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发(作者:溥亦旋)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
绝密★启用前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
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
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22年5月,谷歌Duple某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
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
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
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
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
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
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
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答案】1.A2.B3.B4.D5.A6.C
7.(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学#科网
“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节说“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项,张冠李戴。创造“是智能体”,正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的描述和构建”。曲解概念。C项,错在“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应该是对“智能体”的描述;D项,张冠李戴。错在“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2.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错在“模拟人类行为”,应为“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C项,曲解文意。错在“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根据原文的表述,证明的是“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D项,无中生有。错在“都认为计算机可以拥有智能”原文说的是“然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都认为应该研究人的大脑”文中无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
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人类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材料只是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问题,至于“奇点”可能带来的威胁人类并不非常清楚。5.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正确。材料二的第三节说“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B项,曲解文意。错在“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材料的第四节说“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项,曲解文意。错在“总有一天会到来”错误,材料的第五节中说“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断章取义。错在“任何情况错误”。原文这样说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6.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抓住“异化”来选择。文中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
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根据这句话,C项说“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是正确的。A项、B项是对人工智能利用,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于文不合。该选项说的内容和“人工智能”无关。
7.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所给的材料,抓住题干中“如何不断深化的”,即随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自然不断深化。阅读所给的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再分析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中说:“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材料一第三节中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第四节说“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第五节“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材料二第二节中说“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
战。”第五节中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材料二的最后一节说“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
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综上,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简要说明对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1)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3)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4)“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5)“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6)“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7)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奠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2】
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
【3】
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
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
【4】
“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
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
..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行:行为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答案】8.D9.C10.D
11.(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12.(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
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解析】
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行:品行,德行。
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
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D项,应为“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11.试题分析:题干是“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①第句的得分点是:“輶”:“轻”;“如毛”:“像鸿毛一样”;“鲜”:“少”;“克”:“能够”。第②句的得分点是:“取”:“领取”;“其”:“那”;“金”:“赎金”;“复”:“再”。
12.试题分析:第①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
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有限制。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②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等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
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13.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2】
,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三次回答内容: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结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言语指导。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
手法上:
1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语境去理解。B项,曲解词意。“热烈”在文中的意思是“多情,饱含期待”,并非是
“热闹,眼花缭乱”的意思。因为语段描写的是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幻化成人的过程。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3.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答案】略
【解析】试题分析: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对考生快速成文能力和文字水平的考查丝毫不弱,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在微中见“力”、见“细”、见“妙”。第(1)道题,题干是“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该题重点考查了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表达的能力、陈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和评议人物的能力,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审题时注意关键词“至少”、“一部作品”、“一组排比句”、“抒写”、“教益”,主要情感应围绕读《红岩》《边城》《老人与海》受教育而得到的好处。表达方式
以抒情为主。写作建议:比如《红岩》,可围绕作品凸显的革命信念、坚强意志、乐观精神和牺牲精神等展开,也可围绕某个人物江姐或一组人物形象展开,能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边城》,可以围绕人性美、人情美展开,也可以围绕翠翠、傩送等人物展开写出自己获得的感触;《老人与海》可以围绕桑迪亚哥的事情写出“硬汉”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第(2)道题,题干是“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首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小说中最熟悉的人物,结合这个人物的事情,简述这个人物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是“选择一个”“可悲又可叹”“简述人物形象”。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和情节。写作建议:主要记叙人物的“可悲、可叹”表现在哪里,“可悲”可以是让人同情、惋惜、伤感的情感;而“可叹”可以是让人叹息、赞叹、可惜、慨叹等情绪。要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命运或精神品质进行阐述。第(3)道题,题干是“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150-200字。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该题的关键词是“孔子的众弟子”、“选择一位”、“写一段评语”。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要结合人物的特点及言行进行分析,自圆其说。写作建议:要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有理有据,如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他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尊重老师,以德行著称等。曾参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2024年1月13日发(作者:溥亦旋)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
绝密★启用前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
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
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22年5月,谷歌Duple某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
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
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
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
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
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
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
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答案】1.A2.B3.B4.D5.A6.C
7.(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学#科网
“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节说“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项,张冠李戴。创造“是智能体”,正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一种……的描述和构建”。曲解概念。C项,错在“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应该是对“智能体”的描述;D项,张冠李戴。错在“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2.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错在“模拟人类行为”,应为“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C项,曲解文意。错在“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根据原文的表述,证明的是“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D项,无中生有。错在“都认为计算机可以拥有智能”原文说的是“然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都认为应该研究人的大脑”文中无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
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人类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材料只是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问题,至于“奇点”可能带来的威胁人类并不非常清楚。5.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正确。材料二的第三节说“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B项,曲解文意。错在“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材料的第四节说“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项,曲解文意。错在“总有一天会到来”错误,材料的第五节中说“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断章取义。错在“任何情况错误”。原文这样说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6.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抓住“异化”来选择。文中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
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根据这句话,C项说“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是正确的。A项、B项是对人工智能利用,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于文不合。该选项说的内容和“人工智能”无关。
7.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所给的材料,抓住题干中“如何不断深化的”,即随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自然不断深化。阅读所给的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再分析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中说:“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材料一第三节中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第四节说“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第五节“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材料二第二节中说“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
战。”第五节中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材料二的最后一节说“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
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综上,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简要说明对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1)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3)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4)“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5)“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6)“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7)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奠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2】
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
【3】
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
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
【4】
“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
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
..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行:行为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答案】8.D9.C10.D
11.(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12.(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
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解析】
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行:品行,德行。
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
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D项,应为“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11.试题分析:题干是“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①第句的得分点是:“輶”:“轻”;“如毛”:“像鸿毛一样”;“鲜”:“少”;“克”:“能够”。第②句的得分点是:“取”:“领取”;“其”:“那”;“金”:“赎金”;“复”:“再”。
12.试题分析:第①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
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有限制。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②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等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
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13.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2】
,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三次回答内容: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结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言语指导。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
手法上:
1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语境去理解。B项,曲解词意。“热烈”在文中的意思是“多情,饱含期待”,并非是
“热闹,眼花缭乱”的意思。因为语段描写的是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幻化成人的过程。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3.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答案】略
【解析】试题分析: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对考生快速成文能力和文字水平的考查丝毫不弱,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在微中见“力”、见“细”、见“妙”。第(1)道题,题干是“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该题重点考查了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表达的能力、陈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和评议人物的能力,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审题时注意关键词“至少”、“一部作品”、“一组排比句”、“抒写”、“教益”,主要情感应围绕读《红岩》《边城》《老人与海》受教育而得到的好处。表达方式
以抒情为主。写作建议:比如《红岩》,可围绕作品凸显的革命信念、坚强意志、乐观精神和牺牲精神等展开,也可围绕某个人物江姐或一组人物形象展开,能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边城》,可以围绕人性美、人情美展开,也可以围绕翠翠、傩送等人物展开写出自己获得的感触;《老人与海》可以围绕桑迪亚哥的事情写出“硬汉”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第(2)道题,题干是“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首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小说中最熟悉的人物,结合这个人物的事情,简述这个人物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是“选择一个”“可悲又可叹”“简述人物形象”。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和情节。写作建议:主要记叙人物的“可悲、可叹”表现在哪里,“可悲”可以是让人同情、惋惜、伤感的情感;而“可叹”可以是让人叹息、赞叹、可惜、慨叹等情绪。要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命运或精神品质进行阐述。第(3)道题,题干是“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150-200字。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该题的关键词是“孔子的众弟子”、“选择一位”、“写一段评语”。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要结合人物的特点及言行进行分析,自圆其说。写作建议:要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有理有据,如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他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尊重老师,以德行著称等。曾参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