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9加几》教学反思15篇

IT圈 admin 37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瑞拔)

《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9加几》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与收藏。

《9加几》教学反思 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9+1=10,10+3=13我是听妈妈说过的”。当学生说到这里我顺其自然地说:“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在学生“唧唧喳喳”之后,我就“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凑十法”。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然后配上示意图一味地向学生介绍“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非常详尽,自我感觉上得还不错,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

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

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材料的提供应更开放,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

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例如5变成4等。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9加几》教学反思 2

《9加几》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个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学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学生使用从一个加数开始往上数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摆出来数一数的方法,极少有学生或没有学生会使用凑十法来计算。因而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20以内的进位加法至关重要。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理解“凑十法”的思想过程上,“凑十法”不仅是20以内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将来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的重要方法(凑整)的基础。上完课后,我对本课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课件显示10加几的复习题。为新的学习作了铺垫,并由复习题总结出10 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运算又快又准的进行。接着让学生认真的观察主题图,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

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算法探讨,对不同的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饮料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是接着9的后面数10、11、12、13。

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我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开运动会的主题图,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节课在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凑十法凑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凑十法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凑十法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有趣、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接着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凑十法的过程的同时也加深体会了凑十法的意义。

在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巩固凑十法的时候出现的形式单一,都是将一个图片移动,凑成十个,其实可以换些比较多样的形式,像是将9个和1个圈起来也表示凑十的过程,就因为在这个点上设计的不够,在后面学生完成做一做练习第一大题的时候,班上有一半的学生不能准确的圈出十个图片来。再来一个明显的失误就是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课堂中出现了操作不同步的现象。

《9加几》教学反思 3

9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会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后进行的教学,尤其原来学生对学习的凑十歌,记忆比较深刻,再结合

摆小棒,小孩就很好地理解9加几的算理。

一、情境引入,结合情境进行思考。

教材一开始的运动会的场景,为孩子学习9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1通过数酸奶的盒数,箱子里面的9盒酸奶,和箱子外面的4盒酸奶,一共有几盒酸奶?你看看能想起来几种办法知道一共有多少盒酸奶?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汇报,赵思齐就是用“点数”办法,从1数到了13。我问还有没有其它数的更快的方法,孩子一时有些疑惑,我接着引导,既然知道箱子里有9盒了,我们可不可以不用再数一遍了,然后用“接着数”的办法,接着往后数箱子外面的10、11、12、13,不是数的更快了吗?孩子们都明白了。然后老师板书:“接着数:10、11、12、13。”然后问孩子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其实很多孩子都是想的“凑十法”,结合情境图,孩子很直观地看到也能想到把外面的1盒放进箱子里,就是10盒。然后再加上外面的`3盒就是13盒。我觉得情境图帮了很大的忙。

二、摆一摆、圈一圈来进一步理解9加几的算法。

9加几的算法即“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然后让孩子们通过摆一摆小棒,一部分摆成9根,一部分摆成4根,让孩子通过移1根小棒给9根凑成10根,另一部分就剩3根了,所以10加3等于13,体会凑十法计算9加几。然后又通过课后做一做,让孩子用圈一圈的办法,9加1凑成10个圈到一起,看看剩几个,就是十几,进一步领会算理。

总之,理解了算理,才能很好地掌握算法,算的又对又快。

《9加几》教学反思 4

本课开始我设计了闯关游戏,第一关复习了分与和的知识,将8、6、5、9、7等等数分成1和几,让学生进行填写,填写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都分出了哪个数。第二关则设计了:9+1=9+1+3=9+1+4=9+1+6=这些题目,同样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第三关:10+510+310+610+7第三关小结出:10加几就是10几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新课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盒子里有几个苹

果,盒子外面有几个苹果,然后让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可以怎么样计算?这时,课前导入的铺垫已经做好,不难发现:我们计算10加几比较方便,将外面的苹果再拿一个放到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个苹果,外面还剩下了3个,10+3就是13.多叫几个学生说一说放的过程。最后看着算式,说一说: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9+1=10,10+3=13.(在这个过程中,我叫了几个同学说一说,并要求一起说一起)。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此时,揭题:我们计算9+几,可以先计算9+1,凑成10,再算10+几,这个方法就叫做凑十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五题练习,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本课内容掌握的还不错,大部分同学也能够完成的说出计算的过程,个别学生存在困难,但通过多次练习页有所进步,勉强能够说一说。本课的'不足:练习未体现层次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还不够。

《9加几》教学反思 5

今天听了梁老师这节《9加几》的数学课,感到梁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态度亲切自然,很有亲和力,学生学的开心,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课伊始创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喜洋洋与灰太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这节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梁老师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把9凑成10”有个清晰的印象。再让学生从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加深认识。

现在也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

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第二:在做练习:

9+1=10 9+2=11 9+3=12 9+4=13 +5=14 9+6=15 9+7=16

9+8=17 9+9=18

从而总结出规律:“一个加数不变,令一个加数比和的个位多1.”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有点困难。而且也不会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下面的

《9加几》教学反思 6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9加几》教学反思 7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建议: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具体突出以下几种转变:

1.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的教更适应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2.教学切入点的转变。教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熟悉的事例引入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4.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时,没有主动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而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9加几》教学反思 8

《9加几》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景为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9+4。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后让生比较这几种方法那一种比较简便。然后引出课题。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问题,虽然运动会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事情,但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习兴趣,但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课题(如拿药盒等),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凑十法。 引导孩子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在此继续让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几的算式,加深理解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后面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能凑成十的例子(药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环节中也许可能会好的。这个环节里有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限,在日后的学习中要多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凑十法后,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因此出示了一个基本练习,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个变式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拿算式找朋友,让学生找到朋友以后,有一个数14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5,也可能会出现10加4,还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可能会出现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还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日后在教学中多出类似的习题,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可能学生说的不太完整,但这样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让学生说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生说说心情,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依据,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自己的课。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应该

学到的知识和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个个成为有用的人。

《9加几》教学反思 9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课,是今后学习进位加法的关键和基础。在教学中,我力争给学生们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教学情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感兴趣的小动物开运动会为主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 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往的教学给学生训练的题目绝大多数是条件完备、答案唯一的封闭题,

因而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挑战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给他们提供探索创造的空间,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基于这一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运用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算式,选其中自己喜欢的一道编编生活中的题目。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9加几》教学反思 10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的知识。这节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开始,我从学生熟悉运动员进行曲导入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

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说的环节过少,没有做一定量的练习题。

《9加几》教学反思 1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我们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是: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3、通过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主题图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中完成教学。设计个四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与10有连续的数学知识和数数大比拼来唤起“凑十法”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原本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1、交流,得出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可能

出现的情况有:(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9加4等于13,13是怎么算出来的,算数可是要讲道理的,让学生在摆小棒,移动小棒中感悟9需要几凑成10,9和1凑成10,4可以分成1和3,先算9加1等于10,10再,3等于13.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过程,并且用图示的方法板书出来。可在原生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并没有设计的那么完美,首先在学生掌握数学信息和问题后没有马上出现算式,而在出示算式后过于着急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算9+4=13的想法,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过程,让一个人代替了全部人的想法,如果这里能放慢脚步让学生把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分享给同桌或其他人,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说自己摆的思维过程,更能达到探究9+4=?的效果。在理顺算理之后让学生多说算理的过程,这样也就能更好的掌握9+几的算理了。

第三环节:利用教材练习9+2= 9+5= 9+7=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去发现分成1和几的的重要性,1就是为了与9凑成10而更方便计算的。

第四个环节;游戏。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用数字对对碰的游戏,让学生说出卡片上正确得数的形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的小窍门。得数的个位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而这少的1去哪了,给了9凑成10了。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说的过多,没有真正把这9加几的小窍门种在学生的心里去。第二个游戏:谁是神算手是对前计算小窍门的巩固,提升学生在计算中的数感。

整堂课下来,收获颇多。数学教学是思维获得与提升的一门学科,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今后的数学教育中还有很多需要潜心去研究。

《9加几》教学反思 12

《9加几》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

本节课有不足的地方:在学习中材料的提供可以在放开,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十位上的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这里可以先让孩子观察,再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

《9加几》教学反思 13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利用“运动场上”为情境来呈现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利用一个数分成1和几作为练习,既复习旧知,又为凑十法起了铺垫作用。

“凑十法”虽然本节课第一次接触,但通过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算法,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懂得这种方法,在解决9加几的问题时已经会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对于这些已经会的孩子,这节课我重点让他们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对于不会的孩子不但要理解算理,还要使他们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同时比一比哪一种方法好,好在哪里?最后总结,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凑十法”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强化计算方法。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学会“从中

选优,择优使用”。选择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提高计算速度。

我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比较、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不但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交流、思考过程,表述算理、深化新知。最后让学生自己有顺序地归纳整理9加几的算式,找出算式之间的联系,分析9加的数与得数个位上的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感悟9加几的和的规律及算式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计算结果的记忆,同时也渗透了函数思想。

本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中的1和9凑成10,和的个位上少1的道理,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虽然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但我感到在实际操作中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还应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达到能正真理解算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真正懂得其道理。

《9加几》教学反思 14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通过创设“热闹的运动会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里,往后数了4个,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来的,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来的,10个手指不够算,我再拿出3根铅笔

一齐算。

生4:摆小棒,先摆9个,再摆4个,一共是13个。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5+2=7,4+2=6,7+6=13。

生6:我会算9+5=14,所经9+4=13。

学生说出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没有一种是教材上要求的.“凑十法”,正当我对要不要引导出“凑十法”感到举棋不定时,两个学生说出来了,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欣喜万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我深感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

教后记: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面对多而杂的计算方法,学困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潦乱,不知所以,导致一种方法也没掌握好,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还是有必要的。

《9加几》教学反思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这体现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尊重。在数学课堂上,就应该把这种尊重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更容易地建构新知,这也是对孩子们的一份责任。我职教的《9加几》是在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掌握好本节课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正确口算9加几。为达到本课教学目标,体现尊重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更快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10加几口算的铺垫下,我出示小猴吃苹果的情境图,学生观察并列出算式9+4后,我直接揭题,并提问:怎么算,看图能不能算出来?想不出的可以请小棒帮忙。由于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因此在这一部分,我根据第一次试教后的体验稍调整了设计,将情境引入设计得更简洁,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为后面的教学留足时间。

接着,自主探究,明确算法。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借助小棒操作,摆出9+4,想想怎样操作可以得出结果。学生经历自主操作、同桌交流之后,全班汇报。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我尊重学生不同的算法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个数出来的,也可以是小棒摆,4个里拿1根和9根凑成10,加上外面的3根,一眼可以看出来是13。面对后一种方法,我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圆片,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大家。到这里,就重点推出“凑十法”,让学生用小棒跟着一起摆一摆,感受凑十的过程,然后用算式表示出凑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小棒操作感知后,有了凑十的体验,说算法时自然就会说了。为了规范学生的算法,我将过程分成了三步走,方便学生记忆,也体现对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通过语言的模仿补充不仅规范语言还能更方便地建构新知。在这一环节,学生资源的生成较多,对资源的处理能力我还欠缺,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课前做好教学预设,做到课上能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在试一试的练习中,学生基于对算法的理解,独立圈十、填算法,在学生资源对错的`辨析中,我尊重学生想法的反馈,这种反馈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是一种有条理的内化认识的过程,也为没有掌握算法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掌握算法。我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后一题找规律的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提升,学生在探究中发现9加几的得数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几小1,为此更方便学生利用规律口算9加几。但是,由于时间把握不足,在讲解这一题时较为仓促,没有进一步解释少掉的1是和9凑成了十,

较为遗憾。

第一次校本研讨课,在从试上到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体会:1.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在时间把握、环节过渡上都要做到心里有数,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而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2.资源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学生的资源,搜集并利用,教师的反馈要有效。3.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语言,循序渐进,使他们的语言表述逐渐流畅。4.重视常规,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开小差的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另外,还有很多教学细节都需要努力,因此我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认真对待任何一次教学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这是对孩子们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瑞拔)

《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9加几》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与收藏。

《9加几》教学反思 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9+1=10,10+3=13我是听妈妈说过的”。当学生说到这里我顺其自然地说:“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在学生“唧唧喳喳”之后,我就“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凑十法”。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然后配上示意图一味地向学生介绍“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非常详尽,自我感觉上得还不错,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

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

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材料的提供应更开放,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

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例如5变成4等。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9加几》教学反思 2

《9加几》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个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学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学生使用从一个加数开始往上数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摆出来数一数的方法,极少有学生或没有学生会使用凑十法来计算。因而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20以内的进位加法至关重要。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把本节课重点放在理解“凑十法”的思想过程上,“凑十法”不仅是20以内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将来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的重要方法(凑整)的基础。上完课后,我对本课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利用课件显示10加几的复习题。为新的学习作了铺垫,并由复习题总结出10 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运算又快又准的进行。接着让学生认真的观察主题图,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

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算法探讨,对不同的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饮料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是接着9的后面数10、11、12、13。

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我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开运动会的主题图,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节课在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凑十法凑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凑十法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凑十法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有趣、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接着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凑十法的过程的同时也加深体会了凑十法的意义。

在这一次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巩固凑十法的时候出现的形式单一,都是将一个图片移动,凑成十个,其实可以换些比较多样的形式,像是将9个和1个圈起来也表示凑十的过程,就因为在这个点上设计的不够,在后面学生完成做一做练习第一大题的时候,班上有一半的学生不能准确的圈出十个图片来。再来一个明显的失误就是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课堂中出现了操作不同步的现象。

《9加几》教学反思 3

9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会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后进行的教学,尤其原来学生对学习的凑十歌,记忆比较深刻,再结合

摆小棒,小孩就很好地理解9加几的算理。

一、情境引入,结合情境进行思考。

教材一开始的运动会的场景,为孩子学习9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1通过数酸奶的盒数,箱子里面的9盒酸奶,和箱子外面的4盒酸奶,一共有几盒酸奶?你看看能想起来几种办法知道一共有多少盒酸奶?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汇报,赵思齐就是用“点数”办法,从1数到了13。我问还有没有其它数的更快的方法,孩子一时有些疑惑,我接着引导,既然知道箱子里有9盒了,我们可不可以不用再数一遍了,然后用“接着数”的办法,接着往后数箱子外面的10、11、12、13,不是数的更快了吗?孩子们都明白了。然后老师板书:“接着数:10、11、12、13。”然后问孩子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其实很多孩子都是想的“凑十法”,结合情境图,孩子很直观地看到也能想到把外面的1盒放进箱子里,就是10盒。然后再加上外面的`3盒就是13盒。我觉得情境图帮了很大的忙。

二、摆一摆、圈一圈来进一步理解9加几的算法。

9加几的算法即“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然后让孩子们通过摆一摆小棒,一部分摆成9根,一部分摆成4根,让孩子通过移1根小棒给9根凑成10根,另一部分就剩3根了,所以10加3等于13,体会凑十法计算9加几。然后又通过课后做一做,让孩子用圈一圈的办法,9加1凑成10个圈到一起,看看剩几个,就是十几,进一步领会算理。

总之,理解了算理,才能很好地掌握算法,算的又对又快。

《9加几》教学反思 4

本课开始我设计了闯关游戏,第一关复习了分与和的知识,将8、6、5、9、7等等数分成1和几,让学生进行填写,填写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都分出了哪个数。第二关则设计了:9+1=9+1+3=9+1+4=9+1+6=这些题目,同样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第三关:10+510+310+610+7第三关小结出:10加几就是10几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新课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盒子里有几个苹

果,盒子外面有几个苹果,然后让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可以怎么样计算?这时,课前导入的铺垫已经做好,不难发现:我们计算10加几比较方便,将外面的苹果再拿一个放到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个苹果,外面还剩下了3个,10+3就是13.多叫几个学生说一说放的过程。最后看着算式,说一说: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9+1=10,10+3=13.(在这个过程中,我叫了几个同学说一说,并要求一起说一起)。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此时,揭题:我们计算9+几,可以先计算9+1,凑成10,再算10+几,这个方法就叫做凑十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五题练习,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本课内容掌握的还不错,大部分同学也能够完成的说出计算的过程,个别学生存在困难,但通过多次练习页有所进步,勉强能够说一说。本课的'不足:练习未体现层次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还不够。

《9加几》教学反思 5

今天听了梁老师这节《9加几》的数学课,感到梁老师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态度亲切自然,很有亲和力,学生学的开心,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课伊始创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问题情境,喜洋洋与灰太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这节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梁老师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把9凑成10”有个清晰的印象。再让学生从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加深认识。

现在也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

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第二:在做练习:

9+1=10 9+2=11 9+3=12 9+4=13 +5=14 9+6=15 9+7=16

9+8=17 9+9=18

从而总结出规律:“一个加数不变,令一个加数比和的个位多1.”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有点困难。而且也不会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下面的

《9加几》教学反思 6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9加几》教学反思 7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建议: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具体突出以下几种转变:

1.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的教更适应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2.教学切入点的转变。教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熟悉的事例引入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4.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时,没有主动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而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9加几》教学反思 8

《9加几》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景为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9+4。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后让生比较这几种方法那一种比较简便。然后引出课题。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问题,虽然运动会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事情,但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习兴趣,但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课题(如拿药盒等),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凑十法。 引导孩子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在此继续让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几的算式,加深理解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后面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能凑成十的例子(药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环节中也许可能会好的。这个环节里有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限,在日后的学习中要多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凑十法后,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因此出示了一个基本练习,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个变式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拿算式找朋友,让学生找到朋友以后,有一个数14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5,也可能会出现10加4,还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可能会出现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还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日后在教学中多出类似的习题,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可能学生说的不太完整,但这样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让学生说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生说说心情,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依据,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自己的课。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应该

学到的知识和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个个成为有用的人。

《9加几》教学反思 9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课,是今后学习进位加法的关键和基础。在教学中,我力争给学生们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教学情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感兴趣的小动物开运动会为主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 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往的教学给学生训练的题目绝大多数是条件完备、答案唯一的封闭题,

因而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挑战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给他们提供探索创造的空间,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基于这一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运用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算式,选其中自己喜欢的一道编编生活中的题目。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9加几》教学反思 10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的知识。这节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开始,我从学生熟悉运动员进行曲导入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

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说的环节过少,没有做一定量的练习题。

《9加几》教学反思 1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我们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是: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3、通过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主题图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中完成教学。设计个四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与10有连续的数学知识和数数大比拼来唤起“凑十法”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原本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1、交流,得出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可能

出现的情况有:(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9加4等于13,13是怎么算出来的,算数可是要讲道理的,让学生在摆小棒,移动小棒中感悟9需要几凑成10,9和1凑成10,4可以分成1和3,先算9加1等于10,10再,3等于13.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过程,并且用图示的方法板书出来。可在原生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并没有设计的那么完美,首先在学生掌握数学信息和问题后没有马上出现算式,而在出示算式后过于着急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算9+4=13的想法,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过程,让一个人代替了全部人的想法,如果这里能放慢脚步让学生把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分享给同桌或其他人,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说自己摆的思维过程,更能达到探究9+4=?的效果。在理顺算理之后让学生多说算理的过程,这样也就能更好的掌握9+几的算理了。

第三环节:利用教材练习9+2= 9+5= 9+7=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去发现分成1和几的的重要性,1就是为了与9凑成10而更方便计算的。

第四个环节;游戏。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用数字对对碰的游戏,让学生说出卡片上正确得数的形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的小窍门。得数的个位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而这少的1去哪了,给了9凑成10了。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说的过多,没有真正把这9加几的小窍门种在学生的心里去。第二个游戏:谁是神算手是对前计算小窍门的巩固,提升学生在计算中的数感。

整堂课下来,收获颇多。数学教学是思维获得与提升的一门学科,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今后的数学教育中还有很多需要潜心去研究。

《9加几》教学反思 12

《9加几》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

本节课有不足的地方:在学习中材料的提供可以在放开,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十位上的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这里可以先让孩子观察,再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

《9加几》教学反思 13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利用“运动场上”为情境来呈现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利用一个数分成1和几作为练习,既复习旧知,又为凑十法起了铺垫作用。

“凑十法”虽然本节课第一次接触,但通过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算法,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懂得这种方法,在解决9加几的问题时已经会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对于这些已经会的孩子,这节课我重点让他们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对于不会的孩子不但要理解算理,还要使他们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同时比一比哪一种方法好,好在哪里?最后总结,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凑十法”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强化计算方法。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学会“从中

选优,择优使用”。选择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提高计算速度。

我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比较、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不但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交流、思考过程,表述算理、深化新知。最后让学生自己有顺序地归纳整理9加几的算式,找出算式之间的联系,分析9加的数与得数个位上的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感悟9加几的和的规律及算式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计算结果的记忆,同时也渗透了函数思想。

本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中的1和9凑成10,和的个位上少1的道理,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虽然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但我感到在实际操作中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还应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达到能正真理解算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真正懂得其道理。

《9加几》教学反思 14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通过创设“热闹的运动会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里,往后数了4个,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来的,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来的,10个手指不够算,我再拿出3根铅笔

一齐算。

生4:摆小棒,先摆9个,再摆4个,一共是13个。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5+2=7,4+2=6,7+6=13。

生6:我会算9+5=14,所经9+4=13。

学生说出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没有一种是教材上要求的.“凑十法”,正当我对要不要引导出“凑十法”感到举棋不定时,两个学生说出来了,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欣喜万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我深感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

教后记: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面对多而杂的计算方法,学困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潦乱,不知所以,导致一种方法也没掌握好,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还是有必要的。

《9加几》教学反思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这体现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尊重。在数学课堂上,就应该把这种尊重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更容易地建构新知,这也是对孩子们的一份责任。我职教的《9加几》是在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掌握好本节课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正确口算9加几。为达到本课教学目标,体现尊重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更快地突破

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10加几口算的铺垫下,我出示小猴吃苹果的情境图,学生观察并列出算式9+4后,我直接揭题,并提问:怎么算,看图能不能算出来?想不出的可以请小棒帮忙。由于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因此在这一部分,我根据第一次试教后的体验稍调整了设计,将情境引入设计得更简洁,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为后面的教学留足时间。

接着,自主探究,明确算法。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借助小棒操作,摆出9+4,想想怎样操作可以得出结果。学生经历自主操作、同桌交流之后,全班汇报。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我尊重学生不同的算法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个数出来的,也可以是小棒摆,4个里拿1根和9根凑成10,加上外面的3根,一眼可以看出来是13。面对后一种方法,我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圆片,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大家。到这里,就重点推出“凑十法”,让学生用小棒跟着一起摆一摆,感受凑十的过程,然后用算式表示出凑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小棒操作感知后,有了凑十的体验,说算法时自然就会说了。为了规范学生的算法,我将过程分成了三步走,方便学生记忆,也体现对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通过语言的模仿补充不仅规范语言还能更方便地建构新知。在这一环节,学生资源的生成较多,对资源的处理能力我还欠缺,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课前做好教学预设,做到课上能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在试一试的练习中,学生基于对算法的理解,独立圈十、填算法,在学生资源对错的`辨析中,我尊重学生想法的反馈,这种反馈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是一种有条理的内化认识的过程,也为没有掌握算法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掌握算法。我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后一题找规律的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提升,学生在探究中发现9加几的得数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几小1,为此更方便学生利用规律口算9加几。但是,由于时间把握不足,在讲解这一题时较为仓促,没有进一步解释少掉的1是和9凑成了十,

较为遗憾。

第一次校本研讨课,在从试上到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体会:1.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在时间把握、环节过渡上都要做到心里有数,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而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2.资源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学生的资源,搜集并利用,教师的反馈要有效。3.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语言,循序渐进,使他们的语言表述逐渐流畅。4.重视常规,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开小差的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另外,还有很多教学细节都需要努力,因此我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认真对待任何一次教学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这是对孩子们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