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礼韵磬)
得到 | 《沈祖芸·小学生家长必修课》
●
●
发刊词
●
孩子上小学了,怎么办
●
家长面临的情况:
●
家里的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不知道该选哪所学校;
●
身边一群虎妈猫爸,经常聊报什么班好,特别让人焦虑;
●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还要和熊孩子作业大战,每天打到筋疲力尽;
●
听到孩子回来说别人家长又为学校做这做那了,自己没啥资源,怎么办呢?
●
这门课的目的:
●
告诉你学校运行的真相。
很多时候,学校和家庭彼此信息不对称,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
学校是什么?
●
WHAT:
●
学校就是真实社会的浓缩;
●
为你的孩子提供未来生活的解决方案的地方。
●
WHY:
●
学校本身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
每一所学校都经历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沉淀和延续,早已有了自己的生命基因,它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区分。
●
在孩子真正走向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之前,他可以在学校完整地先活一遍,去尽情尝试选择,安全体验失败,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适合什么,真正能做的是什么,直到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
这门课你能带走什么?
●
1.了解学校的运行规则
从你开始懂学校的那一天起,你的孩子才真正拥有了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
班主任的工作考核有哪些关键指标;
●
学校根据什么来给学校分配教师资源等等。
●
2.帮你成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孩子在学校面临的很多挑战,都可以从师生关系入手去破冰。
●
怎么给孩子找到称心的老师?
●
怎么开好家长会?
●
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
●
小学阶段怎么报课外班?
●
3.收获一个专家智囊团
●
精彩留言:
●
关系构建是第一位的。
●
校内紧了,家庭就松一松,松的是节奏、反复训练的内容,但放大的是习惯、阅读和户外。和中国教育一起成长,这是一代人的必然。
●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
●
1.失踪培养阅读习惯;
●
2.注重生活中的学习;
●
3.报班注重方法,有情景、
●
基础篇
01 如何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
成长是从不适应到适应
●
焦虑:
●
孩子不守纪律,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怎么办?
●
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怎么办?
●
上三年级了写作业还磨磨蹭蹭,小学都这么拖拉,以后可怎么办?
●
之前成绩一直很好,三四年级开始下滑,五年级了越来越差怎么办?
●
……
●
Q:
●
你真觉得你焦虑的这些都是孩子的问题吗?
●
假设:
●
如果上小学的孩子能很好地掌握分寸和场合;
●
特别听老师的话,从不闯祸、惹麻烦;
●
做作业从来不拖拉,永远在你问他之前,就把既整洁又不出错的作业拿给你签字。
●
Q:
●
所有困扰你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了,你该满意了吧?
●
相信你会觉得问题更大了。
●
他还是孩子吗?
●
小结:
●
正是所有的不适应,才给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给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机会。
●
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才是成长。
●
真正需要适应的是你
●
焦虑的原因:
●
是因为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人家孩子守纪律得到了老师表扬,我的孩子为啥总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那么多孩子的作业都上了“光荣榜”,为啥没有我家孩子……
●
“工具导向”:
●
家长把孩子当成“要面子”的工具。
●
孩子:
●
他们才不在乎家长关心或焦虑什么;
比如成绩是不是优异、有什么特长、课堂表现如何……
●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世界,对任何新鲜事儿都充满了好奇。
●
小结:
●
●
你想要的,孩子给不了;
●
孩子想要的,你又看不惯;
●
这样你就会产生落差和焦虑,真正要适应的是你自己。
●
拆分+整合,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
WHY:
●
心理预期只有和孩子成长的长度相关联,和孩子的年龄阶段的发展相吻合,才叫做合理。
●
HOW:
●
拆分:
培育孩子是一个管理超长期目标的过程。既然是超长的,就不是一个个短期目标的累积。它变量很多,容易反复,有时造成负面影响还很难补救。 因此,需要把超长期目标拆分到每一年、每一学期。
●
第一步:用倒推法确定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基本维度。
●
思考:
●
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具备哪些品质,你会比较放心?
●
基本维度:
●
习惯
●
兴趣
●
主动学习
●
情绪管理
●
第二步:把每个维度的行动目标拆分到各个年级去实现。
●
第三步:给每一项要落实的行动目标提供工具和脚手架。
完成行动目标需要借助哪些工具,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逐项列出来,然后落实。比如可以把协商好的时间规划复印三份贴在客厅、卧室、书房等明显的位置,时时提醒孩子注意。
●
错位培养
●
WHY:
●
你一直都关注老师关注的问题,结果孩子很疲惫,老师也不满意。
●
WHAT:
●
提供老师不知道但需要知道的信息,培养老师无法培养但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
●
也就是家长和老师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在互补中激励孩子成长。
●
HOW:比如孩子做作业
●
了解: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是为了巩固白天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发现问题,然后调整和改进第二天的教学。
●
记录:
●
孩子在作业中哪里卡壳了;
●
哪里想放弃;
●
哪里做错了。
●
反馈:
●
除非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了,你千万不要纠错,只需要采集信息,反馈给老师。
在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据此判断要不要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孩子才能获得他需要的正向反馈。
●
精彩留言:
●
沈祖芸关于寄宿建议:
●
初中以前不要寄宿;
●
1.培育重要他人,要观察他身边有喜欢的老师、可靠的朋友,平时让他们多多关照孩子;
●
2.每周回到家一定要规划一段较长的发泄时间,不打断、多应和,好好倾听他讲述,把所有一周的事儿都抖一抖,他会好受的;
●
3.帮他规划好双休两天的时间,相互协商,甚至于本周预告下周的安排。
●
自我管理四问:
●
给孩子的目标换成我能够完成吗?
●
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能做到吗?
●
我能和孩子一起坚持吗?
●
当别人家的孩子开始学着学那,你既定的目标会动摇吗?
●
三点收获:
●
1.建立终局思维的教育观,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从终局着眼,倒退回来在每个阶段所需要培养的技能,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细致拆分,循序渐进的让孩子进步,让变化可视化。
●
2.减少家长群里的比较。家长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把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偏离比较的这条道路。
●
3.改变是缓慢发生的,需要持久的耐心和足够的坚持,以及时时刻刻保持理性对待孩子成长中各种毛病,蹲下来,与他交流,倾听他的心声。
●
02 如何建立孩子对上学的安全感
●
现象:救火队长型的家长
●
孩子的表现:
●
一年级→情绪“小炸弹”
七岁左右的孩子在认知和体能上处于迅速上升期,经常出现不稳定的行为表现,他们时常手忙脚乱、轻易放弃,甚至还自带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小炸弹”。
●
二三年级→害怕被孤立
孩子喜欢小组合作,如果有老师把他从同伴中独立出来,哪怕是单独表扬他,他都会不高兴。
●
四年级以后→突然变化无常
仿佛聚集了无穷的能量来跟周围“对抗”,这种再次出现的不稳定行为信号,常常让家长不知所措。
●
孩子的成长
●
他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新集体;
●
他怎么能坐得住,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
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伴建立友谊;
●
以及养成好习惯,找到学习的动力开关
●
“不稳定”源自缺乏安全感
●
一年级的状况
●
接触的老师变多;
孩子在幼儿园总有固定的一两位老师陪伴,进入小学,一个孩子突然要面对十几位老师走马灯似地进进出出,内心肯定不安。
●
学校规矩比幼儿园多;
更要命的是这位老师讲一通规矩,那位老师提一堆要求,老师之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口径”,全凭个人理解,因此差异很大,这让刚入学的孩子充满了不安全感。
●
多了一堆学习资料;
幼儿园里没有教材,进入小学后突然来了一堆教材、课本、阅读资料,还有文具。从早上出门到下午放学,都要自己收拾整理,孩子难免手忙脚乱。
●
课时由20分钟变成40分钟;
孩子在幼儿园里一般20分钟就休息一下,而且随时可以在教室里走动或上厕所,进入小学后作息时间完全变了,每天有六七节课,每节课40分钟,而且要求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讲解,举手回答问题。这个年龄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上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渐渐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
●
被忽略,挨批评,不太受关注等各种状况变多;
从幼儿园整个世界都围着他转的自我中心,变为在小学,可能要面对的被忽略,挨批评,不太受关注等各种状况,孩子会觉得不安全,他需要重新适应。
●
二三年级的状况
●
同伴在心目中的位置开始上升;
●
从经常起冲突的同伴关系到主动建立友谊,这就是孩子在重建安全感;
●
高年级的状况
●
孩子开始生理发育;
●
反复无常是常态,心口不一是特点;
这种常态和特点更让家长不踏实,但我要告诉你,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他仍然是在重建安全感。
●
小结:
●
对孩子来说,任何形式的变化都需要他整个机体动用应激资源来做出新的适应。
●
不管几年级,只要新的变化发生,孩子就处于紧张之中。
●
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安全感。
●
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不断跨过各种不稳定,孩子才在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长。
●
孩子在小学阶段重建安全感的过程也是一直在寻找自我的过程。
●
家长烦恼的问题,大部分都属于孩子在寻找“我是谁,我在哪里”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其实是他在完成安全感的重建来释放成长的信号。
●
各年级孩子行为表现清单
●
把我变成我们
●
1.创造安全的心理空间
就是不管新问题是什么,场景怎么变化,在孩子心里,会有安全停靠的港湾。 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前面清单里的“最佳相处技巧”。
●
2.给孩子准备一个“安全伙伴”
准备的这个“安全伙伴”可以是藏在书包里的小物件,夹在笔记本里照片,刻着家人表情包的小书签等等。 关键是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 他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
●
3.求助于“重要他人”
●
WHY:
●
“重要他人”很重要,他们会依附在孩子身上;
●
就像是孙悟空身上拔下的猴毛,成为孩子可靠的左膀右臂。
●
WHO:
●
老师
●
既可以树立老师的权威感,也可以多鼓励孩子分享和老师相关的话题。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中年级,老师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圣旨,孩子会为了老师的要求顶撞家长,还会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言下之意,老师都是对的,如果不一致,一定是爸爸妈妈错了。这时,你应该高兴,孩子已经把老师当成了重要他人。
●
同伴
●
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意识到“我和小伙伴在一起,能成长得更好”。
●
孩子的同桌,一个小组的学习伙伴,邻居或朋友家的同龄孩子等等。
可以创造机会,邀请他们和孩子一起活动,经常和孩子讨论小伙伴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和学习的,他们的分歧是什么,是如何和好的等等。
●
家长自己
●
很多时候,你说话,孩子不听,是因为你认为孩子是可控的,他必须按你的要求指令做才能得到认可。
●
及时抽身非常必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外部视角,当成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求助对象。
●
当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你成为他的重要他人时,“我们”这个结构才稳定。
●
总结:
●
第一,孩子表现出不稳定,是因为他在寻找自我,在重建安全感。
●
第二,任何形式的变化都需要孩子动用整个身体的应激资源去作出新适应。
●
第三,把我变成我们,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
精彩留言:
●
1.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
①记录孩子回家做作业的情况,讲述在学校发生的故事,列出害怕清单和自豪清单;
●
②与班主任交流可以一两个月交流一次,也可以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用两三句话进行轻松的互动交流,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做好准备,遇到班主任3分钟该讲什么话,两个月预约时间该讲什么等;
●
③可以尝试与其他;
●
④传递赞美要放在心里。
●
03 四个锦囊,与孩子的成长合作
●
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
一是呵护天性,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
二是护航成长,目的是引导孩子相信真善美。
●
四个锦囊,与孩子的成长合作
●
1.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这个锦囊的原创者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每当有家长来求助,他都会提供这个锦囊,并且一再叮嘱一学期为一个疗程,坚持下来就能看见效果。
●
随时表扬,要做到不怕重复,逢人便夸。
比如家里有客人来,你可以展示一些孩子平日的规划、作业成果、兴趣作品等等,然后当着孩子的面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再比如在小区和邻居聊天,可以和他们分享孩子最近做的让你自豪的事。
●
定期批评,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开透明。
比如爸爸妈妈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家庭例会上,指出孩子最近的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全家一起讨论、协商来找到解决办法。
●
一是批评的是问题,不是孩子;
●
二是批评的是“我们”的事,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这就完成了第二讲所说的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
小结:
●
“随时表扬,定期批评”这个锦囊需要随时练习,直到内化成你的行为习惯;
●
因为这是在帮孩子形成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两个品质——责任心和自信心。
随时表扬,会让他更有自信接受挑战; 定期批评,会帮孩子解决问题、担起责任。
●
2.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
传递赞美是双向的
●
在家里利用各种机会传递老师对孩子的赞美;
●
也有到学校开家长会,或者和老师私下沟通时,传递孩子在家对老师的赞美。
●
WHY:
●
传递赞美会让你成为师生关系的架构师和润滑剂,孩子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
HOW:家长群的交流
●
向老师的辛勤付出表达赞美。注意不是说空话,而是要有细节。
比如,老师在群里发了孩子吃午餐的表现,你看后可以回复“感谢老师第一时间发来照片。看到孩子比家里吃得香,我就放心了。一定是孩子在学校吃饭更有规则感”。
●
用分享经验的方式回应老师的信息。
比如还是吃饭规则,你第二周可以在群里回应,“借鉴学校里的用餐规则,我们全家也制定了三条规则:1.家长不在饭桌上看手机;2.孩子要均衡营养;3.不把饭菜挑到孩子的碗里。试用一周很有效果,和大家分享”。
●
其他场合,尽量少说话就是对老师的最大理解。
●
3.为孩子组织一个小团队
●
能帮孩子认识规则;
当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参观,一起学习时,谁违反了规则,就会受到来自团队成员的压力,这会促进孩子思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
让孩子学会让步和妥协。
小团队具有社会化功能,帮孩子意识到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愿意做的事团队中的其他人不一定感兴趣。发生冲突时是要维持友谊还是坚持己见,怎么做能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欢迎,这些都是孩子解决问题时要思考的。
●
4.培养孩子“学会输”的能力
●
学校是让孩子“学会输”的最安全的地方;
孩子可以通过体验各种课程、参加各种社团、经历各种机会、扮演各种角色判断出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优势在哪里,短板不足在哪。
●
只靠学校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家庭给孩子补上这重要一课。
孩子和妈妈下棋总是赢,那你要建议他去找棋艺更高的爸爸切磋。如果输了,你要观察他输棋的状态,是着急、委屈还是不甘心?等下完棋,他情绪平稳了,可以请他说说“输”的感受,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哪些“新招”?下次准备什么时候再和爸爸对招?有没有信心翻盘?
●
孩子经历过输,会懂得如何平衡心态,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找到位置,如何作出决策。
●
总结:
●
第一,呵护天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护航成长,引导孩子相信真善美。
●
第二,与孩子成长合作的四个锦囊是:
●
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
组建一个小团队;
●
培养孩子“学会输”的能力。
●
精彩留言:
●
1.实操建议:
●
2.“四个锦囊”加餐:
●
十大挑战
●
04 老师配备得不够称心,怎么办
●
家长的心态:
●
还没上学就琢磨,能不能挑老师?
●
年级组长带哪个班?
●
班主任年轻还是年长?
●
有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
搭班老师的实力强不强?
●
能不能挤进实验班或者特长班?
●
就算进不了,挑个比别的班强点的也行。
●
学校配备教师的一般规则
●
两个关于学校的真相:
●
一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出让所有家长都满意的教师阵容;
●
二是就算一个班里配备的老师是全明星阵容,也会有孩子不喜欢的老师。
●
老师配备的常见组合方式:
学校在配备教师阵容的时候,既要考虑是不是适合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也会考量什么样的组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
1.专业强弱组合
以一个班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教师配置为例,搭配方式基本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个教学水平稳定的老师+一个正在成长的新老师,他们在资历和教学经验上形成互补。通常,既不会有三强组合,也不会有三弱组合。
●
专业强弱组合是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
●
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不会厚此薄彼;
●
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关注到了年轻教师的发展。
●
2.风格优势组合
什么风格的老师组合在一起才是合适的? 没有统一的标准,学校一般会尊重年级主任或教研组长的意见,从互补协同的吻合度、同事关系的融洽度、学生特点的针对性等角度组合。
●
严厉型
这类老师有较强的控班能力、注重集体荣誉感;
●
温和型
这类老师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耐心,能宽容孩子的错误;
●
细腻型
这类老师细致周到,处理问题缜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判能力;
●
粗放型
有这个特点的老师常常是两个极端,一类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他们张弛有度,善于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
另一类老师则缺乏经验,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常常手忙脚乱。
●
3.循环机制组合
●
大循环
●
是语数英音体美的教师团队,从一年级接班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
●
好处有4点:
●
能长远规划孩子的成长目标;
●
每个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
●
有利于教师团队协同发现孩子的潜能,规避盲区;
●
有过大循环经历的老师在系统思维和孩子成长规律上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
●
小循环
●
是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自的循环,一般能起到辅助或补充作用。
●
三个学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同,这些老师会在自己适合的年级段循环,这同样有利于老师的专业成长。
●
让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
家长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的三个误区:
●
“点状比较”
●
就是把老师孤立出来单独评判,甚至拿这个老师的短板和别的老师的长板比较;
比如“我听说那个班的数学老师特负责”“我们班语文老师没有隔壁班的好,抓得一点都不紧”。
●
“增强暗示”
●
家长把老师的负面评价转述给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说老师不好。
比如直接跟孩子说“你们语文老师给我发信息了,说你总写错别字”或者“你们数学老师脾气太臭,我不喜欢”等等。
●
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暗示效应,影响他和老师的关系。
●
“肆意干涉”
●
家长的肆意干涉行为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孩子。
●
孩子一直处于家长、老师的拉锯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全被破坏了。
●
三个方法:
家长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老师,而是让你的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
①开学前后,主动和每位老师沟通。
●
开学前后两周,你要通过微信、约见和每一位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聊聊暑期中孩子的状态;
●
也可以咨询一下开学后老师的期望以及需要做哪些特别的准备,老师也会因此关注到孩子,和你建立沟通。
●
遇到换老师的情况,把重点放在主动和新换的老师建立联系上,沟通一下孩子和家庭的基本情况,真实呈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
●
就是主动询问老师喜欢的沟通方式,是微信,见面,还是定期书面交流?
班级换老师,不仅孩子有适应期,老师也有。你这么做也是在消除老师的不确定感。而你也能迅速了解不同老师的脾气性格。
●
②学期中,和不同老师建立关联。
●
如果孩子明显表现出对某一门学科的喜爱,那他也一定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
●
你可以重点和孩子喜欢的那个老师沟通,传递孩子的喜爱,并表达希望孩子担任课代表,或者帮老师做些辅助工作的愿望。
●
一定不要只盯着语数英老师,只要孩子表现出对某门学科的兴趣,你就要和这个老师建立关联。
●
③孩子对老师有情绪时,要读懂他的内心戏。
●
低年级
●
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
所他有时会对老师带点小情绪,多半是因为太想得到老师的关注。
●
中高年级
●
孩子一般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或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讨厌某个学科。
●
你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多个侧面。
●
总结:
●
第一,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让所有家长称心的教师阵容。
●
第二,师生关系上,家长容易有三大误区:点状比较、增强暗示、肆意干涉。
●
第三,让孩子喜欢每一位老师,而不是要求学校为孩子配备全优老师。
●
精彩留言:
●
双胞胎是在一个班好,还是两个班好?
●
尽量不要在一个班级
●
1.不同的班,会获取更多的信息;
●
2.在一个班很容易屏蔽掉很多关键的机会。
●
05 觉得老师对孩子关注不够,怎么办
●
理解“抓两头带中间”的路径依赖
●
老师的教学策略
●
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策略。
重点关注学习成绩最优秀和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希望通过关注这两类学生,来能够带动中间群体的学生。
●
弊端:
●
但“抓两头带中间”容易将老师的视野范围只收缩到分数这一个点;
●
但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
用一把尺子简单评判一定会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优势潜能,老师也因此看不到更具体真实的孩子。
这就会导致占大多数的处于中间层的学生,特别容易被忽略。
●
家长仍然有必要多争取老师的关注
●
中间位置差异性最大,潜力也最大。
如果孩子潜在的差异性不能转化为优势,或者可能性没有被充分挖掘,就会错过孩子成长的最佳发展期。
●
长期处于中间位置得不到关注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
未来走上社会,容易在职场中进入夹心层而逐渐走向平庸。
●
把孩子的潜能优势传递出去
●
WHY:
●
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
●
HOW:
●
把老师拉进同盟的阵营,把孩子的潜能优势传递出去。
●
三个策略:
●
①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家孩子的优势。
孩子虽然在学习成绩上位于中间位置,你可以去发现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创造他在其他领域中的头部位置。
●
用“替代满足”让孩子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但他可以为集体做贡献,在为他人服务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信心和同学们的欢迎,这就叫“替代满足”。
●
准备两份清单,让孩子优势和短板能够看得见。
●
“害怕清单”:
●
就是每个月让孩子把害怕的、担心的、烦恼的事情列出来。
比如害怕某位老师的批评、担心下周的测验、烦恼如何同好朋友修复关系……然后每月更新一下。
●
有些害怕一旦写出来就不再害怕了,有些担心爸爸妈妈可以在平时留意疏导。
●
“自豪清单”:
●
也是每个月让孩子列出引以为豪的事情;
比如“我的字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又知道了一些鸟类知识” “我的朋友说我很可靠”“我们小组获得了接力赛第一名”“我帮妈妈倒垃圾”……
●
当孩子写下这些时,他会很快提高自信心。
●
尤其是以后当他遇到困难时,他还可以用自豪清单来激励自己。
●
总结:
●
第一,孩子得不到老师充分关注,和学校“抓两头带中间”的路径依赖有关。
●
第二,既要正视孩子中间位置的事实,也要重视中间位置的杀伤力。
●
第三,找到并传递孩子的优势,让他成为自信的人。
●
精彩留言:
●
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满足老师的心理需求,让老师喜欢呢?
●
1.可以成为老师“作品”的学生;
●
2.不卑不亢、人格独立的孩子。
●
人生的最佳成长路径是什么?
●
是一次次庆祝成果而不急于宣告胜利!
●
创造一个个小成功经历,获得慢慢的自信心再去迎接下一次成功。
●
06 孩子犯错了,老师找你,怎么办
●
什么情况老师会找家长
●
反思:
●
如果老师压根儿不搭理你,放弃对你孩子的关注和教育,那才是最可怕的。
●
老师找你,实际上在找合作方,而你也增加了一次和老师合作的机会。
●
三种情况:
如果是普通的事情,老师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沟通,为什么非找你来学校或者在群里圈你呢?
●
孩子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有孩子调皮捣蛋,老师看到难免会生气。停下来管理,会耽误教学进度。于是,干脆把捣乱的孩子直接叫到办公室,以免影响别人。 等老师上完三四个班的课后,已经筋疲力尽,回到办公室看到还有一个要解决问题的孩子,第一反应自然是找家长管教。
●
老师最担心的安全状况出了问题;
虽然孩子有时只是闹一闹、开开玩笑,但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发生意外,就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很大的麻烦,自然要找家长。
●
学校的考评方式也会给老师带来一定压力。
老师虽然清楚学生犯错是一种成长的信号,可当学校把学生表现作为考评老师业绩的一个指标,并可能关联老师的工资收入时,老师还是免不了想让孩子少犯错。
●
准备针对三方的应急预案
建议你分清家长、老师和孩子的三方角色定位,先准备一套应急预案。
●
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别着急发脾气或恼火,而是马上告诉自己“此刻,老师需要我”。
●
面对老师时,也要始终提醒自己,你们是在合作。
●
诚恳地听完老师的话,中间不要插话,也不要辩解;
●
如果老师提问,你就照实说,不要展开太多,让老师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
向老师表明态度。
“我回去一定找孩子好好谈谈”,或者“这件事我知道了,我们会尽力配合,孩子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我也一并提醒他。”
●
面对孩子的五步法:
●
使用万能金句平复情绪;
●
“小学生的屁股就是用来和地球引力做抗争的,我小时候不也是这样”。
●
“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在犯错,相反,如果懂得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时,恰恰说明他长大了”。
●
迅速启动“代入模式”;
当你把自己代换为孩子,把犯错后的心路历程走一遍后,其实就为成功地亲子沟通迈出了重要一步。
●
把自己迅速代入到孩子的状态;
●
一害怕,二找借口,三自我原谅;
●
设置“隔离空间”;
比如假装先不跟他提犯错的事儿,而是以“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开头。孩子一听你不是来找他算账的,防御心态就消除了。他会被你的故事吸引,走进你设计的轨道里。
●
入口从“为什么”开始;
●
不要揪着错误不放;
●
你需要通过了解“为什么”,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处事方式。
比如孩子打架,你要问:“为什么要打架,你是不是没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么被你一问,孩子会
想:“是呀,真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我好像有点冲动。”
●
不要关闭“善意通道”。
●
孩子出现不稳定的行为是他在重建安全感、在寻找自我;
●
错误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
减少孩子犯错,在家培养规则意识
●
WHY:
●
从源头上解决被老师拉警报的问题,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
在家里帮孩子理解规律、遵守规则。
●
HOW:
●
不制定自己都做不到的规则;
●
让规则成为家庭共同的底线;
●
规则要非常具体,才能引导孩子的行为;
●
制定规则不靠说教靠反复体验。
●
总结:
●
第一,老师拉警报,是在寻求家长的帮助。
●
第二,纠错从“为什么”开始,不要轻易关闭孩子的善意通道。
●
第三,减少犯错,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
精彩留言:
●
1.给老师送礼:
●
明确送礼的目的;
●
根本上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自信;
●
老师的多关注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更自信。
●
不要给老师送礼,命令禁止的;
●
对老师的支持与理解才是最好的礼物;
●
反馈一些孩子平时对老师的赞美。
●
2.孩子死不认错的问题
●
反思自己
●
给过孩子足够思考、反思、宽容、改进的空间吗?
●
你在职场上难道遇到的谈话都是一谈就通,一听就改吗?
●
3.二孩家庭的难题
●
07 要开家长会了,怎么办
●
家长会的意义
●
让你跳出自家的局限,站在整体的水平,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表现。
●
亲自参加,这也是对学校和老师最基本的支持。
●
家长会一般讲什么
●
家长会的流程和内容:
●
进入会场后,学校通过录像、广播等介绍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
阶段性的,一年会有一次,这时候你要本着长知识和作对照的心态去听,一般学校会告诉你一些如何认识孩子的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你可以借鉴一下。
●
由不同的任课老师介绍各学科的情况,介绍孩子的课堂、作业、测验表现,下一阶段有哪些要求,希望家长做哪些配合等。
基本议题,面对不同任课老师的要求,你要学会使用小筛子,把关键信息过滤出来,从中发现哪些是你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哪些是你平时要和老师重点交流的。
●
再之后是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学校生活表现。
往往很多家长不在意,但能拿到家长会上说的日常表现,一定是班主任很重视的,你要认真对照一下,看看能不能在平时很自然地提醒一下孩子。
●
最后还会留出时间和个别家长交流。
●
三步开好家长会
●
把家长会纳入“家庭规则”;
●
1.每学期固定同一个家长参加。
比如第一学期全由妈妈参加,第二学期全由爸爸参加。不建议爸爸妈妈每次轮流交换,这样建立不起一致的评判标准。 都由一个人参加,就如同自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采集和评价反馈系统,孩子一有波动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
●
2.尽量不让隔辈人代劳。
哪怕隔辈人中有人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也不建议他替你参加家长会。因为隔辈亲是天然的,老人很难客观、直接地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反馈给父母。 同时,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和老人交流,他们成了晚辈,有时为了体恤长辈的感受不好说真话。
●
3.越是家长会前后,越要给孩子放松减压。
尤其是成绩表现一般的孩子,会特别警觉家长会的到来,他们会担心老师会不会告状、成绩会不会被公布,这种提心吊胆常常是引发撒谎、隐瞒、逃避的诱因。所以,你要反其道行之,不在家长会前后给孩子施压。
●
依据“问题清单”做好准备;
一类是家长最关心的学习问题,一类是学习之外的问题
●
学习问题
●
了解孩子的成绩水平
●
HOW:
●
最好不问他的班级排名;
●
我建议你换个问法,“这个分数大概处于年级的什么位置?”
●
WHY:
●
关闭家长和班里某某做比较的通道,拿身边的孩子当参照物比较,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
通过了解孩子的位置,帮他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如果孩子在年级中的位置靠前,可以让他多点空间发展兴趣; 如果位置靠后,那你一定要重视起来,最好专门约老师一起协商一个解决方案。
●
孩子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
●
老师看待孩子的视角和家长有很大差别;
●
在问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少说话,多听老师的意见。
●
如果老师说的和你的日常判断有冲突,先别急着否定或辩解,可以再多问一句,“您能举个例子吗?”
●
通常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比老师高得多,最好把老师当成一个重要外部视角,帮你校正自己的策略。
●
社交问题
●
“孩子在学校人缘怎么样?”
●
“小组合作他参与了吗?”
●
“他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吗?”
●
情绪问题
●
“孩子每天在学校快乐吗?”
●
“什么时候会压力过大或焦躁不安?”
●
加分问题
●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您的课堂教学?”
了解老师近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要求,好处是表达了你配合的态度,让老师看到你希望用行动来支持他。
●
“您希望我们日常用什么方式交流?”
建议你和老师初次建立关系时用,找到老师喜欢的沟通方式是家长主动合作的重要信号,它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
●
查缺补漏
比如老师在家长会上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要求,你可以整理一份要点,选一个时间根据老师列出来的要求,和孩子进行探讨:哪些他能达到,哪些他觉得有困难。然后再和老师商量一个支持方案来帮助孩子。
●
总结:
●
第一,想要知道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了解家长会的流程和内容。
●
第二,把家长会纳入到“家庭规则”,准备好问题清单,别忘了传递老师的赞美,并帮孩子查缺补漏。
●
精彩留言:
●
1.参与家长会的有效策略
●
入会时:
●
关注下一阶段老师的关注点;
●
关注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
忽略一些引发利害性竞争的内容
●
会后:
●
不要情绪化;
●
提取两条传递给孩子的赞美;
●
从自己做起改进一条家庭育儿的方式。
●
08 别的家长又为学校做事了,怎么办
●
学校办学需要更多资源
●
传统的工业时代
●
学校对资源的要求非常简单,统一的教材、知识,标准化的教室、考试;
●
老师只要当好知识的搬运工,把书本里的知识运送到孩子的头脑里就好;
●
然后再通过分数高低考核孩子掌握得怎么样。
●
现在
●
需要不断扩大孩子的学习半径;
●
设计孩子的深度体验;
●
让他们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
●
获得更多的资源就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小时候自己的学习需要什么资源?
●
遇到一位上课有意思,能让你考试得高分的老师就是最大的资源了。
●
今天,为什么学校要设开放日?
●
想邀请家长去实地看一下学校的资源有多丰富。
●
有些学校甚至还有STEM教室,艺术空间、击剑、滑雪等课程。
●
看到这些,你肯定会觉得“这学校真不错”。
●
这就是资源的力量。
●
资源在哪里?怎么获取资源?
学校的日常办学就很容易进入一条资源竞争轨道。
●
学校办学需要资源;
●
最方便获取资源的来源就是家长;
●
家长资源各个班级差异大,哪个班拥有的资源丰富,哪个班的集体荣誉感越强;
●
你孩子在有荣誉感的班级里当然就是最大受益者。
●
所以,需要家长有力出力、有关系出关系、有智慧出智慧,这就是共赢的家校合作。
●
学校为什么需要家长的资源
●
为了让孩子受益。
●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有意义的呢?
●
单靠学校、家庭的资源,并不能培养出成功的学生,只有这些资源相互作用产生吸引、激励、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时,才是有意义的。
●
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关心,体会到意义感,并转化为他们的成长行为,资源才是有价值的。
●
通过活动发现学校和老师的真实需求
●
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开学前的新生报到,班级返校,开放日,运动会等等,尽可能多地参加这些活动,才知道学校最近在做什么,学校的重点工作是什么,老师和孩子同伴有什么特点。 你还可以经常和孩子聊聊和同伴一起活动学习的感受,然后从中发现你可以为更多的孩子做什么。
●
最好确定一到两项必须参加的学校活动;
●
可以主动和老师申请,在家长会或者班级集体活动中分享自己家里的教育经验。
比如,我家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孩子是如何学会管理时间的?等等,这类话题特别受老师和家长的欢迎。
●
特别提醒参与学校活动要有边界,要尊重教师的专业领地。
有的小学生家长,觉得自己的学历很高,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向学校提出进课堂听课的要求。这样的方式非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会尊重老师在学校、在课堂上的专业领地。
●
创造机会,满足学校和老师的真实需求
●
可以把自己家的学习经验转化为大家共同的学习资源。
比如你知道了学校正在创设不同的空间,来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像读书空间、表演空间、科学学习空间。但对学校来说,这些都是新项目,没有太多的经验。 那你可以在家里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区域,然后把这个空间的规划权交给孩子,怎么安排课程表?怎么设计主题活动?空间里摆什么?怎么调整更合理? 在这个规划的过程中,孩子有什么好的发现和创意,你可以鼓励他用图片、视频等做成一个多媒体小课件,发给老师参考。
●
留心孩子不同学科的学习进展,提供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料。
比如翻看孩子的语文书,了解到他两周以后要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你可以主动收集一些背景资料,视频的、音频的、动画的,甚至是自己抓拍到的有意思的照片,然后提供给老师。 举手之劳的一次发送,就能让全班孩子受益,老师也能感受到你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用心。
●
可以通过留意孩子学习环境的变化,发现学校的真实需求。
●
总结:
●
第一,学校办学需要资源。
●
第二,从学校和老师的真实需求出发,可以通过学校的活动或创造机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精彩留言:
●
学校是真实社会的典型化
●
09 要竞选班干部了,怎么办
●
理解教育的马太效应
●
三种态度:
●
“一官半职”证明孩子够优秀;
●
担任班级职位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
三年级以后当大队委,能影响孩子升学加分、择优择校。
●
A:都不太可取。
●
学校里的“马太效应”
●
WHAT:
●
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
孩子和家长的认知差异:
●
孩子:
●
一二年级,年龄较小,不理解什么是小干部,大部分会回答“愿意当”;
一是他们把小干部当成“官”,一知半解地认为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不仅可以证明自己优秀,还可以管别人。 二是七八岁的孩子开始有了人际关系的意识,他们非常渴望被认可。他会把竞选小干部当作被同伴认可、建立同伴关系的一种方式。
●
三四年级,有基本经验,有构建同伴关系的需求;
●
五六年级,更客观、多维的角度作出自己的判断。
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自我意识逐渐成长起来
●
认知差异:
●
孩子是从懵懂到逐渐有了清晰的价值判断;
●
成人则直奔结果而去,想的是当干部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划算。
●
小结:
●
要不要当小干部,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什么时候该鼓励他尝试一下,什么时候要引导他多想想为什么。
●
怎样帮助孩子竞选班干部
●
明确目的
●
当干部的目标是提升领导力;
●
而领导力的本质不是当官管别人,是服务、成就他人。
●
服务清单:
●
①我在哪些方面能够以身作则;
●
②我可以帮助同学们做哪些事;
●
③我如何处理老师、自己和每个队员之间的关系;
●
④我有哪些弱项可以借助其他同学的优势来改进;
●
⑤作为中队长,哪些事情以前可以做,现在不能做。
●
两个观测点,发现和提升领导力
●
1.多任务处理能力
●
WHY:
●
未来社会的领导者需要在复杂场景和不确定的环境中适应和生存,因此能够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是一个关键能力。
●
HOW:
●
如果孩子当上了中队长,要协同其他中队委员操办一次主题班会,那么他是怎么分解任务、承担责任并协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的就值得你去观测;
●
如果孩子当上了课代表,那他如何处理老师、学科、同学之间的关系;
●
如何提升同学对这门课的喜爱的等等。
●
2.反思能力
●
①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需要让他反思一下;
低年级孩子如果说不出太多的感受,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比如问问他成功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再做一遍你会在哪里调整? 高年级孩子需要你给个框架进行复盘,把关键节点中的表现和任务目标关联在一起,再进行反思。
●
②在家庭交流中,有意识地说说自己最近在工作中的感受。
孩子领导力的种子是在观察身边人的过程中埋下的。 父母如何回应批评、面对失败、怎么和上级领导沟通、和团队伙伴合作,孩子都会模仿。
●
③帮助孩子不忘感恩。
●
成功的时候,让他反思:
●
在这个活动中,哪些人帮助过你?
●
是什么时候帮你的?
●
你怎么感谢他们?
●
重温帮助的细节特别容易唤起孩子的感恩之心。
●
沮丧时,你可以问他:
●
有没有特别支持你的小朋友或老师?
●
你需要我怎样支持你?
●
让他感受到自己身边还有很多“重要他人”。
●
培养会当群众的孩子
●
①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
你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各种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每周班会、运动会等等,目的是让孩子体验不同场景中的群众角色。如何为别人喝彩,如何安静地欣赏,没人关注你时如何自律…… 体验越丰富,孩子对在团队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也就越清楚。那他无论是做群众还是当干部,都能保持稳定、健康的心态。
●
②经常提醒孩子不是当了干部才能为他人服务;
比如问问他“今天你为大家服务了什么”“做这些服务,你感受如何”“你的小队长是怎么评价你的”“你觉得其他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 你看,这么简短的几个问题就隐含着向上领导、横向领导和自我领导几层含义,当然你不用对孩子说得那么深奥,只需要让他感受到不是只有干部才能为他人服务。
●
③和孩子自定义干部任期,主动退位。
从孩子担任小干部开始,你就需要和他一起确立一个目标,协商一个任期,让他在期限里尽可能地为别人服务,然后主动退下来当群众。这样的角色切换能让孩子在真实的落差中学会调适和换位思考。
●
总结:
●
第一,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有时不利于小干部成长。
●
第二,发现和提升孩子领导力的两个观测点是:多任务处理能力和反思能力。
●
第三,培养会当群众的孩子。
●
精彩留言:
●
●
10 孩子写作业有困难,怎么办
●
关于作业
●
现象:
●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
●
WHY:
●
家长不知道方法;
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作业不拖拉。
●
不明白学校究竟是怎么布置作业的。
就只盯着孩子完没完成任务,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不说,还没起到真正的作用。
●
作业的真相:
●
一位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用于作业的设计、批改、分析、辅导和讲评;
●
这在老师的时间分配上,是仅次于上课时间的。
●
老师要通过每天的作业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
一节40分钟的课,老师只能按照教学进度面向全班几十个学生集中教学。但每个孩子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老师不可能一个个去问“你懂了吗”,诊断孩子的问题就只能靠作业了。
●
分解拖拉背后的原因
●
①孩子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有些家长常有这样的念头,“孩子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回到家没事干,总拿手机打游戏,我得给他报个班或者买点课外练习册,把他的时间填满”。 家长的出发点当然是促进孩子学习,但你可能没想到,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消极的暗示。孩子接收的信息是,原来我作业做得越快,爸妈就会布置更多的作业,那我何苦呢?慢慢做,消磨一点时间多好。
●
一个没有自由的孩子,是无法养成自觉的习惯的。
●
②家长自己做事就拖延。
一个做作业磨蹭的孩子,很可能是观察和模仿家长的结果。所以如果找不到别的原因,家长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不妨跟孩子相互监督,结对纠正。
●
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
①设定合理的学习时间;
比如书桌上放一个计时器,以每30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30分钟一到,无论作业做到哪,你都要提醒孩子暂停,切换到15分钟放松模式。只有他放松好了,才能提高写作业的效率。
●
设定合理的学习时间对刚开始培养习惯的一二年级孩子尤其重要;
●
孩子养成回家先做作业的好习惯,这就相当于埋下了要事第一的种子。
●
②张贴学习计划;
如果你和孩子制订了学习计划,那要把进度条、规划表、完成情况等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尤其是孩子刚按计划开始执行时,你要向家人或亲戚常夸奖、展示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提供正向反馈。
●
③定期和孩子交流作业感受;
你可以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定期和孩子讨论作业问题,比如先问问他今天做作业的感受。
●
一周后再和他讨论:
●
这周写作业有什么特别收获?
●
或者哪些事情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
下次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
④把惩罚变为奖励。
比如高年级孩子,你可以布置一项暑假作业是做一份假期出游计划,你就不要简单对他说“你做个计划吧”,而是要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根据预算,规划出不超预算的方案,等等。 低年级的孩子更需要你有意识地放大作业的奖励作用,这方面得到App《5分钟商学院》的主理人刘润老师的做法就特别好,他发现孩子不太喜欢写作文,于是就专门给孩子开设了一个公众号,把孩子的作文晒出来。本来作业只是交给老师的任务,现在却能被更多人看到并点赞,孩子一下子就重视起来。
●
很多孩子逐渐变得不喜欢做作业是因为既没有挑战,也没有兴趣。
●
家长或老师有时还把作业当成惩罚的工具,把学习和教育过程变成了一种破坏性行为。
●
如何争取老师对作业的及时反馈
●
现实问题:
●
孩子做作业拖拉,有时候和个别学校的老师缺少及时反馈有关;
●
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师范院校会专门教未来的老师如何布置作业。
●
怎么科学设计作业、怎么给作业合适的反馈、怎么来评估一份作业的难度和区分度等,基本依赖于老教师的经验传承,这就导致老师在批改作业这件事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
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
●
和孩子商定一个时间范围;
比如用两周时间缓解做作业拖拉问题。
●
再和老师沟通;
“我和孩子定了一个两周改变拖拉习惯的小目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我会把孩子在家里完成作业的过程记录下来发给您,如果还不错,您可以表扬表扬他;如果他的问题是因为某个知识点不理解,还请您给他一些个别辅导。”
●
要让孩子把作业错误暴露出来;
作业是孩子给老师的学习反馈。所以,你要让孩子的错误暴露出来,老师才能及时发现、纠正。
●
记录孩子的学习行为并反馈。
孩子遇到挫折、感到沮丧、不知道如何前进、想不出解题思路时,你也不要去责备他,还是要先把这些行为记录下来,然后让他暂停,因为纠缠时间太长只会削减孩子的学习兴趣。
●
总结:
●
第一,孩子做作业拖拉要特别关注:他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家长自己的拖延习惯。
●
第二,两个对策是:在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老师对作业的及时反馈。
●
精彩留言:
●
1.字迹不认真,经常会有小错误
●
认真的态度就需要表扬;
●
反复错,要找到根源。
●
2.对课外辅导班厌学
●
低年级停掉;
●
中年级协商把剩下的上完;
●
高年级找到原因,再判断。
●
3.还得经验分享
●
时间管理-番茄钟
●
奖励观:内奖、半外奖、外奖
●
给孩子不同的世界观与认知
●
目标很重要, 目标>热情>坚韧>坚持
●
4.做作业的两种状态与原因分析
●
11 孩子分数波动大,怎么办
●
分数和学习是有交集的两件事
●
分数作用:
●
对孩子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估;
●
能帮孩子定位目前所处的位置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
分数来源:
●
是工业时代的典型产物;
●
通过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尺,把人三六九等地分拣出来。
●
分数弊端:
●
分数只是一种不那么全面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
●
用分数一个标尺来衡量多样化的孩子是不合适的。
只看分数是片面的,可能看不到孩子拥有的其他潜能优势,还有可能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
●
三个方法,读懂分数背后的信息
●
1.比绝对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看大盘涨跌;
●
WHY:
●
分数是一个社会筛选手段,每一个孩子,其实是跟他的同龄人竞争。
●
学会看大盘,你才能看出孩子成绩的趋势。
●
HOW:
●
看单科;
要把前后几次成绩纵向比较、系统分析,还可以在年级的位置区间做横向比较,是上升、下降还是振荡不定。
了解了基本趋势,再和老师预约一个时间,帮孩子找出这门学科薄弱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
找优势和弱势学科;
通过看大盘,把各个学科的多次、总体成绩进行比较,还能找出孩子的优势和弱势学科,这样你就可以帮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成绩提升方案,找到不同学科的增长路线。
●
排查问题;
●
外部原因
可能有考试时情绪不稳定,没睡好觉,或者是最近换了老师,还可能前两天和好朋友闹别扭了等。
●
内在因素
可能是对最近学的这个单元没兴趣,难度挑战过大,没有自信心等。
●
小结:
●
不管什么原因,你要通过分析来激励孩子,不要训斥他。
●
无论孩子考试分数如何,都不能以牺牲他的学习兴趣为代价。
●
2.要学会分解失分点
●
WHY:
●
老师扣分是有依据的;
老师会把一道作文题分解为四五个能力点,比如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点是不是明确、结构是不是清晰等等。 两个孩子的分数一样,但同样得20分的作文,内涵可能完全不同。
●
HOW:
●
先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失分点在哪里;
如果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不行,那你平时就要聚焦这个点进行突破,多提供不同题材的文章,让他练习提取关键词。
●
3.启动峰值管理思维。
●
WHY:
●
孩子分数有波动会引起父母焦虑。
一二年级虽然也有单元测试,但只是考核的辅助手段,而且难度和区分度都很小。 到了四五年级,开始出现学科分化,知识难度增加,孩子分数波动变大,家长就很焦虑。
●
错误的做法:
●
在孩子分数低谷的时候,一冲动报了很多课外班,试图通过补课和反复操练来提高分数。
●
但时间长了发现补习班也不能有效稳定住分数;
●
孩子可能这段时间分数提高了,过段时间又下滑了;
●
于是家长又焦虑起来。
●
认知:
●
孩子的成绩波动是有规律的;
●
当他获取一个高分的时候,也就是说到达一个峰值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有下滑的可能了。
●
接下来孩子可能的波动进行预期管理了。
●
HOW:
●
在孩子达到峰值的时候,和他一起总结最近一段学习的主要经验,一起反思讨论是哪些做法提升了孩子的成绩:
●
是阅读量加大给语文阅读理解加了分?
●
还是掌握了一些解题思路拉高了数学应用题的分数?
●
……
●
然后看看能不能继续放大这种优势,或者把它迁移到别的题型或者学科上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
还可以主动和老师联系,问问老师这段时间用了哪些方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个别指导?然后把适合的方法继续在家里使用。
●
总结:
●
第一,分数和学习是有交集的两件事。
●
第二,看懂分数背后的信息,有三个方法:涨跌看大盘;从失分点找突破口;峰值管理思维。
●
精彩留言:
●
1.学习经验分享
●
两种学习模式:
●
自然学习
●
结果学习
●
有效陪伴
●
核心:有趣
●
12 三年级是道分水岭,怎么办
●
为什么三年级是道坎儿呢?
●
原因:
●
三年级的语、数、英等学科会同时提高难度。
●
例1:语文
●
一二年级孩子主要学习识字和拼读。
●
到了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成段或成篇的写作了;
●
这时写作要求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表达方式等能力就成了某些孩子的难点。
●
例2:数学
●
一二年级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一两步;
●
但三年级开始用到三步,有时还会用到括号;
●
这对学生的数学逻辑和阅读理解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考核了。
●
例3:英语
●
一年级的主要以活动为主,更像是英语学习的准备期。
●
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了书写、背诵、阅读整篇文章和语法等多方面的学习。
●
低年级关注习惯培养
●
思路:
●
建议你在这个时间重点关注习惯培养,帮孩子打牢基础。
●
重点培养的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两种底层习惯:
●
阅读习惯
●
听说习惯
●
阅读习惯:
●
①持续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提供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好理解,为什么要提供不感兴趣的材料呢?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充分暴露出自己的问题,当他出现坚持不了、分心、放弃等行为时,更需要你的激发和帮助。
●
②重视生字的拓展和练习。
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和他一起查字典,给他解释这个字的应用场景,直到孩子自己读出来并能组成其他词语的时候,你才可以慢慢放手。经历过这个过程,孩子才会加深对文字意义的理解,更有成就感。
●
听说习惯:
●
一年级:听音频、转述
孩子一年级时,你可以每天固定15分钟的时间,让他听音频故事或者看新闻类的电视节目,然后让孩子复述一下,这个时间你只听不说话,不要打断他。 整个过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他复述的话录下来,然后给他回放一两次,让他说说听到了什么。过一两个月,你再看看孩子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
二年级:复述、转成文字、修改
到了二年级,你除了把他的复述录下来,还要转成文字,等到双休日,开个家庭讨论会,把其中的某一段文字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修改更顺畅。
●
小结:
●
阅读习惯培养得好,孩子就有了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能力;
●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孩子就完成了完整的内化输出。
●
三年级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
①鼓励思考:用“慢想快写”代替“又快又好”;
●
WHY:
●
快是速度要求;好是质量要求。
●
一般只接受到了“快”这个信号,而且很多时候他做到的快省略了思考的过程,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
HOW:
●
鼓励孩子先思考再行动。
●
例:做数学题
用三句话帮助孩子思考
●
第一句,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
第二句,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
第三句,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
●
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后再建议孩子快速动笔,他做题质量和速度都会高很多。
●
②了解思考的方式:用“示弱提问”替代“强势监督”。
●
当一回学生,多提问题,少下判断;
比如,做完作业,你可以针对某道有难度的数学题,说“这道题有点难,妈妈也做不出来,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在孩子讲解的过程中,你可以继续问问他,“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呀?我没听懂”……
●
前提是你要假设孩子是正确的,去了解他走近他,但不去评判他。
●
③呈现思考的过程:用“可视的工具”替代“抽象的讲解”。
比如买些小道具,积木、魔方、小黑板啊,平时通过孩子自己搭一搭、摆一摆,当个小老师讲一讲,让他把思考过程呈现出来。
●
高年级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
战术:顺势而为
●
顺应着五六年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
“激发孩子直面困难”的10步训练清单
●
总结:
●
第一,重点锚定三年级,同时明确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自应该做什么;
●
第二,三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
精彩留言:
●
1.关于孩子写作
●
真情实感,积累生活素材;
●
把观察到的说出来。
●
13 别人都报课外班了,怎么办
●
观点:
●
要聚焦孩子这个目标,把学校和课外班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发挥出它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
看清课外班的内在结构
●
学科类课外班
●
主要是提高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基础学科的。
●
这类课外班又可以细分为“超前班”、“同步班”和“补缺班”。
●
素养类课外班
●
特长班
特长班是孩子可以长时间、一级一级进阶学习的,比如像钢琴、舞蹈、民乐等;
●
兴趣班
兴趣班一般时间不长,就是根据孩子的喜好集中学一段时间。这类班名目更多,戏剧班、旱冰班、少儿编程班应有尽有。
●
学科类课外班,和学校错位选择
●
基础学科
●
老师心里有一张小学六年的学科地图;
清楚标出了每个学科的目标和学科之间的关联点,然后就可以据此判断孩子目前走到哪了,离目标有多远,要不要给他进行个别化辅导。
●
跟着老师的线路,80%以上的孩子可以达到小学阶段学业的基本要求。
●
基础学科的大部分问题能在学校解决,那选“同步班”的意义就不大了,你可以按照孩子的情况,选能帮助他专项提高或者查缺补漏的课外班。
●
小学语文
●
最重要的两件事是阅读和写作;
●
做好这两件事主要靠日常积累,几乎不可能靠报班快速提升。
●
一定要报班,你可以明确目标,选择提供工具和方法比较多的课程。
比如想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就可以选择少年得到《泉灵的语文课》,这个课里就会用故事手套、魔法棒等工具把孩子的日常积累转化为口语表达。
●
小学数学
●
主要培养的是独立思考、探寻规律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
而这些是需要孩子的专注力、抗挫力等非智力因素来支撑的。
没有这些,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时间长了就有了害怕的阴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
●
如果你一定要报班,可以重点选择培养思维方式的小班。
●
小学英语
●
学习英语平时积累词汇和语感很重要;
●
建议你低年级就给孩子报英语班,而且要选有英语分级阅读的和善于创设故事情境的。
●
到了高年级,对于交流、合作和反馈的要求高了,你可以给孩子选老师水平较高,形式上他比较喜欢的课外班。
比如有纯正文化和多种语境设计的线上一对一的欧美外教课等。
●
弱势学科
●
这门课稍差一点
●
你最需要的是增加和任课教师的沟通;
●
重点收集孩子的作业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
●
请老师帮忙诊断,增加对孩子个别指导。
●
差得比较多的学科
●
才需要在外面请有经验的老师一对一给孩子补缺;
●
要和辅导老师配合,找出孩子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
时间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就好,时间太长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
素养类课外班,和学校联动培养
●
拓展课程的好处:
●
按照学校孩子的特点和教师的特长开设的,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比较强;
●
自己选择、规划的,孩子会更有主动性;
●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学习伙伴之间更容易打破边界、积极合作。
●
注意事项:
●
一定是要让孩子自己选;
尽量不要插手,只需要多观察他是怎么规划、按什么标准选择,喜欢和哪些孩子在一起就可以了。
●
年级升高兴趣班就要有意识地逐渐减少;
一般从四年级开始,就最好聚焦在一两项孩子真正爱好、可以持久发展的特长上。
●
签订“学习合约”防止中途放弃。
比如孩子想学钢琴,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喜欢钢琴?如果报个班,你能至少坚持三个月吗?然后再一起约定合约的细节,比如达成目标有什么奖励,不按合约做有哪些损失等。这样既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也教会他为选择承担责任。
●
总结:
●
第一,课外班主要有两大类:学科类和素养类。
●
第二,学科类课外班,要和学校错位选择;素养类课外班,要和学校联动培养。
●
精彩留言:
●
孩子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
●
归属感
●
自主感
●
胜任感
●
14 三条提醒和一份家长自测清单
●
三条提醒
●
1.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
先改变自己;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学校的第一合作方。当你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你一定要对自己说“我要先改变自己”。
●
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如果老师给你打电话,说你的孩子课堂表现差,作业写得有点乱,课间和同学打闹,你先别急着批评孩子,而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
2.除了改变自己,还要尽可能地去影响家里人;
●
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家长会、和老师讨论这么重要的事你必须亲力亲为。
●
把家里要建立的规则,有用的策略,设计成小海报,然后把它们张贴在家中的醒目位置。
这是因为如果规则、策略只停留在口头,那谁都会忘记,你只有在随时可见的地方张贴出来,才能时刻提醒每一位家庭成员去遵守,你会发现把家人变成“我们”,孩子就有了目标一致的“重要他人”,而且来自同盟的力量也支持你始终走在教育孩子的正确道路上。
●
3.遇到挑战,多问问孩子为什么。
●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去直接追求结果,而忘记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能多去问问孩子为什么,也许你就看到他内心的真实世界。
●
小学生家长教育行为自测清单
●
●
精彩留言:
●
极简版课程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礼韵磬)
得到 | 《沈祖芸·小学生家长必修课》
●
●
发刊词
●
孩子上小学了,怎么办
●
家长面临的情况:
●
家里的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不知道该选哪所学校;
●
身边一群虎妈猫爸,经常聊报什么班好,特别让人焦虑;
●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还要和熊孩子作业大战,每天打到筋疲力尽;
●
听到孩子回来说别人家长又为学校做这做那了,自己没啥资源,怎么办呢?
●
这门课的目的:
●
告诉你学校运行的真相。
很多时候,学校和家庭彼此信息不对称,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
学校是什么?
●
WHAT:
●
学校就是真实社会的浓缩;
●
为你的孩子提供未来生活的解决方案的地方。
●
WHY:
●
学校本身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
每一所学校都经历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沉淀和延续,早已有了自己的生命基因,它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区分。
●
在孩子真正走向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之前,他可以在学校完整地先活一遍,去尽情尝试选择,安全体验失败,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适合什么,真正能做的是什么,直到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
这门课你能带走什么?
●
1.了解学校的运行规则
从你开始懂学校的那一天起,你的孩子才真正拥有了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
班主任的工作考核有哪些关键指标;
●
学校根据什么来给学校分配教师资源等等。
●
2.帮你成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孩子在学校面临的很多挑战,都可以从师生关系入手去破冰。
●
怎么给孩子找到称心的老师?
●
怎么开好家长会?
●
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
●
小学阶段怎么报课外班?
●
3.收获一个专家智囊团
●
精彩留言:
●
关系构建是第一位的。
●
校内紧了,家庭就松一松,松的是节奏、反复训练的内容,但放大的是习惯、阅读和户外。和中国教育一起成长,这是一代人的必然。
●
幼小衔接注意事项:
●
1.失踪培养阅读习惯;
●
2.注重生活中的学习;
●
3.报班注重方法,有情景、
●
基础篇
01 如何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
成长是从不适应到适应
●
焦虑:
●
孩子不守纪律,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怎么办?
●
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怎么办?
●
上三年级了写作业还磨磨蹭蹭,小学都这么拖拉,以后可怎么办?
●
之前成绩一直很好,三四年级开始下滑,五年级了越来越差怎么办?
●
……
●
Q:
●
你真觉得你焦虑的这些都是孩子的问题吗?
●
假设:
●
如果上小学的孩子能很好地掌握分寸和场合;
●
特别听老师的话,从不闯祸、惹麻烦;
●
做作业从来不拖拉,永远在你问他之前,就把既整洁又不出错的作业拿给你签字。
●
Q:
●
所有困扰你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了,你该满意了吧?
●
相信你会觉得问题更大了。
●
他还是孩子吗?
●
小结:
●
正是所有的不适应,才给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给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机会。
●
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才是成长。
●
真正需要适应的是你
●
焦虑的原因:
●
是因为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人家孩子守纪律得到了老师表扬,我的孩子为啥总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那么多孩子的作业都上了“光荣榜”,为啥没有我家孩子……
●
“工具导向”:
●
家长把孩子当成“要面子”的工具。
●
孩子:
●
他们才不在乎家长关心或焦虑什么;
比如成绩是不是优异、有什么特长、课堂表现如何……
●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世界,对任何新鲜事儿都充满了好奇。
●
小结:
●
●
你想要的,孩子给不了;
●
孩子想要的,你又看不惯;
●
这样你就会产生落差和焦虑,真正要适应的是你自己。
●
拆分+整合,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
WHY:
●
心理预期只有和孩子成长的长度相关联,和孩子的年龄阶段的发展相吻合,才叫做合理。
●
HOW:
●
拆分:
培育孩子是一个管理超长期目标的过程。既然是超长的,就不是一个个短期目标的累积。它变量很多,容易反复,有时造成负面影响还很难补救。 因此,需要把超长期目标拆分到每一年、每一学期。
●
第一步:用倒推法确定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基本维度。
●
思考:
●
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具备哪些品质,你会比较放心?
●
基本维度:
●
习惯
●
兴趣
●
主动学习
●
情绪管理
●
第二步:把每个维度的行动目标拆分到各个年级去实现。
●
第三步:给每一项要落实的行动目标提供工具和脚手架。
完成行动目标需要借助哪些工具,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逐项列出来,然后落实。比如可以把协商好的时间规划复印三份贴在客厅、卧室、书房等明显的位置,时时提醒孩子注意。
●
错位培养
●
WHY:
●
你一直都关注老师关注的问题,结果孩子很疲惫,老师也不满意。
●
WHAT:
●
提供老师不知道但需要知道的信息,培养老师无法培养但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
●
也就是家长和老师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在互补中激励孩子成长。
●
HOW:比如孩子做作业
●
了解: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是为了巩固白天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发现问题,然后调整和改进第二天的教学。
●
记录:
●
孩子在作业中哪里卡壳了;
●
哪里想放弃;
●
哪里做错了。
●
反馈:
●
除非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了,你千万不要纠错,只需要采集信息,反馈给老师。
在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据此判断要不要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孩子才能获得他需要的正向反馈。
●
精彩留言:
●
沈祖芸关于寄宿建议:
●
初中以前不要寄宿;
●
1.培育重要他人,要观察他身边有喜欢的老师、可靠的朋友,平时让他们多多关照孩子;
●
2.每周回到家一定要规划一段较长的发泄时间,不打断、多应和,好好倾听他讲述,把所有一周的事儿都抖一抖,他会好受的;
●
3.帮他规划好双休两天的时间,相互协商,甚至于本周预告下周的安排。
●
自我管理四问:
●
给孩子的目标换成我能够完成吗?
●
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能做到吗?
●
我能和孩子一起坚持吗?
●
当别人家的孩子开始学着学那,你既定的目标会动摇吗?
●
三点收获:
●
1.建立终局思维的教育观,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从终局着眼,倒退回来在每个阶段所需要培养的技能,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细致拆分,循序渐进的让孩子进步,让变化可视化。
●
2.减少家长群里的比较。家长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把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偏离比较的这条道路。
●
3.改变是缓慢发生的,需要持久的耐心和足够的坚持,以及时时刻刻保持理性对待孩子成长中各种毛病,蹲下来,与他交流,倾听他的心声。
●
02 如何建立孩子对上学的安全感
●
现象:救火队长型的家长
●
孩子的表现:
●
一年级→情绪“小炸弹”
七岁左右的孩子在认知和体能上处于迅速上升期,经常出现不稳定的行为表现,他们时常手忙脚乱、轻易放弃,甚至还自带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小炸弹”。
●
二三年级→害怕被孤立
孩子喜欢小组合作,如果有老师把他从同伴中独立出来,哪怕是单独表扬他,他都会不高兴。
●
四年级以后→突然变化无常
仿佛聚集了无穷的能量来跟周围“对抗”,这种再次出现的不稳定行为信号,常常让家长不知所措。
●
孩子的成长
●
他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新集体;
●
他怎么能坐得住,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
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伴建立友谊;
●
以及养成好习惯,找到学习的动力开关
●
“不稳定”源自缺乏安全感
●
一年级的状况
●
接触的老师变多;
孩子在幼儿园总有固定的一两位老师陪伴,进入小学,一个孩子突然要面对十几位老师走马灯似地进进出出,内心肯定不安。
●
学校规矩比幼儿园多;
更要命的是这位老师讲一通规矩,那位老师提一堆要求,老师之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口径”,全凭个人理解,因此差异很大,这让刚入学的孩子充满了不安全感。
●
多了一堆学习资料;
幼儿园里没有教材,进入小学后突然来了一堆教材、课本、阅读资料,还有文具。从早上出门到下午放学,都要自己收拾整理,孩子难免手忙脚乱。
●
课时由20分钟变成40分钟;
孩子在幼儿园里一般20分钟就休息一下,而且随时可以在教室里走动或上厕所,进入小学后作息时间完全变了,每天有六七节课,每节课40分钟,而且要求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讲解,举手回答问题。这个年龄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上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渐渐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
●
被忽略,挨批评,不太受关注等各种状况变多;
从幼儿园整个世界都围着他转的自我中心,变为在小学,可能要面对的被忽略,挨批评,不太受关注等各种状况,孩子会觉得不安全,他需要重新适应。
●
二三年级的状况
●
同伴在心目中的位置开始上升;
●
从经常起冲突的同伴关系到主动建立友谊,这就是孩子在重建安全感;
●
高年级的状况
●
孩子开始生理发育;
●
反复无常是常态,心口不一是特点;
这种常态和特点更让家长不踏实,但我要告诉你,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他仍然是在重建安全感。
●
小结:
●
对孩子来说,任何形式的变化都需要他整个机体动用应激资源来做出新的适应。
●
不管几年级,只要新的变化发生,孩子就处于紧张之中。
●
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安全感。
●
只有靠自己的力量不断跨过各种不稳定,孩子才在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长。
●
孩子在小学阶段重建安全感的过程也是一直在寻找自我的过程。
●
家长烦恼的问题,大部分都属于孩子在寻找“我是谁,我在哪里”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其实是他在完成安全感的重建来释放成长的信号。
●
各年级孩子行为表现清单
●
把我变成我们
●
1.创造安全的心理空间
就是不管新问题是什么,场景怎么变化,在孩子心里,会有安全停靠的港湾。 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前面清单里的“最佳相处技巧”。
●
2.给孩子准备一个“安全伙伴”
准备的这个“安全伙伴”可以是藏在书包里的小物件,夹在笔记本里照片,刻着家人表情包的小书签等等。 关键是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 他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
●
3.求助于“重要他人”
●
WHY:
●
“重要他人”很重要,他们会依附在孩子身上;
●
就像是孙悟空身上拔下的猴毛,成为孩子可靠的左膀右臂。
●
WHO:
●
老师
●
既可以树立老师的权威感,也可以多鼓励孩子分享和老师相关的话题。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中年级,老师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圣旨,孩子会为了老师的要求顶撞家长,还会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言下之意,老师都是对的,如果不一致,一定是爸爸妈妈错了。这时,你应该高兴,孩子已经把老师当成了重要他人。
●
同伴
●
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意识到“我和小伙伴在一起,能成长得更好”。
●
孩子的同桌,一个小组的学习伙伴,邻居或朋友家的同龄孩子等等。
可以创造机会,邀请他们和孩子一起活动,经常和孩子讨论小伙伴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和学习的,他们的分歧是什么,是如何和好的等等。
●
家长自己
●
很多时候,你说话,孩子不听,是因为你认为孩子是可控的,他必须按你的要求指令做才能得到认可。
●
及时抽身非常必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外部视角,当成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求助对象。
●
当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你成为他的重要他人时,“我们”这个结构才稳定。
●
总结:
●
第一,孩子表现出不稳定,是因为他在寻找自我,在重建安全感。
●
第二,任何形式的变化都需要孩子动用整个身体的应激资源去作出新适应。
●
第三,把我变成我们,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
精彩留言:
●
1.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
①记录孩子回家做作业的情况,讲述在学校发生的故事,列出害怕清单和自豪清单;
●
②与班主任交流可以一两个月交流一次,也可以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用两三句话进行轻松的互动交流,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做好准备,遇到班主任3分钟该讲什么话,两个月预约时间该讲什么等;
●
③可以尝试与其他;
●
④传递赞美要放在心里。
●
03 四个锦囊,与孩子的成长合作
●
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
一是呵护天性,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
二是护航成长,目的是引导孩子相信真善美。
●
四个锦囊,与孩子的成长合作
●
1.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这个锦囊的原创者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每当有家长来求助,他都会提供这个锦囊,并且一再叮嘱一学期为一个疗程,坚持下来就能看见效果。
●
随时表扬,要做到不怕重复,逢人便夸。
比如家里有客人来,你可以展示一些孩子平日的规划、作业成果、兴趣作品等等,然后当着孩子的面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再比如在小区和邻居聊天,可以和他们分享孩子最近做的让你自豪的事。
●
定期批评,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开透明。
比如爸爸妈妈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家庭例会上,指出孩子最近的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全家一起讨论、协商来找到解决办法。
●
一是批评的是问题,不是孩子;
●
二是批评的是“我们”的事,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这就完成了第二讲所说的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
小结:
●
“随时表扬,定期批评”这个锦囊需要随时练习,直到内化成你的行为习惯;
●
因为这是在帮孩子形成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两个品质——责任心和自信心。
随时表扬,会让他更有自信接受挑战; 定期批评,会帮孩子解决问题、担起责任。
●
2.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
传递赞美是双向的
●
在家里利用各种机会传递老师对孩子的赞美;
●
也有到学校开家长会,或者和老师私下沟通时,传递孩子在家对老师的赞美。
●
WHY:
●
传递赞美会让你成为师生关系的架构师和润滑剂,孩子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
HOW:家长群的交流
●
向老师的辛勤付出表达赞美。注意不是说空话,而是要有细节。
比如,老师在群里发了孩子吃午餐的表现,你看后可以回复“感谢老师第一时间发来照片。看到孩子比家里吃得香,我就放心了。一定是孩子在学校吃饭更有规则感”。
●
用分享经验的方式回应老师的信息。
比如还是吃饭规则,你第二周可以在群里回应,“借鉴学校里的用餐规则,我们全家也制定了三条规则:1.家长不在饭桌上看手机;2.孩子要均衡营养;3.不把饭菜挑到孩子的碗里。试用一周很有效果,和大家分享”。
●
其他场合,尽量少说话就是对老师的最大理解。
●
3.为孩子组织一个小团队
●
能帮孩子认识规则;
当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参观,一起学习时,谁违反了规则,就会受到来自团队成员的压力,这会促进孩子思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
让孩子学会让步和妥协。
小团队具有社会化功能,帮孩子意识到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愿意做的事团队中的其他人不一定感兴趣。发生冲突时是要维持友谊还是坚持己见,怎么做能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欢迎,这些都是孩子解决问题时要思考的。
●
4.培养孩子“学会输”的能力
●
学校是让孩子“学会输”的最安全的地方;
孩子可以通过体验各种课程、参加各种社团、经历各种机会、扮演各种角色判断出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优势在哪里,短板不足在哪。
●
只靠学校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家庭给孩子补上这重要一课。
孩子和妈妈下棋总是赢,那你要建议他去找棋艺更高的爸爸切磋。如果输了,你要观察他输棋的状态,是着急、委屈还是不甘心?等下完棋,他情绪平稳了,可以请他说说“输”的感受,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哪些“新招”?下次准备什么时候再和爸爸对招?有没有信心翻盘?
●
孩子经历过输,会懂得如何平衡心态,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找到位置,如何作出决策。
●
总结:
●
第一,呵护天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护航成长,引导孩子相信真善美。
●
第二,与孩子成长合作的四个锦囊是:
●
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
组建一个小团队;
●
培养孩子“学会输”的能力。
●
精彩留言:
●
1.实操建议:
●
2.“四个锦囊”加餐:
●
十大挑战
●
04 老师配备得不够称心,怎么办
●
家长的心态:
●
还没上学就琢磨,能不能挑老师?
●
年级组长带哪个班?
●
班主任年轻还是年长?
●
有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
搭班老师的实力强不强?
●
能不能挤进实验班或者特长班?
●
就算进不了,挑个比别的班强点的也行。
●
学校配备教师的一般规则
●
两个关于学校的真相:
●
一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出让所有家长都满意的教师阵容;
●
二是就算一个班里配备的老师是全明星阵容,也会有孩子不喜欢的老师。
●
老师配备的常见组合方式:
学校在配备教师阵容的时候,既要考虑是不是适合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也会考量什么样的组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
1.专业强弱组合
以一个班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教师配置为例,搭配方式基本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个教学水平稳定的老师+一个正在成长的新老师,他们在资历和教学经验上形成互补。通常,既不会有三强组合,也不会有三弱组合。
●
专业强弱组合是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
●
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不会厚此薄彼;
●
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关注到了年轻教师的发展。
●
2.风格优势组合
什么风格的老师组合在一起才是合适的? 没有统一的标准,学校一般会尊重年级主任或教研组长的意见,从互补协同的吻合度、同事关系的融洽度、学生特点的针对性等角度组合。
●
严厉型
这类老师有较强的控班能力、注重集体荣誉感;
●
温和型
这类老师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耐心,能宽容孩子的错误;
●
细腻型
这类老师细致周到,处理问题缜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判能力;
●
粗放型
有这个特点的老师常常是两个极端,一类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他们张弛有度,善于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
另一类老师则缺乏经验,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常常手忙脚乱。
●
3.循环机制组合
●
大循环
●
是语数英音体美的教师团队,从一年级接班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
●
好处有4点:
●
能长远规划孩子的成长目标;
●
每个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
●
有利于教师团队协同发现孩子的潜能,规避盲区;
●
有过大循环经历的老师在系统思维和孩子成长规律上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
●
小循环
●
是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自的循环,一般能起到辅助或补充作用。
●
三个学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同,这些老师会在自己适合的年级段循环,这同样有利于老师的专业成长。
●
让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
家长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的三个误区:
●
“点状比较”
●
就是把老师孤立出来单独评判,甚至拿这个老师的短板和别的老师的长板比较;
比如“我听说那个班的数学老师特负责”“我们班语文老师没有隔壁班的好,抓得一点都不紧”。
●
“增强暗示”
●
家长把老师的负面评价转述给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说老师不好。
比如直接跟孩子说“你们语文老师给我发信息了,说你总写错别字”或者“你们数学老师脾气太臭,我不喜欢”等等。
●
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暗示效应,影响他和老师的关系。
●
“肆意干涉”
●
家长的肆意干涉行为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孩子。
●
孩子一直处于家长、老师的拉锯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全被破坏了。
●
三个方法:
家长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老师,而是让你的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
①开学前后,主动和每位老师沟通。
●
开学前后两周,你要通过微信、约见和每一位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聊聊暑期中孩子的状态;
●
也可以咨询一下开学后老师的期望以及需要做哪些特别的准备,老师也会因此关注到孩子,和你建立沟通。
●
遇到换老师的情况,把重点放在主动和新换的老师建立联系上,沟通一下孩子和家庭的基本情况,真实呈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
●
就是主动询问老师喜欢的沟通方式,是微信,见面,还是定期书面交流?
班级换老师,不仅孩子有适应期,老师也有。你这么做也是在消除老师的不确定感。而你也能迅速了解不同老师的脾气性格。
●
②学期中,和不同老师建立关联。
●
如果孩子明显表现出对某一门学科的喜爱,那他也一定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
●
你可以重点和孩子喜欢的那个老师沟通,传递孩子的喜爱,并表达希望孩子担任课代表,或者帮老师做些辅助工作的愿望。
●
一定不要只盯着语数英老师,只要孩子表现出对某门学科的兴趣,你就要和这个老师建立关联。
●
③孩子对老师有情绪时,要读懂他的内心戏。
●
低年级
●
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
所他有时会对老师带点小情绪,多半是因为太想得到老师的关注。
●
中高年级
●
孩子一般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或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讨厌某个学科。
●
你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多个侧面。
●
总结:
●
第一,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让所有家长称心的教师阵容。
●
第二,师生关系上,家长容易有三大误区:点状比较、增强暗示、肆意干涉。
●
第三,让孩子喜欢每一位老师,而不是要求学校为孩子配备全优老师。
●
精彩留言:
●
双胞胎是在一个班好,还是两个班好?
●
尽量不要在一个班级
●
1.不同的班,会获取更多的信息;
●
2.在一个班很容易屏蔽掉很多关键的机会。
●
05 觉得老师对孩子关注不够,怎么办
●
理解“抓两头带中间”的路径依赖
●
老师的教学策略
●
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策略。
重点关注学习成绩最优秀和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希望通过关注这两类学生,来能够带动中间群体的学生。
●
弊端:
●
但“抓两头带中间”容易将老师的视野范围只收缩到分数这一个点;
●
但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
用一把尺子简单评判一定会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优势潜能,老师也因此看不到更具体真实的孩子。
这就会导致占大多数的处于中间层的学生,特别容易被忽略。
●
家长仍然有必要多争取老师的关注
●
中间位置差异性最大,潜力也最大。
如果孩子潜在的差异性不能转化为优势,或者可能性没有被充分挖掘,就会错过孩子成长的最佳发展期。
●
长期处于中间位置得不到关注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
未来走上社会,容易在职场中进入夹心层而逐渐走向平庸。
●
把孩子的潜能优势传递出去
●
WHY:
●
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
●
HOW:
●
把老师拉进同盟的阵营,把孩子的潜能优势传递出去。
●
三个策略:
●
①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家孩子的优势。
孩子虽然在学习成绩上位于中间位置,你可以去发现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创造他在其他领域中的头部位置。
●
用“替代满足”让孩子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但他可以为集体做贡献,在为他人服务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信心和同学们的欢迎,这就叫“替代满足”。
●
准备两份清单,让孩子优势和短板能够看得见。
●
“害怕清单”:
●
就是每个月让孩子把害怕的、担心的、烦恼的事情列出来。
比如害怕某位老师的批评、担心下周的测验、烦恼如何同好朋友修复关系……然后每月更新一下。
●
有些害怕一旦写出来就不再害怕了,有些担心爸爸妈妈可以在平时留意疏导。
●
“自豪清单”:
●
也是每个月让孩子列出引以为豪的事情;
比如“我的字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又知道了一些鸟类知识” “我的朋友说我很可靠”“我们小组获得了接力赛第一名”“我帮妈妈倒垃圾”……
●
当孩子写下这些时,他会很快提高自信心。
●
尤其是以后当他遇到困难时,他还可以用自豪清单来激励自己。
●
总结:
●
第一,孩子得不到老师充分关注,和学校“抓两头带中间”的路径依赖有关。
●
第二,既要正视孩子中间位置的事实,也要重视中间位置的杀伤力。
●
第三,找到并传递孩子的优势,让他成为自信的人。
●
精彩留言:
●
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满足老师的心理需求,让老师喜欢呢?
●
1.可以成为老师“作品”的学生;
●
2.不卑不亢、人格独立的孩子。
●
人生的最佳成长路径是什么?
●
是一次次庆祝成果而不急于宣告胜利!
●
创造一个个小成功经历,获得慢慢的自信心再去迎接下一次成功。
●
06 孩子犯错了,老师找你,怎么办
●
什么情况老师会找家长
●
反思:
●
如果老师压根儿不搭理你,放弃对你孩子的关注和教育,那才是最可怕的。
●
老师找你,实际上在找合作方,而你也增加了一次和老师合作的机会。
●
三种情况:
如果是普通的事情,老师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沟通,为什么非找你来学校或者在群里圈你呢?
●
孩子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有孩子调皮捣蛋,老师看到难免会生气。停下来管理,会耽误教学进度。于是,干脆把捣乱的孩子直接叫到办公室,以免影响别人。 等老师上完三四个班的课后,已经筋疲力尽,回到办公室看到还有一个要解决问题的孩子,第一反应自然是找家长管教。
●
老师最担心的安全状况出了问题;
虽然孩子有时只是闹一闹、开开玩笑,但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发生意外,就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很大的麻烦,自然要找家长。
●
学校的考评方式也会给老师带来一定压力。
老师虽然清楚学生犯错是一种成长的信号,可当学校把学生表现作为考评老师业绩的一个指标,并可能关联老师的工资收入时,老师还是免不了想让孩子少犯错。
●
准备针对三方的应急预案
建议你分清家长、老师和孩子的三方角色定位,先准备一套应急预案。
●
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别着急发脾气或恼火,而是马上告诉自己“此刻,老师需要我”。
●
面对老师时,也要始终提醒自己,你们是在合作。
●
诚恳地听完老师的话,中间不要插话,也不要辩解;
●
如果老师提问,你就照实说,不要展开太多,让老师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
向老师表明态度。
“我回去一定找孩子好好谈谈”,或者“这件事我知道了,我们会尽力配合,孩子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我也一并提醒他。”
●
面对孩子的五步法:
●
使用万能金句平复情绪;
●
“小学生的屁股就是用来和地球引力做抗争的,我小时候不也是这样”。
●
“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在犯错,相反,如果懂得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时,恰恰说明他长大了”。
●
迅速启动“代入模式”;
当你把自己代换为孩子,把犯错后的心路历程走一遍后,其实就为成功地亲子沟通迈出了重要一步。
●
把自己迅速代入到孩子的状态;
●
一害怕,二找借口,三自我原谅;
●
设置“隔离空间”;
比如假装先不跟他提犯错的事儿,而是以“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开头。孩子一听你不是来找他算账的,防御心态就消除了。他会被你的故事吸引,走进你设计的轨道里。
●
入口从“为什么”开始;
●
不要揪着错误不放;
●
你需要通过了解“为什么”,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处事方式。
比如孩子打架,你要问:“为什么要打架,你是不是没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么被你一问,孩子会
想:“是呀,真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我好像有点冲动。”
●
不要关闭“善意通道”。
●
孩子出现不稳定的行为是他在重建安全感、在寻找自我;
●
错误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
减少孩子犯错,在家培养规则意识
●
WHY:
●
从源头上解决被老师拉警报的问题,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
在家里帮孩子理解规律、遵守规则。
●
HOW:
●
不制定自己都做不到的规则;
●
让规则成为家庭共同的底线;
●
规则要非常具体,才能引导孩子的行为;
●
制定规则不靠说教靠反复体验。
●
总结:
●
第一,老师拉警报,是在寻求家长的帮助。
●
第二,纠错从“为什么”开始,不要轻易关闭孩子的善意通道。
●
第三,减少犯错,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
精彩留言:
●
1.给老师送礼:
●
明确送礼的目的;
●
根本上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自信;
●
老师的多关注也是为了帮助孩子更自信。
●
不要给老师送礼,命令禁止的;
●
对老师的支持与理解才是最好的礼物;
●
反馈一些孩子平时对老师的赞美。
●
2.孩子死不认错的问题
●
反思自己
●
给过孩子足够思考、反思、宽容、改进的空间吗?
●
你在职场上难道遇到的谈话都是一谈就通,一听就改吗?
●
3.二孩家庭的难题
●
07 要开家长会了,怎么办
●
家长会的意义
●
让你跳出自家的局限,站在整体的水平,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表现。
●
亲自参加,这也是对学校和老师最基本的支持。
●
家长会一般讲什么
●
家长会的流程和内容:
●
进入会场后,学校通过录像、广播等介绍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
阶段性的,一年会有一次,这时候你要本着长知识和作对照的心态去听,一般学校会告诉你一些如何认识孩子的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你可以借鉴一下。
●
由不同的任课老师介绍各学科的情况,介绍孩子的课堂、作业、测验表现,下一阶段有哪些要求,希望家长做哪些配合等。
基本议题,面对不同任课老师的要求,你要学会使用小筛子,把关键信息过滤出来,从中发现哪些是你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哪些是你平时要和老师重点交流的。
●
再之后是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学校生活表现。
往往很多家长不在意,但能拿到家长会上说的日常表现,一定是班主任很重视的,你要认真对照一下,看看能不能在平时很自然地提醒一下孩子。
●
最后还会留出时间和个别家长交流。
●
三步开好家长会
●
把家长会纳入“家庭规则”;
●
1.每学期固定同一个家长参加。
比如第一学期全由妈妈参加,第二学期全由爸爸参加。不建议爸爸妈妈每次轮流交换,这样建立不起一致的评判标准。 都由一个人参加,就如同自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采集和评价反馈系统,孩子一有波动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
●
2.尽量不让隔辈人代劳。
哪怕隔辈人中有人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也不建议他替你参加家长会。因为隔辈亲是天然的,老人很难客观、直接地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反馈给父母。 同时,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和老人交流,他们成了晚辈,有时为了体恤长辈的感受不好说真话。
●
3.越是家长会前后,越要给孩子放松减压。
尤其是成绩表现一般的孩子,会特别警觉家长会的到来,他们会担心老师会不会告状、成绩会不会被公布,这种提心吊胆常常是引发撒谎、隐瞒、逃避的诱因。所以,你要反其道行之,不在家长会前后给孩子施压。
●
依据“问题清单”做好准备;
一类是家长最关心的学习问题,一类是学习之外的问题
●
学习问题
●
了解孩子的成绩水平
●
HOW:
●
最好不问他的班级排名;
●
我建议你换个问法,“这个分数大概处于年级的什么位置?”
●
WHY:
●
关闭家长和班里某某做比较的通道,拿身边的孩子当参照物比较,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
通过了解孩子的位置,帮他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如果孩子在年级中的位置靠前,可以让他多点空间发展兴趣; 如果位置靠后,那你一定要重视起来,最好专门约老师一起协商一个解决方案。
●
孩子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
●
老师看待孩子的视角和家长有很大差别;
●
在问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少说话,多听老师的意见。
●
如果老师说的和你的日常判断有冲突,先别急着否定或辩解,可以再多问一句,“您能举个例子吗?”
●
通常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比老师高得多,最好把老师当成一个重要外部视角,帮你校正自己的策略。
●
社交问题
●
“孩子在学校人缘怎么样?”
●
“小组合作他参与了吗?”
●
“他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吗?”
●
情绪问题
●
“孩子每天在学校快乐吗?”
●
“什么时候会压力过大或焦躁不安?”
●
加分问题
●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您的课堂教学?”
了解老师近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要求,好处是表达了你配合的态度,让老师看到你希望用行动来支持他。
●
“您希望我们日常用什么方式交流?”
建议你和老师初次建立关系时用,找到老师喜欢的沟通方式是家长主动合作的重要信号,它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
●
查缺补漏
比如老师在家长会上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要求,你可以整理一份要点,选一个时间根据老师列出来的要求,和孩子进行探讨:哪些他能达到,哪些他觉得有困难。然后再和老师商量一个支持方案来帮助孩子。
●
总结:
●
第一,想要知道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了解家长会的流程和内容。
●
第二,把家长会纳入到“家庭规则”,准备好问题清单,别忘了传递老师的赞美,并帮孩子查缺补漏。
●
精彩留言:
●
1.参与家长会的有效策略
●
入会时:
●
关注下一阶段老师的关注点;
●
关注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
忽略一些引发利害性竞争的内容
●
会后:
●
不要情绪化;
●
提取两条传递给孩子的赞美;
●
从自己做起改进一条家庭育儿的方式。
●
08 别的家长又为学校做事了,怎么办
●
学校办学需要更多资源
●
传统的工业时代
●
学校对资源的要求非常简单,统一的教材、知识,标准化的教室、考试;
●
老师只要当好知识的搬运工,把书本里的知识运送到孩子的头脑里就好;
●
然后再通过分数高低考核孩子掌握得怎么样。
●
现在
●
需要不断扩大孩子的学习半径;
●
设计孩子的深度体验;
●
让他们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
●
获得更多的资源就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小时候自己的学习需要什么资源?
●
遇到一位上课有意思,能让你考试得高分的老师就是最大的资源了。
●
今天,为什么学校要设开放日?
●
想邀请家长去实地看一下学校的资源有多丰富。
●
有些学校甚至还有STEM教室,艺术空间、击剑、滑雪等课程。
●
看到这些,你肯定会觉得“这学校真不错”。
●
这就是资源的力量。
●
资源在哪里?怎么获取资源?
学校的日常办学就很容易进入一条资源竞争轨道。
●
学校办学需要资源;
●
最方便获取资源的来源就是家长;
●
家长资源各个班级差异大,哪个班拥有的资源丰富,哪个班的集体荣誉感越强;
●
你孩子在有荣誉感的班级里当然就是最大受益者。
●
所以,需要家长有力出力、有关系出关系、有智慧出智慧,这就是共赢的家校合作。
●
学校为什么需要家长的资源
●
为了让孩子受益。
●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有意义的呢?
●
单靠学校、家庭的资源,并不能培养出成功的学生,只有这些资源相互作用产生吸引、激励、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时,才是有意义的。
●
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关心,体会到意义感,并转化为他们的成长行为,资源才是有价值的。
●
通过活动发现学校和老师的真实需求
●
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开学前的新生报到,班级返校,开放日,运动会等等,尽可能多地参加这些活动,才知道学校最近在做什么,学校的重点工作是什么,老师和孩子同伴有什么特点。 你还可以经常和孩子聊聊和同伴一起活动学习的感受,然后从中发现你可以为更多的孩子做什么。
●
最好确定一到两项必须参加的学校活动;
●
可以主动和老师申请,在家长会或者班级集体活动中分享自己家里的教育经验。
比如,我家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孩子是如何学会管理时间的?等等,这类话题特别受老师和家长的欢迎。
●
特别提醒参与学校活动要有边界,要尊重教师的专业领地。
有的小学生家长,觉得自己的学历很高,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向学校提出进课堂听课的要求。这样的方式非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会尊重老师在学校、在课堂上的专业领地。
●
创造机会,满足学校和老师的真实需求
●
可以把自己家的学习经验转化为大家共同的学习资源。
比如你知道了学校正在创设不同的空间,来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像读书空间、表演空间、科学学习空间。但对学校来说,这些都是新项目,没有太多的经验。 那你可以在家里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区域,然后把这个空间的规划权交给孩子,怎么安排课程表?怎么设计主题活动?空间里摆什么?怎么调整更合理? 在这个规划的过程中,孩子有什么好的发现和创意,你可以鼓励他用图片、视频等做成一个多媒体小课件,发给老师参考。
●
留心孩子不同学科的学习进展,提供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料。
比如翻看孩子的语文书,了解到他两周以后要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你可以主动收集一些背景资料,视频的、音频的、动画的,甚至是自己抓拍到的有意思的照片,然后提供给老师。 举手之劳的一次发送,就能让全班孩子受益,老师也能感受到你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用心。
●
可以通过留意孩子学习环境的变化,发现学校的真实需求。
●
总结:
●
第一,学校办学需要资源。
●
第二,从学校和老师的真实需求出发,可以通过学校的活动或创造机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精彩留言:
●
学校是真实社会的典型化
●
09 要竞选班干部了,怎么办
●
理解教育的马太效应
●
三种态度:
●
“一官半职”证明孩子够优秀;
●
担任班级职位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
三年级以后当大队委,能影响孩子升学加分、择优择校。
●
A:都不太可取。
●
学校里的“马太效应”
●
WHAT:
●
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
孩子和家长的认知差异:
●
孩子:
●
一二年级,年龄较小,不理解什么是小干部,大部分会回答“愿意当”;
一是他们把小干部当成“官”,一知半解地认为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不仅可以证明自己优秀,还可以管别人。 二是七八岁的孩子开始有了人际关系的意识,他们非常渴望被认可。他会把竞选小干部当作被同伴认可、建立同伴关系的一种方式。
●
三四年级,有基本经验,有构建同伴关系的需求;
●
五六年级,更客观、多维的角度作出自己的判断。
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自我意识逐渐成长起来
●
认知差异:
●
孩子是从懵懂到逐渐有了清晰的价值判断;
●
成人则直奔结果而去,想的是当干部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划算。
●
小结:
●
要不要当小干部,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什么时候该鼓励他尝试一下,什么时候要引导他多想想为什么。
●
怎样帮助孩子竞选班干部
●
明确目的
●
当干部的目标是提升领导力;
●
而领导力的本质不是当官管别人,是服务、成就他人。
●
服务清单:
●
①我在哪些方面能够以身作则;
●
②我可以帮助同学们做哪些事;
●
③我如何处理老师、自己和每个队员之间的关系;
●
④我有哪些弱项可以借助其他同学的优势来改进;
●
⑤作为中队长,哪些事情以前可以做,现在不能做。
●
两个观测点,发现和提升领导力
●
1.多任务处理能力
●
WHY:
●
未来社会的领导者需要在复杂场景和不确定的环境中适应和生存,因此能够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是一个关键能力。
●
HOW:
●
如果孩子当上了中队长,要协同其他中队委员操办一次主题班会,那么他是怎么分解任务、承担责任并协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的就值得你去观测;
●
如果孩子当上了课代表,那他如何处理老师、学科、同学之间的关系;
●
如何提升同学对这门课的喜爱的等等。
●
2.反思能力
●
①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需要让他反思一下;
低年级孩子如果说不出太多的感受,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比如问问他成功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再做一遍你会在哪里调整? 高年级孩子需要你给个框架进行复盘,把关键节点中的表现和任务目标关联在一起,再进行反思。
●
②在家庭交流中,有意识地说说自己最近在工作中的感受。
孩子领导力的种子是在观察身边人的过程中埋下的。 父母如何回应批评、面对失败、怎么和上级领导沟通、和团队伙伴合作,孩子都会模仿。
●
③帮助孩子不忘感恩。
●
成功的时候,让他反思:
●
在这个活动中,哪些人帮助过你?
●
是什么时候帮你的?
●
你怎么感谢他们?
●
重温帮助的细节特别容易唤起孩子的感恩之心。
●
沮丧时,你可以问他:
●
有没有特别支持你的小朋友或老师?
●
你需要我怎样支持你?
●
让他感受到自己身边还有很多“重要他人”。
●
培养会当群众的孩子
●
①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
你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各种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每周班会、运动会等等,目的是让孩子体验不同场景中的群众角色。如何为别人喝彩,如何安静地欣赏,没人关注你时如何自律…… 体验越丰富,孩子对在团队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也就越清楚。那他无论是做群众还是当干部,都能保持稳定、健康的心态。
●
②经常提醒孩子不是当了干部才能为他人服务;
比如问问他“今天你为大家服务了什么”“做这些服务,你感受如何”“你的小队长是怎么评价你的”“你觉得其他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 你看,这么简短的几个问题就隐含着向上领导、横向领导和自我领导几层含义,当然你不用对孩子说得那么深奥,只需要让他感受到不是只有干部才能为他人服务。
●
③和孩子自定义干部任期,主动退位。
从孩子担任小干部开始,你就需要和他一起确立一个目标,协商一个任期,让他在期限里尽可能地为别人服务,然后主动退下来当群众。这样的角色切换能让孩子在真实的落差中学会调适和换位思考。
●
总结:
●
第一,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有时不利于小干部成长。
●
第二,发现和提升孩子领导力的两个观测点是:多任务处理能力和反思能力。
●
第三,培养会当群众的孩子。
●
精彩留言:
●
●
10 孩子写作业有困难,怎么办
●
关于作业
●
现象:
●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
●
WHY:
●
家长不知道方法;
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作业不拖拉。
●
不明白学校究竟是怎么布置作业的。
就只盯着孩子完没完成任务,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不说,还没起到真正的作用。
●
作业的真相:
●
一位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用于作业的设计、批改、分析、辅导和讲评;
●
这在老师的时间分配上,是仅次于上课时间的。
●
老师要通过每天的作业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
一节40分钟的课,老师只能按照教学进度面向全班几十个学生集中教学。但每个孩子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老师不可能一个个去问“你懂了吗”,诊断孩子的问题就只能靠作业了。
●
分解拖拉背后的原因
●
①孩子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有些家长常有这样的念头,“孩子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回到家没事干,总拿手机打游戏,我得给他报个班或者买点课外练习册,把他的时间填满”。 家长的出发点当然是促进孩子学习,但你可能没想到,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消极的暗示。孩子接收的信息是,原来我作业做得越快,爸妈就会布置更多的作业,那我何苦呢?慢慢做,消磨一点时间多好。
●
一个没有自由的孩子,是无法养成自觉的习惯的。
●
②家长自己做事就拖延。
一个做作业磨蹭的孩子,很可能是观察和模仿家长的结果。所以如果找不到别的原因,家长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不妨跟孩子相互监督,结对纠正。
●
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
①设定合理的学习时间;
比如书桌上放一个计时器,以每30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30分钟一到,无论作业做到哪,你都要提醒孩子暂停,切换到15分钟放松模式。只有他放松好了,才能提高写作业的效率。
●
设定合理的学习时间对刚开始培养习惯的一二年级孩子尤其重要;
●
孩子养成回家先做作业的好习惯,这就相当于埋下了要事第一的种子。
●
②张贴学习计划;
如果你和孩子制订了学习计划,那要把进度条、规划表、完成情况等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尤其是孩子刚按计划开始执行时,你要向家人或亲戚常夸奖、展示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提供正向反馈。
●
③定期和孩子交流作业感受;
你可以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定期和孩子讨论作业问题,比如先问问他今天做作业的感受。
●
一周后再和他讨论:
●
这周写作业有什么特别收获?
●
或者哪些事情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
下次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
④把惩罚变为奖励。
比如高年级孩子,你可以布置一项暑假作业是做一份假期出游计划,你就不要简单对他说“你做个计划吧”,而是要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根据预算,规划出不超预算的方案,等等。 低年级的孩子更需要你有意识地放大作业的奖励作用,这方面得到App《5分钟商学院》的主理人刘润老师的做法就特别好,他发现孩子不太喜欢写作文,于是就专门给孩子开设了一个公众号,把孩子的作文晒出来。本来作业只是交给老师的任务,现在却能被更多人看到并点赞,孩子一下子就重视起来。
●
很多孩子逐渐变得不喜欢做作业是因为既没有挑战,也没有兴趣。
●
家长或老师有时还把作业当成惩罚的工具,把学习和教育过程变成了一种破坏性行为。
●
如何争取老师对作业的及时反馈
●
现实问题:
●
孩子做作业拖拉,有时候和个别学校的老师缺少及时反馈有关;
●
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师范院校会专门教未来的老师如何布置作业。
●
怎么科学设计作业、怎么给作业合适的反馈、怎么来评估一份作业的难度和区分度等,基本依赖于老教师的经验传承,这就导致老师在批改作业这件事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
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
●
和孩子商定一个时间范围;
比如用两周时间缓解做作业拖拉问题。
●
再和老师沟通;
“我和孩子定了一个两周改变拖拉习惯的小目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我会把孩子在家里完成作业的过程记录下来发给您,如果还不错,您可以表扬表扬他;如果他的问题是因为某个知识点不理解,还请您给他一些个别辅导。”
●
要让孩子把作业错误暴露出来;
作业是孩子给老师的学习反馈。所以,你要让孩子的错误暴露出来,老师才能及时发现、纠正。
●
记录孩子的学习行为并反馈。
孩子遇到挫折、感到沮丧、不知道如何前进、想不出解题思路时,你也不要去责备他,还是要先把这些行为记录下来,然后让他暂停,因为纠缠时间太长只会削减孩子的学习兴趣。
●
总结:
●
第一,孩子做作业拖拉要特别关注:他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家长自己的拖延习惯。
●
第二,两个对策是:在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老师对作业的及时反馈。
●
精彩留言:
●
1.字迹不认真,经常会有小错误
●
认真的态度就需要表扬;
●
反复错,要找到根源。
●
2.对课外辅导班厌学
●
低年级停掉;
●
中年级协商把剩下的上完;
●
高年级找到原因,再判断。
●
3.还得经验分享
●
时间管理-番茄钟
●
奖励观:内奖、半外奖、外奖
●
给孩子不同的世界观与认知
●
目标很重要, 目标>热情>坚韧>坚持
●
4.做作业的两种状态与原因分析
●
11 孩子分数波动大,怎么办
●
分数和学习是有交集的两件事
●
分数作用:
●
对孩子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估;
●
能帮孩子定位目前所处的位置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
分数来源:
●
是工业时代的典型产物;
●
通过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尺,把人三六九等地分拣出来。
●
分数弊端:
●
分数只是一种不那么全面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
●
用分数一个标尺来衡量多样化的孩子是不合适的。
只看分数是片面的,可能看不到孩子拥有的其他潜能优势,还有可能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
●
三个方法,读懂分数背后的信息
●
1.比绝对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看大盘涨跌;
●
WHY:
●
分数是一个社会筛选手段,每一个孩子,其实是跟他的同龄人竞争。
●
学会看大盘,你才能看出孩子成绩的趋势。
●
HOW:
●
看单科;
要把前后几次成绩纵向比较、系统分析,还可以在年级的位置区间做横向比较,是上升、下降还是振荡不定。
了解了基本趋势,再和老师预约一个时间,帮孩子找出这门学科薄弱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
找优势和弱势学科;
通过看大盘,把各个学科的多次、总体成绩进行比较,还能找出孩子的优势和弱势学科,这样你就可以帮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成绩提升方案,找到不同学科的增长路线。
●
排查问题;
●
外部原因
可能有考试时情绪不稳定,没睡好觉,或者是最近换了老师,还可能前两天和好朋友闹别扭了等。
●
内在因素
可能是对最近学的这个单元没兴趣,难度挑战过大,没有自信心等。
●
小结:
●
不管什么原因,你要通过分析来激励孩子,不要训斥他。
●
无论孩子考试分数如何,都不能以牺牲他的学习兴趣为代价。
●
2.要学会分解失分点
●
WHY:
●
老师扣分是有依据的;
老师会把一道作文题分解为四五个能力点,比如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点是不是明确、结构是不是清晰等等。 两个孩子的分数一样,但同样得20分的作文,内涵可能完全不同。
●
HOW:
●
先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失分点在哪里;
如果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不行,那你平时就要聚焦这个点进行突破,多提供不同题材的文章,让他练习提取关键词。
●
3.启动峰值管理思维。
●
WHY:
●
孩子分数有波动会引起父母焦虑。
一二年级虽然也有单元测试,但只是考核的辅助手段,而且难度和区分度都很小。 到了四五年级,开始出现学科分化,知识难度增加,孩子分数波动变大,家长就很焦虑。
●
错误的做法:
●
在孩子分数低谷的时候,一冲动报了很多课外班,试图通过补课和反复操练来提高分数。
●
但时间长了发现补习班也不能有效稳定住分数;
●
孩子可能这段时间分数提高了,过段时间又下滑了;
●
于是家长又焦虑起来。
●
认知:
●
孩子的成绩波动是有规律的;
●
当他获取一个高分的时候,也就是说到达一个峰值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有下滑的可能了。
●
接下来孩子可能的波动进行预期管理了。
●
HOW:
●
在孩子达到峰值的时候,和他一起总结最近一段学习的主要经验,一起反思讨论是哪些做法提升了孩子的成绩:
●
是阅读量加大给语文阅读理解加了分?
●
还是掌握了一些解题思路拉高了数学应用题的分数?
●
……
●
然后看看能不能继续放大这种优势,或者把它迁移到别的题型或者学科上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
还可以主动和老师联系,问问老师这段时间用了哪些方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个别指导?然后把适合的方法继续在家里使用。
●
总结:
●
第一,分数和学习是有交集的两件事。
●
第二,看懂分数背后的信息,有三个方法:涨跌看大盘;从失分点找突破口;峰值管理思维。
●
精彩留言:
●
1.学习经验分享
●
两种学习模式:
●
自然学习
●
结果学习
●
有效陪伴
●
核心:有趣
●
12 三年级是道分水岭,怎么办
●
为什么三年级是道坎儿呢?
●
原因:
●
三年级的语、数、英等学科会同时提高难度。
●
例1:语文
●
一二年级孩子主要学习识字和拼读。
●
到了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成段或成篇的写作了;
●
这时写作要求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表达方式等能力就成了某些孩子的难点。
●
例2:数学
●
一二年级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一两步;
●
但三年级开始用到三步,有时还会用到括号;
●
这对学生的数学逻辑和阅读理解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考核了。
●
例3:英语
●
一年级的主要以活动为主,更像是英语学习的准备期。
●
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了书写、背诵、阅读整篇文章和语法等多方面的学习。
●
低年级关注习惯培养
●
思路:
●
建议你在这个时间重点关注习惯培养,帮孩子打牢基础。
●
重点培养的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两种底层习惯:
●
阅读习惯
●
听说习惯
●
阅读习惯:
●
①持续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提供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好理解,为什么要提供不感兴趣的材料呢?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充分暴露出自己的问题,当他出现坚持不了、分心、放弃等行为时,更需要你的激发和帮助。
●
②重视生字的拓展和练习。
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和他一起查字典,给他解释这个字的应用场景,直到孩子自己读出来并能组成其他词语的时候,你才可以慢慢放手。经历过这个过程,孩子才会加深对文字意义的理解,更有成就感。
●
听说习惯:
●
一年级:听音频、转述
孩子一年级时,你可以每天固定15分钟的时间,让他听音频故事或者看新闻类的电视节目,然后让孩子复述一下,这个时间你只听不说话,不要打断他。 整个过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他复述的话录下来,然后给他回放一两次,让他说说听到了什么。过一两个月,你再看看孩子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
二年级:复述、转成文字、修改
到了二年级,你除了把他的复述录下来,还要转成文字,等到双休日,开个家庭讨论会,把其中的某一段文字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修改更顺畅。
●
小结:
●
阅读习惯培养得好,孩子就有了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能力;
●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孩子就完成了完整的内化输出。
●
三年级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
①鼓励思考:用“慢想快写”代替“又快又好”;
●
WHY:
●
快是速度要求;好是质量要求。
●
一般只接受到了“快”这个信号,而且很多时候他做到的快省略了思考的过程,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
HOW:
●
鼓励孩子先思考再行动。
●
例:做数学题
用三句话帮助孩子思考
●
第一句,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
第二句,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
第三句,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
●
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后再建议孩子快速动笔,他做题质量和速度都会高很多。
●
②了解思考的方式:用“示弱提问”替代“强势监督”。
●
当一回学生,多提问题,少下判断;
比如,做完作业,你可以针对某道有难度的数学题,说“这道题有点难,妈妈也做不出来,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在孩子讲解的过程中,你可以继续问问他,“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呀?我没听懂”……
●
前提是你要假设孩子是正确的,去了解他走近他,但不去评判他。
●
③呈现思考的过程:用“可视的工具”替代“抽象的讲解”。
比如买些小道具,积木、魔方、小黑板啊,平时通过孩子自己搭一搭、摆一摆,当个小老师讲一讲,让他把思考过程呈现出来。
●
高年级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
战术:顺势而为
●
顺应着五六年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
“激发孩子直面困难”的10步训练清单
●
总结:
●
第一,重点锚定三年级,同时明确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自应该做什么;
●
第二,三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
精彩留言:
●
1.关于孩子写作
●
真情实感,积累生活素材;
●
把观察到的说出来。
●
13 别人都报课外班了,怎么办
●
观点:
●
要聚焦孩子这个目标,把学校和课外班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发挥出它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
看清课外班的内在结构
●
学科类课外班
●
主要是提高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基础学科的。
●
这类课外班又可以细分为“超前班”、“同步班”和“补缺班”。
●
素养类课外班
●
特长班
特长班是孩子可以长时间、一级一级进阶学习的,比如像钢琴、舞蹈、民乐等;
●
兴趣班
兴趣班一般时间不长,就是根据孩子的喜好集中学一段时间。这类班名目更多,戏剧班、旱冰班、少儿编程班应有尽有。
●
学科类课外班,和学校错位选择
●
基础学科
●
老师心里有一张小学六年的学科地图;
清楚标出了每个学科的目标和学科之间的关联点,然后就可以据此判断孩子目前走到哪了,离目标有多远,要不要给他进行个别化辅导。
●
跟着老师的线路,80%以上的孩子可以达到小学阶段学业的基本要求。
●
基础学科的大部分问题能在学校解决,那选“同步班”的意义就不大了,你可以按照孩子的情况,选能帮助他专项提高或者查缺补漏的课外班。
●
小学语文
●
最重要的两件事是阅读和写作;
●
做好这两件事主要靠日常积累,几乎不可能靠报班快速提升。
●
一定要报班,你可以明确目标,选择提供工具和方法比较多的课程。
比如想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就可以选择少年得到《泉灵的语文课》,这个课里就会用故事手套、魔法棒等工具把孩子的日常积累转化为口语表达。
●
小学数学
●
主要培养的是独立思考、探寻规律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
而这些是需要孩子的专注力、抗挫力等非智力因素来支撑的。
没有这些,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时间长了就有了害怕的阴影,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
●
如果你一定要报班,可以重点选择培养思维方式的小班。
●
小学英语
●
学习英语平时积累词汇和语感很重要;
●
建议你低年级就给孩子报英语班,而且要选有英语分级阅读的和善于创设故事情境的。
●
到了高年级,对于交流、合作和反馈的要求高了,你可以给孩子选老师水平较高,形式上他比较喜欢的课外班。
比如有纯正文化和多种语境设计的线上一对一的欧美外教课等。
●
弱势学科
●
这门课稍差一点
●
你最需要的是增加和任课教师的沟通;
●
重点收集孩子的作业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
●
请老师帮忙诊断,增加对孩子个别指导。
●
差得比较多的学科
●
才需要在外面请有经验的老师一对一给孩子补缺;
●
要和辅导老师配合,找出孩子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
时间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就好,时间太长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
素养类课外班,和学校联动培养
●
拓展课程的好处:
●
按照学校孩子的特点和教师的特长开设的,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比较强;
●
自己选择、规划的,孩子会更有主动性;
●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学习伙伴之间更容易打破边界、积极合作。
●
注意事项:
●
一定是要让孩子自己选;
尽量不要插手,只需要多观察他是怎么规划、按什么标准选择,喜欢和哪些孩子在一起就可以了。
●
年级升高兴趣班就要有意识地逐渐减少;
一般从四年级开始,就最好聚焦在一两项孩子真正爱好、可以持久发展的特长上。
●
签订“学习合约”防止中途放弃。
比如孩子想学钢琴,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喜欢钢琴?如果报个班,你能至少坚持三个月吗?然后再一起约定合约的细节,比如达成目标有什么奖励,不按合约做有哪些损失等。这样既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利,也教会他为选择承担责任。
●
总结:
●
第一,课外班主要有两大类:学科类和素养类。
●
第二,学科类课外班,要和学校错位选择;素养类课外班,要和学校联动培养。
●
精彩留言:
●
孩子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
●
归属感
●
自主感
●
胜任感
●
14 三条提醒和一份家长自测清单
●
三条提醒
●
1.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
先改变自己;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学校的第一合作方。当你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你一定要对自己说“我要先改变自己”。
●
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如果老师给你打电话,说你的孩子课堂表现差,作业写得有点乱,课间和同学打闹,你先别急着批评孩子,而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
2.除了改变自己,还要尽可能地去影响家里人;
●
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家长会、和老师讨论这么重要的事你必须亲力亲为。
●
把家里要建立的规则,有用的策略,设计成小海报,然后把它们张贴在家中的醒目位置。
这是因为如果规则、策略只停留在口头,那谁都会忘记,你只有在随时可见的地方张贴出来,才能时刻提醒每一位家庭成员去遵守,你会发现把家人变成“我们”,孩子就有了目标一致的“重要他人”,而且来自同盟的力量也支持你始终走在教育孩子的正确道路上。
●
3.遇到挑战,多问问孩子为什么。
●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去直接追求结果,而忘记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能多去问问孩子为什么,也许你就看到他内心的真实世界。
●
小学生家长教育行为自测清单
●
●
精彩留言:
●
极简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