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孟寻云)
一个苹果与一个馒头
作者: 富强之道
写于2011年
感谢乔布斯给我们带来的一切,谨以此文章纪念乔布斯。
一个苹果与一个馒头 ................................................................................ 1
前言: ................................................................................................... 2
正文 ....................................................................................................... 4
乔布斯是谁? ...................................................................................... 4
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但乔布斯不是神。 ................................ 4
乔布斯做了什么? .............................................................................. 5
乔布斯密码一 重新定义 ............................................................ 5
乔布斯密码二 万能的苹果 ........................................................ 8
乔布斯密码三 化繁为简 .......................................................... 10
乔布斯密码四 境高技强 .......................................................... 12
乔布斯密码五 以强胜弱 .......................................................... 13
乔布斯密码六 天下大同 .......................................................... 14
乔布斯密码七 以道御术 .......................................................... 16
尾言:创新是什么? .................................................................. 19
前言:
苹果公司获得成功后,有关于苹果与乔布斯的报道与文章无数,这些报道与文章大多数是“苹果皮”,只是用流水帐的方式记录了苹果和乔布斯的发展史,揭露了苹果发展中无数零碎的小片断,写明了苹果的发展过程,却没能真正复原苹果成功的模型。大多数的描述仅停留于苹果和乔布斯成功现象的表面,内容的表述没有形成体系,更缺少对苹果与乔布斯的深层次分析;有部分好的文章是“苹果肉”,有丰富的故事与结论,内容丰富,可以欣赏,但结论仍只停留真皮上而非实质上,缺少核心,食之有味,但深度还远远不够;这些报道与文章更多的从结构、系统、形式、技巧、产品上研究乔布斯与苹果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从其最深的定义、思想与判断上进行分析,所以只能是“苹果肉”与“苹果皮”。
我想写一下“苹果核”,把苹果与乔布斯的故事从核心进行分析,把“苹果籽”一个个的拆出来,让大家可以用“苹果籽”种出其它的苹果,复制的苹果,用苹果的概念还原苹果,种植的新苹果。
还原事物的真相,需要大量碎片,需要了解背景,当然更要了解核心与建立原型。还原事物的真相最重要的不是找到无数碎片,因为只有碎片还是无法还原事实,堆积碎也片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方式不可以复原真相。还原真相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事物把碎片建立相关联系,再通过相关的体系与推理复原事物的结构,把不完整的碎片进行有机的拼接,在碎片间找到各种关系,对于缺少的碎
片的部分也通过推理找到相关关系,直到逐渐还原事物的真相。
当拥有信息碎片后,要对碎片进行整理与分类,建立模型把碎片有机的组合起来,在复原时如果放错了碎片的位置,就拼错了图形,难免得到错误的结论。
有关乔布斯的书,有许多作者是采访了许多曾经工作在乔布斯身边的人,其实即使采访乔布斯身边所有的人,也未必能还原乔布斯的思想与判断,能读懂苹果的成功。因为这些人不见得能理解整个过程,他们只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叙述他们所看到的事实,而这未必就是真相。其实,即使乔布斯本人也不一定能真正的准确阐述他的思想,因为他的许多想法的来源他自己也未必能找到根源。
境界不同,角度不同,判断一定不同。研究伟人不能仅问其身边的人,他们能回忆伟人的生平,但却不能在思想上复原伟人的想法,他们对伟人的见解就如同盲人摸象,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是他们的生活与别人不同,而是他们的思考、判断与别人不一样,所以研究伟人必须通过其行为、成就与当时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通过真正与其思想高度相近的人的信息与评论对其进行分析与还原,才能真正了解伟心的思想与核心。
复原模型不能停留在仅关心还原信息碎片本身,而更应关心信息碎片之间的联系,关注信息所透露出来的事件发展过程,透过细节发现真相,而不能仅仅是停留于信息现象表面。信息的复原如同拼图,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拼法,由于每个人都在从不同的视角与分析,所以得到的结论必然不相同。越能看到全局的人,复原时,其整体轮廓
就越完整;越是能看到细节的人,复原时就越能了解具体事件,从而对细节的分析就越透彻,全局与细节兼顾才能使得到的结论越趋于全部的真相;如果看不到全局,即使得到大量信息,也不能还原全部真相;而只看到局部的人的还原时的分析如同盲人摸象,其结论必定是片面的,以偏概全。
正文
乔布斯是谁?
现在,全世界应没有人不知道乔布斯是谁,但我还是要问一下这个问题,因为太多的人认为他是工程师,是发明者,是创新者,其实他都不是,他是一个智者,是一个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社会学家。他关注生活细节,在生活中发现了无数的问题,所以他提出“初心”。
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但乔布斯不是神。
乔布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常常被一些媒体神化,但乔布斯不是神,他只是有道之人。
许多人认为乔布斯用科技改变了世界,真正被乔布斯用来改变世界的不是科技,而是他那颗不受限制的心。乔布斯曾提出要在站在文化与科技的十字路口,其实只有站在路口,才能看到更多的用户,发
展人们不同的选择。
苹果用一个外观类似MP4的产品——IPHONE打败手机,用一个外观类似数码相框外型的产品——IPAD打败上网笔记本,苹果的产品风靡全球,决不是因为外形,也决不仅是因为它是苹果。
乔布斯做了什么?
在谈及乔布斯时,许多人不知道乔布斯做了什么,更看不懂乔布斯,不知他是如何开发苹果系列产品的,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乔布斯的历史,就可以理解他是如何想的。
乔布斯是PC达人,所以他的产品中一定充满了PC的影子。
乔布斯开发的所有苹果产品,其实都是电脑。(当然这个电脑是广义的,不仅指台式机、移动计算机,也包括ITOUCH和IPHONE等可以安装多种软件的电子产品。)所有的产品都是以电脑为原型而创新的。他在演讲中一直在提倡POST-PC时代,所以不应以跨界创新的方式思考乔布斯,而应以PC达人思路来思考乔布斯,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苹果。
乔布斯的创新让我们进入了苹果时代,他只是把电脑变成了IPOD、ITHOUH、IPHONE、IPAD,把PC的设计理念不断变形,实现了他的POST-PC理念。
乔布斯密码一 重新定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样的名词,却常常可
以被解释成不同的意义。
不要被名称的定义所干扰,要学会用广义的思维是解释名词的内涵。比如:后电脑时代,不要用传统行业里的思维定式去分析苹果的产品,因为被默认的行业定义已被乔布斯更新,原来行业分类的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只是苹果同类产品功能的一小部分,所以不要用看局部的眼光去看全局,这是在以管窥豹、盲人摸象。
乔布斯产品创新的最大成功是:他对产品的定义与众不同。
创新其实很简单,创新方法也很简单,但找对定义比制造产品更难。寻找到真正的心里需求,重新定义产品是创新的开始。
乔布斯一直都知道,消费者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但他们需要好用的产品,它不是已被细分定义为电脑、手机、PDA等不同形式、体积、外型的设备,它是一种新产品。
正是因为这种思路,才出现了装在信封中的笔记本MAC BOOK,可以上网、打电话、听音乐、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全手写的手持移动终端IPAD。这些产品的出现不是做秀,不是突破,而是对于产品概念的重新定义。
在IPHOHE的发布会上,乔布斯一直在强调他改写了电话的定义:一个IPOD,一个电话,一个上网终端,这不是三个东西,这是一个,它就是IPHOHE。
乔布斯说的很明白,苹果没有把IPHONE当成手机设计,它有三个主要功能,电话功能与其它功能平等,电话只是其三个主要功能之一,其它二种功能不是附加。这区别于其它的手机产品设计思维与理
论,其它手机的开机界面是运营商标志、是拨号键盘,产品应是以打电话功能为主,但IPHONE的开机界面不需要是电话通化界面,因为他是电脑,电话功能在IPHONE里与SPYPE、QQ在电脑中的概念相同,仅仅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
苹果的产品ITHOUCH、IPHONE、IPAD的主面上都只有一个按键,这不需要什么理由,这些都是PC的变形而矣,电脑主机上本来就只有一个按键,所以它们就只有一个按键,这有什么新鲜的。而且那个按键的功能很简单,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开机或激活到主页面或称为一键回主页面。如果理解了苹果宣传IPHONE时所说的话,知道那是一部电脑,而不是一部手机,理解“它只有一个按键”,这没有什么新鲜的。
IPHONE注定不是手机,它是一个移动终端,即POST-PC。是ITOUCH的升级,打电话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而矣,它不需要直接显示打电话的界面,它需要更多的功能选项,需要更丰富的界面与内容,它需要更大的界面,它需求所有的东西都平等,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在一定的体积时,为了可以有更大的显未空间,输入方式可以内置,只有需要的时候才显示,而且显示时要尽量人性化,它可以简单,再简单,可以把所有的东西不放在主机表面上,那主机剩下什么了呢?只剩下了大大的屏幕,最简单的开关。这也许就是IPHONE设计的来由。
重新定义,可以跳出现有行业的条条框框思维限制,从而实现在原有行业内眼里的跨界创新,这些创新在原有行业内是不可能产生
的,不是因为技术上不可以做到,而是想不到,所以重新定义是乔布斯的创新法宝。
名可名,非常名。重新定义,本身就是新逻辑、新体系的开始。
乔布斯密码二 万能的苹果
乔布斯于赋了苹果产品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苹果是万能的。
在网上流行曾有一个关于馒头的笑话:
一个馒头的多种吃法:
想吃饼的时候,把馒头拍扁了当饼吃;
想吃面的时候,拿梳子把馒头梳几下当面吃;
想吃冰淇淋的时候,把馒头放在冰箱里冻冻在吃;
想吃饼干的时候,把馒头烤脆了在吃;
想吃肉的时候,把馒头捏成猪的形状在吃;
想吃火锅的时候,把馒头切成片,放在开水里,捞着吃;
想吃香肠的时候,把馒头搓成条再吃;
想吃螃蟹的时候,把馒头从上面掀开再吃;
想吃汉堡的时候,把馒头包在纸里,再把纸打开,再吃;
想吃香蕉的时候,把馒头皮剥了再吃;
想吃鸡腿的时候,找根筷子穿着馒头吃;
想吃洋葱的时候,在馒头里放点芥末再吃;
想吃三明治的时候,把馒头切三片,捏拢吃;
想吃松花蛋的时候,把馒头塞玻璃瓶里,再糊上泥巴晒干;
敲开吃;
想吃猴脑的时候,把馒头用鎯头敲敲再吃;
想吃燕窝的时候,把馒头上涂满自己的唾液,捏成鸟窝状再吃;
想吃满汉全席时,把馒头照上面做法各做一份,一起吃;
„„
这个笑话讲了一个馒头的多种吃法,关于馒头的吃法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但这种创新精神与想象力在中国常常仅被用于茶余饭后的娱乐。
苹果创造的传奇,是乔布斯给我们讲的一个有关产品的现实版馒头多种吃法的故事,只是主角是苹果而矣。
苹果产品家族中的每一个产品都是集多种不同形式、功能于一身的的一个电子信息终端的集合,它有无数种用法。
苹果家族产品的多种定义方法:
需要它是电脑的时候,它有显示器,有键盘、鼠标,是苹果电脑;
需要它移动便携时候,它可以装入信封,它就是MAC BOOK;
需要它能听歌的时候,它只有一个小屏,这就是IPOD;
需要它能看视频的时候,它就有一个大屏,这就是ITOUCH;
需看它能打电话的时候,它就有一个大屏,还可上网,这就是IPHONE;
需要它能随处上网时候,它就有更大的屏,可以上网,这就是IPAD;
需要当游戏机时候,可以装上软件把ITOUCH、IPHONE、IPAD当游戏机;
需要计算器的时候,任意一个产品都可以用软件虚拟计算器;
想苹果是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开发软件,虚拟实现相关功能,它就是什么。
想苹果什么都是时候,在苹果的产品里装满相关软件,它就什么都是。
乔布斯用大点、小点、多点、少点、分散、组合等方式,完成了万能的苹果产品的布局,覆盖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实现你想要什么,它就是什么。
简单的变化,万能的苹果,实现了乔布斯的产品完美布局,相似又不相同的变化,满足了最简单而又复杂的市场需求,这就是乔布斯的万能的苹果。
一个企业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布局,一个企业包围了移动电子设备行业,让上网本、移动PC从无反击。
乔布斯密码三 化繁为简
为什么IPHONE主界面如此简单?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电脑的主页面从来就是这么简单。不论电脑存储了多少信息,但开机主界面一般只显示常用桌面与应用程序的图标;所以POST- PC产品主界面也要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
研究简单的由来,应研究其定义,而不应研究其形式。IPHONE
产品的功能很多,所有的功能的关系如何排序?只有平等才最自由,所以最终自然应至简,这与电脑一致。这点也如同互联网的网站一样,企业网站主页强调是公司简介与产品,门户网站的主页强调是热点版块与新闻,论坛的主页强调的是版块与主题,而功能最强大的搜索网站界面却只有简单搜索关键字的输入条。当所有的信息都是重点时,就已不存在重点,大道至简,IPHONE的主页与搜索网站的一样包罗万象,所以最终简单至极。
苹果的ITOUCH、IPHONE、IPAD的主页界面图标设计来由也很简单,其实就是采用的电脑操作系统的主界面图标,只是由于这些产品显示屏远小于电脑的显示屏,所以为了能展示更多的图标而不缩小图标的大小,就只有一个办法,用多个主页界面的拼接来完成一个大的界面的功能,从而实现在一个界面上多个图标的显示,所以滑屏显求其实就是把一个大屏分割成无数个小屏,然后进行独立显示,在分割前就是整完整的屏幕就是电脑的主屏;而为了在桌面上能放的更多图标,可以设立文件夹,这也是电脑中常用的办法。正是由于导入使用了电脑界面的设计思路,所以苹果的移动终端完全放弃了手机行业传统的界面的设计结构与逻辑,采用了多主页面的设计,并开始使用文件夹,而放弃了链性结构,并允许用户自定义位置。
对于IPHONE是不能用手机的行业的标准来分析的,它不是手机。它的设计没受到手机的传统设计思想干扰,产品定义不同,设计思路一定不同,产品也不相同。
乔布斯密码四 境高技强
有思路还得有行动。苹果设计ITOUCH、IPHONE、IPAD时使用了电脑的外型设计、软件设计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录入。如何在简化外观,增大屏幕时,还可以方便的录入操作呢?那只有一种办法,消灭键盘、鼠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键盘、鼠标装入屏幕,所以采用触摸也顺理成章。
苹果在触摸技术上也是相当有突破的。苹果没有采用常用电阻屏的触摸方式,想来有许多原因。
苹果毅然使用了电容屏,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苹果在鼠标设计上积累了电容触摸的经验,苹果的鼠标是单键按动式鼠标,但可以实现双键功能,所以苹果具备了电容操作的技术。他们选用电容屏看好的是电容屏的操作优势,当然他们也知电容屏的缺点,定位不准。在使用电容屏时,他们用创新解决了电容屏的缺陷,即电容屏的定位不准确,在需要准确定位时,在选择处长按出现局部放大功能,显示局部放大,从而实现降低屏幕定位精度要求,也能实现准确定位,用创新解决了原有缺陷,另辟蹊径突破瓶颈。
乔布斯在使用电容屏后,不仅在继续使用点击的录入方式,还推出了手势操作,滑屏开机,这种操作可以减少开机误解锁,滑动的操作方式与多指同时操作,方便了操作的使用,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人们有操纵的感觉,从心里上也满足了人们的所期待操纵心里,虽然所使用的动作有所变大,但因为动作更加自然,所以被人们自然接受。
乔布斯密码五 以强胜弱
苹果在创新时,乔布斯不是没有对手,只是对手太弱。
电子产品行业,由于发展的历史原因被分为台式机、笔记本、PDA、手机、MP3、MP4、GPS、数码相框、游戏机等不同行业与产业,产品所处的行业是跟据功能分类的,分类相对明确,它们的竞争仅限于各个封闭的行业内企业竞争,竞争也比较集中在于产品开发上炫材料、炫工艺、炫技术、炫功能、炫软件的低级层面上;市场上的竞争也更多在于在宣传战与价格战。
乔布斯对产品的定义模糊了行业边界,苹果的产品在开疆扩土的时候,与其它产品形成了新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强者与弱者的竞争,苹果从高端进入这些相对低端的领域,当苹果进入这些领域后,用电脑与这些产品竞争就如果用现代武器与传统的冷兵器作战,所向披靡。在这些领域的土著都不是他的对手,这些产品无法抵挡苹果的攻势。正是这种跨界思考,打败了那些只在某一个区域内固步自封的产品,甚至是行业中的领先者,让它们还手之力。
电脑与MP3、MP4、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相比,后者更像是单片机,产品更似工业产品,功能相对简单,审美标准也不高。电脑不论在思想高度、软件、硬件、外观、审美、技术成熟、功能扩展等技术远领先于其它电子产品,而且从事这些产品的企业的资金、技术与认知都与苹果不在同一个高度上。苹果本身就是在一个高端行业中,同时又是这个行业的强者,当它从外部入侵那此落后的行业领域,强者打败弱者,有什么好惊奇的呢。
乔布斯密码六 天下大同
在乔布斯的眼里也许没有行业的界限,也许有。
最近几年流行跨界思维,其实界限是人类对产品根据功能或是技术、学科而进行的分类的边框,界其实在现实中是没有的,只在理论上才有,只是人们为了表述清楚而进行的一种描述或是细分。
乔布斯在对新产品开发中不断的采用其它领域概念,如: 区域、桌面、窗口„„借用现有的一些行业的产品现状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参考,如:汽车、街牌、厨具„„,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借鉴常取其神而非取其形。
乔布斯在新产品的开发中思路不受其它人所认定的行业内的想法而思考,常不断重新定义概念,从而实现天下大同,对于别人来说也许那是界外之事,但在他眼时这个界本来就不存在。
乔布斯在扩张领土时没有忘记统一,他一直统一着苹果产品的平台、形象、技术,让所有的产品的开发可以相互支持。
苹果创新的定义核心是乔布斯讲过POST-PC,即后电脑时代,所有的创新都是以电脑的设计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不论是界面功能、互动。苹果从MAC到ITOUCH,从IPHONE到IPAD,用的都是其统一的操作系统通用平台,这种操作平台的统一,方便了大平台的设计,风格的统一、使用的统一。
由于理念的相通、平台的相同,苹果的新产品开发其实很简单,他们仅需在概念上进行突破,通过对产品需求的分析,对产品进行相关的大小点,小点,多点、少点的简单变化,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产
品,但正是这种简单的变化,丰富了产品,就造就了后PC时代。
当所有的公司还在进行产品的多种变形,在同一行业内进行不同产品细分进行深挖,还在把市场复杂化时,乔布斯正在用天下大同的思路,简化他的产品,在别人为新产品思考而感到创意缺乏时,乔布斯的团队正在处于点子过剩时代,苹果正在不断的做减法,在考虑如何用最简的方式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在简化产品的同时,苹果并没有因为简化主产品而减少对多种需求的满足,而是利用其标准化、大量的产品为核心,开发了更丰富的软件、配件以满足不同的用户的多种需求。
平台的相同,独立、通用的软件系统,款式的单一的外观,一切都使苹果的开发、运营、采购的成本最低,而对于其它的行业或企业这样的做法是无法和想像与实现的。而正是这种简单的模式,使苹果可以用最少的开发、最通用的平台同时覆盖众多领域。而对苹果来说,这仅仅是几类产品而矣。这种概念的创新使苹果的开发与运营成本远低于其它公司。
苹果的大规划、大运作的成功是现在每个行业内无对手的一个根源。
苹果成功后,有无数的模仿者,但模仿苹果的产品往往还在被定义的一个行业里面,电脑、笔记本、MP3、MP4、手机、平板电脑,所以这种模仿其不论在软件平台、硬件设计、客户推广上与苹果相对比都显行相当的无力。
IPHONE,它是IPOD,它是可以手机,它可以上网,它什么都
是,所以它什么都不是。正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不是一种产品,它是一个平台,可以用来扩展更多功能,所以当它出现的时候,它是在用一个平台与一个产品在竞争,它从电子行业发展成熟的电脑行业跨界到相对落后的手机、MP4、移动终端的行业中,这种竞争是不对等的,所以它没有对手。
天下大同,是一种趋势,也是无人可挡。
乔布斯密码七 以道御术
我们在研究乔布斯、研究苹果,要研究的不仅仅是他的故事、背景、商业模式、产品,而是要研究乔布斯的思维、境界。
乔布斯不是神,但他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他有知识、有经验、有体验,他的开发境界、思考高度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创新。
乔布斯是有道之人。他的境界已经达到以道御术的境界,而许多人还仅在于关注于术与器的方式,甚至在还在为研术、研器而自喜。
“以道御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原本有一个逻辑关系。即“道、法、术、器”。关于《道德经》的“道、法、术、器”有许多解释文章,但我的理解是:“道”是思想,“法”是判断, “术”是技能与方法;“器”是最终的表现形式,是产品。
工匠与大师的差别常常术无不同,而道有不同。
在现实中,道可以理解为是潜在的需求,问道是对这种需求的探
索,探索所采用的体系即为假说,探索的过程即为体验,不同的探索方式,会形成不同的假说,不同的假说有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逻辑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假说有对有错,假说需要不断的验证,假说被验证后才会成为常识与经验。
问道即为初心,问道不同的方式与目的,常常会直接影响最后的结论。放弃成见,不断追问,是问道常用的方式,不断的打破逻辑,才能不被固有的思维方式所束缚,才会有新发现。
问道的深度与人的境界与修养有关,不同境界与修养会关注到不同的环境与细节,会得到不同的体验,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
许多人在研究乔布斯时,研究他的的系统、形式、技巧、产品、创新手段、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却很少却研究他的创意起源,所以不知万力之源是什么,缺少从道上对乔布斯的分析。
许多乔布斯相关文章中有谈到乔布斯的初心,但却不知乔布斯的初心即是道,是法之源;知体验,却不知,问道是初心之源;知其创新,知其跨界,却不知其从何是破局,如何重新立法;知其技之强,却不理解其术依何而择,为何而变。
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去理解乔布斯,就不能理解其产品的定义来由,不能知其法,也不知其术,所以只能看其现象而不能知其本质,仅能流于现象而不能知其实质。
无道则无法,无法则无术,无术则无器。不能从道上理解乔布斯,就不能还原乔布斯,仅能知一二,而不能复制与学习,从器、术、法上学习,却不知法从何来,如何能理解乔布斯呢?
乔布斯以问道得初心,以初心重新定义产品,在重新定义产品概念时,对逻辑与方式进得重组与取舍,依取舍需求使用技术,创新产品。若不能理解其道,无法理解其取舍,则无以复制。
为什么乔布斯不可复制?不是因为其术强,而是由于人们的境界、修养不达而不能理解而其道,所以能复制者无几人。
乔布斯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他能通过生活是的观察发现人们潜在的需求,能从传统的行业找到真正的文化所在,所以他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他才知如何平衡、如何取舍。他可以跨界借鉴,可以跨界创新,可以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并通过对技术及产品进调整,创新产品。
结论
乔布斯的成功其实是东方文化的成功,乔布斯去印度再回到美国时,认识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与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且这次游历中东方的思想对于他的思想的影响极大。回到美国后,他的思考方式更多的是东方的思考方式,如果仅单独的看乔布斯与苹果的发展,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但是当把他与比尔盖茨比较时,就能非常明显的发现这一点。
乔布斯更强调的是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天人合一,而比尔盖茨关于更多的是软件即产品的逻辑理性思考,如何把软件产品形象化、条理化,而不是更深层次的人性化,当然这个人性化是相对而言的,就如同乔布斯说:“微软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品位,一点都没有,
并不是狭义上的没有品位,而是广义上的,他们没有独到的见解,也不会在产品中注入多少文化。”这里所指的人性化同乔布斯说的文化一样,是一个广义的,是相对于需求而不是相对于别的产品。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微软的软件在2003版本以前工具条主要布局在上端多为单行或可以移至二侧,而在2007版本后工具条改为在上侧多行的复合下拉菜单,这种变化与现在的电脑显示器的发展趋势刚好相反,在微软年转件升级以前用的多是4:3的显示器,工具条在二侧显行屏幕相对比较宽窄,而现在在软件上改变思路设计后,却发现,现在的显示器正在从4:3变为16:9,所以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趋势显得非常不协调,现在电脑用微软的软件时常显得上下空间太小,而同时二侧空间浪费。这就是软件与硬件不同时开发所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微软的广义上的缺少文化。
尾言: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对未知需要的一种假设,是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定义与探索。是对现有的条条框框边界的挑战,只有道的突破才有创新。
对于创新,道的境界与高度比术更重要,而不是平时宣传的想像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只有道之修改才能有法之突破,才能破局,破界,创新。
道源于体验、源于知识、源于对历史与未来的理解,只有有道才能知道要什么。境界、知识、经验、体验不够,都是道不够,在分析事物时往往得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在发展的过
程中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每次选择都是错的,或是根本就没对的可选。
道是有境界区分的,创新是有层次的,高层次的创新是发明,低层次的创新是山寨。中国创新由于发明人的境界、知识、能力、想像力的高度都不够,所以拥有众多低层次的革新与山寨,而难有高层次的创新。
如何提高创新的境界,是中国创新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而不是创新的方法、技术、产品,没有需求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创新。
学习乔布斯,理解乔布斯,才能超越乔布斯,理解苹果,才能超越苹果。学习他不是学习他的产品、他的技术,而是他的判断,更多的是他的境界。
就如同前面所举的例子,馒头的笑话与苹果的产品,就是创新的二种不同的境界,相同的思维,却不同的结果,乔布斯把苹果做成了流行产品,而中国人把馒头当成了大众笑话,境界的不同,思维高度的不同, 思想的应用不同,结果也不同。
我们不能仅用碎片的信息来理解乔布斯,用抽象的词如:初心、体验、人性、思想关联能力解释乔布斯, 我们要理解乔布斯。有人把乔布斯神化,当他把乔布斯当神的时候,说明他与乔布斯的境界与思考相差太远了,他还远不能理解乔布斯。当你还不解乔布斯的创意与苹果产品开发的出处与来源,解释成乔布斯就要求这样,说明你的境界与乔布斯还相差太远,其实他的要求一定有来由,只是你不能理解罢了。
谁能创新
开发需要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的重要性,而其实许多公司招聘的人只能算是有技术的人,而不是有人文的人,所以产品仅能停留于产品设计之中,而不能达到人们的心里的需求。只有被称之为人类社会学家的人才会从心里、习惯、审美、技术等多方而去考虑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的需求,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需求。
人对生活的追求最终目的是精神追求,而不是物质追求,物质是一个载体,一种平台,或可以被称之为媒介,没有是不可以的,但又不能将其视为最终目的。
做产品也一样,我们研究的是产品,但最终其实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需求,也许刚开始时对产品的需求是功能的、外观的,但最后还是会上升到精神的,所有的产品就跟衣服一样,最初是功能是保暖,但到最后却更多的是美丽,现在不仅手表、眼睛等产品都在如此发展,像百事可乐、肯德基等宣传的都不是一种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做产品要研究的不仅仅是技术、硬件、软件、逻辑、外观,而更多的应研究人的习惯、心理,这才是广义的人机工程学,也就是人类社会学家所关心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做好产品。
形式追随功能、样式匹配文化。所有的产品最终功能是思想意识的表现,不论外观还是功能,技术仅仅是一个平台而矣。
前一段又了解一下军队装备的发展过程,了解到,其实在于武器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是为子弹生产枪械,而不是为了枪械而生产子弹,所以不研究子弹而研究枪械的人是不可能有突破的。因为只有对最终目的的确认才能做好正在做的事。器永远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
矣。
最后再说一下关于苹果传记中提起的那个神奇的“玻璃”——即IPAD的玻璃屏,关于乔布斯的传记中对此有所神化并加以关注,其实,这个玻璃也仅是这个产品的一个载体而矣,没有这块玻璃,技术上少一个支点,但IPAD用其它基料的电容屏技术一样可以解决问题,只是屏幕的面积大,会易碎而矣。对于产品的分析如果不能对其整体分析,不对产品进行精神上的分析,仅对元器件及产品本身进行分析,就像对电器产品进行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一样,只研究电线、电子元器件的物理、化学特性,而不研究组合起来的功能,在制作产品时也不对电的特性进行分析,认为电是电,电线是电线,那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一定要找到所有相关部分的关系。
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孟寻云)
一个苹果与一个馒头
作者: 富强之道
写于2011年
感谢乔布斯给我们带来的一切,谨以此文章纪念乔布斯。
一个苹果与一个馒头 ................................................................................ 1
前言: ................................................................................................... 2
正文 ....................................................................................................... 4
乔布斯是谁? ...................................................................................... 4
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但乔布斯不是神。 ................................ 4
乔布斯做了什么? .............................................................................. 5
乔布斯密码一 重新定义 ............................................................ 5
乔布斯密码二 万能的苹果 ........................................................ 8
乔布斯密码三 化繁为简 .......................................................... 10
乔布斯密码四 境高技强 .......................................................... 12
乔布斯密码五 以强胜弱 .......................................................... 13
乔布斯密码六 天下大同 .......................................................... 14
乔布斯密码七 以道御术 .......................................................... 16
尾言:创新是什么? .................................................................. 19
前言:
苹果公司获得成功后,有关于苹果与乔布斯的报道与文章无数,这些报道与文章大多数是“苹果皮”,只是用流水帐的方式记录了苹果和乔布斯的发展史,揭露了苹果发展中无数零碎的小片断,写明了苹果的发展过程,却没能真正复原苹果成功的模型。大多数的描述仅停留于苹果和乔布斯成功现象的表面,内容的表述没有形成体系,更缺少对苹果与乔布斯的深层次分析;有部分好的文章是“苹果肉”,有丰富的故事与结论,内容丰富,可以欣赏,但结论仍只停留真皮上而非实质上,缺少核心,食之有味,但深度还远远不够;这些报道与文章更多的从结构、系统、形式、技巧、产品上研究乔布斯与苹果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从其最深的定义、思想与判断上进行分析,所以只能是“苹果肉”与“苹果皮”。
我想写一下“苹果核”,把苹果与乔布斯的故事从核心进行分析,把“苹果籽”一个个的拆出来,让大家可以用“苹果籽”种出其它的苹果,复制的苹果,用苹果的概念还原苹果,种植的新苹果。
还原事物的真相,需要大量碎片,需要了解背景,当然更要了解核心与建立原型。还原事物的真相最重要的不是找到无数碎片,因为只有碎片还是无法还原事实,堆积碎也片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方式不可以复原真相。还原真相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事物把碎片建立相关联系,再通过相关的体系与推理复原事物的结构,把不完整的碎片进行有机的拼接,在碎片间找到各种关系,对于缺少的碎
片的部分也通过推理找到相关关系,直到逐渐还原事物的真相。
当拥有信息碎片后,要对碎片进行整理与分类,建立模型把碎片有机的组合起来,在复原时如果放错了碎片的位置,就拼错了图形,难免得到错误的结论。
有关乔布斯的书,有许多作者是采访了许多曾经工作在乔布斯身边的人,其实即使采访乔布斯身边所有的人,也未必能还原乔布斯的思想与判断,能读懂苹果的成功。因为这些人不见得能理解整个过程,他们只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叙述他们所看到的事实,而这未必就是真相。其实,即使乔布斯本人也不一定能真正的准确阐述他的思想,因为他的许多想法的来源他自己也未必能找到根源。
境界不同,角度不同,判断一定不同。研究伟人不能仅问其身边的人,他们能回忆伟人的生平,但却不能在思想上复原伟人的想法,他们对伟人的见解就如同盲人摸象,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是他们的生活与别人不同,而是他们的思考、判断与别人不一样,所以研究伟人必须通过其行为、成就与当时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通过真正与其思想高度相近的人的信息与评论对其进行分析与还原,才能真正了解伟心的思想与核心。
复原模型不能停留在仅关心还原信息碎片本身,而更应关心信息碎片之间的联系,关注信息所透露出来的事件发展过程,透过细节发现真相,而不能仅仅是停留于信息现象表面。信息的复原如同拼图,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拼法,由于每个人都在从不同的视角与分析,所以得到的结论必然不相同。越能看到全局的人,复原时,其整体轮廓
就越完整;越是能看到细节的人,复原时就越能了解具体事件,从而对细节的分析就越透彻,全局与细节兼顾才能使得到的结论越趋于全部的真相;如果看不到全局,即使得到大量信息,也不能还原全部真相;而只看到局部的人的还原时的分析如同盲人摸象,其结论必定是片面的,以偏概全。
正文
乔布斯是谁?
现在,全世界应没有人不知道乔布斯是谁,但我还是要问一下这个问题,因为太多的人认为他是工程师,是发明者,是创新者,其实他都不是,他是一个智者,是一个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社会学家。他关注生活细节,在生活中发现了无数的问题,所以他提出“初心”。
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但乔布斯不是神。
乔布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常常被一些媒体神化,但乔布斯不是神,他只是有道之人。
许多人认为乔布斯用科技改变了世界,真正被乔布斯用来改变世界的不是科技,而是他那颗不受限制的心。乔布斯曾提出要在站在文化与科技的十字路口,其实只有站在路口,才能看到更多的用户,发
展人们不同的选择。
苹果用一个外观类似MP4的产品——IPHONE打败手机,用一个外观类似数码相框外型的产品——IPAD打败上网笔记本,苹果的产品风靡全球,决不是因为外形,也决不仅是因为它是苹果。
乔布斯做了什么?
在谈及乔布斯时,许多人不知道乔布斯做了什么,更看不懂乔布斯,不知他是如何开发苹果系列产品的,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乔布斯的历史,就可以理解他是如何想的。
乔布斯是PC达人,所以他的产品中一定充满了PC的影子。
乔布斯开发的所有苹果产品,其实都是电脑。(当然这个电脑是广义的,不仅指台式机、移动计算机,也包括ITOUCH和IPHONE等可以安装多种软件的电子产品。)所有的产品都是以电脑为原型而创新的。他在演讲中一直在提倡POST-PC时代,所以不应以跨界创新的方式思考乔布斯,而应以PC达人思路来思考乔布斯,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苹果。
乔布斯的创新让我们进入了苹果时代,他只是把电脑变成了IPOD、ITHOUH、IPHONE、IPAD,把PC的设计理念不断变形,实现了他的POST-PC理念。
乔布斯密码一 重新定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样的名词,却常常可
以被解释成不同的意义。
不要被名称的定义所干扰,要学会用广义的思维是解释名词的内涵。比如:后电脑时代,不要用传统行业里的思维定式去分析苹果的产品,因为被默认的行业定义已被乔布斯更新,原来行业分类的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只是苹果同类产品功能的一小部分,所以不要用看局部的眼光去看全局,这是在以管窥豹、盲人摸象。
乔布斯产品创新的最大成功是:他对产品的定义与众不同。
创新其实很简单,创新方法也很简单,但找对定义比制造产品更难。寻找到真正的心里需求,重新定义产品是创新的开始。
乔布斯一直都知道,消费者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但他们需要好用的产品,它不是已被细分定义为电脑、手机、PDA等不同形式、体积、外型的设备,它是一种新产品。
正是因为这种思路,才出现了装在信封中的笔记本MAC BOOK,可以上网、打电话、听音乐、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全手写的手持移动终端IPAD。这些产品的出现不是做秀,不是突破,而是对于产品概念的重新定义。
在IPHOHE的发布会上,乔布斯一直在强调他改写了电话的定义:一个IPOD,一个电话,一个上网终端,这不是三个东西,这是一个,它就是IPHOHE。
乔布斯说的很明白,苹果没有把IPHONE当成手机设计,它有三个主要功能,电话功能与其它功能平等,电话只是其三个主要功能之一,其它二种功能不是附加。这区别于其它的手机产品设计思维与理
论,其它手机的开机界面是运营商标志、是拨号键盘,产品应是以打电话功能为主,但IPHONE的开机界面不需要是电话通化界面,因为他是电脑,电话功能在IPHONE里与SPYPE、QQ在电脑中的概念相同,仅仅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
苹果的产品ITHOUCH、IPHONE、IPAD的主面上都只有一个按键,这不需要什么理由,这些都是PC的变形而矣,电脑主机上本来就只有一个按键,所以它们就只有一个按键,这有什么新鲜的。而且那个按键的功能很简单,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开机或激活到主页面或称为一键回主页面。如果理解了苹果宣传IPHONE时所说的话,知道那是一部电脑,而不是一部手机,理解“它只有一个按键”,这没有什么新鲜的。
IPHONE注定不是手机,它是一个移动终端,即POST-PC。是ITOUCH的升级,打电话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而矣,它不需要直接显示打电话的界面,它需要更多的功能选项,需要更丰富的界面与内容,它需要更大的界面,它需求所有的东西都平等,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在一定的体积时,为了可以有更大的显未空间,输入方式可以内置,只有需要的时候才显示,而且显示时要尽量人性化,它可以简单,再简单,可以把所有的东西不放在主机表面上,那主机剩下什么了呢?只剩下了大大的屏幕,最简单的开关。这也许就是IPHONE设计的来由。
重新定义,可以跳出现有行业的条条框框思维限制,从而实现在原有行业内眼里的跨界创新,这些创新在原有行业内是不可能产生
的,不是因为技术上不可以做到,而是想不到,所以重新定义是乔布斯的创新法宝。
名可名,非常名。重新定义,本身就是新逻辑、新体系的开始。
乔布斯密码二 万能的苹果
乔布斯于赋了苹果产品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苹果是万能的。
在网上流行曾有一个关于馒头的笑话:
一个馒头的多种吃法:
想吃饼的时候,把馒头拍扁了当饼吃;
想吃面的时候,拿梳子把馒头梳几下当面吃;
想吃冰淇淋的时候,把馒头放在冰箱里冻冻在吃;
想吃饼干的时候,把馒头烤脆了在吃;
想吃肉的时候,把馒头捏成猪的形状在吃;
想吃火锅的时候,把馒头切成片,放在开水里,捞着吃;
想吃香肠的时候,把馒头搓成条再吃;
想吃螃蟹的时候,把馒头从上面掀开再吃;
想吃汉堡的时候,把馒头包在纸里,再把纸打开,再吃;
想吃香蕉的时候,把馒头皮剥了再吃;
想吃鸡腿的时候,找根筷子穿着馒头吃;
想吃洋葱的时候,在馒头里放点芥末再吃;
想吃三明治的时候,把馒头切三片,捏拢吃;
想吃松花蛋的时候,把馒头塞玻璃瓶里,再糊上泥巴晒干;
敲开吃;
想吃猴脑的时候,把馒头用鎯头敲敲再吃;
想吃燕窝的时候,把馒头上涂满自己的唾液,捏成鸟窝状再吃;
想吃满汉全席时,把馒头照上面做法各做一份,一起吃;
„„
这个笑话讲了一个馒头的多种吃法,关于馒头的吃法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但这种创新精神与想象力在中国常常仅被用于茶余饭后的娱乐。
苹果创造的传奇,是乔布斯给我们讲的一个有关产品的现实版馒头多种吃法的故事,只是主角是苹果而矣。
苹果产品家族中的每一个产品都是集多种不同形式、功能于一身的的一个电子信息终端的集合,它有无数种用法。
苹果家族产品的多种定义方法:
需要它是电脑的时候,它有显示器,有键盘、鼠标,是苹果电脑;
需要它移动便携时候,它可以装入信封,它就是MAC BOOK;
需要它能听歌的时候,它只有一个小屏,这就是IPOD;
需要它能看视频的时候,它就有一个大屏,这就是ITOUCH;
需看它能打电话的时候,它就有一个大屏,还可上网,这就是IPHONE;
需要它能随处上网时候,它就有更大的屏,可以上网,这就是IPAD;
需要当游戏机时候,可以装上软件把ITOUCH、IPHONE、IPAD当游戏机;
需要计算器的时候,任意一个产品都可以用软件虚拟计算器;
想苹果是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开发软件,虚拟实现相关功能,它就是什么。
想苹果什么都是时候,在苹果的产品里装满相关软件,它就什么都是。
乔布斯用大点、小点、多点、少点、分散、组合等方式,完成了万能的苹果产品的布局,覆盖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实现你想要什么,它就是什么。
简单的变化,万能的苹果,实现了乔布斯的产品完美布局,相似又不相同的变化,满足了最简单而又复杂的市场需求,这就是乔布斯的万能的苹果。
一个企业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布局,一个企业包围了移动电子设备行业,让上网本、移动PC从无反击。
乔布斯密码三 化繁为简
为什么IPHONE主界面如此简单?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电脑的主页面从来就是这么简单。不论电脑存储了多少信息,但开机主界面一般只显示常用桌面与应用程序的图标;所以POST- PC产品主界面也要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
研究简单的由来,应研究其定义,而不应研究其形式。IPHONE
产品的功能很多,所有的功能的关系如何排序?只有平等才最自由,所以最终自然应至简,这与电脑一致。这点也如同互联网的网站一样,企业网站主页强调是公司简介与产品,门户网站的主页强调是热点版块与新闻,论坛的主页强调的是版块与主题,而功能最强大的搜索网站界面却只有简单搜索关键字的输入条。当所有的信息都是重点时,就已不存在重点,大道至简,IPHONE的主页与搜索网站的一样包罗万象,所以最终简单至极。
苹果的ITOUCH、IPHONE、IPAD的主页界面图标设计来由也很简单,其实就是采用的电脑操作系统的主界面图标,只是由于这些产品显示屏远小于电脑的显示屏,所以为了能展示更多的图标而不缩小图标的大小,就只有一个办法,用多个主页界面的拼接来完成一个大的界面的功能,从而实现在一个界面上多个图标的显示,所以滑屏显求其实就是把一个大屏分割成无数个小屏,然后进行独立显示,在分割前就是整完整的屏幕就是电脑的主屏;而为了在桌面上能放的更多图标,可以设立文件夹,这也是电脑中常用的办法。正是由于导入使用了电脑界面的设计思路,所以苹果的移动终端完全放弃了手机行业传统的界面的设计结构与逻辑,采用了多主页面的设计,并开始使用文件夹,而放弃了链性结构,并允许用户自定义位置。
对于IPHONE是不能用手机的行业的标准来分析的,它不是手机。它的设计没受到手机的传统设计思想干扰,产品定义不同,设计思路一定不同,产品也不相同。
乔布斯密码四 境高技强
有思路还得有行动。苹果设计ITOUCH、IPHONE、IPAD时使用了电脑的外型设计、软件设计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录入。如何在简化外观,增大屏幕时,还可以方便的录入操作呢?那只有一种办法,消灭键盘、鼠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键盘、鼠标装入屏幕,所以采用触摸也顺理成章。
苹果在触摸技术上也是相当有突破的。苹果没有采用常用电阻屏的触摸方式,想来有许多原因。
苹果毅然使用了电容屏,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苹果在鼠标设计上积累了电容触摸的经验,苹果的鼠标是单键按动式鼠标,但可以实现双键功能,所以苹果具备了电容操作的技术。他们选用电容屏看好的是电容屏的操作优势,当然他们也知电容屏的缺点,定位不准。在使用电容屏时,他们用创新解决了电容屏的缺陷,即电容屏的定位不准确,在需要准确定位时,在选择处长按出现局部放大功能,显示局部放大,从而实现降低屏幕定位精度要求,也能实现准确定位,用创新解决了原有缺陷,另辟蹊径突破瓶颈。
乔布斯在使用电容屏后,不仅在继续使用点击的录入方式,还推出了手势操作,滑屏开机,这种操作可以减少开机误解锁,滑动的操作方式与多指同时操作,方便了操作的使用,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人们有操纵的感觉,从心里上也满足了人们的所期待操纵心里,虽然所使用的动作有所变大,但因为动作更加自然,所以被人们自然接受。
乔布斯密码五 以强胜弱
苹果在创新时,乔布斯不是没有对手,只是对手太弱。
电子产品行业,由于发展的历史原因被分为台式机、笔记本、PDA、手机、MP3、MP4、GPS、数码相框、游戏机等不同行业与产业,产品所处的行业是跟据功能分类的,分类相对明确,它们的竞争仅限于各个封闭的行业内企业竞争,竞争也比较集中在于产品开发上炫材料、炫工艺、炫技术、炫功能、炫软件的低级层面上;市场上的竞争也更多在于在宣传战与价格战。
乔布斯对产品的定义模糊了行业边界,苹果的产品在开疆扩土的时候,与其它产品形成了新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强者与弱者的竞争,苹果从高端进入这些相对低端的领域,当苹果进入这些领域后,用电脑与这些产品竞争就如果用现代武器与传统的冷兵器作战,所向披靡。在这些领域的土著都不是他的对手,这些产品无法抵挡苹果的攻势。正是这种跨界思考,打败了那些只在某一个区域内固步自封的产品,甚至是行业中的领先者,让它们还手之力。
电脑与MP3、MP4、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相比,后者更像是单片机,产品更似工业产品,功能相对简单,审美标准也不高。电脑不论在思想高度、软件、硬件、外观、审美、技术成熟、功能扩展等技术远领先于其它电子产品,而且从事这些产品的企业的资金、技术与认知都与苹果不在同一个高度上。苹果本身就是在一个高端行业中,同时又是这个行业的强者,当它从外部入侵那此落后的行业领域,强者打败弱者,有什么好惊奇的呢。
乔布斯密码六 天下大同
在乔布斯的眼里也许没有行业的界限,也许有。
最近几年流行跨界思维,其实界限是人类对产品根据功能或是技术、学科而进行的分类的边框,界其实在现实中是没有的,只在理论上才有,只是人们为了表述清楚而进行的一种描述或是细分。
乔布斯在对新产品开发中不断的采用其它领域概念,如: 区域、桌面、窗口„„借用现有的一些行业的产品现状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参考,如:汽车、街牌、厨具„„,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借鉴常取其神而非取其形。
乔布斯在新产品的开发中思路不受其它人所认定的行业内的想法而思考,常不断重新定义概念,从而实现天下大同,对于别人来说也许那是界外之事,但在他眼时这个界本来就不存在。
乔布斯在扩张领土时没有忘记统一,他一直统一着苹果产品的平台、形象、技术,让所有的产品的开发可以相互支持。
苹果创新的定义核心是乔布斯讲过POST-PC,即后电脑时代,所有的创新都是以电脑的设计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不论是界面功能、互动。苹果从MAC到ITOUCH,从IPHONE到IPAD,用的都是其统一的操作系统通用平台,这种操作平台的统一,方便了大平台的设计,风格的统一、使用的统一。
由于理念的相通、平台的相同,苹果的新产品开发其实很简单,他们仅需在概念上进行突破,通过对产品需求的分析,对产品进行相关的大小点,小点,多点、少点的简单变化,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产
品,但正是这种简单的变化,丰富了产品,就造就了后PC时代。
当所有的公司还在进行产品的多种变形,在同一行业内进行不同产品细分进行深挖,还在把市场复杂化时,乔布斯正在用天下大同的思路,简化他的产品,在别人为新产品思考而感到创意缺乏时,乔布斯的团队正在处于点子过剩时代,苹果正在不断的做减法,在考虑如何用最简的方式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在简化产品的同时,苹果并没有因为简化主产品而减少对多种需求的满足,而是利用其标准化、大量的产品为核心,开发了更丰富的软件、配件以满足不同的用户的多种需求。
平台的相同,独立、通用的软件系统,款式的单一的外观,一切都使苹果的开发、运营、采购的成本最低,而对于其它的行业或企业这样的做法是无法和想像与实现的。而正是这种简单的模式,使苹果可以用最少的开发、最通用的平台同时覆盖众多领域。而对苹果来说,这仅仅是几类产品而矣。这种概念的创新使苹果的开发与运营成本远低于其它公司。
苹果的大规划、大运作的成功是现在每个行业内无对手的一个根源。
苹果成功后,有无数的模仿者,但模仿苹果的产品往往还在被定义的一个行业里面,电脑、笔记本、MP3、MP4、手机、平板电脑,所以这种模仿其不论在软件平台、硬件设计、客户推广上与苹果相对比都显行相当的无力。
IPHONE,它是IPOD,它是可以手机,它可以上网,它什么都
是,所以它什么都不是。正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不是一种产品,它是一个平台,可以用来扩展更多功能,所以当它出现的时候,它是在用一个平台与一个产品在竞争,它从电子行业发展成熟的电脑行业跨界到相对落后的手机、MP4、移动终端的行业中,这种竞争是不对等的,所以它没有对手。
天下大同,是一种趋势,也是无人可挡。
乔布斯密码七 以道御术
我们在研究乔布斯、研究苹果,要研究的不仅仅是他的故事、背景、商业模式、产品,而是要研究乔布斯的思维、境界。
乔布斯不是神,但他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他有知识、有经验、有体验,他的开发境界、思考高度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创新。
乔布斯是有道之人。他的境界已经达到以道御术的境界,而许多人还仅在于关注于术与器的方式,甚至在还在为研术、研器而自喜。
“以道御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原本有一个逻辑关系。即“道、法、术、器”。关于《道德经》的“道、法、术、器”有许多解释文章,但我的理解是:“道”是思想,“法”是判断, “术”是技能与方法;“器”是最终的表现形式,是产品。
工匠与大师的差别常常术无不同,而道有不同。
在现实中,道可以理解为是潜在的需求,问道是对这种需求的探
索,探索所采用的体系即为假说,探索的过程即为体验,不同的探索方式,会形成不同的假说,不同的假说有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逻辑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假说有对有错,假说需要不断的验证,假说被验证后才会成为常识与经验。
问道即为初心,问道不同的方式与目的,常常会直接影响最后的结论。放弃成见,不断追问,是问道常用的方式,不断的打破逻辑,才能不被固有的思维方式所束缚,才会有新发现。
问道的深度与人的境界与修养有关,不同境界与修养会关注到不同的环境与细节,会得到不同的体验,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
许多人在研究乔布斯时,研究他的的系统、形式、技巧、产品、创新手段、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却很少却研究他的创意起源,所以不知万力之源是什么,缺少从道上对乔布斯的分析。
许多乔布斯相关文章中有谈到乔布斯的初心,但却不知乔布斯的初心即是道,是法之源;知体验,却不知,问道是初心之源;知其创新,知其跨界,却不知其从何是破局,如何重新立法;知其技之强,却不理解其术依何而择,为何而变。
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去理解乔布斯,就不能理解其产品的定义来由,不能知其法,也不知其术,所以只能看其现象而不能知其本质,仅能流于现象而不能知其实质。
无道则无法,无法则无术,无术则无器。不能从道上理解乔布斯,就不能还原乔布斯,仅能知一二,而不能复制与学习,从器、术、法上学习,却不知法从何来,如何能理解乔布斯呢?
乔布斯以问道得初心,以初心重新定义产品,在重新定义产品概念时,对逻辑与方式进得重组与取舍,依取舍需求使用技术,创新产品。若不能理解其道,无法理解其取舍,则无以复制。
为什么乔布斯不可复制?不是因为其术强,而是由于人们的境界、修养不达而不能理解而其道,所以能复制者无几人。
乔布斯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他能通过生活是的观察发现人们潜在的需求,能从传统的行业找到真正的文化所在,所以他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他才知如何平衡、如何取舍。他可以跨界借鉴,可以跨界创新,可以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并通过对技术及产品进调整,创新产品。
结论
乔布斯的成功其实是东方文化的成功,乔布斯去印度再回到美国时,认识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与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且这次游历中东方的思想对于他的思想的影响极大。回到美国后,他的思考方式更多的是东方的思考方式,如果仅单独的看乔布斯与苹果的发展,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但是当把他与比尔盖茨比较时,就能非常明显的发现这一点。
乔布斯更强调的是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天人合一,而比尔盖茨关于更多的是软件即产品的逻辑理性思考,如何把软件产品形象化、条理化,而不是更深层次的人性化,当然这个人性化是相对而言的,就如同乔布斯说:“微软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品位,一点都没有,
并不是狭义上的没有品位,而是广义上的,他们没有独到的见解,也不会在产品中注入多少文化。”这里所指的人性化同乔布斯说的文化一样,是一个广义的,是相对于需求而不是相对于别的产品。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微软的软件在2003版本以前工具条主要布局在上端多为单行或可以移至二侧,而在2007版本后工具条改为在上侧多行的复合下拉菜单,这种变化与现在的电脑显示器的发展趋势刚好相反,在微软年转件升级以前用的多是4:3的显示器,工具条在二侧显行屏幕相对比较宽窄,而现在在软件上改变思路设计后,却发现,现在的显示器正在从4:3变为16:9,所以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趋势显得非常不协调,现在电脑用微软的软件时常显得上下空间太小,而同时二侧空间浪费。这就是软件与硬件不同时开发所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微软的广义上的缺少文化。
尾言: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对未知需要的一种假设,是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定义与探索。是对现有的条条框框边界的挑战,只有道的突破才有创新。
对于创新,道的境界与高度比术更重要,而不是平时宣传的想像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只有道之修改才能有法之突破,才能破局,破界,创新。
道源于体验、源于知识、源于对历史与未来的理解,只有有道才能知道要什么。境界、知识、经验、体验不够,都是道不够,在分析事物时往往得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判断是错误的,所以在发展的过
程中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每次选择都是错的,或是根本就没对的可选。
道是有境界区分的,创新是有层次的,高层次的创新是发明,低层次的创新是山寨。中国创新由于发明人的境界、知识、能力、想像力的高度都不够,所以拥有众多低层次的革新与山寨,而难有高层次的创新。
如何提高创新的境界,是中国创新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而不是创新的方法、技术、产品,没有需求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创新。
学习乔布斯,理解乔布斯,才能超越乔布斯,理解苹果,才能超越苹果。学习他不是学习他的产品、他的技术,而是他的判断,更多的是他的境界。
就如同前面所举的例子,馒头的笑话与苹果的产品,就是创新的二种不同的境界,相同的思维,却不同的结果,乔布斯把苹果做成了流行产品,而中国人把馒头当成了大众笑话,境界的不同,思维高度的不同, 思想的应用不同,结果也不同。
我们不能仅用碎片的信息来理解乔布斯,用抽象的词如:初心、体验、人性、思想关联能力解释乔布斯, 我们要理解乔布斯。有人把乔布斯神化,当他把乔布斯当神的时候,说明他与乔布斯的境界与思考相差太远了,他还远不能理解乔布斯。当你还不解乔布斯的创意与苹果产品开发的出处与来源,解释成乔布斯就要求这样,说明你的境界与乔布斯还相差太远,其实他的要求一定有来由,只是你不能理解罢了。
谁能创新
开发需要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的重要性,而其实许多公司招聘的人只能算是有技术的人,而不是有人文的人,所以产品仅能停留于产品设计之中,而不能达到人们的心里的需求。只有被称之为人类社会学家的人才会从心里、习惯、审美、技术等多方而去考虑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的需求,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需求。
人对生活的追求最终目的是精神追求,而不是物质追求,物质是一个载体,一种平台,或可以被称之为媒介,没有是不可以的,但又不能将其视为最终目的。
做产品也一样,我们研究的是产品,但最终其实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需求,也许刚开始时对产品的需求是功能的、外观的,但最后还是会上升到精神的,所有的产品就跟衣服一样,最初是功能是保暖,但到最后却更多的是美丽,现在不仅手表、眼睛等产品都在如此发展,像百事可乐、肯德基等宣传的都不是一种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做产品要研究的不仅仅是技术、硬件、软件、逻辑、外观,而更多的应研究人的习惯、心理,这才是广义的人机工程学,也就是人类社会学家所关心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做好产品。
形式追随功能、样式匹配文化。所有的产品最终功能是思想意识的表现,不论外观还是功能,技术仅仅是一个平台而矣。
前一段又了解一下军队装备的发展过程,了解到,其实在于武器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是为子弹生产枪械,而不是为了枪械而生产子弹,所以不研究子弹而研究枪械的人是不可能有突破的。因为只有对最终目的的确认才能做好正在做的事。器永远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
矣。
最后再说一下关于苹果传记中提起的那个神奇的“玻璃”——即IPAD的玻璃屏,关于乔布斯的传记中对此有所神化并加以关注,其实,这个玻璃也仅是这个产品的一个载体而矣,没有这块玻璃,技术上少一个支点,但IPAD用其它基料的电容屏技术一样可以解决问题,只是屏幕的面积大,会易碎而矣。对于产品的分析如果不能对其整体分析,不对产品进行精神上的分析,仅对元器件及产品本身进行分析,就像对电器产品进行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一样,只研究电线、电子元器件的物理、化学特性,而不研究组合起来的功能,在制作产品时也不对电的特性进行分析,认为电是电,电线是电线,那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一定要找到所有相关部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