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杞小瑜)
[前言]
一体机这个概念并非新鲜,苹果1984年推出的Mac电脑采用的就是一体机的设计理念,不过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一体机,仍是从iMac G3开始,从98年至今已经走过近10个年头。
随着CPU功耗的降低和产品设计的改良,一体机大有成为介于传统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产品的可能。与传统台式机相较,一体机的加倍美观,而且具有必然便携性。
与笔记本相较,在占用相近的桌面情况下,一体机可以提供更为宽敞的屏幕。
但是目前一体机整体市场还基本处于一个初始的阶段,仅占全球PC市场2%的分额。据预测2015年一体机在全球PC市场的分额将上升到7%,同时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All-in-One的阵营里来。这次我们将对iMac24英寸版本进行详细的拆解,并深入了解其设计理念及特点,并且将其与之前几代iMac,以及目前市售的所有All-in-One产品做一对比。
[苹果iMac产品线演变]要想真正了解苹果的电脑的设计理念,首先要了解iMac产品线的历史。1998年8月15日iMac G3登场,一体式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多达13种颜色令人们亲切的称它为“软糖”。
2002年1月iMac G4又以其高超的工业设计水准亮相 ,台灯电脑成为iMac G4代名词,同时发布的有17英寸,19英寸显示器两款。两年后,iMac G5面世,这也是现在所销售的iMac最新一代一体式电脑的雏形。
G5带有浓郁的iPod风格,而那个时候iPod已经开始风靡全球,这款产品自然也颇受好评,屏幕尺寸提高到17英寸与20英寸。不过伴随着PowerPC970芯片逐渐走到尽头,
Intel核心的iMac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2006年,iMac Intel核心版本推出,并随后将屏幕尺寸提高至24英寸,并在2007年中的时候停止了17英寸产品线。目前CPU核心提升到最新的Core 2 Duo T7700,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新一代iMac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料,这也令iMac更加纤细。
iMac 十年间产品更替历程 那么在内部结构上,iMac的最新产品又是如何设计的,下面我们就来对它进行逐步的拆解。
[螺丝完全隐藏]
在iMac的评测文章中咱们提到,整个外表只有一颗螺丝,位于改换内存的挡板上面。而且拧下这颗螺丝是不能拆卸外壳的,也就是说其他所有螺丝都隐藏在屏幕和机身内部。若是想拆开它,第一步,也是拆解超级重要的一步,就是揭开它的屏幕。
首先通过吸盘将液晶面板外面的保护屏拉起,这个操作可以从一个角落开始,然后均匀使劲使保护屏周围同时离开,即可拆卸下来。
在保护屏幕上方,有四个金属触点,只是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
拿下保护面板后,即可看到固定螺丝,拿下铝合金外壳,主机下方的部件就显露出来
在iMac正面上方配备一枚130W像素的摄像头,为了前面视觉的整体效果,声音孔留在了外壳的正上方
整个铝合金外壳重约898克,右边图片红色圆圈中的部份是金属磁铁,而保护屏幕周围的铁条就是通过磁力与金属框架紧密结合,这就是iMac独特的固定方式。
[主机下方部件布局]
打开外壳及保护面板并非会失去质保,不过必然要保护好面板避免划伤及沾染污垢。从评测文章中可以看到这个状态下系统也是可以运行的,如果做好准备,那么就可以继续拆解了。
这里可以看到两个内存插槽,内存是 iMac唯一可以进行升级的配件。主板北桥散热片上方是红外接口,其通过外壳上苹果LOGO处非金属材料进行通信。这个层面只能看到主板的一角,继续深切需要拆卸液晶面板。
在主机下方可以看到两个音箱,这是需要拆卸面板后才能掏出的。其左右音箱并非是对称设计,而是利用周边的可用容积,充分扩充箱体,因此造成了外形差别。单元上面利用了纸盆与金属盆的结合,无论音色、音域、和反映速度等都会表现更为全面,在声卡芯片方面iMac配备的是Realtek ALC885 (接口只支持2.1声道)。音箱发生时,声波将与铝合金前外壳直接撞击,实际试听中感觉声音表现比较通透。集成在内部的音箱要受到很多限制,不过看得出iMac的设计仍是通过仔细推敲的。在后面章节可以看到这对音箱与上一代产品的设计差别。
[iMac 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在整个配置中可能是价钱最为昂贵的一部份,24英寸也是目前所有品牌All-in-One产品中尺寸最大的。
面板本身具有金属背板及周围金属条,保证自身强度的同时,也能够对整个机壳起到必然的支撑作用。
从面板的参数可以看到,这块面板来自S。下面是根据官方出具的参数资料。
按照面板型号资料,这块24英寸面板应为LPL S-IPS面板,响应时间为12毫秒。实际称重为2830克左右,是24英寸面板中较轻的一款。主流的24英寸面板的还有AUO
P-MVA、CMO S-MVA、Samsung PVA等产品,LPL S-IP相对比较常见。根据苹果的参数,iMac20英寸产品的屏幕应该采用的为LG PHILIPS LM201WE3 TN面板,响应时间5毫秒。
下面是iMac 24英寸实拍的一组图片:
[主板布局]
主板位于主机中下部,主板名称为Apple Mac-F42386C8
主板正面散布着散布着内存插槽、Intel Crestline-PM PM965北桥芯片(银色散热片下)、蓝牙模块(右下角)、无线网卡等。主板背面有Mobile DualCore Intel Core 2 Duo
T7700处置器,Intel 82801HBM ICH8-DO南桥芯片,ATI Mobility Radeon HD 2600Pro显卡等。
扩展接口与Broadcom 802.11n Network Adapter无线网卡
[其他主要配件]
WDC WD3200AAJS-40RYA0 320G硬盘(8MB Cache、SATA-II)。在硬盘和光驱上面都有一个温度探测装置,牢固地粘在硬盘及光驱表面,负责将温度数据传输至主板监控电路。物理探测方案可以真实的反映运行的环境,也说明了iMac对温度控制考虑的十分全面。
MATsh*tA DVD-R UJ-85J 吸入式DVD刻录机(DVD+R9:4x, DVD-R9:4x,
DVD+RW:8x/8x, DVD-RW:8x/6x, DVD-RAM:5x, DVD-ROM:8x, CD:24x/16x/24x
DVD+RW/DVD-RW/DVD-RAM)
台达ADP-240AFB宽幅输入240W电源,+12.1V最大电流14.2A
[散热系统]
CPU背板正反螺丝空位各有一枚保修贴纸 北桥采用铝制散热片被动式散热
CPU与显卡均为双热管散热,共享一个铜质散热排。热管与吸热底面为一体式,采用回流焊工艺连接。每一个散热器上都有一枚温度探头对底座温度进行监控。
整个散热系统有三个涡轮风扇带动空气的流动,风扇采用胶钉固定,避免震动产生的噪音,同时每一个散热器上也有一个Ti TMP75双线接口数字温度传感器,精度±2.0摄氏度(-40摄氏度—+125摄氏度)。
[散热整体分析及测量]
观查散热的整体布局,左下方风扇负责CPU、显卡散热,右边风扇负责右测的空气流动
拿掉主板后,可以看到在中间位置主板下面有一个风扇负责硬盘的散热。由于背面材质为非金属,因此在内部铺设金属隔离层(银色部份)实现防电磁泄露。
中部风扇负责对硬盘部份进行散热,每一个风扇的传感单元都会连接至主板上面,温度数字信息由专门的芯片分析,通过对每个风扇的电压控制达到对风扇调速的目的,进而在静音与散热之间取得平衡。
不同的三个位置风散由三个著名厂商提供,通过计算,别离可以提供7.8W、2.6W、5.76W的输入功率,其中SUNON采用Maglev轴承能量转换效率会较高,但整体有效功率应低于其它两个。其中左侧AVC风扇负责主要发烧源CPU与显卡的排热,因此压力最大。
咱们可以注意到此刻iMac已经可以利用T7700处置器,而显卡选择上仍然没有超过RV630或G73核心,说明此刻显卡发烧量已经成为更大的难题。从iMac的整体散热设计
来看,CPU与显卡的一体式散热在必然程度上制约了选择更高功耗的显示核心。而右边散热体系的最大负载应该还有很多余量,因此,若是能将显卡散热导入右边散热区域,将会有所冲破。不过这必将要更改整体的布局,来知足新的散热风路的需要。下面的温度(红外测温计)测量可以更好的说明热量的散布。
到这里最新一代的iMac的拆解工作已经结束,下面针对Apple之前推出的三代iMac产品做一个整体的对比。
[新老iMac内部设计对比]
首先来看一下新老iMac在外形尺寸上面的参数:
从这张表来看,新老产品在外型尺寸上转变并非大,外观方眼前面几代产品也大体一致。不过从iMac iSight版本开始,iMac已经开始瘦身,iMac G5 iSight 20英寸产品要薄于老版本的iMac G5 。Kodawarisan网站对前面几款iMac产品进行了拆解,这里借用这些图片与最新iMac24英寸型号进行对比。(注:前面三张Kodawarisan网站图片均为20英寸iMac机型)
Apple为iMac G5 iSight做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全新的视频影院模式、配套Front
Row软件和第一款苹果多键鼠标等特性。内部结构也从原来的后开盖设计转变成前面开盖的设计。内存插槽也调整至机械下端,并可以更简单的进行改换。同时电源由主机下方移动到上方,而且与CPU散热器共享散热通道,这一切可谓奠定了未来几代iMac的基础。
相较上一代产品,从外表看铝合金材质的利用与原来白色外壳差别明显,而内部设计上最新iMac改动的地方并非多。从整体上来看,独立mini PCI-E显卡系统从头设计了散热模块,电源部份与音箱部份也做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下面就从这几个细节进行一下对比。
由于新iMac采用铝合金外壳,在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电磁泄露,之前版本需要在下面面板处进行防电磁处置。
发声单元的尺寸与数量都有增加,之前设计能量向下传递,借助与电脑桌进行谐振。新版本借助金属面板的刚性直接进行共振与声波的传递。
新的散热系统一样工艺精致,而且增加了显卡散热部份,散热排尺寸也有所加大。独立显卡设计增加了iMac配置的灵活性。
下面我们搜集了近期发布或者即将发布的All-in-One产品,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比较下它们之间的不同。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杞小瑜)
[前言]
一体机这个概念并非新鲜,苹果1984年推出的Mac电脑采用的就是一体机的设计理念,不过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一体机,仍是从iMac G3开始,从98年至今已经走过近10个年头。
随着CPU功耗的降低和产品设计的改良,一体机大有成为介于传统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产品的可能。与传统台式机相较,一体机的加倍美观,而且具有必然便携性。
与笔记本相较,在占用相近的桌面情况下,一体机可以提供更为宽敞的屏幕。
但是目前一体机整体市场还基本处于一个初始的阶段,仅占全球PC市场2%的分额。据预测2015年一体机在全球PC市场的分额将上升到7%,同时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All-in-One的阵营里来。这次我们将对iMac24英寸版本进行详细的拆解,并深入了解其设计理念及特点,并且将其与之前几代iMac,以及目前市售的所有All-in-One产品做一对比。
[苹果iMac产品线演变]要想真正了解苹果的电脑的设计理念,首先要了解iMac产品线的历史。1998年8月15日iMac G3登场,一体式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多达13种颜色令人们亲切的称它为“软糖”。
2002年1月iMac G4又以其高超的工业设计水准亮相 ,台灯电脑成为iMac G4代名词,同时发布的有17英寸,19英寸显示器两款。两年后,iMac G5面世,这也是现在所销售的iMac最新一代一体式电脑的雏形。
G5带有浓郁的iPod风格,而那个时候iPod已经开始风靡全球,这款产品自然也颇受好评,屏幕尺寸提高到17英寸与20英寸。不过伴随着PowerPC970芯片逐渐走到尽头,
Intel核心的iMac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2006年,iMac Intel核心版本推出,并随后将屏幕尺寸提高至24英寸,并在2007年中的时候停止了17英寸产品线。目前CPU核心提升到最新的Core 2 Duo T7700,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新一代iMac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料,这也令iMac更加纤细。
iMac 十年间产品更替历程 那么在内部结构上,iMac的最新产品又是如何设计的,下面我们就来对它进行逐步的拆解。
[螺丝完全隐藏]
在iMac的评测文章中咱们提到,整个外表只有一颗螺丝,位于改换内存的挡板上面。而且拧下这颗螺丝是不能拆卸外壳的,也就是说其他所有螺丝都隐藏在屏幕和机身内部。若是想拆开它,第一步,也是拆解超级重要的一步,就是揭开它的屏幕。
首先通过吸盘将液晶面板外面的保护屏拉起,这个操作可以从一个角落开始,然后均匀使劲使保护屏周围同时离开,即可拆卸下来。
在保护屏幕上方,有四个金属触点,只是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
拿下保护面板后,即可看到固定螺丝,拿下铝合金外壳,主机下方的部件就显露出来
在iMac正面上方配备一枚130W像素的摄像头,为了前面视觉的整体效果,声音孔留在了外壳的正上方
整个铝合金外壳重约898克,右边图片红色圆圈中的部份是金属磁铁,而保护屏幕周围的铁条就是通过磁力与金属框架紧密结合,这就是iMac独特的固定方式。
[主机下方部件布局]
打开外壳及保护面板并非会失去质保,不过必然要保护好面板避免划伤及沾染污垢。从评测文章中可以看到这个状态下系统也是可以运行的,如果做好准备,那么就可以继续拆解了。
这里可以看到两个内存插槽,内存是 iMac唯一可以进行升级的配件。主板北桥散热片上方是红外接口,其通过外壳上苹果LOGO处非金属材料进行通信。这个层面只能看到主板的一角,继续深切需要拆卸液晶面板。
在主机下方可以看到两个音箱,这是需要拆卸面板后才能掏出的。其左右音箱并非是对称设计,而是利用周边的可用容积,充分扩充箱体,因此造成了外形差别。单元上面利用了纸盆与金属盆的结合,无论音色、音域、和反映速度等都会表现更为全面,在声卡芯片方面iMac配备的是Realtek ALC885 (接口只支持2.1声道)。音箱发生时,声波将与铝合金前外壳直接撞击,实际试听中感觉声音表现比较通透。集成在内部的音箱要受到很多限制,不过看得出iMac的设计仍是通过仔细推敲的。在后面章节可以看到这对音箱与上一代产品的设计差别。
[iMac 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在整个配置中可能是价钱最为昂贵的一部份,24英寸也是目前所有品牌All-in-One产品中尺寸最大的。
面板本身具有金属背板及周围金属条,保证自身强度的同时,也能够对整个机壳起到必然的支撑作用。
从面板的参数可以看到,这块面板来自S。下面是根据官方出具的参数资料。
按照面板型号资料,这块24英寸面板应为LPL S-IPS面板,响应时间为12毫秒。实际称重为2830克左右,是24英寸面板中较轻的一款。主流的24英寸面板的还有AUO
P-MVA、CMO S-MVA、Samsung PVA等产品,LPL S-IP相对比较常见。根据苹果的参数,iMac20英寸产品的屏幕应该采用的为LG PHILIPS LM201WE3 TN面板,响应时间5毫秒。
下面是iMac 24英寸实拍的一组图片:
[主板布局]
主板位于主机中下部,主板名称为Apple Mac-F42386C8
主板正面散布着散布着内存插槽、Intel Crestline-PM PM965北桥芯片(银色散热片下)、蓝牙模块(右下角)、无线网卡等。主板背面有Mobile DualCore Intel Core 2 Duo
T7700处置器,Intel 82801HBM ICH8-DO南桥芯片,ATI Mobility Radeon HD 2600Pro显卡等。
扩展接口与Broadcom 802.11n Network Adapter无线网卡
[其他主要配件]
WDC WD3200AAJS-40RYA0 320G硬盘(8MB Cache、SATA-II)。在硬盘和光驱上面都有一个温度探测装置,牢固地粘在硬盘及光驱表面,负责将温度数据传输至主板监控电路。物理探测方案可以真实的反映运行的环境,也说明了iMac对温度控制考虑的十分全面。
MATsh*tA DVD-R UJ-85J 吸入式DVD刻录机(DVD+R9:4x, DVD-R9:4x,
DVD+RW:8x/8x, DVD-RW:8x/6x, DVD-RAM:5x, DVD-ROM:8x, CD:24x/16x/24x
DVD+RW/DVD-RW/DVD-RAM)
台达ADP-240AFB宽幅输入240W电源,+12.1V最大电流14.2A
[散热系统]
CPU背板正反螺丝空位各有一枚保修贴纸 北桥采用铝制散热片被动式散热
CPU与显卡均为双热管散热,共享一个铜质散热排。热管与吸热底面为一体式,采用回流焊工艺连接。每一个散热器上都有一枚温度探头对底座温度进行监控。
整个散热系统有三个涡轮风扇带动空气的流动,风扇采用胶钉固定,避免震动产生的噪音,同时每一个散热器上也有一个Ti TMP75双线接口数字温度传感器,精度±2.0摄氏度(-40摄氏度—+125摄氏度)。
[散热整体分析及测量]
观查散热的整体布局,左下方风扇负责CPU、显卡散热,右边风扇负责右测的空气流动
拿掉主板后,可以看到在中间位置主板下面有一个风扇负责硬盘的散热。由于背面材质为非金属,因此在内部铺设金属隔离层(银色部份)实现防电磁泄露。
中部风扇负责对硬盘部份进行散热,每一个风扇的传感单元都会连接至主板上面,温度数字信息由专门的芯片分析,通过对每个风扇的电压控制达到对风扇调速的目的,进而在静音与散热之间取得平衡。
不同的三个位置风散由三个著名厂商提供,通过计算,别离可以提供7.8W、2.6W、5.76W的输入功率,其中SUNON采用Maglev轴承能量转换效率会较高,但整体有效功率应低于其它两个。其中左侧AVC风扇负责主要发烧源CPU与显卡的排热,因此压力最大。
咱们可以注意到此刻iMac已经可以利用T7700处置器,而显卡选择上仍然没有超过RV630或G73核心,说明此刻显卡发烧量已经成为更大的难题。从iMac的整体散热设计
来看,CPU与显卡的一体式散热在必然程度上制约了选择更高功耗的显示核心。而右边散热体系的最大负载应该还有很多余量,因此,若是能将显卡散热导入右边散热区域,将会有所冲破。不过这必将要更改整体的布局,来知足新的散热风路的需要。下面的温度(红外测温计)测量可以更好的说明热量的散布。
到这里最新一代的iMac的拆解工作已经结束,下面针对Apple之前推出的三代iMac产品做一个整体的对比。
[新老iMac内部设计对比]
首先来看一下新老iMac在外形尺寸上面的参数:
从这张表来看,新老产品在外型尺寸上转变并非大,外观方眼前面几代产品也大体一致。不过从iMac iSight版本开始,iMac已经开始瘦身,iMac G5 iSight 20英寸产品要薄于老版本的iMac G5 。Kodawarisan网站对前面几款iMac产品进行了拆解,这里借用这些图片与最新iMac24英寸型号进行对比。(注:前面三张Kodawarisan网站图片均为20英寸iMac机型)
Apple为iMac G5 iSight做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全新的视频影院模式、配套Front
Row软件和第一款苹果多键鼠标等特性。内部结构也从原来的后开盖设计转变成前面开盖的设计。内存插槽也调整至机械下端,并可以更简单的进行改换。同时电源由主机下方移动到上方,而且与CPU散热器共享散热通道,这一切可谓奠定了未来几代iMac的基础。
相较上一代产品,从外表看铝合金材质的利用与原来白色外壳差别明显,而内部设计上最新iMac改动的地方并非多。从整体上来看,独立mini PCI-E显卡系统从头设计了散热模块,电源部份与音箱部份也做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下面就从这几个细节进行一下对比。
由于新iMac采用铝合金外壳,在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电磁泄露,之前版本需要在下面面板处进行防电磁处置。
发声单元的尺寸与数量都有增加,之前设计能量向下传递,借助与电脑桌进行谐振。新版本借助金属面板的刚性直接进行共振与声波的传递。
新的散热系统一样工艺精致,而且增加了显卡散热部份,散热排尺寸也有所加大。独立显卡设计增加了iMac配置的灵活性。
下面我们搜集了近期发布或者即将发布的All-in-One产品,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比较下它们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