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关于AGPS,星历下载和GPS定位速度的讨论

IT圈 admin 86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户迎天)

关于AGPS,星历下载和GPS定位速度的讨论

在其他地方看到一篇关于AGPS的讨论,觉得不错转过来给大家看看

感谢原作者及参加讨论的各位机油

+++++++++++++++++++++++++++

也谈AGPS,星历下载和GPS定位速度的影响

作者:seray

现在很多手机都支持AGPS了,吹的很神乎,但真正是怎么一个原理,怎么实现,对GPS定位的关系以及制约因素却很少人知道。所以在使用过程中有误区,也有困惑。

于是,我简单说说AGPS实现的原理和结合X500的应用吧:

从GPS冷起说起。

GPS接收机冷起后,GPS接收机内是什么数据都没有的。必须从零开始接受GPS卫星的信号,逐步分析当前头顶上每颗发送信号的卫星的频率,是什么编号, 运行轨迹,才能最终锁定卫星;锁定好卫星,GPS终端才能定位自己的位置。所以冷起后的定位非常慢,一般要在开阔地十几二十分钟,而室内或者信号不好的地 方,几个小时都不一定定位得上。

一旦GPS终端定位成功,在GPS接收芯片的内存中,一般会一直保留/更新以下几个数据

1.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一个区域值)

2.最后一次定位位置上空卫星的数量和轨迹以及预测的四小时之内这些卫星的位置。(这就是短效星历)

这两个数据非常关键。依赖这这组数据,当GPS关机或者丢失信号之后,再次启动接受到卫星信号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去计算卫星轨道了,只要简单的调整配对,就可以锁定卫星,快速定位。这也就是为什么GPS短暂的关机开机,进隧道出隧道,再次定位的速度都很快的缘故。

但应该注意这些数据都不是长期有效的,不能随时随地帮GPS实现快速定位。

一种情况是时间过期。这GPS内存储的星历时效一般不超过4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你关了GPS超过四小时,即使没有大距离移动,仍然在原来的城市里,而GPS内的保留星历依然会因超时而失效。此时头顶的卫星已经不是星历里记录的那几颗了,必须再次一颗一颗的去计算卫星轨道。当然,此时“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是有效的,有一个参考值,锁定卫星的速度还是比冷起稍微快一点点的。

另外种情况是地域错误。比如,你出差了。四个小时内,关着GPS坐飞机从北京到了上海。这时候,GPS芯片里存放的数据就不论是否超过4个小时都完全失效。因为,你所处的位置已经不是GPS内存中记录的那个经纬度了,内存中的星历,是北京上空的星历,跟上海头顶上的卫星无关。此时若要锁定GPS卫星,缓慢就跟冷起无异。

seray原创(/)请勿转帖。

以上都是标准GPS定位时间的关键因素,而AGPS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是否存在有效的“当前位置范围”以及其相关的星历数据是卫

星能否快速定位的关键。

由于从卫星计算出来的星历,时效短,于是AGPS技术出现。 AGPS不依赖GPS接收机的计算或存储,通过其他的渠道给GPS芯片提供GPS终端机所处位置正确星历,实现随时随地的快速定位。

AGPS实现方式也有两种。

一种是实时更新的星历-通过手机基站。基站是跟AGPS服务器连接的,AGPS服务保存了卫星完整的轨迹资料,基站跟AGPS服务器连接,就可以得到基站所处位置(基站的经纬度都是有记录的)的星历,于是再把这两样数据通过GSM,CDMA等协议发到你的手机(你的手机应该离基站不远)上,实时的更新GPS芯片上的星历,这样GPS定位速度和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哪怕冷起都很快的定位。到北京,北京的手机基站告诉你北京的星历,到上海,上海的基站告诉 你上海的星历,不再担心星历的失效问题。不过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基站的支持,需要实时的流量,还需要专门的AGPS软件。我们普通的导航软件都不支持这种实

时的AGPS。

而我们常用的AGPS应用是另外一种方式-下载长效星历。

前面说到,GPS芯片计算并储存的星历,最多只能推演到4个小时内的。超过四个小时了,GPS就不认识头顶上的卫星了。于是,就存在一种AGPS星历软件,通过INTERNET从AGPS服务器上下载了当前位置(是到GPS芯片中获取“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上空若干天内的卫星数据(长效星历)存放在PDA或手机上。当导航软件通过AGPS驱动端口去调用GPS芯片通信的时候,AGPS驱动就先把当前时间的卫星星历上传到GPS芯片上,帮助GPS芯片锁定卫星。这样就不用担心GPS芯片内星历数据四个小时后失效的问题了,即使冷起GPS,也无需漫长的卫星锁定时间。

但这个长效星历也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没错,必须有正确的“当前位置”。如果你在北京下了长效星历,然后出差到上海,这星历依然失效。必须先要做一次漫长的“冷起”定位,取得正确的“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后,重新下载长效星历,GPS才能恢复快速的定位速度。

对A-GPS的理解稍有些偏差。下载“长效星历”,并不是A-GPS的功能。

A-GPS有很多种方案,大体的思路都是在GPS信息外,通过附加信息来提高GPS定位的速度和精度。

在设备初始定位时,A-GPS模块将设备(手机等)的基站相关信息(Cell ID, 信号强度等等)通过移动数据网发送给移动运营商的位置服务器;

位置服务器根据这些信息模糊估计设备的当前位置(精度可能只有几百米);将与此位置相关联的卫星信息(星历)发送给设备;

设备根据位置服务器返回信息锁定GPS的信号,解调制,计算伪距,并传送给位置服务器

位置服务器根据设备发送给的伪距,并结合其他信息(如差分GPS基准站)等信息,计算出设备的精确位置,并返送设备。

至于手机上的“快速GPS”一类通过下载长效星历提高定位速度的方式, 虽然与A-GPS初始

定位中的第一步有共同之处,但并不是一回事。简单的说,快速GPS下载的星历与设备当前位置无关,而A-GPS发送给设备的星历是与设备当前位置相关的。

此外,A-GPS还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的精度。在某些A-GPS方案中,大量定位所需计算也是由网络中的位置服务器完成,大大减轻了设备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 这些都不是“下载星历”所能提供的。

从设备端看,A-GPS功能需要特别的软、硬件支持, 而“下载星历”无需GPS之外的额外硬件(需要驱动层软件支持)。

从移动网络看,A-GPS服务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比如增加位置服务器); “下载星历”只需要网络支持数据传送(GPRS/EDGE/HSDPA)。

A-GPS是个好东西,虽然有网络流量的代价。 但很不幸的是,似乎目前国内的几家移动运营商,好像都没有正式大范围地提供此项服务(中移动曾经和mio进行过测试)。 所以,A-GPS手机在国内,基本也就是被当成普通GPS在用。

GPS为何搜星有快慢?

发表于 2011-05-22 16:20

机器搜星快慢,和多种因素有关:

1)当时环境,如果是在树下、隧道、车库等一些屏蔽环境,收星都会存在问题:收不到或者很慢。

2)机器的硬件条件不同(即我们通常说的不同方案),收星快慢也不同。

这2个原因一般大家都了解,下面说一下另外的原因

3)GPS芯片的冷起和热起:

一般设备在空旷地带,第一次定位时间都需要比较长时间,3-5分钟------这属于冷起,

但是定位以后,关机再开机,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定位,这是属于热起-----这属于热起。

解释:GPS定位快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星历,有了正确星历的GPS模块,几秒钟就能完成定位。没有星历的GPS模块

需要重新下载星历,这个时间至少是1分钟,一般是3-5分钟。而星历错误的GPS模块,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定位。冷起就是要重新下载星历

热起就是利用现有的星历不用下载。

GPS模块定位后,会将当前获得的星历保存下来(存储空间),以备用。

什么条件下GPS冷起?当设备关机时间超过4小时,或者设备关机状态下移动超过200公里,因为天空的GPS卫星星历参数发生了变化,开机时设备需要重新下载星历。

什么条件下热起?关机短时间内重新开机,之前系统保存的星历仍然有效,芯片可直接使用保存的星历,而不用下载星历,因此定位很快。

因此这个原因是最常见的:一般是经销商或者客户第一次拿到机器,都是发货走了很远的,关机时间也很长的,那么即使在空旷地带,第一次定位需要的时间都比较长,这个时间如果在5钟以内是不错的,10分钟以内可以认为正常,超过20分钟还是无法定位则可以判断硬件或软件故障。

4)和车速有关,刚开机的GPS,如果是冷起,且一直在高速状态行驶(如80公里以上),可能相当一段时间(超过1个小时)都无法定位,而一旦车速降下来就很快完成定位。这个

和GPS芯片下载星历的要求有关,一般车速一直超过50公里定位时间就要加长,而低速或者静止状态定位则很快(空旷环境)。

5)和软件有关,这里面有一个误解,实际上现在的GPS系统,它的收星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机器开机了,模块就已经在那里工作了,开始处理GPS信号了。启动GPS软件只是去读取这个芯片的状态数据,由于软件不同的解析数据算法读取数据的快慢,可能导致软件表现的GPS收星有快慢,实际的收星快慢是受前面几条影响,软件最多能做到解析数据快速准确,保证读取到的芯片的状态实时一致而已。

未来可能用到的技术(猜测):一些软件可以通过网络(GPRS等)方式,根据当前所在区域以及时间,进而知道当前的GPS星历,在设备开启时通过软件主动去更新GPS模块的星历,因此即使在弱信号环境仍然收星很快。

GPS信号结构及卫星星历

1、GPS信号结构 GPS卫星发射的信号是由载波、测距码和导航电文三部分组成的。图1为卫星信号组成图。 载波是指可运载调制信号的高频振荡波。GPS卫星所用的载波有两个。由于它们均位于微波的L波段,故分别称为L1载波和L2载波。其中L1载波是由卫星上的原子钟所产生的基准频率f0=10.23MHz倍频154倍后形成的,即f1=154*f0=1575.42MHz,其波长λ1为19.03cm。L2载波是基准频率f0倍频120后形成的,即f2=120*f0=1227.60MHz,其波长λ2为24.42cm。采用两个频率的目的是为了较完善地消除电离层延迟。采用高频率载波的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测定多普勒频移,从而提高测速的精度;减少信号的电离层延迟,因为电离层延迟是与信号频率f的平方成反比的。

图1信号组成图

测距码是用于测定从卫星到接收机之间距离的二进制码。GPS卫星中所用的测距码从性质上讲属于伪随机噪声码。根据其性质和用途的不同,测距码可分为粗码(C/A码)和精码(P码或Y码)两类,每个卫星所用的测距码互不相同且相互正交。粗码C/A码,又称为粗捕获码,它被调制在 L1 载波上,是 1MHz 的伪随机噪声码( PRN 码),其码长为

1023 位(周期为 1ms )。由于每颗卫星的 C/A 码都不一样,因此,经常用它们的 PRN 号来区分它们。 C/A 码是普通用户用以测定监测站到卫星间的距离的一种主要信号。

精码P(Y)码,又称为精码,它被调制在 L1 和 L2 载波上,是 10MHz 的伪随机噪声码,其周期为 7 天。在实施 AS 时, P 码与 W 码进行模二相加生成保密的 Y 码,此时,一些用户无法利用 P 码来进行导航定位。 导航电文是GPS卫星向用户播发的一组反映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卫星的工作状态、卫星钟的修正参数,电离层延迟修正参数等重要数据的二进制代码,也称数据码(D码)。 2、卫星星历 广播星历,这种星历是主控站利用跟踪站收集的观测资料计算并外推出未来两周的星历,然后注入到GPS卫星,形成导航电文供用户使用。因此这种星历是预报性质的,可以实时使用。它的精度保守的估计是40一100米,有的正式文献提出比较乐观的估计是20米,达到1ppm。 精密星历(事后处理星历),为改善和提高地面定位精度,许多国家和研究机构都在研制GPS使用的精密星历。无论是在全球范围或局部区域范围内布设跟踪站,收集观测资料都是可行的。这些跟踪站

选择在地心坐标精确的已知点上,如VLBI和SLR测站,这些站称为基准站。它们大多数备有精密的原子钟(如氢钟)和水蒸汽辐射计。如果在全球范围布设跟踪站,并对若干周期的观测资料进行处理,那么这种长弧计算的结果,外推若干时间仍能具有足够的精度来描述卫星轨道。如果在局部区域以短弧方式将站坐标与卫星坐标同时解算,得到的星历将是该观测段内卫星轨道较好的描述,而不可能对观测段外进行外推,否则其精度将迅速降低。

2008-06-16 10:06

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户迎天)

关于AGPS,星历下载和GPS定位速度的讨论

在其他地方看到一篇关于AGPS的讨论,觉得不错转过来给大家看看

感谢原作者及参加讨论的各位机油

+++++++++++++++++++++++++++

也谈AGPS,星历下载和GPS定位速度的影响

作者:seray

现在很多手机都支持AGPS了,吹的很神乎,但真正是怎么一个原理,怎么实现,对GPS定位的关系以及制约因素却很少人知道。所以在使用过程中有误区,也有困惑。

于是,我简单说说AGPS实现的原理和结合X500的应用吧:

从GPS冷起说起。

GPS接收机冷起后,GPS接收机内是什么数据都没有的。必须从零开始接受GPS卫星的信号,逐步分析当前头顶上每颗发送信号的卫星的频率,是什么编号, 运行轨迹,才能最终锁定卫星;锁定好卫星,GPS终端才能定位自己的位置。所以冷起后的定位非常慢,一般要在开阔地十几二十分钟,而室内或者信号不好的地 方,几个小时都不一定定位得上。

一旦GPS终端定位成功,在GPS接收芯片的内存中,一般会一直保留/更新以下几个数据

1.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一个区域值)

2.最后一次定位位置上空卫星的数量和轨迹以及预测的四小时之内这些卫星的位置。(这就是短效星历)

这两个数据非常关键。依赖这这组数据,当GPS关机或者丢失信号之后,再次启动接受到卫星信号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去计算卫星轨道了,只要简单的调整配对,就可以锁定卫星,快速定位。这也就是为什么GPS短暂的关机开机,进隧道出隧道,再次定位的速度都很快的缘故。

但应该注意这些数据都不是长期有效的,不能随时随地帮GPS实现快速定位。

一种情况是时间过期。这GPS内存储的星历时效一般不超过4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你关了GPS超过四小时,即使没有大距离移动,仍然在原来的城市里,而GPS内的保留星历依然会因超时而失效。此时头顶的卫星已经不是星历里记录的那几颗了,必须再次一颗一颗的去计算卫星轨道。当然,此时“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是有效的,有一个参考值,锁定卫星的速度还是比冷起稍微快一点点的。

另外种情况是地域错误。比如,你出差了。四个小时内,关着GPS坐飞机从北京到了上海。这时候,GPS芯片里存放的数据就不论是否超过4个小时都完全失效。因为,你所处的位置已经不是GPS内存中记录的那个经纬度了,内存中的星历,是北京上空的星历,跟上海头顶上的卫星无关。此时若要锁定GPS卫星,缓慢就跟冷起无异。

seray原创(/)请勿转帖。

以上都是标准GPS定位时间的关键因素,而AGPS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是否存在有效的“当前位置范围”以及其相关的星历数据是卫

星能否快速定位的关键。

由于从卫星计算出来的星历,时效短,于是AGPS技术出现。 AGPS不依赖GPS接收机的计算或存储,通过其他的渠道给GPS芯片提供GPS终端机所处位置正确星历,实现随时随地的快速定位。

AGPS实现方式也有两种。

一种是实时更新的星历-通过手机基站。基站是跟AGPS服务器连接的,AGPS服务保存了卫星完整的轨迹资料,基站跟AGPS服务器连接,就可以得到基站所处位置(基站的经纬度都是有记录的)的星历,于是再把这两样数据通过GSM,CDMA等协议发到你的手机(你的手机应该离基站不远)上,实时的更新GPS芯片上的星历,这样GPS定位速度和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哪怕冷起都很快的定位。到北京,北京的手机基站告诉你北京的星历,到上海,上海的基站告诉 你上海的星历,不再担心星历的失效问题。不过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基站的支持,需要实时的流量,还需要专门的AGPS软件。我们普通的导航软件都不支持这种实

时的AGPS。

而我们常用的AGPS应用是另外一种方式-下载长效星历。

前面说到,GPS芯片计算并储存的星历,最多只能推演到4个小时内的。超过四个小时了,GPS就不认识头顶上的卫星了。于是,就存在一种AGPS星历软件,通过INTERNET从AGPS服务器上下载了当前位置(是到GPS芯片中获取“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上空若干天内的卫星数据(长效星历)存放在PDA或手机上。当导航软件通过AGPS驱动端口去调用GPS芯片通信的时候,AGPS驱动就先把当前时间的卫星星历上传到GPS芯片上,帮助GPS芯片锁定卫星。这样就不用担心GPS芯片内星历数据四个小时后失效的问题了,即使冷起GPS,也无需漫长的卫星锁定时间。

但这个长效星历也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没错,必须有正确的“当前位置”。如果你在北京下了长效星历,然后出差到上海,这星历依然失效。必须先要做一次漫长的“冷起”定位,取得正确的“最后一次定位的经纬度"后,重新下载长效星历,GPS才能恢复快速的定位速度。

对A-GPS的理解稍有些偏差。下载“长效星历”,并不是A-GPS的功能。

A-GPS有很多种方案,大体的思路都是在GPS信息外,通过附加信息来提高GPS定位的速度和精度。

在设备初始定位时,A-GPS模块将设备(手机等)的基站相关信息(Cell ID, 信号强度等等)通过移动数据网发送给移动运营商的位置服务器;

位置服务器根据这些信息模糊估计设备的当前位置(精度可能只有几百米);将与此位置相关联的卫星信息(星历)发送给设备;

设备根据位置服务器返回信息锁定GPS的信号,解调制,计算伪距,并传送给位置服务器

位置服务器根据设备发送给的伪距,并结合其他信息(如差分GPS基准站)等信息,计算出设备的精确位置,并返送设备。

至于手机上的“快速GPS”一类通过下载长效星历提高定位速度的方式, 虽然与A-GPS初始

定位中的第一步有共同之处,但并不是一回事。简单的说,快速GPS下载的星历与设备当前位置无关,而A-GPS发送给设备的星历是与设备当前位置相关的。

此外,A-GPS还可以有效提高定位的精度。在某些A-GPS方案中,大量定位所需计算也是由网络中的位置服务器完成,大大减轻了设备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 这些都不是“下载星历”所能提供的。

从设备端看,A-GPS功能需要特别的软、硬件支持, 而“下载星历”无需GPS之外的额外硬件(需要驱动层软件支持)。

从移动网络看,A-GPS服务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比如增加位置服务器); “下载星历”只需要网络支持数据传送(GPRS/EDGE/HSDPA)。

A-GPS是个好东西,虽然有网络流量的代价。 但很不幸的是,似乎目前国内的几家移动运营商,好像都没有正式大范围地提供此项服务(中移动曾经和mio进行过测试)。 所以,A-GPS手机在国内,基本也就是被当成普通GPS在用。

GPS为何搜星有快慢?

发表于 2011-05-22 16:20

机器搜星快慢,和多种因素有关:

1)当时环境,如果是在树下、隧道、车库等一些屏蔽环境,收星都会存在问题:收不到或者很慢。

2)机器的硬件条件不同(即我们通常说的不同方案),收星快慢也不同。

这2个原因一般大家都了解,下面说一下另外的原因

3)GPS芯片的冷起和热起:

一般设备在空旷地带,第一次定位时间都需要比较长时间,3-5分钟------这属于冷起,

但是定位以后,关机再开机,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定位,这是属于热起-----这属于热起。

解释:GPS定位快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星历,有了正确星历的GPS模块,几秒钟就能完成定位。没有星历的GPS模块

需要重新下载星历,这个时间至少是1分钟,一般是3-5分钟。而星历错误的GPS模块,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定位。冷起就是要重新下载星历

热起就是利用现有的星历不用下载。

GPS模块定位后,会将当前获得的星历保存下来(存储空间),以备用。

什么条件下GPS冷起?当设备关机时间超过4小时,或者设备关机状态下移动超过200公里,因为天空的GPS卫星星历参数发生了变化,开机时设备需要重新下载星历。

什么条件下热起?关机短时间内重新开机,之前系统保存的星历仍然有效,芯片可直接使用保存的星历,而不用下载星历,因此定位很快。

因此这个原因是最常见的:一般是经销商或者客户第一次拿到机器,都是发货走了很远的,关机时间也很长的,那么即使在空旷地带,第一次定位需要的时间都比较长,这个时间如果在5钟以内是不错的,10分钟以内可以认为正常,超过20分钟还是无法定位则可以判断硬件或软件故障。

4)和车速有关,刚开机的GPS,如果是冷起,且一直在高速状态行驶(如80公里以上),可能相当一段时间(超过1个小时)都无法定位,而一旦车速降下来就很快完成定位。这个

和GPS芯片下载星历的要求有关,一般车速一直超过50公里定位时间就要加长,而低速或者静止状态定位则很快(空旷环境)。

5)和软件有关,这里面有一个误解,实际上现在的GPS系统,它的收星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机器开机了,模块就已经在那里工作了,开始处理GPS信号了。启动GPS软件只是去读取这个芯片的状态数据,由于软件不同的解析数据算法读取数据的快慢,可能导致软件表现的GPS收星有快慢,实际的收星快慢是受前面几条影响,软件最多能做到解析数据快速准确,保证读取到的芯片的状态实时一致而已。

未来可能用到的技术(猜测):一些软件可以通过网络(GPRS等)方式,根据当前所在区域以及时间,进而知道当前的GPS星历,在设备开启时通过软件主动去更新GPS模块的星历,因此即使在弱信号环境仍然收星很快。

GPS信号结构及卫星星历

1、GPS信号结构 GPS卫星发射的信号是由载波、测距码和导航电文三部分组成的。图1为卫星信号组成图。 载波是指可运载调制信号的高频振荡波。GPS卫星所用的载波有两个。由于它们均位于微波的L波段,故分别称为L1载波和L2载波。其中L1载波是由卫星上的原子钟所产生的基准频率f0=10.23MHz倍频154倍后形成的,即f1=154*f0=1575.42MHz,其波长λ1为19.03cm。L2载波是基准频率f0倍频120后形成的,即f2=120*f0=1227.60MHz,其波长λ2为24.42cm。采用两个频率的目的是为了较完善地消除电离层延迟。采用高频率载波的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测定多普勒频移,从而提高测速的精度;减少信号的电离层延迟,因为电离层延迟是与信号频率f的平方成反比的。

图1信号组成图

测距码是用于测定从卫星到接收机之间距离的二进制码。GPS卫星中所用的测距码从性质上讲属于伪随机噪声码。根据其性质和用途的不同,测距码可分为粗码(C/A码)和精码(P码或Y码)两类,每个卫星所用的测距码互不相同且相互正交。粗码C/A码,又称为粗捕获码,它被调制在 L1 载波上,是 1MHz 的伪随机噪声码( PRN 码),其码长为

1023 位(周期为 1ms )。由于每颗卫星的 C/A 码都不一样,因此,经常用它们的 PRN 号来区分它们。 C/A 码是普通用户用以测定监测站到卫星间的距离的一种主要信号。

精码P(Y)码,又称为精码,它被调制在 L1 和 L2 载波上,是 10MHz 的伪随机噪声码,其周期为 7 天。在实施 AS 时, P 码与 W 码进行模二相加生成保密的 Y 码,此时,一些用户无法利用 P 码来进行导航定位。 导航电文是GPS卫星向用户播发的一组反映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卫星的工作状态、卫星钟的修正参数,电离层延迟修正参数等重要数据的二进制代码,也称数据码(D码)。 2、卫星星历 广播星历,这种星历是主控站利用跟踪站收集的观测资料计算并外推出未来两周的星历,然后注入到GPS卫星,形成导航电文供用户使用。因此这种星历是预报性质的,可以实时使用。它的精度保守的估计是40一100米,有的正式文献提出比较乐观的估计是20米,达到1ppm。 精密星历(事后处理星历),为改善和提高地面定位精度,许多国家和研究机构都在研制GPS使用的精密星历。无论是在全球范围或局部区域范围内布设跟踪站,收集观测资料都是可行的。这些跟踪站

选择在地心坐标精确的已知点上,如VLBI和SLR测站,这些站称为基准站。它们大多数备有精密的原子钟(如氢钟)和水蒸汽辐射计。如果在全球范围布设跟踪站,并对若干周期的观测资料进行处理,那么这种长弧计算的结果,外推若干时间仍能具有足够的精度来描述卫星轨道。如果在局部区域以短弧方式将站坐标与卫星坐标同时解算,得到的星历将是该观测段内卫星轨道较好的描述,而不可能对观测段外进行外推,否则其精度将迅速降低。

2008-06-16 10:06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