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移动互联网应用资费的可承受性】移动互联网套餐一览表

IT圈 admin 41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望雪卉)

【移动互联网应用资费的可承受性】移动互联网套餐一览表

1引言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次新突破,对人类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潜在的颠覆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扩展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方式和情境,改变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图景,并带来新一轮IT技术和业务发展浪潮,一条以移动多媒体终端为核心的产业链正在重构相关产业格局。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方面移动互联使互联网进入新的产业周期,上网终端数量已超过PC机;另一方面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重心、用户消费方式和业务组合模式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互联网业务及信息逐步从以PC为中心转变为以移动终端为中心。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各国信息化发展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移动互联网在快速发展之时却存在以下问题:

第 1 页 共 10 页

2.1手机网民年增长率呈急剧下降态势

截至2011年底,我国手机普及率达到73.6部/百人,比2010年提高9.2部/百人;3G网络渗透率达到13.0%,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新增3G用户合计为8046万户,使3G用户总数达到1.27亿户。但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手机网民年增长率一直呈下降态势,由2008年的133.3%下降到2011年的17.5%。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如图1)。

备中,手机是最主要的移动上网终端之一。尼尔森在线研究于2011年4月开展的一项有关中国移动互联网调研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各类移动上网的设备选择中,手机上网以93%占据榜首,紧接着是笔记本电脑(81%)、上网本(24%)与平板电脑(23%)。

2.2我国移动电话发展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在2000-2007年,移动电话普及率均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但从2008年以来,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开始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其中2010年,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50个百分点(如图2)。

第 2 页 共 10 页

2.3中国移动宽带发展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移动互联网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宽带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与固网宽带用户相比仅仅是接入网络不同。另外一种是采用WAP协议的互联网(窄带移动互联网)。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现阶段主要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宽带是高速无线互联网接入,用户可以在任何有信号覆盖的地方,获得高于1Mbps的访问体验,消费者不再受热点位置、繁复的使用程序限制。移动宽带强调的是3G提供的“类固定宽带”服务体验,具备移动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等特征。移动宽带在全球的发展十分迅速。据国际电联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无线移动宽带互联网接入是增长最为强劲的领域,2009-2010年期间增长率160%。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7.0部/百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为56.6部/百人和8.5部/百人(如图3,2011年为估计数)。2010年中国3G实际普及率高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2011年为13部/百人,高于发展中国家4.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资费是制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资费较高。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资费较高既有主观感觉因素,也有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

第 3 页 共 10 页

从主观感觉因素来看,影响用户满意度和使用的因素主要是“费用”和“速度”。移动宽带与固定宽带相比,其优势在于简单、灵活和个性化,但在速度和容量方面很难与固定宽带相抗衡。虽然随着3G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接入的速度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每个用户而言,其可享受到的数据速率与其具体地理位置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小区使用数据业务的用户数、传播信号的强度、其他无线信号源的干扰等都具有强相关性。对于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来说,由于受移动终端价格、3G资费以及手机上网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用户90%以上主要使用低速网络接入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我国2011年第2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网络接入方式仍以2G为主,2G网络页面浏览量占比为93%,其次是3G网络接入方式,占6%,WiFi接入方式位列第三。

无论是数据卡用户还是智能手机用户,资费问题是影响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最大阻碍。对于数据卡业务,消费者往往以固定宽带的资费、使用量和使用习惯来评价移动宽带。当覆盖范围、网络信号稳定性和网络接入速度不能达到固定宽带的质量时,在同样资费情况下,消费者会认为移动宽带太贵了。另外,大多数消费者不习惯基于流量的计费方式,用户感觉流量难以掌控。有关调查发现,53%的数据卡用户和42%的智能手机3G用户从没有达到或超过其流量上限。因此,许多消费者一

第 4 页 共 10 页

般是将移动宽带作为固定宽带的补充。

上述主观感觉抑制了人们的现实需求。文献[1]指出:“信息通信技术(ICT)业务在价格上的可承受性是将更多的人引入信息时代的关键”。ICT服务只有在人们认为资费可承受时才会对其加以使用。国际电联用两种基准工具――ICT发展指数(IDI)和ICT综合价格指数(IPB,ICTPriceBasket)监控全球信息化发展。IPB可以监测ICT服务的成本,而ICT服务成本影响着ICT的发展和使用。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ICT综合价格指数与信息发展指数密切相关:更低的价格有可能增加接入和使用,而ICT的接入和使用水平的提高将减少每个用户固定成本分摊数额,从而有可能导致降价,运营商的规模经济会得到加强。当消费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价格较高,难以承受时,自然也就减少了应用。

从客观存在的现实看,用国际电联衡量信息社会发展的两个指标衡量,我国信息化发展程度受资费影响较大,说明我国目前收入水平下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承受能力较低。国际电联对各国IPB与IDI的比较结果表明,IPB相对较高的国家的ICT接入和使用程度相对较低;与此相反,在ICT服务具有相对更可承受的价格、因而有更多人接入和使用ICT的国家,以及名列IDI前25的几乎所有经济体均在IPB上占据前25的位置。

第 5 页 共 10 页

从2008到2010年的3年中,发达国家蜂窝移动分价格指数(占人均GNI百分比)分别为2.4%和2.0%,降幅达16.7%。发展中国家蜂窝移动分价格指数分别为14.7%和11.4%,降幅达22.0%。我国近年来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基本呈下降趋势(图4),移动电话分价格指数2008年为2.3%,2010年为2.0%。降幅为13.0%,降幅既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IDI与ICT综合价格指数密切相关,IDI值高则价格相对较低。由于综合价格指数较高且下降较慢,这导致我国ICT发展指数IDI在世界的排位越来越靠后,2007年为77位,2008年为79位,2010年为80位。

移动互联网资费下降速度较慢主要源于移动运营商发展移动宽带建设动力不足。移动宽带互联网使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据业务流量急剧增长,但业务收入却难以随之线性增加。从目前全球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经验看,运营商的移动数据业务流量基本是以前的50~100倍,但收入只增加10%~20%。这种现象使运营商在移动宽带网络的投入上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入对比问题,最终影响到整个网络的建设和运营。

4促进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建议

移动宽带对于用户而言,资费、速度和便利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对运营商而言,为了满足用户对资费和速度的预

第 6 页 共 10 页

期,就需要搭建一个经济高效的移动宽带网络。

4.1调整付费方式

包月接入互联网业务的开展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去,电信运营商共同的定价策略是:移动宽带的资费多以流量为主的套餐形式。虽然可以包月,但只能接入运营商的专网而不能接入互联网。和黄3于2006年12月在英国率先推出包月宽带接入互联网业务,将移动运营商置于和固网运营商同等地位。2007年欧洲主要移动运营商如T-Mobile、O2、Vodafone都被迫开展了包月接入互联网的业务,尽管是封顶的包月形式,但却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从我国来看,随着移动宽带和多媒体业务的展开,继续采用基于时长或流量的简单收费政策,不仅难以让消费者满意,运营商也将面临投资回收周期长、数据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因此,建议采用基于内容计费和包月的付费方式,降低用户对流量的担忧,这将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户流失,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4.2降低移动宽带使用资费

移动宽带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成本,要降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资费,必须有效地控制移动宽带成本。由于移动宽带技术的3G技术比2G业务需要更多的基站,同时也因为流量骤增的原因,运营商需要建设的基站数量迅速增加。美国彭博社发布报

第 7 页 共 10 页

告,预计中国3G用户2012年年底将达到2.29亿户。如此巨大的新增用户规模将带来移动数据流量的激增。在站址稀缺的情况下,同一运营商不同制式的基站,甚至不同运营商的基站实现共站址就成为一个迫切需求,这对于降低移动宽带使用资费十分重要。此外,3G的发展如果仅靠新功能来拉动,效果十分有限。日本目前3G普及率已高达90%,其最早是通过视频通话等应用来拉动用户从2G升级到3G;但真正拉动日本3G高速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在同等业务下,3G资费较2G有很大的下调。

4.3创新盈利模式,推动宽带战略

移动互联网带动了移动网络流量的急剧增长,导致无线网络资源加速消耗和服务质量急剧下降。2010年,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同比增长159%。据思科估计,2010-2015年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复合增长率将达92%,届时无线资源稀缺性和无线环境的突变性导致的宽带资源矛盾更加尖锐。要打破增量不增收的局面,就必须改变运营商的盈利模式,改变主要依靠流量获得收入的状况。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收入构成包括流量费、产品与服务费、广告费和电子商务四部分。截止到2009年底,这四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9%、39.6%、1.2%和0.3%[2]。

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接入手段,更是构建了新的产业空间和传媒空间,搭建了新的传媒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电

第 8 页 共 10 页

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和娱乐平台等。这些功能的拓展将极大地丰富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空间,引领信息产业的革命。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移动数据存取、移动应用、移动广告和移动商务。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1940亿美元,其中移动数据存取占了绝大部分。如今日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2008年日本移动互联网市场整体收入达到430亿美元,占世界的22.2%;其中移动应用、移动广告和移动商务占到整体市场的34%,而同期世界(不含日本)的比例仅有12%[3]。据摩根士丹利报告的研究,这种构成代表了世界其它国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4.4促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

市场自由化程度和竞争的扩大会降低价格,进而推动信息社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11年3G市场份额为40%,中国联通为31%,中国电信为29%。而在2G时代,中国移动GSM的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85%以上的水平。从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竞争不仅可以降低移动互联网使用资费,而且还可以提高移动互联网质量。根据国外3G发展经验,用户普及率达到10%以后,3G市场发展将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今后几年,我国3G用户正进入规模发展阶段,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当然,这一切还取决于3G资费

第 9 页 共 10 页

第 10

共 10 页的可承受性。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望雪卉)

【移动互联网应用资费的可承受性】移动互联网套餐一览表

1引言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次新突破,对人类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潜在的颠覆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扩展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方式和情境,改变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图景,并带来新一轮IT技术和业务发展浪潮,一条以移动多媒体终端为核心的产业链正在重构相关产业格局。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方面移动互联使互联网进入新的产业周期,上网终端数量已超过PC机;另一方面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重心、用户消费方式和业务组合模式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互联网业务及信息逐步从以PC为中心转变为以移动终端为中心。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各国信息化发展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移动互联网在快速发展之时却存在以下问题:

第 1 页 共 10 页

2.1手机网民年增长率呈急剧下降态势

截至2011年底,我国手机普及率达到73.6部/百人,比2010年提高9.2部/百人;3G网络渗透率达到13.0%,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新增3G用户合计为8046万户,使3G用户总数达到1.27亿户。但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手机网民年增长率一直呈下降态势,由2008年的133.3%下降到2011年的17.5%。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如图1)。

备中,手机是最主要的移动上网终端之一。尼尔森在线研究于2011年4月开展的一项有关中国移动互联网调研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各类移动上网的设备选择中,手机上网以93%占据榜首,紧接着是笔记本电脑(81%)、上网本(24%)与平板电脑(23%)。

2.2我国移动电话发展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在2000-2007年,移动电话普及率均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但从2008年以来,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开始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其中2010年,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50个百分点(如图2)。

第 2 页 共 10 页

2.3中国移动宽带发展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移动互联网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宽带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与固网宽带用户相比仅仅是接入网络不同。另外一种是采用WAP协议的互联网(窄带移动互联网)。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现阶段主要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宽带是高速无线互联网接入,用户可以在任何有信号覆盖的地方,获得高于1Mbps的访问体验,消费者不再受热点位置、繁复的使用程序限制。移动宽带强调的是3G提供的“类固定宽带”服务体验,具备移动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等特征。移动宽带在全球的发展十分迅速。据国际电联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无线移动宽带互联网接入是增长最为强劲的领域,2009-2010年期间增长率160%。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7.0部/百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为56.6部/百人和8.5部/百人(如图3,2011年为估计数)。2010年中国3G实际普及率高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2011年为13部/百人,高于发展中国家4.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资费是制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资费较高。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资费较高既有主观感觉因素,也有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

第 3 页 共 10 页

从主观感觉因素来看,影响用户满意度和使用的因素主要是“费用”和“速度”。移动宽带与固定宽带相比,其优势在于简单、灵活和个性化,但在速度和容量方面很难与固定宽带相抗衡。虽然随着3G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接入的速度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每个用户而言,其可享受到的数据速率与其具体地理位置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小区使用数据业务的用户数、传播信号的强度、其他无线信号源的干扰等都具有强相关性。对于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来说,由于受移动终端价格、3G资费以及手机上网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用户90%以上主要使用低速网络接入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我国2011年第2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网络接入方式仍以2G为主,2G网络页面浏览量占比为93%,其次是3G网络接入方式,占6%,WiFi接入方式位列第三。

无论是数据卡用户还是智能手机用户,资费问题是影响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最大阻碍。对于数据卡业务,消费者往往以固定宽带的资费、使用量和使用习惯来评价移动宽带。当覆盖范围、网络信号稳定性和网络接入速度不能达到固定宽带的质量时,在同样资费情况下,消费者会认为移动宽带太贵了。另外,大多数消费者不习惯基于流量的计费方式,用户感觉流量难以掌控。有关调查发现,53%的数据卡用户和42%的智能手机3G用户从没有达到或超过其流量上限。因此,许多消费者一

第 4 页 共 10 页

般是将移动宽带作为固定宽带的补充。

上述主观感觉抑制了人们的现实需求。文献[1]指出:“信息通信技术(ICT)业务在价格上的可承受性是将更多的人引入信息时代的关键”。ICT服务只有在人们认为资费可承受时才会对其加以使用。国际电联用两种基准工具――ICT发展指数(IDI)和ICT综合价格指数(IPB,ICTPriceBasket)监控全球信息化发展。IPB可以监测ICT服务的成本,而ICT服务成本影响着ICT的发展和使用。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ICT综合价格指数与信息发展指数密切相关:更低的价格有可能增加接入和使用,而ICT的接入和使用水平的提高将减少每个用户固定成本分摊数额,从而有可能导致降价,运营商的规模经济会得到加强。当消费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价格较高,难以承受时,自然也就减少了应用。

从客观存在的现实看,用国际电联衡量信息社会发展的两个指标衡量,我国信息化发展程度受资费影响较大,说明我国目前收入水平下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承受能力较低。国际电联对各国IPB与IDI的比较结果表明,IPB相对较高的国家的ICT接入和使用程度相对较低;与此相反,在ICT服务具有相对更可承受的价格、因而有更多人接入和使用ICT的国家,以及名列IDI前25的几乎所有经济体均在IPB上占据前25的位置。

第 5 页 共 10 页

从2008到2010年的3年中,发达国家蜂窝移动分价格指数(占人均GNI百分比)分别为2.4%和2.0%,降幅达16.7%。发展中国家蜂窝移动分价格指数分别为14.7%和11.4%,降幅达22.0%。我国近年来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基本呈下降趋势(图4),移动电话分价格指数2008年为2.3%,2010年为2.0%。降幅为13.0%,降幅既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IDI与ICT综合价格指数密切相关,IDI值高则价格相对较低。由于综合价格指数较高且下降较慢,这导致我国ICT发展指数IDI在世界的排位越来越靠后,2007年为77位,2008年为79位,2010年为80位。

移动互联网资费下降速度较慢主要源于移动运营商发展移动宽带建设动力不足。移动宽带互联网使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据业务流量急剧增长,但业务收入却难以随之线性增加。从目前全球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经验看,运营商的移动数据业务流量基本是以前的50~100倍,但收入只增加10%~20%。这种现象使运营商在移动宽带网络的投入上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入对比问题,最终影响到整个网络的建设和运营。

4促进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建议

移动宽带对于用户而言,资费、速度和便利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对运营商而言,为了满足用户对资费和速度的预

第 6 页 共 10 页

期,就需要搭建一个经济高效的移动宽带网络。

4.1调整付费方式

包月接入互联网业务的开展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去,电信运营商共同的定价策略是:移动宽带的资费多以流量为主的套餐形式。虽然可以包月,但只能接入运营商的专网而不能接入互联网。和黄3于2006年12月在英国率先推出包月宽带接入互联网业务,将移动运营商置于和固网运营商同等地位。2007年欧洲主要移动运营商如T-Mobile、O2、Vodafone都被迫开展了包月接入互联网的业务,尽管是封顶的包月形式,但却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从我国来看,随着移动宽带和多媒体业务的展开,继续采用基于时长或流量的简单收费政策,不仅难以让消费者满意,运营商也将面临投资回收周期长、数据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因此,建议采用基于内容计费和包月的付费方式,降低用户对流量的担忧,这将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量,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户流失,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4.2降低移动宽带使用资费

移动宽带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成本,要降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资费,必须有效地控制移动宽带成本。由于移动宽带技术的3G技术比2G业务需要更多的基站,同时也因为流量骤增的原因,运营商需要建设的基站数量迅速增加。美国彭博社发布报

第 7 页 共 10 页

告,预计中国3G用户2012年年底将达到2.29亿户。如此巨大的新增用户规模将带来移动数据流量的激增。在站址稀缺的情况下,同一运营商不同制式的基站,甚至不同运营商的基站实现共站址就成为一个迫切需求,这对于降低移动宽带使用资费十分重要。此外,3G的发展如果仅靠新功能来拉动,效果十分有限。日本目前3G普及率已高达90%,其最早是通过视频通话等应用来拉动用户从2G升级到3G;但真正拉动日本3G高速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在同等业务下,3G资费较2G有很大的下调。

4.3创新盈利模式,推动宽带战略

移动互联网带动了移动网络流量的急剧增长,导致无线网络资源加速消耗和服务质量急剧下降。2010年,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同比增长159%。据思科估计,2010-2015年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复合增长率将达92%,届时无线资源稀缺性和无线环境的突变性导致的宽带资源矛盾更加尖锐。要打破增量不增收的局面,就必须改变运营商的盈利模式,改变主要依靠流量获得收入的状况。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收入构成包括流量费、产品与服务费、广告费和电子商务四部分。截止到2009年底,这四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9%、39.6%、1.2%和0.3%[2]。

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接入手段,更是构建了新的产业空间和传媒空间,搭建了新的传媒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电

第 8 页 共 10 页

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和娱乐平台等。这些功能的拓展将极大地丰富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空间,引领信息产业的革命。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移动数据存取、移动应用、移动广告和移动商务。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1940亿美元,其中移动数据存取占了绝大部分。如今日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2008年日本移动互联网市场整体收入达到430亿美元,占世界的22.2%;其中移动应用、移动广告和移动商务占到整体市场的34%,而同期世界(不含日本)的比例仅有12%[3]。据摩根士丹利报告的研究,这种构成代表了世界其它国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4.4促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

市场自由化程度和竞争的扩大会降低价格,进而推动信息社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11年3G市场份额为40%,中国联通为31%,中国电信为29%。而在2G时代,中国移动GSM的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85%以上的水平。从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竞争不仅可以降低移动互联网使用资费,而且还可以提高移动互联网质量。根据国外3G发展经验,用户普及率达到10%以后,3G市场发展将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今后几年,我国3G用户正进入规模发展阶段,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当然,这一切还取决于3G资费

第 9 页 共 10 页

第 10

共 10 页的可承受性。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