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公叔高澹)
双硬盘安装跳线设置方法图解
大家都知道,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等)上都会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盘(Master,MA)、从盘(Slave,SL)状态。如果在一根IDE数据线上接两个IDE设备的话,还必须分别将这两个IDE设备设置为一个为主盘,另一个为从盘状态。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 。
小提示: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惟一的IDE设备,不管这个IDE设备原先是设置为主盘还是从盘状态,都不需要对这个惟一的IDE设备重新设置跳线。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笔者就以此方案为例。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你自己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我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 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你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硬盘的电源插座和数据线接口之间
笔者曾经看到一块三星硬盘的跳线是设置在硬盘背面的电路板上。然后根据硬盘正面或数据线接口上方标示的跳线设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盘正面就有跳线设置图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插槽的Pin1,如图所示。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小提示:如果你的主板和硬盘都支持ATA 66/100/133,那么务必要使用80针的IDE数据线。否则,如果使用40针的IDE数据线的话(即与光驱的数据线相同),将会影响硬盘传输速率。
四、设置CMOS参数
对于新的主板来说,一般都会自动检测硬盘参数。也就是说只要硬盘安装正确,就无须设置CMOS。对于一些老主板来说,可能就需要手动进行设置了。
启动计算机后,按“Del”键进入CMOS Setup程序的主菜单。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IDE硬盘驱动器自动检测)”并回车,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盘的所有参数,包括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工作模式等等。检测结果表明,双硬盘的安装和设置已经成功。按“Esc”键,退回到主菜单。最后按快捷键“F10”或选择“Save And Exit Setup(存盘退出)”。退出CMOS Setup程序后,将重新启动计算机,如果在开机自检时,能检测出硬盘参数就说明已安装成功。
不过在格式化硬盘时一定要注意“盘符交错”问题。例如你已将新硬盘分为三个区,格式化D盘时,千万不能输入“format D:”,而是要输入“format E:”,否则你只会格式化老硬盘的C盘。建议在格式化新硬盘之前不要挂接老硬盘,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
其实安装双硬盘的过程比较简单,只要你能细心一般就可以顺利完成。如果你的主板比较老,安装双硬盘之后,如果出现在通电自检时就可能死机、锁住,或者硬盘容量显示错误等现象。那么很可能是遇到了硬盘容量限制问题,可以通过一些软件来实现容量利用。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留言交流
++++++++++++++
怎么分区都可以,需要注意的就是分区有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就是逻辑盘的分区)之分。系统需要在主分区上做引导,通常就是C盘,后面的全部划分为扩展分区,在划分逻辑盘,你的B盘这个盘做一个分区就分那种都可以,建议也采用主分区,方便以后可能需要到这个盘做系统是免去不必要的麻烦。扩展分区上的逻辑盘可以存放系统文件,但是无法引导系统。
纯净的系统GHOST包有很多,个人建议使用 雨林木风 的,各大系统论坛都停止了新补丁包集成系统的推出了的,所以不要再所谓最新的,哪些绝大部分是其它爱好者修改的,不是原版的了,还是用原版的加360修复下最新的十来个补丁更好。
+++++++++++++++++++++
先说硬件:
1,IDE 1 单独接A主硬盘为一个数据线,IDE 2 接B副硬单和光驱接为一个数据线(要调整调帽,不能让其有冲突).
连接是否成功,看BIOS中是否出现2个硬盘和光驱的显示。
主硬盘:如果没显示两个硬盘,说明两个硬盘冲突,需要跳帽。
「Advanced BIOS Features
⊥|
|→First Boot Device HDD-0
|→Second Boot Device HDD-1
副硬盘:因为一会还需要调回,所以副硬盘可以不用调。
「Advanced BIOS Features
⊥|
|→First Boot Device HDD-1
|→Second Boot Device HDD-1
如需要光驱,只需把First Boot Device CD-ROM 就可以拉。
2。分盘
我的电脑→右击 管理→ 存储→硬盘管理
你想怎么分都可以拉,大小。名称。自己命名咯
++++++++++++++++++++++++++++++++++++++
一、确定连接方案
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等)上都会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盘(Master,MA)、从盘(Slave,SL)状态。如果在一根IDE数据线上接两个IDE设备的话,还必须分别将这两个IDE设备设置为一个为主盘,另一个为从盘状态。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
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惟一的IDE设备,不管这个IDE设备原先是设置为主盘还是从盘状态,都不需要对这个惟一的IDE设备重新设置跳线。
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你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硬盘的电源插座和数据线接口之间,如图1所示。
有些三星硬盘的跳线是设置在硬盘背面的电路板上,然后根据硬盘正面或数据线接口上方标示的跳线设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盘正面就有跳线设置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中标示的设置方案,取出所有跳线帽就是从盘了,如图3所示。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的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插槽的Pin1,如图5所示。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如果主板和硬盘都支持ATA66/100/133,那么务必要使用80针的IDE数据线。否则,如果使用40针的IDE数据线的话(即与光驱的数据线相同),将会影响硬盘传输速率。
四、在老硬盘和新硬盘的电源接口上分别插上电源线。
PS:一般说来,无论哪种硬盘,都是由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组成。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
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由于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上图所示的就是WD200BB的产品标签。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接口插座、主从设
置跳线器和数据线接口插座,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从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的位置。
接口部分: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插座和数据接口插座两部份,其中电源插座就是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插座则是硬盘数据与主板控制芯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交换的通道,使用时是用一根数据电缆将其与主板IDE接口或与其它控制适配器的接口相连接,经常听说的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也就是指数据电缆,数据接口主要分成IDE接口、SATA接口和SCSI接口三大派系。
控制电路板:大多数的控制电路板都采用贴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控制与接口电路等。在电路板上还有一块ROM芯片,里面固化的程序可以进行硬盘的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在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容量不等的高速数据缓存芯片,在此块硬盘内结合有2MB的高速缓存。
固定面板:就是硬盘正面的面板,它与底板结合成一个密封的整体,保证了硬盘盘片和机构的稳定运行。在面板上最显眼的莫过于产品标签,上面印着产品型号、产品序列号、产品、生产日期等信息,这在上面已提到了。除此,还有一个透气孔,它的作用就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大气气压保持一致。
五、设置CMOS参数
对于新的主板来说,一般都会自动检测硬盘参数,也就是说只要硬盘安装正确,就无须设置CMOS。对于一些老主板来说,可能就需要手动进行设置了。
启动计算机后,按“Del”键进入CMOSSetup程序的主菜单,选择“IDEHDDAutoDetection(IDE硬盘驱动器自动检测)”并回车,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盘的所有参数,包括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工作模式等等。检测结果表明,双硬盘的安装和设置已经成功。按“Esc”键,退回到主菜单,最后按快捷键“F10”或选择“SaveAndExitSetup(存盘退出)”。退出CMOSSetup程序后,将重新启动计算机,如果在开机自检时,能检测出硬盘参数就说明已安装成功。
用Fdisk进行硬盘的重新分区及用Format进行硬盘分区的格式化。不过在格式化硬盘时一定要注意“盘符交错”问题。例如已将新硬盘分为三个区,格式化D盘时,千万不能输入“formatD:”,而是要输入“formatE:”,否则只会格式化老硬盘的C盘。建议在格式化新硬盘之前不要挂接老硬盘,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安装双硬盘的过程比较简单,只要、细心一般就可以顺利完成。如果主板比较老,安装双硬盘之后,出现在通电自检时就可能死机、锁住,或者硬盘容量显示错误等现象,那么很可能是遇到传说中的硬盘容量限制问题了。
后记:今天小艳换了台新电脑,要把旧电脑里的大达10G的资料copy到新电脑里,接不到如此海量的移动硬盘,于是只有采取一台机器挂接两个硬盘的方法了,全程由寝室的牛人DoctorZ.H.Y指导并完成。虽然自己并未参与,但还是兴趣颇浓的对其研究了一下,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并请教了实验室的同学,终于很开心地搞明白了,特把该资料列出来,以免被遗忘了,希望自己下次能够动手实践一下。
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公叔高澹)
双硬盘安装跳线设置方法图解
大家都知道,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等)上都会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盘(Master,MA)、从盘(Slave,SL)状态。如果在一根IDE数据线上接两个IDE设备的话,还必须分别将这两个IDE设备设置为一个为主盘,另一个为从盘状态。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 。
小提示: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惟一的IDE设备,不管这个IDE设备原先是设置为主盘还是从盘状态,都不需要对这个惟一的IDE设备重新设置跳线。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笔者就以此方案为例。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你自己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我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 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你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硬盘的电源插座和数据线接口之间
笔者曾经看到一块三星硬盘的跳线是设置在硬盘背面的电路板上。然后根据硬盘正面或数据线接口上方标示的跳线设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盘正面就有跳线设置图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插槽的Pin1,如图所示。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小提示:如果你的主板和硬盘都支持ATA 66/100/133,那么务必要使用80针的IDE数据线。否则,如果使用40针的IDE数据线的话(即与光驱的数据线相同),将会影响硬盘传输速率。
四、设置CMOS参数
对于新的主板来说,一般都会自动检测硬盘参数。也就是说只要硬盘安装正确,就无须设置CMOS。对于一些老主板来说,可能就需要手动进行设置了。
启动计算机后,按“Del”键进入CMOS Setup程序的主菜单。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IDE硬盘驱动器自动检测)”并回车,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盘的所有参数,包括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工作模式等等。检测结果表明,双硬盘的安装和设置已经成功。按“Esc”键,退回到主菜单。最后按快捷键“F10”或选择“Save And Exit Setup(存盘退出)”。退出CMOS Setup程序后,将重新启动计算机,如果在开机自检时,能检测出硬盘参数就说明已安装成功。
不过在格式化硬盘时一定要注意“盘符交错”问题。例如你已将新硬盘分为三个区,格式化D盘时,千万不能输入“format D:”,而是要输入“format E:”,否则你只会格式化老硬盘的C盘。建议在格式化新硬盘之前不要挂接老硬盘,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
其实安装双硬盘的过程比较简单,只要你能细心一般就可以顺利完成。如果你的主板比较老,安装双硬盘之后,如果出现在通电自检时就可能死机、锁住,或者硬盘容量显示错误等现象。那么很可能是遇到了硬盘容量限制问题,可以通过一些软件来实现容量利用。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留言交流
++++++++++++++
怎么分区都可以,需要注意的就是分区有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就是逻辑盘的分区)之分。系统需要在主分区上做引导,通常就是C盘,后面的全部划分为扩展分区,在划分逻辑盘,你的B盘这个盘做一个分区就分那种都可以,建议也采用主分区,方便以后可能需要到这个盘做系统是免去不必要的麻烦。扩展分区上的逻辑盘可以存放系统文件,但是无法引导系统。
纯净的系统GHOST包有很多,个人建议使用 雨林木风 的,各大系统论坛都停止了新补丁包集成系统的推出了的,所以不要再所谓最新的,哪些绝大部分是其它爱好者修改的,不是原版的了,还是用原版的加360修复下最新的十来个补丁更好。
+++++++++++++++++++++
先说硬件:
1,IDE 1 单独接A主硬盘为一个数据线,IDE 2 接B副硬单和光驱接为一个数据线(要调整调帽,不能让其有冲突).
连接是否成功,看BIOS中是否出现2个硬盘和光驱的显示。
主硬盘:如果没显示两个硬盘,说明两个硬盘冲突,需要跳帽。
「Advanced BIOS Features
⊥|
|→First Boot Device HDD-0
|→Second Boot Device HDD-1
副硬盘:因为一会还需要调回,所以副硬盘可以不用调。
「Advanced BIOS Features
⊥|
|→First Boot Device HDD-1
|→Second Boot Device HDD-1
如需要光驱,只需把First Boot Device CD-ROM 就可以拉。
2。分盘
我的电脑→右击 管理→ 存储→硬盘管理
你想怎么分都可以拉,大小。名称。自己命名咯
++++++++++++++++++++++++++++++++++++++
一、确定连接方案
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等)上都会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盘(Master,MA)、从盘(Slave,SL)状态。如果在一根IDE数据线上接两个IDE设备的话,还必须分别将这两个IDE设备设置为一个为主盘,另一个为从盘状态。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
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惟一的IDE设备,不管这个IDE设备原先是设置为主盘还是从盘状态,都不需要对这个惟一的IDE设备重新设置跳线。
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你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硬盘的电源插座和数据线接口之间,如图1所示。
有些三星硬盘的跳线是设置在硬盘背面的电路板上,然后根据硬盘正面或数据线接口上方标示的跳线设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盘正面就有跳线设置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中标示的设置方案,取出所有跳线帽就是从盘了,如图3所示。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的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插槽的Pin1,如图5所示。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如果主板和硬盘都支持ATA66/100/133,那么务必要使用80针的IDE数据线。否则,如果使用40针的IDE数据线的话(即与光驱的数据线相同),将会影响硬盘传输速率。
四、在老硬盘和新硬盘的电源接口上分别插上电源线。
PS:一般说来,无论哪种硬盘,都是由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组成。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
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由于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上图所示的就是WD200BB的产品标签。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接口插座、主从设
置跳线器和数据线接口插座,而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从下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的位置。
接口部分: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插座和数据接口插座两部份,其中电源插座就是与主机电源相连接,为硬盘正常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插座则是硬盘数据与主板控制芯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交换的通道,使用时是用一根数据电缆将其与主板IDE接口或与其它控制适配器的接口相连接,经常听说的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也就是指数据电缆,数据接口主要分成IDE接口、SATA接口和SCSI接口三大派系。
控制电路板:大多数的控制电路板都采用贴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控制与接口电路等。在电路板上还有一块ROM芯片,里面固化的程序可以进行硬盘的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在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容量不等的高速数据缓存芯片,在此块硬盘内结合有2MB的高速缓存。
固定面板:就是硬盘正面的面板,它与底板结合成一个密封的整体,保证了硬盘盘片和机构的稳定运行。在面板上最显眼的莫过于产品标签,上面印着产品型号、产品序列号、产品、生产日期等信息,这在上面已提到了。除此,还有一个透气孔,它的作用就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大气气压保持一致。
五、设置CMOS参数
对于新的主板来说,一般都会自动检测硬盘参数,也就是说只要硬盘安装正确,就无须设置CMOS。对于一些老主板来说,可能就需要手动进行设置了。
启动计算机后,按“Del”键进入CMOSSetup程序的主菜单,选择“IDEHDDAutoDetection(IDE硬盘驱动器自动检测)”并回车,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盘的所有参数,包括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工作模式等等。检测结果表明,双硬盘的安装和设置已经成功。按“Esc”键,退回到主菜单,最后按快捷键“F10”或选择“SaveAndExitSetup(存盘退出)”。退出CMOSSetup程序后,将重新启动计算机,如果在开机自检时,能检测出硬盘参数就说明已安装成功。
用Fdisk进行硬盘的重新分区及用Format进行硬盘分区的格式化。不过在格式化硬盘时一定要注意“盘符交错”问题。例如已将新硬盘分为三个区,格式化D盘时,千万不能输入“formatD:”,而是要输入“formatE:”,否则只会格式化老硬盘的C盘。建议在格式化新硬盘之前不要挂接老硬盘,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安装双硬盘的过程比较简单,只要、细心一般就可以顺利完成。如果主板比较老,安装双硬盘之后,出现在通电自检时就可能死机、锁住,或者硬盘容量显示错误等现象,那么很可能是遇到传说中的硬盘容量限制问题了。
后记:今天小艳换了台新电脑,要把旧电脑里的大达10G的资料copy到新电脑里,接不到如此海量的移动硬盘,于是只有采取一台机器挂接两个硬盘的方法了,全程由寝室的牛人DoctorZ.H.Y指导并完成。虽然自己并未参与,但还是兴趣颇浓的对其研究了一下,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并请教了实验室的同学,终于很开心地搞明白了,特把该资料列出来,以免被遗忘了,希望自己下次能够动手实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