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苹果常见病害

IT圈 admin 35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范姜驰婷)

1.苹果树花叶病

Apple mosaic

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症状因品种和病毒株系的不同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五种类型。(1)斑驳型:从小叶脉上开始发生,产生鲜、大小不等或不定形的病斑,边缘清晰。病斑常彼此联合成大斑。(2)花叶型:病叶上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清晰,较大。(3)条斑网纹型:病叶沿叶脉失绿黄化,并延至附近叶肉组织,有时仅主脉及支脉黄化,变色部分较宽,有时仅限于叶脉及其附近组织,但较狭窄,成网纹状,称"网纹亚型"。幼叶染病,中脉向一侧明显弯曲,致病叶畸形,或在病叶顶部以支脉为界形成"V"字形的大块黄斑,称"条斑亚型"。(4)环斑型:病叶上产生鲜、圆形或椭圆形斑纹,环状或近环状。(5)镶边型:病叶边缘黄化,叶缘锯齿状成一窄的变色镶边,病叶其他部分正常。以上五种类型症状常混合发生,使症状复杂化。道受病毒侵染的病株,新梢较健株短,尤以秋梢明显,节数减少,病果不耐贮藏,易遭炭疽病菌侵染。

病原 由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株系侵染引起。病毒粒体球形或圆球形,直径25~29(nm),在稳定的提取液中,钝化温度54℃经10分钟,稀释限点2×10-3。该病毒极不稳定,在未经稀释的黄瓜汁液中,数分钟内就会丧失其大部分侵染性,在抽提的缓冲液中则为数小时。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株系,目前根据交互保护反应试验,将苹果花叶病毒分为三个株系。一是重型花叶系:主要症状为白色或不规则的斑驳,大型黄白色斑块,沿脉变色及组织坏死等;二是轻型花叶系:主要症状为少数小型斑驳,不形成坏死斑,其他症状很少发生;三是沿脉变色系:除表现"重型花叶系"的症状外,尚表现白色或坏死斑,其中以沿脉变色明显,使叶片呈网纹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通过嫁接和芽接传播,菟丝子也可传毒;另据国外报道苹果蚜(Aphis pomi)及苹果木虱(Psylla mali)也可传播此病。以病穗和根蘖砧木嫁接后潜育期为3~27个月,苗木上潜育期为32天,芽接后潜育期8个月以上。苹果树染病后,整株带毒,不断增殖,终生为害。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密切相关。高温多雨、肥水充足、树势强则发病轻;当气温在10~20℃,光照较强,土壤干旱,树势衰弱时,症状较重。幼树比成株易发病。对植株本身而言,幼叶表现症状,而老叶不发生病斑。染病树逐年衰弱,病树果实不耐贮藏,且易受炭疽病菌侵染,病树还易引起苹果叶斑病的发生。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有明显差异:白龙、金冠、秦冠、倭锦等品种最易感病,青香蕉、黄魁、红星、元帅、国光等品种轻度感病,祝光、印度、黄金、红国光、早生旭、大珊瑚、金英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选用无病接穗和实生砧木,培育无病苗木;或将带毒苗木和接穗置于37℃恒温下培养28~40天,可获得脱毒苗木;或将芽条在70℃热空气中10分钟,可获得脱毒芽条。也可用种子繁殖砧木。(2)拔除病苗或集中栽植。认真检查苗圃内苗木,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做标记,集中隔离栽植,以防传播。(3)选用抗病品种。如黄金、大珊瑚、印度、红国光、早生旭等。(4)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旱天及时灌水,雨季及时排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5)铲除果园附近野生寄主,防治蚜虫及刺吸式口器害虫。(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4%混脂酸•铜(毒消)水乳剂6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83增抗剂)水乳剂1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7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毒克屋,原名病毒A)1000倍液、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苹果树丛枝病

Apple tree witches' broom

症状 主要为害枝、叶、果及根。7~8叶部症状明显,由于抑制顶端优势、促使壮枝上部正常枝的侧芽萌生后形成丛枝,二次枝生长直立,在少数旺梢上致叶片簇生或形成丛枝。病树嫩枝发生丛枝时,莲座叶及基部叶都具有大的带明显齿状缺刻的托叶。因此,丛枝、莲座叶、大托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病树果实小,果柄长,果重减少1/3~2/3,且着色不良,果味差,病叶小易染白粉病;根系发育不良,大根小且少。

病原 Apple proliferation Phytoplasma 称植物菌原体。旧名为Mycoplasma-like

organism (MLO)。植物菌原体大小8~100(nm),具多型性,病株新梢超薄切片具3层单位膜,内部充满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可能是基因组DNA,周围布有类似于核蛋白体的嗜锇颗粒。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苹果丛枝病可通过嫁接传染,在自然条件下几种叶蝉如长沫叶蝉、赤杨沫叶蝉、菱纹困沫蝉等可传播此病,种子不能传染。潜育期与接种树大小有关,苗圃里的苗木1年显症,已定植的大树需2年以上显症。病树地上部类菌原体的数量受季节波动影响。类菌原体只能在筛管里增殖,当进入冬季茎的筛管停止活动后,树体地上部的病原随即消失,这时可进入根部筛管存活,翌春新韧皮部形成时,类菌原体又到茎部定植,当茎部没有类菌原体定植时,致丛枝病症状出现波动性,当病树地上部具大量病原存在时,症状明显。

防治方法 (1)新建苹果园要选用无毒苗木。(2)清除果园中染病幼树。(3)喷洒杀虫剂,杀灭传病介体昆虫。(4)清除根囊苗,以减少叶蝉等介体昆虫栖居。(5)向树干内注射四环素类抗生素,注射时间以采收后至落叶前,连续防治1~2年。(6)选用抗病砧木。

3.苹果锈果病

Apple rough skin

症状 苹果锈果病又称"花脸病"、"裂果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某些品种的幼树及成株的枝叶上亦显症。果实上的症状因品种、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为五种类型:锈果型、花脸型、锈果.花脸型,少数品种发生环斑型、绿点型。(1)锈果型:落花后约一个月病果即可出现,最初在果顶部出现深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沿果面向果梗方向扩展,约20~30天后形成五条与心室相对的纵纹,长短因品种而异,长的可达梗洼,病斑常呈茶褐色并木栓化。随着果实的生长,在纵纹之间常产生许多纵横小裂纹或斑块,严重时锈斑处开裂呈星芒状,果实发育受阻变为畸形果。有的病果果棉明显锈斑,但发生很多深入果肉的纵横裂纹,裂纹处稍凹陷,易萎缩早落。病果较健果小,果汁少渣多,甜味增加,失去食用价值或不堪食用。一般晚熟品种如国光、青香蕉、白龙、印度、富士等品种表现这种症状。(2)花脸型:病果在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在果面散生很多近圆形黄绿色斑块,果实成熟后表现为红绿相间的"花脸"状。着色部位凸起,不着色部位稍凹陷,果面略呈凹凸不平状。一般白海棠、沙果、槟子、花红、祝光、丹顶、金花、元帅、红魁、倭锦等品种常表现这种症状。(3)锈果-花脸型:病果着色前多于果顶部出现锈斑,或在果面散生零星锈斑,着色后在未发生锈斑的部分或锈斑周围,出现不着色的斑块,果面红绿相间,成为既有锈斑又有花脸的复合症状。一般中熟品种元帅、倭锦、红玉、赤阳、红海棠等常表现这种复合症状。(4)环斑型:病果最初产生不着色的圆斑,近成熟时,成为圆形斑纹,或黑色圆圈,稍凹陷,仅限于果面。环斑大小及数目不定。常表现在山定子和一种小苹果上。(5)绿点型:果实着色后,产生很多绿色小晕点,晕点边缘不整齐,近似花脸,但有个别病果顶部呈锈斑。常表现在金冠和黄冠上。叶片受害随品种不同而表现两种症状,即叶片卷曲和茎杆部发生坏死斑。叶片卷曲的表现是:7月下旬以后病苗中部以上叶片由基部向背面反卷,在中脉附近急剧皱缩,侧看卷成孤形或圆圈形,叶片变小、变硬、变脆,易从叶柄中部折断脱落。8月上、中旬以后,病苗于中上部发生不规则褐色或灰褐色木栓化锈斑,表面粗糙,龟裂,最后病皮翘起露出韧皮部,韧皮部内有黑色坏死条纹或坏死点。一般国光、鸡冠,大猩猩,虾夷衣等易表现这种症状。大猩猩病菌的叶片脱落现象严重;赤阳弯曲的病叶中脉下陷边缘上卷,叶色呈浓淡不均的黄绿色;虾夷衣病苗干锈斑严重,叶片本身不弯曲,而在叶柄先端急剧下垂以致叶片与干平行。茎干部发生坏死斑的表现是:病苗无明显症状。8月中旬以后,干中部以上及芽眼周围形成暗褐色至灰褐色近圆形的突起溃疡斑,直径2~3mm,严重时在干上形成一块块癞皮,韧皮部有坏死的黑色微细条纹,但叶片无明显症状。青香蕉、白龙等常表现这种症状。

病原 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kar Skin Viroid,ASSV)侵染所致,一种是环状单链低分子量RNA,称之为ASSD-RNA-1,其分子量略小于PSTV(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存在于染病成熟果实及枝条中;另一种是线状双链RNA,称之为ASSD-RNA-2,其分子量比PSTV略大,存在于病树枝条中。病组织的核酸提取物具侵染性,该病病原小有争议。近年来,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组织中有类菌质体的粒子,大型粒子180~400(nm),小型粒子80~100(nm),有两层原生质膜,无细胞壁,与类菌质体很相似。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通过各种嫁接方法传染,也可通过病树上用过的刀、剪、锯等工具传染。梨树是此病的带毒寄主,梨树普遍潜带病毒但不表现症状。与梨树混栽的苹果园或靠近梨园的苹果树发病较多。嫁接接种潜育期3~27个月,苹果树一旦染病,病情逐年加重,成为全株永久性病害。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高度耐病的有黄龙、黄魁、黑龙、安乐诺夫卡等,耐病的有金冠、祝光、鹤卵、翠玉、英金等,元帅、红星、青香蕉、赤阳、甘露、红海棠等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 (1)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制度。封锁疫区,严禁在疫区内繁殖苗木或外调繁殖材料。(2)选用无病接穗和砧木是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严格选用无病接穗。因种子不传染该病毒,所以用种子繁殖砧木,可基本解决无病砧木问题。用实生苗做砧木,严禁在病树附近刨取萌蘖砧,以免误传病砧。(3)拔除病苗,刨掉病树。苗木生长期间(7月下旬)认真检查苗圃,发现病苗随时拔除烧毁。已染病的大树,发现后立即连根刨掉,1~2年后确认无活根后再栽健树。(4)建立新果园时,要避免与梨树混栽,新果园要远离梨园,以免相互传染。(5)高接换种。在病树较多、园地较偏僻地区进行高接换种。可采用高度耐病品种,如黄龙、黄魁、黑龙、丰县红富士等。(6)药剂防治。①把韧皮部割开"门"形,上涂50万单位四环素或150万单位土霉素、150万单位链霉素、150万单位灰黄霉素,然后用塑料膜绑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②根部插瓶。病树树冠下面东南西北各挖一个坑,各坑寻找直径0.5~1(cm)的根切断;插在已装好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或灰黄霉素150~200mg/kg的药液瓶里,然后封口埋土,于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各治疗一次,共治3次有明显防效。

4.苹果果锈病

Apple fruit rust

症状 金冠苹果易染此病;此外,赤阳、红玉、国光及元帅系品种也有发生。初期果面锈迹点点,严重的锈斑连片,果面粗糙,严重影响果品质量,且贮藏期皱皮严重。

病因 金冠品种果实表皮细胞大,细胞壁薄,排列较疏松,果面角质层薄,下皮细胞疏松。由于不良因子的剌激,表皮细胞易破裂形成木栓。下层细胞分裂产生木栓形成层,后形成木栓组织,致角质层龟裂剥落,果面周皮化。

发病条件 该病在黄河故道一带主要有两个发生时期,即5月6曰~17曰和5月24曰~6月4曰,因此5月份和6月上旬遇冷湿气候果锈发生严重。四川、重庆等地果锈发生主要在落花后25天之内,此间若大气相对湿度高、温度低则果锈发生严重。此外,坡地或沙土地果园较平地或秸土地果园发病轻;树势衰弱、花果多者发病重;幼果期用药不当,可导致果锈发生。

防治方法 防锈应从保护果实外层组织、杜绝不良因子剌激或抑制木栓形成入手。(1)栽植无锈金冠新品系4-6-3。(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果园排涝,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调节负载量,注意疏花疏果,每个果台以留单果为宜。(3)喷保护剂如二氧化硅水剂30倍液或京ZB高脂膜4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从花后开始至6月10曰,每7天喷一次。(4)施用生长调节剂:于落花后10天、20天各喷一次25mg/kg的赤霉素。赤霉素对苹果有一定副作用,应掌握好浓度,不宜过量。(5)幼果期注意选择用药。不要使用敌敌畏、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加重果锈发生的农药,金冠幼果期尤其要慎用或尽量不用上述药剂。(6)果实套袋。花后立即套袋,对果锈有明显抑制作用。进入8月后将袋摘除。

5.苹果低温冻害

Apple tree freezing injury

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花及幼果。树干受冻表面初呈水渍状,后树皮形成层变褐或整个皮层变褐干枯,树皮崩裂,致幼树和大树的主要枝条死亡。春季开花期往往受晚霜为害,幼芽受冻变黑,花器呈水渍状,花瓣变色脱落,不能结果或结果后早落或果实畸形。受了霜害的幼果,果心变黑褐色,易脱落。

病因 苹果花和果实遇较长时间的-2℃受冻害,营养器官-5℃受冻,芽-25℃受冻:温度愈低,冻害愈重。1993年山东德州、聊城、荷泽发生大冻害。当年11月温度较往年低8~9℃,11月20曰最低温度为-4.2℃,24小时内降至-18℃,且雨雪交加,枝条融雪结冰。秋季雨水偏多,气温偏高,偏施氮肥,停止生长晚,会加重冻害。管理粗放,未设防护林,病虫害发生严重,尤其是早期落叶,亦会加重冻害。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多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生长季节后期控制肥水。加强病虫防治,防止早期落叶。冬前对树干进行涂白防寒。(2)果园周围设置防护林。(3)树干冻害严重的树可进行桥接或平茬;轻度受冻的树应加强肥水管理,休眠期喷多效灭腐灵100倍液,预防因冻害诱发腐烂病。(4)苹果花期除加强肥水管理外,可根据预测,在霜前喷水或熏烟。(5)必要时喷洒68%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使冰核细菌减少,防止冻害。

6.苹果裂果

Apple fruit split

症状 苹果裂果病主要发生在果实上组织不大正常的部位,如锈斑、苹果黑星病病斑、曰灼处等,染病果实可从果实侧面纵裂,图为苹果裂果状,有的裂缝可深达1cm,也有的从萼部或梗洼、萼洼向果实侧面延伸。此外有些品种在贮藏期也可发生纵裂或横裂。

病因 系生理病害,主要是水分供应不匀,或天气干湿变化过大。如国光、大珊瑚、冰糖、情平及暑红的果实容易裂开,果实裂果的严重程度与品种及贮藏期的温湿度有关。

防治方法 (1)栽植不易裂果的品种。(2)注意水分管理,尤其遇有天气干湿变化过大,及时浇水或追肥,防止裂果。(3)喷洒比久800~1000mg/kg。(4)注意控制贮藏窖温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7.苹果曰灼

Apple sunscald

症状 果实、枝干均可染病。向阳面受害重。被害果初呈黄白色、绿色或浅白色(红色果),圆形或不定形,后变褐色坏死斑块,有时周围具红色晕或凹陷,果肉木栓化,曰灼病仅发生在果实皮层,病斑内部果肉不变色,易形成畸形果。主干、大枝染病,向阳面呈不规则焦糊斑块,易遭腐烂病菌侵染,引致腐烂或削弱树势。

病因 夏季强光直接照射果面或树干,致局部蒸腾作用加剧,温度升高而灼伤。苹果果实生长过程中(主要是幼果期),如出现光照和温度剧变的气候条件,极易导致果实曰灼病。枝干受害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即果树冬季落叶后,树体光秃,白天阳光直射主干或大枝,致向阳寐度升高,细胞解冻,夜晚,气温下降后又冻结,如此反复数次,常造成皮层细胞坏死,发生曰灼。早熟品种发病重,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较轻,红色耐贮品种发病轻,不耐贮品种重。

防治方法 (1)曰灼病发生严重地区,选栽=灼病品种。(2)果实套袋。疏果后半月进行。各果园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果袋,兼防其他病虫害。需要进行着色的果实,采前半个月撤掉果袋。(3)树干涂白。利用白色反光原理,降低向阳寐度,缩小冬季昼夜温差以减轻夏季高温灼伤。涂白时,避免涂白剂滴落在小枝上灼伤嫩芽。涂白剂的配制:生石灰10~12kg、食盐2~2.5kg、豆浆0.5kg、豆油0.2~0.3kg、水36kg。配制时,先将石灰化开,加水成石灰乳,除去渣瘁,再将其他原料加入其中,充分搅拌即成。(4)夏季修剪时,果实附近适当增加留叶遮盖果实,防止烈曰曝晒。(5)合理施用氮肥,防止枝叶徒长,夺取果实中水分。(6)加强灌水及土壤耕作,促根系活动,保证树体对水分的需要。(7)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将出现炎热易发生曰灼天气,于午前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或清水,有一定预防作用。

8.苹果树缺氮症

Apple nitrogen dificiency

症状 春夏果树生长旺盛时新梢基部成长叶片逐渐变黄,且向顶端扩展,致新梢嫩叶也变成。新生叶小,略带紫色,叶脉、叶柄呈红色,叶柄与枝条成锐角,易脱落。当年生枝梢短小细弱、呈红褐色,结果小常提早成熟或早落,花芽明显减少。

病因 果园土壤贫癖或未正常施肥,砂质土壤遇大雨造成养分淋失,均有可能出现土壤缺氮口诊断时,叶片含氮量低于1.5%,正常值应为2.2%~2.6%。

防治方法 (1)苹果提倡采用有机栽培法,施用障素菌讴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2)果树生长期叶面喷施0.5%尿素液2~3次。

9.苹果树缺磷症

Apple phosphorus deficiency

症状 苹果叶片出现暗绿色至青铜色,近叶缘叶片上现紫褐色斑点或斑块,此症状常从基部向顶部叶扩展。枝条细弱且分枝少。叶柄及叶背面叶脉显紫红色,叶柄与技条成锐角。生长期,生长快的新梢叶现紫红色。

病因 一是果园土壤含磷量低,速效磷低于10mg/kg。二是土壤偏碱、含石灰质多,施用磷肥后易被固定,造成磷肥利用率低。三是氮肥施用量过多、磷肥施用量不足。诊断时,叶片含磷量低于0.13%,正常值为0.15%~0.23%。

防治方法 (1)基施充足有机肥或含磷复合肥。(2)生长期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2~3次,也可喷施1%~3%过磷酸钙水澄清液或0.5%~1%磷酸铵水溶液。

10.苹果树缺铁症

Apple tree iron deficiency

症状 苹果树缺铁症又称黄化病、白叶病、缺铁失绿症、黄叶病等。症状多表现在叶片上,尤其是新梢顶端叶片。初叶色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致叶片呈绿色网纹状,旺盛生长期症状明显,新梢顶部新生叶除主脉、中脉外,全部变成黄白色或黄绿色。严重缺铁时,顶梢至枝条下部叶片全部变黄失绿,新梢顶端枯死,呈枯梢现象,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早衰,致树体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减弱,易遭受冻害或导致其他病害发生。

病因 系土壤中缺少可给态铁引起。是一种生理病害。铁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铁参与果树的有氧呼吸和能量代谢等一系列生理活动,是苹果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当铁在土壤中生成难溶解的氢氧化铁时不能被苹果树吸收利用;此外,进入植株体内的铁因转移困难,大都沉淀于根部,向叶部分配很少,致叶片缺铁黄化。特别是苗期和幼树受害重。

发病条件 盐碱地或土壤中碳酸钙含量高的碱性土壤,可溶性的二价铁盐易转为不溶性的三价铁盐沉淀,不能被吸收利用;且生长在碱性土壤中的苹果树体内生理状态失衡,阻碍铁的输导和利用,故易染黄化病。含锰、锌过多的酸性土壤,铁易变为沉淀物,不利植物根系吸收。土壤黏重,排水差,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春季多雨,入夏后急剧高温干旱,均易导致缺铁黄化。此外果园土壤缺磷也可导致黄叶病。幼苗因根系浅,吸水能力差,易发生黄化病。该病的发生还与砧木品种有关。秋子、新疆野苹果及用苹果实生苗做砧木,不发生黄化现象;海棠做砧木,黄化轻;东北山荆子做砧木,黄化严重。苹果各品种中,金冠、国光、红玉发病重;青香蕉、元帅、红星发病较重,祝和甜黄奎发病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2)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果园,注意开沟排水,春旱时用含盐低的水灌浇压碱,减少土壤含盐量;间作豆科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3)喷洒铁肥。发病严重果园,发芽前喷洒0.3~0.5%硫酸亚铁溶液或硫酸铜250g:硫酸亚铁250g:石灰625g:水80kg;或在生长季节喷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或柠檬酸铁溶液,隔20天一次。或于果树中、短枝顶部1~3片叶开始失绿时,喷黄腐酸二胶铁200倍液或0.5%尿素+0.3%硫酸亚铁,效果显著。也可在树上果实5mm大小时喷施FCU复合铁肥、即0.25%FeSO4+0.05%柠檬酸+0.1%尿素的复合铁肥。10天后喷第二次,病叶可基本复绿。(4)根施铁肥。果树萌芽前(3月下~4月上)将硫酸亚铁与腐熟的有机肥混合,挖沟施入根系分布的范围内。也可在秋季结合施基肥进行,切忌在生长期施用,以免发生药害。也可将硫酸亚铁1份粉碎后与有机肥料5份混合施入;或用TP有机铁肥120~180倍液+0.3%尿素混合施用,效果更好。(5)树干注射。用强力注射器将0.05~0.08%的硫酸亚铁溶液或0.05~0.08%的柠檬酸铁溶液注射到枝干中,效果较好。(6)树干挂瓶引注法,具体方法:取装入0.1~0.3%硫酸亚铁溶液的小瓶挂在距地面20cm的树干两侧,然后用棉花做成棉芯,一端浸入瓶内药液中,另一端伸入树干上事先打好的深达形成层的孔内,然后用塑料薄膜全部包扎起来,使树体通过棉芯吸收药液,此法造于生长季节形成层活动旺盛期引注。

11.苹果树缺镁症

Apple tree magnesium deficiency

症状 幼树缺镁,基部叶片先开始褪绿或脱落,后仅残留顶梢上几片软而薄的淡绿色叶片。成龄树缺镁,枝条老叶叶缘或叶脉间首先失绿,后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新梢、嫩枝细长,抗寒力明显降低或导致发生枯梢,致开花受抑,果小味差。

病因 在酸性或砂性土中,可供态镁易流失或淋溶,造成缺镁。在含筷量低的石灰质土壤中或施用石灰或钾过量时,均会形成缺镁。此外,苹果砧木对续敏感性也有差异。据报导,苹果矮化砧M1、M4易染缺镁症。诊断指标叶片含镁量小于0.15%~0.25%,表示缺镁。

防治方法 (1)轻度缺镁果园,在6、7月份,喷洒1~2%硫酸续溶液2~3次。(2)对缺镁的土壤,可把硫酸镁混入有机肥中,同时注意混入磷、钾、钙肥等。续肥施用量,每亩1~1.5kg。

12.苹果树小叶病(缺锌症)

Apple tree little leaf

症状 苹果树小叶病又称缺锌症。新梢和叶片易显症,春季症状明显。初叶色浓淡不均,叶片黄绿或叶脉间色淡,病树发芽晚或新梢节间短,顶梢小叶簇生或光秃;叶形狭小,状似梅花形,质地脆硬,不伸展,叶缘上卷,叶脉绿色,叶片或脉间黄绿色;2~3月后,病枝易枯死。病枝下部另发新枝,新枝上叶片初正常,渐变小或着色不均。严重时5~6年生老枝上几乎全部出现小叶病。病树花芽分化受阻,花芽或花小色淡,不易座果或果小畸形。病树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有烂根现象,发病重的树势极度衰弱,树冠不扩展致产量降低。

病因 由于土壤中缺少可供态锌引起。钵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锌参与生长素合成及酶系统活动,参与光合作用。缺锌时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不能正常运转,所以导致叶片失绿,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用黑曲霉法测定土壤含锌量低于2mg/kg,苹果出现缺锌症。

发病条件 砂地、碱性土壤及癖薄地或山地果园缺锌较普遍。砂地锌含量少易流失,碱性土壤锌盐易转化为不可溶态,不利果树根系吸收利用。缺锌还与土壤中磷酸、钾和石灰含量过多有关。土壤中磷酸过多,根吸收锌则较困难。缺锌还与土壤氮、钙等元素失调有关。此外,重茬,经常间作蔬菜或浇水频繁,修剪过重或伤根过多均易导致缺锌。苹果各品种中青香蕉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这是防治小叶病的根本措施。生产上增施有机肥,特别是砂地、盐碱地及瘠薄山地果园,要注意协调氮、磷、钾比例。(2)喷施铸肥。在苹果树发芽前半月全树喷洒3~5%硫酸锌溶液。硫酸锌肥效可维持一年。重病园须年年喷洒,轻病园可隔年喷布。也可在苹果盛花期后3周喷0.2%硫酸锌+0.3~0.5%尿素或300mg/kg环烷酸锌+0.3%尿素。(3)根施硫酸锌。发芽前,在树下挖放射状沟,每株树施50%硫酸锌1.0~15kg。(4)树干挂瓶引注法。在离地面20cm处的树干两侧,打两个深达形成层的孔,每个孔附近挂一个40ml小瓶,瓶内装0.1~0.3%硫酸锌,然后用棉花做成棉芯,一端插入瓶内药液中,另一端放入树干的孔里,最后用塑料薄膜全部包扎,树体通过棉芯吸收药液。这种方法适于生长季节形成层活动旺盛期引注。但容易造成伤口,腐烂病严重的果园应慎用。

13.苹果树粗皮病

Apple tree rough bark

症状 苹果树粗皮病又称赤疹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一般多发生在5~6年生枝干上。初在病部产生小粒状病点,扩大后稍隆起,似轮纹状,有些初生短枝的叶上生斑点或皱缩。病树结果多,致树势迅速衰弱。果实染病,果面现粗糙暗褐色木栓区,果面似长癣状,木栓化斑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呈不完全环状。此外还有伤刺毛型、星状曝裂型、扁平苹果型等。树干染病,致树皮开裂或形成凹沟,后树皮增厚或粗糙,病树产量下降。

病因 缺硼或吸收锰过多,及土壤过酸引起。我国土壤锰含量为42~5000mg/kg,平均为710mg/kg。当土壤中还原性锺含量超过l00mg/kg时,富士品种发生粗皮病,此外,排水不良,土壤酸度大是该病发生的重要生态条件,当土壤pH低于5时,国光、富士、红香蕉等即发生粗皮病。此病多发生在雨水较多的地方。近有报道:苹果果实粗皮病毒病(Apple rough skin)、苹果鳞皮病毒病(Platycarpa scaly bark)分别可引致果实及枝干粗皮病。

防治方法 (1)改善排灌条件,做到及时排水。(2)增施有机肥、施用石灰改变土壤pH值。(3)选栽抗病品种。如鸡冠。(4)必要时喷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病毒引起的粗皮病。

14.苹果树紫纹羽病

Apple purple root rot

症状 苹果树紫纹羽病又称紫色根腐病,主要为害根系。细根先发病,后逐渐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直至树干基部。发病初期根部现黄褐色不定形斑块,外表颜色变深,皮层组织变褐,病部表面缠绕许多淡紫色棉絮状物,即病菌菌丝和菌索,形状似羽毛,逐渐变成暗紫色绒毛状菌丝层,包被整个病根,并能延伸到根外的土面上。后期在病根上产生紫红色半球状菌核,大小1~2mm,病根皮层腐烂易脱落,后木质部腐朽。6~7月,菌丝体上产生微薄白粉状子实层。病株地上部生长衰弱,叶片变小,色淡,枝条节间缩短或部分枝条干枯。感病品种叶柄和中脉变红。该病扩展缓慢,经数年才逐渐衰弱死亡。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 异名:H•purpureum Tul Pat. 称桑卷担菌和紫卷担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根上着生的紫黑绒状物是菌丝层。由五层组成,外层为子实层,其上生有担子。担子圆筒状无色,由4个细胞组成,大小25~40×6~7(μm),向一方弯曲。再从各胞伸出小梗,小梗无色,圆锥形,大小5~15×3~4.5(μm)。小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16~19×6~6.4(μm),多在雨季形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菌丝束,在土表或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系后直接侵入为害。一般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大根。病根与健根根系互相接触是该病扩展、蔓延的重要途径。病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较少,所以病菌孢子在病害传播中作用不大。病害发生盛期多在7~9月。

低洼潮湿积水的果园,发病重。带病刺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靠近带病刺槐的苹果树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苗木。病菌可随苗木远距离传播,所以,起苗、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验,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苗术消毒可用5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精剂800~1000倍液、0.5~1%硫酸铜溶液浸苗10~20分钟。(2)隔离防治。在病区或病树外围挖1米深沟可隔离或阻断菌核、根状菌索和病根传播。剌槐是该病菌的重要寄主,可随刺槐根进入果园,所以尽量不用刺槐作防护林;对于用刺槐作防护林带的果园要挖沟隔离。以防根系侵入果园。对已侵入果园的刺槐根系应彻底挖除,以免病菌传播。(3)加强果园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调节果树负载量,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防治,以增强树体抗病力。(4)药剂防治。轻病树,扒开根际土壤,找出发病部位并仔细清除病根,然后用50%代森铵水剂400~500倍液或1%硫酸铜进行伤口消毒,然后涂保护剂波尔多浆等。也可用20%石灰水或2.5%硫酸亚铁、50%代森铵水剂150~3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杀菌王(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消毒;后用净土埋好,效果均好。

15.苹果树白纹羽病

Apple tree white root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根系,先从细根开始霉烂,渐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许多白色或灰白色丝状物,即菌索;后期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根部皮层内柔软组织腐烂,皮层极易剥落,有时在木质部上产生深褐色圆形颗粒状物,即菌核。在潮湿地区,菌丝可蔓延至地表呈白色蛛网状;菌丝体中具羽纹状分布的纤细菌索。染病树树势极度衰弱,树体发芽迟缓,半边叶片变黄或早落、枝条枯萎,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 Rosellinia necatrix (Hart.)Berlese 称褐座坚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Dematophora necatrix Harting 称白纹羽束丝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老熟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无性时期形成孢囊梗和分生孢子,但常在寄主组织完全腐烂时才产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2~3(μm)。有性态可在朽根上产生子囊壳,但不多见。子囊壳黑色,球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内生许多子囊。大小220~300×5~7(μm)。子囊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暗褐色,单胞,纺锤形,大小42~44×4.0~65(μm)。菌核见于腐朽的木质部,黑色近圆形,直径1mm左右,大的可达5m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残留在病根上的菌丝、根状菌索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从根部表皮皮孔侵入,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逐渐蔓延至大根,被害细根霉烂甚至消失。病菌通过病健部接触或通过带病苗木远距离传播。该病多在7~9月盛发。 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酸碱度有关,尤以湿度影响最大,果园或苗圃低洼潮湿、排水不良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太深、培土过厚、耕作时伤根、管理不善等易造成树势衰弱,土壤有机质缺乏,酸性强等可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栽无病苗木,起苗或调运时,要认真检查,剔除病苗。建园时选栽无病苗木,如确认苗木带病,可用10%硫酸铜溶液或20%石灰水、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1小时后再栽植。也可用47℃恒温水浸40分钟或45℃恒温水浸渍1小时,以杀死苗木根部带的病菌。(2)挖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外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防止病害向四周蔓延。(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使氮、磷、钾比例适当。盛果期,低洼潮湿果园或地块应注意排水。合理修剪,防止大小年现象。加强其他病虫害的防治。(4)病树治疗。发现病树,先挖至主根基部,扒开根部土壤,寻找根的颈部病斑,然后再从病斑向下追寻主根、侧根及支根的发病点。对于整条烂根,要从根基部锯或砍除,同时仔细刮除根颈病斑上的病皮,后再向下追寻,直至将病根挖净。如大部分根系发病,要彻底清除所有病根,在清除病根过程中,要细心保护健根,不要轻易损伤。伤口须用高浓度杀菌剂涂抹或喷布消毒,再涂以波尔多浆等保护。此外还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份对新土40~50份,充分混匀后施于根部,8~10年生大树,株施药土0.25kg。(5)苗圃轮作,重病苗圃应休闲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6年后再继续育苗。

16.苹果树白绢病

Apple tree southern blight

症状 苹果树白绢病又称茎基腐病、烂葫芦。主要为害4~10年生幼树或成年树的根颈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初叶小且黄,枝梢节间缩短,果多且小。根部染病,根颈部呈多汁液湿腐状。病部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严重的皮层组织腐烂如泥、发出刺鼻酸味,致木质部变成灰青色。病部或近地面土表覆有白色菌丝。湿度大时,生出很多褐色或深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叶片染病也可出现水渍状轮纹斑,直径约2cm,病部中央也能长出小菌核。1~3年生幼树染病后很快死亡,成龄树当病斑环茎一周后,地上部亦突然死亡。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白色,疏松或集结成线状,形成小菌核,小菌核圆形至椭圆形,直径0.5~1.0(mm),个别达3mm,菌核平滑具光泽似油菜籽。有性态为Athelia rolfsii (Curzi) Tu.&.Kimbrough. 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异名有: Corticium centrifugum (Lev.) Bres 称刺孔伏革菌、i

(Sacc.) Curz称罗尔伏革菌。该菌除侵染苹果、梨、桃、柑橘外,还侵染黄瓜、番茄等近百种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病部或以菌核在土表越冬,通过农事操作或灌溉水进行传播蔓延。遇有适宜条件,病菌从苹果树根颈部伤口或嫁接口侵入。该病多在雨季发生,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30~38℃经3天菌核即可萌发,再经8~9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或定植过深、培土过厚,或根颈部受高温曰灼引致伤口及死组织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砧木,培育抗病力强的树苗,对病树及时更新或视具体情况在早春进行桥接或靠接,进行挽救。(2)在病区要定期检查病情,有条件的在树下种植矮生绿肥,防止地面高温灼伤根颈部,以减少发病。(3)必要时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kg加细干土40~50kg混匀后撒施于根颈基部土壤上。也可喷2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乳油800~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17.苹果假蜜环菌根朽病和蜜环菌根朽病 Apple clitocybe root rot and Armillaria root rot

症状 苹果假蜜环菌和蜜环菌根朽病,地上部均表现为树势衰弱,叶色变浅或顶端生长不良,严重时致部分枝条或整株死亡。假蜜环菌根朽病主要为害根颈部和主根。小根、主侧根及根颈部染病,病菌沿根颈或主根向上下蔓延,致根颈部呈环割状,病部水渍状,紫褐色,有的溢有褐色液体,该菌能分泌果胶酶、致皮层细胞果胶质分解,使皮层形成多层薄片状扇形菌丝层,并散发出蘑菇气味,有时可见蜜子实体。

蜜环菌根朽病的特征是树体基部现黑褐色或黑色根状菌索或蜜环状物,病根树皮内生出白色或浅菌丝,在木质部和树皮之间出现白色扇形菌丛团。我国以假蜜环菌根朽病较为常见。

病原 苹果假蜜环菌根朽病病菌为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 et Fr.) Singer称发光假蜜环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部现扇状菌丝层,白色,初具荧光现象,老熟后变为黄褐或棕褐色,菌丝层上长出多个子实体。菌盖初为扁球形,后变平展,浅,直径2.6~8(cm)。菌柄长4~9(cm),直径0.3~1.1(cm),浅杏,具毛状鳞片。担孢子近球状,单胞、光滑、无色,大小7.3~11.8×3.6~5.8(μm)。

蜜环菌根朽病病原为Armillariella mellea(Vahl ex Fr.)Karst. 称小蜜环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可寄生在针叶树、阔叶树的基部,也可寄生于苹果、梨、草莓、马铃薯等作物上,引致根腐。小蜜环菌菌丛团及子实体丛生,菌盖宽4~14(cm),浅土,边缘具条纹。菌柄长6~13(cm),粗6~18(mm),土,基部略膨大。白色菌环生于柄上部。松软菌褶近白色直生或延生。担孢子光滑无色,椭圆形,大小7~11×5~7.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朽病菌以菌丝体或根状菌索及菌索在病株根部或残留在土壤中的根上越冬。主要靠病根或病残体与健根接触传染,病原分泌胶质黏附后,再产生小分枝直接侵入根中,也可从根部伤口侵入。此外,有报道:从病菌子实体上产生的担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树木残根上后,遇有适宜条件,担孢子萌发,长出的菌丝体侵入根部,然后长出根状菌索,当菌索尖端与健根接触时,便产出分支侵入根部。

小蜜环菌主要通过根状菌索或菌索传播,当小蜜环菌吸附到寄主根上以后,通过酶解或压力侵入。在采伐不久的林地,或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易发病。由于败育假蜜环菌和小蜜环菌寄生性弱,可在残根上长期存活,引致新果园发病,生产上老苹果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现染病后,及时清除病根。对整条腐烂根,须从根基砍除,并细心刮除病部,直至将病根挖除。再用1~2%硫酸铜溶液消毒,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配成1:50的药土,混匀后施于根部,用药量因树龄而异,10年左右大树用药量为0.25kg。(2)加强管理。对地下水位高的苹果园,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尤其雨后要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透气性,增强树势。(3)在早春、夏末、秋季及果树休眠期,在树干基部挖3~5条辐射状沟,然后浇灌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均有较高防效。

18.苹果圆斑根腐病

Apple Fusarium root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后地上部开始表现症状。早春苹果树萌动后,须根变褐枯死,后渐扩展到与须根相连的肉质根和大根,围绕须根基部形成红褐色稍凹陷的小圆斑,随着病害的扩展,病斑扩大并相互连接深达木质部,使整段根变黑死亡。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病根反复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因此形成病健组织彼此交错或致病部凹凸不平。苹果树地上部在4~5月份展叶后,表现症状有四种类型:一是萎蔫型。病株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新梢抽生困难,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缩,形小而色浅,花蕾皱缩不开或开花后不座果,枝条呈失水状,表面皱缩或枯死,有时翘起呈油皮状,芽体周围尤为明显。一般患病多年、树势衰弱的大树多属这一类型。二是青干型。上一年或当年感病而且病势发展迅速的病株,在春旱或气温较高时,病株叶片骤然失水青干,多从叶缘向内扩展,或沿主脉向外扩展,在病健分界处有明显的红褐色晕带。严重时青干的叶片脱落。三是叶缘枯焦型。病势发展缓慢的植株,在春季不干旱时表现的症状,仅叶尖和叶缘枯焦,而中间部分仍保持正常,叶片一般不会脱落。四是枝枯型。病株根部严重腐烂,当大根已烂到根颈部时呈现的特殊症状。与地下烂根相对应的部分骨干枝枯死,皮层变褐下陷,皮层病健部界限明显,且沿枝干一侧向下扩展,后期坏死皮层崩裂,易剥离,其上不着生小黑点,木质部导管变为褐色,且一直与地下烂根中变褐的导管相连。

病原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致。主要有:Fusarium solani (Mart.) Wollenw. 称腐皮镰刀菌;rum Schlecht 称尖孢镰刀菌;ceras Wollenw. et Reink称弯角镰刀菌。均属半知菌类真菌。

在PDA培养基上,正面纯白色,背锚瓤粉色。大孢子两头较困,中部宽,形状较为弯曲。具3~9个隔,3隔大孢子大小30.0~50.0×5.0~7.5(μm);5隔大孢子32.50~51.25×5.0~10.0(μm)。小孢子长圆至椭圆或卵圆形,单胞或双胞,单胞小孢子大小7.5~22.5×3.0~7.5(μm);双胞小孢子大小12.5~25.0×3.75~7.50(μm)。菌丝宽为2.5~7.5(μm)。rum在PDA培养基上,正面白色,背面玫瑰色。大孢子两头较尖,足胞明显,两头弯曲,中段较直,具3~4个隔,大小19~50×2.5~5(μm)。小孢子卵圆至椭圆形,单胞,大小3.75~12.5×2.25~5.00(μm)。菌丝宽为2.5~5.0(μm)。ceras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正面白色,背面古铜紫色。大孢子需长期培养后才能产生少量。大多数直立,亦有少量稍弯曲者,长圆形,基部较圆,顶部较尖,最大宽度在离基部的2/5处,具1~3个隔膜,无足胞,三隔孢子大小17.50~28.75×4.50~5.00(μm)。小孢子易产生,长圆至椭圆形,单胞或双胞,单胞孢子大小6.25~12.50×2.5~4.0(μm);双胞孢子大小11.25~17.50×3.25~5.00(μm)。菌丝宽2.50~5.6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三种镰刀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当苹果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果园土壤黏重板结、盐碱过重、长期干旱缺肥,水土流失严重,大小年现象严重及管理不当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深翻。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和保墒;合理修剪,调节树体结果量,控制大小年;肥力差的果园,要多种绿肥压青,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钾肥,施肥量一般以每50kg果施用纯氮350g,纯磷150g,钾350g为宜。(2)药剂灌根。在早春或夏末病菌活动时,以树体为中心,视树体大小,挖深70cm的辐射沟3~5条,长以树冠外围为准,宽30~45cm,必要时可浇灌40%五氯硝基苯粉剂600倍悬浮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80%五氯酚钠250倍液、40%甲醛1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施药后覆土。(3)处理病树。春、秋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穴内灌入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波尔多浆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灌根也可在伤口处涂抹50%多菌灵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效果也好。

19.苹果树根结线虫病

Apple tree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症状 主要为害根,在生长的细根上寄生很多火柴头或米粒大小的瘤子,且接连不断地形成根瘤,有的根瘤重叠,致发生新根能力锐减,根变细变硬,严重的丧失发生新根的能力而干枯。地上部起初不明显,但发展严重时,新梢生长受抑,结果减少,果实小,着色提早。

病原 Meloidogyne mali Itoh,Ohshima et Ichinohe 称苹果根结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苹果根结线虫雌雄异形,雄成虫线状,尾部稍圆,无色透明。雌成虫梨状,多埋藏在寄主组织里。幼虫呈细长蠕虫状。卵处于单细胞阶段,由雌虫产出,卵包被在胶状介质中,成块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苹果根结线虫主要以卵或2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5月新根开始活动后,幼虫从根的先端侵入,在根里生长发育。当虫体膨大成香肠状时,致根组织肿胀,8月上旬形成明显的瘤子,8月下旬后,在瘤子里产生明胶状卵包,并产卵,初孵化的幼虫又侵害新根,并在原根附近形成新的根瘤。秋末,以成虫、幼虫或卵在根瘤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活动,并发育成下一虫态,苹果根结线虫2年发生3代,在土壤中随根横向或纵向扩展,多数生活在土壤耕作层内,有的可深达2~3米。

防治方法 (1)培育无病苗木和加强苗木检疫工作。(2)经常检查,发现受害树时,采取相应措施。(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进行中耕。(4)定植时,在6×6m2面积上,每隔30cm,穴施D~D混剂(1,3二氯丙烯和1,2二氯丙烷) 5ml,深约20cm,半月后耕翻一次再定植。(5)

药剂防治。对成年病树于2~3月初每株施用80%二溴氯丙烷40~60(ml),兑水10~15kg。施药方法,于树干周围每隔30cm分层打深15cm的穴,穴间距为30cm,然后将药液均匀灌入穴中,并覆土踏实,土表洒少量水。

20.苹果根腐线虫病

Apple root lesion nematode disease

症状 根腐线虫单独或与其他土壤微生物一起伤害苹果根部,致根系生长受抑,幼树新生根不能大量产生,引起吸收营养的须根减少或坏死,造成地上部矮化或叶片褪绿及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病原 Pratylenchus vulnus Allen et Jensen称胡桃根腐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胡挑根腐线虫,是该属典型代表。成虫体大小居中等。雌虫长0.46~0.91(mm),雄虫较雌虫略短、稍细。形态特征两性相似,低龄线虫纤细,完全成熟后变宽,吻针15~18(μm),短粗较强壮,具圆形吻针基球,食道具1中食道球,窄,具瓣,雌虫的阴门位于体后,侧区具等距纵向侧线4条,尾部逐渐变细,未端圆形无侧线,雄虫交合刺小,稍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腐线虫从2龄幼虫至成虫期都可侵入根系,其中4龄幼虫和雌成虫是重要侵染阶段,雌虫把卵产在根部皮层内或土壤中,第一次脱皮在卵中进行、产生2龄幼虫,从卵中孵出的幼虫脱3次皮,产生3、4龄幼虫,幼虫在根部皮层里移动和取食,致须根受到伤害。生活历期25~50天,30℃时最短,土壤湿度高不利其存活。它们主要靠病树或病土移动传播,一般认为在沙壤中,每100cm3有根腐线虫25~150条,就会对苹果实生苗造成严重危害。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砧木。据科研单位在沙壤土中试验砧木M7、M12较M1、M2、MM102、MM104、MM106、MM108抗根腐线虫。(2)果园地面种植非线虫寄主植物的草,如高羊茅草、红羊茅草、多早生黑麦草等,行向间或树四周保持无草栽培;此外,可与石刁柏、大葱、韭菜、辣椒等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降低土壤中线虫量。(3)适当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pH,改善排水系统,防止土壤过干,以减少为害。(4)必要时施用10%力满库颗粒剂,每667m25kg,有较好效果。

21.苹果树根癌病

Apple crown gall

症状 苹果树根癌病又称根肿病。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可在根的其他部位发生,初在病部形成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瘤状物,其内部组织松软,外表粗糙不平,随着树体生长和病情扩展,瘤状物不断增大,表面逐渐变为褐色或暗褐色,内部木质化,表层细胞枯死,有的在癌瘤表面或四周生长细根。瘤体大小不一,2年生苗木上,小的如核挑,大的直径可达5~6cm,病树根系发育受抑,地上部朽住不长或矮小瘦弱。严重的植株干枯死亡。 病原 Agrobacterrium tumefaciens Smith and Townsend Conn. 称根癌土壤杆菌,属细菌。异名: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and Townsend 菌体杆状,大小0.4~0.8×1.0~3.0(μm),无芽孢,具荚膜,鞭毛1~4根侧生,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陈琼脂平面培养基上菌落小,圆形白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在肉汁陈液中培养生长快,混浊,有薄菌膜。

细菌发育适温22℃,最高34℃,最低10℃,51℃经10分钟致死。适宜pH5.7~9.2,最适pH7.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自然条件下可长期在土壤中存活,因此带菌土壤是该病重要侵染源。病原细菌可由嫁接伤口、虫伤或机械造成伤口侵入,潜育期2~3个月。病菌侵入后开始剌激寄主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瘤状物。新近研究明确:土壤杆菌有3个生物型,其生化反应和致病性不同,其中生物I型、II型寄主广,可侵染苹果、梨、桃等多种果树;生物III型细菌则只为害葡萄,此外还发现放射土壤杆菌K84对根癌土壤杆菌生物I、II型有较强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本病。该病发生与土壤结构和土壤pH值有关:一般疏松的偏碱性土壤及湿度高的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采用芽接法育苗,尽量避免采用劈接法,可减少发病。(2)育苗圃要及时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减少虫伤。(3)苗木出圃时严格检查,发现病苗立即挖除烧毁,对可疑苗木要进行根部消毒,可用1%硫酸铜液浸渍10分钟,或链霉素100~200mg/kg浸20~30分钟,也可用30%石灰乳浸泡1小时后,用水冲净再定植。(4)重病圃和重病园种植不感病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菌源。(5)治疗病树。结果树发病,扒开根颈部土壤,把病瘤切掉刮净,然后用"抗菌剂401"50倍液或"抗菌剂402"100倍液消毒,再用石硫合剂渣子或波尔多浆保护,也可用二硝基邻甲酚钠20份,木醇80份混合后除瘤。(6)在根癌病多发区,定植时用放射土壤杆菌84号(即K84)浸根后定植,对预防该病有效。

22.苹果树细菌毛根病

Apple hairy root

症状 多发生在苗期,初生浅色肿瘤,当产生畸形根以后,正常的新鲜根脱落,产生的畸形根迅速增厚,在肿瘤基部长出次生毛根,毛根上又长出毛根呈毛团状。辽宁、河北、山东均有发生。

病原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Riker et al.) Conn. 称发根土壤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生1根鞭毛,大小1.5×0.5(μm)。在培养基上产生白色边缘平滑的菌落,不液化明胶,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发育最适温度22℃,最适pH7.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从伤口或害虫造成伤口侵入,整个生长季节均可为害。有人接种38个苹果品种,均不同程度染病,未发现高抗的品种。该菌在土壤中活动,土温28℃,土壤湿度达75%最易产生此病。

防治方法 (1)苗圃育苗忌长期连作。(2)发病苗圃提倡采用芽接法,不用根枝嫁接,选用根系完好的砧木。(3)加强管理,减少根部伤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虫,使根系健壮生长。(4)出圃苗木严格检查,发现病苗马上淘汰或烧毁,健苗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浸根消毒。

23.苹果树干腐病

Apple black fruit rot

症状 苹果树干腐病又称胴腐病。主要为害主枝和侧枝,也可为害主干、小枝和果实。衰弱的老树和定植后管理不善的幼树较易受害。

幼树染病,多在早春定植后不久,即缓苗期。先在嫁接口部位产生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沿树干向上扩展,严重时幼树枯干死亡,被害部产生很多稍突起的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树干上部发病,最初产生暗褐色、椭圆形或不整形病斑,沿树干上下扩展时形成带状条斑,病健交界处有裂痕。当枝干被病斑包围时,幼树死亡,病部产生很多小黑粒点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大树发病,初在树干上形成不规则形红褐色病斑,表面湿润,病部溢出茶褐色黏液;后病斑扩大,被害部水分逐渐丧失,形成黑褐色,有明显凹陷的干斑。病部产生很多稍突起的小黑粒点。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粒点小而密,顶部开口小。这是与腐烂病的明显不同之处。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树皮组织全部死亡,最后可烂到木质部,整个枝干干缩死亡。有时仅发生于枝干一侧,形成凹陷条状斑,树干枯死不快。衰老的苹果树多在上部枝条发病,初在病枝上产生紫褐色或暗褐色病斑,病部迅速扩展,深达木质部,最终使全枝干枯死亡,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点。果实染病,初呈黄褐色小斑,渐扩大成同心轮纹状,与轮纹斑较难区别。条件适宜,病斑迅速扩展,数天内致全果腐烂。

病原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 称贝氏葡萄座腔菌和ea (Moug. ex

Fr.) Ces. et de Not. 称葡萄座腔菌,均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有两种类型Dothiorella和Macrophoma。Macrophoma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散生,大小为154~255×73~118(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6.8~24.0×4.8~7.2(μm)。Dothiorella 分生孢子器多与子囊壳混生于同一子座内,大小为182~319×127~225(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大小16.8~29.0×4.5~7.5(μm)。

子座生于皮层下,形状不规则,内有一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扁圆形或洋梨形,黑褐色,具乳头状孔口,大小为227~254×209~247(μm)。内生许多子囊及拟侧丝。子囊长棒状,无色,大小50~80×10~14(μm)。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双列,大小16.8~26.4×7.0~10.0(μm)。侧丝无色,无分隔,混生于子囊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树皮内越冬,翌春病菌直接以菌丝沿病部扩展为害,或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多从伤口侵入,也可从枯芽或皮孔侵入。该菌寄生力弱,只能侵害缓苗期的苗木或衰弱树,具潜伏侵染之特点,一般病菌先在枝干的伤口死组织上生长一段时间后,才向活组织扩展。栽植的树苗转入正常生长后,该病则停滞扩展。孢子靠风雨传播。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发病重,树皮水分低于正常情况时,病菌扩展迅速。地势低洼积水、降雨不匀;土壤肥水管理不善、盐碱重、伤口多、结果多,均有利于干腐病发生。遇伏旱或暴雨多,严重影响树势时,常造成病害流行。苹果各品种中,金冠、国光、富士系品种受害重,红玉、元帅、鸡冠、祝光等受害较轻。矮化石M9发病严重。苹果生长期都可发病,以6~8月和10月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 (1)选栽耐病品种,如红玉、北海道9号、元帅、鸡冠、醇露、祝光等。(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旱季灌溉,雨季防涝。同时要保护树体,防止冻害及虫害等,对已出现的枝干伤口,涂药保护,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侵入。常用药剂有1%硫酸铜等。合理施肥增强树势。苗木定植避免深栽,以嫁接口与地面相平为宜,并充分灌水,以缩短缓苗期。(3)及时检查并刮治病斑。本病一般仅限于皮层,刮去上层病皮并涂消毒剂保护。常用消毒剂有: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等。对树枝干上的习居菌也可采用物理机械或化学法进行"重刮皮",铲除所带病菌,达到预防目的。(4)喷药保护。大树可在发芽前喷1:2:240倍式波尔多液2次。有一定防效。

24.苹果树干枯病

Apple tree Phomopsis canker

症状 苹果树干枯病主要为害树的主干或桠杈处,造成干上树皮坏死。春季在上年一年生病梢上形成2~8(cm)长的椭圆形病斑,这些病斑多沿边缘纵向裂开而下陷,与树分离,当病部老化时,边缘向上卷起,致病皮脱落,病斑环绕新梢一周时,出现枝枯,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从器中涌出黄褐色丝状孢子角。病斑从基部开始变深褐色,向上方蔓延,病斑红褐色。

病原 Phomopsis truncicola Miura异名: P. mali Roberts 称茎生拟茎点霉(苹果干枯病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子座里,近球形,黑色,顶端具孔口,直径230~450(μm)。分生孢子有二型。α型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具两个油球,大小4~9×2~4(μm);β型孢子钩状或丝状,单胞无色,大小14~35×1.5~2(μm)。有性态不多见。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部越冬,翌春遇雨或灌溉水,释放出分生孢子,借水传播蔓延,当树势衰弱或枝条失水皱缩及受冻害后易诱发此病。苹果品种中津轻、红星、印度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果园内不与高杆作物间作,冬季涂白,防止冻害及曰灼。(2)修剪时剪除带病枝条,掌握在分生孢子形成以前清除病枝或病斑,以减少侵染源。(3)在分生孢子释放期,每半个月喷洒一次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栽植红星、印度等抗病品种。

25.苹果树枝枯病

Apple tree twig blight

症状 又称苹果红癌病、癌肿病。苹果树枝枯病主要为害苹果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多在结果枝或衰弱的延长枝前端形成褐色不规则凹陷斑,病部发软,红褐色,病斑上长出橙红色颗粒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发病后期病部树皮脱落,木质部外露,严重的枝条枯死。

病原 Nectria cinnabarina (Tode) Fr. 称朱红丛赤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座瘤状,子囊壳丛生,扁圆形,表面粗糙,鲜红色,直径300~500(μm);子囊棍棒状,大小50~90×7~12(μm);子囊孢子长卵形,双胞,无色,大小12~25×4~9(μm)。无性态为Tubercularia

vulgaris Tode称普通瘤座孢。分生孢子丛粉红色,直径1~2(mm),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大小6~9×2(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翌年降雨或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溢出,借风雨传播蔓延,病菌属弱寄生菌,只有在枝条十分衰弱且有伤口时,才能侵入,引致枝枯。

防治方法 (1)夏季清除并销毁病枝,以减少苹果园内侵染源。(2)修剪时留桩宜短,清除全部死枝。(3)药剂防治法参见苹果干枯病。

26.苹果树木腐病

Apple tree Schizophyllum rot

症状 病菌寄生在树干或大枝上,致受害处腐朽脱落,露出术质部,病菌向四周健康部位扩展,致形成大型长条状溃疡。

病原 Schizophyllum commune Fr. 称普通裂褶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子实体常呈覆瓦状着生,菌盖6~42m,质韧,白色或灰白色,上具绒毛或粗毛,扇状或肾状,边缘向内卷,有多个裂瓣;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白色至灰白色,有时呈淡紫色,沿边缘纵裂反卷;担孢子无色光滑圆柱状,大小5.55×2μm,生在阔叶树或针叶树的腐木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菌皱褶向内卷曲,子实体在干燥过程中收缩,起保护作用,经长期干燥后遇有合适温湿度,表面绒毛迅速吸水恢复生长能力,在数小时内即能释放孢子进行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强苹果园管理,发现病死或衰弱老树,要及早挖除或烧毁。对树龄弱或树龄高的苹果树,应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恢复树势增强抗病力。(2)见到病树长出子实体以后,应马上去除,集中深埋或烧毁,病部涂1%硫酸铜消毒。(3)保护树体,千方百计减少伤口,是预防本病重要有效措施,对锯口要涂1%硫酸铜液消毒后再涂波尔多浆或40%波尔多精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煤焦油等保护,以利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27.苹果树枝溃疡病

Apple twig canker

症状 苹果树枝溃疡病又称苹果干癌病、欧洲溃疡病、芽腐病、梭斑病。主要为害枝条,以2~3年枝条受害重。初生红褐色的圆形小斑点,渐扩大,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呈梭形。病斑产生裂缝,空气潮湿时,裂缝四周产生白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座。后期,病疤上坏死皮层脱落,木质部裸露,四周产生隆起的愈伤组织。翌春,病菌继续扩展,病疤又扩大一圈,如此往复扩展成同心轮纹状。被害枝干易折断,影响树冠形成。

病原 Nectria galligena Bers. 称产疣丛赤壳或仁果干癌丛赤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Cylindrosporium mali称苹果柱孢或仁果干癌柱孢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白色,子囊壳鲜红色,球形或卵形,直径100~150(μm),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72~92×8~10(μm);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生孢子盘无色或灰色,盘状或平铺状;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具大孢子和小孢子两种。大孢子圆筒形,具3~5个隔膜,5个隔膜的孢子大小37.5~47.5×4.9~5.2(μm),3个隔膜的21.0~27.5×4.0~5.0(μm)。小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或双胞,大小4.0~6.0×1.0~2.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各种伤口侵入为害。在侵染循环中小孢子不起作用。秋季和初冬落叶前后是主要侵染时期,此病常伴随锈病大流行发生多。因锈病病斑为该菌的侵染提供了伤口,且两病的发生流行条件大体相同。

该病的发生与果园地势、管理水平及品种有关。低洼潮湿、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发病重;偏施氮肥,树体生长过旺发病重。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有差异。大国光、小国光、金冠最易感病,祝光、倭锦、印度、柳玉、甘露较抗病,青香蕉、红玉、元帅、鸡冠等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以增强树势。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提高树体抗病力。(2)药剂防治。据国外报道:秋季50%落叶时,喷布0.07%的50% Carbendazim

效果很好。其他防治方法参见"苹果树腐烂病"。

28.苹果树炭疽溃疡病

Apple Crytosporiopsis canker

症状 苹果炭疽溃疡病又称枝干溃疡病、假炭疽病。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现出红色或紫色小圆点,后在树皮上扩大成楠红色或褐色椭圆形凹陷斑,并在病健组织间产生裂纹,或现出奶油色分生孢子盘,病斑脱落木质部露出或出现纵向韧皮纤维。该病第一年为椭圆形橘红色凹陷斑,几年后则形成具许多圆心的愈伤组织环,因此又称环斑溃疡病。

病原 Cryptosporiopsis malicorticis (Cordl.) Nannfeldt 称腐皮拟隐孢壳,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Pezicula malicorticis (Jacks) Nannfeldt。载孢体分生孢子座枕状,发黄,胶质状,直径1mm,常合生,产孢细胞10~15×3(μm),分生孢子大小11.5~16×3~4(μm),小分生孢子大小5~6×1~1.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采前的残存病果或病斑上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胶状基质上的分生孢子盘中释放出来,靠雨水或水滴飞溅的冲击力传播蔓延,秋季出现新病斑,春天逐渐扩展,经一年后在夏末或初秋现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可直接穿透树皮或从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炭疽溃疡病引致的黑斑溃疡病和环斑型溃疡病的病斑,以减少菌源。(2)在休眠期或秋季降雨前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40%大富丹、克菌灵及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必要时喷洒20%蚜必杀乳油1500倍液、50%抗蚜威乳油2000~3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防治蚜虫,以避免蚜虫对病部造成的侵害。

29.苹果轮纹病

Apple ring rot

症状 苹果轮纹病又称粗皮病、黑腐病、水烂病、烂果病、轮纹褐腐病或疣状粗皮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枝干染病,多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暗褐色小斑点,渐扩大,质地变得坚硬,中心突起,边缘龟裂,病、健部产生裂缝并逐渐加深,病组织有时可翘起脱落。刮去患病组织后,在树皮内侧可见黑色坏死点;病情严重的可深达木质部,并使叶脉间褪绿,枝条节间变短,先端枯死。翌年,病斑中间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互相连接,使表皮变得粗糙,故称粗皮病。果实染病,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以皮孔为中心,初期产生褐色水溃状小斑点,近圆形,小斑点迅速扩展,呈淡褐色或褐色,具同心轮纹,不下陷。病斑发展迅速,条件适宜时数天内可全果腐烂,病部溢出茶褐色黏液,并发出酸臭气味,此为诊断轮纹病的重要特征。后期病斑中心表皮下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果腐烂多汁,失水后变为黑色僵果,致使某些品种,如金冠等丰产不丰收。叶片染病,产生揭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具同心轮纹,直径0.5~1.5(cm),后渐变为灰白色并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干枯早落。

病原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 f. sp. piricola (Nose) Kogonezawa et

Sukuma称贝氏葡萄座腔菌梨专化型,该菌是干腐病菌的一个专化型,形态相似,但致病性不同。异名: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称梨生囊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Kara 称轮纹大茎点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或椭圆形,有乳头状孔口,大小383~425(μm),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单胞,大小18~25×2~4(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24~30×6~8(μm)。子囊壳产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大小170~310×230~310(μm),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间,侧丝无色,多细胞;子囊无色,长棍棒状,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具孔口,基部较窄,大小110~130×17.5~22(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4.5~26×9.5~10.5(μm)。据报道,Macrophoma salicina Sacc.柳枝枯病菌,M. sophorae刺槐枝枯病菌,ciens杨树枝枯病菌,pora桃干腐病菌,Macrophoma sp.核桃枝枯病菌,均是该病病原。所以侵染果实的病原除来自苹果本身枝干外,还来自杨、柳、刺槐等多种林木树种,所以果园附近不宜种植杨、柳、刺槐。病菌发育适温27℃,最低7℃,最高36℃。分生孢子在黑光照射条件下,温度22℃,3天即可形成分生孢子器,6天后开始形成分生孢子,8~10天产生的量最多,适宜pH4.4~9.0,最适pH5.5~6.6。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病枝上的越冬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菌丝在枝干病组织中可存活4~5年,翌春通过菌丝体直接侵染,或通过降雨后分生孢子器释放的分生孢子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风、雨传播,横向传播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米,病菌从皮孔和伤口侵入寄主。果实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被侵染,但以幼果期为主,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潜育期20~150天,在枝干上的潜育期15天左右。枝梢一般8月中旬开始发病,叶片5月份开始发病,7~9月间发病最多。水平生长的枝条腹面病斑多于背面,直立生长的枝条阴面病斑多于阳面。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树势、栽培及品种等密切相关。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雨量达10mm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繁殖和田间孢子大量散布及侵入,病害严重发生。果园管理差,树势衰弱,重黏壤土和红黏土,偏酸性土壤上的植株易感病,被害虫严重为害的枝干或果实发病重。轮纹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弱枝干及老病区内补植的小树易被轮纹病菌侵染。苹果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与各品种皮孔的大小、多少及组织结构有关,凡皮孔密度大,细胞结构疏松的品种均感病;反之则抗病。金冠、玉霰、千秋、白龙、青香蕉、富士、元帅、圾田津轻、王林、新乔纳金、津轻、发现等易感病;红花皮、玫瑰红、金晕、甜黄魁、北之幸、黄花皮、小国光、生娘、红玉等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和抗病砧木,培育无病苗木。如首红、新红星、国光、烟嘎1号、淄博短等品种抗病性强。抗性强的砧木有圆叶海棠等。(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有条件的施用苹果专用肥23号。(3)清除初侵染源。冬季刮除树上粗皮,集中销毁,并用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涂抹,此外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1%含量为90%以上的硫酸铜溶液涂抹消毒。翌春发芽前全树喷洒50%混杀硫悬浮剂2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腐必清100倍液、二硝基邻甲酚200倍液。(4)刮治病部。从3月开始及时刮治病疤,刮后用402抗菌剂50倍液、75%酒精或1%硫酸铜消毒伤口,然后用波尔多浆保护。(5)生长季节从5月下旬开始喷洒10%甲托膜剂2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7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70%果尔康超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240倍式波尔多液、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有条件的还可使用2×107个/ml芽孢杆菌,5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中旬各一次,防效较好,使果面光洁,果锈明显减轻,果实硬度增强,失水程度大为降低。(6)果实套袋。落花后一个月内套袋,每果一袋。红色品种可于采收前1个星期去除袋子,以利着色。(7)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或人害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温、湿度,发现病果,及时捡出处理,以减少病害发生,尤以低温贮藏防病效果好,低于5℃基本不发病。

30.苹果斑点病

Apple jonathan spot

症状 苹果斑点病又称红玉斑点病,是果实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病初期,以果实皮孔为中心,产生直径为1~3(mm)、淡褐色、边缘清晰的圆形病斑,病斑以胴部到梗洼部位多,萼洼部较少,后病斑直径可扩大为5~9(mm)、凹陷、褐色至黑色,致皮下几层细胞变褐,但不深达果肉,影响商品价值。

病因 与果实近成熟期的生理代谢有关,有人认为可能是呼吸时代谢产物在皮孔附近积集而引起的病症。生产上采收过早或果树早期落叶,缺肥,尤其是缺磷肥时此病发生多。此外,果园土壤黏重或缺少有机肥发病重。采收后预贮场所闷热发病多。干旱后的翌年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采收,掌握在苹果成熟时采收,采后经预贮再入窖。(2)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补充磷肥和钙肥,及时防治早期落叶均可减轻发病。(3)在落花后喷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31.苹果苦痘病

Apple bitter pit

症状 苹果苦痘病又称苦陷病、点刻、赤龙斑、茶星病,是果实近成熟期和贮藏前期重要病害,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一般靠萼洼部多,靠果柄一端少。初在果皮下产生褐色病变,外部颜色深,在红色品种上现暗紫红色斑,在绿色或品种上现深绿色斑,在青色品种上形成灰褐色斑。后病斑渐变圆稍凹陷,直径2~4mm,大斑可达1cm,斑下果肉坏死干缩呈海绵状,病变组织深达数mm至1cm,味苦。有时数个小斑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贮藏后期,病部易道真菌感染致果实腐烂。幼叶染病常变畸形或叶尖和叶端现斑点或坏死或致嫩梢枯死。

病因 主要与果实中的氮、钙含量及其比例有关。苹果内Ca2+度低于110ppm,呼吸率增高,原生质及液孢膜崩解,表皮组织细胞下的薄壁细胞变成网状,致果实内部组织松软,甚至果肉出现褐点,外部现凹陷斑。苹果内钙离子浓度高于110ppm时,呼吸稳定,蛋白质及核酸合成率增高,果实表现正常。果实内氮钙比等于10时不发病,氮钙比大于10时发生苦痘病,达到30时则严重发病。

发病条件 的发生与品种、砧木、果树生长状况、土壤质地及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在苹果各品种中,国光、生娘、祝光、青香蕉、赤龙、玉霞、元帅、金冠(幼树)、橘苹、旭、翠玉、秋花皮、伏花皮及冰糖等较感病,红宝石贮藏期无苦痘病。同一品种,砧木不同,发病轻重不同。如接穗用国光、烟台沙果、福山小海棠发病轻;山定子砧发病重。同一品种中,幼树、旺树、结果少、果个大的含Ca量低,发病重。此外,苦痘病的发生与叶片、果实的钙比有关。比率上升,发病率增高。如Ca叶/Ca果等于20~30,发病率为6.1%;等于50~60时,发病率为22.4%;等于70~80时,发病率为75%。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N高,发病轻;沙地、低洼地发病重。地下水位高的沙地,根系主要分布层因出现渍水,氨态氮积累太多,发病重。前期土壤干旱,后期大量灌水均会降低果内钙的含量,加重病情。偏施、多施速效氮肥,特别是生长后期偏施氮肥,病情加重。幼果期和采收前降雨量大或频繁病情加重,有些地区土壤并不缺钙,但仍有苦痘病发生,主要是由于土壤内盐基失衡,叶中的钙不能顺利转移到果实所致。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生产上不同品种、硝木对苦痘病的感病性具明显差异,所以应当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对发病严重的品种,采用高接抗病品种的方法以减轻为害。(2)改善栽培管理条件。合理修剪,适时采收,增施有机肥和绿肥,改良土壤,早春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适时适量施用氮肥。(3)叶面、果实喷钙。盛花期后隔2~3周喷1次,直到采收;或红色品种在发病前2~3个月喷CaCl2150~200倍液;、绿色品种喷Ca(NO3)2,共4~6次,但应注意,气温高于21℃易发生药害,所以喷洒前应试喷,以确定适当浓度。(4)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前用2~8%钙盐溶液浸渍果实,如8%氯化钙、1~6%的硝酸钙等。贮藏期要控制窖内温度不高于0~2℃,并保持良好的通透性。有条件的采用小型气调库,必要时可把采后的苹果倒入1℃的预冷池中冷却,然后进行贮藏,不仅贮藏寿命得到延长,还可减少发病。

32.苹果水心病

Apple water core

症状 苹果水心病又称蜜果病、水心子、玻璃病。元帅系苹果易染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多在果心部发病,外观表现正常,一般需将果实切开方可识别。当变质部接近果皮时,可从外表看出症状。此时果皮呈水渍状,透明似蜡。剖果观察,病部细胞间隙充满汁液,局部果肉组织呈半透明水渍状,或称"玻璃质"斑点,病果甜味增加,故称"蜜果病"。靠近果顶部或萼洼附近病斑多。病果横切时可见变质部分常与维管束相连,发病轻的果实在贮藏期,充满细胞间隙的汁液可被细胞吸收,症状得以恢复;严重者组织进一步崩溃软化。品种不同,染病及恢复力不同。

病因 由于果实中山梨糖醇、钙、氮代谢转化失衡所致。山梨糖醇在山梨糖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变为果糖进入果实细胞内,当这种酶失活时,山梨糖醇无法进入细胞内而充溢于细胞间隙,致渗透压增高,从细胞中吸水。当细胞间充水后,由于光线易于通过,而出现透明状。患病处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有毒物质,使其很快变褐或烂掉。近萼洼处,维管束多而密,利于山梨糖醇的积累易得此病。在一个果实内,各部分代谢山梨糖醇能力不同,一般果心较弱,所以多从果心部发病。此外,该病的发生也可由于水分过剩,或根系吸收能力强蒸发量相对减少时引起。

该病的发生与树势、气候、管理及品种有关。偏施氮肥、幼龄树、叶果比高、钙营养不良的果易发病;采收期晚,过熟的果实发病重,树势弱,树冠上部树体南侧或西侧,受曰光照射强的果实易发病。大果较小果发病多。苹果品种间感病性存有一定差异。元帅系、黄魁、祝光、柳玉、青香蕉、秦冠、印度、绯之衣、赤阳、晚沙布易发病;国光较抗病。施用复合肥比单施氮、磷、钾肥发病率低。喷施钙肥和土壤施用复合肥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复合肥和磷肥(0.25kg/株);注意排灌,保持土壤水分适宜,控制重修剪及疏果,调整叶果比。感病品种适时采收。(2)喷洒钙盐和比久,苹果盛花后3周、5周和采果前10周、8周各喷0.5%硝酸钙一次,并在盛花期后3周或采果前8周加喷一次比久500~1000mg/kg,效果更好。也可施用复合肥732、733,并在采前8周喷洒比久1000mg/kg或果面喷洒可溶性钙盐。(3)药剂浸果。贮藏前,用4~6%CaCl2浸果5分钟后再贮藏。

33.苹果褐烫病

Apple scald

症状 苹果褐烫病又称虎皮病、晕皮。是苹果贮藏后期一种生理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主要特征是果皮现晕状不规则褐变,发病初期,果面产生不规则淡黄褐色斑块,表面平展或果点周围略生起伏,此时褐变只局限在近表皮的亚表皮细胞中,后褐变危及果肉细胞,病部颜色变为褐色至暗褐色,病皮稍凹陷,严重的病皮可成片撕下,果肉松软,略带酒昧,易遭真菌感染,出窖后病果易变质腐烂。有的发病初期即变褐色,稍凹陷,并具微小突起,病果呈干缩状,较坚实,果皮不易剥下,病部多先发生在果实阴么着色部分,严重时波及着色部分连成大片似烫伤,影响外观。

病因 该病发生的原因存在争议。有研究证明:果实中水溶性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PPO)是虎皮病发生的先决条件;也有认为虎皮病的发生是贮藏后期窖温过高,通风不良,挥发性物质——醋积累过多,果实吸收了酶致新陈代谢失调或产生"自毒"作用所致;还有认为偏施氮肥,特别是前中期氮肥过多致果实采收早或成熟度不足导致虎皮病发生。近年又有人研究证明α-法呢烯氧化物即共轭三烯的产生是虎皮病的致病物质。

发病条件 虎皮病的发生与品种、栽培技术及贮藏环境有关。晚熟品种采收晚如红玉、旭、元帅、红星等基本不发病。青香蕉、印度、未成熟的富士、金冠发病较重;国光发病最重。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或气候条件不同,发病率也不同。该病的发生与果皮中钙的含量有关。果皮中钙含量高的发病率高,这与苦痘病恰恰相反。偏施氮肥,多雨年份或浇水过多发病重。采收过早果实成熟度低,表面蜡质和角质层未充分形成,水分蒸发快,易萎蔫,发病重。贮藏期若害温过高或通风不良,发病重。特别是开春后3~4月间,气温回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适当疏花,保持叶果比例。(2)适时采收。对易感病的国光、印度、青香蕉等,待果实发育成熟后再采收,避免过早采摘;红星苹果以盛花后140天采收为宜。(3)贮前预冷,控制贮藏条件。苹果采收后预冷,使其尽快达到贮运低温,果实入库后应降至0℃,贮藏后期,要防止窖温过高,保持良好通风,出窖时避免骤然升温或在害中使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可抑制病害发生。如采用气调贮藏,适当增加C02浓度至20%可减轻发病。有条件的可采用"双相变动气调贮藏"技术。如在土窖洞中,用塑料薄膜帐贮藏苹果,初期窖温10~15℃,C02浓度12%,后窖温降至0℃,C02和02浓度均维持在3%左右,这样贮藏的苹果,比一般冷藏效果好。且可充分利用土窖洞、地窖,使简易设施充分发挥作用。(4)喷药保护。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各喷一次500mg/kg的比久。(5)贮藏库的处理。果品入库前用抗氧剂,如二苯胺、虎皮灵等处理贮藏库。(6)药剂浸果。防治虎皮病的有效临界期是采收后6~8周,即贮藏前期。用0.25~0.35%乙氧基喳药液或1.5~2.0%二苯胺溶液、1~2%卵磷脂溶液或2000~4000 mg/kg的50%虎皮灵乳剂浸泡苹果,在空气中干燥后装箱,药剂在果实上的残留量不应超过4~5mg/kg。用以上药剂涂纸后包裹,或浸泡果箱晾干后装果,均有较好防效。

34.苹果链格孢烂果病

Apple Alternaria fruit rot

症状 主要发生在贮运期。初在破裂表皮、萼洼或梗洼处产生圆形褐色至黑色水渍状斑,梗洼处腐烂发展不快,当黑斑破裂时向果内扩展,湿度大时可见黑灰色菌丝体,冷藏时,病斑直径不超过25mm。

病原 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称链格孢和sima Wiltsh称极细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簇棒状,浅,大小9.5~40×5~11.25(μm)。分生孢子具纵隔1~6个,多为3~4个,横隔1~5个,多为3个,有短喙,仅达孢身1/2,喙多无隔,少数1~2隔,无色。此外,rum、tialis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该菌系弱寄生菌,多在衰老或死亡组织中腐生,采收前后从伤口侵入,一般采收前七周染病,在树上不腐烂,贮藏在0℃左右2个月出现症状。

防治方法 (1)采收时小心从事,防止产生伤口。(2)采收后使果实迅速降温。(3)贮藏库严格按苹果贮藏温湿度控制,温度不宜过高,要求保持0~4℃。有条件的,提倡用气调(023%~5%,C0210%~15%,温度0~2℃)。

35.苹果果肉褐变症

Apple internal browning

症状 进入贮藏中期气调引起果实褐变,多从维管束组织开始,后扩展到果肉。剖开病果可见果心线上有红褐色水渍状斑,病斑有一点或多点连成片分散在果肉中,包围果心但不向果心扩展,且向外扩散。后期果肉由红褐色变为褐色,病组织失水干缩坏死,有的出现栓皮空隙,果肉发苦散发出酒精昧,果皮色变暗。

病因 是高C02和低氧造成毒害,有人试验当C02浓度达到20%时,贮藏温度为0℃、3℃、10℃、18÷度下的果实,在一周内出现褐变;当C02浓度降为10%,贮藏温度为0℃,贮藏14天后出现褐变;当C02浓度为5%,贮藏温度为0℃,贮藏后44天才出现褐变。在3~18÷度下无症状。当C02浓度下降到2.5%时,所有贮藏温度条件下均无褐变。上述试验说明在高温和低C02浓度下,果实对C02具强忍耐力o苹果品种不同对C02浓度忍耐力不同。红玉苹果在C02浓度为12%即发生褐变,小国光C02高于10%易产生褐变。C02超过20%,只需几天就产生褐变。

防治方法 (1)采用气调法贮藏时,可较常规早采收,采后3天尽快预冷。(2)严格按苹果品种控制气调比例,02不低于3%,C02不高于10%。

36.苹果树衰退病

Apple tree decline

症状 苹果树衰退病又称高接病。最初表现于根部,继而表现在地上部的新梢、叶片、花和果实。苗术也可表现症状。根部染病,初于细根处发生坏死病斑,逐渐蔓延到支根和侧根,后全部根系相继枯死。剖开病根,木质部表面可见凹陷斑。根系开始枯死之后,新梢生长量陆续减少,长度由原来的50~60(cm)降至10~20(cm);花芽数量增多,叶片变小、变硬,叶色淡黄,叶片早落。开花多但果实小,着色较早,果肉坚硬,部分病树的果实变长,具有条纹。病树于3~4年后衰退枯死。苗木染病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嫁接后接芽不萌发而枯死。二是接芽萌发但不正常,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变小,由上至下逐渐枯死。三是接芽萌发后生长受阻,多呈莲座状,不能抽枝生长。有的病苗前一、二年生长较正常,但到三年后,新梢顶部叶片变小,节间缩短,枝条逐渐枯死。

病原 由三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这三种病毒是:(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简称ACLSV)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简称ASP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简称ASGV)苹果凹茎病毒。这三种病毒统称为潜隐病毒。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曲线条状,粒体大小12×600(nm),稀释限点10-4,致死温度52~55℃,体外存活期4℃条件下10天,汁液传播。苹果凹茎病毒曲线条状,粒体大小12×600~700(nm),稀释限点10-4,致死温度60~63℃,体外存活期20℃条件下2天,靠汁液摩擦传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通过嫁接传染,随着带毒苗木、接穗或砧木等扩散蔓延。种子不带毒。因此用种子繁殖的实生砧是无病毒的。若从病树上剪取接穗繁殖苗木或进行高接换种,所得苗木和高接后的大树,都将受病毒侵染,变成病苗、病树。目前,我国栽培的大多数苹果品种和矮化砧木,带毒株率在60~80%以上,所生产的苗木也大都是带毒苗木,所以病毒的为害曰益严重。该病的发生与所使用的砧木密切相关。当所用砧木抗病时,病树无明显症状,但终生带毒造成慢性为害,病树产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不耐贮藏,需肥量增多。当所用砧木不抗病时,病毒就变成急性为害,病树急剧衰退,很快死亡或成为无生产能力的"小老树"。我国苹果各砧木中,三叶海棠、湖北海棠、锡金海棠等品系都不抗茎症病毒和凹茎病毒;揪子中的圆叶海棠、烟台沙果等不抗褪绿叶斑病毒。山定子砧木对三种病毒抗性较强,嫁接带毒接穗后,不表现明显症状,只表现慢性为害。但当砧木或接穗一方不耐病时,病毒便由潜伏状态转而引起植株生长急剧衰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培育、栽植无病毒苗木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把好育苗关,杜绝苗木带毒,就可使新建果园免道病毒为害。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培育出一批主要品种的无病毒母本树,并分别在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等9个省区建立供应接穗用的无病毒母本树,生产无病毒苗木。(2)禁止在大树上高接繁殖品种。一般杂交育成或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多数是无病毒的。应禁止无病毒的苹果接穗在未经过病毒检疫的苹果大树上进行高接繁殖或保存,以免受病毒侵染。(3)加强植物检疫,防止新病毒侵入或扩散。首先应建立健全无病毒母本树的病毒检疫和管理制度,制定引进国外种苗病毒检疫制度,把好检疫关,严防新病毒的侵入和扩散。(4)加强栽培管理,轻病树可加强肥水管理,并于根部培土,以促进接穗处生根;也可在病根周围栽植山定子等抗病砧木,以复壮树势。

37.苹果疫腐病

Apple collar rot

症状 苹果疫腐病又称颈腐病、实腐病。主要为害果实、树的根颈部及叶片。果实染病,果面形成不规则、深浅不匀的褐斑,边缘不清晰,呈水渍状,致果皮果肉分离,果肉褐变或腐烂,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绵毛状菌丝体,病果初呈皮球状,有弹性,后失水干缩或脱落。苗木或成树根颈部染病,皮层出现暗褐色腐烂,多不规则,严重的烂至木质部,致病部以上枝条发育变缓,叶色淡,叶小,秋后叶片提前变红紫色,落叶早,当病斑绕树干一周时,全树叶片凋萎或干枯。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后形成灰色或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全叶腐烂。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um ( Cohn.) Schrot. 也称恶疫霉,属卵菌。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阶段形成卵孢子。游动孢子囊无色、单胞、椭圆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33~45×24~33(μm),每个游动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12~18个;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无色或褐色球形卵孢子,大小27~30(μm),壁平滑,雄器侧位,大小13~16×9~11(μm)。病菌发育适温25℃,最高32℃,最低2℃,游动孢子囊发芽温限5~15℃,10℃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予及菌丝随病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遇有降雨或灌溉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滴或流水传播蔓延,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尤以距地面1.5米的树冠下层及近地面果实先发病,且病果率高。生产上,地势低洼或积水、四周杂草丛生,树冠下垂枝多、局部潮湿发病重。在栽培品种中,红星、印度、金冠、祝光、倭锦等易感病,红玉、伏花皮次之,国光飞富士、乔纳金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疏果,摘除病果及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3)及时疏除过密枝条、下垂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4)树冠下覆盖地膜或覆草,可防止土壤中的病菌溅射到果实上,发病重的苹果园不要与菜间作,以减少发病条件。(5)及时刮治病疤,对根颈部发病的,要在春季扒土晾晒病部,后刮除病组织,涂抹843康复剂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发病重的果园可在落花后浇灌或喷洒72%霜脲•锰锌(霜疫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1次。

38.苹果立枯病

Apple seed1ing stem rot

症状 主要为害实生苗茎基部或幼根。幼苗出土后,茎基部变褐,呈水渍状,病部溢缩萎蔫死亡但不倒伏。幼根腐烂,病部淡褐色,具白色棉絮状或蛛丝状菌丝层,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初生菌丝无色,后变黄褐色,有隔,粗8~12(μm),分枝基部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大小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土越冬,在土中营腐生生活,可存活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温限19~42℃,适温24℃;适应PH3~9.5,最适pH6.8。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植株过密,发病重。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前作系蔬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期管理。注意提高地温,低洼积水地及时排水,防止高温高湿条件出现。(2)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4)育苗时种子用种子重量0.l~0.2%的40%拌种双拌种。(5)土壤药土处理。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单用40%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施药饨,加细土4.0~4.5kg拌匀,播前先取1/3药土覆于苗床上,其余2/3药土盖在种子上面,即"下垫上覆"法,有效期长达月余。

39.苹果红粉病

Apple pink rot

症状 主果为害果实,特别是被黑星病菌侵染后的果实,在原黑星病病斑上,表面渐形成橙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层,后期病斑扩大,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 异名:Trichoderma roseum Pers. 称粉红单端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隔或少分隔,大小82~189×2.2~3.0(μm);分生孢子无色、双胞、长圆形或洋梨形,孢基具一偏乳头状突起,大小12~18×8~10(μm);菌落初白色,后渐变粉红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在染有黑星病的病果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果实,贮藏期多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园内病残果。贮藏期间,认真检查,及时捡出病果,特别是染有黑星病的果实要集中销毁。(2)药剂防治:首先要抓好黑星病的防治,具体方法参见"苹果黑星病"。(3)控制贮藏库温湿度,避免温度太高、湿度过大。有条件的可选用小型气调库,采收后及时入库进行气调贮藏。

40.苹果黑点病

Apple fruit spot

症状 苹果黑点病主要为害果实、,影响外观和食用价值。枝梢和叶片也可受害。果实染病,初围绕皮孔出现深褐色至黑褐色或墨绿色病斑,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针尖状,大的直径5mm左右,病斑形状不规则稍凹陷,病部皮下果肉有苦味不深达果内,后期病斑上有小黑点,即病原菌子座或分生孢子器。

病原 Diaporthe pomigena (Schw.) Miura 称苹果间座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生在子座内,球形,直径300~450(μm)。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8个,纺锤形,双胞无色,大小11~13×3.5~4.5(μm)。无性态为Phomopsis mali (Schwtz et Sacc.)Rob. 载孢体为多个分生孢子器,分隔成多腔室,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70~220(μm)。分生孢子两型,一种为卵形至梭形,单胞无色,7~9×2~3(μm)。另一种长钩形,单胞无色。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梨、李、樱桃的果实或技干,引起黑点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落叶或染病果实病部越冬,翌春病果腐烂,病部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座、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产生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或再侵染,苹果落花后10~30天易染病,7月上旬开始发病,潜育期40~50天。靠分生孢子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捡拾落果,集中深埋或烧毁。(2)苹果落花后10~20天及20~30天分两次喷洒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41.苹果圆斑病

Apple fruit blotch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枝条及果实。叶片染病初生黄绿色至褐色边缘清晰的圆斑,直径4~5(mm),病斑与健部交界处略呈紫色,中央具一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形如鸡眼状;叶柄、枝条染病,生淡褐或紫色卵圆形稍凹陷病斑;果实染病,果面产生不规则形稍突起暗褐色不规则或呈放射状污斑,斑上具黑色小粒点,斑下组织硬化或坏死,有时龟裂。

病原 Phyllosticta solitaria Ell. et Ev. 称孤生叶点霉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椭圆形或近球形,埋生于表皮下,直径90~192(μm),上端具1孔口,深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7~11×6~8.5(μm),内具透明状油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此病多在气温低时发生,黄河流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见,5月中、下旬进入盛期,一直可延续到10月中下旬。该病发生与果园管理情况、树势强弱、种植品种有关。果园管理跟不上,树势弱发病重。倭锦、国光、红玉、元帅、金帅、香蕉等品种易感病。

防治方法 对该病除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外,还要用药剂防治,由于该病发生早,应在落花后发病前开始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其他方法参见苹果褐斑病。 42.苹果疱斑病

Apple blister spot

症状 果实皮孔四周形成紫黑色病斑。发病初期仅在花瓣脱落60~90天后,于果实表面气孔处现出很小的水渍状、隆起的绿色孢斑,后病斑扩大变黑,个别病斑向果肉延伸1~2(mm),严重的一个果上生有百余个病斑,虽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apulans (Rose) Dhanvantari 称丁香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杆状菌,呈长链状或丝状,大小0.7~1.2×15~3(μm),极生多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上产生扩散性荧光色素,尤其在缺铁培养基中更为明显。属好气菌。生长适温25~30℃,41℃不生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在芽、叶痕及落地病果中越冬,带菌的苹果芽常引致叶原基坏死。在生长季中,病菌依附于叶、果或园内杂草存活,尤其在陆奥苹果上病菌密度高,在其他品种上也偶而发现病原细菌;该菌可随水流传播,湿度大或雨水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掌握在花瓣脱落后10~14天开始喷洒1000万单位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或72%链霉素可溶性水剂30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

43.苹果树腐烂病

Apple canker

症状 苹果树腐烂病又称串皮湿、臭皮病、烂皮病。主要为害十年以上结果树的主干和主枝,此外还可为害小枝、幼树和果实。枝干受害可分为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类型,一般多为溃疡型。溃疡型:这是夏季衰弱树或冬春季发病盛期形成的典型症状。发病前期,从枝干外表不易识别,若揭开树干表皮,可见,红褐色至暗褐色湿润的小斑或黄褐色干斑。春季,病部外观呈红褐色,微隆起,圆形或长圆形,现出水渍状病斑,质地松软,受压易凹陷,流出黄褐色或红褐色汁液,带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病健分界处产生裂缝,病皮变为暗色,发病后一个月内,病部表面长出许多疣状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座,内含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雨后或天气潮湿时,孢子器内的胶状物吸水膨胀,并涌出金丝状卷须,即孢子角,遇水后消散。当病斑扩大环切整个树干时,致病部以上树干和大枝枯死。夏秋季,主要在当年形成的落皮层上产生红褐色稍湿润的表面溃疡,边缘不整齐、指甲大小至长宽达几十厘米,病部表皮糟烂、松软,一般仅2~3(mm)深,底层被木栓层所限或斑斑点点局部深入;后期病斑停止扩展,变干饼状稍凹陷,病健部交界处有隆起的线纹,有的还可形成子实体。晚秋初冬,表面溃疡处的菌丝穿透木栓层向内层扩展,形成红褐色至咖啡色坏死点,湿润,上覆白色菌丝团。冬季继续扩展,导致大块树皮腐烂。枝枯型:春季发生在2~5年生小枝上或树势极度衰弱的树上,边缘不明显,病部不隆起,不呈水渍状,染病枝迅速失水,干枯,当发展到环绕枝干一周时,全枝乃至整株逐渐死亡,重病树枝叶不茂,并呈现结果特多的异常现象。后期,病部产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菌子座及分生孢子器。果实染病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褐色轮纹,边缘清晰,以黄褐色与红褐色深浅交替轮纹状向果心发展,病组织软腐,带有酒糟昧,后期病斑中部散生或聚生大而突出果皮的小黑粒点,有的略呈轮纹状排列,小粒点周围有时带有灰白色的菌丝层,表皮易剥离。湿度大或遇雨水时,也可从孢子器内挤射出橘的丝状孢子角。

病原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 称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生在子座里,3~14个,多为4~9个,子囊壳球形或烧瓶形,直径320~540(μm),喙长450~860(μm),顶端具孔口;子囊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28~35×27~10.5(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腊肠形,单胞无色,大小7.5~10×1.5~1.8(μm)。无性态为Cytospora mali称苹果壳囊孢和urica Miura 称苹果手腐烂壳蕉孢菌,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报道其无性态还有m Grev. apua Ball. 称蔷薇壳蕉孢菌。菌丝初无色,后转为墨绿色或橄榄色,具隔,大小2.0~7.5(μm),内含油珠,冬季较多。菌丝生长10~15天后,在表皮层下形成外子座,黑色、圆锥形,可穿破表皮外露,内含一个分生孢子器,直径517~1650(μm),高430~1300(μm),成熟时形成一室或多室,各室相通,具一共同孔口。孢子器内密生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孢子器中可不断地产生孢子,其放射孢子角的能力可维持1~2年。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形或腈肠形,两端圆,微弯曲,大小3.6~6.0×1.2~1.7(μm)。秋季形成内子座即病疤上所产生的大型疣状物,一个子座中一小时内可放出1120~866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数量约为分生孢子的1/10。病菌生长适温28~32℃,最高37~38℃,最低5~1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3℃,在10℃经32小时的萌发率可达30%以上;子囊孢子萌发适温19℃左右。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天门冬酰胺素,在蒸馏水、自来水中不能萌发。病害潜育期7~15天,最长35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及孢子角在病树皮下或残枝干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角,通过雨水淋溅或冲散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传播距离不超10m。孢子萌发后从各种伤口或死伤组织侵入,其中以冻伤为主。此外,透翅蛾、吉丁虫、梨潜皮蛾等小昆虫也可传播。子囊孢子也能侵染,但发病率低,潜育期长,病部扩展速度慢。

腐烂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弱的兼性寄生菌,具杀生寄生性。该病菌侵入寄主后,先呈潜伏状态,不立即致病,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或苹果树进入休眠期,生理活动减弱、抗病力降低时,病菌才由侵入部位向外扩展,进入致病状态。外观无病的树皮普遍带有潜伏病菌。枝条带菌率随树龄增高。病菌侵入寄主后,先分解毒素杀死周围的寄主细胞,并从杀死的细胞中摄取营养向四周扩展。树体对病菌抗侵入难而抗扩展易。因此增强树势,提高抗扩展能力能有效的控制病害发生与流行。腐烂病一年有2个发病高峰,即3~4月和8~9月,春季重于秋季。

树势健壮,营养条件好,充水度高,愈伤能力强,不利发病;大小年幅度大的果园,初冬病势发展快,翌春病势下降缓慢,腐烂病严重,发病多,发病期长。有机肥缺乏或追施氮肥失调,果园地下水位高、土层瘠薄等也可导树势衰弱,发生腐烂病。周期性的冻害是病害大规模流行的前提。冬春交替,休眠转入生长,或秋冬生长转入休眠阶段是发病最多、为害最重时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这是防治腐烂病的重要环节,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应保持在1%以上。冬季按斤果斤肥原则重施有机底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每50kg果施氮:磷:钾为0.7:03:0.7。同时注意根外追肥,增施土杂肥、圈肥和绿肥,必要时在苹果花前20天前后,每株苹果树树干用高压树干注射器注入磷酸二氢钾3g加尿素1.5g加葡萄糖2g加水200时,对短果枝、叶片具明显增大增厚作用,座果率增加,增强树势,防止腐烂病发生。二是严格疏花疏果,使树体负载适宜,杜绝大小年结果现象。三是树干涂白防止冻害发生。特别是冬季易发生曰灼的地区,初冬落叶后树干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6kg:波美20度石硫合剂1kg:食盐1kg:清水18kg。其中加入2两动物油可防止涂白剂过早脱落。四是尽量减少各种伤口;避免修剪过度,禁止严冬修剪,修剪的伤口应涂油漆,及时防治害虫。五是防止早春干旱和雨季积水。这样可使树体含水量正常,降低病菌抗扩展能力,加快伤口愈合。(2)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认真刮除树干老皮、干皮,剪除病枝及田间残留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3)及时治疗病疤,主要有刮治和划道涂治。刮治和涂治的病疤易重犯,主要原因是木质部带菌,病菌在术质部上可存活5年,前3年致病力强,所以刮治和涂治要深达木质部并连续进行3~5年,最少3年。刮治是在早春将病斑坏死组织彻底刮除,并刮掉病皮四周的一些好皮。涂治是将病部用刀纵向刮0.5cm宽的痕迹,然后于病部周围健康组织1cm处划痕封锁病菌以防扩展。刮皮或刮痕可涂抹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2%农抗120的20倍液(划道涂治用10倍液)、腐必清原液、无毒高脂膜10~2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0倍液、843康福剂、30%甲基硫菌灵糊剂。(4)提倡用15%灭腐1号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方法:用刮刀把树体上的病疤刮成立茬棱形并刮进树皮0.3~0.5cm,刮净后用毛刷将药液均匀的涂抹在病疤上,每kg原药可治疗200~250块病疤。预防时可将原液稀释20~25倍,均匀地涂在主干和侧枝上。但幼旺树的环剥口不要涂原液,以免产生药害。(5)重刮皮。5~9月份,以5~6月最好,用锋利的刀子将病部全部刮皮,露出白绿或黄白色皮层为止,不要触及形成层,皮层中若有坏死斑也一律刮除。重刮皮可将多年积累的各种类型病变组织和侵染点彻底清除,不需要化学药剂保护,且可剌激树体产生愈伤组织,增强抗病力。(6)抹泥法。春季用树冠下面的泥土抹于病斑上,厚度3cm以上,然后用塑料布扎住,可使病原菌失去活性。(7)对主干、主枝上的较大病斑,进行桥接或脚接,可恢复树势。(8)生物防治。利用果树上分离到的镰刀菌(Fusarium spp. 110-1),对腐烂病菌具良好的拮抗作用。

44.苹果黑腐病

Apple black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枝干和叶片。叶片染病,初在花瓣脱落后7~21天出现紫色小黑点,后扩展成边缘紫色的圆斑,中部黄褐色或褐色,似蛙眼状,直径4~5mm,严重的病叶褪绿脱落。枝干染病,多发生在衰老树的上部枝条上,初现红褐色凹陷斑,自皮层下突出许多黑色小粒点,树皮粗糙或开裂,严重的致大枝枯死。果实染病,多始于萼片处,初现红色小斑点,后成紫色,外缘红色,数周后,整个事片变成黑褐色,致果实萼端腐烂。花瓣脱落后幼果受侵,也现丘疹状红色或紫色斑点,果实成熟后迅速扩展。成熟果实染病,产生边缘有红晕的病斑,或形成黑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坚硬,不凹陷,常散有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ysalospora obtusa (Schw.) Cooke称仁果囊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一般只形成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器多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近圆形或卵圆形,黑色,直径144~360 (μm);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暗褐色,大小20~32×10~14(μm);子囊壳黑色,扁球形,顶部具短颈,大小200~400×180~324(μm),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30~180×21~32(μm);子囊孢子无色或黄褐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3~38×7~13(μm)。无性态为Sphaeropsis malorum Peck称仁果球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斑上或树上溃疡斑、落叶及僵果中越冬,翌年4月,苹果绽芽后释放出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进行传播。分生孢子释放取决于雨量及降雨持续时间。当花瓣脱落后4~6周,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16~32℃,相对湿度96%以上,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萌发,孢子通过气孔或表皮裂缝及伤口侵入,侵入适温26.6℃。瑞光、红玉、醇露、旭等易感病,金冠较抗病。衰弱树及幼叶和近成熟期果实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僵果、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2)精细整枝、修剪,及时剪除细弱病枝,适当回缩。(3)结合防治其他烂果病,从萌芽期开始喷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4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5.苹果炭疽病

Apple anthracnose

症状 苹果炭疽病又称苦腐病、晚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枝干或果台等。果实染病,初在果面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圆形小斑,边缘清晰,病斑渐扩大,呈漏斗状深入果肉,果肉变褐腐烂,具苦昧,最后表皮下陷,当病斑直径扩大到1~2cm时,病斑中心长出大量轮纹状排列、隆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如遇雨季或天气潮湿溢出绯红色黏液——分生孢子团。一个病斑常可扩展到果面的1/3~1/2,病果上的病斑数目不等,从数个到数十个,多者可至上百个,但只有少数病斑扩大,其余的停留在1~2mm大小,呈暗褐色稍凹陷斑,病斑可融合。最后全果腐烂,大多脱落,也有的形成僵果留于树上,成为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枝条染病,多发生于老弱枝、病虫枝及枯死枝。初在表皮形成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后病部溃烂龟裂,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全部枯死。果台染病,病部深褐色,自顶部由上向下蔓延,严重者副梢不能抽出。果实采收后,在包装、运输及贮藏过程中,如温湿度条件适宜,带菌果实陆续发病,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qauld. et Schrenk 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称胶孢炭疽菌,原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 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 称果生盘长孢。以往将刚毛多且坚硬、分生孢子为新月形的放在丛刺盘孢属(Vermicularia)中,将不形成刚毛的炭疽菌放在盘长孢属(Gloeosporium)中,但刚毛的有无及坚硬程度是不稳定的性状。Von Arx指出 Colletotrichum 是炭疽菌唯一合法的属名。porioides寄主植物数百种,异名近600种。分生孢子盘埋生于表皮下,枕状,无刚毛,成熟后突破表皮,涌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内平行排列一层圆柱形或倒钻形的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大小10~20×1.5~2.5(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常成团,潮湿时呈徘红色,平时无色、单胞,长卵圆形,两端含两个油球,大小12~16×4~6(μm)。分生孢子可陆续大量产生并混有胶质,在孢子盘顶部形成粉红色至灰白色的孢子块,遇水后胶质溶解,致孢子分散传播。子囊壳着生于外表呈黑色小瘤状的子座内,每个子座具1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暗褐色,瓶状,外部附有毛状茵丝。子囊呈银瓜状,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大小55~70×9(μm),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2~22×3.5~5(μm),无色,单胞,形似分生孢子。分生强子萌发适温28~32℃,最高40℃,最低12℃,相对湿度95%以上萌发,在水滴中萌发最好。该菌除侵染苹果外,还可侵染梨、葡萄、枣、芒果、龙眼、荔枝等,引起果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染病后大多在成熟时发病,有的在贮藏期发病,但贮藏期不传染。病菌以菌丝在病果、干枝、果台、僵果及潜皮峨为害的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若条件适宜,则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果实。病害发生流行时,一般先在园内形成中心发病株,后逐渐向周围蔓延;受害株多以越冬病菌为中心出现病果,向下呈伞状扩展蔓延,有分片集中现象,树冠内膛较外部病果多,中部较上部多。以后陆续发病的果实,都可以成为新的侵染中心。一年内分生孢子反复侵染多次,有时直至采收。病菌在采收前侵入果实,潜育期40~50天,发病期在果实成熟季节。北方苹果产区,座果初期为侵染始期,果实生长前期为主要侵染期,侵染盛期结束后才进入发病期,果实生长后期为发病盛期;南方苹果区基本规律相同,但发病较早,进入发病盛期快。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5~40℃,最适温度28~32℃;菌丝生长适温12~40℃,最适温度28℃;如温度控制在10℃,病害停止扩展。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树势及品种有关。高温、高湿,特别是雨后高温利于病害流行,所以降雨多而早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在生长季节,7~8月进入发病盛期,病果大量出现;贮藏期间若温度高、湿度大,已染病的果实继续扩展,造成贮藏期果实腐烂。树势弱、枝叶茂密,株行距小,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土质黏重果园,炭疽病发生严重。苹果各品种中,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较轻。红妓最不抗病,其次是红玉、祥玉、倭锦、印度、国光、旭、秦冠、甘露、鸡冠等。比较抗病的有元帅、金冠、红星、红魁、生娘、祝光、柳玉等。但不同地区品种的抗性表现不完全相同,如金冠在河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地区,栽植烟嘎1号、烟嘎2号等耐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及时中耕锄草,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3)彻底清除病源。结合修剪,去除病僵果、病果台,剪除干枯枝、病虫枝,刮除病皮,摘除未形成分生孢子盘的初发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4)喷铲除剂:果树发芽前(倭锦品种发芽至中心花露红期间)喷洒三氯萘醌50倍液、5~10%重柴油乳剂、五氯酚钠150倍液或二硝基邻甲酚钠200倍液,以铲除树体上宿存的病菌。(5)药剂防治:主要是幼果期防治。落花后每隔半月喷一次25%溴菌腈(炭特灵)乳油400~5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800~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硫悬浮剂4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凯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6)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前剔除病果,注意控制库内温度,特别是贮藏后期温度升高时,应加强检查,及时剔除病果。

46.苹果腐心病

Apple mouldy core

症状 苹果腐心病又称心腐病、霉腐病、红腐病、果腐病。是元帅系品种和以元帅系品种做亲本培育的伏锦、露香等的一种重要果实病害。主要侵染果实,引起果实心腐或早期脱落,果实外观常表现正常;受害严重的幼果常早期脱落。该病的显著特征是果心霉变和腐烂。发病初期,果心产生褐色点状或条状坏死点,渐变为褐色斑块,果心充满粉红色霉状物,果肉发黄,病果肉附近味道变苦,果肉腐烂;随着病害的进一步扩展,果肉继续向外腐烂,最后全果腐烂。还有一种长有灰褐色至褐色霉层,病部多局限于果心,少数扩展到果肉部分,病果一般尚有食用价值。树上病果偶有果面变黄、果形不正或提早着色、提前落果的现象,但一般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受害严重的果实多为畸形果,从果梗至萼洼烂通。在贮藏期,胴部出现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斑块彼此相连成片,最后全果腐烂,病果味苦。

病原 由多种弱寄生菌混合侵染引起。主要有产生黑色菌丝体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产生红色或粉红色霉层的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产生灰色菌丝体的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 sp.)、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liforme Sheld)、青霉 (Penicillium sp.)和拟青霉(Paecilomyces sp.),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各产区的优势种略有差异,如在四川三州产区生长期一般以交链孢属真菌占优势,而镰刀菌很少。在交链孢属中主要的种为ata,而在贮藏后期金冠果实中常以粉红单端孢菌为主。

ata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淡榄褐色至绿褐色,有屈曲,顶端常扩大而具多个孢子痕,大小5~125×3~6(mm)。分生孢子组成链,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淡榄褐色至深榄褐色,具横隔膜1~9个,纵隔膜0~6个,大小7~70×6~22.5(μm),顶端生喙状细胞或元喙。

分生孢子梗直立,有隔或无隔,不分枝,梗顶略膨大。分生孢子自梗顶端单个地以向基式连续产生一串孢子。孢子凭借着生痕彼此连接聚集在孢子梗末端,形成外观圆形至矩形的孢子头。分生孢子梨形或倒卵圆形,透明或浅粉红色,双细胞,上胞较下胞大些,下胞基端明显收缩变细,着生痕在基端或一侧,大小12~18×8~10(μm)。

orme子座或褐色至紫色等,气生菌丝鲜至浅粉红色。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至卵圆形,大小4~30×1.5~5(μm)。大型分生孢子细长,披针形或微弯,具3~5个隔膜,大小:3个隔膜的20~60×2~4.5(μm),5个隔膜的37~70×2~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僵果或坏死组织内或以孢子潜藏于芽的鳞片间越冬。翌春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从萼筒进入心室,病菌主要在花期侵入,后孢子潜伏于果心内,随果实的发育,霉菌开始增殖,6月可见病果脱落,但以果实生长后期居多。有些病果到贮藏期才表现症状,引起霉烂。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降雨早、降雨多、气候潮湿、果园地势低洼、郁闭、通风不良利于发病。苹果各品种间,凡果实萼口大、萼筒长与果心相连的易染病;萼口小、萼筒短的则较抗病。元帅系品种红星、华农一号、元帅、伏锦、露香、红冠等萼筒长,宽大,发病重;金冠等半开萼发病较轻;视光闭萼、萼筒短则表现抗病;小国光抗病性强。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果园,选栽抗病品种。如中国丰县红富士苹果。(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注意排涝,合理增施有机肥。(3)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清除病果、僵果和病枝,集中烧毁。或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以减少树体带菌。(4)加强贮藏期管理。采收前1个月喷洒比久2000mg/kg,采后控制窖中温、湿度,最适温度为1~2℃。发展简易气调贮藏或冷藏。(5)药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也是该病菌源之一,所以结合两病兼防;可于花前、花后及幼果期每隔半月喷1次护果药,防止霉菌侵入,药剂可选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多氧清水剂4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果实套袋,套袋前先喷一次1:2:200倍式波尔多液。幼果形成即套袋。纸袋最好涂以苏子油,以避免因风吹、雨淋、曰晒而破裂;红色品种应于采前一周撕掉纸袋,以利果实着色。(7)加强贮藏期管理,窖温控制在0.5~1℃,相对湿度90%左右可防止该病扩展与蔓延。(8)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生态室试验喷施纤维素加多菌灵混合液有明显效果。

47.苹果褐斑病

Apple brown spot

症状 苹果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叶柄。叶片染病,初发生在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上,初现直径0.2~0.5(mm)褐色小点,单生或数个连生,后扩展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病斑。一是同心轮纹型。发病初期,叶面现黄褐色小点,渐扩大为圆形,直径10~25(mm),病斑中心暗褐色,四周,具绿色晕圈,病部中央产生许多肉眼可见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病班背面中央深褐色,四周浅褐色,有时老病斑的中央灰白色。国光、青香蕉和白龙等多属这一类型。二是针芒型。病斑小,呈针芒放射状向外扩展,无固定形状,微隆起,这是病原菌分枝的黑色菌索。后期叶片渐黄,病部周围及背部仍保持绿褐色。病斑较轮纹斑小。沙果、山荆子、海棠等多属这一类型。三是混合型。病斑暗褐色,较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散生黑色小点,但不呈明显的轮纹状;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仍保持绿色,有时病斑边缘呈针芒状。红玉、金冠、元帅、红星、祝光等多属这种症状。三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后期病部中央变黄,但周围仍保持绿色晕圈,且病叶易早期脱落,尤其是风雨之后病叶常大量脱落,病叶黄化脱落的原因是由于病菌分泌毒素剌激叶柄基部提前形成了离层细胞。果实染病,初生淡褐色小点,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褐色,稍下陷,直径6~12(mm),表面散生具光泽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病部表皮下果肉褐色,组织坏死不深,呈海绵状干腐。晚熟品种青香蕉、国光等的果实受害较多。叶柄染病,产生黑褐色长圆形病斑,致输导作用受阻,常致叶片枯死。

病原 Marssonina mali (P. Henn.) Ito. 称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 称苹果双壳,属子囊菌门真菌。褐斑病菌无性世代产生菌索,多分枝,粗20~40(μm),细胞深褐色,菌索穿行于表皮下,交叉点上方着生分生孢子盘;大小108~306×45~50(μm),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生、圆柱形,大小15~20×3~4(μm),栅状排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中间溢缩,上胞大且圆,下胞小而尖,呈葫芦状,大小14~20×5~9(μm),内含2~4个油球,偶生少数单胞的分生孢子混生在一起。拟分生孢子盘灰白色,虫粪状,吸水膨胀后涌出大量拟分生孢子,散布于病斑表面。子囊盘肉质,钵状,大小105~200×80~125(μm),子囊阔棍棒状,具囊盖,大小40~49×12~14(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香蕉形,一端稍弯曲,通常具一隔膜,大小24~30×5~6(μm)。病菌发育适温20~25℃,分生孢子发芽适温20~25℃。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的正面或背面侵入,以叶背锚主,潜育期6~12天,干旱年份长达45天,潜育期随气温升高缩短。病菌从侵入到引起落叶约13~55天,田间5~6月始发,7~8月进入盛发期,10月停止扩展。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雨水、树势、栽培管理及品种有关。分生孢子的传播和侵入需有水,冬季温暖潮湿是病叶与落叶上子囊盘形成的必要条件,冬季不干、春雨早且多的年份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特别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大流行。从树势、树龄来看,同一品种的幼树较老树抗病;同一株树的当年结果枝发病率较歇果枝高,树冠内膛下部比外部、上部发病早且多,这可能与树冠内部、下部荫蔽、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关。苹果各品种中,红玉、富士、金帅、倭锦、香蕉、元帅、红星、国光易感病;鸡冠、祝光、大珊瑚、翠玉较抗病;小国光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土壤黏重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合理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以减轻病害发生。(2)清除越冬菌源。秋末冬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3)药剂防治。可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0倍锌铜石灰液(硫酸锌0.5:硫酸铜0.5:石灰2:水200)或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抗菌剂402乳油800~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多菌灵盐酸盐)6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喷药时间可根据发病期确定,一般可在花后结合防治白粉病或食心虫喷第一次药,以后隔2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如用波尔多液,可隔1个月,但幼果期易受药害,特别是金冠,易形成锈果,使用时应注意;也可用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加200倍洗衣粉混喷代替波尔多液。如使用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则于发病初期开始用药,7~10天一次,共3~4次。喷药时加0.5~1%大豆汁、"6501"黏着剂1000倍液或皮胶3000~4000倍液,可增加药液黏着力,提高药效。(4)加强贮藏期管理。入窖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好害内温度与湿度。

48.苹果斑点落叶病

Apple Alternaria leaf spot

症状 苹果斑点落叶病又称褐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尤其是展叶20天内的幼嫩叶片;还可为害叶柄、一年生枝条和果实。叶片染病,初发于5月上旬,初现直径2~3(mm)褐色圆形病斑,后病斑逐渐增多或扩大,形成5~6(mm)的红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灰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二次寄生于病斑上,使病斑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的病斑破裂或穿孔。遇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扩大,呈不整形,病叶部分或大部变褐。发病严重的幼叶由于生长受阻,往往扭曲变形,全叶干枯。夏秋季节,病菌可侵染叶柄。叶柄染病,产生暗褐色椭圆形凹陷斑,直径3~5(mm),染病叶片随即脱落或自叶柄病斑处折断。枝条染病,在徒长枝或一年生枝条上产生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芽周变黑,凹陷坏死,直径2~6(mm),边缘裂开。轻度发病枝条只皮孔裂开。果实染病,产生黑点型、疮痂型、斑点型和果点褐变型4种,其中斑点型最常见。初期多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6月中旬至8月上旬被侵染的果实呈褐色瘪病状,直径2~3(mm),有时可达5mm,并易在病健交界处开裂3近成熟的果实多为褐色病斑。贮藏期病果在低温下病斑扩大或腐烂缓慢,遇高温时,易受二次寄生菌侵染致果实腐烂。

病原 Alternaria mali Roberts 称苹果链格孢强毒株系,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成束状,暗褐色,弯曲多胞,大小16.8~65×4.8~5.2(μm)。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具横隔2~5个,纵隔1~3个,有短柄,大小36~46×9~13.7(μm)。斑点病病原菌是轮斑病菌的强毒菌系,对苹果叶片具很强的致病力。病菌发育适温28℃,在清水中发芽好,适宜pH4.5~6。病原菌可产生3种毒素,不同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特点可用于苗木的抗病性鉴定。现有认为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称细链格孢强毒株系侵染所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芽外部鳞片到内部叶原体上越冬,叶芽是重要初侵染源。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第一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孢子量迅速增加,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染病,严重时造成落叶;第二高峰在9月份,这时会再次加重秋梢发病严重度,造成大量落叶。受害叶片上孢子形成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枝条上7月份.才有大量孢子产生,所以叶片上形成孢子较枝条上早。此外在苹果新梢抽生期雨后5天内新侵染病斑数明显增多,进入新梢停止生长期,即使有大雨,也难产生新侵染斑,看来叶龄和降雨同时影响该病流行程度。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多雨病害易发生,春季干旱年份,病害始发期推迟;夏季降雨多,发病重。苹果各栽培品种中,红星、红元帅、印度、玫瑰红、青香蕉易感病;富士系、金帅系、乔纳金、鸡冠、祝光发病较轻。此外,树势衰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枝细叶嫩等均易发病。病害潜育期寺度不同而异,17℃时潜育期6小时,20~26℃4小时,28~31℃3小时。17~31℃叶片均可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丰县红富士及富士系、元帅系和乔纳金等。(2)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3)加强栽培管理。夏季剪除徒长枝,减少后期侵染源;改善果园通透性,低洼地、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4)封锁疫区,禁止采集带病接穗和购买带病苗木。(5)药剂防治。在发病前(5月中旬左右落花后)开始喷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菌毒清600倍液、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多氧清(新多氧霉素)水剂800倍液、70%果尔康超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生产上可交替使用,隔10~20天一次,共防3向4次。各地应根据发病时期和气候条件确定喷药次数和时间,云南、贵州、四川4月中旬开始用药,黄河故道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旬喷3次药,华北、东北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防3~4次即可。

49.苹果白星病

Apple Coniothyrium leaf spot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淡褐色,稍凹陷。直径1~3(mm),具褐色较细的边缘,后期病部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叶上常产生数个病斑,但叶片一般不枯死。

病原 Coniothyrium pirinum (Sacc.) Scheldon 称仁果盾壳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淡褐至深褐色,单腔,埋生;产孢细胞桶形至圆柱形或瓶状,无色,以全壁芽生方式产孢,随着产孢作环痕式延伸,具1~4个问距不等的环痕;分生孢子淡褐色,椭圆形,大小4~5×2~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为害。主要从伤口侵入。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易发病;修剪不当,伤口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树体通透性;增施有机肥。(2)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病残叶及落叶,集中销毁。(3)药剂防治。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隔10~15天一次,共3~4次。

50.苹果灰斑病

Apple gray spot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果实、枝条、叶柄、嫩梢均可受害。叶片染病,初呈红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2~6(mm),边缘清晰,后期病斑变为灰色,中央散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常数个愈合,形成大型不规则形病斑。病叶一般不变黄脱落,但严重受害的叶片可出现焦枯现象。果实染病,形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圆形或不整形稍凹陷病斑,中央散生微细小粒点。贮藏期间,果实表皮与果肉脱离,呈白色,白色皮下生多数小黑粒点。枝条染病,多发生于树冠内膛的小枝、弱枝和一年生枝条上。一年生小枝受害后,病部表面产生小黑粒点,顶部枯死;大枝受害,常在芽旁及四周表皮产生块状或条状坏死斑,有的表面也产生小黑粒点。

病原 Phyllosticta pirina Sacc. 称梨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深褐色,大小96~168(μm),有乳头状孔口突出于表皮,分生孢子梗极短,无分隔,着生于孢子器内壁的底部和四周: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2.8~5.2×1.7~3.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落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与褐斑病同时发生,但在秋季发病较多,为害也较重。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高湿、降雨多而早的年份发病早且重。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明显差异。青香蕉、印度、元帅等易感病;金冠、国光、秋花皮等次之;伏花皮、祝光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地区,选用抗病品种。(2)灰斑病发生多在秋季,所以应重点抓好后期防治。具体方法参见苹果褐斑病。

51.苹果轮斑病

Apple fruit rot

症状 苹果轮斑病又称大斑病、大星病、褐星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果实。叶片染病,主要侵染嫩叶,病斑多集中在叶缘。病斑初期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叶缘的病斑呈半圆形,叶片中部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淡褐色且有明显轮纹,病斑较大,直径0.5~1.5(cm)。老病斑中央部分呈灰雹褐至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常破裂或穿孔。高温潮湿时,病斑背面飞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染病,病斑黑色,病部软化。轮斑病菌的寄生性很弱,常从伤害部位或灰斑病病斑上侵入为害。

病原 Alternaria mali Roberts. 称苹果链格孢菌原始菌系,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状,常从气孔伸出,暗褐色,弯曲,多胞,大小16.8~65.0×4.8~5.2(μm);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单生或链生,具2~5个横隔,1~3个纵隔,大小36~46×9~13.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春菌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经各种伤口侵入叶片进行初侵染。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密切关系。连续阴雨病害严重。苹果各品种中,元帅系、印度、倭锦、红玉、白龙等易染病;祝光、鸡冠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2~3:240倍式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两药交替使用。(2)其他方法参见"褐斑病的防治法"。

52.苹果缩果病(缺硼)

Apple fruit wrinkle

症状 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严重时新梢和叶片也发病。果实染病常因发病的早晚和品种不同分为果面干斑型、果肉木栓型和锈斑型。(1)果面干斑型:症状出现早,多在落花后半月幼果发育时始发。果面上初现暗绿色或暗红色(绿色果皮上的斑点为暗绿色,红色果皮上的斑点为暗红色)近圆形水渍状斑,随病程扩展,病部表面泌出黏液,皮下果肉呈水渍状半透明,后果肉变褐至暗褐色,逐渐坏死,病部干缩、硬化、下陷、变畸。重病果变小或在干斑处开裂,易早落。金冠、金花、祝光等主要表现这种症状。(2)果肉木栓化型:从落花后半月至果实采收期陆续发病。初果肉呈水渍状小斑点,通常沿果心线扩展,呈条状分布,果肉变褐色,呈海绵状。病果外观变化不大,仅果面凹凸不平,用手压时有松软感。幼果期发病,果实变小、畸形,易早落。生长后期果实染病,果面凹凸不平。红色品种着色早,易早落,重病果大部果实呈海绵状,不能食用;轻病果,果肉局部变色坏死,味淡,品质劣。丹顶等品种表现这种类型。(3)锈斑型。症状多表现在元帅等品种上。发病后果实呈扁圆形或长筒形,沿果柄周围果面产生褐色、细密的横条纹,这些斑纹常开裂,果棉坏死病变,果肉松软。

新梢叶片染病后常出现三种类型:一是枯梢型:多发生在初夏,新梢顶端叶片淡,叶柄、叶脉红色、扭曲,叶尖或叶缘逐渐枯死。新梢顶端皮层局部坏死,阻碍养分输导,随坏死斑扩大,新梢自顶端向下逐渐枯死,形成枯梢。二是帚枝型:枝梢上的芽不能发育或形成纤弱枝条后即枯死,严重的2~4年生枝也逐渐枯死,在枯死枝下部发出许多纤细枝或形成丛枝,成"帚枝状"。三是簇叶型。这种症状常与枯梢同时发生,主要表现在春季或夏末。新梢节间缩短,节上生出许多小而厚、质脆的叶片,簇生。

病因 系因土壤中缺少苹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硼素引起。土壤缺硼临界浓度为0.3mg/kg。硼可促进苹果花芽分化和花粉管生长及子房发育,增进果实中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提高果实品质。同时,还能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树体抗病力,在幼嫩组织中起重要的催化作用。苹果树在不同物候期中,对硼素需要量有所不同。叶子无缺硼症状的临界浓度为19~22mg/kg;22mg/kg以上为无症状树;低于10mg/kg呈严重缺砌状。一般在花期需硼最多,此时,若能满足果树对硼需求,可提高座果率和产量。

发病条件 该病的发生与果园质地、气候及品种有关。沙质土壤,硼素易淋溶流失,含量较少;黏质土壤含硼量较多;碱性土壤硼呈不溶状态,植株根系不易吸收;钙质较多的土壤,砌也不易被吸收。土壤过于干旱,影响砌的可溶性,根也难以吸收利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可给态硼含量高。土壤瘠薄的山地或砂砾地及沙滩地果园或土壤中硼和盐类易流失的地区发病重。干早年份或干旱地区发病重,施有机肥多的果园发病轻。苹果品种间对缺硼敏感程度不同。红玉、倭锦、鸡冠、金冠、大国光发病重;丹顶、祝光、元帅、金帅、祥玉、赤阳轻;国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改良山地、河沙土、黏重土、盐碱土果园的土壤。增施有机肥,搞好果园水土保持。(2)根施硼肥。秋季或春季开花前结合施基肥,施入硼砂或硼酸。施用量因树体大小略异。一般树干距地面37cm处,直径分别为8~17(cm)、23~26(cm)、33cm以上,单株硼砂施用量分别为50~150g、200~350g、350~500g。如用硼酸,用量应减少1/30施后立即灌水,防止产生药害。施用一次肥效可维持2~3年。(3)根外追肥。花前、花期及花后各喷一次0.3~0.5%硼砂液。碱性强的土壤硼砂易被钙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采用此法效果好。

53.苹果锈病

Apple rust

症状 苹果锈病又称赤星病、"羊胡子"、羊毛疗、苹桧锈病。主要为害幼叶、叶柄、新梢及幼果等幼嫩绿色组织,还可为害转主寄主桧柏。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产生油亮的橘红色小圆点,直径1~2(mm),后病斑渐扩大,中央色渐深,外围较浅,中央长出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性孢子器,并可形成性孢子及分泌黏液,黏液逐渐干枯,性孢子则变黑;后病部变厚变硬,叶背隆起,长出许多丛生的黄褐色毛状物,即病菌锈孢子器。内含大量褐色粉末状锈孢子。叶柄染病,病部纺锤形橙稍隆起,上面着生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新梢染病,初与叶柄受害相似,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多在萼洼附近产生圆形橙斑点,直径1cm左右,后期病斑变为褐色,中央产生性子器,而锈子腔则长在病斑周围。锈菌只侵染桧柏的小枝,染病后,在小枝一侧环绕小枝形成半球形或球形瘿瘤,直径3~5(μm);瘿瘤初平坦,后中心部略隆起,破裂,露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深褐色,起伏作鸡冠状;遇阴雨连绵则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

病原 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 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该菌是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梨树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以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性子器扁球形,埋生于表皮下:性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锈孢子器管状,长5~8(mm),直径0.4~0.5(mm)。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单胞,栗褐色,膜厚,表面生疵状突起,大小19.2~25.6×16.6~24.3(μm),冬孢子双胞、具长柄,长圆形至椭圆形或纺锤形,暗褐色,大小32.6~53.7×20.5~25.6(μm)。小孢子卵形、无色、单胞,大小13~16×7.5~9.0(μm)。冬孢子发芽适温16~22℃,最高30℃,最低7℃;锈孢子发芽温度5~25℃,适温20℃;担孢子形成的温度为24℃以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桧柏枝上的菌瘿里或桧柏体表的锈孢子上越冬。翌春菌瘿产出冬孢子,萌发后形成担孢子,随风传播,有效传播距离1.5~5km,落在果树上,孢子萌发后直接从叶片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侵染后形成性孢子及锈孢子,进行为害。潜育期10~13天。担孢子每年侵染一次,无再侵染。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针叶型桧柏上,形成菌瘿越冬。该病的发生与转主寄主的多少、距离、气候条件及品种有关。在担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内,一般是桧柏多,发病重;在有桧柏存在的条件下,早春多雨、多风,温度17~20℃发病重,反之则轻。苹果各品种中,金冠、国光、红星、青香蕉、白龙、倭锦发病重;红姣、旭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距果园5公里以内的转主寄主——针叶型桧柏,切切断侵染循环。(2)控制冬孢子萌发。早春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春雨前在桧柏上喷洒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0.3%五氯酚钠或两药混合后喷洒。秋季也可喷13%氟硅酸(907),乳剂300倍液保护桧柏,防止锈病侵染。(3)喷药保护。花前、花后各喷一次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20%萎锈灵乳剂300~400倍液、6%氯苯嘧啶醇900~10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25%敌力脱或施立脱乳油2500~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锰锌干悬粉10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54.苹果黑星病

Apple scab

症状 苹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或果实,还可为害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从落花期到苹果成熟期均可为害。叶片染病,初现黄绿色圆形或放射状病斑,后变为褐色至黑色,直径3~6mm;上生一层黑褐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多数病斑连在一起,致叶片扭曲变畸。嫩叶染病,表面呈粗糙羽毛状,中间产生黑霉或病斑,周围健全组织变厚,致病斑上凸,背面形成环状凹入。受害严重时叶变小,变厚,呈卷缩或扭曲状。叶柄上的病斑呈黑色长条状。果实染病,初生淡绿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渐变褐色至黑色,表面也产生黑色绒状霉层,病斑逐渐凹陷,硬化,常发生星状开裂。后期病斑上长有腐生菌即土粉色的粉霉菌(Trichothecium roseum Zink et Fr.)和浅粉色的镰刀菌(Fusarium spp.)。幼果染病常致畸形。嫩梢染病,形成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凹陷,在高感品种上,有时形成孢肿状。花器染病,花瓣褪色,萼片尖端病斑呈灰色,花梗变黑色,形成环切时造成花和幼果脱落。

病原 Venturia inaequalis (Cooke) Winter. 称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Spilocaea pomi Fr. 称苹果环黑星孢和Fusicladium dendriticum (Wallr.) Fuck. 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4~6(μm),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l~2个隔膜。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卵圆形,深褐色,大小12~22×6~9(μm)。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苹果黑星菌的子囊壳大多在秋冬形成。在培养基上,20℃和pH4.5~5.8时生长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和芽鳞内或以假囊壳在病叶中越冬。翌年5~8月释放子囊孢子,以7月释放量最多;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潜育期9~14天。叶片和果实染病15天左右即产生分生孢子,并可产生若干代进行再侵染,一直持续到当年秋季。9月末病害停止扩展。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早春多雨费发病较早;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子囊壳发育适温13℃,子囊孢子成熟适温20℃;10℃以下,24℃以上,子囊孢子成熟延迟。子囊孢子的释放多在雨后,有水滴或雨量大于0.3mm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必须在有雨水的条件下才能脱落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2℃,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15~21℃;分生孢子侵染温度8~10℃,子囊孢子则为19℃。子囊孢子侵染的潜育期19℃时为9~14天,分生孢子为8~10天。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小苹果中黄太平易染病,黄海棠、花红及三叶海棠、河南海棠抗病,多花海棠高度抗病。大苹果中国光、富士易染病,印度、祝光、金帅、红星、黄魁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果园选栽抗病品种。(2)加强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谨防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从病区传入无病区。(3)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彻底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或在地面喷洒0.5%二硝基邻甲酚钠或4:4:100的波尔多液,以杀死病叶内的子囊孢子。(4)喷药保护。喷药时期最为关键。早熟品种(如黄太平)于5月中旬开花期开始喷洒1:2~3:160倍式波尔多液;以后隔15天一次,共喷5次。也可用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湿性粉剂800倍液。

55.苹果树银叶病 Apple silver leaf

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严重时枝条也表现症状。一般十年生以上大树发病较多。叶片表现银叶是由于枝干内的病菌菌丝分泌毒素通过导管进入叶片,致叶片表皮细胞和栅状细胞之间分离,内中充满空气,由于阳光的反射作用,叶片呈现银灰色,故称银叶病。用手轻搓,叶表皮极易分离。秋季症状尤为明显,病叶表皮部分破裂,叶肉裸露变为褐色,致病斑呈现褐色,长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破裂穿孔。这种症状最初出现于某一些枝上,最后扩展到其他枝条上,将染病枝条剥开,基部的木质部变为褐色条纹,严重时,根部腐朽,2~3年后全株死亡。在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下,腐朽木上长出紫褐色木耳状物,数层重叠如瓦状;干燥时变为灰,背面有细线状横纹。

病原 Chondrostereum purpureum (Fr.) Pouz. 称紫韧革菌、银叶菌,属担子菌门真菌。菌丝在朽木上呈白色,厚绒毯状;在培养基上呈疏松放射状,菌落白色。死树枝上形成子实体,大小20~80(μm),初圆形,渐成鳞片状或长条形,边缘反卷,中央隆起呈伏瓦状排列,子实层平滑,黄褐或紫褐色,边缘有白色绒毛,干燥时为灰,背面有黑色细绒状横纹。担孢子无色、单胞,近椭圆形,一端稍尖,大小5~7×3~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干的木质部内或以子实体在树皮外越冬。子实体形成后,在紫褐色的子实体层上产生白霜状担孢子,担孢子陆续成熟,随风雨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在木质部定植,然后沿导管上下蔓延。春、秋雨季是病菌侵入的有利时期。树体从感病到出现症状,需1~2年时间,发病后,童病树1~2年死亡;轻病树可活十多年,部分病树还可自行恢复健康。该病的发生与果园地势、管理水平及品种密切相关。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盐碱过重、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果园管理粗放,伤口不及时保护等均易导致病害发生。大树较幼树易感病。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倭锦、红魁、黄魁、小国光易感病;红玉、国光、祝光、青香蕉次之,元帅、金帅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及时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强树势。(2)清除初侵染源。挖除果园内重病树、病死树、根囊苗;清除病根,锯除发病枝干,及时刮除病苗子实体集中烧毁或深埋。(3)保护树体避免造成伤口。发现伤口,及时消毒并涂涂抹剂,防止病菌侵入。常用涂抹剂有:波尔多浆、松香桐泊合剂,还可用70%"402"乳剂500倍液,也可从病树枝干钻孔注入硫酸.羟八基喹啉溶液。(4)药剂防治。对早期发现的病树进行埋藏治疗,用硫酸.八羟基喹啉(丸剂)。具体方法是用直径1.5cm钻孔器钻成3cm深的孔,将药埋入树洞内,洞口用软木塞或宽胶带封好。药量视技干粗细而定。一般直径10cm左右的埋1丸;大树可隔10cm螺旋状错开打孔,每孔埋1丸硫酸.八羟基喹啉,埋丸时间掌握在树体水分上升的时期,一般早埋效果好。

56.苹果白粉病

Apple powdery mildew

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或苹果树的嫩梢、叶片,也可为害芽、花及幼果。嫩梢染病,生长受抑制,节间缩短,其上着生的叶片变得狭长或不开张,变硬变脆,叶缘上卷,初期表面被覆白色粉状物,后期逐渐变为褐色,并在叶背的叶脉、支脉、叶柄及新梢上产生成堆的小黑点,即病菌闭囊壳。严重的整个枝梢枯死。叶片染病,叶背初现稀疏白粉,即病原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叶略呈紫色,皱缩畸形,后期白色粉层逐渐蔓延到叶正反两面,叶正面色泽浓淡不均,叶背产生白粉状漏斑,病叶变得狭长,边缘呈波状皱缩或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病叶自叶尖或叶缘逐渐变褐,最后全叶干枯脱落。芽受害,呈灰褐色或暗褐色,瘦长尖细,鳞片松散,上部不能合拢而成刷状,表面茸毛少,严重受害的干枯死亡。春季病芽萌动后,生长迟缓,不易展开。花芽受害,轻者花瓣变为淡绿色,变细变长,萼片、花梗畸形;雌雄蕊丧失授粉和受精能力,最后也干枯死亡;严重的花蕾萎缩枯死。幼呆受害,多发生在萼的附近,萼洼处产生白色粉斑,病部变硬,果实长大后白粉脱落,形成网状锈斑。变硬的组织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纹。果梗受害,幼果萎缩早落。一般果实受害较少。

病原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ll. et Ev.) 称白叉丝单囊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Oidium sp.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透明,具隔膜,纤细,多分枝,大小2.5~5.0(μm)。分生孢子梗棍棒形,大小20.0~62.5×2.0~5.0(μm);分生孢子作念珠状串生于分生孢子梗上,无色,单胞,宽卵圆形至近圆筒形,大小20.0~31.0×10.5~17.0(μm);分生孢子梗能连续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闭囊壳暗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5~100×70~100(μm)。壳的基部、顶部着生有附属丝,基部的附属丝无色,较短呈丛状,顶部的附属丝无色至浅褐色,较长且分散,具隔膜,其顶端大多数不分叉,少数附属丝的顶端产生1~2次两歧式分叉,大小100~554×6~10(μm)。闭囊壳内单生子囊,无色,球形或椭圆形,大小42.5~75.0×37.5~55.5(μm),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不规则,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6.8~22.8×12~13.2(μm)。此外,另一种为害李属的白粉菌P. oxyacanthae (DC.) de Bary.

有时也能为害苹果,但较少见。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在芽的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或越夏,翌春随芽的萌动,病菌开始繁殖蔓延并产生分生孢子,以菌丝或分生孢子侵染嫩芽、嫩叶或幼果。分生孢子随风传播。顶芽、秋梢、短果枝带菌率高,发病率也高;第四侧芽以下的芽很少带菌,基本不发病。这些差异与芽的形成早晚及抗侵入能力强弱有关。分生孢子再侵染频率高。4~9月为病菌侵染期,5~6月为侵染盛期,气候较冷地区稍推迟,7~8月略停顿,秋后再侵染秋梢。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1、湿度达70%以上利于孢子繁殖和传播,高于25℃即有阻碍作用。一般气温19~22℃,相对湿度100%的条件下,分生孢子1~2天即可完成侵染。分生孢子不能越冬和越夏,1℃以下、33℃以上失活;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只能存活2小时。子囊壳不能越冬。

本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及品种有关。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连续下雨会抑制白粉病的发生。白粉菌是专化性强的严格寄生菌。果园偏施氮肥或钾肥不足、种植过密、土壤黏重、积水过多发病重。果树修剪方式直接与越冬菌源即带菌芽的数量有关。轻剪有利于越冬菌源的保留和积累。不同苹果品种间感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秦冠、青香蕉、金冠、元帅、甘露、富丽较抗病;花红类、倭锦〈红玉、红星、国光、印度、柳玉等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果园选用抗病品种,如丰县红富士、金冠、元帅、北海道9号等。(2)消灭菌源。结合冬剪尽量剪除病梢、病芽;早春复剪,剪掉新发病的枝梢、病芽,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压低菌源,防止分生孢子传播。(3)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控制灌水。(4)发芽前喷洒70%可湿性硫磺粉剂150倍液,发芽后发病很轻。春季于发病初期,喷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3%多氧清(新多氧霉素)水剂800倍液、50%硫悬浮剂400~5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敌力脱或施立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20天一次,共3~4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口此外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8、16倍液混加2%平平加作渗透剂,于苹果主干20cm处涂环6次。将粗皮轻轻刮去5cm,后涂药。苗圃中幼苗发病初期,可连续喷2~3次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

57.苹果花腐病

Apple blossom b1ight

症状 主要为害花、叶、幼果及嫩梢,花和幼果发病重。叶片染病,初在叶片中脉两侧叶尖或叶缘出现浸润状褐色圆斑或不规则形小斑点,扩展后形成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多沿脉从上向下蔓延至病叶基部,致叶片萎蔫下垂或腐烂,形成叶腐。遇雨或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花染病,染病叶片在花丛中发病时,常蔓延到叶柄基部,这时菌丝从花丛基部侵入,致花梗染病变褐或腐烂,病花或花蕾萎垂形成花腐。果实染病,系病原菌由花器柱头入侵后,蔓延到胚囊内经子房壁侵入果实表面,当果实长至豆粒大小时,病果果面现出水浸状溢有褐色黏液的褐斑。常产生发酵气味,严重的幼果果肉变褐腐烂,造成果腐。失水后形成僵果。叶腐、花腐或果腐蔓延至新梢后,致新梢产生褐色溃疡斑,当病斑绕枝一周时,致病部以上枝条枯死,造成枝腐。

病原 Monilinia mali (Takahashi) Whetzel 称苹果链核盘菌。异名Sclerotinia laxa f.

mali (Wormala) Harr. 称桃褐腐核盘菌苹果生理型。均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黑褐色,鼠粪状;子囊盘漏斗形,褐色或淡褐色,大小2~8(mm);子囊圆筒形,无色,大小130~187×7.5~10.6(μm),内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卵形,大小7.5~14.5×4.5~7.5(μm)。菌丝发育适温18~23℃;高于30℃不能发育,低于8℃发育不良。Sclerotinia mali

Takahashi 称苹果核盘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在落地病果、病叶和病枝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据报道,在土温2℃、相对湿度30%以上时菌核才萌发。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侵染嫩叶和花器,引起叶腐和花腐,叶腐潜育期6~7天。病花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从雌蕃柱头侵入引起果腐,果腐潜育期9~10天,后引起枝腐。菌核在病僵果中落地越冬。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地势、管理条件及品种有关。春季苹果萌芽展叶时的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影响最大,此间若多雨低温,连续保持30~40%土壤含水量和5℃以下气温有利于菌核萌发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与传播侵染。低温能使花期延长,增加侵染机会,易发生叶腐和花腐。海拔高的山地果园较平原地发病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鸡冠、大秋、黄太平高度感病,国光、红玉、倭锦、祝光、青香蕉次之,红星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整形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苹果各品种间合理搭配,避免大面积栽植单一品种。(2)秋末冬初,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病果、病枝及病叶,集中烧毁。冬季深翻土地,特别是树盘周围,或于子囊盘萌发时地面喷洒消石灰,每亩100kg,抑制初侵染源的形成。(3)在苹果开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预防果腐。(4)于萌芽期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初花期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700~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

58.苹果干眼烂果病

Apple Botrytis fruit rot

症状 苹果干眼烂果病又称灰霉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及嫩枝。果实染病,未成熟果实受害重,果皮呈灰白色至灰褐色水渍状病斑,不凹陷,后扩大变为黄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表面生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引致全果腐烂。后期病果上可产生不规则形黑色菌核。叶片染病,产生褐色斑点,渐扩大,表面生少量灰霉;嫩枝染病,能引起腐烂,上面着生叶片常早期脱落。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 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Botry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Whetzel 称富氏葡萄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大小124~165×2.5~5(μm),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1.86~4.97×1.24~4.3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落叶上越冬或越夏。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入为害。病菌发育温限2~31℃,最适温度20~23℃,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高湿状态易发病。早春低温、高湿、曰照不足利于灰霉病发生。此外,栽植过密、灌水过多、管理不及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2)消灭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除掉病残枝、叶及落地病果,集中销毁。(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65%抗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武夷菌素(B0—10)水剂15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共防3~4次。

59.苹果青霉病

Apple blue mold rot

症状 苹果青霉病又称水烂病。为害近成熟或成熟期的果实,发病初期,果实局部腐烂,果面出现淡或淡褐色圆形水渍状病斑,成圆锥状深入果肉,条件适宜时病部扩展迅速,10余天即全果腐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小瘤状霉块,菌丝初白色,后变为青绿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易随气流扩散。腐烂的果肉具强烈的霉味。

病原 Penicillium expansum (Link) Thom 称扩展青霉,属半知菌类真菌。菌落粒状,粉层较薄,灰绿色,背棉色,白色边缘宽2~2.5(mm),灰白色,帚状枝不对称。分生孢子梗直立,具分隔,顶端1~2次分枝,小梗细长,瓶状:梗顶念珠状串生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形或扁圆形。分生孢子集结时呈青绿色。此外,意大利青霉(P. italicum Wehmer)、常现青霉(P. frequentans Westling)、冰岛青霉(P. islandicum Sopp)、圆弧青霉(ium

Westling)、壳青霉(P. crustosum Thom)也是该病病原。另有报道,柑橘、花生和猕猴桃上的3种青霉菌:tum var. californicum Thom;P. viridicatum Westling;eum

对苹果也有致病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此病主要发生在贮藏运输期间,病菌经伤口侵入致病,也可由果柄和萼凹处侵入,很少经果实皮孔侵入。病菌孢子能忍耐不良环境条件,随气流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病;分生孢子落到果实伤口上,便迅速萌发,侵入果肉,分解毒素——Patulin

及分解中胶层,致细胞离解,使果肉软腐。有时毒素也可混进苹果汁里。气温25℃左右,病害发展最快;0℃时孢子虽不能萌发,但侵入的菌丝能缓慢生长,果腐继续扩展;靠近烂果的果实,如表面有刺伤,烂果上的菌丝会直接侵入健果而引起腐烂。在贮藏期及末期,窖温较高时病害扩展快,在冬季低温下病果数量增长很少。分生孢子萌发温限3~30℃,适温15℃;相对湿度大于90%不能萌发,最适pH4。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3~30℃,适温20℃。该病用塑料袋袋装贮藏发病多。

防治方法 (1)防止碰伤果皮,减少伤口。青霉病菌多从伤口侵入,因此在果实采摘、堆放、分级、搬运及贮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碰伤、刺伤、挤压果实,造成伤口。如发现伤果,及时捡出处理。(2)贮藏库保持清洁卫生。入库前进行果库消毒;贮藏期间,控制库内温度,保持在1~2℃范围内;经常检查,发现烂果及时捡除。(3)药剂处理。苹果采收后,用1000~2500mg/kg噻苯咖唑或500~1000mg/kg 50%苯菌灵;5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氨丁烷200倍液、45%特克多(唾菌灵)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药液浸孢5分钟,然后再贮藏,有一定的防效。(4)采用单果包装。包装纸上可喷洒仲丁胺300倍液或其它挥发性杀菌剂。(5)提倡采用气调,控制贮藏温度为0~2℃,O2为3%~5%,C02¬为10%~15%。

60.苹果褐腐病 Apple brown rot

症状 苹果褐腐病又称菌核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染花和果枝。该病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是苹果生长后期和贮藏及运输期重要病害。发病初期产生淡褐色水溃状圆形小病斑,后病部迅速扩展,10℃经10天全果腐烂,高温时腐烂更快,0℃病菌仍可扩展。受害果失去香味,组织松软呈海绵状,略具弹性,病部常产生灰白色至灰褐色小绒球状突起的霉丛——即病菌的菌丝团,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多早期脱落,少数形成黑色僵果残留于树上。贮藏期间,病果呈现特异的蓝黑色斑块。花和果枝受害发生萎蔫或褐色溃疡。

病原 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称果产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Monilia fructigena Pers. 称仁果丛梗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 Monil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 Honey称果生链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病果上密生灰白色菌丝团,其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丝状,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念珠状排列,无色,单胞,椭圆形或柠檬形,大小11~31×85~17(μm)。菌核黑色,不规则,大小1mm左右,l~2年后萌发出子囊盘,灰褐色,漏斗状,外部平滑,大小3~5(mm),盘梗长5~30(mm),色泽较浅。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25~215×7~1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大小10~15×5~8(μm)。自然条件下该菌有性阶段不常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或孢子在僵果内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潜育期5~10天。果实近成熟期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挤压、碰撞,常造成大量伤口,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会迅速传播蔓延。

褐腐菌最适发育温度25℃,但在较高或较低温度下病菌仍可活动扩展。湿度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高湿度不仅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孢子的产生、萌发,还可使果实组织充水,增加感病性。果园管理差、病虫害严重、裂果或伤口多等均可导致褐腐病发生,特别是果树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褐腐病会大流行。苹果各品种中,晚熟品种如大国光、小国光、红玉、倭锦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病果及僵果,以减少侵染源。(2)采收时严格剔除伤果、病虫果,防止果实挤压碰撞,减少伤口。贮藏库温度最好保持在1~2℃,相对湿度90%;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病、伤果,以减少传染和损失。(3)在花前、花后及果实成熟时各喷一次1:1~2:160~240倍式波尔多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也可在花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61.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

Apple fly speck and sooty blotch

症状 两病均发生在苹果果皮外部,影响果实外观,降低食用和经济价值。

苹果蝇粪病又称污点病,在果面形成由十数个或数十个小黑点组成的斑块,黑点光亮而稍隆起,小黑点之间由无色菌丝沟通,形似蝇粪便,用手难以擦去,也不易自行脱落。

苹果煤污病在果面产生棕褐色或深褐色污斑,边缘不明显,似煤斑,菌丝层很薄用手易擦去,常沿雨水下流方向发病,农民称之为"水锈"。

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常混合发生,症状复杂,不易区分。但常见症状为:果皮表生黑色菌丝,上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或菌核;小黑点组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病斑,病斑处果粉消失。必要时可通过镜检病原菌进行区别。 病原 (1)蝇粪病 Leptothyrium pomi (Mont. et Fr.) Sacc. 称仁果细盾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半球形、圆形或椭圆形,小而黑色发亮,器壁组成细胞略呈放射状。未见形成真正的分生孢子。无性态为Zygophiala jamaicensis 也是该病病原。

(2) 煤污病Geoeodes pomigena (Schw.) Colby 称仁果黏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几乎全表生,形成薄膜,上生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有时菌丝细胞可分裂成厚垣孢子状;分生孢子器半球形,直径70~100(μm),高20~40(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直或稍弯,无色,成熟时双细胞,两端尖,大小10~12×2~3(μm),壁厚。

两菌生长温限6~29℃,适温26℃,pH5~13能生长,最适pH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病菌均可寄生于苹果芽、果台及枝条上越冬。翌春末,蝇粪病菌在菌丛里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为害。煤污病菌则以菌丝和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侵染。从6月上旬到9月下旬均可发病,集中侵染期7月初到8月中旬。

高温多雨利于病菌繁殖,对果面进行多次再侵染。北京地区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病菌在果面上迅速繁殖,病斑扩展迅速。黄河故道果园发病早,为害时间长。修剪不当、低洼积水、树冠过密、管理粗放的果园半月之内可使果蜜黑。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要开沟排涝,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降低果园湿度,清除园内杂草。(2)药剂防治。可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一般果园可结合炭疽病、褐斑病、轮纹病等一起防治。在降雨量多、雨露曰多、通风不良的山沟果园应防治3~5次。

62.苹果黑腐病

Apple black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枝干和叶片。叶片染病,初在花瓣脱落后7~21天出现紫色小黑点,后扩展成边缘紫色的圆斑,中部黄褐色或褐色,似蛙眼状,直径4~5mm,严重的病叶褪绿脱落。枝干染病,多发生在衰老树的上部枝条上,初现红褐色凹陷斑,自皮层下突出许多黑色小粒点,树皮粗糙或开裂,严重的致大枝枯死。果实染病,多始于萼片处,初现红色小斑点,后成紫色,外缘红色,数周后,整个事片变成黑褐色,致果实萼端腐烂。花瓣脱落后幼果受侵,也现丘疹状红色或紫色斑点,果实成熟后迅速扩展。成熟果实染病,产生边缘有红晕的病斑,或形成黑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坚硬,不凹陷,常散有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ysalospora obtusa (Schw.) Cooke称仁果囊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一般只形成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器多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近圆形或卵圆形,黑色,直径144~360 (μm);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暗褐色,大小20~32×10~14(μm);子囊壳黑色,扁球形,顶部具短颈,大小200~400×180~324(μm),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30~180×21~32(μm);子囊孢子无色或黄褐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3~38×7~13(μm)。无性态为Sphaeropsis malorum Peck称仁果球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斑上或树上溃疡斑、落叶及僵果中越冬,翌年4月,苹果绽芽后释放出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进行传播。分生孢子释放取决于雨量及降雨持续时间。当花瓣脱落后4~6周,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16~32℃,相对湿度96%以上,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萌发,孢子通过气孔或表皮裂缝及伤口侵入,侵入适温26.6℃。瑞光、红玉、醇露、旭等易感病,金冠较抗病。衰弱树及幼叶和近成熟期果实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僵果、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2)精细整枝、修剪,及时剪除细弱病枝,适当回缩。(3)结合防治其他烂果病,从萌芽期开始喷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4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63.苹果树缺钾症

Apple potassium deficiency

症状 苹果树基部叶、叶部叶叶缘失绿现,且向上卷曲。严重缺钾时,叶缘失绿部变褐枯焦,严重的整叶焦枯,常挂在枝上,不易脱落。

病因 一是酸性土或砂土有机质少,易缺钾。二是土壤出现轻度缺钾,这时施入氮肥,易引发缺钾。三是砂质土壤施用石灰过多,也易引发缺钾。四是曰照不足,土壤湿度过大,常出现缺钾。缺钾诊断指标为叶片含钾量小于0.8%~1.0%,正常值为1.0~2.0%。

防治方法 (1)秋季基施充足的有机肥或含钾复合肥。(2)幼果膨大期667m2追施硫酸钾20~23kg或氯化钾15~18kg。(3)应急时,叶面喷施1%~2%硫酸钾或氯化钾,也可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范姜驰婷)

1.苹果树花叶病

Apple mosaic

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症状因品种和病毒株系的不同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五种类型。(1)斑驳型:从小叶脉上开始发生,产生鲜、大小不等或不定形的病斑,边缘清晰。病斑常彼此联合成大斑。(2)花叶型:病叶上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清晰,较大。(3)条斑网纹型:病叶沿叶脉失绿黄化,并延至附近叶肉组织,有时仅主脉及支脉黄化,变色部分较宽,有时仅限于叶脉及其附近组织,但较狭窄,成网纹状,称"网纹亚型"。幼叶染病,中脉向一侧明显弯曲,致病叶畸形,或在病叶顶部以支脉为界形成"V"字形的大块黄斑,称"条斑亚型"。(4)环斑型:病叶上产生鲜、圆形或椭圆形斑纹,环状或近环状。(5)镶边型:病叶边缘黄化,叶缘锯齿状成一窄的变色镶边,病叶其他部分正常。以上五种类型症状常混合发生,使症状复杂化。道受病毒侵染的病株,新梢较健株短,尤以秋梢明显,节数减少,病果不耐贮藏,易遭炭疽病菌侵染。

病原 由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株系侵染引起。病毒粒体球形或圆球形,直径25~29(nm),在稳定的提取液中,钝化温度54℃经10分钟,稀释限点2×10-3。该病毒极不稳定,在未经稀释的黄瓜汁液中,数分钟内就会丧失其大部分侵染性,在抽提的缓冲液中则为数小时。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株系,目前根据交互保护反应试验,将苹果花叶病毒分为三个株系。一是重型花叶系:主要症状为白色或不规则的斑驳,大型黄白色斑块,沿脉变色及组织坏死等;二是轻型花叶系:主要症状为少数小型斑驳,不形成坏死斑,其他症状很少发生;三是沿脉变色系:除表现"重型花叶系"的症状外,尚表现白色或坏死斑,其中以沿脉变色明显,使叶片呈网纹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通过嫁接和芽接传播,菟丝子也可传毒;另据国外报道苹果蚜(Aphis pomi)及苹果木虱(Psylla mali)也可传播此病。以病穗和根蘖砧木嫁接后潜育期为3~27个月,苗木上潜育期为32天,芽接后潜育期8个月以上。苹果树染病后,整株带毒,不断增殖,终生为害。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密切相关。高温多雨、肥水充足、树势强则发病轻;当气温在10~20℃,光照较强,土壤干旱,树势衰弱时,症状较重。幼树比成株易发病。对植株本身而言,幼叶表现症状,而老叶不发生病斑。染病树逐年衰弱,病树果实不耐贮藏,且易受炭疽病菌侵染,病树还易引起苹果叶斑病的发生。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有明显差异:白龙、金冠、秦冠、倭锦等品种最易感病,青香蕉、黄魁、红星、元帅、国光等品种轻度感病,祝光、印度、黄金、红国光、早生旭、大珊瑚、金英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选用无病接穗和实生砧木,培育无病苗木;或将带毒苗木和接穗置于37℃恒温下培养28~40天,可获得脱毒苗木;或将芽条在70℃热空气中10分钟,可获得脱毒芽条。也可用种子繁殖砧木。(2)拔除病苗或集中栽植。认真检查苗圃内苗木,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做标记,集中隔离栽植,以防传播。(3)选用抗病品种。如黄金、大珊瑚、印度、红国光、早生旭等。(4)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旱天及时灌水,雨季及时排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5)铲除果园附近野生寄主,防治蚜虫及刺吸式口器害虫。(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4%混脂酸•铜(毒消)水乳剂6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83增抗剂)水乳剂1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7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毒克屋,原名病毒A)1000倍液、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苹果树丛枝病

Apple tree witches' broom

症状 主要为害枝、叶、果及根。7~8叶部症状明显,由于抑制顶端优势、促使壮枝上部正常枝的侧芽萌生后形成丛枝,二次枝生长直立,在少数旺梢上致叶片簇生或形成丛枝。病树嫩枝发生丛枝时,莲座叶及基部叶都具有大的带明显齿状缺刻的托叶。因此,丛枝、莲座叶、大托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病树果实小,果柄长,果重减少1/3~2/3,且着色不良,果味差,病叶小易染白粉病;根系发育不良,大根小且少。

病原 Apple proliferation Phytoplasma 称植物菌原体。旧名为Mycoplasma-like

organism (MLO)。植物菌原体大小8~100(nm),具多型性,病株新梢超薄切片具3层单位膜,内部充满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可能是基因组DNA,周围布有类似于核蛋白体的嗜锇颗粒。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苹果丛枝病可通过嫁接传染,在自然条件下几种叶蝉如长沫叶蝉、赤杨沫叶蝉、菱纹困沫蝉等可传播此病,种子不能传染。潜育期与接种树大小有关,苗圃里的苗木1年显症,已定植的大树需2年以上显症。病树地上部类菌原体的数量受季节波动影响。类菌原体只能在筛管里增殖,当进入冬季茎的筛管停止活动后,树体地上部的病原随即消失,这时可进入根部筛管存活,翌春新韧皮部形成时,类菌原体又到茎部定植,当茎部没有类菌原体定植时,致丛枝病症状出现波动性,当病树地上部具大量病原存在时,症状明显。

防治方法 (1)新建苹果园要选用无毒苗木。(2)清除果园中染病幼树。(3)喷洒杀虫剂,杀灭传病介体昆虫。(4)清除根囊苗,以减少叶蝉等介体昆虫栖居。(5)向树干内注射四环素类抗生素,注射时间以采收后至落叶前,连续防治1~2年。(6)选用抗病砧木。

3.苹果锈果病

Apple rough skin

症状 苹果锈果病又称"花脸病"、"裂果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某些品种的幼树及成株的枝叶上亦显症。果实上的症状因品种、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为五种类型:锈果型、花脸型、锈果.花脸型,少数品种发生环斑型、绿点型。(1)锈果型:落花后约一个月病果即可出现,最初在果顶部出现深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沿果面向果梗方向扩展,约20~30天后形成五条与心室相对的纵纹,长短因品种而异,长的可达梗洼,病斑常呈茶褐色并木栓化。随着果实的生长,在纵纹之间常产生许多纵横小裂纹或斑块,严重时锈斑处开裂呈星芒状,果实发育受阻变为畸形果。有的病果果棉明显锈斑,但发生很多深入果肉的纵横裂纹,裂纹处稍凹陷,易萎缩早落。病果较健果小,果汁少渣多,甜味增加,失去食用价值或不堪食用。一般晚熟品种如国光、青香蕉、白龙、印度、富士等品种表现这种症状。(2)花脸型:病果在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在果面散生很多近圆形黄绿色斑块,果实成熟后表现为红绿相间的"花脸"状。着色部位凸起,不着色部位稍凹陷,果面略呈凹凸不平状。一般白海棠、沙果、槟子、花红、祝光、丹顶、金花、元帅、红魁、倭锦等品种常表现这种症状。(3)锈果-花脸型:病果着色前多于果顶部出现锈斑,或在果面散生零星锈斑,着色后在未发生锈斑的部分或锈斑周围,出现不着色的斑块,果面红绿相间,成为既有锈斑又有花脸的复合症状。一般中熟品种元帅、倭锦、红玉、赤阳、红海棠等常表现这种复合症状。(4)环斑型:病果最初产生不着色的圆斑,近成熟时,成为圆形斑纹,或黑色圆圈,稍凹陷,仅限于果面。环斑大小及数目不定。常表现在山定子和一种小苹果上。(5)绿点型:果实着色后,产生很多绿色小晕点,晕点边缘不整齐,近似花脸,但有个别病果顶部呈锈斑。常表现在金冠和黄冠上。叶片受害随品种不同而表现两种症状,即叶片卷曲和茎杆部发生坏死斑。叶片卷曲的表现是:7月下旬以后病苗中部以上叶片由基部向背面反卷,在中脉附近急剧皱缩,侧看卷成孤形或圆圈形,叶片变小、变硬、变脆,易从叶柄中部折断脱落。8月上、中旬以后,病苗于中上部发生不规则褐色或灰褐色木栓化锈斑,表面粗糙,龟裂,最后病皮翘起露出韧皮部,韧皮部内有黑色坏死条纹或坏死点。一般国光、鸡冠,大猩猩,虾夷衣等易表现这种症状。大猩猩病菌的叶片脱落现象严重;赤阳弯曲的病叶中脉下陷边缘上卷,叶色呈浓淡不均的黄绿色;虾夷衣病苗干锈斑严重,叶片本身不弯曲,而在叶柄先端急剧下垂以致叶片与干平行。茎干部发生坏死斑的表现是:病苗无明显症状。8月中旬以后,干中部以上及芽眼周围形成暗褐色至灰褐色近圆形的突起溃疡斑,直径2~3mm,严重时在干上形成一块块癞皮,韧皮部有坏死的黑色微细条纹,但叶片无明显症状。青香蕉、白龙等常表现这种症状。

病原 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kar Skin Viroid,ASSV)侵染所致,一种是环状单链低分子量RNA,称之为ASSD-RNA-1,其分子量略小于PSTV(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存在于染病成熟果实及枝条中;另一种是线状双链RNA,称之为ASSD-RNA-2,其分子量比PSTV略大,存在于病树枝条中。病组织的核酸提取物具侵染性,该病病原小有争议。近年来,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组织中有类菌质体的粒子,大型粒子180~400(nm),小型粒子80~100(nm),有两层原生质膜,无细胞壁,与类菌质体很相似。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通过各种嫁接方法传染,也可通过病树上用过的刀、剪、锯等工具传染。梨树是此病的带毒寄主,梨树普遍潜带病毒但不表现症状。与梨树混栽的苹果园或靠近梨园的苹果树发病较多。嫁接接种潜育期3~27个月,苹果树一旦染病,病情逐年加重,成为全株永久性病害。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高度耐病的有黄龙、黄魁、黑龙、安乐诺夫卡等,耐病的有金冠、祝光、鹤卵、翠玉、英金等,元帅、红星、青香蕉、赤阳、甘露、红海棠等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 (1)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制度。封锁疫区,严禁在疫区内繁殖苗木或外调繁殖材料。(2)选用无病接穗和砧木是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严格选用无病接穗。因种子不传染该病毒,所以用种子繁殖砧木,可基本解决无病砧木问题。用实生苗做砧木,严禁在病树附近刨取萌蘖砧,以免误传病砧。(3)拔除病苗,刨掉病树。苗木生长期间(7月下旬)认真检查苗圃,发现病苗随时拔除烧毁。已染病的大树,发现后立即连根刨掉,1~2年后确认无活根后再栽健树。(4)建立新果园时,要避免与梨树混栽,新果园要远离梨园,以免相互传染。(5)高接换种。在病树较多、园地较偏僻地区进行高接换种。可采用高度耐病品种,如黄龙、黄魁、黑龙、丰县红富士等。(6)药剂防治。①把韧皮部割开"门"形,上涂50万单位四环素或150万单位土霉素、150万单位链霉素、150万单位灰黄霉素,然后用塑料膜绑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②根部插瓶。病树树冠下面东南西北各挖一个坑,各坑寻找直径0.5~1(cm)的根切断;插在已装好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或灰黄霉素150~200mg/kg的药液瓶里,然后封口埋土,于4月下旬、6月下旬、8月上旬各治疗一次,共治3次有明显防效。

4.苹果果锈病

Apple fruit rust

症状 金冠苹果易染此病;此外,赤阳、红玉、国光及元帅系品种也有发生。初期果面锈迹点点,严重的锈斑连片,果面粗糙,严重影响果品质量,且贮藏期皱皮严重。

病因 金冠品种果实表皮细胞大,细胞壁薄,排列较疏松,果面角质层薄,下皮细胞疏松。由于不良因子的剌激,表皮细胞易破裂形成木栓。下层细胞分裂产生木栓形成层,后形成木栓组织,致角质层龟裂剥落,果面周皮化。

发病条件 该病在黄河故道一带主要有两个发生时期,即5月6曰~17曰和5月24曰~6月4曰,因此5月份和6月上旬遇冷湿气候果锈发生严重。四川、重庆等地果锈发生主要在落花后25天之内,此间若大气相对湿度高、温度低则果锈发生严重。此外,坡地或沙土地果园较平地或秸土地果园发病轻;树势衰弱、花果多者发病重;幼果期用药不当,可导致果锈发生。

防治方法 防锈应从保护果实外层组织、杜绝不良因子剌激或抑制木栓形成入手。(1)栽植无锈金冠新品系4-6-3。(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果园排涝,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调节负载量,注意疏花疏果,每个果台以留单果为宜。(3)喷保护剂如二氧化硅水剂30倍液或京ZB高脂膜4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从花后开始至6月10曰,每7天喷一次。(4)施用生长调节剂:于落花后10天、20天各喷一次25mg/kg的赤霉素。赤霉素对苹果有一定副作用,应掌握好浓度,不宜过量。(5)幼果期注意选择用药。不要使用敌敌畏、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加重果锈发生的农药,金冠幼果期尤其要慎用或尽量不用上述药剂。(6)果实套袋。花后立即套袋,对果锈有明显抑制作用。进入8月后将袋摘除。

5.苹果低温冻害

Apple tree freezing injury

症状 主要为害枝干、花及幼果。树干受冻表面初呈水渍状,后树皮形成层变褐或整个皮层变褐干枯,树皮崩裂,致幼树和大树的主要枝条死亡。春季开花期往往受晚霜为害,幼芽受冻变黑,花器呈水渍状,花瓣变色脱落,不能结果或结果后早落或果实畸形。受了霜害的幼果,果心变黑褐色,易脱落。

病因 苹果花和果实遇较长时间的-2℃受冻害,营养器官-5℃受冻,芽-25℃受冻:温度愈低,冻害愈重。1993年山东德州、聊城、荷泽发生大冻害。当年11月温度较往年低8~9℃,11月20曰最低温度为-4.2℃,24小时内降至-18℃,且雨雪交加,枝条融雪结冰。秋季雨水偏多,气温偏高,偏施氮肥,停止生长晚,会加重冻害。管理粗放,未设防护林,病虫害发生严重,尤其是早期落叶,亦会加重冻害。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多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生长季节后期控制肥水。加强病虫防治,防止早期落叶。冬前对树干进行涂白防寒。(2)果园周围设置防护林。(3)树干冻害严重的树可进行桥接或平茬;轻度受冻的树应加强肥水管理,休眠期喷多效灭腐灵100倍液,预防因冻害诱发腐烂病。(4)苹果花期除加强肥水管理外,可根据预测,在霜前喷水或熏烟。(5)必要时喷洒68%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使冰核细菌减少,防止冻害。

6.苹果裂果

Apple fruit split

症状 苹果裂果病主要发生在果实上组织不大正常的部位,如锈斑、苹果黑星病病斑、曰灼处等,染病果实可从果实侧面纵裂,图为苹果裂果状,有的裂缝可深达1cm,也有的从萼部或梗洼、萼洼向果实侧面延伸。此外有些品种在贮藏期也可发生纵裂或横裂。

病因 系生理病害,主要是水分供应不匀,或天气干湿变化过大。如国光、大珊瑚、冰糖、情平及暑红的果实容易裂开,果实裂果的严重程度与品种及贮藏期的温湿度有关。

防治方法 (1)栽植不易裂果的品种。(2)注意水分管理,尤其遇有天气干湿变化过大,及时浇水或追肥,防止裂果。(3)喷洒比久800~1000mg/kg。(4)注意控制贮藏窖温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7.苹果曰灼

Apple sunscald

症状 果实、枝干均可染病。向阳面受害重。被害果初呈黄白色、绿色或浅白色(红色果),圆形或不定形,后变褐色坏死斑块,有时周围具红色晕或凹陷,果肉木栓化,曰灼病仅发生在果实皮层,病斑内部果肉不变色,易形成畸形果。主干、大枝染病,向阳面呈不规则焦糊斑块,易遭腐烂病菌侵染,引致腐烂或削弱树势。

病因 夏季强光直接照射果面或树干,致局部蒸腾作用加剧,温度升高而灼伤。苹果果实生长过程中(主要是幼果期),如出现光照和温度剧变的气候条件,极易导致果实曰灼病。枝干受害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即果树冬季落叶后,树体光秃,白天阳光直射主干或大枝,致向阳寐度升高,细胞解冻,夜晚,气温下降后又冻结,如此反复数次,常造成皮层细胞坏死,发生曰灼。早熟品种发病重,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较轻,红色耐贮品种发病轻,不耐贮品种重。

防治方法 (1)曰灼病发生严重地区,选栽=灼病品种。(2)果实套袋。疏果后半月进行。各果园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果袋,兼防其他病虫害。需要进行着色的果实,采前半个月撤掉果袋。(3)树干涂白。利用白色反光原理,降低向阳寐度,缩小冬季昼夜温差以减轻夏季高温灼伤。涂白时,避免涂白剂滴落在小枝上灼伤嫩芽。涂白剂的配制:生石灰10~12kg、食盐2~2.5kg、豆浆0.5kg、豆油0.2~0.3kg、水36kg。配制时,先将石灰化开,加水成石灰乳,除去渣瘁,再将其他原料加入其中,充分搅拌即成。(4)夏季修剪时,果实附近适当增加留叶遮盖果实,防止烈曰曝晒。(5)合理施用氮肥,防止枝叶徒长,夺取果实中水分。(6)加强灌水及土壤耕作,促根系活动,保证树体对水分的需要。(7)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将出现炎热易发生曰灼天气,于午前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或清水,有一定预防作用。

8.苹果树缺氮症

Apple nitrogen dificiency

症状 春夏果树生长旺盛时新梢基部成长叶片逐渐变黄,且向顶端扩展,致新梢嫩叶也变成。新生叶小,略带紫色,叶脉、叶柄呈红色,叶柄与枝条成锐角,易脱落。当年生枝梢短小细弱、呈红褐色,结果小常提早成熟或早落,花芽明显减少。

病因 果园土壤贫癖或未正常施肥,砂质土壤遇大雨造成养分淋失,均有可能出现土壤缺氮口诊断时,叶片含氮量低于1.5%,正常值应为2.2%~2.6%。

防治方法 (1)苹果提倡采用有机栽培法,施用障素菌讴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2)果树生长期叶面喷施0.5%尿素液2~3次。

9.苹果树缺磷症

Apple phosphorus deficiency

症状 苹果叶片出现暗绿色至青铜色,近叶缘叶片上现紫褐色斑点或斑块,此症状常从基部向顶部叶扩展。枝条细弱且分枝少。叶柄及叶背面叶脉显紫红色,叶柄与技条成锐角。生长期,生长快的新梢叶现紫红色。

病因 一是果园土壤含磷量低,速效磷低于10mg/kg。二是土壤偏碱、含石灰质多,施用磷肥后易被固定,造成磷肥利用率低。三是氮肥施用量过多、磷肥施用量不足。诊断时,叶片含磷量低于0.13%,正常值为0.15%~0.23%。

防治方法 (1)基施充足有机肥或含磷复合肥。(2)生长期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2~3次,也可喷施1%~3%过磷酸钙水澄清液或0.5%~1%磷酸铵水溶液。

10.苹果树缺铁症

Apple tree iron deficiency

症状 苹果树缺铁症又称黄化病、白叶病、缺铁失绿症、黄叶病等。症状多表现在叶片上,尤其是新梢顶端叶片。初叶色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致叶片呈绿色网纹状,旺盛生长期症状明显,新梢顶部新生叶除主脉、中脉外,全部变成黄白色或黄绿色。严重缺铁时,顶梢至枝条下部叶片全部变黄失绿,新梢顶端枯死,呈枯梢现象,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早衰,致树体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减弱,易遭受冻害或导致其他病害发生。

病因 系土壤中缺少可给态铁引起。是一种生理病害。铁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铁参与果树的有氧呼吸和能量代谢等一系列生理活动,是苹果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当铁在土壤中生成难溶解的氢氧化铁时不能被苹果树吸收利用;此外,进入植株体内的铁因转移困难,大都沉淀于根部,向叶部分配很少,致叶片缺铁黄化。特别是苗期和幼树受害重。

发病条件 盐碱地或土壤中碳酸钙含量高的碱性土壤,可溶性的二价铁盐易转为不溶性的三价铁盐沉淀,不能被吸收利用;且生长在碱性土壤中的苹果树体内生理状态失衡,阻碍铁的输导和利用,故易染黄化病。含锰、锌过多的酸性土壤,铁易变为沉淀物,不利植物根系吸收。土壤黏重,排水差,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春季多雨,入夏后急剧高温干旱,均易导致缺铁黄化。此外果园土壤缺磷也可导致黄叶病。幼苗因根系浅,吸水能力差,易发生黄化病。该病的发生还与砧木品种有关。秋子、新疆野苹果及用苹果实生苗做砧木,不发生黄化现象;海棠做砧木,黄化轻;东北山荆子做砧木,黄化严重。苹果各品种中,金冠、国光、红玉发病重;青香蕉、元帅、红星发病较重,祝和甜黄奎发病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2)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果园,注意开沟排水,春旱时用含盐低的水灌浇压碱,减少土壤含盐量;间作豆科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3)喷洒铁肥。发病严重果园,发芽前喷洒0.3~0.5%硫酸亚铁溶液或硫酸铜250g:硫酸亚铁250g:石灰625g:水80kg;或在生长季节喷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或柠檬酸铁溶液,隔20天一次。或于果树中、短枝顶部1~3片叶开始失绿时,喷黄腐酸二胶铁200倍液或0.5%尿素+0.3%硫酸亚铁,效果显著。也可在树上果实5mm大小时喷施FCU复合铁肥、即0.25%FeSO4+0.05%柠檬酸+0.1%尿素的复合铁肥。10天后喷第二次,病叶可基本复绿。(4)根施铁肥。果树萌芽前(3月下~4月上)将硫酸亚铁与腐熟的有机肥混合,挖沟施入根系分布的范围内。也可在秋季结合施基肥进行,切忌在生长期施用,以免发生药害。也可将硫酸亚铁1份粉碎后与有机肥料5份混合施入;或用TP有机铁肥120~180倍液+0.3%尿素混合施用,效果更好。(5)树干注射。用强力注射器将0.05~0.08%的硫酸亚铁溶液或0.05~0.08%的柠檬酸铁溶液注射到枝干中,效果较好。(6)树干挂瓶引注法,具体方法:取装入0.1~0.3%硫酸亚铁溶液的小瓶挂在距地面20cm的树干两侧,然后用棉花做成棉芯,一端浸入瓶内药液中,另一端伸入树干上事先打好的深达形成层的孔内,然后用塑料薄膜全部包扎起来,使树体通过棉芯吸收药液,此法造于生长季节形成层活动旺盛期引注。

11.苹果树缺镁症

Apple tree magnesium deficiency

症状 幼树缺镁,基部叶片先开始褪绿或脱落,后仅残留顶梢上几片软而薄的淡绿色叶片。成龄树缺镁,枝条老叶叶缘或叶脉间首先失绿,后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新梢、嫩枝细长,抗寒力明显降低或导致发生枯梢,致开花受抑,果小味差。

病因 在酸性或砂性土中,可供态镁易流失或淋溶,造成缺镁。在含筷量低的石灰质土壤中或施用石灰或钾过量时,均会形成缺镁。此外,苹果砧木对续敏感性也有差异。据报导,苹果矮化砧M1、M4易染缺镁症。诊断指标叶片含镁量小于0.15%~0.25%,表示缺镁。

防治方法 (1)轻度缺镁果园,在6、7月份,喷洒1~2%硫酸续溶液2~3次。(2)对缺镁的土壤,可把硫酸镁混入有机肥中,同时注意混入磷、钾、钙肥等。续肥施用量,每亩1~1.5kg。

12.苹果树小叶病(缺锌症)

Apple tree little leaf

症状 苹果树小叶病又称缺锌症。新梢和叶片易显症,春季症状明显。初叶色浓淡不均,叶片黄绿或叶脉间色淡,病树发芽晚或新梢节间短,顶梢小叶簇生或光秃;叶形狭小,状似梅花形,质地脆硬,不伸展,叶缘上卷,叶脉绿色,叶片或脉间黄绿色;2~3月后,病枝易枯死。病枝下部另发新枝,新枝上叶片初正常,渐变小或着色不均。严重时5~6年生老枝上几乎全部出现小叶病。病树花芽分化受阻,花芽或花小色淡,不易座果或果小畸形。病树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有烂根现象,发病重的树势极度衰弱,树冠不扩展致产量降低。

病因 由于土壤中缺少可供态锌引起。钵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锌参与生长素合成及酶系统活动,参与光合作用。缺锌时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不能正常运转,所以导致叶片失绿,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用黑曲霉法测定土壤含锌量低于2mg/kg,苹果出现缺锌症。

发病条件 砂地、碱性土壤及癖薄地或山地果园缺锌较普遍。砂地锌含量少易流失,碱性土壤锌盐易转化为不可溶态,不利果树根系吸收利用。缺锌还与土壤中磷酸、钾和石灰含量过多有关。土壤中磷酸过多,根吸收锌则较困难。缺锌还与土壤氮、钙等元素失调有关。此外,重茬,经常间作蔬菜或浇水频繁,修剪过重或伤根过多均易导致缺锌。苹果各品种中青香蕉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这是防治小叶病的根本措施。生产上增施有机肥,特别是砂地、盐碱地及瘠薄山地果园,要注意协调氮、磷、钾比例。(2)喷施铸肥。在苹果树发芽前半月全树喷洒3~5%硫酸锌溶液。硫酸锌肥效可维持一年。重病园须年年喷洒,轻病园可隔年喷布。也可在苹果盛花期后3周喷0.2%硫酸锌+0.3~0.5%尿素或300mg/kg环烷酸锌+0.3%尿素。(3)根施硫酸锌。发芽前,在树下挖放射状沟,每株树施50%硫酸锌1.0~15kg。(4)树干挂瓶引注法。在离地面20cm处的树干两侧,打两个深达形成层的孔,每个孔附近挂一个40ml小瓶,瓶内装0.1~0.3%硫酸锌,然后用棉花做成棉芯,一端插入瓶内药液中,另一端放入树干的孔里,最后用塑料薄膜全部包扎,树体通过棉芯吸收药液。这种方法适于生长季节形成层活动旺盛期引注。但容易造成伤口,腐烂病严重的果园应慎用。

13.苹果树粗皮病

Apple tree rough bark

症状 苹果树粗皮病又称赤疹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一般多发生在5~6年生枝干上。初在病部产生小粒状病点,扩大后稍隆起,似轮纹状,有些初生短枝的叶上生斑点或皱缩。病树结果多,致树势迅速衰弱。果实染病,果面现粗糙暗褐色木栓区,果面似长癣状,木栓化斑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呈不完全环状。此外还有伤刺毛型、星状曝裂型、扁平苹果型等。树干染病,致树皮开裂或形成凹沟,后树皮增厚或粗糙,病树产量下降。

病因 缺硼或吸收锰过多,及土壤过酸引起。我国土壤锰含量为42~5000mg/kg,平均为710mg/kg。当土壤中还原性锺含量超过l00mg/kg时,富士品种发生粗皮病,此外,排水不良,土壤酸度大是该病发生的重要生态条件,当土壤pH低于5时,国光、富士、红香蕉等即发生粗皮病。此病多发生在雨水较多的地方。近有报道:苹果果实粗皮病毒病(Apple rough skin)、苹果鳞皮病毒病(Platycarpa scaly bark)分别可引致果实及枝干粗皮病。

防治方法 (1)改善排灌条件,做到及时排水。(2)增施有机肥、施用石灰改变土壤pH值。(3)选栽抗病品种。如鸡冠。(4)必要时喷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病毒引起的粗皮病。

14.苹果树紫纹羽病

Apple purple root rot

症状 苹果树紫纹羽病又称紫色根腐病,主要为害根系。细根先发病,后逐渐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直至树干基部。发病初期根部现黄褐色不定形斑块,外表颜色变深,皮层组织变褐,病部表面缠绕许多淡紫色棉絮状物,即病菌菌丝和菌索,形状似羽毛,逐渐变成暗紫色绒毛状菌丝层,包被整个病根,并能延伸到根外的土面上。后期在病根上产生紫红色半球状菌核,大小1~2mm,病根皮层腐烂易脱落,后木质部腐朽。6~7月,菌丝体上产生微薄白粉状子实层。病株地上部生长衰弱,叶片变小,色淡,枝条节间缩短或部分枝条干枯。感病品种叶柄和中脉变红。该病扩展缓慢,经数年才逐渐衰弱死亡。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 异名:H•purpureum Tul Pat. 称桑卷担菌和紫卷担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根上着生的紫黑绒状物是菌丝层。由五层组成,外层为子实层,其上生有担子。担子圆筒状无色,由4个细胞组成,大小25~40×6~7(μm),向一方弯曲。再从各胞伸出小梗,小梗无色,圆锥形,大小5~15×3~4.5(μm)。小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16~19×6~6.4(μm),多在雨季形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菌丝束,在土表或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系后直接侵入为害。一般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大根。病根与健根根系互相接触是该病扩展、蔓延的重要途径。病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较少,所以病菌孢子在病害传播中作用不大。病害发生盛期多在7~9月。

低洼潮湿积水的果园,发病重。带病刺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靠近带病刺槐的苹果树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苗木。病菌可随苗木远距离传播,所以,起苗、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验,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苗术消毒可用5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精剂800~1000倍液、0.5~1%硫酸铜溶液浸苗10~20分钟。(2)隔离防治。在病区或病树外围挖1米深沟可隔离或阻断菌核、根状菌索和病根传播。剌槐是该病菌的重要寄主,可随刺槐根进入果园,所以尽量不用刺槐作防护林;对于用刺槐作防护林带的果园要挖沟隔离。以防根系侵入果园。对已侵入果园的刺槐根系应彻底挖除,以免病菌传播。(3)加强果园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调节果树负载量,加强对其他病虫害的防治,以增强树体抗病力。(4)药剂防治。轻病树,扒开根际土壤,找出发病部位并仔细清除病根,然后用50%代森铵水剂400~500倍液或1%硫酸铜进行伤口消毒,然后涂保护剂波尔多浆等。也可用20%石灰水或2.5%硫酸亚铁、50%代森铵水剂150~3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杀菌王(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消毒;后用净土埋好,效果均好。

15.苹果树白纹羽病

Apple tree white root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根系,先从细根开始霉烂,渐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许多白色或灰白色丝状物,即菌索;后期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根部皮层内柔软组织腐烂,皮层极易剥落,有时在木质部上产生深褐色圆形颗粒状物,即菌核。在潮湿地区,菌丝可蔓延至地表呈白色蛛网状;菌丝体中具羽纹状分布的纤细菌索。染病树树势极度衰弱,树体发芽迟缓,半边叶片变黄或早落、枝条枯萎,严重时整株枯死。

病原 Rosellinia necatrix (Hart.)Berlese 称褐座坚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Dematophora necatrix Harting 称白纹羽束丝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老熟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无性时期形成孢囊梗和分生孢子,但常在寄主组织完全腐烂时才产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2~3(μm)。有性态可在朽根上产生子囊壳,但不多见。子囊壳黑色,球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内生许多子囊。大小220~300×5~7(μm)。子囊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暗褐色,单胞,纺锤形,大小42~44×4.0~65(μm)。菌核见于腐朽的木质部,黑色近圆形,直径1mm左右,大的可达5m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残留在病根上的菌丝、根状菌索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从根部表皮皮孔侵入,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逐渐蔓延至大根,被害细根霉烂甚至消失。病菌通过病健部接触或通过带病苗木远距离传播。该病多在7~9月盛发。 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酸碱度有关,尤以湿度影响最大,果园或苗圃低洼潮湿、排水不良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太深、培土过厚、耕作时伤根、管理不善等易造成树势衰弱,土壤有机质缺乏,酸性强等可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栽无病苗木,起苗或调运时,要认真检查,剔除病苗。建园时选栽无病苗木,如确认苗木带病,可用10%硫酸铜溶液或20%石灰水、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1小时后再栽植。也可用47℃恒温水浸40分钟或45℃恒温水浸渍1小时,以杀死苗木根部带的病菌。(2)挖沟隔离。在病株或病区外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防止病害向四周蔓延。(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使氮、磷、钾比例适当。盛果期,低洼潮湿果园或地块应注意排水。合理修剪,防止大小年现象。加强其他病虫害的防治。(4)病树治疗。发现病树,先挖至主根基部,扒开根部土壤,寻找根的颈部病斑,然后再从病斑向下追寻主根、侧根及支根的发病点。对于整条烂根,要从根基部锯或砍除,同时仔细刮除根颈病斑上的病皮,后再向下追寻,直至将病根挖净。如大部分根系发病,要彻底清除所有病根,在清除病根过程中,要细心保护健根,不要轻易损伤。伤口须用高浓度杀菌剂涂抹或喷布消毒,再涂以波尔多浆等保护。此外还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份对新土40~50份,充分混匀后施于根部,8~10年生大树,株施药土0.25kg。(5)苗圃轮作,重病苗圃应休闲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6年后再继续育苗。

16.苹果树白绢病

Apple tree southern blight

症状 苹果树白绢病又称茎基腐病、烂葫芦。主要为害4~10年生幼树或成年树的根颈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初叶小且黄,枝梢节间缩短,果多且小。根部染病,根颈部呈多汁液湿腐状。病部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严重的皮层组织腐烂如泥、发出刺鼻酸味,致木质部变成灰青色。病部或近地面土表覆有白色菌丝。湿度大时,生出很多褐色或深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叶片染病也可出现水渍状轮纹斑,直径约2cm,病部中央也能长出小菌核。1~3年生幼树染病后很快死亡,成龄树当病斑环茎一周后,地上部亦突然死亡。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白色,疏松或集结成线状,形成小菌核,小菌核圆形至椭圆形,直径0.5~1.0(mm),个别达3mm,菌核平滑具光泽似油菜籽。有性态为Athelia rolfsii (Curzi) Tu.&.Kimbrough. 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异名有: Corticium centrifugum (Lev.) Bres 称刺孔伏革菌、i

(Sacc.) Curz称罗尔伏革菌。该菌除侵染苹果、梨、桃、柑橘外,还侵染黄瓜、番茄等近百种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病部或以菌核在土表越冬,通过农事操作或灌溉水进行传播蔓延。遇有适宜条件,病菌从苹果树根颈部伤口或嫁接口侵入。该病多在雨季发生,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30~38℃经3天菌核即可萌发,再经8~9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或定植过深、培土过厚,或根颈部受高温曰灼引致伤口及死组织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砧木,培育抗病力强的树苗,对病树及时更新或视具体情况在早春进行桥接或靠接,进行挽救。(2)在病区要定期检查病情,有条件的在树下种植矮生绿肥,防止地面高温灼伤根颈部,以减少发病。(3)必要时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kg加细干土40~50kg混匀后撒施于根颈基部土壤上。也可喷2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乳油800~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17.苹果假蜜环菌根朽病和蜜环菌根朽病 Apple clitocybe root rot and Armillaria root rot

症状 苹果假蜜环菌和蜜环菌根朽病,地上部均表现为树势衰弱,叶色变浅或顶端生长不良,严重时致部分枝条或整株死亡。假蜜环菌根朽病主要为害根颈部和主根。小根、主侧根及根颈部染病,病菌沿根颈或主根向上下蔓延,致根颈部呈环割状,病部水渍状,紫褐色,有的溢有褐色液体,该菌能分泌果胶酶、致皮层细胞果胶质分解,使皮层形成多层薄片状扇形菌丝层,并散发出蘑菇气味,有时可见蜜子实体。

蜜环菌根朽病的特征是树体基部现黑褐色或黑色根状菌索或蜜环状物,病根树皮内生出白色或浅菌丝,在木质部和树皮之间出现白色扇形菌丛团。我国以假蜜环菌根朽病较为常见。

病原 苹果假蜜环菌根朽病病菌为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 et Fr.) Singer称发光假蜜环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部现扇状菌丝层,白色,初具荧光现象,老熟后变为黄褐或棕褐色,菌丝层上长出多个子实体。菌盖初为扁球形,后变平展,浅,直径2.6~8(cm)。菌柄长4~9(cm),直径0.3~1.1(cm),浅杏,具毛状鳞片。担孢子近球状,单胞、光滑、无色,大小7.3~11.8×3.6~5.8(μm)。

蜜环菌根朽病病原为Armillariella mellea(Vahl ex Fr.)Karst. 称小蜜环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可寄生在针叶树、阔叶树的基部,也可寄生于苹果、梨、草莓、马铃薯等作物上,引致根腐。小蜜环菌菌丛团及子实体丛生,菌盖宽4~14(cm),浅土,边缘具条纹。菌柄长6~13(cm),粗6~18(mm),土,基部略膨大。白色菌环生于柄上部。松软菌褶近白色直生或延生。担孢子光滑无色,椭圆形,大小7~11×5~7.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朽病菌以菌丝体或根状菌索及菌索在病株根部或残留在土壤中的根上越冬。主要靠病根或病残体与健根接触传染,病原分泌胶质黏附后,再产生小分枝直接侵入根中,也可从根部伤口侵入。此外,有报道:从病菌子实体上产生的担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树木残根上后,遇有适宜条件,担孢子萌发,长出的菌丝体侵入根部,然后长出根状菌索,当菌索尖端与健根接触时,便产出分支侵入根部。

小蜜环菌主要通过根状菌索或菌索传播,当小蜜环菌吸附到寄主根上以后,通过酶解或压力侵入。在采伐不久的林地,或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易发病。由于败育假蜜环菌和小蜜环菌寄生性弱,可在残根上长期存活,引致新果园发病,生产上老苹果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现染病后,及时清除病根。对整条腐烂根,须从根基砍除,并细心刮除病部,直至将病根挖除。再用1~2%硫酸铜溶液消毒,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配成1:50的药土,混匀后施于根部,用药量因树龄而异,10年左右大树用药量为0.25kg。(2)加强管理。对地下水位高的苹果园,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尤其雨后要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透气性,增强树势。(3)在早春、夏末、秋季及果树休眠期,在树干基部挖3~5条辐射状沟,然后浇灌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均有较高防效。

18.苹果圆斑根腐病

Apple Fusarium root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后地上部开始表现症状。早春苹果树萌动后,须根变褐枯死,后渐扩展到与须根相连的肉质根和大根,围绕须根基部形成红褐色稍凹陷的小圆斑,随着病害的扩展,病斑扩大并相互连接深达木质部,使整段根变黑死亡。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病根反复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因此形成病健组织彼此交错或致病部凹凸不平。苹果树地上部在4~5月份展叶后,表现症状有四种类型:一是萎蔫型。病株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新梢抽生困难,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缩,形小而色浅,花蕾皱缩不开或开花后不座果,枝条呈失水状,表面皱缩或枯死,有时翘起呈油皮状,芽体周围尤为明显。一般患病多年、树势衰弱的大树多属这一类型。二是青干型。上一年或当年感病而且病势发展迅速的病株,在春旱或气温较高时,病株叶片骤然失水青干,多从叶缘向内扩展,或沿主脉向外扩展,在病健分界处有明显的红褐色晕带。严重时青干的叶片脱落。三是叶缘枯焦型。病势发展缓慢的植株,在春季不干旱时表现的症状,仅叶尖和叶缘枯焦,而中间部分仍保持正常,叶片一般不会脱落。四是枝枯型。病株根部严重腐烂,当大根已烂到根颈部时呈现的特殊症状。与地下烂根相对应的部分骨干枝枯死,皮层变褐下陷,皮层病健部界限明显,且沿枝干一侧向下扩展,后期坏死皮层崩裂,易剥离,其上不着生小黑点,木质部导管变为褐色,且一直与地下烂根中变褐的导管相连。

病原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致。主要有:Fusarium solani (Mart.) Wollenw. 称腐皮镰刀菌;rum Schlecht 称尖孢镰刀菌;ceras Wollenw. et Reink称弯角镰刀菌。均属半知菌类真菌。

在PDA培养基上,正面纯白色,背锚瓤粉色。大孢子两头较困,中部宽,形状较为弯曲。具3~9个隔,3隔大孢子大小30.0~50.0×5.0~7.5(μm);5隔大孢子32.50~51.25×5.0~10.0(μm)。小孢子长圆至椭圆或卵圆形,单胞或双胞,单胞小孢子大小7.5~22.5×3.0~7.5(μm);双胞小孢子大小12.5~25.0×3.75~7.50(μm)。菌丝宽为2.5~7.5(μm)。rum在PDA培养基上,正面白色,背面玫瑰色。大孢子两头较尖,足胞明显,两头弯曲,中段较直,具3~4个隔,大小19~50×2.5~5(μm)。小孢子卵圆至椭圆形,单胞,大小3.75~12.5×2.25~5.00(μm)。菌丝宽为2.5~5.0(μm)。ceras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正面白色,背面古铜紫色。大孢子需长期培养后才能产生少量。大多数直立,亦有少量稍弯曲者,长圆形,基部较圆,顶部较尖,最大宽度在离基部的2/5处,具1~3个隔膜,无足胞,三隔孢子大小17.50~28.75×4.50~5.00(μm)。小孢子易产生,长圆至椭圆形,单胞或双胞,单胞孢子大小6.25~12.50×2.5~4.0(μm);双胞孢子大小11.25~17.50×3.25~5.00(μm)。菌丝宽2.50~5.6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三种镰刀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当苹果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果园土壤黏重板结、盐碱过重、长期干旱缺肥,水土流失严重,大小年现象严重及管理不当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深翻。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和保墒;合理修剪,调节树体结果量,控制大小年;肥力差的果园,要多种绿肥压青,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钾肥,施肥量一般以每50kg果施用纯氮350g,纯磷150g,钾350g为宜。(2)药剂灌根。在早春或夏末病菌活动时,以树体为中心,视树体大小,挖深70cm的辐射沟3~5条,长以树冠外围为准,宽30~45cm,必要时可浇灌40%五氯硝基苯粉剂600倍悬浮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80%五氯酚钠250倍液、40%甲醛1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施药后覆土。(3)处理病树。春、秋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穴内灌入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波尔多浆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灌根也可在伤口处涂抹50%多菌灵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效果也好。

19.苹果树根结线虫病

Apple tree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症状 主要为害根,在生长的细根上寄生很多火柴头或米粒大小的瘤子,且接连不断地形成根瘤,有的根瘤重叠,致发生新根能力锐减,根变细变硬,严重的丧失发生新根的能力而干枯。地上部起初不明显,但发展严重时,新梢生长受抑,结果减少,果实小,着色提早。

病原 Meloidogyne mali Itoh,Ohshima et Ichinohe 称苹果根结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苹果根结线虫雌雄异形,雄成虫线状,尾部稍圆,无色透明。雌成虫梨状,多埋藏在寄主组织里。幼虫呈细长蠕虫状。卵处于单细胞阶段,由雌虫产出,卵包被在胶状介质中,成块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苹果根结线虫主要以卵或2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5月新根开始活动后,幼虫从根的先端侵入,在根里生长发育。当虫体膨大成香肠状时,致根组织肿胀,8月上旬形成明显的瘤子,8月下旬后,在瘤子里产生明胶状卵包,并产卵,初孵化的幼虫又侵害新根,并在原根附近形成新的根瘤。秋末,以成虫、幼虫或卵在根瘤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活动,并发育成下一虫态,苹果根结线虫2年发生3代,在土壤中随根横向或纵向扩展,多数生活在土壤耕作层内,有的可深达2~3米。

防治方法 (1)培育无病苗木和加强苗木检疫工作。(2)经常检查,发现受害树时,采取相应措施。(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进行中耕。(4)定植时,在6×6m2面积上,每隔30cm,穴施D~D混剂(1,3二氯丙烯和1,2二氯丙烷) 5ml,深约20cm,半月后耕翻一次再定植。(5)

药剂防治。对成年病树于2~3月初每株施用80%二溴氯丙烷40~60(ml),兑水10~15kg。施药方法,于树干周围每隔30cm分层打深15cm的穴,穴间距为30cm,然后将药液均匀灌入穴中,并覆土踏实,土表洒少量水。

20.苹果根腐线虫病

Apple root lesion nematode disease

症状 根腐线虫单独或与其他土壤微生物一起伤害苹果根部,致根系生长受抑,幼树新生根不能大量产生,引起吸收营养的须根减少或坏死,造成地上部矮化或叶片褪绿及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病原 Pratylenchus vulnus Allen et Jensen称胡桃根腐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胡挑根腐线虫,是该属典型代表。成虫体大小居中等。雌虫长0.46~0.91(mm),雄虫较雌虫略短、稍细。形态特征两性相似,低龄线虫纤细,完全成熟后变宽,吻针15~18(μm),短粗较强壮,具圆形吻针基球,食道具1中食道球,窄,具瓣,雌虫的阴门位于体后,侧区具等距纵向侧线4条,尾部逐渐变细,未端圆形无侧线,雄虫交合刺小,稍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腐线虫从2龄幼虫至成虫期都可侵入根系,其中4龄幼虫和雌成虫是重要侵染阶段,雌虫把卵产在根部皮层内或土壤中,第一次脱皮在卵中进行、产生2龄幼虫,从卵中孵出的幼虫脱3次皮,产生3、4龄幼虫,幼虫在根部皮层里移动和取食,致须根受到伤害。生活历期25~50天,30℃时最短,土壤湿度高不利其存活。它们主要靠病树或病土移动传播,一般认为在沙壤中,每100cm3有根腐线虫25~150条,就会对苹果实生苗造成严重危害。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砧木。据科研单位在沙壤土中试验砧木M7、M12较M1、M2、MM102、MM104、MM106、MM108抗根腐线虫。(2)果园地面种植非线虫寄主植物的草,如高羊茅草、红羊茅草、多早生黑麦草等,行向间或树四周保持无草栽培;此外,可与石刁柏、大葱、韭菜、辣椒等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降低土壤中线虫量。(3)适当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pH,改善排水系统,防止土壤过干,以减少为害。(4)必要时施用10%力满库颗粒剂,每667m25kg,有较好效果。

21.苹果树根癌病

Apple crown gall

症状 苹果树根癌病又称根肿病。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可在根的其他部位发生,初在病部形成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瘤状物,其内部组织松软,外表粗糙不平,随着树体生长和病情扩展,瘤状物不断增大,表面逐渐变为褐色或暗褐色,内部木质化,表层细胞枯死,有的在癌瘤表面或四周生长细根。瘤体大小不一,2年生苗木上,小的如核挑,大的直径可达5~6cm,病树根系发育受抑,地上部朽住不长或矮小瘦弱。严重的植株干枯死亡。 病原 Agrobacterrium tumefaciens Smith and Townsend Conn. 称根癌土壤杆菌,属细菌。异名: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and Townsend 菌体杆状,大小0.4~0.8×1.0~3.0(μm),无芽孢,具荚膜,鞭毛1~4根侧生,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陈琼脂平面培养基上菌落小,圆形白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在肉汁陈液中培养生长快,混浊,有薄菌膜。

细菌发育适温22℃,最高34℃,最低10℃,51℃经10分钟致死。适宜pH5.7~9.2,最适pH7.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自然条件下可长期在土壤中存活,因此带菌土壤是该病重要侵染源。病原细菌可由嫁接伤口、虫伤或机械造成伤口侵入,潜育期2~3个月。病菌侵入后开始剌激寄主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瘤状物。新近研究明确:土壤杆菌有3个生物型,其生化反应和致病性不同,其中生物I型、II型寄主广,可侵染苹果、梨、桃等多种果树;生物III型细菌则只为害葡萄,此外还发现放射土壤杆菌K84对根癌土壤杆菌生物I、II型有较强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本病。该病发生与土壤结构和土壤pH值有关:一般疏松的偏碱性土壤及湿度高的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采用芽接法育苗,尽量避免采用劈接法,可减少发病。(2)育苗圃要及时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减少虫伤。(3)苗木出圃时严格检查,发现病苗立即挖除烧毁,对可疑苗木要进行根部消毒,可用1%硫酸铜液浸渍10分钟,或链霉素100~200mg/kg浸20~30分钟,也可用30%石灰乳浸泡1小时后,用水冲净再定植。(4)重病圃和重病园种植不感病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菌源。(5)治疗病树。结果树发病,扒开根颈部土壤,把病瘤切掉刮净,然后用"抗菌剂401"50倍液或"抗菌剂402"100倍液消毒,再用石硫合剂渣子或波尔多浆保护,也可用二硝基邻甲酚钠20份,木醇80份混合后除瘤。(6)在根癌病多发区,定植时用放射土壤杆菌84号(即K84)浸根后定植,对预防该病有效。

22.苹果树细菌毛根病

Apple hairy root

症状 多发生在苗期,初生浅色肿瘤,当产生畸形根以后,正常的新鲜根脱落,产生的畸形根迅速增厚,在肿瘤基部长出次生毛根,毛根上又长出毛根呈毛团状。辽宁、河北、山东均有发生。

病原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Riker et al.) Conn. 称发根土壤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生1根鞭毛,大小1.5×0.5(μm)。在培养基上产生白色边缘平滑的菌落,不液化明胶,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发育最适温度22℃,最适pH7.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从伤口或害虫造成伤口侵入,整个生长季节均可为害。有人接种38个苹果品种,均不同程度染病,未发现高抗的品种。该菌在土壤中活动,土温28℃,土壤湿度达75%最易产生此病。

防治方法 (1)苗圃育苗忌长期连作。(2)发病苗圃提倡采用芽接法,不用根枝嫁接,选用根系完好的砧木。(3)加强管理,减少根部伤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虫,使根系健壮生长。(4)出圃苗木严格检查,发现病苗马上淘汰或烧毁,健苗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浸根消毒。

23.苹果树干腐病

Apple black fruit rot

症状 苹果树干腐病又称胴腐病。主要为害主枝和侧枝,也可为害主干、小枝和果实。衰弱的老树和定植后管理不善的幼树较易受害。

幼树染病,多在早春定植后不久,即缓苗期。先在嫁接口部位产生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沿树干向上扩展,严重时幼树枯干死亡,被害部产生很多稍突起的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树干上部发病,最初产生暗褐色、椭圆形或不整形病斑,沿树干上下扩展时形成带状条斑,病健交界处有裂痕。当枝干被病斑包围时,幼树死亡,病部产生很多小黑粒点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大树发病,初在树干上形成不规则形红褐色病斑,表面湿润,病部溢出茶褐色黏液;后病斑扩大,被害部水分逐渐丧失,形成黑褐色,有明显凹陷的干斑。病部产生很多稍突起的小黑粒点。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粒点小而密,顶部开口小。这是与腐烂病的明显不同之处。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树皮组织全部死亡,最后可烂到木质部,整个枝干干缩死亡。有时仅发生于枝干一侧,形成凹陷条状斑,树干枯死不快。衰老的苹果树多在上部枝条发病,初在病枝上产生紫褐色或暗褐色病斑,病部迅速扩展,深达木质部,最终使全枝干枯死亡,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点。果实染病,初呈黄褐色小斑,渐扩大成同心轮纹状,与轮纹斑较难区别。条件适宜,病斑迅速扩展,数天内致全果腐烂。

病原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 称贝氏葡萄座腔菌和ea (Moug. ex

Fr.) Ces. et de Not. 称葡萄座腔菌,均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有两种类型Dothiorella和Macrophoma。Macrophoma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散生,大小为154~255×73~118(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6.8~24.0×4.8~7.2(μm)。Dothiorella 分生孢子器多与子囊壳混生于同一子座内,大小为182~319×127~225(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大小16.8~29.0×4.5~7.5(μm)。

子座生于皮层下,形状不规则,内有一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扁圆形或洋梨形,黑褐色,具乳头状孔口,大小为227~254×209~247(μm)。内生许多子囊及拟侧丝。子囊长棒状,无色,大小50~80×10~14(μm)。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双列,大小16.8~26.4×7.0~10.0(μm)。侧丝无色,无分隔,混生于子囊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树皮内越冬,翌春病菌直接以菌丝沿病部扩展为害,或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多从伤口侵入,也可从枯芽或皮孔侵入。该菌寄生力弱,只能侵害缓苗期的苗木或衰弱树,具潜伏侵染之特点,一般病菌先在枝干的伤口死组织上生长一段时间后,才向活组织扩展。栽植的树苗转入正常生长后,该病则停滞扩展。孢子靠风雨传播。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发病重,树皮水分低于正常情况时,病菌扩展迅速。地势低洼积水、降雨不匀;土壤肥水管理不善、盐碱重、伤口多、结果多,均有利于干腐病发生。遇伏旱或暴雨多,严重影响树势时,常造成病害流行。苹果各品种中,金冠、国光、富士系品种受害重,红玉、元帅、鸡冠、祝光等受害较轻。矮化石M9发病严重。苹果生长期都可发病,以6~8月和10月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 (1)选栽耐病品种,如红玉、北海道9号、元帅、鸡冠、醇露、祝光等。(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旱季灌溉,雨季防涝。同时要保护树体,防止冻害及虫害等,对已出现的枝干伤口,涂药保护,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侵入。常用药剂有1%硫酸铜等。合理施肥增强树势。苗木定植避免深栽,以嫁接口与地面相平为宜,并充分灌水,以缩短缓苗期。(3)及时检查并刮治病斑。本病一般仅限于皮层,刮去上层病皮并涂消毒剂保护。常用消毒剂有: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等。对树枝干上的习居菌也可采用物理机械或化学法进行"重刮皮",铲除所带病菌,达到预防目的。(4)喷药保护。大树可在发芽前喷1:2:240倍式波尔多液2次。有一定防效。

24.苹果树干枯病

Apple tree Phomopsis canker

症状 苹果树干枯病主要为害树的主干或桠杈处,造成干上树皮坏死。春季在上年一年生病梢上形成2~8(cm)长的椭圆形病斑,这些病斑多沿边缘纵向裂开而下陷,与树分离,当病部老化时,边缘向上卷起,致病皮脱落,病斑环绕新梢一周时,出现枝枯,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从器中涌出黄褐色丝状孢子角。病斑从基部开始变深褐色,向上方蔓延,病斑红褐色。

病原 Phomopsis truncicola Miura异名: P. mali Roberts 称茎生拟茎点霉(苹果干枯病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子座里,近球形,黑色,顶端具孔口,直径230~450(μm)。分生孢子有二型。α型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具两个油球,大小4~9×2~4(μm);β型孢子钩状或丝状,单胞无色,大小14~35×1.5~2(μm)。有性态不多见。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部越冬,翌春遇雨或灌溉水,释放出分生孢子,借水传播蔓延,当树势衰弱或枝条失水皱缩及受冻害后易诱发此病。苹果品种中津轻、红星、印度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果园内不与高杆作物间作,冬季涂白,防止冻害及曰灼。(2)修剪时剪除带病枝条,掌握在分生孢子形成以前清除病枝或病斑,以减少侵染源。(3)在分生孢子释放期,每半个月喷洒一次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栽植红星、印度等抗病品种。

25.苹果树枝枯病

Apple tree twig blight

症状 又称苹果红癌病、癌肿病。苹果树枝枯病主要为害苹果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多在结果枝或衰弱的延长枝前端形成褐色不规则凹陷斑,病部发软,红褐色,病斑上长出橙红色颗粒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发病后期病部树皮脱落,木质部外露,严重的枝条枯死。

病原 Nectria cinnabarina (Tode) Fr. 称朱红丛赤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座瘤状,子囊壳丛生,扁圆形,表面粗糙,鲜红色,直径300~500(μm);子囊棍棒状,大小50~90×7~12(μm);子囊孢子长卵形,双胞,无色,大小12~25×4~9(μm)。无性态为Tubercularia

vulgaris Tode称普通瘤座孢。分生孢子丛粉红色,直径1~2(mm),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大小6~9×2(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翌年降雨或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溢出,借风雨传播蔓延,病菌属弱寄生菌,只有在枝条十分衰弱且有伤口时,才能侵入,引致枝枯。

防治方法 (1)夏季清除并销毁病枝,以减少苹果园内侵染源。(2)修剪时留桩宜短,清除全部死枝。(3)药剂防治法参见苹果干枯病。

26.苹果树木腐病

Apple tree Schizophyllum rot

症状 病菌寄生在树干或大枝上,致受害处腐朽脱落,露出术质部,病菌向四周健康部位扩展,致形成大型长条状溃疡。

病原 Schizophyllum commune Fr. 称普通裂褶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子实体常呈覆瓦状着生,菌盖6~42m,质韧,白色或灰白色,上具绒毛或粗毛,扇状或肾状,边缘向内卷,有多个裂瓣;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白色至灰白色,有时呈淡紫色,沿边缘纵裂反卷;担孢子无色光滑圆柱状,大小5.55×2μm,生在阔叶树或针叶树的腐木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菌皱褶向内卷曲,子实体在干燥过程中收缩,起保护作用,经长期干燥后遇有合适温湿度,表面绒毛迅速吸水恢复生长能力,在数小时内即能释放孢子进行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强苹果园管理,发现病死或衰弱老树,要及早挖除或烧毁。对树龄弱或树龄高的苹果树,应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恢复树势增强抗病力。(2)见到病树长出子实体以后,应马上去除,集中深埋或烧毁,病部涂1%硫酸铜消毒。(3)保护树体,千方百计减少伤口,是预防本病重要有效措施,对锯口要涂1%硫酸铜液消毒后再涂波尔多浆或40%波尔多精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煤焦油等保护,以利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

27.苹果树枝溃疡病

Apple twig canker

症状 苹果树枝溃疡病又称苹果干癌病、欧洲溃疡病、芽腐病、梭斑病。主要为害枝条,以2~3年枝条受害重。初生红褐色的圆形小斑点,渐扩大,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呈梭形。病斑产生裂缝,空气潮湿时,裂缝四周产生白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座。后期,病疤上坏死皮层脱落,木质部裸露,四周产生隆起的愈伤组织。翌春,病菌继续扩展,病疤又扩大一圈,如此往复扩展成同心轮纹状。被害枝干易折断,影响树冠形成。

病原 Nectria galligena Bers. 称产疣丛赤壳或仁果干癌丛赤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Cylindrosporium mali称苹果柱孢或仁果干癌柱孢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白色,子囊壳鲜红色,球形或卵形,直径100~150(μm),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72~92×8~10(μm);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生孢子盘无色或灰色,盘状或平铺状;分生孢子梗短,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具大孢子和小孢子两种。大孢子圆筒形,具3~5个隔膜,5个隔膜的孢子大小37.5~47.5×4.9~5.2(μm),3个隔膜的21.0~27.5×4.0~5.0(μm)。小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或双胞,大小4.0~6.0×1.0~2.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各种伤口侵入为害。在侵染循环中小孢子不起作用。秋季和初冬落叶前后是主要侵染时期,此病常伴随锈病大流行发生多。因锈病病斑为该菌的侵染提供了伤口,且两病的发生流行条件大体相同。

该病的发生与果园地势、管理水平及品种有关。低洼潮湿、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发病重;偏施氮肥,树体生长过旺发病重。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有差异。大国光、小国光、金冠最易感病,祝光、倭锦、印度、柳玉、甘露较抗病,青香蕉、红玉、元帅、鸡冠等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以增强树势。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提高树体抗病力。(2)药剂防治。据国外报道:秋季50%落叶时,喷布0.07%的50% Carbendazim

效果很好。其他防治方法参见"苹果树腐烂病"。

28.苹果树炭疽溃疡病

Apple Crytosporiopsis canker

症状 苹果炭疽溃疡病又称枝干溃疡病、假炭疽病。湿度大的条件下,病部现出红色或紫色小圆点,后在树皮上扩大成楠红色或褐色椭圆形凹陷斑,并在病健组织间产生裂纹,或现出奶油色分生孢子盘,病斑脱落木质部露出或出现纵向韧皮纤维。该病第一年为椭圆形橘红色凹陷斑,几年后则形成具许多圆心的愈伤组织环,因此又称环斑溃疡病。

病原 Cryptosporiopsis malicorticis (Cordl.) Nannfeldt 称腐皮拟隐孢壳,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Pezicula malicorticis (Jacks) Nannfeldt。载孢体分生孢子座枕状,发黄,胶质状,直径1mm,常合生,产孢细胞10~15×3(μm),分生孢子大小11.5~16×3~4(μm),小分生孢子大小5~6×1~1.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采前的残存病果或病斑上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胶状基质上的分生孢子盘中释放出来,靠雨水或水滴飞溅的冲击力传播蔓延,秋季出现新病斑,春天逐渐扩展,经一年后在夏末或初秋现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可直接穿透树皮或从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炭疽溃疡病引致的黑斑溃疡病和环斑型溃疡病的病斑,以减少菌源。(2)在休眠期或秋季降雨前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40%大富丹、克菌灵及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必要时喷洒20%蚜必杀乳油1500倍液、50%抗蚜威乳油2000~3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防治蚜虫,以避免蚜虫对病部造成的侵害。

29.苹果轮纹病

Apple ring rot

症状 苹果轮纹病又称粗皮病、黑腐病、水烂病、烂果病、轮纹褐腐病或疣状粗皮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枝干染病,多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暗褐色小斑点,渐扩大,质地变得坚硬,中心突起,边缘龟裂,病、健部产生裂缝并逐渐加深,病组织有时可翘起脱落。刮去患病组织后,在树皮内侧可见黑色坏死点;病情严重的可深达木质部,并使叶脉间褪绿,枝条节间变短,先端枯死。翌年,病斑中间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互相连接,使表皮变得粗糙,故称粗皮病。果实染病,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以皮孔为中心,初期产生褐色水溃状小斑点,近圆形,小斑点迅速扩展,呈淡褐色或褐色,具同心轮纹,不下陷。病斑发展迅速,条件适宜时数天内可全果腐烂,病部溢出茶褐色黏液,并发出酸臭气味,此为诊断轮纹病的重要特征。后期病斑中心表皮下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果腐烂多汁,失水后变为黑色僵果,致使某些品种,如金冠等丰产不丰收。叶片染病,产生揭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具同心轮纹,直径0.5~1.5(cm),后渐变为灰白色并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干枯早落。

病原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 f. sp. piricola (Nose) Kogonezawa et

Sukuma称贝氏葡萄座腔菌梨专化型,该菌是干腐病菌的一个专化型,形态相似,但致病性不同。异名: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称梨生囊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Kara 称轮纹大茎点菌,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或椭圆形,有乳头状孔口,大小383~425(μm),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单胞,大小18~25×2~4(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24~30×6~8(μm)。子囊壳产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大小170~310×230~310(μm),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间,侧丝无色,多细胞;子囊无色,长棍棒状,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具孔口,基部较窄,大小110~130×17.5~22(μm),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4.5~26×9.5~10.5(μm)。据报道,Macrophoma salicina Sacc.柳枝枯病菌,M. sophorae刺槐枝枯病菌,ciens杨树枝枯病菌,pora桃干腐病菌,Macrophoma sp.核桃枝枯病菌,均是该病病原。所以侵染果实的病原除来自苹果本身枝干外,还来自杨、柳、刺槐等多种林木树种,所以果园附近不宜种植杨、柳、刺槐。病菌发育适温27℃,最低7℃,最高36℃。分生孢子在黑光照射条件下,温度22℃,3天即可形成分生孢子器,6天后开始形成分生孢子,8~10天产生的量最多,适宜pH4.4~9.0,最适pH5.5~6.6。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病枝上的越冬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菌丝在枝干病组织中可存活4~5年,翌春通过菌丝体直接侵染,或通过降雨后分生孢子器释放的分生孢子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风、雨传播,横向传播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米,病菌从皮孔和伤口侵入寄主。果实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被侵染,但以幼果期为主,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潜育期20~150天,在枝干上的潜育期15天左右。枝梢一般8月中旬开始发病,叶片5月份开始发病,7~9月间发病最多。水平生长的枝条腹面病斑多于背面,直立生长的枝条阴面病斑多于阳面。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树势、栽培及品种等密切相关。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雨量达10mm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繁殖和田间孢子大量散布及侵入,病害严重发生。果园管理差,树势衰弱,重黏壤土和红黏土,偏酸性土壤上的植株易感病,被害虫严重为害的枝干或果实发病重。轮纹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弱枝干及老病区内补植的小树易被轮纹病菌侵染。苹果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与各品种皮孔的大小、多少及组织结构有关,凡皮孔密度大,细胞结构疏松的品种均感病;反之则抗病。金冠、玉霰、千秋、白龙、青香蕉、富士、元帅、圾田津轻、王林、新乔纳金、津轻、发现等易感病;红花皮、玫瑰红、金晕、甜黄魁、北之幸、黄花皮、小国光、生娘、红玉等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和抗病砧木,培育无病苗木。如首红、新红星、国光、烟嘎1号、淄博短等品种抗病性强。抗性强的砧木有圆叶海棠等。(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有条件的施用苹果专用肥23号。(3)清除初侵染源。冬季刮除树上粗皮,集中销毁,并用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涂抹,此外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1%含量为90%以上的硫酸铜溶液涂抹消毒。翌春发芽前全树喷洒50%混杀硫悬浮剂2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腐必清100倍液、二硝基邻甲酚200倍液。(4)刮治病部。从3月开始及时刮治病疤,刮后用402抗菌剂50倍液、75%酒精或1%硫酸铜消毒伤口,然后用波尔多浆保护。(5)生长季节从5月下旬开始喷洒10%甲托膜剂2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7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70%果尔康超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240倍式波尔多液、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有条件的还可使用2×107个/ml芽孢杆菌,5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中旬各一次,防效较好,使果面光洁,果锈明显减轻,果实硬度增强,失水程度大为降低。(6)果实套袋。落花后一个月内套袋,每果一袋。红色品种可于采收前1个星期去除袋子,以利着色。(7)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或人害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温、湿度,发现病果,及时捡出处理,以减少病害发生,尤以低温贮藏防病效果好,低于5℃基本不发病。

30.苹果斑点病

Apple jonathan spot

症状 苹果斑点病又称红玉斑点病,是果实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病初期,以果实皮孔为中心,产生直径为1~3(mm)、淡褐色、边缘清晰的圆形病斑,病斑以胴部到梗洼部位多,萼洼部较少,后病斑直径可扩大为5~9(mm)、凹陷、褐色至黑色,致皮下几层细胞变褐,但不深达果肉,影响商品价值。

病因 与果实近成熟期的生理代谢有关,有人认为可能是呼吸时代谢产物在皮孔附近积集而引起的病症。生产上采收过早或果树早期落叶,缺肥,尤其是缺磷肥时此病发生多。此外,果园土壤黏重或缺少有机肥发病重。采收后预贮场所闷热发病多。干旱后的翌年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采收,掌握在苹果成熟时采收,采后经预贮再入窖。(2)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补充磷肥和钙肥,及时防治早期落叶均可减轻发病。(3)在落花后喷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31.苹果苦痘病

Apple bitter pit

症状 苹果苦痘病又称苦陷病、点刻、赤龙斑、茶星病,是果实近成熟期和贮藏前期重要病害,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一般靠萼洼部多,靠果柄一端少。初在果皮下产生褐色病变,外部颜色深,在红色品种上现暗紫红色斑,在绿色或品种上现深绿色斑,在青色品种上形成灰褐色斑。后病斑渐变圆稍凹陷,直径2~4mm,大斑可达1cm,斑下果肉坏死干缩呈海绵状,病变组织深达数mm至1cm,味苦。有时数个小斑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贮藏后期,病部易道真菌感染致果实腐烂。幼叶染病常变畸形或叶尖和叶端现斑点或坏死或致嫩梢枯死。

病因 主要与果实中的氮、钙含量及其比例有关。苹果内Ca2+度低于110ppm,呼吸率增高,原生质及液孢膜崩解,表皮组织细胞下的薄壁细胞变成网状,致果实内部组织松软,甚至果肉出现褐点,外部现凹陷斑。苹果内钙离子浓度高于110ppm时,呼吸稳定,蛋白质及核酸合成率增高,果实表现正常。果实内氮钙比等于10时不发病,氮钙比大于10时发生苦痘病,达到30时则严重发病。

发病条件 的发生与品种、砧木、果树生长状况、土壤质地及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在苹果各品种中,国光、生娘、祝光、青香蕉、赤龙、玉霞、元帅、金冠(幼树)、橘苹、旭、翠玉、秋花皮、伏花皮及冰糖等较感病,红宝石贮藏期无苦痘病。同一品种,砧木不同,发病轻重不同。如接穗用国光、烟台沙果、福山小海棠发病轻;山定子砧发病重。同一品种中,幼树、旺树、结果少、果个大的含Ca量低,发病重。此外,苦痘病的发生与叶片、果实的钙比有关。比率上升,发病率增高。如Ca叶/Ca果等于20~30,发病率为6.1%;等于50~60时,发病率为22.4%;等于70~80时,发病率为75%。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N高,发病轻;沙地、低洼地发病重。地下水位高的沙地,根系主要分布层因出现渍水,氨态氮积累太多,发病重。前期土壤干旱,后期大量灌水均会降低果内钙的含量,加重病情。偏施、多施速效氮肥,特别是生长后期偏施氮肥,病情加重。幼果期和采收前降雨量大或频繁病情加重,有些地区土壤并不缺钙,但仍有苦痘病发生,主要是由于土壤内盐基失衡,叶中的钙不能顺利转移到果实所致。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生产上不同品种、硝木对苦痘病的感病性具明显差异,所以应当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对发病严重的品种,采用高接抗病品种的方法以减轻为害。(2)改善栽培管理条件。合理修剪,适时采收,增施有机肥和绿肥,改良土壤,早春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适时适量施用氮肥。(3)叶面、果实喷钙。盛花期后隔2~3周喷1次,直到采收;或红色品种在发病前2~3个月喷CaCl2150~200倍液;、绿色品种喷Ca(NO3)2,共4~6次,但应注意,气温高于21℃易发生药害,所以喷洒前应试喷,以确定适当浓度。(4)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前用2~8%钙盐溶液浸渍果实,如8%氯化钙、1~6%的硝酸钙等。贮藏期要控制窖内温度不高于0~2℃,并保持良好的通透性。有条件的采用小型气调库,必要时可把采后的苹果倒入1℃的预冷池中冷却,然后进行贮藏,不仅贮藏寿命得到延长,还可减少发病。

32.苹果水心病

Apple water core

症状 苹果水心病又称蜜果病、水心子、玻璃病。元帅系苹果易染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多在果心部发病,外观表现正常,一般需将果实切开方可识别。当变质部接近果皮时,可从外表看出症状。此时果皮呈水渍状,透明似蜡。剖果观察,病部细胞间隙充满汁液,局部果肉组织呈半透明水渍状,或称"玻璃质"斑点,病果甜味增加,故称"蜜果病"。靠近果顶部或萼洼附近病斑多。病果横切时可见变质部分常与维管束相连,发病轻的果实在贮藏期,充满细胞间隙的汁液可被细胞吸收,症状得以恢复;严重者组织进一步崩溃软化。品种不同,染病及恢复力不同。

病因 由于果实中山梨糖醇、钙、氮代谢转化失衡所致。山梨糖醇在山梨糖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变为果糖进入果实细胞内,当这种酶失活时,山梨糖醇无法进入细胞内而充溢于细胞间隙,致渗透压增高,从细胞中吸水。当细胞间充水后,由于光线易于通过,而出现透明状。患病处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有毒物质,使其很快变褐或烂掉。近萼洼处,维管束多而密,利于山梨糖醇的积累易得此病。在一个果实内,各部分代谢山梨糖醇能力不同,一般果心较弱,所以多从果心部发病。此外,该病的发生也可由于水分过剩,或根系吸收能力强蒸发量相对减少时引起。

该病的发生与树势、气候、管理及品种有关。偏施氮肥、幼龄树、叶果比高、钙营养不良的果易发病;采收期晚,过熟的果实发病重,树势弱,树冠上部树体南侧或西侧,受曰光照射强的果实易发病。大果较小果发病多。苹果品种间感病性存有一定差异。元帅系、黄魁、祝光、柳玉、青香蕉、秦冠、印度、绯之衣、赤阳、晚沙布易发病;国光较抗病。施用复合肥比单施氮、磷、钾肥发病率低。喷施钙肥和土壤施用复合肥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复合肥和磷肥(0.25kg/株);注意排灌,保持土壤水分适宜,控制重修剪及疏果,调整叶果比。感病品种适时采收。(2)喷洒钙盐和比久,苹果盛花后3周、5周和采果前10周、8周各喷0.5%硝酸钙一次,并在盛花期后3周或采果前8周加喷一次比久500~1000mg/kg,效果更好。也可施用复合肥732、733,并在采前8周喷洒比久1000mg/kg或果面喷洒可溶性钙盐。(3)药剂浸果。贮藏前,用4~6%CaCl2浸果5分钟后再贮藏。

33.苹果褐烫病

Apple scald

症状 苹果褐烫病又称虎皮病、晕皮。是苹果贮藏后期一种生理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主要特征是果皮现晕状不规则褐变,发病初期,果面产生不规则淡黄褐色斑块,表面平展或果点周围略生起伏,此时褐变只局限在近表皮的亚表皮细胞中,后褐变危及果肉细胞,病部颜色变为褐色至暗褐色,病皮稍凹陷,严重的病皮可成片撕下,果肉松软,略带酒昧,易遭真菌感染,出窖后病果易变质腐烂。有的发病初期即变褐色,稍凹陷,并具微小突起,病果呈干缩状,较坚实,果皮不易剥下,病部多先发生在果实阴么着色部分,严重时波及着色部分连成大片似烫伤,影响外观。

病因 该病发生的原因存在争议。有研究证明:果实中水溶性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PPO)是虎皮病发生的先决条件;也有认为虎皮病的发生是贮藏后期窖温过高,通风不良,挥发性物质——醋积累过多,果实吸收了酶致新陈代谢失调或产生"自毒"作用所致;还有认为偏施氮肥,特别是前中期氮肥过多致果实采收早或成熟度不足导致虎皮病发生。近年又有人研究证明α-法呢烯氧化物即共轭三烯的产生是虎皮病的致病物质。

发病条件 虎皮病的发生与品种、栽培技术及贮藏环境有关。晚熟品种采收晚如红玉、旭、元帅、红星等基本不发病。青香蕉、印度、未成熟的富士、金冠发病较重;国光发病最重。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或气候条件不同,发病率也不同。该病的发生与果皮中钙的含量有关。果皮中钙含量高的发病率高,这与苦痘病恰恰相反。偏施氮肥,多雨年份或浇水过多发病重。采收过早果实成熟度低,表面蜡质和角质层未充分形成,水分蒸发快,易萎蔫,发病重。贮藏期若害温过高或通风不良,发病重。特别是开春后3~4月间,气温回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适当疏花,保持叶果比例。(2)适时采收。对易感病的国光、印度、青香蕉等,待果实发育成熟后再采收,避免过早采摘;红星苹果以盛花后140天采收为宜。(3)贮前预冷,控制贮藏条件。苹果采收后预冷,使其尽快达到贮运低温,果实入库后应降至0℃,贮藏后期,要防止窖温过高,保持良好通风,出窖时避免骤然升温或在害中使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可抑制病害发生。如采用气调贮藏,适当增加C02浓度至20%可减轻发病。有条件的可采用"双相变动气调贮藏"技术。如在土窖洞中,用塑料薄膜帐贮藏苹果,初期窖温10~15℃,C02浓度12%,后窖温降至0℃,C02和02浓度均维持在3%左右,这样贮藏的苹果,比一般冷藏效果好。且可充分利用土窖洞、地窖,使简易设施充分发挥作用。(4)喷药保护。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各喷一次500mg/kg的比久。(5)贮藏库的处理。果品入库前用抗氧剂,如二苯胺、虎皮灵等处理贮藏库。(6)药剂浸果。防治虎皮病的有效临界期是采收后6~8周,即贮藏前期。用0.25~0.35%乙氧基喳药液或1.5~2.0%二苯胺溶液、1~2%卵磷脂溶液或2000~4000 mg/kg的50%虎皮灵乳剂浸泡苹果,在空气中干燥后装箱,药剂在果实上的残留量不应超过4~5mg/kg。用以上药剂涂纸后包裹,或浸泡果箱晾干后装果,均有较好防效。

34.苹果链格孢烂果病

Apple Alternaria fruit rot

症状 主要发生在贮运期。初在破裂表皮、萼洼或梗洼处产生圆形褐色至黑色水渍状斑,梗洼处腐烂发展不快,当黑斑破裂时向果内扩展,湿度大时可见黑灰色菌丝体,冷藏时,病斑直径不超过25mm。

病原 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称链格孢和sima Wiltsh称极细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簇棒状,浅,大小9.5~40×5~11.25(μm)。分生孢子具纵隔1~6个,多为3~4个,横隔1~5个,多为3个,有短喙,仅达孢身1/2,喙多无隔,少数1~2隔,无色。此外,rum、tialis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该菌系弱寄生菌,多在衰老或死亡组织中腐生,采收前后从伤口侵入,一般采收前七周染病,在树上不腐烂,贮藏在0℃左右2个月出现症状。

防治方法 (1)采收时小心从事,防止产生伤口。(2)采收后使果实迅速降温。(3)贮藏库严格按苹果贮藏温湿度控制,温度不宜过高,要求保持0~4℃。有条件的,提倡用气调(023%~5%,C0210%~15%,温度0~2℃)。

35.苹果果肉褐变症

Apple internal browning

症状 进入贮藏中期气调引起果实褐变,多从维管束组织开始,后扩展到果肉。剖开病果可见果心线上有红褐色水渍状斑,病斑有一点或多点连成片分散在果肉中,包围果心但不向果心扩展,且向外扩散。后期果肉由红褐色变为褐色,病组织失水干缩坏死,有的出现栓皮空隙,果肉发苦散发出酒精昧,果皮色变暗。

病因 是高C02和低氧造成毒害,有人试验当C02浓度达到20%时,贮藏温度为0℃、3℃、10℃、18÷度下的果实,在一周内出现褐变;当C02浓度降为10%,贮藏温度为0℃,贮藏14天后出现褐变;当C02浓度为5%,贮藏温度为0℃,贮藏后44天才出现褐变。在3~18÷度下无症状。当C02浓度下降到2.5%时,所有贮藏温度条件下均无褐变。上述试验说明在高温和低C02浓度下,果实对C02具强忍耐力o苹果品种不同对C02浓度忍耐力不同。红玉苹果在C02浓度为12%即发生褐变,小国光C02高于10%易产生褐变。C02超过20%,只需几天就产生褐变。

防治方法 (1)采用气调法贮藏时,可较常规早采收,采后3天尽快预冷。(2)严格按苹果品种控制气调比例,02不低于3%,C02不高于10%。

36.苹果树衰退病

Apple tree decline

症状 苹果树衰退病又称高接病。最初表现于根部,继而表现在地上部的新梢、叶片、花和果实。苗术也可表现症状。根部染病,初于细根处发生坏死病斑,逐渐蔓延到支根和侧根,后全部根系相继枯死。剖开病根,木质部表面可见凹陷斑。根系开始枯死之后,新梢生长量陆续减少,长度由原来的50~60(cm)降至10~20(cm);花芽数量增多,叶片变小、变硬,叶色淡黄,叶片早落。开花多但果实小,着色较早,果肉坚硬,部分病树的果实变长,具有条纹。病树于3~4年后衰退枯死。苗木染病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嫁接后接芽不萌发而枯死。二是接芽萌发但不正常,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变小,由上至下逐渐枯死。三是接芽萌发后生长受阻,多呈莲座状,不能抽枝生长。有的病苗前一、二年生长较正常,但到三年后,新梢顶部叶片变小,节间缩短,枝条逐渐枯死。

病原 由三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这三种病毒是:(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简称ACLSV)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简称ASP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简称ASGV)苹果凹茎病毒。这三种病毒统称为潜隐病毒。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曲线条状,粒体大小12×600(nm),稀释限点10-4,致死温度52~55℃,体外存活期4℃条件下10天,汁液传播。苹果凹茎病毒曲线条状,粒体大小12×600~700(nm),稀释限点10-4,致死温度60~63℃,体外存活期20℃条件下2天,靠汁液摩擦传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通过嫁接传染,随着带毒苗木、接穗或砧木等扩散蔓延。种子不带毒。因此用种子繁殖的实生砧是无病毒的。若从病树上剪取接穗繁殖苗木或进行高接换种,所得苗木和高接后的大树,都将受病毒侵染,变成病苗、病树。目前,我国栽培的大多数苹果品种和矮化砧木,带毒株率在60~80%以上,所生产的苗木也大都是带毒苗木,所以病毒的为害曰益严重。该病的发生与所使用的砧木密切相关。当所用砧木抗病时,病树无明显症状,但终生带毒造成慢性为害,病树产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不耐贮藏,需肥量增多。当所用砧木不抗病时,病毒就变成急性为害,病树急剧衰退,很快死亡或成为无生产能力的"小老树"。我国苹果各砧木中,三叶海棠、湖北海棠、锡金海棠等品系都不抗茎症病毒和凹茎病毒;揪子中的圆叶海棠、烟台沙果等不抗褪绿叶斑病毒。山定子砧木对三种病毒抗性较强,嫁接带毒接穗后,不表现明显症状,只表现慢性为害。但当砧木或接穗一方不耐病时,病毒便由潜伏状态转而引起植株生长急剧衰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培育、栽植无病毒苗木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把好育苗关,杜绝苗木带毒,就可使新建果园免道病毒为害。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培育出一批主要品种的无病毒母本树,并分别在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等9个省区建立供应接穗用的无病毒母本树,生产无病毒苗木。(2)禁止在大树上高接繁殖品种。一般杂交育成或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多数是无病毒的。应禁止无病毒的苹果接穗在未经过病毒检疫的苹果大树上进行高接繁殖或保存,以免受病毒侵染。(3)加强植物检疫,防止新病毒侵入或扩散。首先应建立健全无病毒母本树的病毒检疫和管理制度,制定引进国外种苗病毒检疫制度,把好检疫关,严防新病毒的侵入和扩散。(4)加强栽培管理,轻病树可加强肥水管理,并于根部培土,以促进接穗处生根;也可在病根周围栽植山定子等抗病砧木,以复壮树势。

37.苹果疫腐病

Apple collar rot

症状 苹果疫腐病又称颈腐病、实腐病。主要为害果实、树的根颈部及叶片。果实染病,果面形成不规则、深浅不匀的褐斑,边缘不清晰,呈水渍状,致果皮果肉分离,果肉褐变或腐烂,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绵毛状菌丝体,病果初呈皮球状,有弹性,后失水干缩或脱落。苗木或成树根颈部染病,皮层出现暗褐色腐烂,多不规则,严重的烂至木质部,致病部以上枝条发育变缓,叶色淡,叶小,秋后叶片提前变红紫色,落叶早,当病斑绕树干一周时,全树叶片凋萎或干枯。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后形成灰色或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全叶腐烂。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um ( Cohn.) Schrot. 也称恶疫霉,属卵菌。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阶段形成卵孢子。游动孢子囊无色、单胞、椭圆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33~45×24~33(μm),每个游动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12~18个;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无色或褐色球形卵孢子,大小27~30(μm),壁平滑,雄器侧位,大小13~16×9~11(μm)。病菌发育适温25℃,最高32℃,最低2℃,游动孢子囊发芽温限5~15℃,10℃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予及菌丝随病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遇有降雨或灌溉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滴或流水传播蔓延,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尤以距地面1.5米的树冠下层及近地面果实先发病,且病果率高。生产上,地势低洼或积水、四周杂草丛生,树冠下垂枝多、局部潮湿发病重。在栽培品种中,红星、印度、金冠、祝光、倭锦等易感病,红玉、伏花皮次之,国光飞富士、乔纳金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疏果,摘除病果及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3)及时疏除过密枝条、下垂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4)树冠下覆盖地膜或覆草,可防止土壤中的病菌溅射到果实上,发病重的苹果园不要与菜间作,以减少发病条件。(5)及时刮治病疤,对根颈部发病的,要在春季扒土晾晒病部,后刮除病组织,涂抹843康复剂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发病重的果园可在落花后浇灌或喷洒72%霜脲•锰锌(霜疫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1次。

38.苹果立枯病

Apple seed1ing stem rot

症状 主要为害实生苗茎基部或幼根。幼苗出土后,茎基部变褐,呈水渍状,病部溢缩萎蔫死亡但不倒伏。幼根腐烂,病部淡褐色,具白色棉絮状或蛛丝状菌丝层,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初生菌丝无色,后变黄褐色,有隔,粗8~12(μm),分枝基部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大小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土越冬,在土中营腐生生活,可存活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温限19~42℃,适温24℃;适应PH3~9.5,最适pH6.8。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植株过密,发病重。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前作系蔬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期管理。注意提高地温,低洼积水地及时排水,防止高温高湿条件出现。(2)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4)育苗时种子用种子重量0.l~0.2%的40%拌种双拌种。(5)土壤药土处理。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单用40%拌种双粉剂,每平方米施药饨,加细土4.0~4.5kg拌匀,播前先取1/3药土覆于苗床上,其余2/3药土盖在种子上面,即"下垫上覆"法,有效期长达月余。

39.苹果红粉病

Apple pink rot

症状 主果为害果实,特别是被黑星病菌侵染后的果实,在原黑星病病斑上,表面渐形成橙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层,后期病斑扩大,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 异名:Trichoderma roseum Pers. 称粉红单端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隔或少分隔,大小82~189×2.2~3.0(μm);分生孢子无色、双胞、长圆形或洋梨形,孢基具一偏乳头状突起,大小12~18×8~10(μm);菌落初白色,后渐变粉红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在染有黑星病的病果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果实,贮藏期多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园内病残果。贮藏期间,认真检查,及时捡出病果,特别是染有黑星病的果实要集中销毁。(2)药剂防治:首先要抓好黑星病的防治,具体方法参见"苹果黑星病"。(3)控制贮藏库温湿度,避免温度太高、湿度过大。有条件的可选用小型气调库,采收后及时入库进行气调贮藏。

40.苹果黑点病

Apple fruit spot

症状 苹果黑点病主要为害果实、,影响外观和食用价值。枝梢和叶片也可受害。果实染病,初围绕皮孔出现深褐色至黑褐色或墨绿色病斑,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针尖状,大的直径5mm左右,病斑形状不规则稍凹陷,病部皮下果肉有苦味不深达果内,后期病斑上有小黑点,即病原菌子座或分生孢子器。

病原 Diaporthe pomigena (Schw.) Miura 称苹果间座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生在子座内,球形,直径300~450(μm)。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8个,纺锤形,双胞无色,大小11~13×3.5~4.5(μm)。无性态为Phomopsis mali (Schwtz et Sacc.)Rob. 载孢体为多个分生孢子器,分隔成多腔室,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70~220(μm)。分生孢子两型,一种为卵形至梭形,单胞无色,7~9×2~3(μm)。另一种长钩形,单胞无色。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梨、李、樱桃的果实或技干,引起黑点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落叶或染病果实病部越冬,翌春病果腐烂,病部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座、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产生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或再侵染,苹果落花后10~30天易染病,7月上旬开始发病,潜育期40~50天。靠分生孢子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捡拾落果,集中深埋或烧毁。(2)苹果落花后10~20天及20~30天分两次喷洒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41.苹果圆斑病

Apple fruit blotch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枝条及果实。叶片染病初生黄绿色至褐色边缘清晰的圆斑,直径4~5(mm),病斑与健部交界处略呈紫色,中央具一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形如鸡眼状;叶柄、枝条染病,生淡褐或紫色卵圆形稍凹陷病斑;果实染病,果面产生不规则形稍突起暗褐色不规则或呈放射状污斑,斑上具黑色小粒点,斑下组织硬化或坏死,有时龟裂。

病原 Phyllosticta solitaria Ell. et Ev. 称孤生叶点霉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椭圆形或近球形,埋生于表皮下,直径90~192(μm),上端具1孔口,深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7~11×6~8.5(μm),内具透明状油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此病多在气温低时发生,黄河流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见,5月中、下旬进入盛期,一直可延续到10月中下旬。该病发生与果园管理情况、树势强弱、种植品种有关。果园管理跟不上,树势弱发病重。倭锦、国光、红玉、元帅、金帅、香蕉等品种易感病。

防治方法 对该病除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外,还要用药剂防治,由于该病发生早,应在落花后发病前开始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其他方法参见苹果褐斑病。 42.苹果疱斑病

Apple blister spot

症状 果实皮孔四周形成紫黑色病斑。发病初期仅在花瓣脱落60~90天后,于果实表面气孔处现出很小的水渍状、隆起的绿色孢斑,后病斑扩大变黑,个别病斑向果肉延伸1~2(mm),严重的一个果上生有百余个病斑,虽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apulans (Rose) Dhanvantari 称丁香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杆状菌,呈长链状或丝状,大小0.7~1.2×15~3(μm),极生多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上产生扩散性荧光色素,尤其在缺铁培养基中更为明显。属好气菌。生长适温25~30℃,41℃不生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在芽、叶痕及落地病果中越冬,带菌的苹果芽常引致叶原基坏死。在生长季中,病菌依附于叶、果或园内杂草存活,尤其在陆奥苹果上病菌密度高,在其他品种上也偶而发现病原细菌;该菌可随水流传播,湿度大或雨水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掌握在花瓣脱落后10~14天开始喷洒1000万单位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或72%链霉素可溶性水剂30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

43.苹果树腐烂病

Apple canker

症状 苹果树腐烂病又称串皮湿、臭皮病、烂皮病。主要为害十年以上结果树的主干和主枝,此外还可为害小枝、幼树和果实。枝干受害可分为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类型,一般多为溃疡型。溃疡型:这是夏季衰弱树或冬春季发病盛期形成的典型症状。发病前期,从枝干外表不易识别,若揭开树干表皮,可见,红褐色至暗褐色湿润的小斑或黄褐色干斑。春季,病部外观呈红褐色,微隆起,圆形或长圆形,现出水渍状病斑,质地松软,受压易凹陷,流出黄褐色或红褐色汁液,带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病健分界处产生裂缝,病皮变为暗色,发病后一个月内,病部表面长出许多疣状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座,内含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雨后或天气潮湿时,孢子器内的胶状物吸水膨胀,并涌出金丝状卷须,即孢子角,遇水后消散。当病斑扩大环切整个树干时,致病部以上树干和大枝枯死。夏秋季,主要在当年形成的落皮层上产生红褐色稍湿润的表面溃疡,边缘不整齐、指甲大小至长宽达几十厘米,病部表皮糟烂、松软,一般仅2~3(mm)深,底层被木栓层所限或斑斑点点局部深入;后期病斑停止扩展,变干饼状稍凹陷,病健部交界处有隆起的线纹,有的还可形成子实体。晚秋初冬,表面溃疡处的菌丝穿透木栓层向内层扩展,形成红褐色至咖啡色坏死点,湿润,上覆白色菌丝团。冬季继续扩展,导致大块树皮腐烂。枝枯型:春季发生在2~5年生小枝上或树势极度衰弱的树上,边缘不明显,病部不隆起,不呈水渍状,染病枝迅速失水,干枯,当发展到环绕枝干一周时,全枝乃至整株逐渐死亡,重病树枝叶不茂,并呈现结果特多的异常现象。后期,病部产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菌子座及分生孢子器。果实染病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褐色轮纹,边缘清晰,以黄褐色与红褐色深浅交替轮纹状向果心发展,病组织软腐,带有酒糟昧,后期病斑中部散生或聚生大而突出果皮的小黑粒点,有的略呈轮纹状排列,小粒点周围有时带有灰白色的菌丝层,表皮易剥离。湿度大或遇雨水时,也可从孢子器内挤射出橘的丝状孢子角。

病原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 称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生在子座里,3~14个,多为4~9个,子囊壳球形或烧瓶形,直径320~540(μm),喙长450~860(μm),顶端具孔口;子囊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28~35×27~10.5(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腊肠形,单胞无色,大小7.5~10×1.5~1.8(μm)。无性态为Cytospora mali称苹果壳囊孢和urica Miura 称苹果手腐烂壳蕉孢菌,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报道其无性态还有m Grev. apua Ball. 称蔷薇壳蕉孢菌。菌丝初无色,后转为墨绿色或橄榄色,具隔,大小2.0~7.5(μm),内含油珠,冬季较多。菌丝生长10~15天后,在表皮层下形成外子座,黑色、圆锥形,可穿破表皮外露,内含一个分生孢子器,直径517~1650(μm),高430~1300(μm),成熟时形成一室或多室,各室相通,具一共同孔口。孢子器内密生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孢子器中可不断地产生孢子,其放射孢子角的能力可维持1~2年。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形或腈肠形,两端圆,微弯曲,大小3.6~6.0×1.2~1.7(μm)。秋季形成内子座即病疤上所产生的大型疣状物,一个子座中一小时内可放出1120~866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数量约为分生孢子的1/10。病菌生长适温28~32℃,最高37~38℃,最低5~1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3℃,在10℃经32小时的萌发率可达30%以上;子囊孢子萌发适温19℃左右。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天门冬酰胺素,在蒸馏水、自来水中不能萌发。病害潜育期7~15天,最长35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及孢子角在病树皮下或残枝干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角,通过雨水淋溅或冲散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传播距离不超10m。孢子萌发后从各种伤口或死伤组织侵入,其中以冻伤为主。此外,透翅蛾、吉丁虫、梨潜皮蛾等小昆虫也可传播。子囊孢子也能侵染,但发病率低,潜育期长,病部扩展速度慢。

腐烂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弱的兼性寄生菌,具杀生寄生性。该病菌侵入寄主后,先呈潜伏状态,不立即致病,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或苹果树进入休眠期,生理活动减弱、抗病力降低时,病菌才由侵入部位向外扩展,进入致病状态。外观无病的树皮普遍带有潜伏病菌。枝条带菌率随树龄增高。病菌侵入寄主后,先分解毒素杀死周围的寄主细胞,并从杀死的细胞中摄取营养向四周扩展。树体对病菌抗侵入难而抗扩展易。因此增强树势,提高抗扩展能力能有效的控制病害发生与流行。腐烂病一年有2个发病高峰,即3~4月和8~9月,春季重于秋季。

树势健壮,营养条件好,充水度高,愈伤能力强,不利发病;大小年幅度大的果园,初冬病势发展快,翌春病势下降缓慢,腐烂病严重,发病多,发病期长。有机肥缺乏或追施氮肥失调,果园地下水位高、土层瘠薄等也可导树势衰弱,发生腐烂病。周期性的冻害是病害大规模流行的前提。冬春交替,休眠转入生长,或秋冬生长转入休眠阶段是发病最多、为害最重时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这是防治腐烂病的重要环节,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应保持在1%以上。冬季按斤果斤肥原则重施有机底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每50kg果施氮:磷:钾为0.7:03:0.7。同时注意根外追肥,增施土杂肥、圈肥和绿肥,必要时在苹果花前20天前后,每株苹果树树干用高压树干注射器注入磷酸二氢钾3g加尿素1.5g加葡萄糖2g加水200时,对短果枝、叶片具明显增大增厚作用,座果率增加,增强树势,防止腐烂病发生。二是严格疏花疏果,使树体负载适宜,杜绝大小年结果现象。三是树干涂白防止冻害发生。特别是冬季易发生曰灼的地区,初冬落叶后树干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6kg:波美20度石硫合剂1kg:食盐1kg:清水18kg。其中加入2两动物油可防止涂白剂过早脱落。四是尽量减少各种伤口;避免修剪过度,禁止严冬修剪,修剪的伤口应涂油漆,及时防治害虫。五是防止早春干旱和雨季积水。这样可使树体含水量正常,降低病菌抗扩展能力,加快伤口愈合。(2)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认真刮除树干老皮、干皮,剪除病枝及田间残留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3)及时治疗病疤,主要有刮治和划道涂治。刮治和涂治的病疤易重犯,主要原因是木质部带菌,病菌在术质部上可存活5年,前3年致病力强,所以刮治和涂治要深达木质部并连续进行3~5年,最少3年。刮治是在早春将病斑坏死组织彻底刮除,并刮掉病皮四周的一些好皮。涂治是将病部用刀纵向刮0.5cm宽的痕迹,然后于病部周围健康组织1cm处划痕封锁病菌以防扩展。刮皮或刮痕可涂抹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2%农抗120的20倍液(划道涂治用10倍液)、腐必清原液、无毒高脂膜10~2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0倍液、843康福剂、30%甲基硫菌灵糊剂。(4)提倡用15%灭腐1号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方法:用刮刀把树体上的病疤刮成立茬棱形并刮进树皮0.3~0.5cm,刮净后用毛刷将药液均匀的涂抹在病疤上,每kg原药可治疗200~250块病疤。预防时可将原液稀释20~25倍,均匀地涂在主干和侧枝上。但幼旺树的环剥口不要涂原液,以免产生药害。(5)重刮皮。5~9月份,以5~6月最好,用锋利的刀子将病部全部刮皮,露出白绿或黄白色皮层为止,不要触及形成层,皮层中若有坏死斑也一律刮除。重刮皮可将多年积累的各种类型病变组织和侵染点彻底清除,不需要化学药剂保护,且可剌激树体产生愈伤组织,增强抗病力。(6)抹泥法。春季用树冠下面的泥土抹于病斑上,厚度3cm以上,然后用塑料布扎住,可使病原菌失去活性。(7)对主干、主枝上的较大病斑,进行桥接或脚接,可恢复树势。(8)生物防治。利用果树上分离到的镰刀菌(Fusarium spp. 110-1),对腐烂病菌具良好的拮抗作用。

44.苹果黑腐病

Apple black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枝干和叶片。叶片染病,初在花瓣脱落后7~21天出现紫色小黑点,后扩展成边缘紫色的圆斑,中部黄褐色或褐色,似蛙眼状,直径4~5mm,严重的病叶褪绿脱落。枝干染病,多发生在衰老树的上部枝条上,初现红褐色凹陷斑,自皮层下突出许多黑色小粒点,树皮粗糙或开裂,严重的致大枝枯死。果实染病,多始于萼片处,初现红色小斑点,后成紫色,外缘红色,数周后,整个事片变成黑褐色,致果实萼端腐烂。花瓣脱落后幼果受侵,也现丘疹状红色或紫色斑点,果实成熟后迅速扩展。成熟果实染病,产生边缘有红晕的病斑,或形成黑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坚硬,不凹陷,常散有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ysalospora obtusa (Schw.) Cooke称仁果囊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一般只形成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器多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近圆形或卵圆形,黑色,直径144~360 (μm);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暗褐色,大小20~32×10~14(μm);子囊壳黑色,扁球形,顶部具短颈,大小200~400×180~324(μm),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30~180×21~32(μm);子囊孢子无色或黄褐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3~38×7~13(μm)。无性态为Sphaeropsis malorum Peck称仁果球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斑上或树上溃疡斑、落叶及僵果中越冬,翌年4月,苹果绽芽后释放出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进行传播。分生孢子释放取决于雨量及降雨持续时间。当花瓣脱落后4~6周,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16~32℃,相对湿度96%以上,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萌发,孢子通过气孔或表皮裂缝及伤口侵入,侵入适温26.6℃。瑞光、红玉、醇露、旭等易感病,金冠较抗病。衰弱树及幼叶和近成熟期果实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僵果、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2)精细整枝、修剪,及时剪除细弱病枝,适当回缩。(3)结合防治其他烂果病,从萌芽期开始喷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4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45.苹果炭疽病

Apple anthracnose

症状 苹果炭疽病又称苦腐病、晚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枝干或果台等。果实染病,初在果面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圆形小斑,边缘清晰,病斑渐扩大,呈漏斗状深入果肉,果肉变褐腐烂,具苦昧,最后表皮下陷,当病斑直径扩大到1~2cm时,病斑中心长出大量轮纹状排列、隆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如遇雨季或天气潮湿溢出绯红色黏液——分生孢子团。一个病斑常可扩展到果面的1/3~1/2,病果上的病斑数目不等,从数个到数十个,多者可至上百个,但只有少数病斑扩大,其余的停留在1~2mm大小,呈暗褐色稍凹陷斑,病斑可融合。最后全果腐烂,大多脱落,也有的形成僵果留于树上,成为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枝条染病,多发生于老弱枝、病虫枝及枯死枝。初在表皮形成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后病部溃烂龟裂,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全部枯死。果台染病,病部深褐色,自顶部由上向下蔓延,严重者副梢不能抽出。果实采收后,在包装、运输及贮藏过程中,如温湿度条件适宜,带菌果实陆续发病,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qauld. et Schrenk 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称胶孢炭疽菌,原称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 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 称果生盘长孢。以往将刚毛多且坚硬、分生孢子为新月形的放在丛刺盘孢属(Vermicularia)中,将不形成刚毛的炭疽菌放在盘长孢属(Gloeosporium)中,但刚毛的有无及坚硬程度是不稳定的性状。Von Arx指出 Colletotrichum 是炭疽菌唯一合法的属名。porioides寄主植物数百种,异名近600种。分生孢子盘埋生于表皮下,枕状,无刚毛,成熟后突破表皮,涌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内平行排列一层圆柱形或倒钻形的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大小10~20×1.5~2.5(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常成团,潮湿时呈徘红色,平时无色、单胞,长卵圆形,两端含两个油球,大小12~16×4~6(μm)。分生孢子可陆续大量产生并混有胶质,在孢子盘顶部形成粉红色至灰白色的孢子块,遇水后胶质溶解,致孢子分散传播。子囊壳着生于外表呈黑色小瘤状的子座内,每个子座具1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暗褐色,瓶状,外部附有毛状茵丝。子囊呈银瓜状,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大小55~70×9(μm),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2~22×3.5~5(μm),无色,单胞,形似分生孢子。分生强子萌发适温28~32℃,最高40℃,最低12℃,相对湿度95%以上萌发,在水滴中萌发最好。该菌除侵染苹果外,还可侵染梨、葡萄、枣、芒果、龙眼、荔枝等,引起果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染病后大多在成熟时发病,有的在贮藏期发病,但贮藏期不传染。病菌以菌丝在病果、干枝、果台、僵果及潜皮峨为害的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若条件适宜,则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果实。病害发生流行时,一般先在园内形成中心发病株,后逐渐向周围蔓延;受害株多以越冬病菌为中心出现病果,向下呈伞状扩展蔓延,有分片集中现象,树冠内膛较外部病果多,中部较上部多。以后陆续发病的果实,都可以成为新的侵染中心。一年内分生孢子反复侵染多次,有时直至采收。病菌在采收前侵入果实,潜育期40~50天,发病期在果实成熟季节。北方苹果产区,座果初期为侵染始期,果实生长前期为主要侵染期,侵染盛期结束后才进入发病期,果实生长后期为发病盛期;南方苹果区基本规律相同,但发病较早,进入发病盛期快。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5~40℃,最适温度28~32℃;菌丝生长适温12~40℃,最适温度28℃;如温度控制在10℃,病害停止扩展。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树势及品种有关。高温、高湿,特别是雨后高温利于病害流行,所以降雨多而早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在生长季节,7~8月进入发病盛期,病果大量出现;贮藏期间若温度高、湿度大,已染病的果实继续扩展,造成贮藏期果实腐烂。树势弱、枝叶茂密,株行距小,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土质黏重果园,炭疽病发生严重。苹果各品种中,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较轻。红妓最不抗病,其次是红玉、祥玉、倭锦、印度、国光、旭、秦冠、甘露、鸡冠等。比较抗病的有元帅、金冠、红星、红魁、生娘、祝光、柳玉等。但不同地区品种的抗性表现不完全相同,如金冠在河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地区,栽植烟嘎1号、烟嘎2号等耐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及时中耕锄草,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3)彻底清除病源。结合修剪,去除病僵果、病果台,剪除干枯枝、病虫枝,刮除病皮,摘除未形成分生孢子盘的初发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4)喷铲除剂:果树发芽前(倭锦品种发芽至中心花露红期间)喷洒三氯萘醌50倍液、5~10%重柴油乳剂、五氯酚钠150倍液或二硝基邻甲酚钠200倍液,以铲除树体上宿存的病菌。(5)药剂防治:主要是幼果期防治。落花后每隔半月喷一次25%溴菌腈(炭特灵)乳油400~5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800~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硫悬浮剂4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凯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6)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前剔除病果,注意控制库内温度,特别是贮藏后期温度升高时,应加强检查,及时剔除病果。

46.苹果腐心病

Apple mouldy core

症状 苹果腐心病又称心腐病、霉腐病、红腐病、果腐病。是元帅系品种和以元帅系品种做亲本培育的伏锦、露香等的一种重要果实病害。主要侵染果实,引起果实心腐或早期脱落,果实外观常表现正常;受害严重的幼果常早期脱落。该病的显著特征是果心霉变和腐烂。发病初期,果心产生褐色点状或条状坏死点,渐变为褐色斑块,果心充满粉红色霉状物,果肉发黄,病果肉附近味道变苦,果肉腐烂;随着病害的进一步扩展,果肉继续向外腐烂,最后全果腐烂。还有一种长有灰褐色至褐色霉层,病部多局限于果心,少数扩展到果肉部分,病果一般尚有食用价值。树上病果偶有果面变黄、果形不正或提早着色、提前落果的现象,但一般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受害严重的果实多为畸形果,从果梗至萼洼烂通。在贮藏期,胴部出现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斑块彼此相连成片,最后全果腐烂,病果味苦。

病原 由多种弱寄生菌混合侵染引起。主要有产生黑色菌丝体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产生红色或粉红色霉层的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产生灰色菌丝体的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 sp.)、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liforme Sheld)、青霉 (Penicillium sp.)和拟青霉(Paecilomyces sp.),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各产区的优势种略有差异,如在四川三州产区生长期一般以交链孢属真菌占优势,而镰刀菌很少。在交链孢属中主要的种为ata,而在贮藏后期金冠果实中常以粉红单端孢菌为主。

ata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淡榄褐色至绿褐色,有屈曲,顶端常扩大而具多个孢子痕,大小5~125×3~6(mm)。分生孢子组成链,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淡榄褐色至深榄褐色,具横隔膜1~9个,纵隔膜0~6个,大小7~70×6~22.5(μm),顶端生喙状细胞或元喙。

分生孢子梗直立,有隔或无隔,不分枝,梗顶略膨大。分生孢子自梗顶端单个地以向基式连续产生一串孢子。孢子凭借着生痕彼此连接聚集在孢子梗末端,形成外观圆形至矩形的孢子头。分生孢子梨形或倒卵圆形,透明或浅粉红色,双细胞,上胞较下胞大些,下胞基端明显收缩变细,着生痕在基端或一侧,大小12~18×8~10(μm)。

orme子座或褐色至紫色等,气生菌丝鲜至浅粉红色。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至卵圆形,大小4~30×1.5~5(μm)。大型分生孢子细长,披针形或微弯,具3~5个隔膜,大小:3个隔膜的20~60×2~4.5(μm),5个隔膜的37~70×2~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僵果或坏死组织内或以孢子潜藏于芽的鳞片间越冬。翌春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从萼筒进入心室,病菌主要在花期侵入,后孢子潜伏于果心内,随果实的发育,霉菌开始增殖,6月可见病果脱落,但以果实生长后期居多。有些病果到贮藏期才表现症状,引起霉烂。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降雨早、降雨多、气候潮湿、果园地势低洼、郁闭、通风不良利于发病。苹果各品种间,凡果实萼口大、萼筒长与果心相连的易染病;萼口小、萼筒短的则较抗病。元帅系品种红星、华农一号、元帅、伏锦、露香、红冠等萼筒长,宽大,发病重;金冠等半开萼发病较轻;视光闭萼、萼筒短则表现抗病;小国光抗病性强。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果园,选栽抗病品种。如中国丰县红富士苹果。(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注意排涝,合理增施有机肥。(3)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清除病果、僵果和病枝,集中烧毁。或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以减少树体带菌。(4)加强贮藏期管理。采收前1个月喷洒比久2000mg/kg,采后控制窖中温、湿度,最适温度为1~2℃。发展简易气调贮藏或冷藏。(5)药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也是该病菌源之一,所以结合两病兼防;可于花前、花后及幼果期每隔半月喷1次护果药,防止霉菌侵入,药剂可选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多氧清水剂4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果实套袋,套袋前先喷一次1:2:200倍式波尔多液。幼果形成即套袋。纸袋最好涂以苏子油,以避免因风吹、雨淋、曰晒而破裂;红色品种应于采前一周撕掉纸袋,以利果实着色。(7)加强贮藏期管理,窖温控制在0.5~1℃,相对湿度90%左右可防止该病扩展与蔓延。(8)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生态室试验喷施纤维素加多菌灵混合液有明显效果。

47.苹果褐斑病

Apple brown spot

症状 苹果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叶柄。叶片染病,初发生在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上,初现直径0.2~0.5(mm)褐色小点,单生或数个连生,后扩展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病斑。一是同心轮纹型。发病初期,叶面现黄褐色小点,渐扩大为圆形,直径10~25(mm),病斑中心暗褐色,四周,具绿色晕圈,病部中央产生许多肉眼可见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病班背面中央深褐色,四周浅褐色,有时老病斑的中央灰白色。国光、青香蕉和白龙等多属这一类型。二是针芒型。病斑小,呈针芒放射状向外扩展,无固定形状,微隆起,这是病原菌分枝的黑色菌索。后期叶片渐黄,病部周围及背部仍保持绿褐色。病斑较轮纹斑小。沙果、山荆子、海棠等多属这一类型。三是混合型。病斑暗褐色,较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散生黑色小点,但不呈明显的轮纹状;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仍保持绿色,有时病斑边缘呈针芒状。红玉、金冠、元帅、红星、祝光等多属这种症状。三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后期病部中央变黄,但周围仍保持绿色晕圈,且病叶易早期脱落,尤其是风雨之后病叶常大量脱落,病叶黄化脱落的原因是由于病菌分泌毒素剌激叶柄基部提前形成了离层细胞。果实染病,初生淡褐色小点,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褐色,稍下陷,直径6~12(mm),表面散生具光泽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病部表皮下果肉褐色,组织坏死不深,呈海绵状干腐。晚熟品种青香蕉、国光等的果实受害较多。叶柄染病,产生黑褐色长圆形病斑,致输导作用受阻,常致叶片枯死。

病原 Marssonina mali (P. Henn.) Ito. 称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 称苹果双壳,属子囊菌门真菌。褐斑病菌无性世代产生菌索,多分枝,粗20~40(μm),细胞深褐色,菌索穿行于表皮下,交叉点上方着生分生孢子盘;大小108~306×45~50(μm),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生、圆柱形,大小15~20×3~4(μm),栅状排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中间溢缩,上胞大且圆,下胞小而尖,呈葫芦状,大小14~20×5~9(μm),内含2~4个油球,偶生少数单胞的分生孢子混生在一起。拟分生孢子盘灰白色,虫粪状,吸水膨胀后涌出大量拟分生孢子,散布于病斑表面。子囊盘肉质,钵状,大小105~200×80~125(μm),子囊阔棍棒状,具囊盖,大小40~49×12~14(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香蕉形,一端稍弯曲,通常具一隔膜,大小24~30×5~6(μm)。病菌发育适温20~25℃,分生孢子发芽适温20~25℃。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的正面或背面侵入,以叶背锚主,潜育期6~12天,干旱年份长达45天,潜育期随气温升高缩短。病菌从侵入到引起落叶约13~55天,田间5~6月始发,7~8月进入盛发期,10月停止扩展。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雨水、树势、栽培管理及品种有关。分生孢子的传播和侵入需有水,冬季温暖潮湿是病叶与落叶上子囊盘形成的必要条件,冬季不干、春雨早且多的年份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特别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大流行。从树势、树龄来看,同一品种的幼树较老树抗病;同一株树的当年结果枝发病率较歇果枝高,树冠内膛下部比外部、上部发病早且多,这可能与树冠内部、下部荫蔽、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关。苹果各品种中,红玉、富士、金帅、倭锦、香蕉、元帅、红星、国光易感病;鸡冠、祝光、大珊瑚、翠玉较抗病;小国光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土壤黏重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合理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以减轻病害发生。(2)清除越冬菌源。秋末冬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3)药剂防治。可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0倍锌铜石灰液(硫酸锌0.5:硫酸铜0.5:石灰2:水200)或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抗菌剂402乳油800~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多菌灵盐酸盐)6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喷药时间可根据发病期确定,一般可在花后结合防治白粉病或食心虫喷第一次药,以后隔2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如用波尔多液,可隔1个月,但幼果期易受药害,特别是金冠,易形成锈果,使用时应注意;也可用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加200倍洗衣粉混喷代替波尔多液。如使用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则于发病初期开始用药,7~10天一次,共3~4次。喷药时加0.5~1%大豆汁、"6501"黏着剂1000倍液或皮胶3000~4000倍液,可增加药液黏着力,提高药效。(4)加强贮藏期管理。入窖前严格剔除病果,控制好害内温度与湿度。

48.苹果斑点落叶病

Apple Alternaria leaf spot

症状 苹果斑点落叶病又称褐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尤其是展叶20天内的幼嫩叶片;还可为害叶柄、一年生枝条和果实。叶片染病,初发于5月上旬,初现直径2~3(mm)褐色圆形病斑,后病斑逐渐增多或扩大,形成5~6(mm)的红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灰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二次寄生于病斑上,使病斑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的病斑破裂或穿孔。遇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扩大,呈不整形,病叶部分或大部变褐。发病严重的幼叶由于生长受阻,往往扭曲变形,全叶干枯。夏秋季节,病菌可侵染叶柄。叶柄染病,产生暗褐色椭圆形凹陷斑,直径3~5(mm),染病叶片随即脱落或自叶柄病斑处折断。枝条染病,在徒长枝或一年生枝条上产生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芽周变黑,凹陷坏死,直径2~6(mm),边缘裂开。轻度发病枝条只皮孔裂开。果实染病,产生黑点型、疮痂型、斑点型和果点褐变型4种,其中斑点型最常见。初期多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6月中旬至8月上旬被侵染的果实呈褐色瘪病状,直径2~3(mm),有时可达5mm,并易在病健交界处开裂3近成熟的果实多为褐色病斑。贮藏期病果在低温下病斑扩大或腐烂缓慢,遇高温时,易受二次寄生菌侵染致果实腐烂。

病原 Alternaria mali Roberts 称苹果链格孢强毒株系,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伸出,成束状,暗褐色,弯曲多胞,大小16.8~65×4.8~5.2(μm)。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具横隔2~5个,纵隔1~3个,有短柄,大小36~46×9~13.7(μm)。斑点病病原菌是轮斑病菌的强毒菌系,对苹果叶片具很强的致病力。病菌发育适温28℃,在清水中发芽好,适宜pH4.5~6。病原菌可产生3种毒素,不同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特点可用于苗木的抗病性鉴定。现有认为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称细链格孢强毒株系侵染所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芽外部鳞片到内部叶原体上越冬,叶芽是重要初侵染源。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第一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孢子量迅速增加,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染病,严重时造成落叶;第二高峰在9月份,这时会再次加重秋梢发病严重度,造成大量落叶。受害叶片上孢子形成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枝条上7月份.才有大量孢子产生,所以叶片上形成孢子较枝条上早。此外在苹果新梢抽生期雨后5天内新侵染病斑数明显增多,进入新梢停止生长期,即使有大雨,也难产生新侵染斑,看来叶龄和降雨同时影响该病流行程度。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多雨病害易发生,春季干旱年份,病害始发期推迟;夏季降雨多,发病重。苹果各栽培品种中,红星、红元帅、印度、玫瑰红、青香蕉易感病;富士系、金帅系、乔纳金、鸡冠、祝光发病较轻。此外,树势衰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枝细叶嫩等均易发病。病害潜育期寺度不同而异,17℃时潜育期6小时,20~26℃4小时,28~31℃3小时。17~31℃叶片均可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丰县红富士及富士系、元帅系和乔纳金等。(2)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3)加强栽培管理。夏季剪除徒长枝,减少后期侵染源;改善果园通透性,低洼地、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4)封锁疫区,禁止采集带病接穗和购买带病苗木。(5)药剂防治。在发病前(5月中旬左右落花后)开始喷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菌毒清600倍液、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多氧清(新多氧霉素)水剂800倍液、70%果尔康超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生产上可交替使用,隔10~20天一次,共防3向4次。各地应根据发病时期和气候条件确定喷药次数和时间,云南、贵州、四川4月中旬开始用药,黄河故道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旬喷3次药,华北、东北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防3~4次即可。

49.苹果白星病

Apple Coniothyrium leaf spot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淡褐色,稍凹陷。直径1~3(mm),具褐色较细的边缘,后期病部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叶上常产生数个病斑,但叶片一般不枯死。

病原 Coniothyrium pirinum (Sacc.) Scheldon 称仁果盾壳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淡褐至深褐色,单腔,埋生;产孢细胞桶形至圆柱形或瓶状,无色,以全壁芽生方式产孢,随着产孢作环痕式延伸,具1~4个问距不等的环痕;分生孢子淡褐色,椭圆形,大小4~5×2~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为害。主要从伤口侵入。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易发病;修剪不当,伤口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树体通透性;增施有机肥。(2)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病残叶及落叶,集中销毁。(3)药剂防治。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隔10~15天一次,共3~4次。

50.苹果灰斑病

Apple gray spot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果实、枝条、叶柄、嫩梢均可受害。叶片染病,初呈红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2~6(mm),边缘清晰,后期病斑变为灰色,中央散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常数个愈合,形成大型不规则形病斑。病叶一般不变黄脱落,但严重受害的叶片可出现焦枯现象。果实染病,形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圆形或不整形稍凹陷病斑,中央散生微细小粒点。贮藏期间,果实表皮与果肉脱离,呈白色,白色皮下生多数小黑粒点。枝条染病,多发生于树冠内膛的小枝、弱枝和一年生枝条上。一年生小枝受害后,病部表面产生小黑粒点,顶部枯死;大枝受害,常在芽旁及四周表皮产生块状或条状坏死斑,有的表面也产生小黑粒点。

病原 Phyllosticta pirina Sacc. 称梨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深褐色,大小96~168(μm),有乳头状孔口突出于表皮,分生孢子梗极短,无分隔,着生于孢子器内壁的底部和四周: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2.8~5.2×1.7~3.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落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与褐斑病同时发生,但在秋季发病较多,为害也较重。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品种密切相关。高温、高湿、降雨多而早的年份发病早且重。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明显差异。青香蕉、印度、元帅等易感病;金冠、国光、秋花皮等次之;伏花皮、祝光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地区,选用抗病品种。(2)灰斑病发生多在秋季,所以应重点抓好后期防治。具体方法参见苹果褐斑病。

51.苹果轮斑病

Apple fruit rot

症状 苹果轮斑病又称大斑病、大星病、褐星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果实。叶片染病,主要侵染嫩叶,病斑多集中在叶缘。病斑初期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叶缘的病斑呈半圆形,叶片中部的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淡褐色且有明显轮纹,病斑较大,直径0.5~1.5(cm)。老病斑中央部分呈灰雹褐至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常破裂或穿孔。高温潮湿时,病斑背面飞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实染病,病斑黑色,病部软化。轮斑病菌的寄生性很弱,常从伤害部位或灰斑病病斑上侵入为害。

病原 Alternaria mali Roberts. 称苹果链格孢菌原始菌系,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状,常从气孔伸出,暗褐色,弯曲,多胞,大小16.8~65.0×4.8~5.2(μm);分生孢子顶生,短棒锤形,暗褐色,单生或链生,具2~5个横隔,1~3个纵隔,大小36~46×9~13.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春菌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经各种伤口侵入叶片进行初侵染。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密切关系。连续阴雨病害严重。苹果各品种中,元帅系、印度、倭锦、红玉、白龙等易染病;祝光、鸡冠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2~3:240倍式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两药交替使用。(2)其他方法参见"褐斑病的防治法"。

52.苹果缩果病(缺硼)

Apple fruit wrinkle

症状 主要表现在果实上,严重时新梢和叶片也发病。果实染病常因发病的早晚和品种不同分为果面干斑型、果肉木栓型和锈斑型。(1)果面干斑型:症状出现早,多在落花后半月幼果发育时始发。果面上初现暗绿色或暗红色(绿色果皮上的斑点为暗绿色,红色果皮上的斑点为暗红色)近圆形水渍状斑,随病程扩展,病部表面泌出黏液,皮下果肉呈水渍状半透明,后果肉变褐至暗褐色,逐渐坏死,病部干缩、硬化、下陷、变畸。重病果变小或在干斑处开裂,易早落。金冠、金花、祝光等主要表现这种症状。(2)果肉木栓化型:从落花后半月至果实采收期陆续发病。初果肉呈水渍状小斑点,通常沿果心线扩展,呈条状分布,果肉变褐色,呈海绵状。病果外观变化不大,仅果面凹凸不平,用手压时有松软感。幼果期发病,果实变小、畸形,易早落。生长后期果实染病,果面凹凸不平。红色品种着色早,易早落,重病果大部果实呈海绵状,不能食用;轻病果,果肉局部变色坏死,味淡,品质劣。丹顶等品种表现这种类型。(3)锈斑型。症状多表现在元帅等品种上。发病后果实呈扁圆形或长筒形,沿果柄周围果面产生褐色、细密的横条纹,这些斑纹常开裂,果棉坏死病变,果肉松软。

新梢叶片染病后常出现三种类型:一是枯梢型:多发生在初夏,新梢顶端叶片淡,叶柄、叶脉红色、扭曲,叶尖或叶缘逐渐枯死。新梢顶端皮层局部坏死,阻碍养分输导,随坏死斑扩大,新梢自顶端向下逐渐枯死,形成枯梢。二是帚枝型:枝梢上的芽不能发育或形成纤弱枝条后即枯死,严重的2~4年生枝也逐渐枯死,在枯死枝下部发出许多纤细枝或形成丛枝,成"帚枝状"。三是簇叶型。这种症状常与枯梢同时发生,主要表现在春季或夏末。新梢节间缩短,节上生出许多小而厚、质脆的叶片,簇生。

病因 系因土壤中缺少苹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硼素引起。土壤缺硼临界浓度为0.3mg/kg。硼可促进苹果花芽分化和花粉管生长及子房发育,增进果实中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提高果实品质。同时,还能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树体抗病力,在幼嫩组织中起重要的催化作用。苹果树在不同物候期中,对硼素需要量有所不同。叶子无缺硼症状的临界浓度为19~22mg/kg;22mg/kg以上为无症状树;低于10mg/kg呈严重缺砌状。一般在花期需硼最多,此时,若能满足果树对硼需求,可提高座果率和产量。

发病条件 该病的发生与果园质地、气候及品种有关。沙质土壤,硼素易淋溶流失,含量较少;黏质土壤含硼量较多;碱性土壤硼呈不溶状态,植株根系不易吸收;钙质较多的土壤,砌也不易被吸收。土壤过于干旱,影响砌的可溶性,根也难以吸收利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可给态硼含量高。土壤瘠薄的山地或砂砾地及沙滩地果园或土壤中硼和盐类易流失的地区发病重。干早年份或干旱地区发病重,施有机肥多的果园发病轻。苹果品种间对缺硼敏感程度不同。红玉、倭锦、鸡冠、金冠、大国光发病重;丹顶、祝光、元帅、金帅、祥玉、赤阳轻;国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改良山地、河沙土、黏重土、盐碱土果园的土壤。增施有机肥,搞好果园水土保持。(2)根施硼肥。秋季或春季开花前结合施基肥,施入硼砂或硼酸。施用量因树体大小略异。一般树干距地面37cm处,直径分别为8~17(cm)、23~26(cm)、33cm以上,单株硼砂施用量分别为50~150g、200~350g、350~500g。如用硼酸,用量应减少1/30施后立即灌水,防止产生药害。施用一次肥效可维持2~3年。(3)根外追肥。花前、花期及花后各喷一次0.3~0.5%硼砂液。碱性强的土壤硼砂易被钙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采用此法效果好。

53.苹果锈病

Apple rust

症状 苹果锈病又称赤星病、"羊胡子"、羊毛疗、苹桧锈病。主要为害幼叶、叶柄、新梢及幼果等幼嫩绿色组织,还可为害转主寄主桧柏。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产生油亮的橘红色小圆点,直径1~2(mm),后病斑渐扩大,中央色渐深,外围较浅,中央长出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性孢子器,并可形成性孢子及分泌黏液,黏液逐渐干枯,性孢子则变黑;后病部变厚变硬,叶背隆起,长出许多丛生的黄褐色毛状物,即病菌锈孢子器。内含大量褐色粉末状锈孢子。叶柄染病,病部纺锤形橙稍隆起,上面着生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新梢染病,初与叶柄受害相似,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多在萼洼附近产生圆形橙斑点,直径1cm左右,后期病斑变为褐色,中央产生性子器,而锈子腔则长在病斑周围。锈菌只侵染桧柏的小枝,染病后,在小枝一侧环绕小枝形成半球形或球形瘿瘤,直径3~5(μm);瘿瘤初平坦,后中心部略隆起,破裂,露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深褐色,起伏作鸡冠状;遇阴雨连绵则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

病原 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 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该菌是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梨树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以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性子器扁球形,埋生于表皮下:性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锈孢子器管状,长5~8(mm),直径0.4~0.5(mm)。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单胞,栗褐色,膜厚,表面生疵状突起,大小19.2~25.6×16.6~24.3(μm),冬孢子双胞、具长柄,长圆形至椭圆形或纺锤形,暗褐色,大小32.6~53.7×20.5~25.6(μm)。小孢子卵形、无色、单胞,大小13~16×7.5~9.0(μm)。冬孢子发芽适温16~22℃,最高30℃,最低7℃;锈孢子发芽温度5~25℃,适温20℃;担孢子形成的温度为24℃以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桧柏枝上的菌瘿里或桧柏体表的锈孢子上越冬。翌春菌瘿产出冬孢子,萌发后形成担孢子,随风传播,有效传播距离1.5~5km,落在果树上,孢子萌发后直接从叶片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侵染后形成性孢子及锈孢子,进行为害。潜育期10~13天。担孢子每年侵染一次,无再侵染。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针叶型桧柏上,形成菌瘿越冬。该病的发生与转主寄主的多少、距离、气候条件及品种有关。在担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内,一般是桧柏多,发病重;在有桧柏存在的条件下,早春多雨、多风,温度17~20℃发病重,反之则轻。苹果各品种中,金冠、国光、红星、青香蕉、白龙、倭锦发病重;红姣、旭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距果园5公里以内的转主寄主——针叶型桧柏,切切断侵染循环。(2)控制冬孢子萌发。早春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或喷药抑制冬孢子萌、。春雨前在桧柏上喷洒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0.3%五氯酚钠或两药混合后喷洒。秋季也可喷13%氟硅酸(907),乳剂300倍液保护桧柏,防止锈病侵染。(3)喷药保护。花前、花后各喷一次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20%萎锈灵乳剂300~400倍液、6%氯苯嘧啶醇900~10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25%敌力脱或施立脱乳油2500~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锰锌干悬粉10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54.苹果黑星病

Apple scab

症状 苹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或果实,还可为害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从落花期到苹果成熟期均可为害。叶片染病,初现黄绿色圆形或放射状病斑,后变为褐色至黑色,直径3~6mm;上生一层黑褐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多数病斑连在一起,致叶片扭曲变畸。嫩叶染病,表面呈粗糙羽毛状,中间产生黑霉或病斑,周围健全组织变厚,致病斑上凸,背面形成环状凹入。受害严重时叶变小,变厚,呈卷缩或扭曲状。叶柄上的病斑呈黑色长条状。果实染病,初生淡绿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渐变褐色至黑色,表面也产生黑色绒状霉层,病斑逐渐凹陷,硬化,常发生星状开裂。后期病斑上长有腐生菌即土粉色的粉霉菌(Trichothecium roseum Zink et Fr.)和浅粉色的镰刀菌(Fusarium spp.)。幼果染病常致畸形。嫩梢染病,形成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凹陷,在高感品种上,有时形成孢肿状。花器染病,花瓣褪色,萼片尖端病斑呈灰色,花梗变黑色,形成环切时造成花和幼果脱落。

病原 Venturia inaequalis (Cooke) Winter. 称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Spilocaea pomi Fr. 称苹果环黑星孢和Fusicladium dendriticum (Wallr.) Fuck. 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4~6(μm),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l~2个隔膜。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卵圆形,深褐色,大小12~22×6~9(μm)。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苹果黑星菌的子囊壳大多在秋冬形成。在培养基上,20℃和pH4.5~5.8时生长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和芽鳞内或以假囊壳在病叶中越冬。翌年5~8月释放子囊孢子,以7月释放量最多;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潜育期9~14天。叶片和果实染病15天左右即产生分生孢子,并可产生若干代进行再侵染,一直持续到当年秋季。9月末病害停止扩展。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早春多雨费发病较早;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子囊壳发育适温13℃,子囊孢子成熟适温20℃;10℃以下,24℃以上,子囊孢子成熟延迟。子囊孢子的释放多在雨后,有水滴或雨量大于0.3mm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必须在有雨水的条件下才能脱落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2℃,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15~21℃;分生孢子侵染温度8~10℃,子囊孢子则为19℃。子囊孢子侵染的潜育期19℃时为9~14天,分生孢子为8~10天。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小苹果中黄太平易染病,黄海棠、花红及三叶海棠、河南海棠抗病,多花海棠高度抗病。大苹果中国光、富士易染病,印度、祝光、金帅、红星、黄魁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果园选栽抗病品种。(2)加强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谨防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从病区传入无病区。(3)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彻底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或在地面喷洒0.5%二硝基邻甲酚钠或4:4:100的波尔多液,以杀死病叶内的子囊孢子。(4)喷药保护。喷药时期最为关键。早熟品种(如黄太平)于5月中旬开花期开始喷洒1:2~3:160倍式波尔多液;以后隔15天一次,共喷5次。也可用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湿性粉剂800倍液。

55.苹果树银叶病 Apple silver leaf

症状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严重时枝条也表现症状。一般十年生以上大树发病较多。叶片表现银叶是由于枝干内的病菌菌丝分泌毒素通过导管进入叶片,致叶片表皮细胞和栅状细胞之间分离,内中充满空气,由于阳光的反射作用,叶片呈现银灰色,故称银叶病。用手轻搓,叶表皮极易分离。秋季症状尤为明显,病叶表皮部分破裂,叶肉裸露变为褐色,致病斑呈现褐色,长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破裂穿孔。这种症状最初出现于某一些枝上,最后扩展到其他枝条上,将染病枝条剥开,基部的木质部变为褐色条纹,严重时,根部腐朽,2~3年后全株死亡。在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下,腐朽木上长出紫褐色木耳状物,数层重叠如瓦状;干燥时变为灰,背面有细线状横纹。

病原 Chondrostereum purpureum (Fr.) Pouz. 称紫韧革菌、银叶菌,属担子菌门真菌。菌丝在朽木上呈白色,厚绒毯状;在培养基上呈疏松放射状,菌落白色。死树枝上形成子实体,大小20~80(μm),初圆形,渐成鳞片状或长条形,边缘反卷,中央隆起呈伏瓦状排列,子实层平滑,黄褐或紫褐色,边缘有白色绒毛,干燥时为灰,背面有黑色细绒状横纹。担孢子无色、单胞,近椭圆形,一端稍尖,大小5~7×3~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干的木质部内或以子实体在树皮外越冬。子实体形成后,在紫褐色的子实体层上产生白霜状担孢子,担孢子陆续成熟,随风雨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在木质部定植,然后沿导管上下蔓延。春、秋雨季是病菌侵入的有利时期。树体从感病到出现症状,需1~2年时间,发病后,童病树1~2年死亡;轻病树可活十多年,部分病树还可自行恢复健康。该病的发生与果园地势、管理水平及品种密切相关。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盐碱过重、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果园管理粗放,伤口不及时保护等均易导致病害发生。大树较幼树易感病。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倭锦、红魁、黄魁、小国光易感病;红玉、国光、祝光、青香蕉次之,元帅、金帅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及时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强树势。(2)清除初侵染源。挖除果园内重病树、病死树、根囊苗;清除病根,锯除发病枝干,及时刮除病苗子实体集中烧毁或深埋。(3)保护树体避免造成伤口。发现伤口,及时消毒并涂涂抹剂,防止病菌侵入。常用涂抹剂有:波尔多浆、松香桐泊合剂,还可用70%"402"乳剂500倍液,也可从病树枝干钻孔注入硫酸.羟八基喹啉溶液。(4)药剂防治。对早期发现的病树进行埋藏治疗,用硫酸.八羟基喹啉(丸剂)。具体方法是用直径1.5cm钻孔器钻成3cm深的孔,将药埋入树洞内,洞口用软木塞或宽胶带封好。药量视技干粗细而定。一般直径10cm左右的埋1丸;大树可隔10cm螺旋状错开打孔,每孔埋1丸硫酸.八羟基喹啉,埋丸时间掌握在树体水分上升的时期,一般早埋效果好。

56.苹果白粉病

Apple powdery mildew

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或苹果树的嫩梢、叶片,也可为害芽、花及幼果。嫩梢染病,生长受抑制,节间缩短,其上着生的叶片变得狭长或不开张,变硬变脆,叶缘上卷,初期表面被覆白色粉状物,后期逐渐变为褐色,并在叶背的叶脉、支脉、叶柄及新梢上产生成堆的小黑点,即病菌闭囊壳。严重的整个枝梢枯死。叶片染病,叶背初现稀疏白粉,即病原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叶略呈紫色,皱缩畸形,后期白色粉层逐渐蔓延到叶正反两面,叶正面色泽浓淡不均,叶背产生白粉状漏斑,病叶变得狭长,边缘呈波状皱缩或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病叶自叶尖或叶缘逐渐变褐,最后全叶干枯脱落。芽受害,呈灰褐色或暗褐色,瘦长尖细,鳞片松散,上部不能合拢而成刷状,表面茸毛少,严重受害的干枯死亡。春季病芽萌动后,生长迟缓,不易展开。花芽受害,轻者花瓣变为淡绿色,变细变长,萼片、花梗畸形;雌雄蕊丧失授粉和受精能力,最后也干枯死亡;严重的花蕾萎缩枯死。幼呆受害,多发生在萼的附近,萼洼处产生白色粉斑,病部变硬,果实长大后白粉脱落,形成网状锈斑。变硬的组织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纹。果梗受害,幼果萎缩早落。一般果实受害较少。

病原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ll. et Ev.) 称白叉丝单囊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Oidium sp.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透明,具隔膜,纤细,多分枝,大小2.5~5.0(μm)。分生孢子梗棍棒形,大小20.0~62.5×2.0~5.0(μm);分生孢子作念珠状串生于分生孢子梗上,无色,单胞,宽卵圆形至近圆筒形,大小20.0~31.0×10.5~17.0(μm);分生孢子梗能连续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闭囊壳暗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5~100×70~100(μm)。壳的基部、顶部着生有附属丝,基部的附属丝无色,较短呈丛状,顶部的附属丝无色至浅褐色,较长且分散,具隔膜,其顶端大多数不分叉,少数附属丝的顶端产生1~2次两歧式分叉,大小100~554×6~10(μm)。闭囊壳内单生子囊,无色,球形或椭圆形,大小42.5~75.0×37.5~55.5(μm),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排列不规则,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6.8~22.8×12~13.2(μm)。此外,另一种为害李属的白粉菌P. oxyacanthae (DC.) de Bary.

有时也能为害苹果,但较少见。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在芽的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或越夏,翌春随芽的萌动,病菌开始繁殖蔓延并产生分生孢子,以菌丝或分生孢子侵染嫩芽、嫩叶或幼果。分生孢子随风传播。顶芽、秋梢、短果枝带菌率高,发病率也高;第四侧芽以下的芽很少带菌,基本不发病。这些差异与芽的形成早晚及抗侵入能力强弱有关。分生孢子再侵染频率高。4~9月为病菌侵染期,5~6月为侵染盛期,气候较冷地区稍推迟,7~8月略停顿,秋后再侵染秋梢。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1、湿度达70%以上利于孢子繁殖和传播,高于25℃即有阻碍作用。一般气温19~22℃,相对湿度100%的条件下,分生孢子1~2天即可完成侵染。分生孢子不能越冬和越夏,1℃以下、33℃以上失活;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只能存活2小时。子囊壳不能越冬。

本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及品种有关。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连续下雨会抑制白粉病的发生。白粉菌是专化性强的严格寄生菌。果园偏施氮肥或钾肥不足、种植过密、土壤黏重、积水过多发病重。果树修剪方式直接与越冬菌源即带菌芽的数量有关。轻剪有利于越冬菌源的保留和积累。不同苹果品种间感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秦冠、青香蕉、金冠、元帅、甘露、富丽较抗病;花红类、倭锦〈红玉、红星、国光、印度、柳玉等高度感病。

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果园选用抗病品种,如丰县红富士、金冠、元帅、北海道9号等。(2)消灭菌源。结合冬剪尽量剪除病梢、病芽;早春复剪,剪掉新发病的枝梢、病芽,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压低菌源,防止分生孢子传播。(3)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控制灌水。(4)发芽前喷洒70%可湿性硫磺粉剂150倍液,发芽后发病很轻。春季于发病初期,喷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3%多氧清(新多氧霉素)水剂800倍液、50%硫悬浮剂400~5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敌力脱或施立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20天一次,共3~4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口此外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8、16倍液混加2%平平加作渗透剂,于苹果主干20cm处涂环6次。将粗皮轻轻刮去5cm,后涂药。苗圃中幼苗发病初期,可连续喷2~3次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

57.苹果花腐病

Apple blossom b1ight

症状 主要为害花、叶、幼果及嫩梢,花和幼果发病重。叶片染病,初在叶片中脉两侧叶尖或叶缘出现浸润状褐色圆斑或不规则形小斑点,扩展后形成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多沿脉从上向下蔓延至病叶基部,致叶片萎蔫下垂或腐烂,形成叶腐。遇雨或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花染病,染病叶片在花丛中发病时,常蔓延到叶柄基部,这时菌丝从花丛基部侵入,致花梗染病变褐或腐烂,病花或花蕾萎垂形成花腐。果实染病,系病原菌由花器柱头入侵后,蔓延到胚囊内经子房壁侵入果实表面,当果实长至豆粒大小时,病果果面现出水浸状溢有褐色黏液的褐斑。常产生发酵气味,严重的幼果果肉变褐腐烂,造成果腐。失水后形成僵果。叶腐、花腐或果腐蔓延至新梢后,致新梢产生褐色溃疡斑,当病斑绕枝一周时,致病部以上枝条枯死,造成枝腐。

病原 Monilinia mali (Takahashi) Whetzel 称苹果链核盘菌。异名Sclerotinia laxa f.

mali (Wormala) Harr. 称桃褐腐核盘菌苹果生理型。均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黑褐色,鼠粪状;子囊盘漏斗形,褐色或淡褐色,大小2~8(mm);子囊圆筒形,无色,大小130~187×7.5~10.6(μm),内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卵形,大小7.5~14.5×4.5~7.5(μm)。菌丝发育适温18~23℃;高于30℃不能发育,低于8℃发育不良。Sclerotinia mali

Takahashi 称苹果核盘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在落地病果、病叶和病枝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据报道,在土温2℃、相对湿度30%以上时菌核才萌发。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侵染嫩叶和花器,引起叶腐和花腐,叶腐潜育期6~7天。病花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从雌蕃柱头侵入引起果腐,果腐潜育期9~10天,后引起枝腐。菌核在病僵果中落地越冬。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地势、管理条件及品种有关。春季苹果萌芽展叶时的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影响最大,此间若多雨低温,连续保持30~40%土壤含水量和5℃以下气温有利于菌核萌发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与传播侵染。低温能使花期延长,增加侵染机会,易发生叶腐和花腐。海拔高的山地果园较平原地发病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苹果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鸡冠、大秋、黄太平高度感病,国光、红玉、倭锦、祝光、青香蕉次之,红星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整形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苹果各品种间合理搭配,避免大面积栽植单一品种。(2)秋末冬初,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病果、病枝及病叶,集中烧毁。冬季深翻土地,特别是树盘周围,或于子囊盘萌发时地面喷洒消石灰,每亩100kg,抑制初侵染源的形成。(3)在苹果开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预防果腐。(4)于萌芽期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初花期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700~8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

58.苹果干眼烂果病

Apple Botrytis fruit rot

症状 苹果干眼烂果病又称灰霉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及嫩枝。果实染病,未成熟果实受害重,果皮呈灰白色至灰褐色水渍状病斑,不凹陷,后扩大变为黄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表面生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引致全果腐烂。后期病果上可产生不规则形黑色菌核。叶片染病,产生褐色斑点,渐扩大,表面生少量灰霉;嫩枝染病,能引起腐烂,上面着生叶片常早期脱落。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 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Botry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Whetzel 称富氏葡萄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大小124~165×2.5~5(μm),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无色,大小1.86~4.97×1.24~4.3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落叶上越冬或越夏。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入为害。病菌发育温限2~31℃,最适温度20~23℃,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高湿状态易发病。早春低温、高湿、曰照不足利于灰霉病发生。此外,栽植过密、灌水过多、管理不及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2)消灭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除掉病残枝、叶及落地病果,集中销毁。(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65%抗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武夷菌素(B0—10)水剂15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共防3~4次。

59.苹果青霉病

Apple blue mold rot

症状 苹果青霉病又称水烂病。为害近成熟或成熟期的果实,发病初期,果实局部腐烂,果面出现淡或淡褐色圆形水渍状病斑,成圆锥状深入果肉,条件适宜时病部扩展迅速,10余天即全果腐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小瘤状霉块,菌丝初白色,后变为青绿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易随气流扩散。腐烂的果肉具强烈的霉味。

病原 Penicillium expansum (Link) Thom 称扩展青霉,属半知菌类真菌。菌落粒状,粉层较薄,灰绿色,背棉色,白色边缘宽2~2.5(mm),灰白色,帚状枝不对称。分生孢子梗直立,具分隔,顶端1~2次分枝,小梗细长,瓶状:梗顶念珠状串生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形或扁圆形。分生孢子集结时呈青绿色。此外,意大利青霉(P. italicum Wehmer)、常现青霉(P. frequentans Westling)、冰岛青霉(P. islandicum Sopp)、圆弧青霉(ium

Westling)、壳青霉(P. crustosum Thom)也是该病病原。另有报道,柑橘、花生和猕猴桃上的3种青霉菌:tum var. californicum Thom;P. viridicatum Westling;eum

对苹果也有致病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此病主要发生在贮藏运输期间,病菌经伤口侵入致病,也可由果柄和萼凹处侵入,很少经果实皮孔侵入。病菌孢子能忍耐不良环境条件,随气流传播,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传病;分生孢子落到果实伤口上,便迅速萌发,侵入果肉,分解毒素——Patulin

及分解中胶层,致细胞离解,使果肉软腐。有时毒素也可混进苹果汁里。气温25℃左右,病害发展最快;0℃时孢子虽不能萌发,但侵入的菌丝能缓慢生长,果腐继续扩展;靠近烂果的果实,如表面有刺伤,烂果上的菌丝会直接侵入健果而引起腐烂。在贮藏期及末期,窖温较高时病害扩展快,在冬季低温下病果数量增长很少。分生孢子萌发温限3~30℃,适温15℃;相对湿度大于90%不能萌发,最适pH4。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3~30℃,适温20℃。该病用塑料袋袋装贮藏发病多。

防治方法 (1)防止碰伤果皮,减少伤口。青霉病菌多从伤口侵入,因此在果实采摘、堆放、分级、搬运及贮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碰伤、刺伤、挤压果实,造成伤口。如发现伤果,及时捡出处理。(2)贮藏库保持清洁卫生。入库前进行果库消毒;贮藏期间,控制库内温度,保持在1~2℃范围内;经常检查,发现烂果及时捡除。(3)药剂处理。苹果采收后,用1000~2500mg/kg噻苯咖唑或500~1000mg/kg 50%苯菌灵;5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氨丁烷200倍液、45%特克多(唾菌灵)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药液浸孢5分钟,然后再贮藏,有一定的防效。(4)采用单果包装。包装纸上可喷洒仲丁胺300倍液或其它挥发性杀菌剂。(5)提倡采用气调,控制贮藏温度为0~2℃,O2为3%~5%,C02¬为10%~15%。

60.苹果褐腐病 Apple brown rot

症状 苹果褐腐病又称菌核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染花和果枝。该病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是苹果生长后期和贮藏及运输期重要病害。发病初期产生淡褐色水溃状圆形小病斑,后病部迅速扩展,10℃经10天全果腐烂,高温时腐烂更快,0℃病菌仍可扩展。受害果失去香味,组织松软呈海绵状,略具弹性,病部常产生灰白色至灰褐色小绒球状突起的霉丛——即病菌的菌丝团,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多早期脱落,少数形成黑色僵果残留于树上。贮藏期间,病果呈现特异的蓝黑色斑块。花和果枝受害发生萎蔫或褐色溃疡。

病原 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称果产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Monilia fructigena Pers. 称仁果丛梗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 Monil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 Honey称果生链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病果上密生灰白色菌丝团,其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丝状,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念珠状排列,无色,单胞,椭圆形或柠檬形,大小11~31×85~17(μm)。菌核黑色,不规则,大小1mm左右,l~2年后萌发出子囊盘,灰褐色,漏斗状,外部平滑,大小3~5(mm),盘梗长5~30(mm),色泽较浅。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25~215×7~1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大小10~15×5~8(μm)。自然条件下该菌有性阶段不常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或孢子在僵果内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潜育期5~10天。果实近成熟期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挤压、碰撞,常造成大量伤口,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会迅速传播蔓延。

褐腐菌最适发育温度25℃,但在较高或较低温度下病菌仍可活动扩展。湿度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高湿度不仅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孢子的产生、萌发,还可使果实组织充水,增加感病性。果园管理差、病虫害严重、裂果或伤口多等均可导致褐腐病发生,特别是果树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褐腐病会大流行。苹果各品种中,晚熟品种如大国光、小国光、红玉、倭锦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病果及僵果,以减少侵染源。(2)采收时严格剔除伤果、病虫果,防止果实挤压碰撞,减少伤口。贮藏库温度最好保持在1~2℃,相对湿度90%;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病、伤果,以减少传染和损失。(3)在花前、花后及果实成熟时各喷一次1:1~2:160~240倍式波尔多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也可在花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61.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

Apple fly speck and sooty blotch

症状 两病均发生在苹果果皮外部,影响果实外观,降低食用和经济价值。

苹果蝇粪病又称污点病,在果面形成由十数个或数十个小黑点组成的斑块,黑点光亮而稍隆起,小黑点之间由无色菌丝沟通,形似蝇粪便,用手难以擦去,也不易自行脱落。

苹果煤污病在果面产生棕褐色或深褐色污斑,边缘不明显,似煤斑,菌丝层很薄用手易擦去,常沿雨水下流方向发病,农民称之为"水锈"。

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常混合发生,症状复杂,不易区分。但常见症状为:果皮表生黑色菌丝,上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或菌核;小黑点组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病斑,病斑处果粉消失。必要时可通过镜检病原菌进行区别。 病原 (1)蝇粪病 Leptothyrium pomi (Mont. et Fr.) Sacc. 称仁果细盾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半球形、圆形或椭圆形,小而黑色发亮,器壁组成细胞略呈放射状。未见形成真正的分生孢子。无性态为Zygophiala jamaicensis 也是该病病原。

(2) 煤污病Geoeodes pomigena (Schw.) Colby 称仁果黏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几乎全表生,形成薄膜,上生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有时菌丝细胞可分裂成厚垣孢子状;分生孢子器半球形,直径70~100(μm),高20~40(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直或稍弯,无色,成熟时双细胞,两端尖,大小10~12×2~3(μm),壁厚。

两菌生长温限6~29℃,适温26℃,pH5~13能生长,最适pH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病菌均可寄生于苹果芽、果台及枝条上越冬。翌春末,蝇粪病菌在菌丛里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为害。煤污病菌则以菌丝和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侵染。从6月上旬到9月下旬均可发病,集中侵染期7月初到8月中旬。

高温多雨利于病菌繁殖,对果面进行多次再侵染。北京地区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病菌在果面上迅速繁殖,病斑扩展迅速。黄河故道果园发病早,为害时间长。修剪不当、低洼积水、树冠过密、管理粗放的果园半月之内可使果蜜黑。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果园要开沟排涝,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降低果园湿度,清除园内杂草。(2)药剂防治。可用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一般果园可结合炭疽病、褐斑病、轮纹病等一起防治。在降雨量多、雨露曰多、通风不良的山沟果园应防治3~5次。

62.苹果黑腐病

Apple black rot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枝干和叶片。叶片染病,初在花瓣脱落后7~21天出现紫色小黑点,后扩展成边缘紫色的圆斑,中部黄褐色或褐色,似蛙眼状,直径4~5mm,严重的病叶褪绿脱落。枝干染病,多发生在衰老树的上部枝条上,初现红褐色凹陷斑,自皮层下突出许多黑色小粒点,树皮粗糙或开裂,严重的致大枝枯死。果实染病,多始于萼片处,初现红色小斑点,后成紫色,外缘红色,数周后,整个事片变成黑褐色,致果实萼端腐烂。花瓣脱落后幼果受侵,也现丘疹状红色或紫色斑点,果实成熟后迅速扩展。成熟果实染病,产生边缘有红晕的病斑,或形成黑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坚硬,不凹陷,常散有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ysalospora obtusa (Schw.) Cooke称仁果囊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一般只形成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器多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近圆形或卵圆形,黑色,直径144~360 (μm);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暗褐色,大小20~32×10~14(μm);子囊壳黑色,扁球形,顶部具短颈,大小200~400×180~324(μm),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130~180×21~32(μm);子囊孢子无色或黄褐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3~38×7~13(μm)。无性态为Sphaeropsis malorum Peck称仁果球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斑上或树上溃疡斑、落叶及僵果中越冬,翌年4月,苹果绽芽后释放出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进行传播。分生孢子释放取决于雨量及降雨持续时间。当花瓣脱落后4~6周,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16~32℃,相对湿度96%以上,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萌发,孢子通过气孔或表皮裂缝及伤口侵入,侵入适温26.6℃。瑞光、红玉、醇露、旭等易感病,金冠较抗病。衰弱树及幼叶和近成熟期果实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僵果、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2)精细整枝、修剪,及时剪除细弱病枝,适当回缩。(3)结合防治其他烂果病,从萌芽期开始喷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4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63.苹果树缺钾症

Apple potassium deficiency

症状 苹果树基部叶、叶部叶叶缘失绿现,且向上卷曲。严重缺钾时,叶缘失绿部变褐枯焦,严重的整叶焦枯,常挂在枝上,不易脱落。

病因 一是酸性土或砂土有机质少,易缺钾。二是土壤出现轻度缺钾,这时施入氮肥,易引发缺钾。三是砂质土壤施用石灰过多,也易引发缺钾。四是曰照不足,土壤湿度过大,常出现缺钾。缺钾诊断指标为叶片含钾量小于0.8%~1.0%,正常值为1.0~2.0%。

防治方法 (1)秋季基施充足的有机肥或含钾复合肥。(2)幼果膨大期667m2追施硫酸钾20~23kg或氯化钾15~18kg。(3)应急时,叶面喷施1%~2%硫酸钾或氯化钾,也可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