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望红云)
内部劣势:
1. 供货受制于人:小米的产品只有20%来自自身工厂的研发和制造,其余80%来自委外的ODM供应商。可以说外部供应商掌握着小米的供货命脉,一旦其中出现问题,小米可能会出现无货可卖的尴尬。
2015年,小米的供应链之殇集中爆发。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当属小米与三星交恶,三星是供应链领域的霸主,其触角遍及芯片、存储、屏幕等领域。这次事件给小米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尽管三星AMOLED屏幕那段时间出货量很大,但就是不给小米供货,导致小米5迟迟不能交付。最终,这场供应链危机失控地演变成为小米2015年手机销量目标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
2. 售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快速对售后进行布局,2017年开始小米售后就外包给第三方,主要是当地较大的维修中心,但不同地区服务质量、收费标准不同,其售后服务一直受到消费者质疑。
3. 品牌印象固化,手机销售利润低:小米为摆脱低价标签,专门推出红米走低端路线,小米走高端旗舰路线。9月小米新机销售排行榜显示,小米手机销量中排名前三的均是红米手机。 在印度智能手机品牌中,小米保持了27.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依靠的是廉价的低端红米系列。
4. 专利问题成发展瓶颈:首先,小米在海外的专利布局还远远不够(包括专利数量和质量),这导致其在短期内要大幅度拓展海外市场有极大的难度。一旦涉足海外市场,他们将面临大量的专利诉讼的风险。2014年底,小米“出海”印度不久便遭遇爱立信的专利纠纷,印度扩张计划一度被迫中断。2018年9月,美国公司Dareltech也将小米告上了法庭,其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起诉小米侵犯4项专利权。而在国内,最著名的莫过于酷派诉讼小米,要求小米立即停止侵犯专利的行为。 其次,小米的专利在技术领域的布局上还存在明显不均衡。大量专利技术还停留在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上,真正核心的硬件/芯片及底层通讯协议方面的技术还十分欠缺,而这些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时间积累,显然小米依靠自身力量要在短时间内弥补是极其困难的。据公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小米有不少于30项实用新型专利被他人发起无效宣告,其中15项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7项专利被部分宣告无效,仅有8项专利维持有效。
5. 扁平化管理的限制:扁平化管理比较适合企业建设初期300与人的团队,如今小米公司的员工有14000名左右,扁平化管理便没有那么好实施了。
6. 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带来风险:2019年9月末,公司应收贷款122.56亿,比2018年末102.93亿,上涨了近20%。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第三季度,应收贷款拨备约4.15亿,同比增长538%。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应收贷款拨备累计约8.68亿元,同比增长191%。意味着,公司贷款的坏账率出现大幅上升。消费贷业务风险滞后,刚放贷款时,容易做大利润,在回收贷款末期,容易出现违约。目前,市场上网络贷款,不能使用暴力催收模式,用户违约率都在上升。公司应收贷款余额122.56亿,如果坏账率上涨趋势不能被遏制住,将对公司利润有冲击。
7. 股价腰斩,估值或要回归硬件:截至目前,小米股价9.07港元,市值2257亿。这意味着,上市一年多,小米股价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了近50%,较最高点的21.55港元,已经下跌了58%。
从模式来说,小米的估值从互联网向硬件回归。2019年第3季度,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营收9.9%,这已经是占比最高的季度了。硬件占比超过90%,互联网占比不到10%,同时,小米手机的出货量还出现了下滑,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大幅放缓。所以,小米的互联网估值概念已经不好讲了。
8. 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下降:19Q3数据显示,小米在全球市场出货量增速下滑最多,为3.3%,此时国内其他品牌都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而这种下滑在国内市场更为明显:19Q3数据显示,小米出货量同比缩减30.5%,在同行中下滑最多。国内市场份额同样排在第四,处于华为、vivo、OPPO之后。
9. 研发投入低造成技术弱势:小米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长期维持在3%-4%,华为研发占营收比是14.1%,苹果研发费用虽不太高,但也常年维持在6%左右。研发力度的长期弱势给小米造成的影响更多是在高端机层面,缺乏足够硬核能打的技术,顾客买单自然会有顾虑。
10. 宣传力度不足:在宣传力度方面,最直观的感受是OV“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照亮你的美”、“这一刻更清晰”等等slogen算是火遍大街将南北,再看小米,多年来大家记住的似乎仍然是雷军的“Are you ok”。而这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就是销售占营收比同样常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4-5%左右),Q3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为4.7%,虽然较去年同期上涨了0.4%,但投入幅度依旧低于同行。与之相比,传音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常年在11%左右、苹果为7%、华为15%。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望红云)
内部劣势:
1. 供货受制于人:小米的产品只有20%来自自身工厂的研发和制造,其余80%来自委外的ODM供应商。可以说外部供应商掌握着小米的供货命脉,一旦其中出现问题,小米可能会出现无货可卖的尴尬。
2015年,小米的供应链之殇集中爆发。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当属小米与三星交恶,三星是供应链领域的霸主,其触角遍及芯片、存储、屏幕等领域。这次事件给小米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尽管三星AMOLED屏幕那段时间出货量很大,但就是不给小米供货,导致小米5迟迟不能交付。最终,这场供应链危机失控地演变成为小米2015年手机销量目标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
2. 售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快速对售后进行布局,2017年开始小米售后就外包给第三方,主要是当地较大的维修中心,但不同地区服务质量、收费标准不同,其售后服务一直受到消费者质疑。
3. 品牌印象固化,手机销售利润低:小米为摆脱低价标签,专门推出红米走低端路线,小米走高端旗舰路线。9月小米新机销售排行榜显示,小米手机销量中排名前三的均是红米手机。 在印度智能手机品牌中,小米保持了27.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依靠的是廉价的低端红米系列。
4. 专利问题成发展瓶颈:首先,小米在海外的专利布局还远远不够(包括专利数量和质量),这导致其在短期内要大幅度拓展海外市场有极大的难度。一旦涉足海外市场,他们将面临大量的专利诉讼的风险。2014年底,小米“出海”印度不久便遭遇爱立信的专利纠纷,印度扩张计划一度被迫中断。2018年9月,美国公司Dareltech也将小米告上了法庭,其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起诉小米侵犯4项专利权。而在国内,最著名的莫过于酷派诉讼小米,要求小米立即停止侵犯专利的行为。 其次,小米的专利在技术领域的布局上还存在明显不均衡。大量专利技术还停留在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上,真正核心的硬件/芯片及底层通讯协议方面的技术还十分欠缺,而这些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时间积累,显然小米依靠自身力量要在短时间内弥补是极其困难的。据公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小米有不少于30项实用新型专利被他人发起无效宣告,其中15项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7项专利被部分宣告无效,仅有8项专利维持有效。
5. 扁平化管理的限制:扁平化管理比较适合企业建设初期300与人的团队,如今小米公司的员工有14000名左右,扁平化管理便没有那么好实施了。
6. 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带来风险:2019年9月末,公司应收贷款122.56亿,比2018年末102.93亿,上涨了近20%。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第三季度,应收贷款拨备约4.15亿,同比增长538%。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应收贷款拨备累计约8.68亿元,同比增长191%。意味着,公司贷款的坏账率出现大幅上升。消费贷业务风险滞后,刚放贷款时,容易做大利润,在回收贷款末期,容易出现违约。目前,市场上网络贷款,不能使用暴力催收模式,用户违约率都在上升。公司应收贷款余额122.56亿,如果坏账率上涨趋势不能被遏制住,将对公司利润有冲击。
7. 股价腰斩,估值或要回归硬件:截至目前,小米股价9.07港元,市值2257亿。这意味着,上市一年多,小米股价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了近50%,较最高点的21.55港元,已经下跌了58%。
从模式来说,小米的估值从互联网向硬件回归。2019年第3季度,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营收9.9%,这已经是占比最高的季度了。硬件占比超过90%,互联网占比不到10%,同时,小米手机的出货量还出现了下滑,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大幅放缓。所以,小米的互联网估值概念已经不好讲了。
8. 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下降:19Q3数据显示,小米在全球市场出货量增速下滑最多,为3.3%,此时国内其他品牌都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而这种下滑在国内市场更为明显:19Q3数据显示,小米出货量同比缩减30.5%,在同行中下滑最多。国内市场份额同样排在第四,处于华为、vivo、OPPO之后。
9. 研发投入低造成技术弱势:小米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长期维持在3%-4%,华为研发占营收比是14.1%,苹果研发费用虽不太高,但也常年维持在6%左右。研发力度的长期弱势给小米造成的影响更多是在高端机层面,缺乏足够硬核能打的技术,顾客买单自然会有顾虑。
10. 宣传力度不足:在宣传力度方面,最直观的感受是OV“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照亮你的美”、“这一刻更清晰”等等slogen算是火遍大街将南北,再看小米,多年来大家记住的似乎仍然是雷军的“Are you ok”。而这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就是销售占营收比同样常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4-5%左右),Q3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为4.7%,虽然较去年同期上涨了0.4%,但投入幅度依旧低于同行。与之相比,传音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常年在11%左右、苹果为7%、华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