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甘涵)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 当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况或事件时,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才能避免假大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情况令人担忧。高消费的背后是大学生们为了自身的舒适体验而大手大脚,更是因为面子工程想要在同学面前显示出优越感作祟。大学生普遍的过度消费问题已经亟待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主要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超前性消费” 即为了提前享受或追赶潮流,不惜用举债的方式来提高生活档次。大学生们刚刚成年进入社会,银行为了尽早拉住这些潜在消费者,往往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办信用卡,打开皮夹有4,5张信用卡的同学绝对不在少数。新闻中也时不时会提到大学生卡奴,还不出信用卡债时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外出打零工来还钱,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说,最后若不能完全还款还会影响将来进入社会以后的信用程度,除了满足一时的快感,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种是“炫耀性消费” 目的是通过消费炫耀“我有钱”以满足虚荣心。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招收而来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有的父母可能只是辛苦劳作的农民,有的是工薪阶层,还有的却是大老板。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有钱的同学便会经常买一些并不需要的奢侈品以显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许多大学生都使用的社交网络人人网上,时常有同学会发一些奢侈品代购的信息,起初我看到时觉得他们并不会有生意,因为那些香奈儿,LV的包包动辄上万的价格并不是普通大学生能承受的。可是看到他们接收到的大量的来访询问以及订单,我才发现自己低估了很多同学的消费水平。 第三种是“病态性消费” 通过消费活动来满足自己内心一些不成熟的心态。尽管大学时代是曾经家长口口声声说的悠闲轻松的一段时光,但是在重点院校中是绝对不可能这么悠闲的,学霸多以至于在学习方面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由此,有的同学便会想方设法寻求放松的压力,其中暴饮暴食、买各种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种,,以此满足自己内心的压抑,空虚以及不满,渐渐的就养成了这样一个过度消费的坏习惯。还有一种“病态性消费”源于身边的同学买了新产品,为了不落于人后,无论多少钱都舍得去花,就像上文中那个要买“苹果三件套”的女生,其实可能她并不知道乔布斯的发展史,也可能并不知道苹果到底好在哪里,可是大家都有所以她也就要,否则会有被同学看不起的可能。这样的一种觉得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的病态畸形的内心活动,对于即将踏足社会的大学生是绝对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构成是很复杂的,鉴于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消费观的不成熟,辅导员们应该多加引导同学,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使消费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服务,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我们对身边生活情况的观察,经过我们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为此,我们做了此调查研究。 二、问卷情况 本问卷共发放96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发放以我们各地的同学为主,有广东省的,有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同学,大部分是在成都本地的同学当中所做的调查,且问卷基本做到了随机发放。 我们在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600~800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比较合理。600以下和1000以上的人数较少,其中600以下的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1000以上的主要来自城市。调查中发现,消费额受最大影响的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学生的消费额基本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同时,消费额又与学校所在地有一定的联系,同等家庭条件的学生在城市的消费普遍要比在郊区的学生的消费要高出100~200元。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400~50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调查中表明,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与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我们的独立程度远不如国外大学生,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出去打工了,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4、课外兼职打工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打工挣钱的意向,但其中只有大约六成的学生有真正去打工的经历。其打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以挣钱为目的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打工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由上边的问题中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都基本靠父母供给甚至是完全由父母承担。 5、恋爱支出方面 现在大学生恋爱是个普遍的现象,不过由于我们在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差距较大,所以恋爱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在其他综合性大学等男女比例较均衡的同学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男方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同时,无论男女双方都表示恋爱后的消费明显增加,而且男方的消费增加额一般比女方多。 6、消费心理方面 我们觉得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63%的人消费都首先看质量,其次是价格,只看重品牌和潮流的人数只有不到10%,且10%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富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太大的偏颇,在消费中还是很理性的。 7、理财意识和能力方面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消费情况不合理,但是大家又一直让这种不合理存在下去,可见现在大学生对理财能力尚有相当的欠缺。 四、更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6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成都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五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45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36名女生中,66%饮食费用在4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60名男生中也只有8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3、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4、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例如,调查中发现,有近四成的人根本没有作过兼职,而且那些作过兼职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或是为了挣零花钱,真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或想在经济方面独立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2、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3、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 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 七、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由于我们本身也属于大学生群体,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次调查研究难免有疏漏之处和一定的局限性,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3 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大部分人步入社会前最后的学生时代,大学又像个社会缩影映射着不少的社会元素。最近,云南丰讯广告公司联合春城晚报展开了一项有关在昆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报告,结果将在丰讯高校高峰论坛上展现。用时近200天,覆盖30多所高校,数据样本近2.1万份。此次调查主要以微信填答问卷的形式,加上摄像及录音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4成大学生欲整容 整容是近几年来的热词,不少爱美人士会选择整容为自己的形象加分。特别是近两年微整形概念火爆之后,不少人对“不用开刀、不留伤口”的整容方法跃跃欲试。此次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指出,37%在昆大学生想过整容,其中还包括先天条件不错的“俊男靓女”。 俊男靓女更想整容 “其实我对自己的外貌还是挺满意的,就是眼皮脂肪较多看起来肿肿的,显得眼睛有些小。所以想去割双眼皮,但因为怕动刀子所以一直犹豫。”云南大学一位面容姣好的女生说。除了割双眼皮,祛斑祛痘、皮肤美白、视力矫正都是大学生最希望进行的。特别是祛斑祛痘,有27.5%受访者表示需要,且多为男性。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李源刚刚接受了祛痘治疗,“之前脸上痘痘很多,自己看着都不舒服,所以专门做了祛痘。现在脸上好看多了,也觉得更阳光自信。” 整容是求职名义下的“包装” 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20xx年应届毕业人数将达到749万左右,再创新高。为求一职,大学生绞尽脑汁。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整容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顺利找到工作。此外,不只是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也加入了整容队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提高自身各项素质尤为重要。学生应正确看待整容和个人、工作、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更该正确意识到不应只通过整容来改变外在条件,提升内在条件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尊心和自信心才是理性的做法。”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中心老师李佳峰表示。 在校期间考驾照:驾照成就业加分砝码 前些年,考驾照的群体大都准备购车。而今,驾照成为大学生口中的“第二文凭”,也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就业竞争加分项。在昆明的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取得驾照,没有取得驾照的大学生中有16.1%已经报名但还在“排队”,20.3%是因为没有时间,14.8%是因为还没买车认为没必要,觉得学车地点太远和费用过高的学生比例都超过12%。还有一个现象,有81.6%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车可分期付款。云南财经大学大四学生刘宇已拿到驾照,“驾照肯定得在大学期间学掉,很多学长毕业工作后,需要出差时,公司会派一辆车让你自己去外地,没有驾照不就做不了工作了?” 云南某驾驶培训学校的李教练认为大学生还是在校期间学驾照最好,“首先大学生时间比较充裕,工作以后挤出完整的时间考驾照比较困难。其次,汽车越来越普及,也许过些年就和手机一样每个家庭都买得起。所以条件允许的话,学车还是要趁早。” 希望考驾照能分期 “刚刚拿着驾照粗略一算:报名费、长途费和餐费已经过万,要是驾校报名费能分期付款就好了。”大多数学生和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曹星想法一样,希望能够分期付款学车。如今,分期付款已是大学生购物消费的一个重要附加条件。大学生分期付款范围越来越广,买数码产品、电动车,甚至上培训班都能分期付款,电商、实体店纷纷挂出分期购物大旗。但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中心老师龙茜提醒,分期购物虽然方便,但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实际需求。 两成大学生用苹果,四成首选国货 手机的使用频率已超越电脑,成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工具。其中,苹果手机毫无悬念是大学生最追捧的手机,使用人数占比22.8%;小米与三星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7.6%和17.2%。前三甲使用比例值总和已近六成。前五名除小米之外,金立和OPPO这两个国产品牌也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 大学生为何选择这些品牌?云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李浩是个技术宅,对手机系统颇有研究,“我用的小米一直宣传自己‘为发烧而生’,正好适合我。它的硬件确实不错,系统和软件我都可以自己捣鼓。”与李浩不同,女生大多不爱折腾,云南大学大四女生高云是忠实的“果粉”,“苹果手机系统相对于安卓更稳定,用起来不折腾。我这种‘数码盲’也能用得很顺手。”此外,受访学生选择手机并非盲目追求品牌。44.25%的受访学生表示,如果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首选国货。他们都会有自己的“癖好”:音质好、硬件强、外观漂亮……能满足某方面需求的品牌都可能受到青睐。 线下买手机才放心 调查结果显示,与购买其他商品相比手机品牌专卖店与手机卖场仍是大学生最信赖的渠道,线下实体店并未受到互联网过大的冲击。同时,3大运营商春秋开学季在学校的销量也不容小觑,占到大学生购买量的10.7%。云师大女生刘诗奇一直都在实体店买手机,“我本身就不怎么懂行,听说网上的手机很多都是翻新机,我不知道如何分辨,图省事就只在实体店买。价格比网上贵了些,就当是买个心安吧!”大多学生表示,网络销售的手机质量良莠不齐一直是他们网购的最大顾虑。 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还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他们的消费方式不同于过去,而将来的大学生消费方式又会有所改变。在此,我们还是希望大学生们在消费时,能够更加理性,根据经济情况和需求程度进行选购产品。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4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 2、方法: 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 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 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cel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 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 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 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 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5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当代学生的消费新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 1、实惠是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流行和实用之间,更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在各类产品的选择中,价格适中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因素之一。类似的特征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也有体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三种促销方式是:打折、派送和赠送小礼物。 2、大学生侧重时尚性消费 20岁左右的青年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大学生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与此同时,独特、新奇带来的往往是流行、普及。服饰、化妆品仍是女生消费的大头,68.3%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购买独特风格的衣着服饰。只有31.7%的人认为无所谓,穿得舒服就行。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大学生在品牌的选择上忠诚度高 国外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品牌更受学生欢迎。在手机、数码产品等中高端消费品上,国外品牌占据优势;国内品牌在电脑等个别领域逐步增强。在快速消费品上,国内外品牌在大学生心目中各有优劣。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阿迪、ONLY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同学欢迎。 4、大学生消费也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他们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调查发现,有98.3%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而且大部分人月消费在600元左右。像满足以前意义上的温饱消费只占总消费的三成,恋爱、人际交往、个人时尚用品等费用反而占了日常消费的大头。现在MP3、手机、笔记本电脑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三件不可或缺的高科技产品。目前,手机在同学中的占有率超过90%,其中七成的同学使用高档手机。56.7%的同学拥有电脑。但在拥有电脑的同学中,68%的同学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只有少数同学是用电脑学习。 5、考证、出国成为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我粗略数了下: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证,像会计证、秘书证、公关员证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公关员资格证对找工作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同学如实说。除了考证成风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将毕业店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许多家庭就将一大笔钱投在了各种出国培训班里。一位正在等待签证的朋友算了一笔账:出国必须考雅思,大三我去了北京念新东方的雅思,学费1800元,材料费200元,报名费1000多元,连带生活费,光半个月就花了4、5千元。考完之后要申请学校,每所学校的申请费都不同,例如美国一般是60美元左右,如果多申请几所,怎么都将近一万元,加上后面的签证、护照、存档的钱,仅前期准备就要好几万,更别提出国了。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也有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消费情况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有重要影响。我在对一些同学的访问中发现,一般来说,农村的大学生每月的消费大部分是用在伙食上,另外一部分开支主要是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他们的家庭都不富裕,在学校的消费也和在家里一样,不会太讲究。而城里的学生在消费上就相对大手大脚些。 2、集体影响 读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集体宿舍,这样,个人的消费方式不得不受到集体的影响,比如我以前不太喜欢喝牛奶,但同宿舍其他人都有喝奶的习惯,我也就慢慢跟着喝了。 3、社会文化的影响 以女大学生为例,虽然他们和社会有一段距离,但社会上的潮流也能影响到她们,追求时尚,高档服装,化装品,减肥品等,都要花很多钱。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首先,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家长的消费观和行为会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的反映出来。给予他们一定消费自主的同时也要注意教育。 同时,学校对大学生正确的消费官和消费行为应有好的主导作用。要加强勤俭节约的教育,狠抓校风学风。 最后建立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当前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影响。我们希望依赖社会的力量,屏弃不良的消费行为,积极建立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的生长点。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6 “眼下的校园生活太丰富多彩了,花销也大。上网要钱,逛街要钱,同学生日聚会要钱,考计算机证也要花钱……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喜欢,钱倒不是问题。”上周,在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的一个座谈会上,一位同学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做了如上描述。 ●75%以上每月日常消费在千元左右 ●电子产品消费不亚于白领 ●爱买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 ●品牌成为女生消费第一考虑因素 ●恋爱中男生消费占七成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层次?据浙江工商大学对全校学生做的一次调查显示:75%以上的学生每月日常消费在1000元左右,部分爬上了XX元,超过普通白领消费水平。 大学生是如何支配这笔费用的?此次的调查告诉我们,恋爱、人际交往、考证以及出国筹备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项目。恋爱、人际交往费用是日常消费的大头。考证以及筹备出国的费用,成为让大学生消费水涨船高的新增长点。 “温饱”消费只占三成 吃饭穿衣每月花费不大 本次调查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共发放了5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30份。 调查发现,有98.1%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大部分月消费在1000元左右,消费额度属适中。像满足以前意义上的“温饱”消费只占学生日常消费的30%而已。书籍消费在5%以下爱买书的大学生不多现在大学生越来越不爱买书了。64.2%的同学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仅占总消费5%以下。即便这5%,还有很大一部分购买的是服饰、化妆、漫画等方面书籍。“学校发的书还看不过来,谁还买专业书,再说什么文学书、工具书学校图书馆都有。”其中一名被访者回答说。 手机、电脑、mp3电子产品消费 大学生不亚于白领 调查发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同学中的拥有率都超过半数。77.36%的同学已拥有手机,其中超过七成的同学使用中高档手机。 56.6%的同学拥有电脑。特别是对新生来说,电脑已经成为入学的必备“家当”之一。但在这些拥有电脑的同学中,58.5%的同学是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只有26.4%的同学用电脑来学习。 服饰、化妆品成女生消费大头 品牌成为第一考虑因素 对于绝大多女生来说,各种服饰、化妆品消费是日常消费的一个大头。有将近一半的女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艾格”、“only”、“兰蔻”、“倩碧”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同学欢迎。 为了爱情可以不要“面包” 恋爱消费成男生消费的“主战场” 恋爱消费,一直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战场”,尤其是男生,有时候为了谈恋爱,不得不饿肚子。 “如果说一个月父母给1000元的话,每个月的‘恋爱经费’怎么样也要保证700元吧。”正在念大三的田锦生说,“大学生恋爱还是以男生出钱居多,每个月从父母那里拿的基本都花在这上面了,剩下的就只能保证日常饮食了。如果不够,就只能不吃早饭了!” 据了解,在大学中像田锦生这样的还是属于“普遍现象”,更有甚者,花费数千元买花,只为博得女生一笑。 交际、应酬、请客大学生消费大大升级 “寝室同学聚餐100元;请社团干部吃饭200元……”还在上大二的李旭正在算他上个月的开销,用他的话说,这种交际应酬的费用是不能少的。 记者对下沙高教园区做了粗略调查,发现学校边饮食店明显比其他店多,大多是中档消费,一般一顿下来也要100多元,同学请客多数选在这些地方。据说,现在大学校园的交际应酬与外面社会没什么两样,许多学生抱着“不得不应酬”的想法,反而给自己造成了负担。“其实我也不太愿意请客,这的确很费钱,但人情欠不得啊。”浙江工商大学的周丹抱怨道。 考证、出国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随着大学生对今后出路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考证、出国就成为两大重要砝码,大学生花在这两方面的钱也一年比一年多,这成为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大三的王闽粗粗数了一下: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省二级证书,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像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秘书资格证对理科学生找工作来说就根本起不到作用。” 除了考证成风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将毕业店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许多家庭就将一大笔钱投在了各种出国培训班里。正在等待签证的王惠算了一笔账:“出国必须考gre,大三我去了北京念新东方考g班,学费900元,材料费200元,报名费1000多元,连带生活费,光半个月就花了3000元;我还考了托福;之后要申请学校,每所学校的申请费都不同,例如美国一般是60美元左右,如果多申请几所,怎么都将近一万元,加上后面的签证、护照、存档的钱,仅前期准备就要好几万。” 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 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 针对目前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意识陷入了误区,许多消费行为都体现了他们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很多学生是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的,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商学院经济系老师解释道,“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很可能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而且,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学着社会人一样去酒吧、茶馆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白领穿着等等,随之而来的就是攀比心理,家境好的可能越来越追逐名牌,而家境相对较差的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此次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理财高手”,大部分人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有7.5%的人是典型的“月光一族”,还有18.7%的人支出会超标。
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甘涵)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 当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况或事件时,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才能避免假大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情况令人担忧。高消费的背后是大学生们为了自身的舒适体验而大手大脚,更是因为面子工程想要在同学面前显示出优越感作祟。大学生普遍的过度消费问题已经亟待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主要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超前性消费” 即为了提前享受或追赶潮流,不惜用举债的方式来提高生活档次。大学生们刚刚成年进入社会,银行为了尽早拉住这些潜在消费者,往往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办信用卡,打开皮夹有4,5张信用卡的同学绝对不在少数。新闻中也时不时会提到大学生卡奴,还不出信用卡债时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外出打零工来还钱,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说,最后若不能完全还款还会影响将来进入社会以后的信用程度,除了满足一时的快感,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种是“炫耀性消费” 目的是通过消费炫耀“我有钱”以满足虚荣心。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招收而来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有的父母可能只是辛苦劳作的农民,有的是工薪阶层,还有的却是大老板。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有钱的同学便会经常买一些并不需要的奢侈品以显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许多大学生都使用的社交网络人人网上,时常有同学会发一些奢侈品代购的信息,起初我看到时觉得他们并不会有生意,因为那些香奈儿,LV的包包动辄上万的价格并不是普通大学生能承受的。可是看到他们接收到的大量的来访询问以及订单,我才发现自己低估了很多同学的消费水平。 第三种是“病态性消费” 通过消费活动来满足自己内心一些不成熟的心态。尽管大学时代是曾经家长口口声声说的悠闲轻松的一段时光,但是在重点院校中是绝对不可能这么悠闲的,学霸多以至于在学习方面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由此,有的同学便会想方设法寻求放松的压力,其中暴饮暴食、买各种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种,,以此满足自己内心的压抑,空虚以及不满,渐渐的就养成了这样一个过度消费的坏习惯。还有一种“病态性消费”源于身边的同学买了新产品,为了不落于人后,无论多少钱都舍得去花,就像上文中那个要买“苹果三件套”的女生,其实可能她并不知道乔布斯的发展史,也可能并不知道苹果到底好在哪里,可是大家都有所以她也就要,否则会有被同学看不起的可能。这样的一种觉得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的病态畸形的内心活动,对于即将踏足社会的大学生是绝对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构成是很复杂的,鉴于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消费观的不成熟,辅导员们应该多加引导同学,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使消费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服务,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我们对身边生活情况的观察,经过我们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为此,我们做了此调查研究。 二、问卷情况 本问卷共发放96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发放以我们各地的同学为主,有广东省的,有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同学,大部分是在成都本地的同学当中所做的调查,且问卷基本做到了随机发放。 我们在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600~800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比较合理。600以下和1000以上的人数较少,其中600以下的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1000以上的主要来自城市。调查中发现,消费额受最大影响的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学生的消费额基本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同时,消费额又与学校所在地有一定的联系,同等家庭条件的学生在城市的消费普遍要比在郊区的学生的消费要高出100~200元。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400~50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调查中表明,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与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我们的独立程度远不如国外大学生,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出去打工了,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4、课外兼职打工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打工挣钱的意向,但其中只有大约六成的学生有真正去打工的经历。其打工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以挣钱为目的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打工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由上边的问题中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都基本靠父母供给甚至是完全由父母承担。 5、恋爱支出方面 现在大学生恋爱是个普遍的现象,不过由于我们在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差距较大,所以恋爱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在其他综合性大学等男女比例较均衡的同学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恋爱的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男方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同时,无论男女双方都表示恋爱后的消费明显增加,而且男方的消费增加额一般比女方多。 6、消费心理方面 我们觉得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的消费总体还是比较理性的,63%的人消费都首先看质量,其次是价格,只看重品牌和潮流的人数只有不到10%,且10%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富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太大的偏颇,在消费中还是很理性的。 7、理财意识和能力方面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消费情况不合理,但是大家又一直让这种不合理存在下去,可见现在大学生对理财能力尚有相当的欠缺。 四、更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6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成都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五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45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36名女生中,66%饮食费用在4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60名男生中也只有8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3、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4、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例如,调查中发现,有近四成的人根本没有作过兼职,而且那些作过兼职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或是为了挣零花钱,真正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或想在经济方面独立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2、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3、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 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 七、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由于我们本身也属于大学生群体,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次调查研究难免有疏漏之处和一定的局限性,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3 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大部分人步入社会前最后的学生时代,大学又像个社会缩影映射着不少的社会元素。最近,云南丰讯广告公司联合春城晚报展开了一项有关在昆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报告,结果将在丰讯高校高峰论坛上展现。用时近200天,覆盖30多所高校,数据样本近2.1万份。此次调查主要以微信填答问卷的形式,加上摄像及录音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4成大学生欲整容 整容是近几年来的热词,不少爱美人士会选择整容为自己的形象加分。特别是近两年微整形概念火爆之后,不少人对“不用开刀、不留伤口”的整容方法跃跃欲试。此次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指出,37%在昆大学生想过整容,其中还包括先天条件不错的“俊男靓女”。 俊男靓女更想整容 “其实我对自己的外貌还是挺满意的,就是眼皮脂肪较多看起来肿肿的,显得眼睛有些小。所以想去割双眼皮,但因为怕动刀子所以一直犹豫。”云南大学一位面容姣好的女生说。除了割双眼皮,祛斑祛痘、皮肤美白、视力矫正都是大学生最希望进行的。特别是祛斑祛痘,有27.5%受访者表示需要,且多为男性。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李源刚刚接受了祛痘治疗,“之前脸上痘痘很多,自己看着都不舒服,所以专门做了祛痘。现在脸上好看多了,也觉得更阳光自信。” 整容是求职名义下的“包装” 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20xx年应届毕业人数将达到749万左右,再创新高。为求一职,大学生绞尽脑汁。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整容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顺利找到工作。此外,不只是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也加入了整容队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提高自身各项素质尤为重要。学生应正确看待整容和个人、工作、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更该正确意识到不应只通过整容来改变外在条件,提升内在条件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尊心和自信心才是理性的做法。”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中心老师李佳峰表示。 在校期间考驾照:驾照成就业加分砝码 前些年,考驾照的群体大都准备购车。而今,驾照成为大学生口中的“第二文凭”,也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就业竞争加分项。在昆明的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取得驾照,没有取得驾照的大学生中有16.1%已经报名但还在“排队”,20.3%是因为没有时间,14.8%是因为还没买车认为没必要,觉得学车地点太远和费用过高的学生比例都超过12%。还有一个现象,有81.6%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车可分期付款。云南财经大学大四学生刘宇已拿到驾照,“驾照肯定得在大学期间学掉,很多学长毕业工作后,需要出差时,公司会派一辆车让你自己去外地,没有驾照不就做不了工作了?” 云南某驾驶培训学校的李教练认为大学生还是在校期间学驾照最好,“首先大学生时间比较充裕,工作以后挤出完整的时间考驾照比较困难。其次,汽车越来越普及,也许过些年就和手机一样每个家庭都买得起。所以条件允许的话,学车还是要趁早。” 希望考驾照能分期 “刚刚拿着驾照粗略一算:报名费、长途费和餐费已经过万,要是驾校报名费能分期付款就好了。”大多数学生和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曹星想法一样,希望能够分期付款学车。如今,分期付款已是大学生购物消费的一个重要附加条件。大学生分期付款范围越来越广,买数码产品、电动车,甚至上培训班都能分期付款,电商、实体店纷纷挂出分期购物大旗。但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中心老师龙茜提醒,分期购物虽然方便,但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实际需求。 两成大学生用苹果,四成首选国货 手机的使用频率已超越电脑,成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工具。其中,苹果手机毫无悬念是大学生最追捧的手机,使用人数占比22.8%;小米与三星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7.6%和17.2%。前三甲使用比例值总和已近六成。前五名除小米之外,金立和OPPO这两个国产品牌也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 大学生为何选择这些品牌?云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李浩是个技术宅,对手机系统颇有研究,“我用的小米一直宣传自己‘为发烧而生’,正好适合我。它的硬件确实不错,系统和软件我都可以自己捣鼓。”与李浩不同,女生大多不爱折腾,云南大学大四女生高云是忠实的“果粉”,“苹果手机系统相对于安卓更稳定,用起来不折腾。我这种‘数码盲’也能用得很顺手。”此外,受访学生选择手机并非盲目追求品牌。44.25%的受访学生表示,如果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首选国货。他们都会有自己的“癖好”:音质好、硬件强、外观漂亮……能满足某方面需求的品牌都可能受到青睐。 线下买手机才放心 调查结果显示,与购买其他商品相比手机品牌专卖店与手机卖场仍是大学生最信赖的渠道,线下实体店并未受到互联网过大的冲击。同时,3大运营商春秋开学季在学校的销量也不容小觑,占到大学生购买量的10.7%。云师大女生刘诗奇一直都在实体店买手机,“我本身就不怎么懂行,听说网上的手机很多都是翻新机,我不知道如何分辨,图省事就只在实体店买。价格比网上贵了些,就当是买个心安吧!”大多学生表示,网络销售的手机质量良莠不齐一直是他们网购的最大顾虑。 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还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他们的消费方式不同于过去,而将来的大学生消费方式又会有所改变。在此,我们还是希望大学生们在消费时,能够更加理性,根据经济情况和需求程度进行选购产品。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4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 2、方法: 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 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 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cel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 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 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 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 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5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当代学生的消费新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 1、实惠是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流行和实用之间,更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在各类产品的选择中,价格适中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因素之一。类似的特征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也有体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三种促销方式是:打折、派送和赠送小礼物。 2、大学生侧重时尚性消费 20岁左右的青年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大学生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与此同时,独特、新奇带来的往往是流行、普及。服饰、化妆品仍是女生消费的大头,68.3%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购买独特风格的衣着服饰。只有31.7%的人认为无所谓,穿得舒服就行。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大学生在品牌的选择上忠诚度高 国外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品牌更受学生欢迎。在手机、数码产品等中高端消费品上,国外品牌占据优势;国内品牌在电脑等个别领域逐步增强。在快速消费品上,国内外品牌在大学生心目中各有优劣。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阿迪、ONLY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同学欢迎。 4、大学生消费也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他们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调查发现,有98.3%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而且大部分人月消费在600元左右。像满足以前意义上的温饱消费只占总消费的三成,恋爱、人际交往、个人时尚用品等费用反而占了日常消费的大头。现在MP3、手机、笔记本电脑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三件不可或缺的高科技产品。目前,手机在同学中的占有率超过90%,其中七成的同学使用高档手机。56.7%的同学拥有电脑。但在拥有电脑的同学中,68%的同学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只有少数同学是用电脑学习。 5、考证、出国成为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我粗略数了下: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证,像会计证、秘书证、公关员证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公关员资格证对找工作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同学如实说。除了考证成风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将毕业店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许多家庭就将一大笔钱投在了各种出国培训班里。一位正在等待签证的朋友算了一笔账:出国必须考雅思,大三我去了北京念新东方的雅思,学费1800元,材料费200元,报名费1000多元,连带生活费,光半个月就花了4、5千元。考完之后要申请学校,每所学校的申请费都不同,例如美国一般是60美元左右,如果多申请几所,怎么都将近一万元,加上后面的签证、护照、存档的钱,仅前期准备就要好几万,更别提出国了。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也有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消费情况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有重要影响。我在对一些同学的访问中发现,一般来说,农村的大学生每月的消费大部分是用在伙食上,另外一部分开支主要是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他们的家庭都不富裕,在学校的消费也和在家里一样,不会太讲究。而城里的学生在消费上就相对大手大脚些。 2、集体影响 读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集体宿舍,这样,个人的消费方式不得不受到集体的影响,比如我以前不太喜欢喝牛奶,但同宿舍其他人都有喝奶的习惯,我也就慢慢跟着喝了。 3、社会文化的影响 以女大学生为例,虽然他们和社会有一段距离,但社会上的潮流也能影响到她们,追求时尚,高档服装,化装品,减肥品等,都要花很多钱。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首先,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家长的消费观和行为会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的反映出来。给予他们一定消费自主的同时也要注意教育。 同时,学校对大学生正确的消费官和消费行为应有好的主导作用。要加强勤俭节约的教育,狠抓校风学风。 最后建立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当前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影响。我们希望依赖社会的力量,屏弃不良的消费行为,积极建立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的生长点。 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6 “眼下的校园生活太丰富多彩了,花销也大。上网要钱,逛街要钱,同学生日聚会要钱,考计算机证也要花钱……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喜欢,钱倒不是问题。”上周,在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的一个座谈会上,一位同学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做了如上描述。 ●75%以上每月日常消费在千元左右 ●电子产品消费不亚于白领 ●爱买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 ●品牌成为女生消费第一考虑因素 ●恋爱中男生消费占七成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层次?据浙江工商大学对全校学生做的一次调查显示:75%以上的学生每月日常消费在1000元左右,部分爬上了XX元,超过普通白领消费水平。 大学生是如何支配这笔费用的?此次的调查告诉我们,恋爱、人际交往、考证以及出国筹备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项目。恋爱、人际交往费用是日常消费的大头。考证以及筹备出国的费用,成为让大学生消费水涨船高的新增长点。 “温饱”消费只占三成 吃饭穿衣每月花费不大 本次调查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共发放了5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30份。 调查发现,有98.1%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大部分月消费在1000元左右,消费额度属适中。像满足以前意义上的“温饱”消费只占学生日常消费的30%而已。书籍消费在5%以下爱买书的大学生不多现在大学生越来越不爱买书了。64.2%的同学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仅占总消费5%以下。即便这5%,还有很大一部分购买的是服饰、化妆、漫画等方面书籍。“学校发的书还看不过来,谁还买专业书,再说什么文学书、工具书学校图书馆都有。”其中一名被访者回答说。 手机、电脑、mp3电子产品消费 大学生不亚于白领 调查发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同学中的拥有率都超过半数。77.36%的同学已拥有手机,其中超过七成的同学使用中高档手机。 56.6%的同学拥有电脑。特别是对新生来说,电脑已经成为入学的必备“家当”之一。但在这些拥有电脑的同学中,58.5%的同学是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只有26.4%的同学用电脑来学习。 服饰、化妆品成女生消费大头 品牌成为第一考虑因素 对于绝大多女生来说,各种服饰、化妆品消费是日常消费的一个大头。有将近一半的女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艾格”、“only”、“兰蔻”、“倩碧”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同学欢迎。 为了爱情可以不要“面包” 恋爱消费成男生消费的“主战场” 恋爱消费,一直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战场”,尤其是男生,有时候为了谈恋爱,不得不饿肚子。 “如果说一个月父母给1000元的话,每个月的‘恋爱经费’怎么样也要保证700元吧。”正在念大三的田锦生说,“大学生恋爱还是以男生出钱居多,每个月从父母那里拿的基本都花在这上面了,剩下的就只能保证日常饮食了。如果不够,就只能不吃早饭了!” 据了解,在大学中像田锦生这样的还是属于“普遍现象”,更有甚者,花费数千元买花,只为博得女生一笑。 交际、应酬、请客大学生消费大大升级 “寝室同学聚餐100元;请社团干部吃饭200元……”还在上大二的李旭正在算他上个月的开销,用他的话说,这种交际应酬的费用是不能少的。 记者对下沙高教园区做了粗略调查,发现学校边饮食店明显比其他店多,大多是中档消费,一般一顿下来也要100多元,同学请客多数选在这些地方。据说,现在大学校园的交际应酬与外面社会没什么两样,许多学生抱着“不得不应酬”的想法,反而给自己造成了负担。“其实我也不太愿意请客,这的确很费钱,但人情欠不得啊。”浙江工商大学的周丹抱怨道。 考证、出国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随着大学生对今后出路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考证、出国就成为两大重要砝码,大学生花在这两方面的钱也一年比一年多,这成为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大三的王闽粗粗数了一下: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省二级证书,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像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秘书资格证对理科学生找工作来说就根本起不到作用。” 除了考证成风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将毕业店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许多家庭就将一大笔钱投在了各种出国培训班里。正在等待签证的王惠算了一笔账:“出国必须考gre,大三我去了北京念新东方考g班,学费900元,材料费200元,报名费1000多元,连带生活费,光半个月就花了3000元;我还考了托福;之后要申请学校,每所学校的申请费都不同,例如美国一般是60美元左右,如果多申请几所,怎么都将近一万元,加上后面的签证、护照、存档的钱,仅前期准备就要好几万。” 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 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 针对目前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意识陷入了误区,许多消费行为都体现了他们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很多学生是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的,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商学院经济系老师解释道,“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很可能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而且,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学着社会人一样去酒吧、茶馆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白领穿着等等,随之而来的就是攀比心理,家境好的可能越来越追逐名牌,而家境相对较差的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此次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理财高手”,大部分人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有7.5%的人是典型的“月光一族”,还有18.7%的人支出会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