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

IT圈 admin 44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漆雕夏柳)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G20国家科技竞争格局之辩——人工智能专题》报告显示,G20国家除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土耳其,其他国家在近年来均发布或制定了人工智能相关战略或规划。其中, 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欧盟均发布了人工智能专项战略或规划, 而印度和韩国则发布了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相关的专项战略或规划, 其他国家如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虽未发布人工智能专项战略或规划,但是在其他的政府战略文件中均提及了人工智能技术, 并将其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不过,从研发人力资源和基础研究经费方面来看,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水平还是分出了高下。在这方面,《G20国家科技竞争格局之辩——人工智能专题》报告称,目前已经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英国、印度和加拿大等紧随其后,中国尚有差距”的竞争局面,相较美国,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储备、学术研究、产业研发力量、经费资助等仍有一定差距。

(摘编自《群雄逐鹿人工智能,中国该怎么赢》——《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随着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数据和计算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智能科技和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数据生态方面,而且表现在包括算法、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内的诸多领域和环节。

在数据生态方面,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占网民总数的97.5%;农村网民规模为2.09亿,占网民总数的 27.0%。

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2017年互联网应用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年增长率达到64.6%;手机外卖、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6.2%和29.7%;网民线下消费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由2016年的50.3%提升到65.5%,线下手机支付加速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地区网民使用线下手机支付的比例由2016年12月的31.7%提升到47.1%;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1.29亿,2.21亿人通过共享单车解决城市短距离交通出行需求。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如何更发展》——《光明日报》)

材料三:

“虽然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应用很广,但这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要研究新一代的基础理论。”潘云鹤说,60年前“人工智能”刚提出时的信息化基础是单个计算机,而现在传感器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的出现使得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人工智能的定义——‘让计算机变得和人一样聪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人的自然智能与机器智能终究不同,如何通过人机混合的脑机系统形成更强的智能,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是下一步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包含很多外国人没有提过的想法。我们应该结合国家的发展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理论,同时也跟踪全世界的先进理论。”潘云鹤说,“例如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是分开进行的,而人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合在一起进行的。如何将视觉、听觉、味觉等这些感觉和文字触觉融合在一起,中国人提出了跨媒体智能,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增强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领域,这都是实现从‘并跑’到‘领跑’所必需的。”

(摘编自《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在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和计算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各个国家人工智能相关战略或规划呈现出基于自身基础和优势的考量。

B.中国在智能科技等领域有多方面的创新,而出现于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智能化需求促进了智能科技与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中国智能领域的发展在数据生态、算法、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内的诸多领域和环节都有创新表现。

D.原有的人工智能理论已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中国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空间是通过脑机系统形成更智能的基础理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一些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发布了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或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B.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人工智能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缩小与部分国家的差距、未来还要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国家问题。

C.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将立足于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理论,也跟踪世界的先进理论。

D.我国尽管在人工智能领域与部分国家存在差距,但也提出了“领跑”所必需的跨媒体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理论。

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糕

他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

在他老家,清明糕也叫艾糍,即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做成的糍粑。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做艾糍祭祀祖先,且有这样的风俗:艾糍需阴间人“吃”过后,阳间人才可吃。有一次,他却抢先吃了。他趁母亲离开厨房,急忙伸手拿正在锅中蒸着的艾糍,想快速放入口里,结果粘在手上烫得他嗷嗷叫,拼命地甩,甩在了地板上。父亲闻声赶来,见状,顺手拿起灶旁的火烧棍,劈将过来,骂他败家,骂他逆祖先。

那是饥饿难耐的年代,但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痕,他归罪于父亲。

他却很感激母亲。是母亲常在父亲大打出手时救架,是母亲使他年年能饱清明糕口福。求学时,母亲亲自把清明糕送来;工作后,他带妻儿回去品尝,这让父母乐开了花,逢人便夸儿子孝顺。

现在,他已过不惑之年了,但吃清明糕的嗜好仍不减当年,尽管已经六子——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儿子、妻子登科,尽管把水中游的、地上爬的、空中飞的都尝遍。

儿子比他更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他揶揄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子什么传统节日都淡忘了,唯独清明节,总在念叨奶奶,要吃奶奶亲手做的清明糕。

但,今年吃不到了,因为,他母亲去年已去了阴间。

老家就剩父亲一个人了。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他不回去。他打电话给父亲,说儿子就要高考了,不回去了。

清明节那天一大早,在寄宿学校的儿子一起床就发信息给老爸,说很想吃清明糕,虽然不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了,但也要想方设法弄到老家的,哪怕特地开车回去到别人家里买。

这可难住他了。他何尝不想吃啊,但即使回去也买不到呀,父老乡亲的,可以送给你,就是不能卖给你。更何况像清明糕这些不起眼的食品,他们是不敢送给富贵人家的。

他只好跟妻子商量。妻子比他更急,又一次唠唠叨叨地说他是个十足的乡巴佬,遗传给儿子,喜欢吃那些脏兮兮的东西(她从不吃)。又说若儿子吃不上的话,就会闹情绪,就会影响高考复习,怎么办?咱们不能连这都满足不了他呀。

沉默,挠腮,踱步。

突然,妻子一拍脑袋说,哎呀,还是先去商场看看吧,这年月还有什么买不到的?买到送去先糊弄一下儿子便是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开着“奥迪”,载着妻子一起去买。走过一家又一家商场,转过一个又一个食品市场,甚至连街头巷尾摆的食摊都不放过,可是,没有。这个城市没有清明糕。不像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到处都是,琳琅满目。

他只好发信息向儿子解释道歉。

直到天黑,夫妻俩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

当走上楼梯转角时,他怔住了,昏暗中一个身影在他家门前。那人正用一块纸板往身边的塑料袋扇风,似乎在赶苍蝇。可这么干净的高楼,哪有苍蝇啊;又像在哄孩子睡觉,可哪里有孩子啊。那塑料袋到底装着什么呀?竟让他如此专注,如此虔诚。

好奇心促使他探头往塑料袋看,不禁“啊”的一声叫。

那老头竟是父亲!那塑料袋里装的竟是清明糕!

父亲看到他后急忙站起来,把塑料袋递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知道你爷俩喜欢吃这个,我学做的,你们回不来,我就过来了。这糕容易坏,坐了一上午车,来到了你们又不在家,我就找了块纸板给它扇风,防馊。你快点给我孙子送去吧,别让孩子等急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7年04月24日,作者:钟小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喜欢吃清明糕,介绍清明糕的做法和祭祀的风俗,交待了清明糕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B.小说描写他儿时抢吃清明糕被父亲骂的细节,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不满,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

C.工作后的他年年带妻儿回去品尝清明糕,使得父母逢人便夸他孝顺,从后文可知他不是真正的孝顺。

D.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结尾却写父亲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表现出浓浓的父爱。

2.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窦宪,字伯度。父勋被诛,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宪大震惧。后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宪性果急。初,永平时,谒者韩纡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后遣客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事发觉,太后怒,闭宪于内宫。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辞封,赐策许焉。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振旅还京师。于是大开仓府,劳赐士吏,其所将诸郡二千石子弟从征者,悉除太子舍人。兄弟四家竞修第宅,穷极工匠。

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遣耿夔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宪既负重劳,陵肆滋甚。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共图为杀害帝。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到国,迫令自杀。

论曰: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B.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C.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D.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诰命,皇帝赐予爵位或授予官职的诏令,有时也指受有封号的贵妇。

B.羌胡,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如称匈奴为“胡”。

C.三公,官名合称。周代已有此称,为最高辅政大臣,后有多种说法。

D.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指古代将军的府署,也用以泛称幕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宪北征匈奴,功绩高不可没。窦宪统率汉朝大军,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奠定了中国北疆新格局,功绩显赫。

B.窦宪仗势横行,不再被肃宗重用。窦宪仗势欺人,竟至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肃宗闻知,最终虽未治罪,但不再授予重权。

C.窦宪居功自傲,终被逼自杀。窦宪平定匈奴,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肃宗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以除之,最终窦宪被逼而自杀。

D.窦宪目无法纪,残忍报复父仇。谒者韩纡当年曾审判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令人将其子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莫不畏惮。

(2)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②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①,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③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④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⑤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获息者甚多。比之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②恺悌:和乐平易。③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简廷臣九人为知府(_____)(2)专务益军(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勾及姻戚同姓(_____)

.A.勾结 B.摄取 C.招引 D.征调

(2)留一履以识遗爱(_____)

.A.爱护 B.喜好 C.恩惠 D.吝惜

3.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4.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③②

5.根据第②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6.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诗意凄凉,字字酸楚

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6、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问君何能尔?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人抵观书先须熟读,________。(朱熹《熟读精思》)

(5))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屈原《离骚》)

(6)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是处红衰翠减,______。(晏殊《浣溪沙》)

(8)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战“疫”

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 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不少于150字)

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总结了玩微信的心得: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A

2.D

3.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世界主要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差距。②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诸多领域和环节的创新和巨大的数据生态。③材料三侧重于阐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将采取的举措——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规划。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原文“随着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数据和计算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可知,A项“数据和计算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表述一是缺乏大背景“随着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二是把“正在成为”说成“是”。

故选A。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提出了‘领跑’所必需的跨媒体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理论”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国人提出了跨媒体智能,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增强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领域”,D项表述把“领域”说成“理论”,偷换概念。

故选D。

3.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实际就是分析报道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从新闻具体内容人手,由内容推导出报道目的。

材料一具体讲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英国、印度和加拿大的等紧随其后,中国尚有差距”的竞争局面。

从“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数据生态方面,而且表现在包括算法、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内的诸多领域和环节”可知,材料二阐述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诸多领域和环节的创新和巨大的数据生态。

从“如何通过人机混合的脑机系统形成更强的智能,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是下一步的发展空间。”“例如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是分开进行的,而人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合在一起进行的。如何将视觉、听觉、味觉等这些感觉和文字触觉融合在一起,中国人提出了跨媒体智能,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可知,材料三讲述的是中国对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规划。

2、1.B

2.①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②小说围绕“清明糕”谋篇布局,可以集中描写人物,使小说父子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从情节上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更好地突出了

父亲慈爱的形象。③从主题上来看,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的爱。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准确地分析与概括。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选项信息进行理解判断。

B项,“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错,母亲死后他不回家是因为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上的好处。这是一道考标题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个角度分析。1.标题的含义: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2、标题的作用。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题干已经提示考生“清明糕”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那么“清明糕”贯穿全文。小说并以此谋篇布局,情节的各个部分就与“清明糕”密不可分,小说先写“我”爱吃“清明糕”,偷吃“清明糕”,儿子比爱吃“清明糕”,买“清明糕”,父亲送来自己做的“清明糕”。所以,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小说围绕“清明糕”可以集中描写了“我”、父母亲,儿子等人物,母亲年年做“清明糕”给孩子吃,孩子工作后还年年送“清明糕”给儿孙们吃,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自己学做“清明糕”送给儿孙,所以,“清明糕”使小说赞美父子间浓郁而真挚的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情节和主题读者等角度分析。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这篇小说从结尾形式来看,即从情节方面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却又能在母亲去世后,父亲自己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这真是出人意料。父亲对孩子一直以来的深深的关爱,那么清明节送来清明糕自然又在情理之中。这也更加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浓浓的爱。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1.B

2.B

3.C

4.(1)兄弟二人被君王亲近信任,一同在宫中侍奉君王,赏赐颇多,恩宠尊贵日隆,没有人不畏惧忌惮。

(2)窦宪威望权势震慑朝廷,公卿们迎合旨意,奏请朝廷,使窦宪职位位居三公之上,太

傅之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强汉之众”指强大的汉朝军队,为名词短语,不可断开,由此可排除选项AC;“传”与后面的“其”构成动宾结构,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此处不可断开,“岂”表示难道,放于句首,前面需要断开,所以可排除选项D。

句子翻译:

卫青、霍去病依仗强大的汉朝军队,连年和匈奴作战,国家耗损过半,却并没有战胜狡猾的敌军,后世人犹且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终生俱付于此的缘故吗!窦宪带领羌胡军队以及边境地区聚集来的兵力,一举攻破了北方匈奴的宫廷。

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南部”错误,应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辨析。

C项,“肃宗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以除之”错误,根据文章“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共图为杀害帝。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此处应该是“和帝”,而非“肃宗”;且皇帝与中常侍郑众定计欲除掉的,并非窦宪,

而是郭举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亲幸”,被动,指被亲近信任;“宫省”,皇宫、宫禁;“畏惮”,畏惧、忌惮。(2)中,“震”,震慑、震动;“希”,动词,揣摩、迎合;“次”,排列。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窦宪,字伯度。他的父亲窦勋被杀,窦宪自小便成了孤儿。建初二年,他的妹妹被册立为皇后,任命窦宪为郎官,后又升迁为侍中、虎贵中郎将;弟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二人都受到了皇帝的亲幸,一起在宫中侍奉,赏赐无数,荣宠日盛,自王侯、公主到阴、马各个皇后家族,没有不畏惧忌惮的。窦宪仗着宫中的权势,便以低贱的价格强行夺取了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畏惧逼迫,不敢计较。后来肃宗的车驾经过园子,用手指着园子问窦宪,窦宪语塞无法应对。后来事情被察觉,皇帝大怒,召见窦宪并责备他。此后虽然没有判定窦宪的罪过,但也不再对他委以重任了。和帝即位,太后掌管政权,任命窦宪为侍中,掌管宫内机密要事,宣布诏令。内外协调依附,没有产生嫌隙。

窦宪性情比较暴躁。起初,永平年间,谒者韩纡曾经审理他父亲窦勋的案件,于是窦宪便派遣刺客杀了韩纡的儿子,以其儿子的头颅来祭祀窦勋的坟。后派遣刺客在屯兵宿卫的地方杀了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事情真相被发觉,太后震怒,将窦宪幽禁在内宫。窦宪担心被杀,便自行请求带兵攻打匈奴以此救赎自己的罪过。当时恰好南单于请求出兵北伐匈奴,于是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金官印紫绶带,属官则依据司空的编制,任命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召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等十二郡的骑士,以及羌胡兵出塞。第二年,和北单于在稽落山交战,大破北单于的军队,敌军阵营崩溃,北单于逃走,追击敌军各个营部。窦宪、耿秉便登上燕然山,和边塞相距三千多里,在石头上刻下此次的功劳,记录下汉室的威德,并命令班固为此作了铭文。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诏让中郎将拿着符节前往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执意推辞,朝廷又赏赐策书加以赞许。旧时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下,设置属官时要依照太尉的编制。窦宪权震朝廷,公卿们也都看着在上者的意思曲意迎合,上奏窦宪的职位应该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窦宪休整军队返回京师。于是大开仓府,慰劳赏赐将士,他所带领的各个郡守的子弟,全部得到了太子舍人的职位。兄弟四家竞相休整府邸,穷极工匠。

窦宪因为北匈奴的势力薄弱,便想要将它消灭。第二年,派遣耿夔等人带兵在金微山攻打北匈奴,并大破北匈奴军,俘虏敌军众多。窦宪平定匈奴之后,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类的

人,都被安置在幕府,主要掌管文章之类的工作。刺史、守令大多出于他的门下。由此朝臣震慑,望风秉承他的旨意。

窦宪依仗着自己功劳巨大,骄横放纵得越来越厉害。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图谋弑杀皇帝。皇帝私下里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于是便和亲近的中常侍郑众商议诛杀他们的策略。后又派遣谒者仆射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改为冠军侯。皇帝又因为太后的原因,不想以谋逆的罪名诛杀窦宪,于是便挑选一些严厉出色的国相监督他们。窦宪回到封地,被逼迫自杀。

论说:卫青、霍去病依仗强大的汉朝军队,连年和匈奴作战,国家耗损过半,却并没有战胜狡猾的敌军,后世人犹且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终生俱付于此的缘故吗!窦宪带领羌胡军队以及边境地区聚集来的兵力,一举攻破了北方匈奴的宫廷。列举他的功绩,要比前代多得多,而后世人却没有称颂的,大多是因为放大了他之后的过失而抹去了他之前的功劳。

4、1.

选择

从事,致力于

2.

D

C

3.当时卫军放纵专横,赵豫逮捕其中特别横暴的人,用棍杖打完后再把他们发配到边关,众军于是安定顺从。他一心一意安抚人民,帮助百姓休养生息。

4.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5.赵豫关注民情,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减少重租,获得休养生息。

6.甲文中赵豫“患民俗多讼”“好言谕之”,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中赵豫居官慈惠,以民为重,作者意在通过对比赞美赵豫的仁爱为民,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推断。

(1)句子意思是“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简”选择,选拔;

(2)句子意思是“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务”从事,致力于。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解答时,要依据平时积累结合上下句和句子结构特点来分析。

(1)句子意思是“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联系前面的“专务益军”看,与“牵连”表意有关的是“征调”。故选D。

(2)句子意思是“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练习句子结构看,“爱”应该是名词,选“恩惠”的意思更合适。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恣横”,放纵专横;“执”,逮捕;“尤者”特别横暴的人;“杖”,名词作动词,用棍杖打;“配”,发配;“遂”,于是;“帖然”安定顺从的样子;“拊循”,安抚;“休息”,休养生息。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句中“良家子谨厚者”是定语后置句,意思应该是“谨厚的良家子”,该词组是名词性词组,做“择”的宾语,与“为吏”一起构成动词词组,表达完整语意,“为吏”后应停顿;“训以礼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形式,单独表意;“均徭节费”是由动宾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减吏员十之五”是又一动词词组,表明采取的另一措施。要求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故断句应为: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段落大意,找到问题对应的有效信息区间,再结合具体问题做分析。要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从情理上讲,需要找赵豫深得民心的做法。根据第②段文意,原因在“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的表述中,一是赵豫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使百姓都获得休养生息,二是减去“十之二三”的重租,他做到了关注民情,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

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通过阅读两则材料,把握内容要点,从人物言行和情节结构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写作意图。题干提示“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要求“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分析时主要围绕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来看,在甲文中,赵豫是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患民俗多讼”表现对民风的关注,“好言”表现他的平易,“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太守赵豫居官慈惠”这是正面交代。“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这个做法以及“因而获息者甚多”的结果和甲文相近。不同的是,乙文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形式,把“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拿来与赵豫进行对比,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的同时,突出了赵豫的仁爱为民。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

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有的被劝阻,多停止不再来起诉了。

起初与赵豫一同守郡的人,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都光明磊落有良好的政绩,赵豫更是因和乐平易著称。

松江太守赵豫在官任职慈爱仁惠。每每看见诉讼的人,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就告诉他们说曰“第二天来”。起初大家都笑他,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不知诉讼的人乘着一时的愤怒,经一夜气平,有时众人对他们劝解,因而事情得到平息的非常多。比之辗转推问,究得情实使人来而自名智慧过人明察的,他们的存在何异于天地!

5、1.D

2.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③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或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语言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逐句理解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辛辣”“极具讽刺性”程度过重,应该说语言整体是含蓄的,有些语句有讽刺意味。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对比手法的鉴赏能力。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此类题目答题一般分两步走:一、指出哪里运用对比手法,什么和什么对比。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颔联“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乱离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

颈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中“贫”“贵”,“陋巷”“豪家”可以看出是对比手法。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泪满缨”说明诗人十年流离不寻常,相遇故人泪潸潸;“开口笑”中既有无奈,亦含希望。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也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读来给人以唏嘘之感。

【点睛】

选择题是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6、人非生而知之者

叶上初阳干宿雨

心远地自偏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吾将上下而求索

纸上得来终觉浅

苒苒物华休

何当共剪西窗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初阳、宿雨、若出于吾、终觉浅、苒苒、物华、休、共剪。

7、 [例文1]

我认为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上网课,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校对网络教学的一种安排,是有利于学生们学习的。要求学生们上网课穿校服,第一能增强学生们上课的正式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第二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因为穿校服是学生身份的体现。同样老师上网课也要着正装,不能随意着装。所以在学生们上网课的这段时间,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一样,都是按着在校的要求和状态展开的,包括学生们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等等。上网课,与在学校上课唯一的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转换到了家里。而学生们上网课的学习效果,也超过

了学校之前的预期。

[例文2]

但是,虽有多个省区市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但零增长并不意味着零风险;尽管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还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形势告诉我们,疫情防控远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绝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谁无风暴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有刹住松劲侥幸的苗头,坚决不让疫情抬头,才能早日迎来战胜疫情的兆头。待到疫情过去,大家想去哪里都可以,想每天聚在一起都可以,想顿顿吃火锅撸串也没问题。只是,还要再克制一段时日,静待春暖花开、防疫胜利、一切如常。

【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材料,全面审清题意。针对材料一,可以提出为了提高学生上网课的专注度,形成一种仪式感,对学生形成无形中的一种监督,以助学习这样的观点;也可以认为学习效率的提高,不是一件衣服决定的,关键还是要靠个人;也可以二者结合进行论述。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对于材料二,第一段是列出了一些对疫情麻痹大意、侥幸松懈的现象;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委婉理解”,而学生在续写的时候要抓住续写开头的一个词“但是”,即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不认可、否定,围绕“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进行续写即可。

【点睛】

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悍。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首先要有鲜明的灵魂,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切忌无中心、言不由衷的拼凑式;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给人明快清晰之感,避免“杂乱无章”;再次是语言精练,杜绝废话。

8、《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

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王熙凤到贾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从后房进来。“角门”“后房”这些建筑称谓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异,门的名称、方向,房子的位置,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象征,可以说展现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分析。

9、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此言不无道理,就连曹孟德也曾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仅短暂而且渺小、脆弱,就像一根苇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匆匆几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日月不改,山河依旧,人却无一例外的都要走向衰老与死亡,葛然回首,我们都不禁会徒生感叹:人生啊,何其短暂!

其实这短暂的只是人的躯体和附着的财富、荣誉等,人其实是可以永恒不朽的,只不过是能让人永恒不朽的只有思想而已。

一个人可以用文字将他的思想记在纸上而永恒。法国伟大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即有思考才能表明我的存在,反之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多么尖锐而深刻!人与其它动物之区别说到底不就是人有思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人之所以能在躯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仍能永恒于世的不就是他的思想吗?

自投汨罗的屈原离开我们多久了?受极刑而苟活的司马迁离开我们多久了?期间多少“尔曹身与名俱灭”,为什么唯独他们“不废江河万古流”?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卢梭、培根、笛卡尔、孔子、孟子、鲁迅、孙中山一一这些震古烁今的名字何以永恒,因为他们著书立说,是思想使他们不朽。

我国古贤先哲曾将人生目标定为“三立”:立言、立人、立德。其中“立言”就是思想的结果;而“立人”、“立德”虽是行动的结果,但也是思想的产物。许多仁人志士就正是用他们的行动将思想刻在后人心中而永恒不朽。

古时的孟母、岳母、陶母,她们虽不曾被称为思想家,就是雷锋、李素丽、陆尔康等他们也不曾著书立说,甚至

没有什么只言片语传世,但他们以高尚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震撼了同时代的芸芸众生,并被后人们所传承,他们是思想上言的高标、行的伟人。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体カ再大,哪怕“カ拔山兮气盖世”,也是小而脆弱的,也只能成为有思想、有智慧之人的手下败将。人的体カ比不上许多动物,但人为什么被称为万物之灵呢?人是靠什么独步天下呢?思想与智慧是人之所以强大的根本所在。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他活着就已经死了,哪怕他将名字刻在石头上,也只能像刻在沙滩上一样,经不起历史的浪潮。

人生苦短,譬如苇草。但只要我们赋予它思想,它就不再短暂,不再渺小也不再脆弱。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者吧,或记于文字,或见于行动。

智慧让我们强大,思想让我们永恒。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材料有两部分,一是玩微信的心得,二是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分析两段文字可知,前者是拜读了太多别人的心得、体会,失去了自我;后者强调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据此,写作本文应围绕“思想”“思考”的话题展开,分析思想之于人的重要性,失去思想就失去的自我。

参考立意:1、学会思考,活出自我2、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3、用心的生活才能让自己产生思想的深度。

参考素材:

1、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的,在风霜雨雪、疾病灾难面前,人总是那么渺小,没有力量去挽回去改变。但是既然人是一根脆弱的苇草,那么思想的纤维不是可以让这苇草结实一些吗?

2、霍金是一根脆弱的苇草,禁在一张轮椅上近40年之久,他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来动。但是,他干了很多的事情,哪一件都很了不起。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册册的书籍出现在我们世人的眼前——《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入》《霍金讲演录一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一个躺在轮椅之上遥望星空的人,一根脆弱却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寥廓的宇宙里。

3、思想可使人超越于他的肉体而伟大,思想还可以使他超越于他的个人情感而伟大。英国思想家罗素,孤寂的童年并不影响他认真地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

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生。”是他响亮的回答。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这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4、有人说,我们不只是一些脆弱的苇草,我们更是一些平庸的苇草,是深深地沉湎于世俗的苇草,湿瀛瀛的叶片坠满了简单而低层的欲望,思想毫无意义。但是,请你做个热爱思想的人吧,确实,许多时候,思想并不能使我们在物质上变得富有,也不能满足我们永无休止的感官欲望,而且有时候还会使我们变得清贫和孤独,但是,它却可以使我们的理智赢得一种清醒,使我们的心灵从世俗的纷扰与诱惑中解脱出来,摒弃浮躁和虚荣,摒弃唯利是图。

5、当然,我们完全不必把思想看成是一种学问甚至是一种特权,因为,任何人都有思想的天赋与权利。而且,我们更不能把思想看成是与生活无关的事情,因为只有带着眼泪和欢笑用心生活着的人,才有可能去真正地思想。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或是凝望西风残照,或是散步在寂静的小径,或是小楼夜听春雨,或是坐看云起,或是等候在拥挤的公交站头,我们都可以静静地思想,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艺术,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等等。

结构示例:“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体:议论文。1-3段提出观点,人生短暂,但思想可以使人永恒;4-5提出人们可以借助文字记录思想使自己永恒;6段过渡,启下文人还可以通过行动记录思想而永恒;7段再例证,注意材料与论点的结合;8-9反面论证,突出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0-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

【点睛】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漆雕夏柳)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G20国家科技竞争格局之辩——人工智能专题》报告显示,G20国家除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土耳其,其他国家在近年来均发布或制定了人工智能相关战略或规划。其中, 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欧盟均发布了人工智能专项战略或规划, 而印度和韩国则发布了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相关的专项战略或规划, 其他国家如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虽未发布人工智能专项战略或规划,但是在其他的政府战略文件中均提及了人工智能技术, 并将其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不过,从研发人力资源和基础研究经费方面来看,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水平还是分出了高下。在这方面,《G20国家科技竞争格局之辩——人工智能专题》报告称,目前已经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英国、印度和加拿大等紧随其后,中国尚有差距”的竞争局面,相较美国,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储备、学术研究、产业研发力量、经费资助等仍有一定差距。

(摘编自《群雄逐鹿人工智能,中国该怎么赢》——《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随着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数据和计算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智能科技和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创造的智能化需求。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数据生态方面,而且表现在包括算法、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内的诸多领域和环节。

在数据生态方面,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占网民总数的97.5%;农村网民规模为2.09亿,占网民总数的 27.0%。

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2017年互联网应用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年增长率达到64.6%;手机外卖、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6.2%和29.7%;网民线下消费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由2016年的50.3%提升到65.5%,线下手机支付加速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地区网民使用线下手机支付的比例由2016年12月的31.7%提升到47.1%;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1.29亿,2.21亿人通过共享单车解决城市短距离交通出行需求。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如何更发展》——《光明日报》)

材料三:

“虽然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应用很广,但这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要研究新一代的基础理论。”潘云鹤说,60年前“人工智能”刚提出时的信息化基础是单个计算机,而现在传感器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的出现使得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人工智能的定义——‘让计算机变得和人一样聪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人的自然智能与机器智能终究不同,如何通过人机混合的脑机系统形成更强的智能,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是下一步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包含很多外国人没有提过的想法。我们应该结合国家的发展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理论,同时也跟踪全世界的先进理论。”潘云鹤说,“例如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是分开进行的,而人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合在一起进行的。如何将视觉、听觉、味觉等这些感觉和文字触觉融合在一起,中国人提出了跨媒体智能,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增强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领域,这都是实现从‘并跑’到‘领跑’所必需的。”

(摘编自《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在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和计算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各个国家人工智能相关战略或规划呈现出基于自身基础和优势的考量。

B.中国在智能科技等领域有多方面的创新,而出现于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智能化需求促进了智能科技与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中国智能领域的发展在数据生态、算法、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内的诸多领域和环节都有创新表现。

D.原有的人工智能理论已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中国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空间是通过脑机系统形成更智能的基础理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一些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发布了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或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B.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人工智能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缩小与部分国家的差距、未来还要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国家问题。

C.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将立足于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理论,也跟踪世界的先进理论。

D.我国尽管在人工智能领域与部分国家存在差距,但也提出了“领跑”所必需的跨媒体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理论。

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糕

他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

在他老家,清明糕也叫艾糍,即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做成的糍粑。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做艾糍祭祀祖先,且有这样的风俗:艾糍需阴间人“吃”过后,阳间人才可吃。有一次,他却抢先吃了。他趁母亲离开厨房,急忙伸手拿正在锅中蒸着的艾糍,想快速放入口里,结果粘在手上烫得他嗷嗷叫,拼命地甩,甩在了地板上。父亲闻声赶来,见状,顺手拿起灶旁的火烧棍,劈将过来,骂他败家,骂他逆祖先。

那是饥饿难耐的年代,但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痕,他归罪于父亲。

他却很感激母亲。是母亲常在父亲大打出手时救架,是母亲使他年年能饱清明糕口福。求学时,母亲亲自把清明糕送来;工作后,他带妻儿回去品尝,这让父母乐开了花,逢人便夸儿子孝顺。

现在,他已过不惑之年了,但吃清明糕的嗜好仍不减当年,尽管已经六子——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儿子、妻子登科,尽管把水中游的、地上爬的、空中飞的都尝遍。

儿子比他更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他揶揄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子什么传统节日都淡忘了,唯独清明节,总在念叨奶奶,要吃奶奶亲手做的清明糕。

但,今年吃不到了,因为,他母亲去年已去了阴间。

老家就剩父亲一个人了。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他不回去。他打电话给父亲,说儿子就要高考了,不回去了。

清明节那天一大早,在寄宿学校的儿子一起床就发信息给老爸,说很想吃清明糕,虽然不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了,但也要想方设法弄到老家的,哪怕特地开车回去到别人家里买。

这可难住他了。他何尝不想吃啊,但即使回去也买不到呀,父老乡亲的,可以送给你,就是不能卖给你。更何况像清明糕这些不起眼的食品,他们是不敢送给富贵人家的。

他只好跟妻子商量。妻子比他更急,又一次唠唠叨叨地说他是个十足的乡巴佬,遗传给儿子,喜欢吃那些脏兮兮的东西(她从不吃)。又说若儿子吃不上的话,就会闹情绪,就会影响高考复习,怎么办?咱们不能连这都满足不了他呀。

沉默,挠腮,踱步。

突然,妻子一拍脑袋说,哎呀,还是先去商场看看吧,这年月还有什么买不到的?买到送去先糊弄一下儿子便是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开着“奥迪”,载着妻子一起去买。走过一家又一家商场,转过一个又一个食品市场,甚至连街头巷尾摆的食摊都不放过,可是,没有。这个城市没有清明糕。不像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到处都是,琳琅满目。

他只好发信息向儿子解释道歉。

直到天黑,夫妻俩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

当走上楼梯转角时,他怔住了,昏暗中一个身影在他家门前。那人正用一块纸板往身边的塑料袋扇风,似乎在赶苍蝇。可这么干净的高楼,哪有苍蝇啊;又像在哄孩子睡觉,可哪里有孩子啊。那塑料袋到底装着什么呀?竟让他如此专注,如此虔诚。

好奇心促使他探头往塑料袋看,不禁“啊”的一声叫。

那老头竟是父亲!那塑料袋里装的竟是清明糕!

父亲看到他后急忙站起来,把塑料袋递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知道你爷俩喜欢吃这个,我学做的,你们回不来,我就过来了。这糕容易坏,坐了一上午车,来到了你们又不在家,我就找了块纸板给它扇风,防馊。你快点给我孙子送去吧,别让孩子等急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7年04月24日,作者:钟小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喜欢吃清明糕,介绍清明糕的做法和祭祀的风俗,交待了清明糕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B.小说描写他儿时抢吃清明糕被父亲骂的细节,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不满,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

C.工作后的他年年带妻儿回去品尝清明糕,使得父母逢人便夸他孝顺,从后文可知他不是真正的孝顺。

D.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结尾却写父亲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表现出浓浓的父爱。

2.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窦宪,字伯度。父勋被诛,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宪大震惧。后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宪性果急。初,永平时,谒者韩纡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后遣客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事发觉,太后怒,闭宪于内宫。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辞封,赐策许焉。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振旅还京师。于是大开仓府,劳赐士吏,其所将诸郡二千石子弟从征者,悉除太子舍人。兄弟四家竞修第宅,穷极工匠。

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遣耿夔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宪既负重劳,陵肆滋甚。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共图为杀害帝。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到国,迫令自杀。

论曰: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B.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C.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D.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诰命,皇帝赐予爵位或授予官职的诏令,有时也指受有封号的贵妇。

B.羌胡,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如称匈奴为“胡”。

C.三公,官名合称。周代已有此称,为最高辅政大臣,后有多种说法。

D.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指古代将军的府署,也用以泛称幕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宪北征匈奴,功绩高不可没。窦宪统率汉朝大军,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奠定了中国北疆新格局,功绩显赫。

B.窦宪仗势横行,不再被肃宗重用。窦宪仗势欺人,竟至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肃宗闻知,最终虽未治罪,但不再授予重权。

C.窦宪居功自傲,终被逼自杀。窦宪平定匈奴,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肃宗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以除之,最终窦宪被逼而自杀。

D.窦宪目无法纪,残忍报复父仇。谒者韩纡当年曾审判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令人将其子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莫不畏惮。

(2)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②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①,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③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④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⑤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获息者甚多。比之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②恺悌:和乐平易。③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简廷臣九人为知府(_____)(2)专务益军(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勾及姻戚同姓(_____)

.A.勾结 B.摄取 C.招引 D.征调

(2)留一履以识遗爱(_____)

.A.爱护 B.喜好 C.恩惠 D.吝惜

3.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4.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③②

5.根据第②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6.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诗意凄凉,字字酸楚

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6、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问君何能尔?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人抵观书先须熟读,________。(朱熹《熟读精思》)

(5))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屈原《离骚》)

(6)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是处红衰翠减,______。(晏殊《浣溪沙》)

(8)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战“疫”

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 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不少于150字)

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总结了玩微信的心得: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A

2.D

3.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世界主要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差距。②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诸多领域和环节的创新和巨大的数据生态。③材料三侧重于阐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将采取的举措——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规划。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原文“随着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数据和计算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可知,A项“数据和计算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表述一是缺乏大背景“随着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二是把“正在成为”说成“是”。

故选A。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提出了‘领跑’所必需的跨媒体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理论”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国人提出了跨媒体智能,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增强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领域”,D项表述把“领域”说成“理论”,偷换概念。

故选D。

3.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实际就是分析报道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从新闻具体内容人手,由内容推导出报道目的。

材料一具体讲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英国、印度和加拿大的等紧随其后,中国尚有差距”的竞争局面。

从“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数据生态方面,而且表现在包括算法、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内的诸多领域和环节”可知,材料二阐述中国在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诸多领域和环节的创新和巨大的数据生态。

从“如何通过人机混合的脑机系统形成更强的智能,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是下一步的发展空间。”“例如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是分开进行的,而人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合在一起进行的。如何将视觉、听觉、味觉等这些感觉和文字触觉融合在一起,中国人提出了跨媒体智能,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可知,材料三讲述的是中国对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规划。

2、1.B

2.①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②小说围绕“清明糕”谋篇布局,可以集中描写人物,使小说父子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从情节上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更好地突出了

父亲慈爱的形象。③从主题上来看,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的爱。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准确地分析与概括。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选项信息进行理解判断。

B项,“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错,母亲死后他不回家是因为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上的好处。这是一道考标题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个角度分析。1.标题的含义: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2、标题的作用。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题干已经提示考生“清明糕”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那么“清明糕”贯穿全文。小说并以此谋篇布局,情节的各个部分就与“清明糕”密不可分,小说先写“我”爱吃“清明糕”,偷吃“清明糕”,儿子比爱吃“清明糕”,买“清明糕”,父亲送来自己做的“清明糕”。所以,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小说围绕“清明糕”可以集中描写了“我”、父母亲,儿子等人物,母亲年年做“清明糕”给孩子吃,孩子工作后还年年送“清明糕”给儿孙们吃,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自己学做“清明糕”送给儿孙,所以,“清明糕”使小说赞美父子间浓郁而真挚的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情节和主题读者等角度分析。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这篇小说从结尾形式来看,即从情节方面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却又能在母亲去世后,父亲自己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这真是出人意料。父亲对孩子一直以来的深深的关爱,那么清明节送来清明糕自然又在情理之中。这也更加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浓浓的爱。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1.B

2.B

3.C

4.(1)兄弟二人被君王亲近信任,一同在宫中侍奉君王,赏赐颇多,恩宠尊贵日隆,没有人不畏惧忌惮。

(2)窦宪威望权势震慑朝廷,公卿们迎合旨意,奏请朝廷,使窦宪职位位居三公之上,太

傅之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强汉之众”指强大的汉朝军队,为名词短语,不可断开,由此可排除选项AC;“传”与后面的“其”构成动宾结构,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此处不可断开,“岂”表示难道,放于句首,前面需要断开,所以可排除选项D。

句子翻译:

卫青、霍去病依仗强大的汉朝军队,连年和匈奴作战,国家耗损过半,却并没有战胜狡猾的敌军,后世人犹且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终生俱付于此的缘故吗!窦宪带领羌胡军队以及边境地区聚集来的兵力,一举攻破了北方匈奴的宫廷。

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南部”错误,应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辨析。

C项,“肃宗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以除之”错误,根据文章“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共图为杀害帝。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此处应该是“和帝”,而非“肃宗”;且皇帝与中常侍郑众定计欲除掉的,并非窦宪,

而是郭举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亲幸”,被动,指被亲近信任;“宫省”,皇宫、宫禁;“畏惮”,畏惧、忌惮。(2)中,“震”,震慑、震动;“希”,动词,揣摩、迎合;“次”,排列。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窦宪,字伯度。他的父亲窦勋被杀,窦宪自小便成了孤儿。建初二年,他的妹妹被册立为皇后,任命窦宪为郎官,后又升迁为侍中、虎贵中郎将;弟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二人都受到了皇帝的亲幸,一起在宫中侍奉,赏赐无数,荣宠日盛,自王侯、公主到阴、马各个皇后家族,没有不畏惧忌惮的。窦宪仗着宫中的权势,便以低贱的价格强行夺取了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畏惧逼迫,不敢计较。后来肃宗的车驾经过园子,用手指着园子问窦宪,窦宪语塞无法应对。后来事情被察觉,皇帝大怒,召见窦宪并责备他。此后虽然没有判定窦宪的罪过,但也不再对他委以重任了。和帝即位,太后掌管政权,任命窦宪为侍中,掌管宫内机密要事,宣布诏令。内外协调依附,没有产生嫌隙。

窦宪性情比较暴躁。起初,永平年间,谒者韩纡曾经审理他父亲窦勋的案件,于是窦宪便派遣刺客杀了韩纡的儿子,以其儿子的头颅来祭祀窦勋的坟。后派遣刺客在屯兵宿卫的地方杀了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事情真相被发觉,太后震怒,将窦宪幽禁在内宫。窦宪担心被杀,便自行请求带兵攻打匈奴以此救赎自己的罪过。当时恰好南单于请求出兵北伐匈奴,于是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金官印紫绶带,属官则依据司空的编制,任命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召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等十二郡的骑士,以及羌胡兵出塞。第二年,和北单于在稽落山交战,大破北单于的军队,敌军阵营崩溃,北单于逃走,追击敌军各个营部。窦宪、耿秉便登上燕然山,和边塞相距三千多里,在石头上刻下此次的功劳,记录下汉室的威德,并命令班固为此作了铭文。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诏让中郎将拿着符节前往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执意推辞,朝廷又赏赐策书加以赞许。旧时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下,设置属官时要依照太尉的编制。窦宪权震朝廷,公卿们也都看着在上者的意思曲意迎合,上奏窦宪的职位应该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窦宪休整军队返回京师。于是大开仓府,慰劳赏赐将士,他所带领的各个郡守的子弟,全部得到了太子舍人的职位。兄弟四家竞相休整府邸,穷极工匠。

窦宪因为北匈奴的势力薄弱,便想要将它消灭。第二年,派遣耿夔等人带兵在金微山攻打北匈奴,并大破北匈奴军,俘虏敌军众多。窦宪平定匈奴之后,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类的

人,都被安置在幕府,主要掌管文章之类的工作。刺史、守令大多出于他的门下。由此朝臣震慑,望风秉承他的旨意。

窦宪依仗着自己功劳巨大,骄横放纵得越来越厉害。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图谋弑杀皇帝。皇帝私下里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于是便和亲近的中常侍郑众商议诛杀他们的策略。后又派遣谒者仆射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改为冠军侯。皇帝又因为太后的原因,不想以谋逆的罪名诛杀窦宪,于是便挑选一些严厉出色的国相监督他们。窦宪回到封地,被逼迫自杀。

论说:卫青、霍去病依仗强大的汉朝军队,连年和匈奴作战,国家耗损过半,却并没有战胜狡猾的敌军,后世人犹且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终生俱付于此的缘故吗!窦宪带领羌胡军队以及边境地区聚集来的兵力,一举攻破了北方匈奴的宫廷。列举他的功绩,要比前代多得多,而后世人却没有称颂的,大多是因为放大了他之后的过失而抹去了他之前的功劳。

4、1.

选择

从事,致力于

2.

D

C

3.当时卫军放纵专横,赵豫逮捕其中特别横暴的人,用棍杖打完后再把他们发配到边关,众军于是安定顺从。他一心一意安抚人民,帮助百姓休养生息。

4.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5.赵豫关注民情,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减少重租,获得休养生息。

6.甲文中赵豫“患民俗多讼”“好言谕之”,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中赵豫居官慈惠,以民为重,作者意在通过对比赞美赵豫的仁爱为民,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推断。

(1)句子意思是“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简”选择,选拔;

(2)句子意思是“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务”从事,致力于。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解答时,要依据平时积累结合上下句和句子结构特点来分析。

(1)句子意思是“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联系前面的“专务益军”看,与“牵连”表意有关的是“征调”。故选D。

(2)句子意思是“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练习句子结构看,“爱”应该是名词,选“恩惠”的意思更合适。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恣横”,放纵专横;“执”,逮捕;“尤者”特别横暴的人;“杖”,名词作动词,用棍杖打;“配”,发配;“遂”,于是;“帖然”安定顺从的样子;“拊循”,安抚;“休息”,休养生息。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句中“良家子谨厚者”是定语后置句,意思应该是“谨厚的良家子”,该词组是名词性词组,做“择”的宾语,与“为吏”一起构成动词词组,表达完整语意,“为吏”后应停顿;“训以礼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形式,单独表意;“均徭节费”是由动宾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减吏员十之五”是又一动词词组,表明采取的另一措施。要求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故断句应为: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段落大意,找到问题对应的有效信息区间,再结合具体问题做分析。要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从情理上讲,需要找赵豫深得民心的做法。根据第②段文意,原因在“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的表述中,一是赵豫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使百姓都获得休养生息,二是减去“十之二三”的重租,他做到了关注民情,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

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通过阅读两则材料,把握内容要点,从人物言行和情节结构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写作意图。题干提示“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要求“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分析时主要围绕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来看,在甲文中,赵豫是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患民俗多讼”表现对民风的关注,“好言”表现他的平易,“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太守赵豫居官慈惠”这是正面交代。“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这个做法以及“因而获息者甚多”的结果和甲文相近。不同的是,乙文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形式,把“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拿来与赵豫进行对比,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的同时,突出了赵豫的仁爱为民。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

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有的被劝阻,多停止不再来起诉了。

起初与赵豫一同守郡的人,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都光明磊落有良好的政绩,赵豫更是因和乐平易著称。

松江太守赵豫在官任职慈爱仁惠。每每看见诉讼的人,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就告诉他们说曰“第二天来”。起初大家都笑他,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不知诉讼的人乘着一时的愤怒,经一夜气平,有时众人对他们劝解,因而事情得到平息的非常多。比之辗转推问,究得情实使人来而自名智慧过人明察的,他们的存在何异于天地!

5、1.D

2.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③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或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语言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逐句理解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辛辣”“极具讽刺性”程度过重,应该说语言整体是含蓄的,有些语句有讽刺意味。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对比手法的鉴赏能力。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此类题目答题一般分两步走:一、指出哪里运用对比手法,什么和什么对比。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颔联“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乱离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

颈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中“贫”“贵”,“陋巷”“豪家”可以看出是对比手法。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泪满缨”说明诗人十年流离不寻常,相遇故人泪潸潸;“开口笑”中既有无奈,亦含希望。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也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读来给人以唏嘘之感。

【点睛】

选择题是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6、人非生而知之者

叶上初阳干宿雨

心远地自偏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吾将上下而求索

纸上得来终觉浅

苒苒物华休

何当共剪西窗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初阳、宿雨、若出于吾、终觉浅、苒苒、物华、休、共剪。

7、 [例文1]

我认为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上网课,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校对网络教学的一种安排,是有利于学生们学习的。要求学生们上网课穿校服,第一能增强学生们上课的正式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第二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因为穿校服是学生身份的体现。同样老师上网课也要着正装,不能随意着装。所以在学生们上网课的这段时间,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一样,都是按着在校的要求和状态展开的,包括学生们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等等。上网课,与在学校上课唯一的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转换到了家里。而学生们上网课的学习效果,也超过

了学校之前的预期。

[例文2]

但是,虽有多个省区市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但零增长并不意味着零风险;尽管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还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形势告诉我们,疫情防控远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绝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谁无风暴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有刹住松劲侥幸的苗头,坚决不让疫情抬头,才能早日迎来战胜疫情的兆头。待到疫情过去,大家想去哪里都可以,想每天聚在一起都可以,想顿顿吃火锅撸串也没问题。只是,还要再克制一段时日,静待春暖花开、防疫胜利、一切如常。

【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材料,全面审清题意。针对材料一,可以提出为了提高学生上网课的专注度,形成一种仪式感,对学生形成无形中的一种监督,以助学习这样的观点;也可以认为学习效率的提高,不是一件衣服决定的,关键还是要靠个人;也可以二者结合进行论述。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对于材料二,第一段是列出了一些对疫情麻痹大意、侥幸松懈的现象;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委婉理解”,而学生在续写的时候要抓住续写开头的一个词“但是”,即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不认可、否定,围绕“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进行续写即可。

【点睛】

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悍。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首先要有鲜明的灵魂,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切忌无中心、言不由衷的拼凑式;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给人明快清晰之感,避免“杂乱无章”;再次是语言精练,杜绝废话。

8、《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

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王熙凤到贾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从后房进来。“角门”“后房”这些建筑称谓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异,门的名称、方向,房子的位置,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象征,可以说展现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分析。

9、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此言不无道理,就连曹孟德也曾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仅短暂而且渺小、脆弱,就像一根苇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匆匆几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日月不改,山河依旧,人却无一例外的都要走向衰老与死亡,葛然回首,我们都不禁会徒生感叹:人生啊,何其短暂!

其实这短暂的只是人的躯体和附着的财富、荣誉等,人其实是可以永恒不朽的,只不过是能让人永恒不朽的只有思想而已。

一个人可以用文字将他的思想记在纸上而永恒。法国伟大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即有思考才能表明我的存在,反之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多么尖锐而深刻!人与其它动物之区别说到底不就是人有思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人之所以能在躯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仍能永恒于世的不就是他的思想吗?

自投汨罗的屈原离开我们多久了?受极刑而苟活的司马迁离开我们多久了?期间多少“尔曹身与名俱灭”,为什么唯独他们“不废江河万古流”?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卢梭、培根、笛卡尔、孔子、孟子、鲁迅、孙中山一一这些震古烁今的名字何以永恒,因为他们著书立说,是思想使他们不朽。

我国古贤先哲曾将人生目标定为“三立”:立言、立人、立德。其中“立言”就是思想的结果;而“立人”、“立德”虽是行动的结果,但也是思想的产物。许多仁人志士就正是用他们的行动将思想刻在后人心中而永恒不朽。

古时的孟母、岳母、陶母,她们虽不曾被称为思想家,就是雷锋、李素丽、陆尔康等他们也不曾著书立说,甚至

没有什么只言片语传世,但他们以高尚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震撼了同时代的芸芸众生,并被后人们所传承,他们是思想上言的高标、行的伟人。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体カ再大,哪怕“カ拔山兮气盖世”,也是小而脆弱的,也只能成为有思想、有智慧之人的手下败将。人的体カ比不上许多动物,但人为什么被称为万物之灵呢?人是靠什么独步天下呢?思想与智慧是人之所以强大的根本所在。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他活着就已经死了,哪怕他将名字刻在石头上,也只能像刻在沙滩上一样,经不起历史的浪潮。

人生苦短,譬如苇草。但只要我们赋予它思想,它就不再短暂,不再渺小也不再脆弱。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者吧,或记于文字,或见于行动。

智慧让我们强大,思想让我们永恒。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材料有两部分,一是玩微信的心得,二是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分析两段文字可知,前者是拜读了太多别人的心得、体会,失去了自我;后者强调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据此,写作本文应围绕“思想”“思考”的话题展开,分析思想之于人的重要性,失去思想就失去的自我。

参考立意:1、学会思考,活出自我2、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3、用心的生活才能让自己产生思想的深度。

参考素材:

1、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的,在风霜雨雪、疾病灾难面前,人总是那么渺小,没有力量去挽回去改变。但是既然人是一根脆弱的苇草,那么思想的纤维不是可以让这苇草结实一些吗?

2、霍金是一根脆弱的苇草,禁在一张轮椅上近40年之久,他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来动。但是,他干了很多的事情,哪一件都很了不起。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册册的书籍出现在我们世人的眼前——《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入》《霍金讲演录一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一个躺在轮椅之上遥望星空的人,一根脆弱却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寥廓的宇宙里。

3、思想可使人超越于他的肉体而伟大,思想还可以使他超越于他的个人情感而伟大。英国思想家罗素,孤寂的童年并不影响他认真地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

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生。”是他响亮的回答。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这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4、有人说,我们不只是一些脆弱的苇草,我们更是一些平庸的苇草,是深深地沉湎于世俗的苇草,湿瀛瀛的叶片坠满了简单而低层的欲望,思想毫无意义。但是,请你做个热爱思想的人吧,确实,许多时候,思想并不能使我们在物质上变得富有,也不能满足我们永无休止的感官欲望,而且有时候还会使我们变得清贫和孤独,但是,它却可以使我们的理智赢得一种清醒,使我们的心灵从世俗的纷扰与诱惑中解脱出来,摒弃浮躁和虚荣,摒弃唯利是图。

5、当然,我们完全不必把思想看成是一种学问甚至是一种特权,因为,任何人都有思想的天赋与权利。而且,我们更不能把思想看成是与生活无关的事情,因为只有带着眼泪和欢笑用心生活着的人,才有可能去真正地思想。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或是凝望西风残照,或是散步在寂静的小径,或是小楼夜听春雨,或是坐看云起,或是等候在拥挤的公交站头,我们都可以静静地思想,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艺术,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等等。

结构示例:“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体:议论文。1-3段提出观点,人生短暂,但思想可以使人永恒;4-5提出人们可以借助文字记录思想使自己永恒;6段过渡,启下文人还可以通过行动记录思想而永恒;7段再例证,注意材料与论点的结合;8-9反面论证,突出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0-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

【点睛】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