于此的原因。刘勤学等人把手机自身的特点作为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之一,并把其分为三个方面:功能的集合性,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易得性和便利性[4]。在功能的集合性方面,智能手机在多样化app的加持下可以实现社交、娱乐、游戏、生活、资讯及学习等功能。这种功能的多样性使得学生们可以在手机的虚拟世94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09月界里完成、替代现实生活的日常活动,从而导致手机的过度使用。现在的许多手机App也喜欢采用一些算法来评估用户的个人喜好,然后在每日的推送中通过不断地兴趣校正去迎合用户的真实兴趣,这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无疑强化了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让他们不断地在即时性的满足自身需求中获得愉悦感,从而导致了手机成瘾行为。此外,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也使得大学生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即刻使用手机,这种一有需要就可以获得满足的特性,也会让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2.家庭环境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和性格品性的关键因素。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学生很容易在面对新环境时出现一些适应障碍,引起包括学生手机成瘾等各种不良后果。有研究发现,当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只顾自己使用手机时,孩子更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恶习[10]。此外,父母之间的和睦关系也很重要。卿再花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之间经常争吵或是子女与父母关系差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险因素[11]。当学生长期处于父母争吵的家庭时,容易通过手机上的社交或者沉迷于手机游戏来逃避这种负面环境。赖红海等人的研究也显示,父母冲突容易使子女缺乏家庭温暖,从而出现自我封闭,最终导致手机成瘾的发生[12]。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手机成瘾者往往与父母的联系都较少,亲子关系整体也更差[13];因此,融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能有效降低人们对手机等网络媒介的依赖,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交流与沟通,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减少有所帮助。3.学校环境因素大学生活已然不同于之前的中学生活,在不再有老师、家长的时刻监督之后,他们需要更多地进行自我管理,这种对家长、老师约束的摆脱也为手机成瘾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不佳往往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有研究发现,成瘾行为和学业效能感有关[14],因此,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从手机游戏中获得自信、尊重和满足。刘衍素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学习成绩差的个体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行为[15]。除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之外,也有研究发现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较差也同样会增加手机成瘾行为的风险[16-17]。三、应对手机成瘾的举措结合第二部分总结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各个因素的特点去探究相对应的举措。整体来看,同样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手机成瘾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改变做起,手机成瘾的外部影响因素则主要可以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当然,正如影响因素本身的复杂性,对这些举措的切身实施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该在多维度下综合作用,才能真正更加有效地帮助未成瘾的大学生预防手机成瘾,帮助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减轻甚至消除成瘾行为。(一)大学生从自身做起1.培养学习的乐趣大学生在大学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依然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对自身将来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的学习。大学的学习可以简单的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学生改变上课玩手机的恶习,在全身心地投入中去体会各个学科的真正乐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大学生还要注重实践,学会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总之,手机娱乐带来的即时满足总是短暂的、浅显的,唯有通过学习才能使得大学生们在自我的进步与成长中体会到持久的快乐和充实。2.注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一方面部分的大学生可能是为了摆脱孤独感,另一方面可能源于自身比较内向,从而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手机的虚拟社交或者游戏中去。虚拟社会关系不是指有着现实情感基础的朋友、亲人等,而是指完全陌生的网络好友。所以,构成他们之间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石往往只是源自于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爱好或兴趣,而这种特性就注定使得他们之间很难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因为他们缺乏了现实的情感联系和社会支持。他们可以互相交流观点,表达对同一事物的喜爱,往往将其当成自己情感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实则不然。Li等第20卷第3期程沙特: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95人在研究中发现人际关系在网络成瘾和消极情绪中起中介作用[18],所以,大学生们应该勇于走出来,到现实情境结识他人,只有与这些现实的人建立友谊和情感才能真正填补自身的情感需求。3.提高自律性一些大学生因为摆脱了高中时期家长和老师的管控,在大学期间就疯狂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等娱乐活动,这就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管控。作为已成年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后果负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把自律解释为,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你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那么你可以肆意挥霍你的时间。此外,一项关于中国青少年的手机成瘾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介导了感知压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19],这说明了提升自律性是可以有效改善手机成瘾现象的。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约束自我来提升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二)家庭关怀和引导1.帮助子女克服困难家庭环境是与大学生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引起子女的手机成瘾行为。即使孩子不在身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不能缺位,父母不应该把手机成瘾一味认为是孩子自身贪玩的结果,既不能不重视,也不能过于悲观而采取极端的措施。父母应该把手机成瘾当作是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首先要在平时多与在校的孩子进行平等地沟通,然后从源头上去分析他们的原因,比如是出于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和同学相处不快等等,之后可以再去主动联系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合力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寒假暑假期间,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榜样,不能自己成天拿着手机打发时间却要求子女放下手机好好学习。此外,有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20],所以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同进行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亦可以与孩子一同读书,交流心得。2.改变家长自身的不良教育方式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中总是有着更多的父母偏爱或是更多的否认拒绝,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可能对孩子十分宠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强烈,自私自利,难以合群,难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于是把兴趣和精力转向手机;另一些家长则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便用暴力、谩骂,企图达到鞭策孩子进步的目的,对孩子的过分严厉会导致孩子自尊心丧失,过度自卑。父母对子女的拒绝否认过多,子女便会渴望从其他途径得到认可与肯定,获得情感的慰藉与满足。因此,父母应该及时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并积极与孩子沟通,在良性互动中做出改进,最终达到让孩子形成优秀品质、形成健康生活习惯的目的。(二)学校方面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真格学校作为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的场所,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影响着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手机成瘾现象。首先,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比如,老师可以重点关注那些上课喜欢玩手机的学生,在课下与他们进行积极交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最终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方案。老师还应该把学生的生活重心引导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比如去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一同规划未来的就业路径,让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学生在学校营造的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中,便可以逐渐消除自身的孤独感,获得自我效能感,最终摆脱手机成瘾的行为。2.适时给予成瘾大学生以心理干预学校可适时地组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为手机成瘾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专家建议,系统脱敏治疗法可用于治疗手机成瘾症,即通过逐渐增加任务强度的形式,帮助大学生进行放松训练,最终减少大学生在脱离手机时的焦虑感。此外,心理健康的服务也应结合学生的成瘾程度、性别特点、人格特质等因素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对轻度成瘾的学生主要以引导为主,转移他们在手机上的过多的注意力;中度成瘾学生或重度成瘾学生则需要配合强制性手段和系统脱敏法,逐渐减缓大学生在不使用手机时的焦虑症状。3.组织多方面的活动学习活动是大学生活动的中心,学校应该切合学专业、爱专业、做专业的学习轴线,引导学生将“认为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96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09月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专业中,以此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学校可以顺应时代变化,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把学生喜爱的现代技术转变成学习专业知识、个人技能的方便途径,从而养成线上的良好自学习惯。学校还可以在线下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比如摄像比赛,唱歌比赛,话剧表演等等,以此来满足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多元兴趣需求;其次,学校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展开相应的知识技能大赛,让大学生在比赛之中学习、进步,也同样增强了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和信心;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创意和能力做出不一样的尝试,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此类活动无疑对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起到非注释:①该定义引自百度百科对药物成瘾的定义。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培养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提升自身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最终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四、结论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现象日益增多,应该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从多个维度,比如大学生自身、家长、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当然,最重要也最有效地方式必定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应该合理看待手机,把其作为一种服务于自身的智能工具,但却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它,最终被手机所“异化”。参考文献:[1]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47.[2]Yong-ZhiJ,eStudentsRelyonMobileInternetMakingImpactonAlienation:theRoleofSocietySupportingSys⁃tems[J].PsychologicalDevelopmentandEducation,2014.[3]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24(004):16-18,35.[4]刘勤学,杨燕,林悦,等.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1):82-87.[5]elationshipBetweenCollegeStudents'MobilePhoneAddiction,LonelinessandPersonality[J].Chinese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2012.[6]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06):1453-1457.[7]王瑁珂.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8]王创.基于强化理论的视角理解和预测智能手机社交应用的上瘾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9]RobertsJA,PulligC,ysmartphone:Ahierarchicalmodelofpersonalityandcell-phoneaddiction[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15(79):13-19.[10]BXXA,CWC,DXZ,s'phubbingincreasesAdolescents'Mobilephoneaddiction:Rolesofparent-childattach⁃ment,deviantpeers,andgender[J].ChildrenandYouthServicesReview,105.[11]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等.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9(05):865-874.[12]赖海红.中专生父母婚姻冲突、自我和谐与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13]牟生调.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和手机依赖的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05):55-58.[14]刘彩谊,张惠敏,张英,等.网络成瘾初中生的创造力倾向和自我效能感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2):1078-1080.[15]刘荃.城市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6):135-140.[16]张敬赞,姜媛.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人际困扰与手机成瘾作用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8):3356-3359.[17]刘欣,陈晶,雷威,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7,40(04):392-396.[18]ChenL,YanZ,TangW,phoneadditionlevelsandnegativeemotionsamongChineseyoungadults:Themediatingroleofinterpersonalproblem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6,55(FEB.):856-866.[19]LiuQQ,ZhangDJ,YangXJ,vedstressandmobilephoneaddictioninChineseadolescents:Amoderatedmediationmodel[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8,87(OCT.):247-253.[20]PereiraFS,BevilacquaGG,CoimbraDR,ofProblematicSmartphoneUseonMentalHealthofAdolescentStudents:AssociationwithMood,SymptomsofDepression,andPhysicalActivity[J].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2020.(责任编辑:廖传景)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经心香)

第20卷第3期2020年09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ZHEJIANG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Vol.20No.3Sep.2020Doi:10.3969/.1672-0105.2020.03.020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程沙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当前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加剧,而影响因素也较为繁杂,这需要我们去关注其中重要的方面,才能更有效、快速地减少此类现象。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按大学生是否自身可控的判断标准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分为大学生群体的易感性和人格特质,外部因素分为手机自身的特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阐释来试图了解其可能的成因,最后据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举措及建议。关键词:手机成瘾;大学生;影响因素;应对举措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105(2020)03-0092-05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andCountermeasuresofMobilePhoneAddictionamongCollegeStudentsCHENGSha-t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00,China)Abstract:Atpresent,thephenomenonofmobilephoneaddictionamongcollegestudents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realsorelativelycomplicated,whichrequiresustopayattentiontotheimportantaspects,paper,basedontheresearchathomeandabroadinrecentyears,someofthemoreimportantinfluencingfactorsaresummarized,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redividedintointernalfactorsandexternalfactorsac-cernalfactorsaremainlydividedintothesusceptibili-tyandpersonalitytraitsofcollegestudents,whiletheexternalfactorsaredividedintothecharacteristicsofmobilephones,'smore,ittriestounderstandthepossiblecausesbyexplainingtheinfluencingfactors,andfds:mobilephoneaddiction;collegestudents;influencingfactors;countermeasures手机,在设计之初只是一种通讯工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手机逐渐承载了诸如观看视频、玩游戏、上网冲浪等娱乐功能。据麦可思研究院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调查显示,现在在校大学生的手机持有率已超过99%,近的手机使用日均时长已经超过了5个小时。因而,手机成瘾现象开始逐渐受到关注。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技术)异化理论,劳动者(技术使用者)同自己的劳动(技术)产品相异化[1],手机本应作为一种提供了人们生活便利的工具却反过来异化了一八成的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使用手机,而且大学生部分人,让这部分人陷入不良的手机成瘾之中,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国内外对手机成瘾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图对大学生群体在手机成瘾问题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对应举措及建议。一、手机成瘾的概念成瘾的概念来自于药物成瘾。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对药物成瘾的定义是:药物成瘾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常常表现为了获得身心感受或避免戒断反应而产生一种强迫性连续使用该药收稿日期:2020-07-27作者简介:程沙特(1996—),男,浙江永康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第20卷第3期程沙特: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93的行为。现在成瘾的内涵不仅涉及了物质(药物)成瘾,也包括行为成瘾①。行为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在清晰地知道自己行为具有危害性的同时却无法实现自主控制。常见的行为成瘾包括:饮食成瘾、色情成瘾、药物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手机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关于手机成瘾,国内外不少学者都曾提出过不同的阐释,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例如,Jiang和Bai认为判断是否符合手机成瘾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标准:首先,取决于手机使用时长是否超过上限;其次,取决于手机使用是否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行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2]。周喜华则将手机成瘾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成瘾,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使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3]。此外,刘勤学、杨燕、林悦等人归纳出了手机成瘾的四点共同特征:①过高或在重要场合无法控制手机使用行为;基于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失去控制,例如使用频率②心理上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过多关注手机与手机空间,忽视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③出现戒断症状,主要是心理戒断,当个体不能使用其智能手机时,会产生焦躁不安、失落、暴躁等负面情绪;④成瘾后对个体的人际、学习、工作、身心健康等造成不良影响[4]。刘勤学等人概括的手机成瘾特征能较全面地涉及手机成瘾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对日常生活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按照影响因素的来源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群体的易感性和人格特质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手机自身的特点、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一)内部因素1.大学生群体的易感性成长并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满怀人生理想和抱负,生活充满阳光。但是,那些刚刚经历完高考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面临着在获得自我同一性之前的迷茫,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环境、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而容易陷入孤独的状态之中。根据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其所划定的成年早期阶段,该阶段的人们总是渴望获得亲密感,试图摆脱孤独感。因而,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为了排遣孤独感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的网络社交活动中,这也与一些研究者的发现结果相一致[5-6]。而且,手机所提供的丰富的娱乐活动及多维度的虚拟社团也无疑成了他们排遣这些情绪的去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手机强大的依赖性。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学学习是一种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少了中学时期老师和家长的管束,自己能够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陡然增多,而高中时期的高强度应试学习又容易让大学生们在刚入学时产生娱乐放松的“补偿”心理,从而被手机“俘虏”,长此以往便发展成了手机成瘾。2.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影响着人们的社交模式,使得不同人格特质的人会感受到由社会关系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亲密感。所以,人格特质也会影响着大学生对手机使用的依赖程度。之前的研究者们一般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评测。大五人格测验主要测量人格特质的五个维度,分别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不同人格维度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开放性与神经质智能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责任心与智能手机成瘾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7]。冲动性、感觉寻求和高冒险人格也能正向预测智能手机成瘾[8-9]Wang。征主要有:外倾性、神经质、低自尊、孤独、抑郁发现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群体中包含的个性特和焦虑等,手机使用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外倾性和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倾向于手机成瘾,外向的和低自尊的个体更易陷入手机问题使用[5]。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健康相关人员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的人格特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二)外部因素1.手机自身的便携性与多功能性手机早已不是通讯工具本身,它自身功能的日益丰富也是吸引年轻人沉迷于此的原因。刘勤学等人把手机自身的特点作为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之一,并把其分为三个方面:功能的集合性,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易得性和便利性[4]。在功能的集合性方面,智能手机在多样化app的加持下可以实现社交、娱乐、游戏、生活、资讯及学习等功能。这种功能的多样性使得学生们可以在手机的虚拟世94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09月界里完成、替代现实生活的日常活动,从而导致手机的过度使用。现在的许多手机App也喜欢采用一些算法来评估用户的个人喜好,然后在每日的推送中通过不断地兴趣校正去迎合用户的真实兴趣,这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无疑强化了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让他们不断地在即时性的满足自身需求中获得愉悦感,从而导致了手机成瘾行为。此外,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也使得大学生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即刻使用手机,这种一有需要就可以获得满足的特性,也会让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2.家庭环境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和性格品性的关键因素。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学生很容易在面对新环境时出现一些适应障碍,引起包括学生手机成瘾等各种不良后果。有研究发现,当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只顾自己使用手机时,孩子更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恶习[10]。此外,父母之间的和睦关系也很重要。卿再花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之间经常争吵或是子女与父母关系差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险因素[11]。当学生长期处于父母争吵的家庭时,容易通过手机上的社交或者沉迷于手机游戏来逃避这种负面环境。赖红海等人的研究也显示,父母冲突容易使子女缺乏家庭温暖,从而出现自我封闭,最终导致手机成瘾的发生[12]。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手机成瘾者往往与父母的联系都较少,亲子关系整体也更差[13];因此,融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能有效降低人们对手机等网络媒介的依赖,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交流与沟通,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减少有所帮助。3.学校环境因素大学生活已然不同于之前的中学生活,在不再有老师、家长的时刻监督之后,他们需要更多地进行自我管理,这种对家长、老师约束的摆脱也为手机成瘾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不佳往往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有研究发现,成瘾行为和学业效能感有关[14],因此,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从手机游戏中获得自信、尊重和满足。刘衍素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学习成绩差的个体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行为[15]。除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之外,也有研究发现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较差也同样会增加手机成瘾行为的风险[16-17]。三、应对手机成瘾的举措结合第二部分总结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各个因素的特点去探究相对应的举措。整体来看,同样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手机成瘾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改变做起,手机成瘾的外部影响因素则主要可以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当然,正如影响因素本身的复杂性,对这些举措的切身实施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该在多维度下综合作用,才能真正更加有效地帮助未成瘾的大学生预防手机成瘾,帮助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减轻甚至消除成瘾行为。(一)大学生从自身做起1.培养学习的乐趣大学生在大学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依然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对自身将来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的学习。大学的学习可以简单的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学生改变上课玩手机的恶习,在全身心地投入中去体会各个学科的真正乐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大学生还要注重实践,学会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总之,手机娱乐带来的即时满足总是短暂的、浅显的,唯有通过学习才能使得大学生们在自我的进步与成长中体会到持久的快乐和充实。2.注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一方面部分的大学生可能是为了摆脱孤独感,另一方面可能源于自身比较内向,从而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手机的虚拟社交或者游戏中去。虚拟社会关系不是指有着现实情感基础的朋友、亲人等,而是指完全陌生的网络好友。所以,构成他们之间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石往往只是源自于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爱好或兴趣,而这种特性就注定使得他们之间很难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因为他们缺乏了现实的情感联系和社会支持。他们可以互相交流观点,表达对同一事物的喜爱,往往将其当成自己情感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实则不然。Li等第20卷第3期程沙特: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95人在研究中发现人际关系在网络成瘾和消极情绪中起中介作用[18],所以,大学生们应该勇于走出来,到现实情境结识他人,只有与这些现实的人建立友谊和情感才能真正填补自身的情感需求。3.提高自律性一些大学生因为摆脱了高中时期家长和老师的管控,在大学期间就疯狂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等娱乐活动,这就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管控。作为已成年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后果负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把自律解释为,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你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那么你可以肆意挥霍你的时间。此外,一项关于中国青少年的手机成瘾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介导了感知压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19],这说明了提升自律性是可以有效改善手机成瘾现象的。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约束自我来提升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二)家庭关怀和引导1.帮助子女克服困难家庭环境是与大学生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引起子女的手机成瘾行为。即使孩子不在身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不能缺位,父母不应该把手机成瘾一味认为是孩子自身贪玩的结果,既不能不重视,也不能过于悲观而采取极端的措施。父母应该把手机成瘾当作是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首先要在平时多与在校的孩子进行平等地沟通,然后从源头上去分析他们的原因,比如是出于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和同学相处不快等等,之后可以再去主动联系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合力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寒假暑假期间,父母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榜样,不能自己成天拿着手机打发时间却要求子女放下手机好好学习。此外,有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20],所以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同进行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亦可以与孩子一同读书,交流心得。2.改变家长自身的不良教育方式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中总是有着更多的父母偏爱或是更多的否认拒绝,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可能对孩子十分宠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强烈,自私自利,难以合群,难以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于是把兴趣和精力转向手机;另一些家长则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便用暴力、谩骂,企图达到鞭策孩子进步的目的,对孩子的过分严厉会导致孩子自尊心丧失,过度自卑。父母对子女的拒绝否认过多,子女便会渴望从其他途径得到认可与肯定,获得情感的慰藉与满足。因此,父母应该及时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并积极与孩子沟通,在良性互动中做出改进,最终达到让孩子形成优秀品质、形成健康生活习惯的目的。(二)学校方面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真格学校作为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的场所,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影响着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手机成瘾现象。首先,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比如,老师可以重点关注那些上课喜欢玩手机的学生,在课下与他们进行积极交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最终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方案。老师还应该把学生的生活重心引导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比如去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一同规划未来的就业路径,让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学生在学校营造的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中,便可以逐渐消除自身的孤独感,获得自我效能感,最终摆脱手机成瘾的行为。2.适时给予成瘾大学生以心理干预学校可适时地组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为手机成瘾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专家建议,系统脱敏治疗法可用于治疗手机成瘾症,即通过逐渐增加任务强度的形式,帮助大学生进行放松训练,最终减少大学生在脱离手机时的焦虑感。此外,心理健康的服务也应结合学生的成瘾程度、性别特点、人格特质等因素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对轻度成瘾的学生主要以引导为主,转移他们在手机上的过多的注意力;中度成瘾学生或重度成瘾学生则需要配合强制性手段和系统脱敏法,逐渐减缓大学生在不使用手机时的焦虑症状。3.组织多方面的活动学习活动是大学生活动的中心,学校应该切合学专业、爱专业、做专业的学习轴线,引导学生将“认为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96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09月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专业中,以此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学校可以顺应时代变化,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把学生喜爱的现代技术转变成学习专业知识、个人技能的方便途径,从而养成线上的良好自学习惯。学校还可以在线下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比如摄像比赛,唱歌比赛,话剧表演等等,以此来满足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多元兴趣需求;其次,学校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展开相应的知识技能大赛,让大学生在比赛之中学习、进步,也同样增强了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和信心;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创意和能力做出不一样的尝试,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此类活动无疑对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起到非注释:①该定义引自百度百科对药物成瘾的定义。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培养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提升自身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最终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四、结论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现象日益增多,应该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从多个维度,比如大学生自身、家长、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当然,最重要也最有效地方式必定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应该合理看待手机,把其作为一种服务于自身的智能工具,但却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它,最终被手机所“异化”。参考文献:[1]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47.[2]Yong-ZhiJ,eStudentsRelyonMobileInternetMakingImpactonAlienation:theRoleofSocietySupportingSys⁃tems[J].PsychologicalDevelopmentandEducation,2014.[3]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24(004):16-18,35.[4]刘勤学,杨燕,林悦,等.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1):82-87.[5]elationshipBetweenCollegeStudents'MobilePhoneAddiction,LonelinessandPersonality[J].Chinese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2012.[6]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06):1453-1457.[7]王瑁珂.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8]王创.基于强化理论的视角理解和预测智能手机社交应用的上瘾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9]RobertsJA,PulligC,ysmartphone:Ahierarchicalmodelofpersonalityandcell-phoneaddiction[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15(79):13-19.[10]BXXA,CWC,DXZ,s'phubbingincreasesAdolescents'Mobilephoneaddiction:Rolesofparent-childattach⁃ment,deviantpeers,andgender[J].ChildrenandYouthServicesReview,105.[11]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等.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9(05):865-874.[12]赖海红.中专生父母婚姻冲突、自我和谐与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13]牟生调.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和手机依赖的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05):55-58.[14]刘彩谊,张惠敏,张英,等.网络成瘾初中生的创造力倾向和自我效能感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2):1078-1080.[15]刘荃.城市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6):135-140.[16]张敬赞,姜媛.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人际困扰与手机成瘾作用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8):3356-3359.[17]刘欣,陈晶,雷威,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7,40(04):392-396.[18]ChenL,YanZ,TangW,phoneadditionlevelsandnegativeemotionsamongChineseyoungadults:Themediatingroleofinterpersonalproblem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6,55(FEB.):856-866.[19]LiuQQ,ZhangDJ,YangXJ,vedstressandmobilephoneaddictioninChineseadolescents:Amoderatedmediationmodel[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8,87(OCT.):247-253.[20]PereiraFS,BevilacquaGG,CoimbraDR,ofProblematicSmartphoneUseonMentalHealthofAdolescentStudents:AssociationwithMood,SymptomsofDepression,andPhysicalActivity[J].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2020.(责任编辑:廖传景)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