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触摸屏产业链分析

IT圈 admin 39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杞若南)

触摸屏产业链五力模型分析

触摸屏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触摸屏产业链

一般而言,电子行业所关注的触摸屏产业链主要是中游的sensor(包括ITO 玻璃、ITO 薄膜),以及下游触摸屏模组。

根据产业链的划分,构造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中,处于各角色的公司主要有:

表格 2:波特五力模型元素

角色 门类 厂商

玻璃基板

供应商

PET 薄膜

电气硝子、旭硝子、板硝子(日本);康宁(美国)

东丽、住友(日本)

ITO 靶材 Japan Energy、新日矿、三井化学、东素(日本)

光学胶 三菱化工(日本);3M(美国)

挠性 PCB ITO Corp.(日本);Career、flexium、旗勝(台湾)

盖板玻璃 Fuji Lens(日本)、Shen Zhen Lens(中国)

Alps(日本);synaptics、cypress、silicon Lab(美国);Atmel、Melfas(韩国);奕力、义隆、禾

控制 IC

瑞亚、联阳、华矽、矽统、矽创(台湾);晶门科技(香港);敦泰、翰瑞(大陆)

手机 Apple、Nokia、Samsung 等

平板电脑 Apple、Samsung、Lenovo 等

客户 其他 索尼、Samsung、艾利和等

新进入者 原 LCD 厂类似于超声电子的原LCD 厂商

原 CF 厂 类似于台湾和鑫的原CF(彩色滤光片)厂商

投影触摸技术

Light Blue Optics

(Light touch)

替代者

皮肤触摸技术

MicroSoft

(Skinput)

ITO

行业内部玻璃安可光电、冠华、正太科技(台湾);莱宝、南玻、长信(大陆)

薄膜日东电工、东洋纺、帝人化成(日本);SKC(韩国);胜华、嘉威光電、竞争

ITO

华宏、迎辉、智盛(台湾)

日本写真、Gunze、松下、富士通、端信、SMK(日本);3M、ELO(美国);介面光电、洋华光电、

触摸屏组装

时纬、富晶通、eturbo、Hitech、Wintek、TPK、意力(台湾);信利(香港);超声电子(大陆)

夏普(日本);LG(韩国);友达、奇美、凌达、统宝、Chi Lin(台湾);显示模组组装 深天马、华东科技、超声电

子(大陆)

供应商:将保持强议价能力

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玻璃基板、PET 薄膜、ITO 靶材、光学胶等,属于寡头垄断行业,议价能力强。

上游议价能力强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格局稳定,基本为日美,尤其是日本企业控制,为寡头垄断格局;第二、触摸屏不是上游最重要的市场,因此只能被动接受价格。上游原材料基本与LCD 行业通用,而由于LCD 平均尺寸远大于触摸屏,导致材料用量大于触摸屏。

玻璃基板厚度要求极薄(旭硝子产品厚度达0.28 毫米,而我国目前只能大规模生产2mm

以上的玻璃),因此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主要是日本公司电气硝子、旭硝子、板硝子,以及美国康宁供应。

PET 薄膜主要厂商是日本的东丽和住友。

ITO 靶材方面,我国是其主要原料金属铟的资源大国,但主要出口日本,其加工提纯后以ITO 靶材形式外销。日本的Japan Energy、新日矿、三井化学、东素是全球最重要的ITO 靶材生产厂商。

光学胶用于玻璃触摸屏和面板玻璃、液晶屏的贴合,目前主要由日本三菱化工和美国3M 生产。

上游原材料是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日美厂商经过长期工艺改良,已经建立起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同时由于其重资产属性,厂商盈利对产量和良率较为敏感,规模效应明显,产业已进入寡头垄断阶段。我国厂商短期内难以进入主流市场。

南玻公司投资3.48 亿元建设河北浮法超薄电子玻璃项目,预计2011 年底建成后年产0.33~0.7mm 的超薄电子玻璃3 万吨左右,可用于触摸屏玻璃基板。南玻公司的这一投资对于打破日美在玻璃基板行业的垄断有重要意义,值得期待。

客户:议价能力逐步提升

客户的议价能力,初期是较低的,目前开始进入上升周期,最终会达到动态平衡。其原因在于:

初期,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造成客户议价能力低。一方面,需求快速传递给触摸屏厂商,消费者需求的启动具有突然性和传染性,立即传导至消费电子终端厂商,而终端厂商对既有产品比较容易进行改造,需求畅通无阻的传递给触摸屏厂商;另一方面触摸屏厂商建立生产线、培训人员、提升良率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以上的不等时间。因此,初期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弱。

客户议价能力逐渐加强

新进入者:初期门槛低,但逐渐抬高

触摸屏行业对于新进入者呈现的局面是:行业发展初期进入容易,但壁垒逐渐抬高。

行业初期进入相对容易,因为触摸屏与LCD 面板,前段工艺十分相似,后段工艺有可借鉴性,因此,LCD 面板厂商转型进入触摸屏行业的较多。

LCD 与触摸屏工艺流程比较

而 LCD 面板行业,主流市场向大尺寸、TFT 等方向快速演进,因此小尺寸、STN/CSTN等低端厂有大量的盈利水平不理想的产能转向触摸屏。台湾方面,胜华(Wintek)、和鑫等触摸屏厂商都是从LCD 面板厂转入触摸屏行业的,目前友达(AUO)、奇美(CMI)、中华映管(CPT)等LCD 大厂也正在转进触摸屏行业。莱宝高科初期即由LCD滤光片(CF)行业转入触摸屏行业。

进入壁垒将逐渐加高,有三个原因:第一、下游对触摸屏的要求从初期的概念化产品逐渐进入触摸精度和用户体验性的比拼,提高了工艺精度门槛;第二、触摸屏技术向深化和细化方向发展,通过专利阵等方式筑起高壁垒;第三、客户群体和商业模式有固化倾向,加高进入门槛。

进入门槛逐步升高

目前进入门槛已经开始提高,但还没有对新进入者形成绝对壁垒。

行业内部竞争:当前技术与前瞻技术两大视角

触摸屏目前技术尚未完全定型,性能和良率的改善空间都较大,在相当长时间里,技术仍是最重要的竞争力。技术分为当前产品技术(精度、成熟度)、前瞻性技术,前者决定目前的市场竞争力,后者决定发展潜力。

当前技术方面,精度决定产品档次,成熟度决定良率,间接决定毛利率,触摸屏的工艺流程中,制约精度、成熟度最重要的工序是镀膜、光刻、贴合,它们也是考察厂商技术竞争力的主要观测点:

以当前技术考量优质公司

镀膜:厚度控制、靶材利用率。镀膜一般使用磁控溅射工艺,即在真空环境下产生强磁场,作用于ITO 导电颗粒,使其溅射到玻璃基板上(ITO 材料也被形象的称之为“靶材”)。镀膜的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膜的厚度和均一性,ITO 材料的导电性和透光性均对厚度十分敏感;第二、靶材利用率,直接影响到毛利率水平。

莱宝高科盈利能力较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磁控溅射工艺积累多年,十分成熟,因此其靶材利用率在业界处于较高的水平。

光刻:触摸屏灵敏度提高推升光刻难度。ITO 玻璃的光刻是为了产生出特定形状的导电区域,形成电阻带、层间电容、同层相邻电容。光刻分为曝光、刻蚀等工序,和芯片、PCB 板的制程有一定相似性。光刻是一种精密加工工艺,精度在微米级别,随着客户对触控精度要求的提升,光刻精度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贴合:高端电容屏后段工艺瓶颈。目前以iPhone 和iPad 使用的电容屏最为高端,采用玻璃电容屏,后段工序的难点在于贴合,即将盖板玻璃和ITO 玻璃之间、ITO 玻璃和液晶面板玻璃之间通过光学胶贴合起来,要求平整、无气泡、光学胶层薄。玻璃的很薄的厚度、较强的脆性、表面附着颗粒都加大了贴合工艺的难度。

由于贴合工艺的难度,使玻璃电容屏的良率存在瓶颈,成本也较高。薄膜电容屏能够较好的解决贴合问题,但其透光度稍差。薄膜电容屏目前售价大约比玻璃电容屏低约15%-20%。

触摸屏厂商视精度等技术数据为机密,无从直接得知,但可以从客户质量、毛利率、供货数量等角度间接推测。前段工序方面(镀膜、光刻),莱宝高科(间接为苹果供货)最有优势;前后段工序整合(包括贴合)厂商中,台湾的宸鸿TPK(苹果重要供应商)最有优势,大陆的超声电子(为联想乐phone 供货)、欧菲光(通过三星认证)紧随其后。

前瞻性技术方面,台湾、日韩厂商有领先优势,原因在于:台湾电子产业以集群优势深度渗入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前沿,有完善的技术、人才、市场机制支撑其对未来方向的捕获和前瞻技术的研发;日韩本身是LCD 面板大国,而触摸屏技术上与LCD 有相似之处,在终端系统的组成中两者也“唇齿相依”,因此,日韩在触摸屏的前瞻性技术研发方面有领先优势。

根据前文对技术路线的展望和分析,前瞻性技术将分两个步骤走:

第一步,中短期,ITO 和LCD/盖板玻璃的表面集成,判断ITO 和盖板玻璃集成(on-lens)的难度略小,将首先应用,目前的触摸屏模组厂最有竞争力,如宸鸿TPK、冠华、胜华wintek;接着,ITO 和LCD 面板表面集成(on-cell)的技术将开始应用,触摸屏模组厂和LCD 面板厂各有优势,但从技术和产业链控制力的角度看,后者的优势更大,最为看好日立、三星。

第二步,长期,触控功能与LCD 的内部集成(in-cell)是竞争焦点,以目前的产业格局看,LCD 面板厂无疑最有优势,目前LG、AUO 有领先优势,但触摸屏厂也会加快对LCD 内部结构的理解,料将有一番激烈争夺并占有一定市场地位。

前瞻性技术方面,最为看好的大陆厂商是莱宝高科和欧菲光:莱宝高科是苹果的重要供应商,紧密跟随产业前沿,前瞻性技术研发早,储备深;欧菲光获得三星等一线品牌认证,技术开发与客户新产品保持同步,而且欧菲光在光学精密加工领域积累的对镀膜工艺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其厚积薄发,并且有体制优势。

基于目前的技术,以及公开获知的各公司的研发情况,做出如下总结

前瞻性技术视角下的产业部门与公司分析

替代者:无近忧,有远虑

本文探讨的对象主要是电阻/电容式触摸屏的行业与公司,而其他形式触控产品的技术、产业链与之有较大差异,对于本文讨论范围内的触摸屏,短期内不存在有实用价值的替代者。

来自两个方面的可能替代者:短期来看,表面声波式、红外式等既有技术,难以替代电阻/电容触摸屏;远期来看,其他新兴技术对现有触摸屏技术有一定的的威胁。

近期,表面声波、红外等既有技术威胁不大。 表面超声式、红外式触摸屏不适用于消费电子,原因有二:第一、超声波、红外线发生和检测装置的成本较高,小型化有瓶颈,适合高端、大尺寸的工业控制、医疗等领域;第二、这两种介质都是附着在屏幕表面的,所以发生和检测装置必须安装在屏幕之上,在屏幕四周会有凸起部分,这无法满足iPhone、iPad 代表的平面化、窄边框设计潮流。

远期,新技术值得关注,目前来看,投影触摸(Light touch)和皮肤触摸屏(Skinput)最具前景,其中,前者应用领域广、空间大,后者在便携式消费电子领域很有特色,更看好前者。Light Blue Optics 公司的投影触摸(Light Touch)技术,可将任意平面变为触摸屏,亦即不需要专用的显示平面(如LCD)和触摸平面。其原理是:通过透镜和反射镜系统,将三原色激光投影在任意平面,同时使用红外技术进行触摸点的侦测。

可以预见到,如果假以时日,Light Touch 成熟后,将在服务业、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拥有广泛用途。

蚌埠触摸屏项目形成完整产业链

2011 年,全球 IT 行业巨头厂商英特尔(Intel)和微软(Microsoft)在 Computex

上分别发表 Ultrabook(超轻薄概念笔记本电脑)及最新操作系统 Windows 8,该硬件

及软件全面支持多点触控操作,随着该硬软件的上市将可能引领下一代新产品的发展方

向。未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

更趋于追求轻、薄、多功能。因此,单片玻璃触控方案(One Glass Solution)将成为

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Touch on Lens)技术是单片玻璃触控的解决方案之一。一

体化电容式触摸屏是在盖板玻璃(Cover Lens)上直接制作电容式触摸屏传感器面板

(CTP Sensor)。与现有采用两片玻璃基板的主流电容式触摸屏模组相比,一体化电容

式触摸屏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控面板厂商竞逐的焦点。

(1)减少使用一片玻璃基板和 OCA 胶,结构更简单;

(2)该电容式触摸屏模组更加轻、薄,透光性更好;

(3)省掉目前电容式触摸屏模组中生产良品率最低的贴合工序,可以更好的提高

产品良品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杞若南)

触摸屏产业链五力模型分析

触摸屏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触摸屏产业链

一般而言,电子行业所关注的触摸屏产业链主要是中游的sensor(包括ITO 玻璃、ITO 薄膜),以及下游触摸屏模组。

根据产业链的划分,构造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中,处于各角色的公司主要有:

表格 2:波特五力模型元素

角色 门类 厂商

玻璃基板

供应商

PET 薄膜

电气硝子、旭硝子、板硝子(日本);康宁(美国)

东丽、住友(日本)

ITO 靶材 Japan Energy、新日矿、三井化学、东素(日本)

光学胶 三菱化工(日本);3M(美国)

挠性 PCB ITO Corp.(日本);Career、flexium、旗勝(台湾)

盖板玻璃 Fuji Lens(日本)、Shen Zhen Lens(中国)

Alps(日本);synaptics、cypress、silicon Lab(美国);Atmel、Melfas(韩国);奕力、义隆、禾

控制 IC

瑞亚、联阳、华矽、矽统、矽创(台湾);晶门科技(香港);敦泰、翰瑞(大陆)

手机 Apple、Nokia、Samsung 等

平板电脑 Apple、Samsung、Lenovo 等

客户 其他 索尼、Samsung、艾利和等

新进入者 原 LCD 厂类似于超声电子的原LCD 厂商

原 CF 厂 类似于台湾和鑫的原CF(彩色滤光片)厂商

投影触摸技术

Light Blue Optics

(Light touch)

替代者

皮肤触摸技术

MicroSoft

(Skinput)

ITO

行业内部玻璃安可光电、冠华、正太科技(台湾);莱宝、南玻、长信(大陆)

薄膜日东电工、东洋纺、帝人化成(日本);SKC(韩国);胜华、嘉威光電、竞争

ITO

华宏、迎辉、智盛(台湾)

日本写真、Gunze、松下、富士通、端信、SMK(日本);3M、ELO(美国);介面光电、洋华光电、

触摸屏组装

时纬、富晶通、eturbo、Hitech、Wintek、TPK、意力(台湾);信利(香港);超声电子(大陆)

夏普(日本);LG(韩国);友达、奇美、凌达、统宝、Chi Lin(台湾);显示模组组装 深天马、华东科技、超声电

子(大陆)

供应商:将保持强议价能力

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玻璃基板、PET 薄膜、ITO 靶材、光学胶等,属于寡头垄断行业,议价能力强。

上游议价能力强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格局稳定,基本为日美,尤其是日本企业控制,为寡头垄断格局;第二、触摸屏不是上游最重要的市场,因此只能被动接受价格。上游原材料基本与LCD 行业通用,而由于LCD 平均尺寸远大于触摸屏,导致材料用量大于触摸屏。

玻璃基板厚度要求极薄(旭硝子产品厚度达0.28 毫米,而我国目前只能大规模生产2mm

以上的玻璃),因此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主要是日本公司电气硝子、旭硝子、板硝子,以及美国康宁供应。

PET 薄膜主要厂商是日本的东丽和住友。

ITO 靶材方面,我国是其主要原料金属铟的资源大国,但主要出口日本,其加工提纯后以ITO 靶材形式外销。日本的Japan Energy、新日矿、三井化学、东素是全球最重要的ITO 靶材生产厂商。

光学胶用于玻璃触摸屏和面板玻璃、液晶屏的贴合,目前主要由日本三菱化工和美国3M 生产。

上游原材料是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日美厂商经过长期工艺改良,已经建立起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同时由于其重资产属性,厂商盈利对产量和良率较为敏感,规模效应明显,产业已进入寡头垄断阶段。我国厂商短期内难以进入主流市场。

南玻公司投资3.48 亿元建设河北浮法超薄电子玻璃项目,预计2011 年底建成后年产0.33~0.7mm 的超薄电子玻璃3 万吨左右,可用于触摸屏玻璃基板。南玻公司的这一投资对于打破日美在玻璃基板行业的垄断有重要意义,值得期待。

客户:议价能力逐步提升

客户的议价能力,初期是较低的,目前开始进入上升周期,最终会达到动态平衡。其原因在于:

初期,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造成客户议价能力低。一方面,需求快速传递给触摸屏厂商,消费者需求的启动具有突然性和传染性,立即传导至消费电子终端厂商,而终端厂商对既有产品比较容易进行改造,需求畅通无阻的传递给触摸屏厂商;另一方面触摸屏厂商建立生产线、培训人员、提升良率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以上的不等时间。因此,初期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弱。

客户议价能力逐渐加强

新进入者:初期门槛低,但逐渐抬高

触摸屏行业对于新进入者呈现的局面是:行业发展初期进入容易,但壁垒逐渐抬高。

行业初期进入相对容易,因为触摸屏与LCD 面板,前段工艺十分相似,后段工艺有可借鉴性,因此,LCD 面板厂商转型进入触摸屏行业的较多。

LCD 与触摸屏工艺流程比较

而 LCD 面板行业,主流市场向大尺寸、TFT 等方向快速演进,因此小尺寸、STN/CSTN等低端厂有大量的盈利水平不理想的产能转向触摸屏。台湾方面,胜华(Wintek)、和鑫等触摸屏厂商都是从LCD 面板厂转入触摸屏行业的,目前友达(AUO)、奇美(CMI)、中华映管(CPT)等LCD 大厂也正在转进触摸屏行业。莱宝高科初期即由LCD滤光片(CF)行业转入触摸屏行业。

进入壁垒将逐渐加高,有三个原因:第一、下游对触摸屏的要求从初期的概念化产品逐渐进入触摸精度和用户体验性的比拼,提高了工艺精度门槛;第二、触摸屏技术向深化和细化方向发展,通过专利阵等方式筑起高壁垒;第三、客户群体和商业模式有固化倾向,加高进入门槛。

进入门槛逐步升高

目前进入门槛已经开始提高,但还没有对新进入者形成绝对壁垒。

行业内部竞争:当前技术与前瞻技术两大视角

触摸屏目前技术尚未完全定型,性能和良率的改善空间都较大,在相当长时间里,技术仍是最重要的竞争力。技术分为当前产品技术(精度、成熟度)、前瞻性技术,前者决定目前的市场竞争力,后者决定发展潜力。

当前技术方面,精度决定产品档次,成熟度决定良率,间接决定毛利率,触摸屏的工艺流程中,制约精度、成熟度最重要的工序是镀膜、光刻、贴合,它们也是考察厂商技术竞争力的主要观测点:

以当前技术考量优质公司

镀膜:厚度控制、靶材利用率。镀膜一般使用磁控溅射工艺,即在真空环境下产生强磁场,作用于ITO 导电颗粒,使其溅射到玻璃基板上(ITO 材料也被形象的称之为“靶材”)。镀膜的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膜的厚度和均一性,ITO 材料的导电性和透光性均对厚度十分敏感;第二、靶材利用率,直接影响到毛利率水平。

莱宝高科盈利能力较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磁控溅射工艺积累多年,十分成熟,因此其靶材利用率在业界处于较高的水平。

光刻:触摸屏灵敏度提高推升光刻难度。ITO 玻璃的光刻是为了产生出特定形状的导电区域,形成电阻带、层间电容、同层相邻电容。光刻分为曝光、刻蚀等工序,和芯片、PCB 板的制程有一定相似性。光刻是一种精密加工工艺,精度在微米级别,随着客户对触控精度要求的提升,光刻精度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贴合:高端电容屏后段工艺瓶颈。目前以iPhone 和iPad 使用的电容屏最为高端,采用玻璃电容屏,后段工序的难点在于贴合,即将盖板玻璃和ITO 玻璃之间、ITO 玻璃和液晶面板玻璃之间通过光学胶贴合起来,要求平整、无气泡、光学胶层薄。玻璃的很薄的厚度、较强的脆性、表面附着颗粒都加大了贴合工艺的难度。

由于贴合工艺的难度,使玻璃电容屏的良率存在瓶颈,成本也较高。薄膜电容屏能够较好的解决贴合问题,但其透光度稍差。薄膜电容屏目前售价大约比玻璃电容屏低约15%-20%。

触摸屏厂商视精度等技术数据为机密,无从直接得知,但可以从客户质量、毛利率、供货数量等角度间接推测。前段工序方面(镀膜、光刻),莱宝高科(间接为苹果供货)最有优势;前后段工序整合(包括贴合)厂商中,台湾的宸鸿TPK(苹果重要供应商)最有优势,大陆的超声电子(为联想乐phone 供货)、欧菲光(通过三星认证)紧随其后。

前瞻性技术方面,台湾、日韩厂商有领先优势,原因在于:台湾电子产业以集群优势深度渗入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前沿,有完善的技术、人才、市场机制支撑其对未来方向的捕获和前瞻技术的研发;日韩本身是LCD 面板大国,而触摸屏技术上与LCD 有相似之处,在终端系统的组成中两者也“唇齿相依”,因此,日韩在触摸屏的前瞻性技术研发方面有领先优势。

根据前文对技术路线的展望和分析,前瞻性技术将分两个步骤走:

第一步,中短期,ITO 和LCD/盖板玻璃的表面集成,判断ITO 和盖板玻璃集成(on-lens)的难度略小,将首先应用,目前的触摸屏模组厂最有竞争力,如宸鸿TPK、冠华、胜华wintek;接着,ITO 和LCD 面板表面集成(on-cell)的技术将开始应用,触摸屏模组厂和LCD 面板厂各有优势,但从技术和产业链控制力的角度看,后者的优势更大,最为看好日立、三星。

第二步,长期,触控功能与LCD 的内部集成(in-cell)是竞争焦点,以目前的产业格局看,LCD 面板厂无疑最有优势,目前LG、AUO 有领先优势,但触摸屏厂也会加快对LCD 内部结构的理解,料将有一番激烈争夺并占有一定市场地位。

前瞻性技术方面,最为看好的大陆厂商是莱宝高科和欧菲光:莱宝高科是苹果的重要供应商,紧密跟随产业前沿,前瞻性技术研发早,储备深;欧菲光获得三星等一线品牌认证,技术开发与客户新产品保持同步,而且欧菲光在光学精密加工领域积累的对镀膜工艺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其厚积薄发,并且有体制优势。

基于目前的技术,以及公开获知的各公司的研发情况,做出如下总结

前瞻性技术视角下的产业部门与公司分析

替代者:无近忧,有远虑

本文探讨的对象主要是电阻/电容式触摸屏的行业与公司,而其他形式触控产品的技术、产业链与之有较大差异,对于本文讨论范围内的触摸屏,短期内不存在有实用价值的替代者。

来自两个方面的可能替代者:短期来看,表面声波式、红外式等既有技术,难以替代电阻/电容触摸屏;远期来看,其他新兴技术对现有触摸屏技术有一定的的威胁。

近期,表面声波、红外等既有技术威胁不大。 表面超声式、红外式触摸屏不适用于消费电子,原因有二:第一、超声波、红外线发生和检测装置的成本较高,小型化有瓶颈,适合高端、大尺寸的工业控制、医疗等领域;第二、这两种介质都是附着在屏幕表面的,所以发生和检测装置必须安装在屏幕之上,在屏幕四周会有凸起部分,这无法满足iPhone、iPad 代表的平面化、窄边框设计潮流。

远期,新技术值得关注,目前来看,投影触摸(Light touch)和皮肤触摸屏(Skinput)最具前景,其中,前者应用领域广、空间大,后者在便携式消费电子领域很有特色,更看好前者。Light Blue Optics 公司的投影触摸(Light Touch)技术,可将任意平面变为触摸屏,亦即不需要专用的显示平面(如LCD)和触摸平面。其原理是:通过透镜和反射镜系统,将三原色激光投影在任意平面,同时使用红外技术进行触摸点的侦测。

可以预见到,如果假以时日,Light Touch 成熟后,将在服务业、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拥有广泛用途。

蚌埠触摸屏项目形成完整产业链

2011 年,全球 IT 行业巨头厂商英特尔(Intel)和微软(Microsoft)在 Computex

上分别发表 Ultrabook(超轻薄概念笔记本电脑)及最新操作系统 Windows 8,该硬件

及软件全面支持多点触控操作,随着该硬软件的上市将可能引领下一代新产品的发展方

向。未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

更趋于追求轻、薄、多功能。因此,单片玻璃触控方案(One Glass Solution)将成为

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Touch on Lens)技术是单片玻璃触控的解决方案之一。一

体化电容式触摸屏是在盖板玻璃(Cover Lens)上直接制作电容式触摸屏传感器面板

(CTP Sensor)。与现有采用两片玻璃基板的主流电容式触摸屏模组相比,一体化电容

式触摸屏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控面板厂商竞逐的焦点。

(1)减少使用一片玻璃基板和 OCA 胶,结构更简单;

(2)该电容式触摸屏模组更加轻、薄,透光性更好;

(3)省掉目前电容式触摸屏模组中生产良品率最低的贴合工序,可以更好的提高

产品良品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