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

IT圈 admin 47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台祺瑞)

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

工程设计报告

1. 概述

任务来源

2005年3月总后司令部将“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研制任务下达到总后后勤科学研究所。

根据研究所要求,我公司配合进行“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总体方案设计,并于2005年5月27日通过了《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总体技术方案评审。

之后,根据总体方案,公司技术人员展开工程设计。

设计依据

《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总体技术方案》

相关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

2. 主要战术技术要求

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

2.1.1

工作温度:-41℃~+46℃。

2.1.2 贮存极限温度:-55℃~+70℃。

2.1.3 湿度:≯95%(25℃)。

2.1.4 抗风:能在6级风条件下展收、作业。

2.1.5 砂尘:应能抵抗我国戈壁沙漠地区砂尘吹袭环境条件的有害影响。

2.1.6 淋雨:能通过6mm/min的淋雨试验。

2.1.7 日晒:能通过GJB2093-94《军用方舱通用试验方法》规定的日照热效应试验。

地域及天候适应性

1 2.1.8 海拔高度:额定高度为2500m。能适应战时可能展开保障作业的海拔高度条件(允许作业能力相应降低或时间相应延长)。

2.1.9 展开地:适应所编配部队战时可能展开地域及尽可能复杂恶劣的展开地条件。

2.1.10 天候: 适合在夜间展收、作业。

三防工程性能

2.1.11 盐雾:设计上,应能抵抗我国沿海地区盐雾腐蚀环境条件的有害影响

2.1.12 生物:应能防止各类霉菌、真菌、白蚁和啮齿类动物的有害影响。

战场环境及勤务适应性

2.1.13 三防:符合GJB1629-93《军事后勤装备防核、生物、化学武器通用规范》中C1B1Nc1级。

2.1.14 电磁兼容性:符合GJB151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的有关要求。

2.1.15 隐蔽、防侦视及可识别性: 舱体不透光性应符合GJB1777-93《军用专用汽车通用规范》,并设置灯光管制系统;舱体应便于挂装制式伪装网;舱体外部颜色涂层应符合GJB1379-92《军用汽车的颜色与涂层》,根据合同采用无光或半光军绿色。

作业能力指标

2.1.16 指挥作业席位:12—16个。

2.1.17 方舱展开时间:≯20min,收拢时间:≯20min。

2.1.18 自持能力:所携行的燃料等消耗品等满足3昼夜满负荷作业的需要。

2.1.19 电源输入:可利用市电或外接油机。

装载运输与道路

2.1.20

适合S95整体自装卸底盘运载;

2 2.1.21 用N16铁路平车运输不超限,适合使用制式捆绑加固器材;

2.1.22 能用072型登陆舰、伊尔76运输机运载;

2.1.23 可使用吊车、叉车等装卸机械进行装卸作业。

2.1.24 运输、装卸状态中要求保持装备的结构与功能完好性,能够适应GJB870-90《军用电子设备方舱通用规范》所规定的各种道路和跌落冲击、装运撞击和吊运过载等。

贮存性

最长封存时间≮5年;应适合部队库房贮存条件,门、窗、孔口及外部箱盖应能可靠闭锁或设置挂锁锁鼻。

标准化

遵循《军事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和GJB1856-94《军事后勤装备研制及选型的标准化要求和审查》的有关要求。

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程度系数≮60%。

可靠性

遵循GJB450-88《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的有关要求。

改装尽可能不降低所选装机电设备原有的可靠性。

舱体及作业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h及300次展收(扩展方舱)、作业任务循环。

维修性

研制工作遵循GJB368A-98《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的有关要求。

改装尽可能不降低所选装机电设GJB/Z91-97《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进行维修性设计。

维修保养工作应适应后勤装备维修体制。平均修复时间≯1h。

安全性

研制工作遵循GJB900-90《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的有关要求。

3 改装不降低所选装机电设备原有的安全性。

依据GJB/Z99-97《系统安全工程手册》进行安全性设计。

人机工程

设计上应符合GJB2873-97《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的有关要求。

标志

设计标志应依据GJB1626-93《军事后勤装备标志设计要求》和GJB1349-92《军用方舱代号与标记》的有关要求。

样机采用总后统一的产品铭牌和布置方案。

使用人员条件

操作手2人.符合 我军相关专业技术(操作)人员选拔标准。

3. 设计原则

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把可靠性放在首位,重视产品的安全性、维修性、人机工程合理性。

采用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设计,使系统布局、结 构型式、尺寸参数具有一致性,保证互换性。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应经过充分分析、计算、试验进行确认

在进行总体布局时遵循以下原则:

3.1.1 操作使用频繁的设备应安装在易于接近、便于操作的位置。

3.1.2 只能由一人操作的设备的应相对集中。

3.1.3 质量与体积大的设备应安装在下部。

3.1.4 合理布置舱内会议桌、工作台及操作终端,便于人员走动。

3.1.5 设备的分布应符合重心位置和轴荷分配要求。

4 3.1.6 应考虑合理的采光、通风措施。

4. 方案设计

系统组成和主要设备配置

指挥作业方舱主要由6米四板联动双面扩展方舱、计算机网络系统、指挥作业系统、温控系统、电气系统和舱体内外装附件等组成。其主要配置见下表1

表1 指挥作业舱主要设备配置表

序名称及型号

WS-C3550-24-EMI,24-10/100 and 2

1 网络交换机 GBIC ports:Enhanced Multilayer SW

Image

2

3

4

5

6

7

8

9

GBIC模块WS-G5484

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

网络打印机

投影仪

UPS

幕布

球形摄像机

摄像机

麦克风

8点MCU、控制软件

FL-RocStation 5100,主机、会议专用12 视频会议终端

MIC、遥控器、键盘及鼠标

13 VGA切换矩阵 16*4Creator VGA 16

5

说明 数量

1台

1000BASE-SX

HP 2200D

TLP-400

APC 3K

手拉式带定位功能

MG-OS235BF全密封设计高速压力球形2个

12台

1台

2台

1台

2张

1个

4个

12条

1台

1台

1台

10 VGA线缆

11 FL-LinkMaster 8008 14 舱间通播器

15 军用电话机

HDX-3A

1部

12部

2台

2台

4台

1套

20只

6个

2只

1套

2只

1张

8只

16把

1只

16 FKWD50-2AS军用空调

17 D5LC3KW暖风机

18 轴流风机

19 配电箱(大)

20 电连接器

22 手动可调支撑

23 干粉灭火器

24 土木工具

25 标准机柜

26 会议桌

27 可移动工作台

28 折叠椅

29 附件柜

指挥作业方舱总体尺寸参数

外形尺寸(长×宽×高):

收拢状态:6058mm×2438mm×2438mm

扩展状态:6058mm×6266mm×2438mm

内部尺寸(长×宽×高):

收拢状态:4662mm×1970mm×2005mm

扩展状态:5510mm×6135mm×2115mm(中间高)×1825mm(两侧高)

底板扩展后面积:33.8m2

6 车载状态如下图所示:

7 内部布局

指挥作业舱内部布局见图1-图4

8

折叠椅

移动工作台

图1:指挥作业舱收拢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图2:指挥作业舱收拢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会议桌

储物柜

折叠椅

幕布卷筒

9

图4:指挥作业舱展开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10

图3:指挥作业舱展开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机柜 空调机回风百叶

暖风机进风口

打印机

采光窗

轴流风机

为合理利用舱内空间,提高整体美观性,将固定舱前壁设备安装设计成一面墙形式,外表面保持一平,同时沿中线对称布置。具体为:上部中间为空调机回风口百叶,百叶两侧为2个储物柜,用于放置军用电话机。中部中间采用夹带和角件固定1台HP 1320N型网络打印机,打印机上方隔成1个储物柜,在柜体下部与打印机之间预留空间,方便打印机走纸;两侧为2个标准19〃机柜,机柜采用钢丝绳减震器减震,在机柜后部各安装1台轴流风机,向舱外排风。下部两端为暖风机进风口,暖风机排风口设置在侧面,中间位置在舱体撤收后固定8把折叠椅,利用底板和侧壁上预埋的4个挂环,用夹带将其扎紧。前壁两侧扩展端板分别设置1扇带采光窗的出入门、1个灭火器、1组灯带和1台轴流风机。

11

展开状态下的舱内布局为:中间固定安装一张会议桌,在桌面上放置4台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和4部军用电话机,与桌面下的8个组合接口模块连接;在会议桌两侧放置8把折叠椅,从而形成中心指挥作业区。在两侧扩展底板靠近舱侧壁位置,各布置4个移动工作台,每个工作台下方设有1个组合接口模块;工作台上放置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和军用电话机,与台面下的组合接口模块连接,形成参谋作业12 席位。

在舱体撤收时,将会议桌上设备存放在储物柜里,将移动工作台上的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存放在工作台抽屉内,将工作台转动90度后推至会议桌下部,利用工作台底部的紧固装置与底板固定;舱内的2个移动储物柜也用同样方式固定在底板靠近收拢的端板位置。

装饰罩

舱体中部顶板沿中线对称布置2列空调风道,在风道斜面上安装布风器,布风器采用可调风嘴,可根据需要手动调整出风量和角度;在风道平面上安装2列照明灯带,用于舱内照明;在舱顶中部安装2台液晶投影仪、1台摄像球机和2台音箱。

在舱体后壁前吊装2块手动定位投影幕布,工作时将其下拉展开。后壁设1扇中门,其两侧分别设置折叠椅夹带和投影幕布卷筒夹带,用于撤收时紧固折叠椅和投影幕布卷筒。后壁两侧扩展端板分别设置1扇采光通风窗、1组灯带和1台轴流风机。

外部布局

指挥作业舱外部布局见图7-图9

北斗天线 轴流风机小门

13

`

北斗天线

轴流风机

通风窗

出入门

滚轮

图8:指挥作业舱展开状态外部布局示意图

14

舱体外部主要设备均安装在固定舱前壁。上部空调隔间内安装1台FKWD50×2AS军用空调,下部设备隔间中部为液压站,两侧各安装1台D5LC3KW暖风机,两个暖风机共用1个油箱,油箱固定在右侧。为保证外观规范,在下部设备隔间外安装可拆卸封板,在油箱口处设置侧开小门,方便加油。

液压站采用常规结构形式,由于空间限制,考虑安装与维修方便性,将所有与液压缸连接管路接头布置在前面,整个液压站采用滑架固定,安装与维修时先拆下封板,松开接头,拉出滑架即可进行。

舱体结构

舱体为6米四板联动双侧扩展方舱,以固定舱为中心向左、右两侧扩展,可液压自动、手动扩展顶、侧、底板,端板手动扩展。

4.1.1 舱体壁板

舱体壁板采用复合大板制作技术,底板厚度为80mm,固定舱顶板和端板厚度为52mm,其余壁板厚度均为43mm。

4.1.2 舱体框架

舱体采用钢框架承载结构。框架部分由8个集装箱角件、4主立柱、顶底框架焊接形成较强的刚性体,在受力最恶劣的情况下(平跌落、棱跌落),仍有足够的刚强度。

框架上部A型架安装支座采用可拆卸结构,用螺栓连接,将其拆下后,可避免在安装和维修空调机时发生干涉。

本结构是成熟结构,经过了方舱总质量7000Kg的自装卸试验,满足规定的指标要求。

4.1.3 舱体的扩展与撤收

舱体的顶、侧、底板的扩展与撤收是以固定舱体为中心基础,通15 过液压系统传动、电气系统控制实现向左右两侧自动扩展、撤收。在无电源情况下,液压站备有手动接口,通过压杆实现手动扩展、撤收,端板扩展采用手动方式扩展、撤收。自动扩展、撤收时间<10分钟,手动扩展、撤收时间<25分钟.

扩展顺序:点动控制盒油缸上升按钮,方舱顶板、底板、侧板

即可连续展开。手动将端板转至扩展位置,利用气泵或高压打气筒将端板上的密封条充气,直至检查无缝隙为止。

撤收顺序:先将充气密封条放气,手动操作将扩展端板转至收拢状态固定。点动油缸上升按钮,当底板和侧板成一直线时底板向内回收。点动下降按钮,直至各扩展板收拢到位。

4.1.4 舱体自装卸结构

为满足方舱的自装卸要求,在方舱前部设有A型架、底部安装底架式滑橇和导向轮。A型架是方舱自装卸的关键部件,两边梁和横梁采用矩形钢管焊接成型。底架式滑橇为钢骨架结构,全部由型钢焊接而成,上部设置叉口,满足方舱叉车搬运的要求。导向轮安装时将端头与滑橇和舱横梁焊为一体,滚轮与轴间安装滚动轴承。

A型架下端与舱底滑橇铰接,上部与舱顶用销连接。导向轮安装在舱后下端。底架式滑橇与底板连接。方舱装车时,通过底盘的挂钩与A型架的挂环相连,挂钩拖动方舱将其前端拉起,方舱后端导向轮着地,导向轮在地面上滚动或移动,当方舱滑橇与底盘平台接触后,继续拖动方舱移至指定位置后锁固。方舱卸车与装车顺序相反,将A型架上部销拔下后,A型架可绕下部铰接点向下旋转,落地后其高度不高于滑橇上平面,为空调、暖风机、液压站等设备安装提供空间。

4.1.5 舱体门、窗和孔口开设

舱体上开设的孔口均设计有密封和电磁屏蔽措施,门体开启时有支撑,关闭时有锁紧。其尺寸和位置见下表2。

16

表2:舱体开设孔口尺寸、位置表

净口尺寸 数名 称

(宽×高)mm 量

出入门

出入门

采光窗

通风窗

电源孔口

信号孔口

800×1600

800×1800

450×350

700×500

200×200

200×200

2

位 置 备 注

门口框上安装密封条和屏蔽条,三叉锁锁紧,限位装置支撑

可作维修门

屏蔽玻璃

屏蔽玻璃,可打开

两侧采用支板限位

两侧采用支板限位

前部4个为排风口,后部为进风口,均安装通风波导板。

前部两侧扩展端板各1

风机孔口 160×160

1 固定舱后壁中部

2 前部出入门各1

2 后部两侧扩展板各1

固定舱前壁中下部1

左侧

固定舱前壁中下部1

右侧

固定舱前壁中上部左右各1;前部左右6

侧扩展端板各1;后部两侧扩展端板各1

4.1.6 舱体附件

4.1.6.1 出入门锁

出入门锁采用三点锁紧的三叉锁结构,具有舱内解锁功能,在舱外用挂锁锁住,满足门体密封和门把手力矩的要求。

4.1.6.2 登顶角梯和扶手

在方舱左前角安装一组通用折叠角梯,在舱顶部相应位置安装扶手,保证人员顺利登上舱顶作业。

4.1.7 舱体内饰

舱内四壁及顶壁粘贴波音软片。

舱内地板粘接AS5000耐磨地板革。

主要设备设计(或选型)与安装

17

4.1.8 机柜

机柜为19〃标准机柜。见图10。

机柜骨架采用钢板折弯焊接结构,表面喷塑处理,美观、牢固。机架内设备安装采用模块化结构,通过面板和钢质导轨固定,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

机柜底部设置钢丝绳减振器,通过“C”型导轨安装,方便机柜快速安装和维护。钢丝绳减振器型号根据机柜重量和车载状态进行确定,完全能消除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垂直动载荷、纵向动载荷和侧向动载荷对设备的影响。

图10:机柜示意图

18

4.1.9 会议桌

会议桌的外形尺寸为:长2600mm×宽1200mm×高775mm,见图11。

考虑舱内饰的协调性,选用进口西德板640制作台板,厚度为30mm;考虑人机工程和移动工作台的固定,留出足够空间,将台板下部支撑设计成工字形结构,该结构由4根钢管和三块西德板组成,完全能满足支撑强度要求;固定时在地板上预置4个支座,位置与钢管对应,支座与钢管采用间隙配合,装入后,用顶丝锁住;沿台板纵线两侧对称安装8个组合接口模块 ,用于展开工作时线路连接,在其下部纵向支撑板两侧各安装12个JR-30减振器,用于缓冲紧固移动工作台时的冲击和保护线路。

图11:会议桌示意图

19 4.1.10 移动工作台

移动工作台的外形尺寸为:长700mm×宽550mm×高730mm,见图12、图13。

图12:活动工作台示意图

20

台板选用进口西德板640,厚度为30mm;底部支撑采用钢骨架围成槽形,中间一块底部预留约100mm高度,上部开有一个直径30mm的过线孔,用于展开工作时线路插接;两侧各安装一个网兜用于放置资料,侧支板底部各安装2个可锁止滚轮,内侧各安装一个压板,用于移动和固定;在台板下方采用1.5冷轧钢板折弯结构,做成一个抽屉,两边采用两节滚珠滑道,抽屉面板采用西德板,面板上安装拉手和锁。 移动工作台固定时,将其推到指定位置后,使底部滚轮进入定位凹坑,将底部螺杆和蝶形螺母将压板压紧。

图13:活动工作台示意图

21 4.1.11 空调机选型和安装

根据对舱内的热负荷计算,确定空调机类型为:军用空调FKWD50-2AS。计算过程详见附件1。

空调机安装主要考虑安装可靠性和孔口密封性。由于空间限制,空调机安装只能从前方推进,所以采用在空调机后部设置两个定位销,插入壁板上座孔配合定位,在前部两侧各设置一个定位角件,用螺栓将其与底壁板固定。在空调间底壁板上安装滑道,滑道采用聚四氟乙烯板,保证空调机顺利推入;在进风口和排风口处设置密封条,推入后将其压紧,保证密封;在电源线通过壁板处的密封采用法兰卡装及密封胶填充技术,满足系统气体密封性的要求;排水管沿壁向下一直到舱底部,保证排水畅通。

4.1.12 暖风机安装

两只D5LC3KW暖风机安装在舱外前部,暖风机为内循环式,循环过程中与外界隔绝(不通),供电电压24V。设计上重点解决暖风机风口与舱壁的气密封、尾气排放方式和风口的防尘措施。采用底板预埋垫板、螺栓固定暖风机形式;在风口处设置密封条,保证与舱体的气密封;尾气向下从侧面排放,避免熏染上部设备和伤人;风口设置防尘网。

5. 电气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系统信号系统设计

(该处内容另用专题说明)

6. 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设计

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设计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6.1合理选用材料

22 选用具有一定耐腐蚀性的材料,并进行适当的防腐处理。金属材料优选防锈铝合金系列(内外蒙皮)及低碳钢材料。钢材首选冷轧板或冷拨无缝钢管,如:方舱框架、工作台、柜等。各种转轴等易磨损件选择不锈钢材料,如:锁轴、铰链轴、各油缸转轴、门限位器等 。

非金属材料根据使用要求选用耐高、低温性能好,吸湿性能低,透湿性高,防霉性好的材料。

6.2合理设计结构

避免接触腐蚀或与外界空气隔绝;异种金属不直接接触,如舱体框架与铝型材接触部位均在涂漆或密封胶后联结。

尽量避免配焊、点焊。对外露的断续焊结构未焊处涂密封胶,避免缝隙腐蚀。如舱体框架,主体部分一次性焊完,进行表面处理与防护。舱体上的后装件不焊接,均采用螺装方式固定。所有搭接、对接缝隙均涂密封胶。

6.3控制腐蚀环境

安装在车厢外部的设备,在非工作状态时,必须配置防护罩或箱、盖等。如液压站、暖风机等均设防护罩。

6.4采用耐腐蚀覆盖层

在结构件表面镀涂防护层,使构件与四周腐蚀介质隔离开来,避免腐蚀。所有金属结构件必须进行表面处理。钢质标准件均进行镀锌镍合金处理;舱体框架、滑橇、A型架等大型无法镀锌的钢质件进行喷砂、喷锌处理后,涂“三防”底漆和面漆;对方舱外蒙皮、包边等外露铝制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并涂防腐底漆及面漆。

23 7 整车的可运输性校核

7.1轴荷符合性

S95整体自装卸补给车的承载参数如下:

满载时整车最大总质量≤21667kg

底盘前桥承载占整车总质量百分比≥25%,且≤7000kg

底盘中后桥承载占整车总质量百分比≤75%,且承载≤13000kg

根据对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车质心、轴荷计算(见附件2)可得:

整车质量∑G=17591kg

前桥轴荷N1=6578kg,N1/∑G=37.4%

中后桥轴荷N2=11013kg, N2/∑G=62.6%

可见,轴荷分配符合底盘承载要求。

7.2整车可运输性

根据L2/H>φ ,b/2H>φ

式中:

L2为质心到后轮轴心线的水平距离,取L2=4800-3005=1795mm

b为轮距,取b=1820mm

H为质心高度,取H=1498mm

φ为附着系数φ=0.5

求得L2/H=1795/1498=1.2>0.5

b/2H=1820/2×1498=0.61>0.5

可见,整车的可运输性满足要求。

7. 战技指标满足程度

本设计完全能够满足各项战技指标要求。

24 8. 结论

25

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台祺瑞)

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

工程设计报告

1. 概述

任务来源

2005年3月总后司令部将“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研制任务下达到总后后勤科学研究所。

根据研究所要求,我公司配合进行“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总体方案设计,并于2005年5月27日通过了《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总体技术方案评审。

之后,根据总体方案,公司技术人员展开工程设计。

设计依据

《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总体技术方案》

相关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

2. 主要战术技术要求

自然环境条件适应性

2.1.1

工作温度:-41℃~+46℃。

2.1.2 贮存极限温度:-55℃~+70℃。

2.1.3 湿度:≯95%(25℃)。

2.1.4 抗风:能在6级风条件下展收、作业。

2.1.5 砂尘:应能抵抗我国戈壁沙漠地区砂尘吹袭环境条件的有害影响。

2.1.6 淋雨:能通过6mm/min的淋雨试验。

2.1.7 日晒:能通过GJB2093-94《军用方舱通用试验方法》规定的日照热效应试验。

地域及天候适应性

1 2.1.8 海拔高度:额定高度为2500m。能适应战时可能展开保障作业的海拔高度条件(允许作业能力相应降低或时间相应延长)。

2.1.9 展开地:适应所编配部队战时可能展开地域及尽可能复杂恶劣的展开地条件。

2.1.10 天候: 适合在夜间展收、作业。

三防工程性能

2.1.11 盐雾:设计上,应能抵抗我国沿海地区盐雾腐蚀环境条件的有害影响

2.1.12 生物:应能防止各类霉菌、真菌、白蚁和啮齿类动物的有害影响。

战场环境及勤务适应性

2.1.13 三防:符合GJB1629-93《军事后勤装备防核、生物、化学武器通用规范》中C1B1Nc1级。

2.1.14 电磁兼容性:符合GJB151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的有关要求。

2.1.15 隐蔽、防侦视及可识别性: 舱体不透光性应符合GJB1777-93《军用专用汽车通用规范》,并设置灯光管制系统;舱体应便于挂装制式伪装网;舱体外部颜色涂层应符合GJB1379-92《军用汽车的颜色与涂层》,根据合同采用无光或半光军绿色。

作业能力指标

2.1.16 指挥作业席位:12—16个。

2.1.17 方舱展开时间:≯20min,收拢时间:≯20min。

2.1.18 自持能力:所携行的燃料等消耗品等满足3昼夜满负荷作业的需要。

2.1.19 电源输入:可利用市电或外接油机。

装载运输与道路

2.1.20

适合S95整体自装卸底盘运载;

2 2.1.21 用N16铁路平车运输不超限,适合使用制式捆绑加固器材;

2.1.22 能用072型登陆舰、伊尔76运输机运载;

2.1.23 可使用吊车、叉车等装卸机械进行装卸作业。

2.1.24 运输、装卸状态中要求保持装备的结构与功能完好性,能够适应GJB870-90《军用电子设备方舱通用规范》所规定的各种道路和跌落冲击、装运撞击和吊运过载等。

贮存性

最长封存时间≮5年;应适合部队库房贮存条件,门、窗、孔口及外部箱盖应能可靠闭锁或设置挂锁锁鼻。

标准化

遵循《军事信息系统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和GJB1856-94《军事后勤装备研制及选型的标准化要求和审查》的有关要求。

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程度系数≮60%。

可靠性

遵循GJB450-88《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的有关要求。

改装尽可能不降低所选装机电设备原有的可靠性。

舱体及作业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h及300次展收(扩展方舱)、作业任务循环。

维修性

研制工作遵循GJB368A-98《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的有关要求。

改装尽可能不降低所选装机电设GJB/Z91-97《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进行维修性设计。

维修保养工作应适应后勤装备维修体制。平均修复时间≯1h。

安全性

研制工作遵循GJB900-90《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的有关要求。

3 改装不降低所选装机电设备原有的安全性。

依据GJB/Z99-97《系统安全工程手册》进行安全性设计。

人机工程

设计上应符合GJB2873-97《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的有关要求。

标志

设计标志应依据GJB1626-93《军事后勤装备标志设计要求》和GJB1349-92《军用方舱代号与标记》的有关要求。

样机采用总后统一的产品铭牌和布置方案。

使用人员条件

操作手2人.符合 我军相关专业技术(操作)人员选拔标准。

3. 设计原则

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把可靠性放在首位,重视产品的安全性、维修性、人机工程合理性。

采用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设计,使系统布局、结 构型式、尺寸参数具有一致性,保证互换性。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应经过充分分析、计算、试验进行确认

在进行总体布局时遵循以下原则:

3.1.1 操作使用频繁的设备应安装在易于接近、便于操作的位置。

3.1.2 只能由一人操作的设备的应相对集中。

3.1.3 质量与体积大的设备应安装在下部。

3.1.4 合理布置舱内会议桌、工作台及操作终端,便于人员走动。

3.1.5 设备的分布应符合重心位置和轴荷分配要求。

4 3.1.6 应考虑合理的采光、通风措施。

4. 方案设计

系统组成和主要设备配置

指挥作业方舱主要由6米四板联动双面扩展方舱、计算机网络系统、指挥作业系统、温控系统、电气系统和舱体内外装附件等组成。其主要配置见下表1

表1 指挥作业舱主要设备配置表

序名称及型号

WS-C3550-24-EMI,24-10/100 and 2

1 网络交换机 GBIC ports:Enhanced Multilayer SW

Image

2

3

4

5

6

7

8

9

GBIC模块WS-G5484

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

网络打印机

投影仪

UPS

幕布

球形摄像机

摄像机

麦克风

8点MCU、控制软件

FL-RocStation 5100,主机、会议专用12 视频会议终端

MIC、遥控器、键盘及鼠标

13 VGA切换矩阵 16*4Creator VGA 16

5

说明 数量

1台

1000BASE-SX

HP 2200D

TLP-400

APC 3K

手拉式带定位功能

MG-OS235BF全密封设计高速压力球形2个

12台

1台

2台

1台

2张

1个

4个

12条

1台

1台

1台

10 VGA线缆

11 FL-LinkMaster 8008 14 舱间通播器

15 军用电话机

HDX-3A

1部

12部

2台

2台

4台

1套

20只

6个

2只

1套

2只

1张

8只

16把

1只

16 FKWD50-2AS军用空调

17 D5LC3KW暖风机

18 轴流风机

19 配电箱(大)

20 电连接器

22 手动可调支撑

23 干粉灭火器

24 土木工具

25 标准机柜

26 会议桌

27 可移动工作台

28 折叠椅

29 附件柜

指挥作业方舱总体尺寸参数

外形尺寸(长×宽×高):

收拢状态:6058mm×2438mm×2438mm

扩展状态:6058mm×6266mm×2438mm

内部尺寸(长×宽×高):

收拢状态:4662mm×1970mm×2005mm

扩展状态:5510mm×6135mm×2115mm(中间高)×1825mm(两侧高)

底板扩展后面积:33.8m2

6 车载状态如下图所示:

7 内部布局

指挥作业舱内部布局见图1-图4

8

折叠椅

移动工作台

图1:指挥作业舱收拢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图2:指挥作业舱收拢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会议桌

储物柜

折叠椅

幕布卷筒

9

图4:指挥作业舱展开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10

图3:指挥作业舱展开状态内部布局示意图

机柜 空调机回风百叶

暖风机进风口

打印机

采光窗

轴流风机

为合理利用舱内空间,提高整体美观性,将固定舱前壁设备安装设计成一面墙形式,外表面保持一平,同时沿中线对称布置。具体为:上部中间为空调机回风口百叶,百叶两侧为2个储物柜,用于放置军用电话机。中部中间采用夹带和角件固定1台HP 1320N型网络打印机,打印机上方隔成1个储物柜,在柜体下部与打印机之间预留空间,方便打印机走纸;两侧为2个标准19〃机柜,机柜采用钢丝绳减震器减震,在机柜后部各安装1台轴流风机,向舱外排风。下部两端为暖风机进风口,暖风机排风口设置在侧面,中间位置在舱体撤收后固定8把折叠椅,利用底板和侧壁上预埋的4个挂环,用夹带将其扎紧。前壁两侧扩展端板分别设置1扇带采光窗的出入门、1个灭火器、1组灯带和1台轴流风机。

11

展开状态下的舱内布局为:中间固定安装一张会议桌,在桌面上放置4台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和4部军用电话机,与桌面下的8个组合接口模块连接;在会议桌两侧放置8把折叠椅,从而形成中心指挥作业区。在两侧扩展底板靠近舱侧壁位置,各布置4个移动工作台,每个工作台下方设有1个组合接口模块;工作台上放置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和军用电话机,与台面下的组合接口模块连接,形成参谋作业12 席位。

在舱体撤收时,将会议桌上设备存放在储物柜里,将移动工作台上的军用加固笔记本电脑存放在工作台抽屉内,将工作台转动90度后推至会议桌下部,利用工作台底部的紧固装置与底板固定;舱内的2个移动储物柜也用同样方式固定在底板靠近收拢的端板位置。

装饰罩

舱体中部顶板沿中线对称布置2列空调风道,在风道斜面上安装布风器,布风器采用可调风嘴,可根据需要手动调整出风量和角度;在风道平面上安装2列照明灯带,用于舱内照明;在舱顶中部安装2台液晶投影仪、1台摄像球机和2台音箱。

在舱体后壁前吊装2块手动定位投影幕布,工作时将其下拉展开。后壁设1扇中门,其两侧分别设置折叠椅夹带和投影幕布卷筒夹带,用于撤收时紧固折叠椅和投影幕布卷筒。后壁两侧扩展端板分别设置1扇采光通风窗、1组灯带和1台轴流风机。

外部布局

指挥作业舱外部布局见图7-图9

北斗天线 轴流风机小门

13

`

北斗天线

轴流风机

通风窗

出入门

滚轮

图8:指挥作业舱展开状态外部布局示意图

14

舱体外部主要设备均安装在固定舱前壁。上部空调隔间内安装1台FKWD50×2AS军用空调,下部设备隔间中部为液压站,两侧各安装1台D5LC3KW暖风机,两个暖风机共用1个油箱,油箱固定在右侧。为保证外观规范,在下部设备隔间外安装可拆卸封板,在油箱口处设置侧开小门,方便加油。

液压站采用常规结构形式,由于空间限制,考虑安装与维修方便性,将所有与液压缸连接管路接头布置在前面,整个液压站采用滑架固定,安装与维修时先拆下封板,松开接头,拉出滑架即可进行。

舱体结构

舱体为6米四板联动双侧扩展方舱,以固定舱为中心向左、右两侧扩展,可液压自动、手动扩展顶、侧、底板,端板手动扩展。

4.1.1 舱体壁板

舱体壁板采用复合大板制作技术,底板厚度为80mm,固定舱顶板和端板厚度为52mm,其余壁板厚度均为43mm。

4.1.2 舱体框架

舱体采用钢框架承载结构。框架部分由8个集装箱角件、4主立柱、顶底框架焊接形成较强的刚性体,在受力最恶劣的情况下(平跌落、棱跌落),仍有足够的刚强度。

框架上部A型架安装支座采用可拆卸结构,用螺栓连接,将其拆下后,可避免在安装和维修空调机时发生干涉。

本结构是成熟结构,经过了方舱总质量7000Kg的自装卸试验,满足规定的指标要求。

4.1.3 舱体的扩展与撤收

舱体的顶、侧、底板的扩展与撤收是以固定舱体为中心基础,通15 过液压系统传动、电气系统控制实现向左右两侧自动扩展、撤收。在无电源情况下,液压站备有手动接口,通过压杆实现手动扩展、撤收,端板扩展采用手动方式扩展、撤收。自动扩展、撤收时间<10分钟,手动扩展、撤收时间<25分钟.

扩展顺序:点动控制盒油缸上升按钮,方舱顶板、底板、侧板

即可连续展开。手动将端板转至扩展位置,利用气泵或高压打气筒将端板上的密封条充气,直至检查无缝隙为止。

撤收顺序:先将充气密封条放气,手动操作将扩展端板转至收拢状态固定。点动油缸上升按钮,当底板和侧板成一直线时底板向内回收。点动下降按钮,直至各扩展板收拢到位。

4.1.4 舱体自装卸结构

为满足方舱的自装卸要求,在方舱前部设有A型架、底部安装底架式滑橇和导向轮。A型架是方舱自装卸的关键部件,两边梁和横梁采用矩形钢管焊接成型。底架式滑橇为钢骨架结构,全部由型钢焊接而成,上部设置叉口,满足方舱叉车搬运的要求。导向轮安装时将端头与滑橇和舱横梁焊为一体,滚轮与轴间安装滚动轴承。

A型架下端与舱底滑橇铰接,上部与舱顶用销连接。导向轮安装在舱后下端。底架式滑橇与底板连接。方舱装车时,通过底盘的挂钩与A型架的挂环相连,挂钩拖动方舱将其前端拉起,方舱后端导向轮着地,导向轮在地面上滚动或移动,当方舱滑橇与底盘平台接触后,继续拖动方舱移至指定位置后锁固。方舱卸车与装车顺序相反,将A型架上部销拔下后,A型架可绕下部铰接点向下旋转,落地后其高度不高于滑橇上平面,为空调、暖风机、液压站等设备安装提供空间。

4.1.5 舱体门、窗和孔口开设

舱体上开设的孔口均设计有密封和电磁屏蔽措施,门体开启时有支撑,关闭时有锁紧。其尺寸和位置见下表2。

16

表2:舱体开设孔口尺寸、位置表

净口尺寸 数名 称

(宽×高)mm 量

出入门

出入门

采光窗

通风窗

电源孔口

信号孔口

800×1600

800×1800

450×350

700×500

200×200

200×200

2

位 置 备 注

门口框上安装密封条和屏蔽条,三叉锁锁紧,限位装置支撑

可作维修门

屏蔽玻璃

屏蔽玻璃,可打开

两侧采用支板限位

两侧采用支板限位

前部4个为排风口,后部为进风口,均安装通风波导板。

前部两侧扩展端板各1

风机孔口 160×160

1 固定舱后壁中部

2 前部出入门各1

2 后部两侧扩展板各1

固定舱前壁中下部1

左侧

固定舱前壁中下部1

右侧

固定舱前壁中上部左右各1;前部左右6

侧扩展端板各1;后部两侧扩展端板各1

4.1.6 舱体附件

4.1.6.1 出入门锁

出入门锁采用三点锁紧的三叉锁结构,具有舱内解锁功能,在舱外用挂锁锁住,满足门体密封和门把手力矩的要求。

4.1.6.2 登顶角梯和扶手

在方舱左前角安装一组通用折叠角梯,在舱顶部相应位置安装扶手,保证人员顺利登上舱顶作业。

4.1.7 舱体内饰

舱内四壁及顶壁粘贴波音软片。

舱内地板粘接AS5000耐磨地板革。

主要设备设计(或选型)与安装

17

4.1.8 机柜

机柜为19〃标准机柜。见图10。

机柜骨架采用钢板折弯焊接结构,表面喷塑处理,美观、牢固。机架内设备安装采用模块化结构,通过面板和钢质导轨固定,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

机柜底部设置钢丝绳减振器,通过“C”型导轨安装,方便机柜快速安装和维护。钢丝绳减振器型号根据机柜重量和车载状态进行确定,完全能消除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垂直动载荷、纵向动载荷和侧向动载荷对设备的影响。

图10:机柜示意图

18

4.1.9 会议桌

会议桌的外形尺寸为:长2600mm×宽1200mm×高775mm,见图11。

考虑舱内饰的协调性,选用进口西德板640制作台板,厚度为30mm;考虑人机工程和移动工作台的固定,留出足够空间,将台板下部支撑设计成工字形结构,该结构由4根钢管和三块西德板组成,完全能满足支撑强度要求;固定时在地板上预置4个支座,位置与钢管对应,支座与钢管采用间隙配合,装入后,用顶丝锁住;沿台板纵线两侧对称安装8个组合接口模块 ,用于展开工作时线路连接,在其下部纵向支撑板两侧各安装12个JR-30减振器,用于缓冲紧固移动工作台时的冲击和保护线路。

图11:会议桌示意图

19 4.1.10 移动工作台

移动工作台的外形尺寸为:长700mm×宽550mm×高730mm,见图12、图13。

图12:活动工作台示意图

20

台板选用进口西德板640,厚度为30mm;底部支撑采用钢骨架围成槽形,中间一块底部预留约100mm高度,上部开有一个直径30mm的过线孔,用于展开工作时线路插接;两侧各安装一个网兜用于放置资料,侧支板底部各安装2个可锁止滚轮,内侧各安装一个压板,用于移动和固定;在台板下方采用1.5冷轧钢板折弯结构,做成一个抽屉,两边采用两节滚珠滑道,抽屉面板采用西德板,面板上安装拉手和锁。 移动工作台固定时,将其推到指定位置后,使底部滚轮进入定位凹坑,将底部螺杆和蝶形螺母将压板压紧。

图13:活动工作台示意图

21 4.1.11 空调机选型和安装

根据对舱内的热负荷计算,确定空调机类型为:军用空调FKWD50-2AS。计算过程详见附件1。

空调机安装主要考虑安装可靠性和孔口密封性。由于空间限制,空调机安装只能从前方推进,所以采用在空调机后部设置两个定位销,插入壁板上座孔配合定位,在前部两侧各设置一个定位角件,用螺栓将其与底壁板固定。在空调间底壁板上安装滑道,滑道采用聚四氟乙烯板,保证空调机顺利推入;在进风口和排风口处设置密封条,推入后将其压紧,保证密封;在电源线通过壁板处的密封采用法兰卡装及密封胶填充技术,满足系统气体密封性的要求;排水管沿壁向下一直到舱底部,保证排水畅通。

4.1.12 暖风机安装

两只D5LC3KW暖风机安装在舱外前部,暖风机为内循环式,循环过程中与外界隔绝(不通),供电电压24V。设计上重点解决暖风机风口与舱壁的气密封、尾气排放方式和风口的防尘措施。采用底板预埋垫板、螺栓固定暖风机形式;在风口处设置密封条,保证与舱体的气密封;尾气向下从侧面排放,避免熏染上部设备和伤人;风口设置防尘网。

5. 电气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系统信号系统设计

(该处内容另用专题说明)

6. 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设计

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设计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6.1合理选用材料

22 选用具有一定耐腐蚀性的材料,并进行适当的防腐处理。金属材料优选防锈铝合金系列(内外蒙皮)及低碳钢材料。钢材首选冷轧板或冷拨无缝钢管,如:方舱框架、工作台、柜等。各种转轴等易磨损件选择不锈钢材料,如:锁轴、铰链轴、各油缸转轴、门限位器等 。

非金属材料根据使用要求选用耐高、低温性能好,吸湿性能低,透湿性高,防霉性好的材料。

6.2合理设计结构

避免接触腐蚀或与外界空气隔绝;异种金属不直接接触,如舱体框架与铝型材接触部位均在涂漆或密封胶后联结。

尽量避免配焊、点焊。对外露的断续焊结构未焊处涂密封胶,避免缝隙腐蚀。如舱体框架,主体部分一次性焊完,进行表面处理与防护。舱体上的后装件不焊接,均采用螺装方式固定。所有搭接、对接缝隙均涂密封胶。

6.3控制腐蚀环境

安装在车厢外部的设备,在非工作状态时,必须配置防护罩或箱、盖等。如液压站、暖风机等均设防护罩。

6.4采用耐腐蚀覆盖层

在结构件表面镀涂防护层,使构件与四周腐蚀介质隔离开来,避免腐蚀。所有金属结构件必须进行表面处理。钢质标准件均进行镀锌镍合金处理;舱体框架、滑橇、A型架等大型无法镀锌的钢质件进行喷砂、喷锌处理后,涂“三防”底漆和面漆;对方舱外蒙皮、包边等外露铝制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并涂防腐底漆及面漆。

23 7 整车的可运输性校核

7.1轴荷符合性

S95整体自装卸补给车的承载参数如下:

满载时整车最大总质量≤21667kg

底盘前桥承载占整车总质量百分比≥25%,且≤7000kg

底盘中后桥承载占整车总质量百分比≤75%,且承载≤13000kg

根据对战役后勤指挥作业方舱车质心、轴荷计算(见附件2)可得:

整车质量∑G=17591kg

前桥轴荷N1=6578kg,N1/∑G=37.4%

中后桥轴荷N2=11013kg, N2/∑G=62.6%

可见,轴荷分配符合底盘承载要求。

7.2整车可运输性

根据L2/H>φ ,b/2H>φ

式中:

L2为质心到后轮轴心线的水平距离,取L2=4800-3005=1795mm

b为轮距,取b=1820mm

H为质心高度,取H=1498mm

φ为附着系数φ=0.5

求得L2/H=1795/1498=1.2>0.5

b/2H=1820/2×1498=0.61>0.5

可见,整车的可运输性满足要求。

7. 战技指标满足程度

本设计完全能够满足各项战技指标要求。

24 8. 结论

2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