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智虹雨)
.
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国际教育论文
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郑显亮 王亚芹
摘要:手机依赖是不恰当或者过度地使用手机,并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一种成瘾行为。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以往研究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概念、测量、危害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未来应加强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加强手机依赖测量工具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其后果变量,以及开展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 :青少年;手机依赖;测量;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郑显亮/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赣州341000)
王亚芹/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赣州341000)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SH054)、赣南师范学院招标课题项目(14zb05)和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情绪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的资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以其轻便性、新颖性、功能性、互动性等特点,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喜爱。尤其是其除了具有接听电话、接发短信的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网上购物、游戏、照相、管理邮件、参与网上社交活动等功能。在经济发展和无线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并成为年轻人最常用和最喜爱的媒介。无论是在家里、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里,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人们在使用手机。不言而喻,手机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然而,随着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青少年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现象日益严重,有关“低头族”、“手机控”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40%的西班牙青少年手机成瘾,他们每天花在手机通话或短信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超过1/3的意大利青少年拥有两部以上手机,并且沉迷于手机,难以自拔;36%的英国青少年认为自己无法离开手机。毫无疑问,手机依赖会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研究指出,过度沉迷于手机不仅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其社会功能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手机使用的引导,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概念、测量工具、危害、影响因素及研究发展进行梳理和评析,以便为青少年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
一、手机依赖的概念
目前,国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还不够明晰。有学者将“手机依赖”等同于“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
use of Mobile Phone)、“病理性手机使用”(Pathological Phone use)等。Ezoe等人认为依赖和成瘾是相似的概念,并从两个方面定义手机依赖:过度使用和对手机间断性使用的渴望。 Walsh,White和Young指出,手机依赖表现为个体在具有强烈的手机使用意愿和冲动时,难以控制。也有学者认为手机依赖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虽然学界对手机依赖的界定标准还存在一定分歧,但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研究者都倾向于将手机依赖归于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的范畴,因为它不涉及任何物质摄入,是.
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行为。
二、手机依赖的测量
随着对手机依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编制了一些手机依赖的测量工具。现就几个主要的手机依赖测量工具作一简要介绍。
(一)《手机依赖问卷》(Mobile Phone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MPDQ)
该问卷由Toda等人编制,是最早的手机依赖测量工具。问卷共有20个项目,Likert 4点计分,0表示“几乎没有”,l表示“有时”,2表示“经常”,3表示“总是”。总分为0-60范围,得分越高,表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大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即为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该问卷被学者较广泛地应用并表现出良好的信度。
(二)《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 PhoneProblem Usage Scale, MPPUS)
该量表由Bianchi等人编制,根据行为和技术成瘾测量方法,结合与手机相关的社会因素而编制。量表共有27个项目,Likert 10级评分,1为“完全不符合”,10为“非常符合”。量表包含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渴求性和消极后果五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对手机的问题性使用的关注越多。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91。该量表先后被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研究者所采用借鉴,并验证得出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
(三)《手机问题使用问卷 (ProblematicMobile Phone Use Questionnaire,
PMPUQ)
该问卷由Billieux等人编制,用于综合评价手机使用的实际和潜在的问题。问卷共有30个项目,Likert 4点计分,1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非常不同意”。问卷包含四个维度:超限使用、危险使用、财经问题和依赖症状。该量表在土耳.
其、瑞士、韩国等国家的研究者使用中表现出良好的信度。
(四)《手机依赖量表 (Cell Phone )
该量表由Koo针对韩国青少年编制而成。量表共20个项目,Likert 4点计分,l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探索性因素分析后获得三个维度:戒断症状、社会功能失调和强迫性。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该量表得分可以将青少年区分为手机依赖者、严重使用者、一般使用者,这为研究中被试的筛选和分组提供了方便。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是0. 92。
(五)《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Addiction Index Scale, MPAI)
该量表由Leung编制而成。量表共17个项目,Likert 5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该量表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另外,该量表参考Yong的网络成瘾筛选标准,将第3、4、5、6、8、9、14、15题作为手机依赖筛选题,被试还需做“是”、“否”判断,其中若有5个及以上选“是”,则被判断为手机依赖者。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是0.
87。
三、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危害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Fredri,Michael和Lennart发现15~19岁的青少年中,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出现更多的头疼、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Subba等人调查显示,34. 5%的学生报告曾因手机依赖而出现过手机幻听。Kamibeppu和Sugiura对东京市区初中生的调查发现,49.3%的人报告他们直到深夜还在收发短信,并且经常出现失眠、睡眠不足等问题。Ezoe等人对日本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手机依赖和健康锻炼存在负相关的关系,手机依赖会减少身体健康锻炼的频率和强度。此外,.
长期暴露在手机辐射的环境下对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Nylund和Leszczynski研究发现,每天暴露于手机辐射10小时以上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使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出现异常。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有研究显示,手机依赖与青少年的抑郁、攻击、失眠、吸烟、自杀倾向等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Yen等人研究表明,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进而引发或加剧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Cagan等人发现手机依赖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过度的手机使用会造成青少年学业成绩的下降。
四、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
手机依赖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研究者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手机依赖。 Fargues等人进一步指出,女性的手机依赖要高于男性,并且更容易体验手机依赖带来的困扰,其原因可能是女性使用手机主要为了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维护常要面对与情感相关的问题,她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更易沉浸在情感话题里,从而体验到更多情感上的困扰;而男性主要是在工作场合和玩游戏时使用手机,更少有情感卷入,较少表达使用手机带来的负性体验。
(二)人格特质
很多研究探讨了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如外倾性、神经质、焦虑、抑郁、自尊、冲动等作为潜在的预测因素,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
1、外倾性
目前关于外倾性对手机依赖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众多研究表明外倾性是手机依赖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Ezoe等人使用手机依赖量表对女大学生的研究得出,外倾性和手机依赖量表总分正相关。Hong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对手机依赖有显著影响。[20] Smetaniuk调查显示,外倾性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为什么外倾性的人更容易手机依赖呢?研究者对此也进行了探讨。Bianchi等人认为,外倾性个体具有坦率、热情、合群、善社交的特点,他们拥有一个更大的社会网络和朋友圈,因此,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可能使得他们过度使用手机;另外,外倾性个体爱冒险,对外界刺激的唤醒水平高于内倾性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而会更多地使用手机。
2、神经质
神经质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怎样呢?研究者的观点不一致。有学者认为,高神经质的人是情绪化的、依赖性强、易焦虑、逃避现实,并且和一些不适的行为有关,如药物依赖或暴饮暴食,因此,神经质很可能是手机依赖的一个预测因素。有研究表明,神经质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Ehrenberg等人研究发现,神经质个体更容易手机依赖,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社交技能较低,与面对面交流相比,他们更愿意用手机与他人交流,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回顾手机上的短信交流内容。[24]然而Bianchi等人的调查却显示,神经质个体不会被个性铃声或者手机的便捷性吸引,神经质人格特质无法预测手机依赖。
3、焦虑
有研究表明,手机使用的高频率和焦虑有关,社交焦虑的人通过使用手机或短信来减少人际交往的焦虑,比如发送短信可以允许他们有时间去考虑他们想说的.
话,这可以给其提供更好的交往控制感。有研究者指出,焦虑的人在面对面的表达感情上有困难,因此更加可能使用手机去和他人联系,从而缓解自身的不安、紧张等消极情绪。总之,社交焦虑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更敏感,他们很难直接去面对面地与人交往。因此,他们可能更愿将手机作为面对面情境的一种替代品,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与他人联系来减轻焦虑。如果焦虑症状得不到控制的话,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并形成依赖。
4、抑郁
抑郁是一种悲伤、无价值、空虚和无用的感觉,伴随而来的症状如精力不足、缺乏动力和社会逃避等,很可能会导致个体使用更多的手机功能去消耗时间。有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密切。Cagan等人研究显示,抑郁和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Yen等人利用自编的手机问题使用问卷,在排除了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的影响后,结果显示抑郁症状明显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手机问题使用症状,更容易手机依赖。
5、自尊
低自尊是很多物质成瘾者的特征。有关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普遍认为低自尊对手机依赖有预测作用。低自尊的个体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不愿意面对面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往往通过使用手机来满足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有研究显示,自尊和手机依赖呈中度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自尊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Bianchi等人指出,低自尊反映了个体追求从他人处获得心理安全感的需求,低自尊者自我评价较低,需要不断得到他人肯定,更倾向于频繁使用手机。
6、冲动 .
研究者一致认为,冲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肯定的。Young利用自编的手机依赖量表,发现手机依赖和冲动性手机使用有显著的相关。Billieux等人的研究表明,可觉察的手机依赖和冲动的两个维度——紧迫性和缺乏坚持性有关。Smetaniuk认为低的冲动控制力是手机依赖中最显著的预测变量。为什么冲动与手机依赖存在关联呢?其原因可能是,冲动性的人缺乏对自我的认知、计划和行为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往往被手机的新奇功能所诱惑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依赖。
五、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趋势与展望
通过对手机依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者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量表编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可以看出,当前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发展和完善的空间。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加强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目前对青少年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不够明晰,缺乏一个科学准确的理论建构。虽然研究者普遍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强迫依赖行为,把它归于行为成瘾的范畴,但是也有研究者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技术成瘾,甚至有研究者在编制测量工具的时候,还按照物质成瘾、网络成瘾或电视成瘾的几个维度来进行理论建构。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不同的研究者在编制手机依赖问卷时,就得出了不同的问卷结构。可以说,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就难以开展后续研究。因此,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是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次,加强青少年手机依赖测量工具的研究。虽然当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工具在数量上是可观的,但是手机依赖测量多采用自陈量表法,没有一个公认的测.
量手机依赖的黄金标准。研究者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编制出的测量工具的结构维度也不一样,其研究结果也就无法进行比较。另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手机依赖问卷的信效度也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因此,原有手机依赖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跨文化适用性检验以及编制新的有效的测量工具是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第三,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其后果变量。当前研究者探讨了个体特征如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且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相关研究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深入的实证考察。手机依赖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同时受到内部的个体因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未来研究应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研究模式,系统考察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入探讨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另外,当前研究就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和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泛泛的描述,很少涉及到具体的后果变量。因此,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后果变量的研究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四,开展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当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只是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解释,还很少有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的研究。对青少年手机依赖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研究可采用实验范式对青少年的手机依赖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干预,丰富和深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内容。
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智虹雨)
.
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国际教育论文
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郑显亮 王亚芹
摘要:手机依赖是不恰当或者过度地使用手机,并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一种成瘾行为。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以往研究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概念、测量、危害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未来应加强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加强手机依赖测量工具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其后果变量,以及开展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 :青少年;手机依赖;测量;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郑显亮/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赣州341000)
王亚芹/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赣州341000)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SH054)、赣南师范学院招标课题项目(14zb05)和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情绪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的资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以其轻便性、新颖性、功能性、互动性等特点,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喜爱。尤其是其除了具有接听电话、接发短信的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网上购物、游戏、照相、管理邮件、参与网上社交活动等功能。在经济发展和无线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并成为年轻人最常用和最喜爱的媒介。无论是在家里、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里,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人们在使用手机。不言而喻,手机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然而,随着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青少年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现象日益严重,有关“低头族”、“手机控”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有研究显示,40%的西班牙青少年手机成瘾,他们每天花在手机通话或短信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超过1/3的意大利青少年拥有两部以上手机,并且沉迷于手机,难以自拔;36%的英国青少年认为自己无法离开手机。毫无疑问,手机依赖会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研究指出,过度沉迷于手机不仅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其社会功能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手机使用的引导,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国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概念、测量工具、危害、影响因素及研究发展进行梳理和评析,以便为青少年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
一、手机依赖的概念
目前,国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还不够明晰。有学者将“手机依赖”等同于“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
use of Mobile Phone)、“病理性手机使用”(Pathological Phone use)等。Ezoe等人认为依赖和成瘾是相似的概念,并从两个方面定义手机依赖:过度使用和对手机间断性使用的渴望。 Walsh,White和Young指出,手机依赖表现为个体在具有强烈的手机使用意愿和冲动时,难以控制。也有学者认为手机依赖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虽然学界对手机依赖的界定标准还存在一定分歧,但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研究者都倾向于将手机依赖归于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的范畴,因为它不涉及任何物质摄入,是.
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行为。
二、手机依赖的测量
随着对手机依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编制了一些手机依赖的测量工具。现就几个主要的手机依赖测量工具作一简要介绍。
(一)《手机依赖问卷》(Mobile Phone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MPDQ)
该问卷由Toda等人编制,是最早的手机依赖测量工具。问卷共有20个项目,Likert 4点计分,0表示“几乎没有”,l表示“有时”,2表示“经常”,3表示“总是”。总分为0-60范围,得分越高,表示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大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即为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该问卷被学者较广泛地应用并表现出良好的信度。
(二)《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 PhoneProblem Usage Scale, MPPUS)
该量表由Bianchi等人编制,根据行为和技术成瘾测量方法,结合与手机相关的社会因素而编制。量表共有27个项目,Likert 10级评分,1为“完全不符合”,10为“非常符合”。量表包含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渴求性和消极后果五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对手机的问题性使用的关注越多。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91。该量表先后被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研究者所采用借鉴,并验证得出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
(三)《手机问题使用问卷 (ProblematicMobile Phone Use Questionnaire,
PMPUQ)
该问卷由Billieux等人编制,用于综合评价手机使用的实际和潜在的问题。问卷共有30个项目,Likert 4点计分,1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非常不同意”。问卷包含四个维度:超限使用、危险使用、财经问题和依赖症状。该量表在土耳.
其、瑞士、韩国等国家的研究者使用中表现出良好的信度。
(四)《手机依赖量表 (Cell Phone )
该量表由Koo针对韩国青少年编制而成。量表共20个项目,Likert 4点计分,l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探索性因素分析后获得三个维度:戒断症状、社会功能失调和强迫性。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该量表得分可以将青少年区分为手机依赖者、严重使用者、一般使用者,这为研究中被试的筛选和分组提供了方便。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是0. 92。
(五)《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Addiction Index Scale, MPAI)
该量表由Leung编制而成。量表共17个项目,Likert 5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该量表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另外,该量表参考Yong的网络成瘾筛选标准,将第3、4、5、6、8、9、14、15题作为手机依赖筛选题,被试还需做“是”、“否”判断,其中若有5个及以上选“是”,则被判断为手机依赖者。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是0.
87。
三、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危害
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Fredri,Michael和Lennart发现15~19岁的青少年中,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出现更多的头疼、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Subba等人调查显示,34. 5%的学生报告曾因手机依赖而出现过手机幻听。Kamibeppu和Sugiura对东京市区初中生的调查发现,49.3%的人报告他们直到深夜还在收发短信,并且经常出现失眠、睡眠不足等问题。Ezoe等人对日本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手机依赖和健康锻炼存在负相关的关系,手机依赖会减少身体健康锻炼的频率和强度。此外,.
长期暴露在手机辐射的环境下对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Nylund和Leszczynski研究发现,每天暴露于手机辐射10小时以上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使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出现异常。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有研究显示,手机依赖与青少年的抑郁、攻击、失眠、吸烟、自杀倾向等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Yen等人研究表明,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进而引发或加剧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Cagan等人发现手机依赖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过度的手机使用会造成青少年学业成绩的下降。
四、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
手机依赖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研究者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手机依赖。 Fargues等人进一步指出,女性的手机依赖要高于男性,并且更容易体验手机依赖带来的困扰,其原因可能是女性使用手机主要为了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维护常要面对与情感相关的问题,她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更易沉浸在情感话题里,从而体验到更多情感上的困扰;而男性主要是在工作场合和玩游戏时使用手机,更少有情感卷入,较少表达使用手机带来的负性体验。
(二)人格特质
很多研究探讨了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如外倾性、神经质、焦虑、抑郁、自尊、冲动等作为潜在的预测因素,对手机依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
1、外倾性
目前关于外倾性对手机依赖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众多研究表明外倾性是手机依赖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Ezoe等人使用手机依赖量表对女大学生的研究得出,外倾性和手机依赖量表总分正相关。Hong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对手机依赖有显著影响。[20] Smetaniuk调查显示,外倾性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为什么外倾性的人更容易手机依赖呢?研究者对此也进行了探讨。Bianchi等人认为,外倾性个体具有坦率、热情、合群、善社交的特点,他们拥有一个更大的社会网络和朋友圈,因此,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可能使得他们过度使用手机;另外,外倾性个体爱冒险,对外界刺激的唤醒水平高于内倾性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而会更多地使用手机。
2、神经质
神经质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怎样呢?研究者的观点不一致。有学者认为,高神经质的人是情绪化的、依赖性强、易焦虑、逃避现实,并且和一些不适的行为有关,如药物依赖或暴饮暴食,因此,神经质很可能是手机依赖的一个预测因素。有研究表明,神经质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Ehrenberg等人研究发现,神经质个体更容易手机依赖,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社交技能较低,与面对面交流相比,他们更愿意用手机与他人交流,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回顾手机上的短信交流内容。[24]然而Bianchi等人的调查却显示,神经质个体不会被个性铃声或者手机的便捷性吸引,神经质人格特质无法预测手机依赖。
3、焦虑
有研究表明,手机使用的高频率和焦虑有关,社交焦虑的人通过使用手机或短信来减少人际交往的焦虑,比如发送短信可以允许他们有时间去考虑他们想说的.
话,这可以给其提供更好的交往控制感。有研究者指出,焦虑的人在面对面的表达感情上有困难,因此更加可能使用手机去和他人联系,从而缓解自身的不安、紧张等消极情绪。总之,社交焦虑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更敏感,他们很难直接去面对面地与人交往。因此,他们可能更愿将手机作为面对面情境的一种替代品,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与他人联系来减轻焦虑。如果焦虑症状得不到控制的话,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并形成依赖。
4、抑郁
抑郁是一种悲伤、无价值、空虚和无用的感觉,伴随而来的症状如精力不足、缺乏动力和社会逃避等,很可能会导致个体使用更多的手机功能去消耗时间。有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密切。Cagan等人研究显示,抑郁和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Yen等人利用自编的手机问题使用问卷,在排除了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的影响后,结果显示抑郁症状明显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手机问题使用症状,更容易手机依赖。
5、自尊
低自尊是很多物质成瘾者的特征。有关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普遍认为低自尊对手机依赖有预测作用。低自尊的个体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不愿意面对面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往往通过使用手机来满足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有研究显示,自尊和手机依赖呈中度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自尊对手机依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Bianchi等人指出,低自尊反映了个体追求从他人处获得心理安全感的需求,低自尊者自我评价较低,需要不断得到他人肯定,更倾向于频繁使用手机。
6、冲动 .
研究者一致认为,冲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肯定的。Young利用自编的手机依赖量表,发现手机依赖和冲动性手机使用有显著的相关。Billieux等人的研究表明,可觉察的手机依赖和冲动的两个维度——紧迫性和缺乏坚持性有关。Smetaniuk认为低的冲动控制力是手机依赖中最显著的预测变量。为什么冲动与手机依赖存在关联呢?其原因可能是,冲动性的人缺乏对自我的认知、计划和行为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往往被手机的新奇功能所诱惑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依赖。
五、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趋势与展望
通过对手机依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者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量表编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可以看出,当前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发展和完善的空间。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加强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目前对青少年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不够明晰,缺乏一个科学准确的理论建构。虽然研究者普遍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强迫依赖行为,把它归于行为成瘾的范畴,但是也有研究者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技术成瘾,甚至有研究者在编制测量工具的时候,还按照物质成瘾、网络成瘾或电视成瘾的几个维度来进行理论建构。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不同的研究者在编制手机依赖问卷时,就得出了不同的问卷结构。可以说,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就难以开展后续研究。因此,手机依赖的理论建构是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次,加强青少年手机依赖测量工具的研究。虽然当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工具在数量上是可观的,但是手机依赖测量多采用自陈量表法,没有一个公认的测.
量手机依赖的黄金标准。研究者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编制出的测量工具的结构维度也不一样,其研究结果也就无法进行比较。另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手机依赖问卷的信效度也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因此,原有手机依赖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跨文化适用性检验以及编制新的有效的测量工具是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第三,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其后果变量。当前研究者探讨了个体特征如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且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相关研究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深入的实证考察。手机依赖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同时受到内部的个体因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未来研究应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研究模式,系统考察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入探讨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另外,当前研究就手机依赖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和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泛泛的描述,很少涉及到具体的后果变量。因此,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后果变量的研究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四,开展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当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只是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解释,还很少有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的研究。对青少年手机依赖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研究可采用实验范式对青少年的手机依赖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干预,丰富和深化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