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手机依赖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概述

IT圈 admin 29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20日发(作者:夹谷饮)

手机依赖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概述

摘要:本文主要从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测量与影响因素入手将国内外资料进行综述。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在对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与诊断标准上均未形成一致的准则。许多研究者对手机依赖进行深入探索时制定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借助它们来进行手机依赖的测量。从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来看:人格特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神经质、外向和严谨性都能预测手机依赖的发生;与此同时,一些心理社会因素,如自我满足与社会满足、社交焦虑和自我认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依赖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依赖;人格

引言

科技发展带来了电子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功能的不断丰富,而智能手机正是目前电子产品消费中最热门的类别之一。目前看来,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完全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因是除了最基本的通信功能之外,智能手机还具备上网、游戏、实时支付等多种功能。这些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伴随着智能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率的不断升高,也出现了一系列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往往是手机依赖的危险信号,可能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功能造

成损害

目前,青年人大都使用手机,这不是某个国家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全球性的。不同国家的许多研究均表明,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超过30%。发生手机依赖比率的不同与调查研究所使用的调查工具以及诊断标准的差异有直接关系,而不可否认的是青年人发生手机依赖的概率较高。逐渐地,手机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的生活方式,手机功能的不断发展在某些方面便利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手机依赖现象正在扩散,其过度使用势必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课堂上,手机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手机沟通也慢慢替代了面对面的言语交流

手机使用过度不利身心健康,并造成很多的心理问题,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手机依赖已是需要社会群体广泛了解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一

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

关于手机依赖,现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界定与诊断标准,许多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界定了手机依赖的概念

国外的研究中,一部分研究人员强调其心理特征。Lee发现,约有73%被调查者表示手机不在或是手机关机都会使他们躁动不安;还有Katherine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受访者

表示心情会因手机没电关机变得焦虑不安;这些强调的是依赖的戒断症状。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更加重视其行为特征,Bianchi与Phillips表示大部分手机依赖者在使用手机时一般都很难自控,在工作时常会因为手机而不能集中精力,也因此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争吵;Merlo 认为,手机依赖者往往会重复查看短信和语音信箱,每过一会就想翻看手机有无未接电话和新消息

英国相关的研究机构 You Gov在2008年对手机用户展开一次实验,研究显示部分用户会在信号不好的的情况下产生恐惧心理,他们用“无手机焦虑症”来对这类人进行描述。自此,手机依赖不仅仅只是一种过度行为,而开始关注其造成的不良后果

Toda等人(2009)进行了行为依赖(Behavioral

Dependence)与身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的相关研究,对手机依赖定义为过于沉溺于手机以及简短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Sanjay等人(2010)从无手机状态来对其进行定义。他们认为手机依赖是指无手机状态的焦虑症,害怕没有手机来获得与他人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手机信号或者手机没电的情况下,变得焦虑不安,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那就表明他可能有手机依赖症

国内研究人员在对手机依赖的定义界定上存在两种不一

样观点:

第一种观点表示,手机依赖就是一类在行动上的“过度使用”。有精神科医生认为,由于手机的使用造成的人们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的现象就可以叫做“手机依赖”。此种观点侧重于滥用手机会带来的消极后果

第二种观点则表示,依赖属于一类“成瘾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是指对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进而产生的快感的爱好以及习惯。成瘾的定义源于药物成瘾,表示人们无法控制自己对某类行为或药物的需要,即使清楚这种药物或行为会严重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却还是不能自制,这是心理疾病的一类[1]

手机依赖其实就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它既可能是有负面影响的,也可能是正面的,而且其还可以促进成瘾的形成以及加强成瘾性。师建国等将手机依赖定义为某个个体由于手机的使用而产生的行动上无法自控,并且身心与社会功能都被破坏的痴迷状态[2]。韩登亮与齐志斐则这样界定手机依赖,因使用手机过度而使得使用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极不舒服的病状叫做手机依赖[3]。手机成瘾是手机使用者在行为上的表现,而在心理上,他们会因此出现不适,表现为焦虑或者不安,在生理反应上严重者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胃肠功能失调等症状

二、手机依赖的测量

在国外的研究当中,对手机依赖的测量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并取得一些成果。Woong 在Horvath的电视成瘾量表的基础上对手机成瘾相关的心理理论加以探索,其表示手机依赖主要有下面这些维度:无节制行为、耐久性、耗费时间、戒断性、减少行为、取代其它活动和继续使用情况[4]

Phillips同Bianchi于社会控制方面来对手机依赖加以探索,建构出包含无法自控的需要、焦虑、戒断反应、工作效率低下这四个维度的理论。Billieu与 Rochat则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表示之前所编的量表中手机问题的说明并不全面,而且正常使用与问题使用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为此他们编制了一份《手机问题使用问卷》(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Questionnaire,PMPUQ),该问卷包含30个项目,通过对手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验证剖析之后总结出此问题的4个维度:超限使用、危险使用、财经问题和依赖症状。 Louis Leung(2007)编制了成瘾指数量表(Cell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包含失控性、戒断性、退避性、低效性,量表共包含17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Koo编制的《手机依赖量表》以韩国青少年为被试群体(Cell

Phone Addiction Scale),共有20个项目,此量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强迫性、戒断反应和社会功能失调。由此按照量表的分值把青少年由轻到重分为普通使用者、过分使用者和依赖者

虽然国外研究已经编制了不少关于手机依赖的量表以用于其测量,但因为社会环境及文化的不同,大多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国内的研究,因此,许多研究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手机依赖测量的本土化研究

依据现有的行为成瘾与物质依赖性的有关资料,徐华与吴玄娜等(2008)在个案访谈与前测的基础上,调查了300名在校大学生后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其涵盖了生理反应、戒断性、耐受性、社会功能这4个维度[5]。师建国根据临床经历,以《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为基石制作一份关于手机依赖的分析诊断量表,其涵盖了九个方面,当表现达到5个方面或更多时表示为依赖(师建国,2009)[2]。而韩文娟等人(2011),通过访谈和发放开放式调查问卷获得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结合国内高校生的心理及生活发展情况,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使用自编项目及改编量表中相关的项目完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6]

三、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1.人格

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Igarashi,Takait和Yoshida认为外向性和神经质可能是理解病理性手机使用的重要途径。外向的个体是由于强烈的

与同伴交流或建立新的潜在关系的渴望而不断使用导致手机依赖,而高神经质的个体是在害怕被拒绝或者对关系维持感到的焦虑的推动下,选择通过使用手机获得其寻找安全感的诉求。Phillips和Butt相关研究说明低严谨性的个人倾向于发更多的短信,会造成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加。其他一些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

黄海与余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组在神经质及开放性的得分比非依赖组的高,而在宜人性同严谨性方面得到的结果正好相反,并且研究表明人格因子同手机依赖之间有相当明显的相关性。肖小琴、洪艳萍表示人格特质同手机依赖两者有着直接的关联,经研究确实表明精神质同手机依赖是成正比的;经过回归线性分析,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手机依赖能够预测精神质[7]。刘勇等的相关探究发现,尽责性、外倾性、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同有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个体的神经质与外倾性可以预测个体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王欢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严谨性得分要显着低于无手机依赖者,手机依赖与神经质有显著正相关关系[8]

2.心理社会因素

相关探索表明青少年运用手机主要目的是为得到3方面的满足:社会、自我以及现实满足。Walsh,White,Cox与Young在2008年的研究发现,自我认同、内群体规范、归属的需要以及自尊都会对青少年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使用手机者的年龄越小,越有可能会产生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经济窘迫、不安全驾驶等。青少年往往通过外在符号来表现自身的特性以获得自我认同,比如用手机铃音来展示自身的与众不同,用手机的品牌来表现自身的经济地位或者把手机使用频率当做展现社交能力的表现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我认同高的人在手机使用水平上更高。当手机使用者通过手机建立及加深人际交往时,那些没有手机的人会自动化的使用手机以获得进入内群体的权利

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当中扮演者一个很重要的的变量。患有社交焦虑症状的

个体对人际关系更敏感。这类患者在与他人交往时会常常对社交情况及社交行为产生焦虑,潜意识地认为自身的言行会让自身难堪,他们可能更愿将手机作为面对面情境的一种替代品来与他人联系从而减轻焦虑。如果焦虑症状得不到控制的话,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并形成依赖。Ha,Chin和Park 等(2008)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的个体有更高的人际性焦虑或社交孤立感。王欢等研究表明,有手机依赖的个体的神经质、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无手机依赖的个体

四、小结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种种研究能够发现,手机依赖的相关

研究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出了许多丰富的研究结论。可从另一方面看来,关于手机依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第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与诊断并未有一致标准。第二,从手机依赖的测量来看,大部分的测量工具是按照物质成瘾的理论来进行问卷设计,没有从手机依赖的独特性出发,所以其测量效度可能值得商榷。第三,有关人格特质这个因素在手机依赖这一问题上的影响大小也仅仅限于相关研究的层面,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同时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支持。第四,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以往的研究大多以青少年做为被研究人群,缺少其他年龄段的相关对比研究。最后,未来研究方向应侧重于手机这个依赖介质的独特性,即手机与其他的依赖介质的区别,这正是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未来的手机依赖研究可以从手机依赖的独特性出发,进一步探讨不同年龄群体的手机依赖状况与特点,进一步丰富手机依赖领域的相关研究,建立完善的手机依赖理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矫正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及构想.[J].社会心理学.2013,28(7),790~793.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4]Woong Ki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Korean society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Studies,2003,47:250-281

[5]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2008):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1),26~27.

[6]韩文娟.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4),626-628

[8]王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47~450.

2024年1月20日发(作者:夹谷饮)

手机依赖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概述

摘要:本文主要从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测量与影响因素入手将国内外资料进行综述。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在对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与诊断标准上均未形成一致的准则。许多研究者对手机依赖进行深入探索时制定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借助它们来进行手机依赖的测量。从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来看:人格特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神经质、外向和严谨性都能预测手机依赖的发生;与此同时,一些心理社会因素,如自我满足与社会满足、社交焦虑和自我认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依赖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依赖;人格

引言

科技发展带来了电子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功能的不断丰富,而智能手机正是目前电子产品消费中最热门的类别之一。目前看来,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完全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因是除了最基本的通信功能之外,智能手机还具备上网、游戏、实时支付等多种功能。这些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伴随着智能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率的不断升高,也出现了一系列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往往是手机依赖的危险信号,可能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功能造

成损害

目前,青年人大都使用手机,这不是某个国家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全球性的。不同国家的许多研究均表明,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超过30%。发生手机依赖比率的不同与调查研究所使用的调查工具以及诊断标准的差异有直接关系,而不可否认的是青年人发生手机依赖的概率较高。逐渐地,手机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的生活方式,手机功能的不断发展在某些方面便利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手机依赖现象正在扩散,其过度使用势必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课堂上,手机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手机沟通也慢慢替代了面对面的言语交流

手机使用过度不利身心健康,并造成很多的心理问题,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手机依赖已是需要社会群体广泛了解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一

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

关于手机依赖,现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界定与诊断标准,许多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界定了手机依赖的概念

国外的研究中,一部分研究人员强调其心理特征。Lee发现,约有73%被调查者表示手机不在或是手机关机都会使他们躁动不安;还有Katherine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受访者

表示心情会因手机没电关机变得焦虑不安;这些强调的是依赖的戒断症状。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更加重视其行为特征,Bianchi与Phillips表示大部分手机依赖者在使用手机时一般都很难自控,在工作时常会因为手机而不能集中精力,也因此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争吵;Merlo 认为,手机依赖者往往会重复查看短信和语音信箱,每过一会就想翻看手机有无未接电话和新消息

英国相关的研究机构 You Gov在2008年对手机用户展开一次实验,研究显示部分用户会在信号不好的的情况下产生恐惧心理,他们用“无手机焦虑症”来对这类人进行描述。自此,手机依赖不仅仅只是一种过度行为,而开始关注其造成的不良后果

Toda等人(2009)进行了行为依赖(Behavioral

Dependence)与身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的相关研究,对手机依赖定义为过于沉溺于手机以及简短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Sanjay等人(2010)从无手机状态来对其进行定义。他们认为手机依赖是指无手机状态的焦虑症,害怕没有手机来获得与他人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手机信号或者手机没电的情况下,变得焦虑不安,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那就表明他可能有手机依赖症

国内研究人员在对手机依赖的定义界定上存在两种不一

样观点:

第一种观点表示,手机依赖就是一类在行动上的“过度使用”。有精神科医生认为,由于手机的使用造成的人们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的现象就可以叫做“手机依赖”。此种观点侧重于滥用手机会带来的消极后果

第二种观点则表示,依赖属于一类“成瘾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是指对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进而产生的快感的爱好以及习惯。成瘾的定义源于药物成瘾,表示人们无法控制自己对某类行为或药物的需要,即使清楚这种药物或行为会严重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却还是不能自制,这是心理疾病的一类[1]

手机依赖其实就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它既可能是有负面影响的,也可能是正面的,而且其还可以促进成瘾的形成以及加强成瘾性。师建国等将手机依赖定义为某个个体由于手机的使用而产生的行动上无法自控,并且身心与社会功能都被破坏的痴迷状态[2]。韩登亮与齐志斐则这样界定手机依赖,因使用手机过度而使得使用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极不舒服的病状叫做手机依赖[3]。手机成瘾是手机使用者在行为上的表现,而在心理上,他们会因此出现不适,表现为焦虑或者不安,在生理反应上严重者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胃肠功能失调等症状

二、手机依赖的测量

在国外的研究当中,对手机依赖的测量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并取得一些成果。Woong 在Horvath的电视成瘾量表的基础上对手机成瘾相关的心理理论加以探索,其表示手机依赖主要有下面这些维度:无节制行为、耐久性、耗费时间、戒断性、减少行为、取代其它活动和继续使用情况[4]

Phillips同Bianchi于社会控制方面来对手机依赖加以探索,建构出包含无法自控的需要、焦虑、戒断反应、工作效率低下这四个维度的理论。Billieu与 Rochat则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表示之前所编的量表中手机问题的说明并不全面,而且正常使用与问题使用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为此他们编制了一份《手机问题使用问卷》(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Questionnaire,PMPUQ),该问卷包含30个项目,通过对手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验证剖析之后总结出此问题的4个维度:超限使用、危险使用、财经问题和依赖症状。 Louis Leung(2007)编制了成瘾指数量表(Cell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包含失控性、戒断性、退避性、低效性,量表共包含17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Koo编制的《手机依赖量表》以韩国青少年为被试群体(Cell

Phone Addiction Scale),共有20个项目,此量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强迫性、戒断反应和社会功能失调。由此按照量表的分值把青少年由轻到重分为普通使用者、过分使用者和依赖者

虽然国外研究已经编制了不少关于手机依赖的量表以用于其测量,但因为社会环境及文化的不同,大多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国内的研究,因此,许多研究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手机依赖测量的本土化研究

依据现有的行为成瘾与物质依赖性的有关资料,徐华与吴玄娜等(2008)在个案访谈与前测的基础上,调查了300名在校大学生后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其涵盖了生理反应、戒断性、耐受性、社会功能这4个维度[5]。师建国根据临床经历,以《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为基石制作一份关于手机依赖的分析诊断量表,其涵盖了九个方面,当表现达到5个方面或更多时表示为依赖(师建国,2009)[2]。而韩文娟等人(2011),通过访谈和发放开放式调查问卷获得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结合国内高校生的心理及生活发展情况,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使用自编项目及改编量表中相关的项目完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6]

三、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1.人格

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Igarashi,Takait和Yoshida认为外向性和神经质可能是理解病理性手机使用的重要途径。外向的个体是由于强烈的

与同伴交流或建立新的潜在关系的渴望而不断使用导致手机依赖,而高神经质的个体是在害怕被拒绝或者对关系维持感到的焦虑的推动下,选择通过使用手机获得其寻找安全感的诉求。Phillips和Butt相关研究说明低严谨性的个人倾向于发更多的短信,会造成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加。其他一些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

黄海与余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组在神经质及开放性的得分比非依赖组的高,而在宜人性同严谨性方面得到的结果正好相反,并且研究表明人格因子同手机依赖之间有相当明显的相关性。肖小琴、洪艳萍表示人格特质同手机依赖两者有着直接的关联,经研究确实表明精神质同手机依赖是成正比的;经过回归线性分析,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手机依赖能够预测精神质[7]。刘勇等的相关探究发现,尽责性、外倾性、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同有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个体的神经质与外倾性可以预测个体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王欢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严谨性得分要显着低于无手机依赖者,手机依赖与神经质有显著正相关关系[8]

2.心理社会因素

相关探索表明青少年运用手机主要目的是为得到3方面的满足:社会、自我以及现实满足。Walsh,White,Cox与Young在2008年的研究发现,自我认同、内群体规范、归属的需要以及自尊都会对青少年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使用手机者的年龄越小,越有可能会产生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经济窘迫、不安全驾驶等。青少年往往通过外在符号来表现自身的特性以获得自我认同,比如用手机铃音来展示自身的与众不同,用手机的品牌来表现自身的经济地位或者把手机使用频率当做展现社交能力的表现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我认同高的人在手机使用水平上更高。当手机使用者通过手机建立及加深人际交往时,那些没有手机的人会自动化的使用手机以获得进入内群体的权利

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当中扮演者一个很重要的的变量。患有社交焦虑症状的

个体对人际关系更敏感。这类患者在与他人交往时会常常对社交情况及社交行为产生焦虑,潜意识地认为自身的言行会让自身难堪,他们可能更愿将手机作为面对面情境的一种替代品来与他人联系从而减轻焦虑。如果焦虑症状得不到控制的话,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并形成依赖。Ha,Chin和Park 等(2008)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的个体有更高的人际性焦虑或社交孤立感。王欢等研究表明,有手机依赖的个体的神经质、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无手机依赖的个体

四、小结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种种研究能够发现,手机依赖的相关

研究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出了许多丰富的研究结论。可从另一方面看来,关于手机依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第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与诊断并未有一致标准。第二,从手机依赖的测量来看,大部分的测量工具是按照物质成瘾的理论来进行问卷设计,没有从手机依赖的独特性出发,所以其测量效度可能值得商榷。第三,有关人格特质这个因素在手机依赖这一问题上的影响大小也仅仅限于相关研究的层面,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同时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支持。第四,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以往的研究大多以青少年做为被研究人群,缺少其他年龄段的相关对比研究。最后,未来研究方向应侧重于手机这个依赖介质的独特性,即手机与其他的依赖介质的区别,这正是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未来的手机依赖研究可以从手机依赖的独特性出发,进一步探讨不同年龄群体的手机依赖状况与特点,进一步丰富手机依赖领域的相关研究,建立完善的手机依赖理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矫正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及构想.[J].社会心理学.2013,28(7),790~793.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4]Woong Ki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Korean society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Studies,2003,47:250-281

[5]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2008):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1),26~27.

[6]韩文娟.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4),626-628

[8]王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47~450.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