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肥溪澈)
关于“市场教育”
《中外洗衣》杂志“高层视点”文稿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颇受触动:今年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和市场份额相对国外品牌都是下降明显,中国消费者正在远离自主品牌汽车。这表明国产汽车可能正在重复国产手机、电脑等行业的老路,在市场火热时,蜂拥而上的自主品牌手机、电脑等曾在低端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已被定位低端市场的本土品牌迅速被价格更高的洋品牌或合资品牌所取代。
在全球最大市场的拉动下,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曾一度占据乘用车市场份额达50%以上,成为市场的主力军。这些企业也开始不断圈地扩大规模并向中高端市场挺进,也上演了海外并购的好戏。然而,今年国家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优惠政策退场,汽车市场随着整体经济的变化进入了调整时期,自主品牌的粗放式研发生产、产品竞争力不高、服务不够完善等诸多弊病再度展现出来,国产汽车的“大跃进”开始遭受严峻考验。通过权威的“汽车用户关注度指数”也能看得出,随着汽车多元化、品牌化需求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高品质国外品牌车的偏好明显增加,即便是年轻一族也开始纷纷转向了国外品牌的精品小型车。
在中国车市褪去了高速增长的浮华之后,对国产汽车企业来说,今年将是一场考验,需要回归原点,练好内功,谋求转型之路,才能获得真正的市场认可。对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场理性回归的过程,客户购买大宗耐用品更在乎的终极需求会是品质和服务,而不仅仅是功能的简单实现,对这一点,也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后才会有所认知。虽然这个结果令我们汗颜,但却是一种更真实的市场价值导向,无论是对生产企业还是对消费者,它实际上都是一个市场教育的过程。
其实,这种现象在洗涤行业也比比皆是,三十年的起起伏伏,大浪淘沙,市场这面镜子渐渐地拂去了泥沙,开始照射出真实。我最近接待了几批客户,其中的深圳和合肥的用户都是我们十年前的老顾客,这些年也不停地更换购买过各种不同的品牌,我问道我们的价格不低,为什么会重新考虑用我们的产品?回答都很简单:品质不一样。就在前不久,我们的800客服电话反映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八十年代购买过我们产品的客户打电话想要更新设备,问我们还有没有这类产品在生产,准备远道而来再次购买。虽然角度和行业不同,但我相信其它坚持品牌建设的企业也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压力,企业经营者会常常处于是要继续保持和提高品质,还是要设法改动(而不是“改进”)来降低产品成本的纠结当中。所以,我把这些事件拿出来与同事们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坚持下去”。由此看来,品牌建设最需要的是耐心,就是要克服浮躁,精耕细作,持之以恒,经历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再次进入到经受市场教育之后的“红利时代”。
不过,不信这一套的也大有人在。记得几年前,有人重出江湖后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号称要在三年业内成就霸业,之后也的确在短时间获得了不少客户的青睐,看似势如破竹,但最终还是因为业绩不佳而一再的萎缩,成为了业内的茶谈。无独有偶,这两年又突然冒出一个“大牌”,到处高举高打,买设备,布渠道,挖墙角,准备复制在其它领域里屡试不爽的“大批量,低成本”成功模式,要将洗涤产品的价格做到极致,也是放出话来要在三年内成为洗涤行业的第一。随之而来的大量生产和价格血拼的症状也的确挺吓人,不少行业内共同的供应商都来紧张地告诉我:这次真的狼来了!奇怪的是,看似产量不小,但在市场中却始终见不到有多少客户,而且一些“泊来”的新产品一出来就放量生产,难免会问题一堆。据说最近其决策层预判经济将会紧缩下去,也准备拂手西去,偃旗息鼓了。
在这里我倒不是想要调侃什么,市场竞争中不同的企业都有其拿手的运营模式,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资本逐利性导致的结果要么就是利润最大化,要么就是损失最小化,在困难的情况下或者在错误的决策下,不是每个企业或者股东都能做到坚持不懈的,数据会说明一切,投资也必然会有风险。但我们要担心的却是那些购买这些产品的终端客户,尤其是有些客户的购买量还不少。洗涤设备是一项投资性的耐久工业产品,客户往往会连续使用十年以上的时间,需要可靠耐用的品质和长期保障的服务,而他们在这一场场游戏中的最终利益又能靠谁来保证?如果在企业经营者的心目中只是把市场和客户当成了自己任意施展拳脚和抱负的试金石和垫脚石,不来创造价值,只想捞取资本和利润,想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样的市场教育对客户来说未免有些残酷。所以,要建立合作,客户除了需要了解比较产品与价格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同时考察掌握一些企业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动机。
我也曾经试图解析这种行业现象,在我看来,洗涤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业沉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沉”字,要能沉得下来苦心耕耘,靠积累来发展长久品牌。在这个行业里,企业的整体积累和沉淀往往比资本和雄心更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传统的机械行业,又与衣食住行有关,只要能够专注和坚持,即便不会有太高的回报,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同时,工业洗涤的市场规模有限,品种多、技术分散和耗费人力资源偏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会是一个“慢活儿”。比如我组织开发过的新产品,在有限的条件下就没有一个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注:这个行业很难有条件建立和实施起完整的开发流程),都会经历众多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挫折,即便最终开发成功了,也没有几个会有高毛利,更何况涉及的品种和类别繁多,要短时间开发生产出可靠的和完整的产品线,谈何容易。所以,要想通过工业洗涤产品来“大干快上”或“一夜暴富”风险会很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投入必然要获得高回报,这个行业的容量和规模不会支持;低投入也要获得好的回报,这个行业的竞争生态不会答应。这也许是一些大企业不愿涉足工业洗涤领域,即便有几个曾经进入的也会折戟沉沙的原因所在吧。如果真要不信邪,也只好再来接受一回市场教育了。
以上谈到的是我们已有感悟的事件,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教育过程也正在慢慢成形,那就是我们天天挂在口头上的却很少有人去真正落实的企业或产品的转型发展。最近我接触了不少有这方面前瞻性需求的终端客户,感觉已经时不我待。
别看当前的国内洗涤企业数量众多,之前的日子还都过得去,那是因为初期的粗放高增长掩盖住了一切,时机还没到。早期的美国的汽车企业也有500家,现在只剩下了3家;早期的日本洗涤设备生产企业也有上百家,现在剩下的不到十家。随着国内洗涤行业劳动力和能源等资源类成本的节节攀升(各个行业皆会如此),洗涤服务企业对高效率的设备和方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当前的自动化洗涤系统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就是很好的例证。而这些企业一旦实现了自动化的集中洗涤,在效率和质量上会获得更大的提升,也必然会带来品牌影响和业务拓展量的提高,市场辐射能力和范围会更大,分散的小型或低效的洗涤服务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面临被压缩的考验,相应的低端设备制造企业也会逐渐失去当前的如鱼得水的环境,面临新一轮的淘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市场开始“分化”的年代,从单机到集成,从分散到集中,这是国外同行们已经经历过的过程,也是不久就可能由我们亲自来兑现的现实,应该未雨绸缪,以免再受“教育”之苦。
前段时间,一位企业老板与我讨论企业的发展策略,我建议说要么低成本,要么差异化,别无它法。但是,现在的行业低成本山寨模式已经被一些地区大批量复制,甚至他们相互之间也争得头破血流,在行业口碑中也多少与粗制滥造沾上了边,难有真正的回头客,今后也很难有太多的成长空间。显然,如果要创立和保护好自己苦心经营的品牌,走这条路已经很难,更何况身处大城市的企业成本压力会更高,除非企业有独树一帜过硬的质量口碑,而这又与投入有关,继续保持现在的粗放生产不可能带来高品质,毕竟产品质量主要是靠设备和工艺来保证的。另外一条差异化之路可以有很多选项,比如先进的洗涤工艺方法,先进的客户运营模式,先进的系统或产品。洗涤工艺不是设备制造企业的强项,洗衣工厂的运营模式牵涉面太广,要求的服务内容更多,也不是一般企业所能够操作的(但国内也有人正在探索),剩下可以做的就是开发更高效率的产品或系统,而这必须有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需要做出选择。这些年这家企业一直在走“随大流”的中间路线,既没有把成本做到极致,也没有把技术做到极致,市场好的时候还勉强过得去,一旦市场开始出现波动,企业运营就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会到处找“药方”。最后,他还是决定选择后者(以前他总是宁愿不停地换车买房也不愿意多用工程师),这似乎也是近年来不断变化的市场教育的结果,也许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本人也算是一个“苹果迷”,也在不停地接受着苹果的市场教育,到不是要像年轻人一样去追赶时髦,而是想来感受一下创新所带来的客户体验到底会是什么,结果越陷越深,忠诚度越来越高,甚至也开始在同事和朋友中做起了义务推广工作。我以为苹果产品带来的最好体验是它的开放平台每天都处于“变”的状态中,40多万个应用程序让你穷尽时间并不断地获取方便和愉悦,即便信号不好,制式不通用,价格也不低,但还是会牢牢锁定众多的客户。在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的今天,苹果已经不是单一的电子产品,而是要来“改变生活”,甚至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招已经把将手机单一功能做到了极致的诺基亚逼到了绝境,可见光有成本和质量也是远远不够的,但其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在于:当新的典范转移加速来到时,过去的成功思维也需要常常重新检讨,接受再教育。
我在想,苹果的这种模式在消费品市场能够实现,一些好的思想也许在洗涤这类工业品市场也能被复制。我们提供给客户的能不能不再是功能单一和一成不变的呆板产品,而要赋予它不断“改变客户”的新机能,让它一直都处于“变”的状态中,以此来为客户持续创造出更多价值。在业内开始推广的集成洗涤系统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其核心宗旨就是要在现在和未来“与客户共同成长”。首先,它实现了自动洗涤与烘干的基本自动化集成,相对于原来的单机本身就是一种客户乐于接受的创新和提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性价比,毕竟国内客户的购买意愿和升级条件也不会一步登天,会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后续还能够随着客户的发展不断地再提供出诸如:集成产能连续扩展功能,自动化的物流系统,自动烫平整理系统,能效资源利用模块,全自动总线控制模块,工厂数据和管理模块,甚至于创建出集中洗涤服务的标准运营模式,让客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获得升级和增值,在“变”中体验到企业的进步和愉悦,并共建起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个事业。如果真能这样,哪些被苹果“教育”的银子也算真的没有白花。
理念也好,成本也好,创新也好,市场竞争既有规律又不会有永恒的定式,市场发展的规律或者别人创出的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学习,尤其我们还是一个小行业,可运用的变革资源和条件并不多,更应该虚怀若谷,适当收敛起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畏精神。我们常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只有被验证过是正确的东西才能算作是科学,而我们正在摸索的暂时还只能称之为试验,既然是试验,就会有不少有待纠正和重新学习的地方。
加入WTO后,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经济制度、市场和人的观念相对于国外的成熟市场都是很不完善的,还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利用区域性市场的分割和极为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低下的劳工标准压低成本,或者利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粗制滥造,甚至利用消费者的认识还不成熟投机经营迅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这些环境也限制了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对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社会诚信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自得其乐似的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等。
虽然我们也在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会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利益。靠山寨盛行,最低价中标,行业垄断阻隔,或者商业诚信缺失所扶持起来的繁荣,很难培育出健康的市场和伟大的公司。我们身处这种环境中,会经常犯懵懂,也会不断地接受到许许多多的市场教育,如果能从中辨别出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落后的,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并来积极改变自身,成就出经典,也算我们的“教育费”没有白交。
廖明 2011.10
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肥溪澈)
关于“市场教育”
《中外洗衣》杂志“高层视点”文稿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颇受触动:今年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和市场份额相对国外品牌都是下降明显,中国消费者正在远离自主品牌汽车。这表明国产汽车可能正在重复国产手机、电脑等行业的老路,在市场火热时,蜂拥而上的自主品牌手机、电脑等曾在低端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已被定位低端市场的本土品牌迅速被价格更高的洋品牌或合资品牌所取代。
在全球最大市场的拉动下,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曾一度占据乘用车市场份额达50%以上,成为市场的主力军。这些企业也开始不断圈地扩大规模并向中高端市场挺进,也上演了海外并购的好戏。然而,今年国家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优惠政策退场,汽车市场随着整体经济的变化进入了调整时期,自主品牌的粗放式研发生产、产品竞争力不高、服务不够完善等诸多弊病再度展现出来,国产汽车的“大跃进”开始遭受严峻考验。通过权威的“汽车用户关注度指数”也能看得出,随着汽车多元化、品牌化需求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高品质国外品牌车的偏好明显增加,即便是年轻一族也开始纷纷转向了国外品牌的精品小型车。
在中国车市褪去了高速增长的浮华之后,对国产汽车企业来说,今年将是一场考验,需要回归原点,练好内功,谋求转型之路,才能获得真正的市场认可。对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场理性回归的过程,客户购买大宗耐用品更在乎的终极需求会是品质和服务,而不仅仅是功能的简单实现,对这一点,也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后才会有所认知。虽然这个结果令我们汗颜,但却是一种更真实的市场价值导向,无论是对生产企业还是对消费者,它实际上都是一个市场教育的过程。
其实,这种现象在洗涤行业也比比皆是,三十年的起起伏伏,大浪淘沙,市场这面镜子渐渐地拂去了泥沙,开始照射出真实。我最近接待了几批客户,其中的深圳和合肥的用户都是我们十年前的老顾客,这些年也不停地更换购买过各种不同的品牌,我问道我们的价格不低,为什么会重新考虑用我们的产品?回答都很简单:品质不一样。就在前不久,我们的800客服电话反映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八十年代购买过我们产品的客户打电话想要更新设备,问我们还有没有这类产品在生产,准备远道而来再次购买。虽然角度和行业不同,但我相信其它坚持品牌建设的企业也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压力,企业经营者会常常处于是要继续保持和提高品质,还是要设法改动(而不是“改进”)来降低产品成本的纠结当中。所以,我把这些事件拿出来与同事们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坚持下去”。由此看来,品牌建设最需要的是耐心,就是要克服浮躁,精耕细作,持之以恒,经历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再次进入到经受市场教育之后的“红利时代”。
不过,不信这一套的也大有人在。记得几年前,有人重出江湖后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号称要在三年业内成就霸业,之后也的确在短时间获得了不少客户的青睐,看似势如破竹,但最终还是因为业绩不佳而一再的萎缩,成为了业内的茶谈。无独有偶,这两年又突然冒出一个“大牌”,到处高举高打,买设备,布渠道,挖墙角,准备复制在其它领域里屡试不爽的“大批量,低成本”成功模式,要将洗涤产品的价格做到极致,也是放出话来要在三年内成为洗涤行业的第一。随之而来的大量生产和价格血拼的症状也的确挺吓人,不少行业内共同的供应商都来紧张地告诉我:这次真的狼来了!奇怪的是,看似产量不小,但在市场中却始终见不到有多少客户,而且一些“泊来”的新产品一出来就放量生产,难免会问题一堆。据说最近其决策层预判经济将会紧缩下去,也准备拂手西去,偃旗息鼓了。
在这里我倒不是想要调侃什么,市场竞争中不同的企业都有其拿手的运营模式,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资本逐利性导致的结果要么就是利润最大化,要么就是损失最小化,在困难的情况下或者在错误的决策下,不是每个企业或者股东都能做到坚持不懈的,数据会说明一切,投资也必然会有风险。但我们要担心的却是那些购买这些产品的终端客户,尤其是有些客户的购买量还不少。洗涤设备是一项投资性的耐久工业产品,客户往往会连续使用十年以上的时间,需要可靠耐用的品质和长期保障的服务,而他们在这一场场游戏中的最终利益又能靠谁来保证?如果在企业经营者的心目中只是把市场和客户当成了自己任意施展拳脚和抱负的试金石和垫脚石,不来创造价值,只想捞取资本和利润,想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样的市场教育对客户来说未免有些残酷。所以,要建立合作,客户除了需要了解比较产品与价格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同时考察掌握一些企业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动机。
我也曾经试图解析这种行业现象,在我看来,洗涤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业沉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沉”字,要能沉得下来苦心耕耘,靠积累来发展长久品牌。在这个行业里,企业的整体积累和沉淀往往比资本和雄心更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传统的机械行业,又与衣食住行有关,只要能够专注和坚持,即便不会有太高的回报,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同时,工业洗涤的市场规模有限,品种多、技术分散和耗费人力资源偏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会是一个“慢活儿”。比如我组织开发过的新产品,在有限的条件下就没有一个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注:这个行业很难有条件建立和实施起完整的开发流程),都会经历众多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挫折,即便最终开发成功了,也没有几个会有高毛利,更何况涉及的品种和类别繁多,要短时间开发生产出可靠的和完整的产品线,谈何容易。所以,要想通过工业洗涤产品来“大干快上”或“一夜暴富”风险会很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投入必然要获得高回报,这个行业的容量和规模不会支持;低投入也要获得好的回报,这个行业的竞争生态不会答应。这也许是一些大企业不愿涉足工业洗涤领域,即便有几个曾经进入的也会折戟沉沙的原因所在吧。如果真要不信邪,也只好再来接受一回市场教育了。
以上谈到的是我们已有感悟的事件,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教育过程也正在慢慢成形,那就是我们天天挂在口头上的却很少有人去真正落实的企业或产品的转型发展。最近我接触了不少有这方面前瞻性需求的终端客户,感觉已经时不我待。
别看当前的国内洗涤企业数量众多,之前的日子还都过得去,那是因为初期的粗放高增长掩盖住了一切,时机还没到。早期的美国的汽车企业也有500家,现在只剩下了3家;早期的日本洗涤设备生产企业也有上百家,现在剩下的不到十家。随着国内洗涤行业劳动力和能源等资源类成本的节节攀升(各个行业皆会如此),洗涤服务企业对高效率的设备和方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当前的自动化洗涤系统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就是很好的例证。而这些企业一旦实现了自动化的集中洗涤,在效率和质量上会获得更大的提升,也必然会带来品牌影响和业务拓展量的提高,市场辐射能力和范围会更大,分散的小型或低效的洗涤服务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面临被压缩的考验,相应的低端设备制造企业也会逐渐失去当前的如鱼得水的环境,面临新一轮的淘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市场开始“分化”的年代,从单机到集成,从分散到集中,这是国外同行们已经经历过的过程,也是不久就可能由我们亲自来兑现的现实,应该未雨绸缪,以免再受“教育”之苦。
前段时间,一位企业老板与我讨论企业的发展策略,我建议说要么低成本,要么差异化,别无它法。但是,现在的行业低成本山寨模式已经被一些地区大批量复制,甚至他们相互之间也争得头破血流,在行业口碑中也多少与粗制滥造沾上了边,难有真正的回头客,今后也很难有太多的成长空间。显然,如果要创立和保护好自己苦心经营的品牌,走这条路已经很难,更何况身处大城市的企业成本压力会更高,除非企业有独树一帜过硬的质量口碑,而这又与投入有关,继续保持现在的粗放生产不可能带来高品质,毕竟产品质量主要是靠设备和工艺来保证的。另外一条差异化之路可以有很多选项,比如先进的洗涤工艺方法,先进的客户运营模式,先进的系统或产品。洗涤工艺不是设备制造企业的强项,洗衣工厂的运营模式牵涉面太广,要求的服务内容更多,也不是一般企业所能够操作的(但国内也有人正在探索),剩下可以做的就是开发更高效率的产品或系统,而这必须有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需要做出选择。这些年这家企业一直在走“随大流”的中间路线,既没有把成本做到极致,也没有把技术做到极致,市场好的时候还勉强过得去,一旦市场开始出现波动,企业运营就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会到处找“药方”。最后,他还是决定选择后者(以前他总是宁愿不停地换车买房也不愿意多用工程师),这似乎也是近年来不断变化的市场教育的结果,也许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本人也算是一个“苹果迷”,也在不停地接受着苹果的市场教育,到不是要像年轻人一样去追赶时髦,而是想来感受一下创新所带来的客户体验到底会是什么,结果越陷越深,忠诚度越来越高,甚至也开始在同事和朋友中做起了义务推广工作。我以为苹果产品带来的最好体验是它的开放平台每天都处于“变”的状态中,40多万个应用程序让你穷尽时间并不断地获取方便和愉悦,即便信号不好,制式不通用,价格也不低,但还是会牢牢锁定众多的客户。在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的今天,苹果已经不是单一的电子产品,而是要来“改变生活”,甚至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招已经把将手机单一功能做到了极致的诺基亚逼到了绝境,可见光有成本和质量也是远远不够的,但其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在于:当新的典范转移加速来到时,过去的成功思维也需要常常重新检讨,接受再教育。
我在想,苹果的这种模式在消费品市场能够实现,一些好的思想也许在洗涤这类工业品市场也能被复制。我们提供给客户的能不能不再是功能单一和一成不变的呆板产品,而要赋予它不断“改变客户”的新机能,让它一直都处于“变”的状态中,以此来为客户持续创造出更多价值。在业内开始推广的集成洗涤系统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其核心宗旨就是要在现在和未来“与客户共同成长”。首先,它实现了自动洗涤与烘干的基本自动化集成,相对于原来的单机本身就是一种客户乐于接受的创新和提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性价比,毕竟国内客户的购买意愿和升级条件也不会一步登天,会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后续还能够随着客户的发展不断地再提供出诸如:集成产能连续扩展功能,自动化的物流系统,自动烫平整理系统,能效资源利用模块,全自动总线控制模块,工厂数据和管理模块,甚至于创建出集中洗涤服务的标准运营模式,让客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获得升级和增值,在“变”中体验到企业的进步和愉悦,并共建起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个事业。如果真能这样,哪些被苹果“教育”的银子也算真的没有白花。
理念也好,成本也好,创新也好,市场竞争既有规律又不会有永恒的定式,市场发展的规律或者别人创出的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学习,尤其我们还是一个小行业,可运用的变革资源和条件并不多,更应该虚怀若谷,适当收敛起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畏精神。我们常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只有被验证过是正确的东西才能算作是科学,而我们正在摸索的暂时还只能称之为试验,既然是试验,就会有不少有待纠正和重新学习的地方。
加入WTO后,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经济制度、市场和人的观念相对于国外的成熟市场都是很不完善的,还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利用区域性市场的分割和极为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低下的劳工标准压低成本,或者利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粗制滥造,甚至利用消费者的认识还不成熟投机经营迅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这些环境也限制了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对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社会诚信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自得其乐似的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等。
虽然我们也在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会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利益。靠山寨盛行,最低价中标,行业垄断阻隔,或者商业诚信缺失所扶持起来的繁荣,很难培育出健康的市场和伟大的公司。我们身处这种环境中,会经常犯懵懂,也会不断地接受到许许多多的市场教育,如果能从中辨别出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落后的,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并来积极改变自身,成就出经典,也算我们的“教育费”没有白交。
廖明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