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玩手机不想读书控辍保学成功案例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狂灵波)

玩手机不想读书控辍保学成功案例

一、案例简介

小吴上初中之后来学校上课经常呵欠连天,上课犯困睡觉,三天两头不愿上学,让母亲帮忙请假。由于请假次数过多引起老师重视,后来老师发现,小吴并没有因为具体事务或者生病而请假,而是沉迷手机游戏,不上学的时候基本是躲在房间玩手机游戏,经常打王者荣耀、吃鸡等游戏到三更半夜。学习从中等水平开始下滑,作业完成度较低。母亲表示管教没有方法也没有效果。小吴起床时经常会朝母亲发脾气,母亲用劝告或唠叨的方式也无法叫其起床,于是只好帮他请假,同意他不去学校。小吴曾一度寄养在姑姑家,在姑姑家时,小吴会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业(作业完成度不高),然后才开始玩游戏,并且正常时间入睡以及起床,也没有发生过旷课的行为。但一回到母亲家里,就开始了回家不写作业只玩游戏,并且熬夜玩游戏,第二天起不来只好旷课的行为。

小吴爸爸是海员常在省外工作,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是从本校初中毕业,姐姐已经上大一住校。家里大部分时间只有小吴和母亲。母亲从小比较疼爱小吴,经常有求必应,母亲也经常用玩游戏来奖励小吴的学习。小吴在小学四年级时曾经用母亲的手机购买游戏装备,花了六年多元,银行卡提示短消息被小吴删除掉,直到很久之后母亲才知道。四年级后,小吴越来越沉迷游戏,小学六年级整个暑假几乎都泡在手机游戏里,茶饭不思,脸色苍白,消瘦。母亲虽然一直说他有没有用,爸爸偶尔回来,但是跟孩子比较陌生,孩

子也不听爸爸的话,照样玩游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不愿意上学。

二、案例分析

小吴的这种情况,是典型沉迷手机导致面临辍学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城市初中生中比较常见,是一种新型的隐性辍学。由于当前国家抓防控辍学力度比较大,因为家庭经济原因等因素辍学的已经很少,但是沉迷网络,厌学,这种隐性辍学的不在少数。一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学籍虽然在学校,人不来学校上课,整天在家玩游戏,只是到必要填表格等重要活动才迫不得已露脸,其余时间都不来学校。案例中的小吴把过多精力用于玩手机游戏,本该分配给作业以及睡眠的时间被游戏占用,熬夜玩游戏,生物钟被打乱,早上睡眠不足,疲惫,不愿起床,不愿上学。这种学生表面没辍学,实际上已经辍学,一些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有心无力,对这种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该学生出现时学生来学校,其他时间管不了也就不管了。

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在小学阶段,小吴的学习就呈现出一定的困难,基础较为薄弱,缺漏较多。上初中后,学习难度加大,导致学习压力随着加大,学习中遇到挫折较多。学习兴趣缺失是小吴产生辍学念头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吴在学习上遇到一些挫折,当这些挫折不断累积,很容易导致厌恶学习,缺乏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成就感和

得到认同的孩子,很容易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并获得满足。其次,小吴本身的自控力自我管理水平比较低,对自己的学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第三,初一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进入叛逆期,孩子的能量高涨,在孩子青春期前家里没有建立一个好的手机使用规矩,青春期才来管理手机就很难,因为手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着极大吸引力。青春期的孩子,对朋辈社交需求开始增加,手机游戏成为学生获取价值感、成功体验以及满足其社交需求的工具,手机的便携性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和快速的接触游戏。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原因,往往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庭上。小吴的家庭表面上看似健全,但是家庭教育管理功能严重不足。家庭对小吴从小放任,疏于管教和缺少必要规矩,导致教育的无效与失控。小吴的爸爸长期在外,家中父亲的角色缺位,在心理学上,父亲代表责任和规矩,小吴母亲是典型家庭主妇,面对小吴不愿意上学,母亲每天只是不停唠叨抱怨,认为大女儿什么都没有管,孩子自己安排得好好的,还考上大学,老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没有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尤其男女差异大。母亲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在教育上软弱无力,母亲甚至无力到,有时无法叫小吴起床去上学,打电话给老师求助,让老师在电话里催小吴起床上学。母亲没有严格的奖惩机制,没有原则的包容,这样的管教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纵容小吴的不良习惯,导致小吴没有责任感,也没有契约精神。

需调整父母在家庭教育层面的认知,对小吴采取有原则有规范的家庭教育,引导小吴将注意力以及动力回归至现实生活。

(三)学校原因

初中学校普遍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学习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应试教育严重,令一部分学生感受比较大的压力甚至难以忍受,过分以成绩评价学生,部分学生缺少成就感,缺少得到肯定表扬的机会,当学生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在虚拟世界里去寻找解决。

(四)社会原因

网络游戏泛滥,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监管不到位,很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如王者荣耀、吃鸡、第五人格等游戏成为目前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玩得最疯狂的游戏,这些游戏虽然表面上对未成年人有一定时间限制,实际上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是用虚假的成人身份证号码注册账号,玩游戏根本不受时间限制。

三、辅导措施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该生的家庭对其沉迷网络游戏和拒绝上学束手无策,学校的能力范围也有限,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家长、学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层层压实责任,才能标本兼治。

(一)多方协调,明确责任

鉴于该生的情况,召开研讨会,由学校德育部门、心理辅导教师、社区社工、孩子父母等多方参加个案研讨会,明确各方职责。例如学

校德育部门和社工进门劝说说理,父母和孩子接受心理辅导、班主任参与监督提供支持等等。

(二)对家长与孩子分别辅导

小吴家庭中,父亲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管教基本缺位,母亲属于丧偶式带娃。母亲没有合适的管教方式,唠叨无效,小吴听不进,母亲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替代唠叨。母亲的唠叨式管教引起小吴的烦躁情绪,为了缓解烦躁情绪,小吴进一步使用手机游戏来平复情绪。

针对此,先邀请小吴父亲回归家庭,工作协调回到本地岸上,尽量介入孩子的管理,家庭建立规矩并严格执行,母亲则从学会闭嘴禁止唠叨做起和抽离。其次,父母与小吴订立契约并邀请监督人进行管理。小吴一直坚持自己不上学,就是要打游戏,坚持要当游戏主播,他的底线:总之就是不想去学习,希望父母能支持采购游戏的设备,自己定能当游戏主播赚钱。父母的底线:接受小吴有游戏的时间,但要去学校,只要去学校学习就能接受游戏。双方就这个问题一直耗着,小吴表示对自己玩游戏水平很有信心,将来必定能靠当主播获得收益,心理老师和社工介入协调签订协议:父母同意小吴在家晚上不受限制和干扰玩游戏一个月,小吴必须保证白天正常上学,一个月后,小吴游戏粉丝若能达到按照他所说的过万,父母今后不再干涉他是否上学,如果没有达到规定数量,则说明他不适合当游戏主播,必须回归正常的学生学习生活。小吴对此信心满满,在社工和心理老师的见证下和父母签下协议。实际上,小吴因为过往父母包办的比较多,缺乏对未来思考的经验,考虑事情相对简单,游戏主播并非他想象的简单。一

个月后,小吴粉丝不足百人。心理教师及时引导让他看到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知识,比如当游戏主播,需要丰富的知识面、幽默的语言等才能吸引人,小吴在当下任务就是学习。同时给父母建议,给孩子一个逐渐减少游戏的过渡阶段,小吴经此也醒悟放弃当游戏主播幻想,同意今后正常上学。

对小吴本人的辅导,介入初期,小吴辍学,因此侧重从情绪宣泄、调整与母亲的关系为角度介入辅导,以面谈的形式为主,激发小吴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吴回归学校,中期引导小吴从对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潜能,寻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三)建立助力支持系统

针对小吴不愿意上学,班主任了解到,小吴的小学熟悉同学在隔壁班,本班也有几个比较说得上话的同学,邀请小吴的同学去喊他一起来上学,上学后多关心他,和他聊天,一起玩耍,让他在同伴互动中感受到友谊和快乐;其次,根据他的兴趣,学校特别批准让他加入学校足球队,在足球队中运动宣泄,锻炼身体,努力获得同学认可。

(四)发现潜能,建立自信

虽然小吴可以勉强到学校,但仍是个随时可能辍学的学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除了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外,还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吴内心其实很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但是以他目前基本垫底的学习成绩显然很难从学习上获得别人认可,如果一再强调学习和成绩,只会让他更加挫败和逃避。

心理老师从与小吴父母和亲属交谈中了解到,小吴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会做一些美食。刚好小吴的姑姑开一家蛋糕店,让家长鼓励小吴利用周末去蛋糕店帮忙,学做糕点美食并获得一定金钱报酬,小吴的母亲要借此给予肯定支持。小吴母亲每次把小吴做的蛋糕晒到朋友圈,获得很多人的点赞认可,小吴带着自己做的蛋糕请同学庆祝自己的生日,他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感,转移了兴趣,逐渐摆脱对游戏的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辅导效果

小吴可以正常上下课,没有旷课、逃学的情况,依然有在玩游戏,但时间安排在作业基本完成后,而且玩游戏时间有所减少;与母亲同时表示彼此关系已经有所好转,可以正常沟通。小吴在本校初中完成学业,毕业后到一所职业学校,学做厨师专业,后期发展不错。

五、辅导反思

1.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尤其重要,家庭规矩的建立和执行必须从小做起。

2.对待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需要让其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兴趣和成就感,转移兴趣,并逐步减少游戏时间,防止沉迷网络造成辍学。

3.完善相关法律,建立政府约束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

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希望这条规定能得到确实落实执行,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引发各种问题。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狂灵波)

玩手机不想读书控辍保学成功案例

一、案例简介

小吴上初中之后来学校上课经常呵欠连天,上课犯困睡觉,三天两头不愿上学,让母亲帮忙请假。由于请假次数过多引起老师重视,后来老师发现,小吴并没有因为具体事务或者生病而请假,而是沉迷手机游戏,不上学的时候基本是躲在房间玩手机游戏,经常打王者荣耀、吃鸡等游戏到三更半夜。学习从中等水平开始下滑,作业完成度较低。母亲表示管教没有方法也没有效果。小吴起床时经常会朝母亲发脾气,母亲用劝告或唠叨的方式也无法叫其起床,于是只好帮他请假,同意他不去学校。小吴曾一度寄养在姑姑家,在姑姑家时,小吴会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业(作业完成度不高),然后才开始玩游戏,并且正常时间入睡以及起床,也没有发生过旷课的行为。但一回到母亲家里,就开始了回家不写作业只玩游戏,并且熬夜玩游戏,第二天起不来只好旷课的行为。

小吴爸爸是海员常在省外工作,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是从本校初中毕业,姐姐已经上大一住校。家里大部分时间只有小吴和母亲。母亲从小比较疼爱小吴,经常有求必应,母亲也经常用玩游戏来奖励小吴的学习。小吴在小学四年级时曾经用母亲的手机购买游戏装备,花了六年多元,银行卡提示短消息被小吴删除掉,直到很久之后母亲才知道。四年级后,小吴越来越沉迷游戏,小学六年级整个暑假几乎都泡在手机游戏里,茶饭不思,脸色苍白,消瘦。母亲虽然一直说他有没有用,爸爸偶尔回来,但是跟孩子比较陌生,孩

子也不听爸爸的话,照样玩游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不愿意上学。

二、案例分析

小吴的这种情况,是典型沉迷手机导致面临辍学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城市初中生中比较常见,是一种新型的隐性辍学。由于当前国家抓防控辍学力度比较大,因为家庭经济原因等因素辍学的已经很少,但是沉迷网络,厌学,这种隐性辍学的不在少数。一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学籍虽然在学校,人不来学校上课,整天在家玩游戏,只是到必要填表格等重要活动才迫不得已露脸,其余时间都不来学校。案例中的小吴把过多精力用于玩手机游戏,本该分配给作业以及睡眠的时间被游戏占用,熬夜玩游戏,生物钟被打乱,早上睡眠不足,疲惫,不愿起床,不愿上学。这种学生表面没辍学,实际上已经辍学,一些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有心无力,对这种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该学生出现时学生来学校,其他时间管不了也就不管了。

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在小学阶段,小吴的学习就呈现出一定的困难,基础较为薄弱,缺漏较多。上初中后,学习难度加大,导致学习压力随着加大,学习中遇到挫折较多。学习兴趣缺失是小吴产生辍学念头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吴在学习上遇到一些挫折,当这些挫折不断累积,很容易导致厌恶学习,缺乏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成就感和

得到认同的孩子,很容易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并获得满足。其次,小吴本身的自控力自我管理水平比较低,对自己的学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第三,初一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进入叛逆期,孩子的能量高涨,在孩子青春期前家里没有建立一个好的手机使用规矩,青春期才来管理手机就很难,因为手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着极大吸引力。青春期的孩子,对朋辈社交需求开始增加,手机游戏成为学生获取价值感、成功体验以及满足其社交需求的工具,手机的便携性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和快速的接触游戏。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原因,往往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庭上。小吴的家庭表面上看似健全,但是家庭教育管理功能严重不足。家庭对小吴从小放任,疏于管教和缺少必要规矩,导致教育的无效与失控。小吴的爸爸长期在外,家中父亲的角色缺位,在心理学上,父亲代表责任和规矩,小吴母亲是典型家庭主妇,面对小吴不愿意上学,母亲每天只是不停唠叨抱怨,认为大女儿什么都没有管,孩子自己安排得好好的,还考上大学,老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没有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尤其男女差异大。母亲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在教育上软弱无力,母亲甚至无力到,有时无法叫小吴起床去上学,打电话给老师求助,让老师在电话里催小吴起床上学。母亲没有严格的奖惩机制,没有原则的包容,这样的管教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纵容小吴的不良习惯,导致小吴没有责任感,也没有契约精神。

需调整父母在家庭教育层面的认知,对小吴采取有原则有规范的家庭教育,引导小吴将注意力以及动力回归至现实生活。

(三)学校原因

初中学校普遍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学习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应试教育严重,令一部分学生感受比较大的压力甚至难以忍受,过分以成绩评价学生,部分学生缺少成就感,缺少得到肯定表扬的机会,当学生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在虚拟世界里去寻找解决。

(四)社会原因

网络游戏泛滥,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监管不到位,很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如王者荣耀、吃鸡、第五人格等游戏成为目前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玩得最疯狂的游戏,这些游戏虽然表面上对未成年人有一定时间限制,实际上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是用虚假的成人身份证号码注册账号,玩游戏根本不受时间限制。

三、辅导措施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该生的家庭对其沉迷网络游戏和拒绝上学束手无策,学校的能力范围也有限,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家长、学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层层压实责任,才能标本兼治。

(一)多方协调,明确责任

鉴于该生的情况,召开研讨会,由学校德育部门、心理辅导教师、社区社工、孩子父母等多方参加个案研讨会,明确各方职责。例如学

校德育部门和社工进门劝说说理,父母和孩子接受心理辅导、班主任参与监督提供支持等等。

(二)对家长与孩子分别辅导

小吴家庭中,父亲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管教基本缺位,母亲属于丧偶式带娃。母亲没有合适的管教方式,唠叨无效,小吴听不进,母亲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替代唠叨。母亲的唠叨式管教引起小吴的烦躁情绪,为了缓解烦躁情绪,小吴进一步使用手机游戏来平复情绪。

针对此,先邀请小吴父亲回归家庭,工作协调回到本地岸上,尽量介入孩子的管理,家庭建立规矩并严格执行,母亲则从学会闭嘴禁止唠叨做起和抽离。其次,父母与小吴订立契约并邀请监督人进行管理。小吴一直坚持自己不上学,就是要打游戏,坚持要当游戏主播,他的底线:总之就是不想去学习,希望父母能支持采购游戏的设备,自己定能当游戏主播赚钱。父母的底线:接受小吴有游戏的时间,但要去学校,只要去学校学习就能接受游戏。双方就这个问题一直耗着,小吴表示对自己玩游戏水平很有信心,将来必定能靠当主播获得收益,心理老师和社工介入协调签订协议:父母同意小吴在家晚上不受限制和干扰玩游戏一个月,小吴必须保证白天正常上学,一个月后,小吴游戏粉丝若能达到按照他所说的过万,父母今后不再干涉他是否上学,如果没有达到规定数量,则说明他不适合当游戏主播,必须回归正常的学生学习生活。小吴对此信心满满,在社工和心理老师的见证下和父母签下协议。实际上,小吴因为过往父母包办的比较多,缺乏对未来思考的经验,考虑事情相对简单,游戏主播并非他想象的简单。一

个月后,小吴粉丝不足百人。心理教师及时引导让他看到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知识,比如当游戏主播,需要丰富的知识面、幽默的语言等才能吸引人,小吴在当下任务就是学习。同时给父母建议,给孩子一个逐渐减少游戏的过渡阶段,小吴经此也醒悟放弃当游戏主播幻想,同意今后正常上学。

对小吴本人的辅导,介入初期,小吴辍学,因此侧重从情绪宣泄、调整与母亲的关系为角度介入辅导,以面谈的形式为主,激发小吴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吴回归学校,中期引导小吴从对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潜能,寻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三)建立助力支持系统

针对小吴不愿意上学,班主任了解到,小吴的小学熟悉同学在隔壁班,本班也有几个比较说得上话的同学,邀请小吴的同学去喊他一起来上学,上学后多关心他,和他聊天,一起玩耍,让他在同伴互动中感受到友谊和快乐;其次,根据他的兴趣,学校特别批准让他加入学校足球队,在足球队中运动宣泄,锻炼身体,努力获得同学认可。

(四)发现潜能,建立自信

虽然小吴可以勉强到学校,但仍是个随时可能辍学的学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除了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外,还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吴内心其实很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但是以他目前基本垫底的学习成绩显然很难从学习上获得别人认可,如果一再强调学习和成绩,只会让他更加挫败和逃避。

心理老师从与小吴父母和亲属交谈中了解到,小吴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会做一些美食。刚好小吴的姑姑开一家蛋糕店,让家长鼓励小吴利用周末去蛋糕店帮忙,学做糕点美食并获得一定金钱报酬,小吴的母亲要借此给予肯定支持。小吴母亲每次把小吴做的蛋糕晒到朋友圈,获得很多人的点赞认可,小吴带着自己做的蛋糕请同学庆祝自己的生日,他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感,转移了兴趣,逐渐摆脱对游戏的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辅导效果

小吴可以正常上下课,没有旷课、逃学的情况,依然有在玩游戏,但时间安排在作业基本完成后,而且玩游戏时间有所减少;与母亲同时表示彼此关系已经有所好转,可以正常沟通。小吴在本校初中完成学业,毕业后到一所职业学校,学做厨师专业,后期发展不错。

五、辅导反思

1.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尤其重要,家庭规矩的建立和执行必须从小做起。

2.对待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需要让其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兴趣和成就感,转移兴趣,并逐步减少游戏时间,防止沉迷网络造成辍学。

3.完善相关法律,建立政府约束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

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希望这条规定能得到确实落实执行,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引发各种问题。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