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实践出真知——精选推荐

IT圈 admin 44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蹇涵阳)

第一节实践出真知

复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导入新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一节,实践出真知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认识是在变革、改革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从而进一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讲述两红柿子的故事:略

(一) 实践及其特点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度,就到头了,会做、会干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了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举例,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从事过哪些实践活动?

举例,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从事过哪些实践活动?

实践要素:主体—人,内容丰富;客体—世界,内容丰富,手段---工具。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神五、神六。非典疫苗,人类基因组的破译。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的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狐狸躲避猎人猎枪趋利避害”。北京动物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香蕉用长杆吊在一固定的高度,黑猩猩偶然用手臂碰到竹杆,取到一只香蕉吃了,可它不知道没有许多香蕉未吃完,仍可摘取来吃。

问: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设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虽然实践活动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是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中主客观的关系。

第三、社会历史性……P94

[过渡]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讨论:假设在假设生活在5000年、500年、50年前生活将是怎样的。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自豪地宣布:“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这一胜利的首功应当归于英国医生琴纳,是他在实践是最先找到了制服天花的方法。200年前,天花是可怕的绝症,它无情地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清朝顺治与同治死于天花,康熙,咸丰逃生。曾国番家书:幺妹、长子、女儿出疹子,结果只有长子活了下来。琴纳决心要制服这个恶魔,为此他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在实际观察中,琴纳发现,天花对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琴纳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试验,终于揭开了秘密。原来,染上牛痘,产生一种能抵人痘(即天花)的能力。这就是说,人体在同轻性牛痘的斗争中,会产生一种免疫力。后来,1796年,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琴纳在实践中制服了天花,后来人们深深地感激这位伟大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为琴纳立碑,碑文上写着:“向母亲、孩子和人民的英雄致敬!”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小马过河,唐代戴嵩画牛。)

故事:《买踢》

2

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感觉,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遇上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

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

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莫泊桑不惜花钱买这种被踢的感受,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写作需要。莫泊桑要得到对被踢的感受的认识,正是出于创作实践的迫切需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同学们都知道“傻瓜照相机”,你们知道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发出来的?

有一天,日本“小西六”照相机公司的经理对开发部所有技术人员下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命令:开发一种新型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的突出特征是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臵装到照相机里,而体积不对增大。技术人员一听,认为这简直就是头脑发热,异想天开,根本办不到!他们企图说服经理放弃这种难以实现的打算,但经理的态度异常坚决,说:“不行!今天的相机已经不吸收人了,没有什么市场了,你们可以什么都不干,但一定要攻下这一难题。”

正是这样一种非得干成的压力,逼得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向前探索。他们解决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把闪光灯放到相机里,接着又攻下了自动对焦的难点。于是在压力的驱使下,技术人员终于开发出内装闪光灯、自动对焦的小型相机。由于这种相机老少皆宜,被消费者戏称为“傻瓜照相机”。

“傻瓜照相机”是被谁逼出来的?

表面上是被经理逼出来的,但实际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实践、以及生产相机的具体的实践提出来的这样的课题。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盲定义:不识字,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地图、网络用语、短信),不会使用计算机。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指导思想的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完善。警校毕业试题。牛痘的研制。

第四、实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

俗话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鼠狼一直被认为是“偷鸡专家”,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几个教授所作的试验。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个教授,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生命起源论中对“自生论”的证明(巴斯德,几十个小瓶到阿尔卑斯山,U形瓶实验)

(三)即要积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书本知识

实践出真知,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但对对每一个个人来说,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参加社会实践是理解接受书本知识的基础,学习书本知识可以克服自身实践的局限性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罗马科学家盖伦膝盖是弯的。纸上谈兵。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感性认识。如:我们感到太阳光的温暖;我们闻到的花香;

一个人首先的印象是身高、发型、肤色等……

归纳:凡是我们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所能直接感知的认识都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凡是要经过头脑的分析加工才能得出结论的认识,即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它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例:舍罕王赏麦,班〃达依尔,发明了国际象棋。丐帮,制度。盲人摸象。判断青霉素过敏。望梅止渴。

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请看一下教材118页本框的第一自然段。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已经有了质的不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质变,因而称之为“飞跃”。但是,一来我们费了很大气力得到的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不知道,还需要接受检验,二来认识的目的在于用来指导实践,否则,再好的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经过不断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则还没有结束。

4

①从正确、可靠性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方面,从理性认识的产生看,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来源于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坚持认识开始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看,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及其规律来说,这样的认识就难以说是正确和可靠了。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

②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依据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理解比感觉要深刻得多。因为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反过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

③从两者地位来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这就要求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综上所述,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坚持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1页至123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认识是反复的和无限发展的。你能再举一些事例来说明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发展吗。

(在同学阅读教材后,提问第①题,教师小结)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的发展的,

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必须向前推移。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1)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板书)

提问: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受着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质的暴露要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例:爱迪生发明灯炮。灯炮发明日:1879年10月21日。逝世全美停电一分钟。

提问: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是怎样深化的?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1869年以前,人们对63种元素的认识多属现象的描述;1869年门捷列夫总结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20世纪以来,认识到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2)认识的过程具有无限性。

5

例子:时光隧道。1990年9月9日,南美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道格拉斯客机,雷达,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纽约到佛罗里达州,1955年7月2日失踪。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5号首航北美,冰山1500人死亡。80年后,美《太阳报》1993年3月8日,船长史密斯再现。时光隧道:物质性。关闭,偶尔开放。不是一个时间体系,进入另一套时间体系,可倒转逆转,还可以静止。解释失踪的人。现在英国的物理学家正在研制能够穿越时空的机器。

总结: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从认识上看,人们已经获得的认识是对一定范围事物的一定方面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有局限性,需要扩展到更广阔领域。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教材用牛顿经典力学无法解释20世纪初以来发现的一些新的事

实,随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确了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于是出现了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相对论力学和适用于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认识扩展到宏观高速运动和微观粒子运动领域。

(教师小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获得的认识,只是对事物发展一定阶段的认识,当然要随客观事物发展的进程而向前发展,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推移发展。工业革命前,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工业革命后,则主要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造成的。环境威胁着人类,于是产生了环境科学,地理学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以上我们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学习了这个关于认识无限发展的道理,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呢?

正是由于认识的无限发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但是,对同学们来说,要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发展认识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发展认识。

今天学习的这些道理,对于同学们将来不论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会是终身受益。

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板书)

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第二个问题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6

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课后练习

(l)简要分析,教材第50页的漫画说明了什么?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 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C )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B、D )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4、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 C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5、实践的社会性的历史性是指( A )

A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6、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B、C、D )

A、实践的目的 B、实践的主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手段

7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蹇涵阳)

第一节实践出真知

复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导入新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一节,实践出真知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认识是在变革、改革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从而进一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讲述两红柿子的故事:略

(一) 实践及其特点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度,就到头了,会做、会干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了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举例,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从事过哪些实践活动?

举例,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从事过哪些实践活动?

实践要素:主体—人,内容丰富;客体—世界,内容丰富,手段---工具。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神五、神六。非典疫苗,人类基因组的破译。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的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狐狸躲避猎人猎枪趋利避害”。北京动物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香蕉用长杆吊在一固定的高度,黑猩猩偶然用手臂碰到竹杆,取到一只香蕉吃了,可它不知道没有许多香蕉未吃完,仍可摘取来吃。

问: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设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虽然实践活动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是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中主客观的关系。

第三、社会历史性……P94

[过渡]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讨论:假设在假设生活在5000年、500年、50年前生活将是怎样的。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自豪地宣布:“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这一胜利的首功应当归于英国医生琴纳,是他在实践是最先找到了制服天花的方法。200年前,天花是可怕的绝症,它无情地夺去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清朝顺治与同治死于天花,康熙,咸丰逃生。曾国番家书:幺妹、长子、女儿出疹子,结果只有长子活了下来。琴纳决心要制服这个恶魔,为此他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在实际观察中,琴纳发现,天花对挤牛奶的人特别宽厚,总是躲着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琴纳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试验,终于揭开了秘密。原来,染上牛痘,产生一种能抵人痘(即天花)的能力。这就是说,人体在同轻性牛痘的斗争中,会产生一种免疫力。后来,1796年,琴纳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琴纳在实践中制服了天花,后来人们深深地感激这位伟大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为琴纳立碑,碑文上写着:“向母亲、孩子和人民的英雄致敬!”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小马过河,唐代戴嵩画牛。)

故事:《买踢》

2

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感觉,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遇上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

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

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莫泊桑不惜花钱买这种被踢的感受,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写作需要。莫泊桑要得到对被踢的感受的认识,正是出于创作实践的迫切需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同学们都知道“傻瓜照相机”,你们知道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发出来的?

有一天,日本“小西六”照相机公司的经理对开发部所有技术人员下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命令:开发一种新型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的突出特征是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臵装到照相机里,而体积不对增大。技术人员一听,认为这简直就是头脑发热,异想天开,根本办不到!他们企图说服经理放弃这种难以实现的打算,但经理的态度异常坚决,说:“不行!今天的相机已经不吸收人了,没有什么市场了,你们可以什么都不干,但一定要攻下这一难题。”

正是这样一种非得干成的压力,逼得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向前探索。他们解决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把闪光灯放到相机里,接着又攻下了自动对焦的难点。于是在压力的驱使下,技术人员终于开发出内装闪光灯、自动对焦的小型相机。由于这种相机老少皆宜,被消费者戏称为“傻瓜照相机”。

“傻瓜照相机”是被谁逼出来的?

表面上是被经理逼出来的,但实际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实践、以及生产相机的具体的实践提出来的这样的课题。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盲定义:不识字,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地图、网络用语、短信),不会使用计算机。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指导思想的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完善。警校毕业试题。牛痘的研制。

第四、实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

俗话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鼠狼一直被认为是“偷鸡专家”,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几个教授所作的试验。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个教授,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生命起源论中对“自生论”的证明(巴斯德,几十个小瓶到阿尔卑斯山,U形瓶实验)

(三)即要积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书本知识

实践出真知,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但对对每一个个人来说,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参加社会实践是理解接受书本知识的基础,学习书本知识可以克服自身实践的局限性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罗马科学家盖伦膝盖是弯的。纸上谈兵。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感性认识。如:我们感到太阳光的温暖;我们闻到的花香;

一个人首先的印象是身高、发型、肤色等……

归纳:凡是我们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所能直接感知的认识都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凡是要经过头脑的分析加工才能得出结论的认识,即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它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例:舍罕王赏麦,班〃达依尔,发明了国际象棋。丐帮,制度。盲人摸象。判断青霉素过敏。望梅止渴。

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请看一下教材118页本框的第一自然段。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已经有了质的不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质变,因而称之为“飞跃”。但是,一来我们费了很大气力得到的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不知道,还需要接受检验,二来认识的目的在于用来指导实践,否则,再好的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经过不断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则还没有结束。

4

①从正确、可靠性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方面,从理性认识的产生看,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来源于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坚持认识开始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看,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及其规律来说,这样的认识就难以说是正确和可靠了。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

②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依据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理解比感觉要深刻得多。因为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反过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

③从两者地位来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这就要求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综上所述,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坚持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1页至123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认识是反复的和无限发展的。你能再举一些事例来说明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发展吗。

(在同学阅读教材后,提问第①题,教师小结)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的发展的,

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必须向前推移。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1)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板书)

提问: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受着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质的暴露要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例:爱迪生发明灯炮。灯炮发明日:1879年10月21日。逝世全美停电一分钟。

提问: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是怎样深化的?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1869年以前,人们对63种元素的认识多属现象的描述;1869年门捷列夫总结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20世纪以来,认识到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2)认识的过程具有无限性。

5

例子:时光隧道。1990年9月9日,南美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道格拉斯客机,雷达,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纽约到佛罗里达州,1955年7月2日失踪。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5号首航北美,冰山1500人死亡。80年后,美《太阳报》1993年3月8日,船长史密斯再现。时光隧道:物质性。关闭,偶尔开放。不是一个时间体系,进入另一套时间体系,可倒转逆转,还可以静止。解释失踪的人。现在英国的物理学家正在研制能够穿越时空的机器。

总结: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从认识上看,人们已经获得的认识是对一定范围事物的一定方面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有局限性,需要扩展到更广阔领域。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教材用牛顿经典力学无法解释20世纪初以来发现的一些新的事

实,随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确了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于是出现了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相对论力学和适用于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认识扩展到宏观高速运动和微观粒子运动领域。

(教师小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获得的认识,只是对事物发展一定阶段的认识,当然要随客观事物发展的进程而向前发展,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推移发展。工业革命前,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工业革命后,则主要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造成的。环境威胁着人类,于是产生了环境科学,地理学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以上我们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学习了这个关于认识无限发展的道理,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呢?

正是由于认识的无限发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但是,对同学们来说,要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发展认识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发展认识。

今天学习的这些道理,对于同学们将来不论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会是终身受益。

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板书)

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第二个问题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6

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课后练习

(l)简要分析,教材第50页的漫画说明了什么?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 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C )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B、D )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4、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 C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5、实践的社会性的历史性是指( A )

A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6、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B、C、D )

A、实践的目的 B、实践的主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手段

7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