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ATi显卡发展史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5日发(作者:历依云)

ATi显卡发展史

2006年7月24日,AMD宣布了其对ATi的收购。此次收购交易总额高达54亿美元,AMD将以42亿美元现金加5700万AMD普通股的形式收购ATi的全部普通股票。此次收购现在已经基本完成,有人担忧以后将再也见不到ATI这个品牌。在此,我们对ATI的历史进行一次回忆,分为上中下三篇。今天我们将放出上篇。明天会中篇和下篇的报道。

很多朋友接触到ATI,是因为它的3D显卡。其实早在1987年,ATI就推出了2D显卡……

1987年第一代产品EGA/VGA Wonder

ATI原先是一间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例如IBM,制造显示芯片。但从1987年开始,ATI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不再为他人做嫁衣制造2D图像芯片,开始销售自己的EGA Wonder和VGA Wonder系列显卡。EGA Wonder系列显卡共有6种型号,均搭配256KB显存;高端一点的VGA Wonder显卡共有5种型号共选择,搭配了512KB~1MB显存,以应付对显卡要求不高的2D图像显示。这些显卡性能都比IBM的显示系统好,为传统个人电脑提供了更好的图像,由此引起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和用户的重视!

ATI 18800芯片

ATI 28800芯片

元老级的EGA Wonder显卡

VGA Wonder XL显卡 1991年5月,ATI推出Mach8芯片及相应的板卡产品。Mach8是ATI发布的第一款为微软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优化的显卡产品。事实上,Mach8并不是一颗独立的显卡芯片,它只是一颗协处理芯片,所以在VGA

Wonder GT、Graphics Vantage和Graphics Ultra显卡上就可以看到上一代显卡芯片ATI 28800-6的身影。这三种类型的显卡,有两个芯片一起工作,大大增强了绘图能力,让CPU不再需要运算画面资料,也大大降低了CPU的负担。

Mach8芯片

双芯片的Graphics ULTRA显卡 1992年第三代产品Mach32系列芯片

1992年4月,ATI发布集成图形控制器和图形加速器于一体的Mach32系列显卡。Mach32也是一款双芯片显卡,由于ATI参与制定了VESA总线标准,所以Mach32系列显卡拥有多种接口规格,如VLB〔VESA Local Bus〕、ISA和PCI接口,部分显卡兼容不同规格的各种总线,型号十分复杂。由于当时的制作工艺还不够成熟,不能将RAMDAC〔Random Access Memory Digital/Analog Converter,随机存取内存数字/模拟转换器,将显存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显示器能够显示出来的模拟信号,转换速率以MHz表示〕做到一个芯片内,所以采用独立的RAMDAC芯片。

由于Mach32系列显卡已经能够很好的支持32位色图像,支持Windows和正在起步中的Linux图形显示,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

知识加油站什么是VESA总线?

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 Association〕总线是1992年由60家附件卡制造商联合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简称为VL(VESA Local Bus)总线。它的推出为微机系统总线体系结构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该总线系统考虑到CPU与主存和Cache的直接相连,通常把这部分总线称为CPU总线或主总线,其他设备通过VL总线与CPU总线相连,所以VL总线被称为局部总线。它定义了32位数据线,且可通过扩展槽扩展到64位,使用33MHz时钟频率,最大传输率达132MB/s,可与CPU同步工作,是一种高速、高效的局部总线。

Mach32芯片

Graphics Ultra Pro显卡 1994年第四代产品 Mach64系列芯片

1994年8月,ATI发布Mach64芯片及一系列新的板卡产品,在业界率先提供了对动态视频进行加速功能。Mach64芯片也是第一款被大众广为认可的多媒体显示芯片。Mach64芯片硬件支持YUV/RGB的颜色转换以及硬件缩放功能。有了Mach64系列显卡,个人电脑不需要安装昂贵的专用硬件解码器,基本上能应付AVI和MPEG-Ⅰ格式文件的播放。1996年发布的,Mach64-VT芯片又从CPU“手中”接过逐行扫描的工作。此后,Mach64系列显卡还支持800×600像素的VGA/TV编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脑技术的发展,2D图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3D图形技术的越来越强烈需求,从1996年开始,ATI公司推出了第一块3D显卡,从此走进了3D的世界……

1996年第五代产品 3D RAGE系列芯片

ATI第一款3D显示芯片——3D RAGE于1996年1月发布。3D RAGE芯片采用了0.5微米工艺制造,具备1条像素管线和1个顶点着色单元,提供了对光源的处理能力,不过由于兼容性较差,销售状况并不太好。

针对这个问题,ATI于1997年2月发布了3D RAGE芯片的升级版本3D RAGE

II和3D RAGE II+DVD芯片。3D RAGE II和3D RAGE II+DVD芯片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3D芯片,它支持双线性过滤、三线性过滤、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质混和模式,让ATI真正进入了3D世界。此外,3D RAGE II+DVD芯片还是地一块提供了硬件运动补偿的图形芯片。它把CPU从软件播放DVD的繁重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使ATI成为DVD加速领域的先行者。从此刻开始,ATI已经奠定了在图形多媒体方面的优势。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3D RAGE II+DVD芯片

为了应对3Dfx公司的Voodoo显卡的凶猛攻势,ATI公司在3月发布了改进的RAGE Pro芯片。RAGE Pro芯片支持矢量纹理压缩,其像素填充率几乎赶上了Voodoo显卡,为45MPixels/s,每秒可生成120万个三角形,并支持单周期的三线性过滤。由于驱动程序的原因,RAGE Pro芯片的OpenGL性能比较差劲,但DirectX性能不错,再加上不错的视觉效果,采用RAGE Pro芯片的XPERT@系列卡还是很受欢迎。同年4月,ATI开始采用了当时业界领先的AGP总线。不幸的是,当时是3Dfx年代,人人谈论的都是Voodoo。

进入了1999年后,此时各厂商的3D显卡之争非常激烈。包括NVIDIA、3Dfx、Matrox、S3等厂商都纷纷推出了当时各家的旗舰显示芯片。ATI也在当时推出了RAGE 128芯片,该芯片的扩展型号非常多,包括RAGE 128 VR、RAGE 128 GL、RAGE 128 GL、RAGE 128 Pro等,这些芯片均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只是核心频率有所不同。ATI的RAGE 128 Pro芯片和TNT2芯片的性能相当,采用双芯片的RAGE Fury MAXX显卡则和TNT2 Ultra芯片的性能相当。RAGE 128芯片的性能在当时并不是最顶尖的,不过RAGE 128胜在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平均。此外,RAGE 128芯片在DVD动态插值补偿方面依然占据优势,还支持VIVO功能,在当时看来,已算是功能非常强大的多媒体显卡!唯一的遗憾就是ATI的产品上市时间均晚于NVIDIA,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大好时机。

采用RAGE 128芯片的显卡

表:3D RAGE系列显卡

开启“镭”时代

2000年,ATI公司推出了“Radeon〔镭〕”这一品牌。凭借“RADEON”系列显卡的强大实力,ATI公司坐上市场领导席位,在3D显卡的世界开启“镭”时代……

2000年第六代产品 RADEON系列芯片

2000年,由于3Dfx公司错误的市场策略,其市场占有率大大下降。NVIDIA和ATI两家公司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当时的桌面图形市场基本上已经演变成两家公司的表演。

面对有首款GPU之称的GeForce 256的强劲攻势,ATI于2000年中旬发布了RADEON〔镭〕显示核心。RADEON芯片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拥有3千万颗晶体管,具有2条着色管线,每个着色管线具有3个光栅处理器。除了同样拥有T&L外,该芯片首次支持DirectX 7以及DirectX 8的部分特性,具备当时先进的硬件几何变形,光照效果和图像剪切等功能,并可以搭配DDR显存,

使ATI RADEON在性能上完全可以与NVIDIA的旗舰产品一决高低。从此ATI和NVIDIA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也演化为RADEON和GeForce两大品牌的对决!

与NVIDIA GeForce 2系列显示芯片的一样,ATI也将RADEON系列显卡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划分为多个版本,包括RADEON标准板、RADEON VE〔双头显示,精简Chrisma引擎和硬件T&L,只具有一条着色管线〕以及RADEON LE〔精简了Hyper-Z电路〕。可以说RADEON是ATI跨入DirectX 7.0时代后最成功的一款显示芯片,同时今后的ATI产品也延用“RADEON”来命名。

RADEON VE芯片

RADEON VE显卡

RADEON系列芯片获得成功之后,ATI开始系统地划分自己的产品线,开始以四位数字命名显卡,大家熟知的ATI的显卡是从RADEON 7200/7000系列起跳。RADEON 7000系列总共有两款芯片,高端的R100〔7200〕和低端的RV100〔7000〕都使用了0.18微米工艺制造,拥有三千万晶体管,支持DirectX 7以及DirectX

8的部分特性。从表中可以看到,新发布的R100和RV100在性能上改进很小,只可看作ATI公司为统一芯片命名标准而发布的第六代产品的改进型,不能算作第七代产品。从这一代芯片开始,以R代表高端产品,以RV代表低端产品核心代码的编号方法被沿用至今。

RADEON 7500

RADEON 7500显卡使用的RV200芯片

在第六代产品中,最值得一提,最特别就是采用了核心代号为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显卡。RV200芯片和ATI下一代R200芯片同时发布,采用更先进的0.15微米的制造工艺,但RV200芯片仅支持DirectX 7。使用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显卡,具有290MHz的核心频率,搭配230MHz的128bit DDR显存,加上增强显存带宽利用效率的Hyper-Z技术和一项出众的DVD回放质量,是NVIDIA GeForce2 Ti的强劲对手。

RADEON 7000系列显卡除了2D和视频方面的优势之外,支持多显示器显示和DVI、TV输出也是一大卖点,这是当时大多数同类显卡所不具备的!

2001年第七代产品 RADEON 8500系列芯片

在2001年8月ATI发布的RADEON 8500〔核心代号R200〕向NVIDIA发起了挑战,让NVIDIA感到无比的压力。RADEON 8500芯片的工作频率为275MHz,具有4条着色管线,每个着色管线具有2个光栅处理器,具备新一代的Charisma

Engine Ⅱ、Pixel Tapestry Ⅱ、SmoothVision等技术,并在硬件上完全支持DirectX 8.1。

RADEON 8500〔核心代号R200〕显示芯片

RADEON 8500显卡

在当时无论是论性能、做工的优秀程度还是画面的显示质量,RADEON 8500都比GeForce3出色,成为业界公认的性能最出色的显卡。ATI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RADEON 8500不但超越了GeForce2 GTS,还把NVIDIA的旗舰产品GeForce3抛在身后。尽管NVIDIA随后发布了GeForce 3 Ti系列显卡,高端型号的GeForce 3 Ti 500在速度上要比RADEON 8500更胜一筹,不过凭借价格方面的优势,RADEON 8500仍然是当时最畅销的高端显卡,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ATI的雄厚实力。

其后的几个月,ATI把眼光瞄向了移动市场,工作站市场,家庭剧院市场,移开工作站市场,高端/低端OEM市场。尤其是ATI推出的ALL-IN-WONDER〔简称AIW〕 RADEON 8500DV显卡,成为当时的明星。

虽然ATI的8500系列显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这个系列只有两款产品〔不算AIW显卡〕:8500和8500LE〔128MB和64MB两个版本〕,而且这两款显卡只存在频率上的差异。

不过当ATI在发布第八代产品R300系列芯片后,也对原来的R200系列产品做出了调整,将其作为低端产品,推出大家熟悉的RADEON

9000/9100/9200/9250芯片,以及集成在主板上的9000 IGP和9100 IGP芯片。RADEON 9100其实就是R200核心的RADEON 8500,而RADEON 9000和RADEON 9000

Pro采用了简化版的RV250核心,9200系列和9250则是RV280核心〔在RV250核心基础上多了一个顶点渲染处理器〕。但这些低端图形处理芯片不能像R300系列核心一样支持DirectX 9.0,而仅仅支持DirectX 8.1,所以这些低端图形处理芯片仍然算作第六代产品。

表2:RADEON 8500/9000系列显卡

2002年第八代产品 RADEON 9700系列芯片

2002年7月,ATI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块支持DirectX 9.0的显卡——RADEON

9700,该显卡采用R300核心。由于NVIDIA错误地估计了DirectX 8的寿命,新推出的GeForce 4 Ti显卡依然只支持DirectX 8,这使得完美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9700大出风头,给NVIDIA带来的是长达一年的噩梦!

RADEON 9700 Pro/9700/9500 Pro/9500显卡均采用R300核心

RADEON 9700 Pro显卡

R300核心让ATI感到无比自豪,他们开始用一个新的名词:VPU〔视觉处理器〕,来区别于NVIDIA的GPU〔图形处理器〕。R300核心采用0.15微米制造工艺,集成了1.07亿个晶体管,工作频率最高可达325Mhz,有8条并行处理着色管线。在同等工作频率下,在1600×1200@32bit下,R300核心比NV25核心快约20%,当打开抗锯齿或各异性过滤后,R300核心比NV25核心快一倍以上。即使NVIDIA屡次延期推出的GeForce FX 5800也难以撼动RADEON 9700的地位。

同样采用了R300显示核心的RADEON 9500,也因容易改造而声名显赫。RADEON 9500的显示核心的只有4条着色管线,但可以通过特殊方法,打开被屏蔽掉的其他4条着色管线,从而大幅提高显卡性能。正因如此,比RADEON 9500高档的RADEON 9500 Pro〔具有8条着色管线〕反而被遗忘了。

2003年3月,ATI公司推出了RADEON 9800显卡〔核心代号R350〕。虽然RADEON 9800芯片在架构上并没有太多的改进,制造工艺依然维持0.15微米,但频率的提高让它的性能比RADEON 9700更上一层楼。NVIDIA为了挽回GeForce

FX 5800的败局,推出了改进核心架构的GeForce FX 5900显卡。虽然GeForce

FX 5900搭配的显存位宽升级到256bit,性能提高不少,但核心架构的缺陷让它无法抵挡高频率RADEON 9800系列产品的攻势。

RADEON 9800 Pro/9800/9800 SE显卡采用的R350核心

作为在RADEON 9600SE、9600、9600 Pro以及9600 XT发布后推出的一款芯片,RADEON 9550〔核心代号RV350〕在2004年4月发布后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RV350核心具备4条着色管线,跟RADEON 9800级别显卡一样,支持的DirectX

9.0。在RV350核心推出后,ATI又推出了RV360核心。这两款核心在功能上没有任何区别,但由于RV360采用更先进0.13微米Low-K制造工艺,比起RV350核心更容易稳定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此外,RADEON 9550发布时,ATI公司没有对它所搭配显存的类型做太多限制。因此,各种非公版、超频版RADEON 9550席卷中低端市场,掀起了一股超频之风,赋予了RADEON 9550强大的生命力。

RADEON 9550显卡

表2:RADEON 9800/9700/9600/9500系列显卡

“X”计划

2004年,继RADEON 9700系列芯片赢得一片喝彩后,ATI公司发布新一代图形处理芯片——RADEON X800系列芯片。从此,ATI开始执行宏伟的“X”计划。

2004年第九代产品 RADEON X800系列芯片

也许是RADEON 9700/9800/9550显卡取得的巨大荣耀让ATI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2004年推出的RADEON X800 XT显卡采用了构架并没有太大变化的核心代号R430核心。R430芯片采用了更先进的0.11微米low-K制造工艺,具备原生的PCI-E接口,拥有1.6亿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400MHz,像素着色管线提升至16条〔部分产品使用的芯片为12条〕,定点着色管线为6条,性能较上一代产品很大提升。

然而令ATI始料未及的是NVIDIA在经历GeForce FX系列产品的失利之后,卧薪尝胆推出了规格先进的GeForce 6800系列产品。GeForce 6800与X800系列性能相近,但GeForce 6系列完全按照DirectX 9.0c SM〔Shader Model[渲染单元模式]〕3.0的标准设计,而X800系列仅支持DirectX 9.0b SM2.0b。虽然当时并没有多少游戏能够支持SM3.0和HDR效果,但这已经让X800系列失去了上代9700的王者风范!

X800和GeForce 6800芯片的时代正值显卡接口朝换代时期〔不少主板都具备PCI-E接口,并开始出现替代AGP接口的趋势〕。NVIDIA合理地通过使用桥接芯片兼顾了AGP/PCI-E接口,而ATI坚持“有路何必搭桥”的市场策略,使得研发成本增加不少,也导致X800一代ATI的显示芯片规格特别乱。

在R430核心推出之前,ATI还推出了原生AGP接口的R420核心。R420核心采用0.13微米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样拥有1.6亿个晶体管,并具有16条像素着色管线。需要注意的是X800 XT PE和X800 XT显卡的显示核心,默认

就打开了16条像素着色管线,而X800 Pro和X800 GTO显卡虽然也采用R420核心,但指具备12条像素着色管线。不过,由于核心硬件规格是16管线,所以当年的X800 Pro和如今活跃在低端市场的X800 GTO AGP显卡都具备改造16管线的可能。之后,ATI推出了R420核心的升级版:R423。R423核心依旧采用0.13微机制造工艺,除了具备原生的PCI-E接口外,规格痛R420核心完全相同。使用R423核心的显卡有PCI-E版的X800 XT PE和X800 XT,还有少数的X800 GTO显卡也使用了R423核心。

具有原生AGP接口的R420核心

具备原生PCI-E接口的R423核心

X800和X800 XL显卡均采用R430核心

为了对抗GeForce 6800GT,ATI推出了频率更高的X850系列显卡,占领高端市场。X850系列显卡使用代号为R480和R481的显示核心。难以理解的是,ATI没有在高频显卡上使用更先进的0.11微米制造工艺,而走保守路线,采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艺。R480核心具有原生的PCI-E接口和R481核心则具备原生的AGP接口,其他技术规格则一模一样。

由于ATI坚持走原生路线,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需要为显卡开发两款GPU,而且要分别预估AGP和PCI-E显卡的出货量。原生GPU在方案技术上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并没有给ATI带来太多好处,反而是NVIDIA的桥接方案更加灵活。最终ATI还是转向了桥接路线,开发了自己的桥接芯片,放弃了AGP版本的GPU研发,所以后期有相当一部分X850 XT AGP显卡采用了原生PCI-E接口的R480核心搭配桥接芯片的方案,R481提前停产。此外,由于R423、R430〔采用0.11微米制造工艺〕和R480核心〔采用0.13微米制造工艺〕的性能十分接近,厂商可以任意选择一款来制造X800 GTO、X800 XL、X800 XT甚至X850

XT显卡。

R480核心〔核心上具有PCI-E标志〕

R481核心〔核心上具有AGP标示〕

当时的单卡之王X850 XT PE显卡

除了通过屏蔽着色管线方式衍生出了一些12管线〔X800 Pro和X800 GTO〕和8管线的产品〔X800 SE和X800 GT〕外,X800系列显卡的核心大都拥有16条着色管线。而NVIDIA公司仅有GeForce 6800GT拥有16条着色管线。虽然ATI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出16管线的高端X800 XT或X850 XT,但是还是不敌NVIDIA公司的SLI技术。而NVIDIA公司采用的12条着色管线设计不及ATI的16条着色管线负责,使得良品率大大提高,从而在中端市场里占据很大优势,而NVIDIA公司针对高端市场推出的了下一代的7800系列产品更是让ATI措手不及!不过,X800系列显卡的性能与GeForce 6800系列显卡不相上下,并且在功耗控制方面ATI依然占据很大的优势。

ATI将X800和X850系列显卡定位于高端市场,针对中端市场则推出了X700系列显卡〔核心代号RV410〕。RV410核心采用0.11微米的制造工艺,仅含有7500万个晶体管,拥有8条着色管线和多达6个顶点着色单元。相对于拥有8条着色管线和3个顶点着色单元的GeForce 6600显卡,多了一倍顶点着色单元的X700并没有明显优势。此外,还由于GeForce 6600支持SM3.0〔即DirectX

9.0c中要求支持的特效之一〕,具有SLI和PureVideo等众多先进技术,吸引了众多中端用户。因此,GeForce 6600成为一带经典显卡,而X700显卡则显得普普通通。

X700系列显卡的RV410核心

X600/X550系列显卡采用的RV370核心

2005年第十代产品 RADEON X1000系列芯片

X800系列显卡在同NVIDIA的GeForce 6800系列显卡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X800系列显卡不支持SM3.0特效以及像SLI之类的双卡互连加速技术。为此,ATI公司在2005年10月推出了X1000系列的第一款产品RADEON X1800 XL显卡。RADEON X1800 XL显卡采用全新构架

的显示核心〔核心代号R520〕。R520核心完美支持SM3.0特效,全面支持CrossFire双卡互联加速技术以及Avivo视频加速解决方案。此外,R520的硬件构架上ATI首次采用了Ultra Theareding Dispatch Processor动态流控制技术,提高了SM 3.0的执行效率,并支持HDR+AA技术,在构架上略领先于GeForce

7系列。

对于低端市场,ATI公司则拿出了X600/X550和X300系列显卡来对抗NVIDIA公司的GeForce 6200显卡。X600/X550和X300系列显卡仅支持SM2.0,可以说是基于RADEON 9800架构的PCI-E接口产品。X600采用了0.13微米工艺制造的RV380核心,由于工艺较老很快就被0.11微米工艺的RV370核心所取代。X550和X300系列显卡就采用了RV370核心。PCI-E接口的X550显卡席卷了整个低端装机市场。虽然X550并没有RADEON 9550那么耀眼,但也算是一款经典的产品。

对于中端显卡市场,ATI则推出了X1600系列显卡〔显示核心RV530〕,取代上一代X600和X700显卡。RV530是与R520同步推出的产品,不过它的架构与X1900 XT是完全相同的。X1600系列拥有12个像素着色单元和4个纹理单元,在新游戏中X1600拥有很强的性能,老游戏不能完全发挥X1600的性能。

X1600 XT性能超越了GeForce 6600GT,而且性价比相当不错,这迫使NVIDIA推出了GeForce 6800GS来暂时抵抗X1600 XT。如今X1600 XT依然是ATI中端主力,其性能与7600GS互有胜负,随着价格战的进行性价比越来越出色。

抢占中端市场的RV530核心

定于低端市场的RV515核心

X1300系列显卡则是X1000系列最低端的产品,采用RV515核心,用来替代上一代的X300/X600/X550显卡。X1300系列显卡采用了与X1800相同的架构,拥有4条着色管线、4纹理着色器和2顶点着色器,显存位宽为128Bit。X1300比同规格的7300GS系列拥有更强的性能,成为低端显卡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表2:RADEON X1300/X1600/X1800/X1900系列显卡

X 1800XT显卡的R520核心

针对高端市场,ATI除了推出X1800 XL显卡,还有工作频率更高的X1800 XT以及X1800 CrossFire显卡来和NVIDIA争夺市场。三款显卡都采用90纳米制造工艺的R520显示核心,拥有16像素着色管线。

不过,高频率的X1800XT与7800GTX勉强战平,性能优势并不明显。而早有准备的NVIDIA放出了高频版的7800GTX 512MB,这让X1800 XT再次陷入困境。

为了在高端市场抵抗NVIDIA的冲击,ATI发布了具有48条像素着色单元的R580显示核心。当时的旗舰显卡X1900 XTX,便采用了R580核心。虽然R580核心还是采用了传统意义上的16条像素着色管线,但是它的像素着色单元比R520核心翻了三倍,到达了48个。48个PSU让X1900 XTX展现出了过人的优势,在很多新游戏中性能表现非常突出,强大的硬件规格让HDR+AA技术也能够在高分辨率下流畅运行!

X1900 XTX显卡的R580核心

X1900 CrossFire让ATI重返3D性能之王

为了防止前两代CrossFire产品上所犯下的错误,ATI将X1900 CrossFire迅速推

DirectX 10 时代到来

R600锋芒初露——HD 2900XT

终于,在2006年中,AMD-ATI发布了自己第一款支持DX10、SM4.0的显卡——ATi Radeon HD 2900XT。HD2900XT基于R600核心、80nm制造工艺,她拥有超豪华的各种硬件配置,由此可以看出收购后的AMD-ATi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拥有7.2亿个晶体管,32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512-bit的显存位宽,最大超过128.5GB/s的显存带宽,全面支持DX10、SM4.0,AvivoHD视频硬件加速器等组件。 在众多的游戏性能测试中,HD2900均败给了竞争对手nVIDIA基于G80核心的8800系列。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ATi在DX10支持上选用了超标量流处理器〔流处理器以下简称SP〕。这样有助于处理大量的并行数据,但是超标量SP要5个一组才会发挥全部效用。而nVIDIA选择了矢量SP,1个即可发挥全部效用。这样比起来真正可比的SP数量是HD2900XT 64〔X5〕个;8800Ultra/GTX128个,8800GTS〔640MB〕118个,8800GTS〔320MB〕96个。这样一比就知道HD2900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打败8800系列。整个HD2000系列都是这样,2600是24〔X5〕个,2400是8〔X5〕个。

2、ATi不支持核心频率异步,即核心频率必须跟SP频率相同,而nVIDIA的SP频率k可以轻松超越1GHz,由此可见ATi的HD2000系列根本无法和同级产品竞争。

3、ATi没有正确发挥核心特性。R600核心是环形总线架构,特点是数据读取速度快、数据命中率低。这种特性决定了HD2900需要高速显存,而非高带宽显存。HD2900选用512-bitGDDR3显存,就像一个眼力不出众的、力量大的人在很宽、而且阻力很大的地板上找东西一样。而1GB版HD2900XT由于GDDR4显存本身的延迟时间过长被拖累。

4、HD2000系列的算法还不够成熟,BUG不少,在打开AA〔抗锯齿〕后性能下降明显。

尽管如此,HD2000系列并没有被G8000系列落下太多,可以看出HD2000系列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令人欣喜的是,HD2000附带的AvivoHD硬解码技术效果要比G8000系列好很多。相比之下,HD2000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2007年11月末,AMD-ATi发布了HD3800系列显卡。她是业界第一款55nm工艺制造的显卡,业界首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显卡。她基于RV670核心,保留了R600核心大部分特性。同样拥有320个超标量SP,晶体管数量缩减至6.66亿个。她引入了ATi的新技术,比方PowerPlay节能技术、AvivoHD二代硬解码技术等。AMD-ATi此次没有在HD3800身上使用512-bit显存,而是只用256-bitGDDR3显存,可见AMD-ATi已经发现了HD2900身上的显存策略错误。

AMD-ATi改变命名策略,“xx50”代表较低级的显卡,“xx70”代表较高级的显卡,舍弃诸如GT、PRO、XT、XTX等含糊不明的后缀。

AMD-ATi自此调整了市场策略,研发主力转向主流市场以节约成本,借此吸引厂商打通销售渠道,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其中HD3850凭借精准的定位,填补了nVIDIA的巨大定位空缺,取得一定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AMD-ATi将失去旗舰级市场,AMD-ATi将用单卡集成双芯片的方式推出旗舰卡,以节省成本。AMD-ATi的市场策略开始领先。2008年1月发布的HD3870X2是业界第一个单卡双芯的显

卡解决方案,击败先前最强单卡GeForce8800Ultra,成为当时单卡性能王者。

HD3800系列性能稳定,使用中没有较大问题,R600开始走向成熟。

R600的巅峰——HD4800系列

2008年6月,AMD-ATi经历一年多的卧薪尝胆,终于爆发了!基于RV770核心的Radeon HD4800系列终于发布了!抢先上市的HD4850拥有1T〔10^12〕Flops的浮点运算能力,轻松击败了高端市场的GeForce9800GTX,即使nVIDIA发布了高频的9800GTX+也无济于事。RV770可以说是RV670的全面升级版,在制造工艺成熟后,320个超标量SP增为800个超标量SP,光栅和纹理单元也增加了,AMD-ATi在HD4800系列身上使用了优化的AA算法,在游戏开启AA后能够完胜G9800系列显卡。在稍后上市的HD4870身上AMD-ATi使用了正确的显存策略,引入256-bitGDDR5显存,频率到达3.6GHz!这样完全发挥了环形总线架构的优势特性,就像眼力不出众、力量大的人快速跑在宽度只容一人的光滑地板上找东西,只要注意脚下,不需要左右看,提高了效率。HD4870性能更上一层,拥有1.2TFlops业界第一的浮点运算能力,游戏性能甚至能与怪兽级的GTX260叫板。

Radeon HD 4800系列表现出众,HD4850刚一上市1499元的定价当天就迫使nVIDIA将GeForce9800GTX从2999元降至1999元几天之后就将至1399元,由此可见其影响力。HD4800系列性价比出众,受到显卡爱好者的追捧,在各国热卖,一些国家中甚至一度脱销。

8月12日,AMD-ATi发布HD4870X2以及4850X2。4870X2主要面对旗舰级市场,对抗最高级怪兽显卡GTX280。HD4850X2则鼓励主推非公版产品,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占据高端市场。当日,AMD-ATi发布驱动程序CatalystControlCenter8.8,将对单卡双芯及双卡互联解决方案进行性能爆发式的提升;同时附带的PowerPlay2.0新一代节能技术,将进一步提升AMD-ATi产品的竞争力。

A卡和N卡的较量,始终在继续。

2024年1月5日发(作者:历依云)

ATi显卡发展史

2006年7月24日,AMD宣布了其对ATi的收购。此次收购交易总额高达54亿美元,AMD将以42亿美元现金加5700万AMD普通股的形式收购ATi的全部普通股票。此次收购现在已经基本完成,有人担忧以后将再也见不到ATI这个品牌。在此,我们对ATI的历史进行一次回忆,分为上中下三篇。今天我们将放出上篇。明天会中篇和下篇的报道。

很多朋友接触到ATI,是因为它的3D显卡。其实早在1987年,ATI就推出了2D显卡……

1987年第一代产品EGA/VGA Wonder

ATI原先是一间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例如IBM,制造显示芯片。但从1987年开始,ATI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不再为他人做嫁衣制造2D图像芯片,开始销售自己的EGA Wonder和VGA Wonder系列显卡。EGA Wonder系列显卡共有6种型号,均搭配256KB显存;高端一点的VGA Wonder显卡共有5种型号共选择,搭配了512KB~1MB显存,以应付对显卡要求不高的2D图像显示。这些显卡性能都比IBM的显示系统好,为传统个人电脑提供了更好的图像,由此引起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和用户的重视!

ATI 18800芯片

ATI 28800芯片

元老级的EGA Wonder显卡

VGA Wonder XL显卡 1991年5月,ATI推出Mach8芯片及相应的板卡产品。Mach8是ATI发布的第一款为微软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优化的显卡产品。事实上,Mach8并不是一颗独立的显卡芯片,它只是一颗协处理芯片,所以在VGA

Wonder GT、Graphics Vantage和Graphics Ultra显卡上就可以看到上一代显卡芯片ATI 28800-6的身影。这三种类型的显卡,有两个芯片一起工作,大大增强了绘图能力,让CPU不再需要运算画面资料,也大大降低了CPU的负担。

Mach8芯片

双芯片的Graphics ULTRA显卡 1992年第三代产品Mach32系列芯片

1992年4月,ATI发布集成图形控制器和图形加速器于一体的Mach32系列显卡。Mach32也是一款双芯片显卡,由于ATI参与制定了VESA总线标准,所以Mach32系列显卡拥有多种接口规格,如VLB〔VESA Local Bus〕、ISA和PCI接口,部分显卡兼容不同规格的各种总线,型号十分复杂。由于当时的制作工艺还不够成熟,不能将RAMDAC〔Random Access Memory Digital/Analog Converter,随机存取内存数字/模拟转换器,将显存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显示器能够显示出来的模拟信号,转换速率以MHz表示〕做到一个芯片内,所以采用独立的RAMDAC芯片。

由于Mach32系列显卡已经能够很好的支持32位色图像,支持Windows和正在起步中的Linux图形显示,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

知识加油站什么是VESA总线?

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 Association〕总线是1992年由60家附件卡制造商联合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简称为VL(VESA Local Bus)总线。它的推出为微机系统总线体系结构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该总线系统考虑到CPU与主存和Cache的直接相连,通常把这部分总线称为CPU总线或主总线,其他设备通过VL总线与CPU总线相连,所以VL总线被称为局部总线。它定义了32位数据线,且可通过扩展槽扩展到64位,使用33MHz时钟频率,最大传输率达132MB/s,可与CPU同步工作,是一种高速、高效的局部总线。

Mach32芯片

Graphics Ultra Pro显卡 1994年第四代产品 Mach64系列芯片

1994年8月,ATI发布Mach64芯片及一系列新的板卡产品,在业界率先提供了对动态视频进行加速功能。Mach64芯片也是第一款被大众广为认可的多媒体显示芯片。Mach64芯片硬件支持YUV/RGB的颜色转换以及硬件缩放功能。有了Mach64系列显卡,个人电脑不需要安装昂贵的专用硬件解码器,基本上能应付AVI和MPEG-Ⅰ格式文件的播放。1996年发布的,Mach64-VT芯片又从CPU“手中”接过逐行扫描的工作。此后,Mach64系列显卡还支持800×600像素的VGA/TV编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脑技术的发展,2D图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3D图形技术的越来越强烈需求,从1996年开始,ATI公司推出了第一块3D显卡,从此走进了3D的世界……

1996年第五代产品 3D RAGE系列芯片

ATI第一款3D显示芯片——3D RAGE于1996年1月发布。3D RAGE芯片采用了0.5微米工艺制造,具备1条像素管线和1个顶点着色单元,提供了对光源的处理能力,不过由于兼容性较差,销售状况并不太好。

针对这个问题,ATI于1997年2月发布了3D RAGE芯片的升级版本3D RAGE

II和3D RAGE II+DVD芯片。3D RAGE II和3D RAGE II+DVD芯片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3D芯片,它支持双线性过滤、三线性过滤、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质混和模式,让ATI真正进入了3D世界。此外,3D RAGE II+DVD芯片还是地一块提供了硬件运动补偿的图形芯片。它把CPU从软件播放DVD的繁重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使ATI成为DVD加速领域的先行者。从此刻开始,ATI已经奠定了在图形多媒体方面的优势。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3D RAGE II+DVD芯片

为了应对3Dfx公司的Voodoo显卡的凶猛攻势,ATI公司在3月发布了改进的RAGE Pro芯片。RAGE Pro芯片支持矢量纹理压缩,其像素填充率几乎赶上了Voodoo显卡,为45MPixels/s,每秒可生成120万个三角形,并支持单周期的三线性过滤。由于驱动程序的原因,RAGE Pro芯片的OpenGL性能比较差劲,但DirectX性能不错,再加上不错的视觉效果,采用RAGE Pro芯片的XPERT@系列卡还是很受欢迎。同年4月,ATI开始采用了当时业界领先的AGP总线。不幸的是,当时是3Dfx年代,人人谈论的都是Voodoo。

进入了1999年后,此时各厂商的3D显卡之争非常激烈。包括NVIDIA、3Dfx、Matrox、S3等厂商都纷纷推出了当时各家的旗舰显示芯片。ATI也在当时推出了RAGE 128芯片,该芯片的扩展型号非常多,包括RAGE 128 VR、RAGE 128 GL、RAGE 128 GL、RAGE 128 Pro等,这些芯片均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只是核心频率有所不同。ATI的RAGE 128 Pro芯片和TNT2芯片的性能相当,采用双芯片的RAGE Fury MAXX显卡则和TNT2 Ultra芯片的性能相当。RAGE 128芯片的性能在当时并不是最顶尖的,不过RAGE 128胜在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平均。此外,RAGE 128芯片在DVD动态插值补偿方面依然占据优势,还支持VIVO功能,在当时看来,已算是功能非常强大的多媒体显卡!唯一的遗憾就是ATI的产品上市时间均晚于NVIDIA,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大好时机。

采用RAGE 128芯片的显卡

表:3D RAGE系列显卡

开启“镭”时代

2000年,ATI公司推出了“Radeon〔镭〕”这一品牌。凭借“RADEON”系列显卡的强大实力,ATI公司坐上市场领导席位,在3D显卡的世界开启“镭”时代……

2000年第六代产品 RADEON系列芯片

2000年,由于3Dfx公司错误的市场策略,其市场占有率大大下降。NVIDIA和ATI两家公司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当时的桌面图形市场基本上已经演变成两家公司的表演。

面对有首款GPU之称的GeForce 256的强劲攻势,ATI于2000年中旬发布了RADEON〔镭〕显示核心。RADEON芯片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拥有3千万颗晶体管,具有2条着色管线,每个着色管线具有3个光栅处理器。除了同样拥有T&L外,该芯片首次支持DirectX 7以及DirectX 8的部分特性,具备当时先进的硬件几何变形,光照效果和图像剪切等功能,并可以搭配DDR显存,

使ATI RADEON在性能上完全可以与NVIDIA的旗舰产品一决高低。从此ATI和NVIDIA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也演化为RADEON和GeForce两大品牌的对决!

与NVIDIA GeForce 2系列显示芯片的一样,ATI也将RADEON系列显卡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划分为多个版本,包括RADEON标准板、RADEON VE〔双头显示,精简Chrisma引擎和硬件T&L,只具有一条着色管线〕以及RADEON LE〔精简了Hyper-Z电路〕。可以说RADEON是ATI跨入DirectX 7.0时代后最成功的一款显示芯片,同时今后的ATI产品也延用“RADEON”来命名。

RADEON VE芯片

RADEON VE显卡

RADEON系列芯片获得成功之后,ATI开始系统地划分自己的产品线,开始以四位数字命名显卡,大家熟知的ATI的显卡是从RADEON 7200/7000系列起跳。RADEON 7000系列总共有两款芯片,高端的R100〔7200〕和低端的RV100〔7000〕都使用了0.18微米工艺制造,拥有三千万晶体管,支持DirectX 7以及DirectX

8的部分特性。从表中可以看到,新发布的R100和RV100在性能上改进很小,只可看作ATI公司为统一芯片命名标准而发布的第六代产品的改进型,不能算作第七代产品。从这一代芯片开始,以R代表高端产品,以RV代表低端产品核心代码的编号方法被沿用至今。

RADEON 7500

RADEON 7500显卡使用的RV200芯片

在第六代产品中,最值得一提,最特别就是采用了核心代号为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显卡。RV200芯片和ATI下一代R200芯片同时发布,采用更先进的0.15微米的制造工艺,但RV200芯片仅支持DirectX 7。使用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显卡,具有290MHz的核心频率,搭配230MHz的128bit DDR显存,加上增强显存带宽利用效率的Hyper-Z技术和一项出众的DVD回放质量,是NVIDIA GeForce2 Ti的强劲对手。

RADEON 7000系列显卡除了2D和视频方面的优势之外,支持多显示器显示和DVI、TV输出也是一大卖点,这是当时大多数同类显卡所不具备的!

2001年第七代产品 RADEON 8500系列芯片

在2001年8月ATI发布的RADEON 8500〔核心代号R200〕向NVIDIA发起了挑战,让NVIDIA感到无比的压力。RADEON 8500芯片的工作频率为275MHz,具有4条着色管线,每个着色管线具有2个光栅处理器,具备新一代的Charisma

Engine Ⅱ、Pixel Tapestry Ⅱ、SmoothVision等技术,并在硬件上完全支持DirectX 8.1。

RADEON 8500〔核心代号R200〕显示芯片

RADEON 8500显卡

在当时无论是论性能、做工的优秀程度还是画面的显示质量,RADEON 8500都比GeForce3出色,成为业界公认的性能最出色的显卡。ATI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RADEON 8500不但超越了GeForce2 GTS,还把NVIDIA的旗舰产品GeForce3抛在身后。尽管NVIDIA随后发布了GeForce 3 Ti系列显卡,高端型号的GeForce 3 Ti 500在速度上要比RADEON 8500更胜一筹,不过凭借价格方面的优势,RADEON 8500仍然是当时最畅销的高端显卡,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ATI的雄厚实力。

其后的几个月,ATI把眼光瞄向了移动市场,工作站市场,家庭剧院市场,移开工作站市场,高端/低端OEM市场。尤其是ATI推出的ALL-IN-WONDER〔简称AIW〕 RADEON 8500DV显卡,成为当时的明星。

虽然ATI的8500系列显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这个系列只有两款产品〔不算AIW显卡〕:8500和8500LE〔128MB和64MB两个版本〕,而且这两款显卡只存在频率上的差异。

不过当ATI在发布第八代产品R300系列芯片后,也对原来的R200系列产品做出了调整,将其作为低端产品,推出大家熟悉的RADEON

9000/9100/9200/9250芯片,以及集成在主板上的9000 IGP和9100 IGP芯片。RADEON 9100其实就是R200核心的RADEON 8500,而RADEON 9000和RADEON 9000

Pro采用了简化版的RV250核心,9200系列和9250则是RV280核心〔在RV250核心基础上多了一个顶点渲染处理器〕。但这些低端图形处理芯片不能像R300系列核心一样支持DirectX 9.0,而仅仅支持DirectX 8.1,所以这些低端图形处理芯片仍然算作第六代产品。

表2:RADEON 8500/9000系列显卡

2002年第八代产品 RADEON 9700系列芯片

2002年7月,ATI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块支持DirectX 9.0的显卡——RADEON

9700,该显卡采用R300核心。由于NVIDIA错误地估计了DirectX 8的寿命,新推出的GeForce 4 Ti显卡依然只支持DirectX 8,这使得完美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9700大出风头,给NVIDIA带来的是长达一年的噩梦!

RADEON 9700 Pro/9700/9500 Pro/9500显卡均采用R300核心

RADEON 9700 Pro显卡

R300核心让ATI感到无比自豪,他们开始用一个新的名词:VPU〔视觉处理器〕,来区别于NVIDIA的GPU〔图形处理器〕。R300核心采用0.15微米制造工艺,集成了1.07亿个晶体管,工作频率最高可达325Mhz,有8条并行处理着色管线。在同等工作频率下,在1600×1200@32bit下,R300核心比NV25核心快约20%,当打开抗锯齿或各异性过滤后,R300核心比NV25核心快一倍以上。即使NVIDIA屡次延期推出的GeForce FX 5800也难以撼动RADEON 9700的地位。

同样采用了R300显示核心的RADEON 9500,也因容易改造而声名显赫。RADEON 9500的显示核心的只有4条着色管线,但可以通过特殊方法,打开被屏蔽掉的其他4条着色管线,从而大幅提高显卡性能。正因如此,比RADEON 9500高档的RADEON 9500 Pro〔具有8条着色管线〕反而被遗忘了。

2003年3月,ATI公司推出了RADEON 9800显卡〔核心代号R350〕。虽然RADEON 9800芯片在架构上并没有太多的改进,制造工艺依然维持0.15微米,但频率的提高让它的性能比RADEON 9700更上一层楼。NVIDIA为了挽回GeForce

FX 5800的败局,推出了改进核心架构的GeForce FX 5900显卡。虽然GeForce

FX 5900搭配的显存位宽升级到256bit,性能提高不少,但核心架构的缺陷让它无法抵挡高频率RADEON 9800系列产品的攻势。

RADEON 9800 Pro/9800/9800 SE显卡采用的R350核心

作为在RADEON 9600SE、9600、9600 Pro以及9600 XT发布后推出的一款芯片,RADEON 9550〔核心代号RV350〕在2004年4月发布后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RV350核心具备4条着色管线,跟RADEON 9800级别显卡一样,支持的DirectX

9.0。在RV350核心推出后,ATI又推出了RV360核心。这两款核心在功能上没有任何区别,但由于RV360采用更先进0.13微米Low-K制造工艺,比起RV350核心更容易稳定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此外,RADEON 9550发布时,ATI公司没有对它所搭配显存的类型做太多限制。因此,各种非公版、超频版RADEON 9550席卷中低端市场,掀起了一股超频之风,赋予了RADEON 9550强大的生命力。

RADEON 9550显卡

表2:RADEON 9800/9700/9600/9500系列显卡

“X”计划

2004年,继RADEON 9700系列芯片赢得一片喝彩后,ATI公司发布新一代图形处理芯片——RADEON X800系列芯片。从此,ATI开始执行宏伟的“X”计划。

2004年第九代产品 RADEON X800系列芯片

也许是RADEON 9700/9800/9550显卡取得的巨大荣耀让ATI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2004年推出的RADEON X800 XT显卡采用了构架并没有太大变化的核心代号R430核心。R430芯片采用了更先进的0.11微米low-K制造工艺,具备原生的PCI-E接口,拥有1.6亿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400MHz,像素着色管线提升至16条〔部分产品使用的芯片为12条〕,定点着色管线为6条,性能较上一代产品很大提升。

然而令ATI始料未及的是NVIDIA在经历GeForce FX系列产品的失利之后,卧薪尝胆推出了规格先进的GeForce 6800系列产品。GeForce 6800与X800系列性能相近,但GeForce 6系列完全按照DirectX 9.0c SM〔Shader Model[渲染单元模式]〕3.0的标准设计,而X800系列仅支持DirectX 9.0b SM2.0b。虽然当时并没有多少游戏能够支持SM3.0和HDR效果,但这已经让X800系列失去了上代9700的王者风范!

X800和GeForce 6800芯片的时代正值显卡接口朝换代时期〔不少主板都具备PCI-E接口,并开始出现替代AGP接口的趋势〕。NVIDIA合理地通过使用桥接芯片兼顾了AGP/PCI-E接口,而ATI坚持“有路何必搭桥”的市场策略,使得研发成本增加不少,也导致X800一代ATI的显示芯片规格特别乱。

在R430核心推出之前,ATI还推出了原生AGP接口的R420核心。R420核心采用0.13微米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样拥有1.6亿个晶体管,并具有16条像素着色管线。需要注意的是X800 XT PE和X800 XT显卡的显示核心,默认

就打开了16条像素着色管线,而X800 Pro和X800 GTO显卡虽然也采用R420核心,但指具备12条像素着色管线。不过,由于核心硬件规格是16管线,所以当年的X800 Pro和如今活跃在低端市场的X800 GTO AGP显卡都具备改造16管线的可能。之后,ATI推出了R420核心的升级版:R423。R423核心依旧采用0.13微机制造工艺,除了具备原生的PCI-E接口外,规格痛R420核心完全相同。使用R423核心的显卡有PCI-E版的X800 XT PE和X800 XT,还有少数的X800 GTO显卡也使用了R423核心。

具有原生AGP接口的R420核心

具备原生PCI-E接口的R423核心

X800和X800 XL显卡均采用R430核心

为了对抗GeForce 6800GT,ATI推出了频率更高的X850系列显卡,占领高端市场。X850系列显卡使用代号为R480和R481的显示核心。难以理解的是,ATI没有在高频显卡上使用更先进的0.11微米制造工艺,而走保守路线,采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艺。R480核心具有原生的PCI-E接口和R481核心则具备原生的AGP接口,其他技术规格则一模一样。

由于ATI坚持走原生路线,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需要为显卡开发两款GPU,而且要分别预估AGP和PCI-E显卡的出货量。原生GPU在方案技术上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并没有给ATI带来太多好处,反而是NVIDIA的桥接方案更加灵活。最终ATI还是转向了桥接路线,开发了自己的桥接芯片,放弃了AGP版本的GPU研发,所以后期有相当一部分X850 XT AGP显卡采用了原生PCI-E接口的R480核心搭配桥接芯片的方案,R481提前停产。此外,由于R423、R430〔采用0.11微米制造工艺〕和R480核心〔采用0.13微米制造工艺〕的性能十分接近,厂商可以任意选择一款来制造X800 GTO、X800 XL、X800 XT甚至X850

XT显卡。

R480核心〔核心上具有PCI-E标志〕

R481核心〔核心上具有AGP标示〕

当时的单卡之王X850 XT PE显卡

除了通过屏蔽着色管线方式衍生出了一些12管线〔X800 Pro和X800 GTO〕和8管线的产品〔X800 SE和X800 GT〕外,X800系列显卡的核心大都拥有16条着色管线。而NVIDIA公司仅有GeForce 6800GT拥有16条着色管线。虽然ATI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出16管线的高端X800 XT或X850 XT,但是还是不敌NVIDIA公司的SLI技术。而NVIDIA公司采用的12条着色管线设计不及ATI的16条着色管线负责,使得良品率大大提高,从而在中端市场里占据很大优势,而NVIDIA公司针对高端市场推出的了下一代的7800系列产品更是让ATI措手不及!不过,X800系列显卡的性能与GeForce 6800系列显卡不相上下,并且在功耗控制方面ATI依然占据很大的优势。

ATI将X800和X850系列显卡定位于高端市场,针对中端市场则推出了X700系列显卡〔核心代号RV410〕。RV410核心采用0.11微米的制造工艺,仅含有7500万个晶体管,拥有8条着色管线和多达6个顶点着色单元。相对于拥有8条着色管线和3个顶点着色单元的GeForce 6600显卡,多了一倍顶点着色单元的X700并没有明显优势。此外,还由于GeForce 6600支持SM3.0〔即DirectX

9.0c中要求支持的特效之一〕,具有SLI和PureVideo等众多先进技术,吸引了众多中端用户。因此,GeForce 6600成为一带经典显卡,而X700显卡则显得普普通通。

X700系列显卡的RV410核心

X600/X550系列显卡采用的RV370核心

2005年第十代产品 RADEON X1000系列芯片

X800系列显卡在同NVIDIA的GeForce 6800系列显卡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X800系列显卡不支持SM3.0特效以及像SLI之类的双卡互连加速技术。为此,ATI公司在2005年10月推出了X1000系列的第一款产品RADEON X1800 XL显卡。RADEON X1800 XL显卡采用全新构架

的显示核心〔核心代号R520〕。R520核心完美支持SM3.0特效,全面支持CrossFire双卡互联加速技术以及Avivo视频加速解决方案。此外,R520的硬件构架上ATI首次采用了Ultra Theareding Dispatch Processor动态流控制技术,提高了SM 3.0的执行效率,并支持HDR+AA技术,在构架上略领先于GeForce

7系列。

对于低端市场,ATI公司则拿出了X600/X550和X300系列显卡来对抗NVIDIA公司的GeForce 6200显卡。X600/X550和X300系列显卡仅支持SM2.0,可以说是基于RADEON 9800架构的PCI-E接口产品。X600采用了0.13微米工艺制造的RV380核心,由于工艺较老很快就被0.11微米工艺的RV370核心所取代。X550和X300系列显卡就采用了RV370核心。PCI-E接口的X550显卡席卷了整个低端装机市场。虽然X550并没有RADEON 9550那么耀眼,但也算是一款经典的产品。

对于中端显卡市场,ATI则推出了X1600系列显卡〔显示核心RV530〕,取代上一代X600和X700显卡。RV530是与R520同步推出的产品,不过它的架构与X1900 XT是完全相同的。X1600系列拥有12个像素着色单元和4个纹理单元,在新游戏中X1600拥有很强的性能,老游戏不能完全发挥X1600的性能。

X1600 XT性能超越了GeForce 6600GT,而且性价比相当不错,这迫使NVIDIA推出了GeForce 6800GS来暂时抵抗X1600 XT。如今X1600 XT依然是ATI中端主力,其性能与7600GS互有胜负,随着价格战的进行性价比越来越出色。

抢占中端市场的RV530核心

定于低端市场的RV515核心

X1300系列显卡则是X1000系列最低端的产品,采用RV515核心,用来替代上一代的X300/X600/X550显卡。X1300系列显卡采用了与X1800相同的架构,拥有4条着色管线、4纹理着色器和2顶点着色器,显存位宽为128Bit。X1300比同规格的7300GS系列拥有更强的性能,成为低端显卡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表2:RADEON X1300/X1600/X1800/X1900系列显卡

X 1800XT显卡的R520核心

针对高端市场,ATI除了推出X1800 XL显卡,还有工作频率更高的X1800 XT以及X1800 CrossFire显卡来和NVIDIA争夺市场。三款显卡都采用90纳米制造工艺的R520显示核心,拥有16像素着色管线。

不过,高频率的X1800XT与7800GTX勉强战平,性能优势并不明显。而早有准备的NVIDIA放出了高频版的7800GTX 512MB,这让X1800 XT再次陷入困境。

为了在高端市场抵抗NVIDIA的冲击,ATI发布了具有48条像素着色单元的R580显示核心。当时的旗舰显卡X1900 XTX,便采用了R580核心。虽然R580核心还是采用了传统意义上的16条像素着色管线,但是它的像素着色单元比R520核心翻了三倍,到达了48个。48个PSU让X1900 XTX展现出了过人的优势,在很多新游戏中性能表现非常突出,强大的硬件规格让HDR+AA技术也能够在高分辨率下流畅运行!

X1900 XTX显卡的R580核心

X1900 CrossFire让ATI重返3D性能之王

为了防止前两代CrossFire产品上所犯下的错误,ATI将X1900 CrossFire迅速推

DirectX 10 时代到来

R600锋芒初露——HD 2900XT

终于,在2006年中,AMD-ATI发布了自己第一款支持DX10、SM4.0的显卡——ATi Radeon HD 2900XT。HD2900XT基于R600核心、80nm制造工艺,她拥有超豪华的各种硬件配置,由此可以看出收购后的AMD-ATi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拥有7.2亿个晶体管,320个超标量流处理器,512-bit的显存位宽,最大超过128.5GB/s的显存带宽,全面支持DX10、SM4.0,AvivoHD视频硬件加速器等组件。 在众多的游戏性能测试中,HD2900均败给了竞争对手nVIDIA基于G80核心的8800系列。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ATi在DX10支持上选用了超标量流处理器〔流处理器以下简称SP〕。这样有助于处理大量的并行数据,但是超标量SP要5个一组才会发挥全部效用。而nVIDIA选择了矢量SP,1个即可发挥全部效用。这样比起来真正可比的SP数量是HD2900XT 64〔X5〕个;8800Ultra/GTX128个,8800GTS〔640MB〕118个,8800GTS〔320MB〕96个。这样一比就知道HD2900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打败8800系列。整个HD2000系列都是这样,2600是24〔X5〕个,2400是8〔X5〕个。

2、ATi不支持核心频率异步,即核心频率必须跟SP频率相同,而nVIDIA的SP频率k可以轻松超越1GHz,由此可见ATi的HD2000系列根本无法和同级产品竞争。

3、ATi没有正确发挥核心特性。R600核心是环形总线架构,特点是数据读取速度快、数据命中率低。这种特性决定了HD2900需要高速显存,而非高带宽显存。HD2900选用512-bitGDDR3显存,就像一个眼力不出众的、力量大的人在很宽、而且阻力很大的地板上找东西一样。而1GB版HD2900XT由于GDDR4显存本身的延迟时间过长被拖累。

4、HD2000系列的算法还不够成熟,BUG不少,在打开AA〔抗锯齿〕后性能下降明显。

尽管如此,HD2000系列并没有被G8000系列落下太多,可以看出HD2000系列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令人欣喜的是,HD2000附带的AvivoHD硬解码技术效果要比G8000系列好很多。相比之下,HD2000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2007年11月末,AMD-ATi发布了HD3800系列显卡。她是业界第一款55nm工艺制造的显卡,业界首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显卡。她基于RV670核心,保留了R600核心大部分特性。同样拥有320个超标量SP,晶体管数量缩减至6.66亿个。她引入了ATi的新技术,比方PowerPlay节能技术、AvivoHD二代硬解码技术等。AMD-ATi此次没有在HD3800身上使用512-bit显存,而是只用256-bitGDDR3显存,可见AMD-ATi已经发现了HD2900身上的显存策略错误。

AMD-ATi改变命名策略,“xx50”代表较低级的显卡,“xx70”代表较高级的显卡,舍弃诸如GT、PRO、XT、XTX等含糊不明的后缀。

AMD-ATi自此调整了市场策略,研发主力转向主流市场以节约成本,借此吸引厂商打通销售渠道,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其中HD3850凭借精准的定位,填补了nVIDIA的巨大定位空缺,取得一定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AMD-ATi将失去旗舰级市场,AMD-ATi将用单卡集成双芯片的方式推出旗舰卡,以节省成本。AMD-ATi的市场策略开始领先。2008年1月发布的HD3870X2是业界第一个单卡双芯的显

卡解决方案,击败先前最强单卡GeForce8800Ultra,成为当时单卡性能王者。

HD3800系列性能稳定,使用中没有较大问题,R600开始走向成熟。

R600的巅峰——HD4800系列

2008年6月,AMD-ATi经历一年多的卧薪尝胆,终于爆发了!基于RV770核心的Radeon HD4800系列终于发布了!抢先上市的HD4850拥有1T〔10^12〕Flops的浮点运算能力,轻松击败了高端市场的GeForce9800GTX,即使nVIDIA发布了高频的9800GTX+也无济于事。RV770可以说是RV670的全面升级版,在制造工艺成熟后,320个超标量SP增为800个超标量SP,光栅和纹理单元也增加了,AMD-ATi在HD4800系列身上使用了优化的AA算法,在游戏开启AA后能够完胜G9800系列显卡。在稍后上市的HD4870身上AMD-ATi使用了正确的显存策略,引入256-bitGDDR5显存,频率到达3.6GHz!这样完全发挥了环形总线架构的优势特性,就像眼力不出众、力量大的人快速跑在宽度只容一人的光滑地板上找东西,只要注意脚下,不需要左右看,提高了效率。HD4870性能更上一层,拥有1.2TFlops业界第一的浮点运算能力,游戏性能甚至能与怪兽级的GTX260叫板。

Radeon HD 4800系列表现出众,HD4850刚一上市1499元的定价当天就迫使nVIDIA将GeForce9800GTX从2999元降至1999元几天之后就将至1399元,由此可见其影响力。HD4800系列性价比出众,受到显卡爱好者的追捧,在各国热卖,一些国家中甚至一度脱销。

8月12日,AMD-ATi发布HD4870X2以及4850X2。4870X2主要面对旗舰级市场,对抗最高级怪兽显卡GTX280。HD4850X2则鼓励主推非公版产品,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占据高端市场。当日,AMD-ATi发布驱动程序CatalystControlCenter8.8,将对单卡双芯及双卡互联解决方案进行性能爆发式的提升;同时附带的PowerPlay2.0新一代节能技术,将进一步提升AMD-ATi产品的竞争力。

A卡和N卡的较量,始终在继续。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