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试论咸丰以后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及影响

IT圈 admin 40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东方莎莉)

第27卷第4期 2011年7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I.27,No.4 Ju1.2011 试论咸丰以后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及影响 肖 中,贺晓婧 830046)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摘 要】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 过程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势力迅速崛起,权力不断扩大。清王朝的政权结构发生变化,中央权力严 重削弱,地方权力增强。它是影响清末政局嬗变的主要力量之一。 【关键词】咸丰;汉族督抚;崛起;影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11)04—0040—04 【中图分类号]K252 On the Rise of the Han Governor’S Forces after Xianfe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ir Influence XIAO Zhong,HE Xiao—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Xi 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China) Abstract:Taiping Rebellio movement broke OUt in 1851,which made the Qing Dynasty face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of its governance.In the process of suppressing the peasant uprising,Zeng Guofan,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local governors power rose rapidly and expanded his rights unceasingly led tO form a lOSt control of situation.The Qing Dynasty’S power structure had been changed and the central authority had been weakened seriously,while the place authority had been an- hanced.It was the main forces which affected the political evolu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Xianfeng;Han governors;rise;influence 督抚制度,是清代政治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 督抚为封疆大吏,“掌厘治军民,综治文武,察举官 的冲击,完全打乱了满清政府原固有的统治秩序。 正如马克思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中国 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 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 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 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3 太平天国运 动后,督抚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解体 过程”。 吏,修饬封疆”[133336。其职权之隆,地位之尊,为 历代所不及。咸丰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时 期,督抚权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就 是中央集权衰弱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崛起权力扩 大。这种变化使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结构 得以重新调整,对当时的政局和以后的历史都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清王朝为保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 、督抚势力的崛起的原因 设立民族藩篱,防止汉族官员掌握军政实权和要 害部门还要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尤其禁绝汉族地 19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内忧外患,一方面清政府既遭到鸦片战争的沉重 方官员身兼军政,养成足可同满族皇室隐隐相抗 的实力。地方督抚虽然节制地方民政、财政、司 打击,遇上了“亘古未有的奇变”,“当中国与整个 世界的变化日益结为一体,并日益卷进造成这些 机制之中时,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特征就发生了深 刻而不可逆转的变迁”[2]。另一方面,又面临着 社会内部危机的加据,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 【收稿日期]2011-05—09 法等,但又不能独立行使权力,难有所作为。而督 抚在战争中的地位更是无足轻重,正像薛福成所 描写的那样:“国家承平于二百年,凡有大寇,兴大 兵役,必特简经略大臣及参赞大臣。继乃有佩钦 差大臣关防及号为会办、帮办者,皆王公亲要之 【作者简介】肖中(1985一),男,甘肃文县人,新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经济研究。 40・--—— 

臣,勋绩久著,呼应素灵。吏部助之用人,户部为 拨巨饷,萃天下全力以经营之。总督、巡抚不过 承号令、备策应而已,其去一督抚,犹拉枯朽也。 故督抚皆奉命维遘,罔敢违异。”E43然而,在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时,这套多年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 完全失灵,而且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障碍,到 了非破除不可的时候了。由此,清王朝“王威素 重”的中央集权的权力体制向“内轻外重”的权力 汉族官员,曾国藩屡次失利的危难之时,是文庆力 言:国藩负时望,能杀贼,终当建非常之功,“时时 左右之,,[ 。对于其他汉族官员,奏请咸丰皇帝信 用以专,“信任勿他调,以观厥成”E妇n 。 盯。肃 顺在满族亲贵中算是一位政治见识颇高的人,他 不但对汉族名流礼贤下士,而且对后来的中兴名 将曾国藩,胡林翼颇为推重。可以说,文庆、肃顺 等人的举荐为晚清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做出了重 体制转变。 (一)满清内部优秀人才的缺乏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满清政府还是因循旧 制,命令大学士赛上阿(蒙古族)为钦差大臣,乌兰 泰(满人)、向荣两人为大将,调集了八旗兵、绿营 兵前去镇压起义,但是曾经为满清入关立下汗马 功劳的八旗劲旅以及在尔后的历次战役中屡显兵 威的绿营兵,早在乾隆末年度过了他们的黄金时 代而步人了他们的垂暮之年,此时的满蒙亲贵多 “养尊处优”,长期闲居京师,暮气日深,早已失去 了清初各贝勒、贝子那样的骁勇剽悍的锐气,且 “八旗劲旅亦因承平日久不习兵战”。[5]经过两年 的时间,太平天国起义不但没有被镇压,而且呈燎 原之势。 到同光时期,满洲贵族知兵善战者更是乏人, 据说王士珍以汉人补授副都统后,光绪皇帝曾颇 有感慨的对他说:“你这要与旗人共事了,他们都 糊涂哇。”【6 而当时有才识的端方虽为满人,亦“常 常贬诋满人为不肖”[7]。早在咸丰时期,协办大学 士、户部尚书肃顺也曾贬斥“旗人做外官,一事不 懂,一字不识,所事件皆请教于门政”[8]。常谓“满 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只要钱耳”[g]。 我们从这满人的自贬当中就已经看清满人已衰败 不堪。 (二)满洲亲贵重臣的举荐 咸光年间,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除了满族内 部人才极度缺乏之原因,其满洲亲贵重臣的举荐 与之关系重大,其代表人物以大学士、军机大臣满 族人文庆、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为首。他们 已经认识到完全依靠满族人与八旗兵,绝对不可 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必须倚重于汉族官僚。 文庆于平时即多次向咸丰帝“密清破除满汉 畛域之见,不拘资格以用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后,文庆更是力主重用汉人,他曾多次向咸丰帝建 议:“当此多事危难之秋,欲办天下之事,当重用汉 臣。”[5]文庆在举荐汉人的同时,在政治上也保护 大的贡献。 (三)中央军权、财权、人事权的下移是汉族督 抚势力崛起的重要原因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中央军队八旗、 绿营已无战斗力,咸丰初年谕令在籍官绅举办团 练,原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权宜之计,却造成兵为将 有、饷由师筹的私人属性的地方势力,这种“兵为 将有”局面的产生,在清王朝原有的高度中央集权 为特点的权力结构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此后这些 将领开始利用他们手中的军队向政权渗透。如湘 军创建之初,左宗棠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时,就 “隐操湖南全省之权,于是一意以策应湘军为己 任,筹饷治兵不遗余力”[1o3。咸丰五年(1855)胡 林翼担任湖北巡抚,正式开始了湘军大帅与地方 政权的结合。咸丰十年(1860)以后,曾国藩、李鸿 章、左宗棠靠他们手中的军队,分别担任两江总 督、江苏巡抚、浙江巡抚,他们各自盘踞一地,以军 队为资本,日益形成了各自的武装政治集团。清 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支柱也就下移到地方督抚手 中。由此,督抚掌握了军权而且不断的膨胀,而督 抚拥有军权是其势力兴起不断崛起的象征。 统一的财政权是清王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基 础,财政权的下放,为督抚权力的扩张提供了契 机。咸丰以前户部统筹一切财权,拥有“制天下之 经费”的权力,由于国家财力困难和镇压农民起义 的需要,1853年后,清王朝变通京饷拨解的办法, 允许各省各地就地筹饷,厘金有统兵大臣和督抚 自行掌握,赋予地方督抚控制财政的合法权力。 即使藩司也只能“署纸尾,不能问其出人”[1 。就 地筹饷与厘金制度的实行,使地方的财政权有所 扩大,随着战争的深入,其权力也不断扩大。 随着军权与财权的下移,与之俱来的另一重 大变化,就是原属中央的人事大权,有很大一部分 落人地方督抚手中。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司道 以下官员的任命多由督抚凑定,一省人事权也落 人督抚手中。如“李鸿章待皖人,乡谊最厚。晚年 一4】一 

坐镇北洋,凡乡人有求,无不应之,久之,闻风麋 集,居所军营,安置殆遍,外省人几无容足之 所”[12]。更有甚者,连另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 征求有实力督抚的意见。慈禧太后每简督、抚, “必先密询国藩,问其贤否”,被曾国藩荐举的“疆 臣臣阃师,几遍海内”-1]1¨H ¨ 。人事权的下移, 使掌握黜陟大权的皇权遭到严重的削弱,但另一 方面,却不断扩大了地方督抚的权力,巩固了地方 督抚的势力,提高了督抚的政治地位。但在统一 的局面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已不同于以往,地方 督抚在中央决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保持了200 多年的中央与地方“内外相维”的权力平衡变为失 衡,中国的历史由此而改变。 二、汉族督抚崛起的影响 19世纪6O至9O年代晚清地方督抚崛起使 清朝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 权力易手,汉族官僚集团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体 系。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虽然不会导致清政权 的阶级实质发生变化,但是,它却对中国当时及以 后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汉族督抚 迅速崛起,虽然帮助清政府渡过了政治危机但是 使清朝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的汉族地主得到 重用,这不仅改变了满族贵族“轻率偾事”,丧师失 利的局面,而且也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使 满汉地主联合起来,共同镇压蓬勃而起的农民起 义。但随着地方权力的不断膨胀,也使得在太平 天国起义打击下已经瘫痪的清朝地方政权得以恢 复、重建,使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得以稳定,安 全渡过政治危机。但清王朝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一即丧失了部分的权力。从此清政府中央高 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中央的权力和实力 衰弱,由强变弱;而地方的势力和权力不断的增 强,由弱变强。正如范文澜所言:“曾国藩为首的 湘军,挽救了满清,同时客观上也削弱了满清,满 汉统治者之间势力起着显著变化,从此满清政权, 逐渐向汉军族军阀转移”[1 。 在镇压历次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批汉族地 主官僚知识分子被擢为地方督抚,从而使地方督 抚中的满汉成员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除了边疆 及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当时内地省份的督抚, 基本全由汉族官僚担任,一时地方大员,“几成汉 人之天下”,此实为鸦片战争前“历朝所无之 一42一 事”[“]。而且地方督抚往往与汉族军机大臣彼此 呼应,相互援引。如李鸿章与孙毓汶、徐用仪之 间,翁同 与刘坤一、谭钟麟之间,等等,彼此在重 大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这也是地方督抚中汉族 督抚权力增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有人指 出:清末,清政府“实际业已反满为汉,朝廷仅具一 空洞之躯壳,不啻告朔饩羊而已”L1 。 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清朝权力结构的变 化,大批汉族地主官僚担任地方督抚,集军、政、 财、外交诸权于一身,声势显赫,一时无比。这固 然有利于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使清政府得 以继续统治,但中央政府的权力遭到削弱,对地方 控制力逐渐下降,这种现象越到晚清时期越明显。 当时就有人指出:“外重内轻之渐”实已形 成【1jl ¨ H。凡有重大的决策以他们的意见为 取舍,他们的言行举措直接影响到晚清的朝政大 局,“朝有大政,咨而后行”[1111913 ̄11914,如1862年 两江总督何桂清因弃苏、常--'>J'l被革职下狱,原拟 斩监侯。当时大学士祁寓藻等17人联名上疏论 救,朝廷交曾国藩察议。曾国藩疏言:“疆吏以城 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1]1 这年冬 天,就将何桂清处死。又如李鸿章,长期坐镇北 洋,“中外瞩望,声出政府之上,政府亦倚为重”。 《清史稿・李鸿章传》中称李鸿章“既平大难,独主 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 为重臣,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 也”[1]1 。可见,清政府对他的倚重程度之深。 清廷对督抚大臣的信任和倚重,表明了清代外重 内轻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和中央权威的严重衰弱。 外重内轻政治局面的发展结果,必然带来地方的 独立倾向以及同中央分庭抗礼。如果说在同治初 年,清政府能借口战败逃跑处死何桂清,光绪初年 因杨乃武案、河南王树汶案等罢免自巡抚杨昌浚、 李鹤年等以下一大批官员的话,那么到了光绪中 叶,纵使地方督抚公然抗命朝廷,矫旨不尊,朝廷 对这些督抚已不能“稍加谴责”更谈不上给予什么 处分了。 清末新政期间,地方督抚的权势及对政局的 影响力进一步加剧,出现了各省督抚之力,未尝不 足以敌中央局面,在清政府的决策中拥有很大的 发言权,“疆臣建议,每每立见实行” ̄C16]地方督抚 左右政局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义和团运动期间, 刘坤一、张之洞发起,联络东南诸省督抚同各国驻 沪领事开展的“东南互保”活动。“东南互保”可以 

说是晚清地方督抚公开抗拒中央,同中央政府闹 独立的严重事件,是地方督抚对慈禧太后专制淫 威的公然挑战。地方督抚专权到如此地步,中央 集权可以说是名存实亡。随着这种分离独立倾向 的扩大,清政府最终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1995:275-27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3. [4]薛福成.叙疆吏建树之基[A].丁凤麟,王欣之编.徐 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9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 学社会学院.晚请国家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7:295. [6]荣孟源等.近代稗海(第十一辑)[M].成都:四Jl1人 民出版社,1988:267. [7]何德刚.春明梦录・客座偶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3:31(影印本). [8]陈恒庆.归里清潭[A].凌霄一士随笔(第二册)[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637. [9]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83:497. [10]王阉运.湘军志[M].长沙:岳麓书社,1983:8. [11]王安定.湘军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3:21. [12]荣孟源等.近代稗海(第一辑)[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985:213. [13]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79:189. [14]金兆丰.清史大纲(卷九)[M].长沙:开明书店, 1935:139. [15]金梁.四朝佚闻[M].景复东印刷局排印本. [1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7: 】048. [责任编辑:王小恒] 一43— 

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东方莎莉)

第27卷第4期 2011年7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I.27,No.4 Ju1.2011 试论咸丰以后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及影响 肖 中,贺晓婧 830046)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摘 要】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 过程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势力迅速崛起,权力不断扩大。清王朝的政权结构发生变化,中央权力严 重削弱,地方权力增强。它是影响清末政局嬗变的主要力量之一。 【关键词】咸丰;汉族督抚;崛起;影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11)04—0040—04 【中图分类号]K252 On the Rise of the Han Governor’S Forces after Xianfe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ir Influence XIAO Zhong,HE Xiao—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Xi 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China) Abstract:Taiping Rebellio movement broke OUt in 1851,which made the Qing Dynasty face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of its governance.In the process of suppressing the peasant uprising,Zeng Guofan,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local governors power rose rapidly and expanded his rights unceasingly led tO form a lOSt control of situation.The Qing Dynasty’S power structure had been changed and the central authority had been weakened seriously,while the place authority had been an- hanced.It was the main forces which affected the political evolu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Xianfeng;Han governors;rise;influence 督抚制度,是清代政治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 督抚为封疆大吏,“掌厘治军民,综治文武,察举官 的冲击,完全打乱了满清政府原固有的统治秩序。 正如马克思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中国 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 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 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 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3 太平天国运 动后,督抚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解体 过程”。 吏,修饬封疆”[133336。其职权之隆,地位之尊,为 历代所不及。咸丰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时 期,督抚权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就 是中央集权衰弱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崛起权力扩 大。这种变化使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结构 得以重新调整,对当时的政局和以后的历史都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清王朝为保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 、督抚势力的崛起的原因 设立民族藩篱,防止汉族官员掌握军政实权和要 害部门还要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尤其禁绝汉族地 19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内忧外患,一方面清政府既遭到鸦片战争的沉重 方官员身兼军政,养成足可同满族皇室隐隐相抗 的实力。地方督抚虽然节制地方民政、财政、司 打击,遇上了“亘古未有的奇变”,“当中国与整个 世界的变化日益结为一体,并日益卷进造成这些 机制之中时,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特征就发生了深 刻而不可逆转的变迁”[2]。另一方面,又面临着 社会内部危机的加据,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 【收稿日期]2011-05—09 法等,但又不能独立行使权力,难有所作为。而督 抚在战争中的地位更是无足轻重,正像薛福成所 描写的那样:“国家承平于二百年,凡有大寇,兴大 兵役,必特简经略大臣及参赞大臣。继乃有佩钦 差大臣关防及号为会办、帮办者,皆王公亲要之 【作者简介】肖中(1985一),男,甘肃文县人,新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经济研究。 40・--—— 

臣,勋绩久著,呼应素灵。吏部助之用人,户部为 拨巨饷,萃天下全力以经营之。总督、巡抚不过 承号令、备策应而已,其去一督抚,犹拉枯朽也。 故督抚皆奉命维遘,罔敢违异。”E43然而,在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时,这套多年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 完全失灵,而且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障碍,到 了非破除不可的时候了。由此,清王朝“王威素 重”的中央集权的权力体制向“内轻外重”的权力 汉族官员,曾国藩屡次失利的危难之时,是文庆力 言:国藩负时望,能杀贼,终当建非常之功,“时时 左右之,,[ 。对于其他汉族官员,奏请咸丰皇帝信 用以专,“信任勿他调,以观厥成”E妇n 。 盯。肃 顺在满族亲贵中算是一位政治见识颇高的人,他 不但对汉族名流礼贤下士,而且对后来的中兴名 将曾国藩,胡林翼颇为推重。可以说,文庆、肃顺 等人的举荐为晚清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做出了重 体制转变。 (一)满清内部优秀人才的缺乏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满清政府还是因循旧 制,命令大学士赛上阿(蒙古族)为钦差大臣,乌兰 泰(满人)、向荣两人为大将,调集了八旗兵、绿营 兵前去镇压起义,但是曾经为满清入关立下汗马 功劳的八旗劲旅以及在尔后的历次战役中屡显兵 威的绿营兵,早在乾隆末年度过了他们的黄金时 代而步人了他们的垂暮之年,此时的满蒙亲贵多 “养尊处优”,长期闲居京师,暮气日深,早已失去 了清初各贝勒、贝子那样的骁勇剽悍的锐气,且 “八旗劲旅亦因承平日久不习兵战”。[5]经过两年 的时间,太平天国起义不但没有被镇压,而且呈燎 原之势。 到同光时期,满洲贵族知兵善战者更是乏人, 据说王士珍以汉人补授副都统后,光绪皇帝曾颇 有感慨的对他说:“你这要与旗人共事了,他们都 糊涂哇。”【6 而当时有才识的端方虽为满人,亦“常 常贬诋满人为不肖”[7]。早在咸丰时期,协办大学 士、户部尚书肃顺也曾贬斥“旗人做外官,一事不 懂,一字不识,所事件皆请教于门政”[8]。常谓“满 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只要钱耳”[g]。 我们从这满人的自贬当中就已经看清满人已衰败 不堪。 (二)满洲亲贵重臣的举荐 咸光年间,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除了满族内 部人才极度缺乏之原因,其满洲亲贵重臣的举荐 与之关系重大,其代表人物以大学士、军机大臣满 族人文庆、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为首。他们 已经认识到完全依靠满族人与八旗兵,绝对不可 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必须倚重于汉族官僚。 文庆于平时即多次向咸丰帝“密清破除满汉 畛域之见,不拘资格以用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后,文庆更是力主重用汉人,他曾多次向咸丰帝建 议:“当此多事危难之秋,欲办天下之事,当重用汉 臣。”[5]文庆在举荐汉人的同时,在政治上也保护 大的贡献。 (三)中央军权、财权、人事权的下移是汉族督 抚势力崛起的重要原因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中央军队八旗、 绿营已无战斗力,咸丰初年谕令在籍官绅举办团 练,原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权宜之计,却造成兵为将 有、饷由师筹的私人属性的地方势力,这种“兵为 将有”局面的产生,在清王朝原有的高度中央集权 为特点的权力结构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此后这些 将领开始利用他们手中的军队向政权渗透。如湘 军创建之初,左宗棠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时,就 “隐操湖南全省之权,于是一意以策应湘军为己 任,筹饷治兵不遗余力”[1o3。咸丰五年(1855)胡 林翼担任湖北巡抚,正式开始了湘军大帅与地方 政权的结合。咸丰十年(1860)以后,曾国藩、李鸿 章、左宗棠靠他们手中的军队,分别担任两江总 督、江苏巡抚、浙江巡抚,他们各自盘踞一地,以军 队为资本,日益形成了各自的武装政治集团。清 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支柱也就下移到地方督抚手 中。由此,督抚掌握了军权而且不断的膨胀,而督 抚拥有军权是其势力兴起不断崛起的象征。 统一的财政权是清王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基 础,财政权的下放,为督抚权力的扩张提供了契 机。咸丰以前户部统筹一切财权,拥有“制天下之 经费”的权力,由于国家财力困难和镇压农民起义 的需要,1853年后,清王朝变通京饷拨解的办法, 允许各省各地就地筹饷,厘金有统兵大臣和督抚 自行掌握,赋予地方督抚控制财政的合法权力。 即使藩司也只能“署纸尾,不能问其出人”[1 。就 地筹饷与厘金制度的实行,使地方的财政权有所 扩大,随着战争的深入,其权力也不断扩大。 随着军权与财权的下移,与之俱来的另一重 大变化,就是原属中央的人事大权,有很大一部分 落人地方督抚手中。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司道 以下官员的任命多由督抚凑定,一省人事权也落 人督抚手中。如“李鸿章待皖人,乡谊最厚。晚年 一4】一 

坐镇北洋,凡乡人有求,无不应之,久之,闻风麋 集,居所军营,安置殆遍,外省人几无容足之 所”[12]。更有甚者,连另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 征求有实力督抚的意见。慈禧太后每简督、抚, “必先密询国藩,问其贤否”,被曾国藩荐举的“疆 臣臣阃师,几遍海内”-1]1¨H ¨ 。人事权的下移, 使掌握黜陟大权的皇权遭到严重的削弱,但另一 方面,却不断扩大了地方督抚的权力,巩固了地方 督抚的势力,提高了督抚的政治地位。但在统一 的局面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已不同于以往,地方 督抚在中央决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保持了200 多年的中央与地方“内外相维”的权力平衡变为失 衡,中国的历史由此而改变。 二、汉族督抚崛起的影响 19世纪6O至9O年代晚清地方督抚崛起使 清朝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 权力易手,汉族官僚集团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体 系。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虽然不会导致清政权 的阶级实质发生变化,但是,它却对中国当时及以 后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汉族督抚 迅速崛起,虽然帮助清政府渡过了政治危机但是 使清朝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的汉族地主得到 重用,这不仅改变了满族贵族“轻率偾事”,丧师失 利的局面,而且也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使 满汉地主联合起来,共同镇压蓬勃而起的农民起 义。但随着地方权力的不断膨胀,也使得在太平 天国起义打击下已经瘫痪的清朝地方政权得以恢 复、重建,使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得以稳定,安 全渡过政治危机。但清王朝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一即丧失了部分的权力。从此清政府中央高 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中央的权力和实力 衰弱,由强变弱;而地方的势力和权力不断的增 强,由弱变强。正如范文澜所言:“曾国藩为首的 湘军,挽救了满清,同时客观上也削弱了满清,满 汉统治者之间势力起着显著变化,从此满清政权, 逐渐向汉军族军阀转移”[1 。 在镇压历次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批汉族地 主官僚知识分子被擢为地方督抚,从而使地方督 抚中的满汉成员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除了边疆 及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当时内地省份的督抚, 基本全由汉族官僚担任,一时地方大员,“几成汉 人之天下”,此实为鸦片战争前“历朝所无之 一42一 事”[“]。而且地方督抚往往与汉族军机大臣彼此 呼应,相互援引。如李鸿章与孙毓汶、徐用仪之 间,翁同 与刘坤一、谭钟麟之间,等等,彼此在重 大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这也是地方督抚中汉族 督抚权力增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有人指 出:清末,清政府“实际业已反满为汉,朝廷仅具一 空洞之躯壳,不啻告朔饩羊而已”L1 。 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清朝权力结构的变 化,大批汉族地主官僚担任地方督抚,集军、政、 财、外交诸权于一身,声势显赫,一时无比。这固 然有利于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使清政府得 以继续统治,但中央政府的权力遭到削弱,对地方 控制力逐渐下降,这种现象越到晚清时期越明显。 当时就有人指出:“外重内轻之渐”实已形 成【1jl ¨ H。凡有重大的决策以他们的意见为 取舍,他们的言行举措直接影响到晚清的朝政大 局,“朝有大政,咨而后行”[1111913 ̄11914,如1862年 两江总督何桂清因弃苏、常--'>J'l被革职下狱,原拟 斩监侯。当时大学士祁寓藻等17人联名上疏论 救,朝廷交曾国藩察议。曾国藩疏言:“疆吏以城 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1]1 这年冬 天,就将何桂清处死。又如李鸿章,长期坐镇北 洋,“中外瞩望,声出政府之上,政府亦倚为重”。 《清史稿・李鸿章传》中称李鸿章“既平大难,独主 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 为重臣,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 也”[1]1 。可见,清政府对他的倚重程度之深。 清廷对督抚大臣的信任和倚重,表明了清代外重 内轻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和中央权威的严重衰弱。 外重内轻政治局面的发展结果,必然带来地方的 独立倾向以及同中央分庭抗礼。如果说在同治初 年,清政府能借口战败逃跑处死何桂清,光绪初年 因杨乃武案、河南王树汶案等罢免自巡抚杨昌浚、 李鹤年等以下一大批官员的话,那么到了光绪中 叶,纵使地方督抚公然抗命朝廷,矫旨不尊,朝廷 对这些督抚已不能“稍加谴责”更谈不上给予什么 处分了。 清末新政期间,地方督抚的权势及对政局的 影响力进一步加剧,出现了各省督抚之力,未尝不 足以敌中央局面,在清政府的决策中拥有很大的 发言权,“疆臣建议,每每立见实行” ̄C16]地方督抚 左右政局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义和团运动期间, 刘坤一、张之洞发起,联络东南诸省督抚同各国驻 沪领事开展的“东南互保”活动。“东南互保”可以 

说是晚清地方督抚公开抗拒中央,同中央政府闹 独立的严重事件,是地方督抚对慈禧太后专制淫 威的公然挑战。地方督抚专权到如此地步,中央 集权可以说是名存实亡。随着这种分离独立倾向 的扩大,清政府最终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1995:275-27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3. [4]薛福成.叙疆吏建树之基[A].丁凤麟,王欣之编.徐 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9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 学社会学院.晚请国家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7:295. [6]荣孟源等.近代稗海(第十一辑)[M].成都:四Jl1人 民出版社,1988:267. [7]何德刚.春明梦录・客座偶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3:31(影印本). [8]陈恒庆.归里清潭[A].凌霄一士随笔(第二册)[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637. [9]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83:497. [10]王阉运.湘军志[M].长沙:岳麓书社,1983:8. [11]王安定.湘军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3:21. [12]荣孟源等.近代稗海(第一辑)[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985:213. [13]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79:189. [14]金兆丰.清史大纲(卷九)[M].长沙:开明书店, 1935:139. [15]金梁.四朝佚闻[M].景复东印刷局排印本. [1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7: 】048. [责任编辑:王小恒] 一43—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