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阮星星)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商务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移动商务 (530703)。
二、人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 1 所示。
表1 本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所属专业类 对应行业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零售业
批发业
主要职业类别
销售人员
商务专业人员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移动运营类;
移动营销类
财经商贸大类 电子商务类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等行业的销售人员、商务专业人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微信营销、新媒体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 素质
1.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 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 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 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 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 1~2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 知识
1.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 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3. 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以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4. 掌握移动营销、移动支付、移动商务安全、移动商务物流管理、网店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 掌握资料查询、市场调研和产品价值分析的方法。
6. 掌握移动商务应用系统静态页面设计、移动产品视觉设计的相关知识。
7. 客户服务中的沟通技巧、投诉处理技巧、压力处理技巧等基础知识。
8. 熟悉移动商务的采购管理、追单管理、订单处理等流程。
9. 掌握 Photoshop、mustator 等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10. 掌握移动营销产品、服务、渠道、促销、广告等的运作方式与特点。
(三) 能力
1.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一定的哲学、美学、伦理、计算、数据、交互、互联网思维能力。
4. 能够运用消费者心理学、移动互联网思维等知识,使用市场调研及 Excel 等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5. 具备用户量、新用户量、UGC 量、销量、付费量等常规数据指标监测的能力,能够根据产品数据分析制定产品优化方案。
6. 能够根据自身产品特性、运营目标、可用资源、目标人群,制定以老带新、地推拉新、线上拉新等可执行的用户导人方案。
7. 能通过网络推广、微信朋友圈、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实现网络营销与推广。
8. 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和用户特点,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进行市场调研,选择新媒体平台,确定新媒体营销目标,制定新媒体营销方案并实施。
9.能够根据推广目标、自身产品特点、内容形式,通过线上线下途径收集渠道信息优化合作渠道。
10. 具备通过平面构图与色彩等知识进行页面布局、色彩、风格设计的能力,通过Photoshop、Illustrator、Cinema4D 等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宣传物料设计的能力。
11. 能够根据企业要求、客户需求及重要节假日的特点,制定使用微信营销渠道的活动策划方案并实施。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人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语文、信息技术、经济数学、公共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职业素养等列人必修课或选修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可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1)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6~8 门,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消费者行为分析、选品与采购、移动商务基础、移动商务数据分析、移动商务文案写作等。
(2)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6~8 门,包括:移动产品规划与项目管理、移动商务运营、移动商务内容运营、社会化客户服务与管理、微信营销、移动营销实务、移动商务视觉设计等。
(3) 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移动商务系统开发、移动商务系统前端设计、微网站设计与制作.供应链管理实务、商业摄影摄像、商务礼仪、物联网基础、电商物流、跨境电子商务、认识新商业等。
3.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表 2 所示。
表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序号
1
专业核心课程名称
移动产品规划与项目管理
主要教学内容
产品的概念,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功能、制定产品的运营与推广策略;制移动产品规划与项订产品项目管理计划,收集与监测产品功能数据和用户反馈数据:控制项目目管理进度、项目风险,优化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度与用户忠诚度
企业移动商务日常运营的方法与技能,把握用户需求,分析用户数据,制定用户规划并执行:发现、培养并维护核心用户:2
移动商务运营
策划移动商务活动主题、制定方案并实施;正确选择与拓展业务推广渠道,渠道优化方法
3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的含义,策划与制定移动商务文案、微视频等内容,并利用微信3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 微博、头条号、百度百家等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的分发与传播;利用优质内容打造爆款的技巧,获取用户反馈信息的方法
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含义,能分析移动商务客户心理、沟通技巧:利用亲社会化客户服务与媒体平台构建社会化客户群体:利用营销工具保持客户的黏性,提升复购率管理转化用户价值:对各类客户进行有效管理:处理用户异议、实施客户关怀
微信平台的运营机制,微信公众号的设置方法,策划与实施微信营销活动掌握公众号的推广技巧,进行微信群与粉丝的管理,对图文群发、用户行与用户信息进行分析与展示:运用微信的交易平台开展商务活动
移动营销基本原理,移动互联网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方法以及用户画像技能灵活运用微淘、微信、微博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营销平台开展产品官传、品牌推广、企业文化传达等活动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的基本原则;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根据用户需求,运用视觉营销的理念,完成移动界面色彩、界面布局、文案视觉化、界面交互的设计:设计微店的店招、主图、辅图和详情页:装修微网站页面、设计海报以及制作主图视频等
4
社会化客户服务与管理
5
微信营销
6
移动营销实务
7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也可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批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移动商务应用企业实习。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移动商务应用、移动端视觉设计、移动营销与推广、移动运营与管理、社会化客户服务与管理、移动端数据分析与评估、移动商务创新创业等。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5.相关要求
学校应统筹安排各类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人专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 学时安排
总学时一般为 2500 学时,每 16 ~18 学时折算1学分。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 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 10%。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一) 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 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电子商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
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有每 5 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移动商务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 (白) 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1)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实训室。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投影设备、拍摄器材、打光板、白板,网络接人或 Wi-Fi 环境:安装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软件。实训室支持移动界面色彩设计、界面布局设计、界面交互设计、微店设计与装修、海报设计、主图视频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 移动营销实训室。
移动营销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投影设备、白板、广告机、无线终端(手机或 Pad)、指纹识别仪、虹膜识别仪、二维码读取器、条码扫描器、票据打印机、条码打印机、数字货架、写卡器、消费机、密码键盘、磁条卡、身份证识别器,网络接人或 Wi-Fi环境,可运行 Chrome、E、Safari、Firefox 等常用浏览器的测试终端;安装
Visual Studio Cod等软件、移动营销实训系统。实训室支持移动购物、移动支付、微信营销、社群营销、微博营销、App 营销、直播营销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 移动商务运营实训室。
移动商务运营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智能交互平板、广告机、微信打印机、直播录播一体机、拍摄器材、打光板、商品货架,网络覆盖;可运行 Chrome、E、SafariFirefox 等常用浏览器的测试终端,安装 Pholoshop 等软件、移动商务运营实训系统等。实训室支持移动商务活动策划、文案制定与实施、产品内容分发与传播、移动业务推广渠道优化、微商城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 移动商务数据分析实训室。
移动商务数据分析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投影设备、白板、千兆交换机:可这行 Chrome、IE、Safari、Firefox 等常用浏览器的测试终端,配备 Linux/Windows 操作系统IDK、TOMCAT、MySOL、Orace等软件,安装移动商务数据实训系统。实训室支持移动商务数据采集与处理、移动商务运营与推广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移动商务推广、商品素材处理、微信营销、客户服务、移动商务创业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移动运营类、移动营销类等移动商务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图书文献及数字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其太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数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太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有关移动商务技术、方法、思维以及实务操作类图书,经济、管理、营销、信息技术和文化类文献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直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
九、质量保障
1. 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 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
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 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 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阮星星)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商务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移动商务 (530703)。
二、人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 1 所示。
表1 本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所属专业类 对应行业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零售业
批发业
主要职业类别
销售人员
商务专业人员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移动运营类;
移动营销类
财经商贸大类 电子商务类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等行业的销售人员、商务专业人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微信营销、新媒体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 素质
1.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 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 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 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 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 1~2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 知识
1.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 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3. 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以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4. 掌握移动营销、移动支付、移动商务安全、移动商务物流管理、网店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 掌握资料查询、市场调研和产品价值分析的方法。
6. 掌握移动商务应用系统静态页面设计、移动产品视觉设计的相关知识。
7. 客户服务中的沟通技巧、投诉处理技巧、压力处理技巧等基础知识。
8. 熟悉移动商务的采购管理、追单管理、订单处理等流程。
9. 掌握 Photoshop、mustator 等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10. 掌握移动营销产品、服务、渠道、促销、广告等的运作方式与特点。
(三) 能力
1.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一定的哲学、美学、伦理、计算、数据、交互、互联网思维能力。
4. 能够运用消费者心理学、移动互联网思维等知识,使用市场调研及 Excel 等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用户画像分析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5. 具备用户量、新用户量、UGC 量、销量、付费量等常规数据指标监测的能力,能够根据产品数据分析制定产品优化方案。
6. 能够根据自身产品特性、运营目标、可用资源、目标人群,制定以老带新、地推拉新、线上拉新等可执行的用户导人方案。
7. 能通过网络推广、微信朋友圈、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实现网络营销与推广。
8. 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和用户特点,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进行市场调研,选择新媒体平台,确定新媒体营销目标,制定新媒体营销方案并实施。
9.能够根据推广目标、自身产品特点、内容形式,通过线上线下途径收集渠道信息优化合作渠道。
10. 具备通过平面构图与色彩等知识进行页面布局、色彩、风格设计的能力,通过Photoshop、Illustrator、Cinema4D 等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宣传物料设计的能力。
11. 能够根据企业要求、客户需求及重要节假日的特点,制定使用微信营销渠道的活动策划方案并实施。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人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语文、信息技术、经济数学、公共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职业素养等列人必修课或选修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可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1)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6~8 门,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消费者行为分析、选品与采购、移动商务基础、移动商务数据分析、移动商务文案写作等。
(2)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6~8 门,包括:移动产品规划与项目管理、移动商务运营、移动商务内容运营、社会化客户服务与管理、微信营销、移动营销实务、移动商务视觉设计等。
(3) 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移动商务系统开发、移动商务系统前端设计、微网站设计与制作.供应链管理实务、商业摄影摄像、商务礼仪、物联网基础、电商物流、跨境电子商务、认识新商业等。
3.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表 2 所示。
表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序号
1
专业核心课程名称
移动产品规划与项目管理
主要教学内容
产品的概念,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功能、制定产品的运营与推广策略;制移动产品规划与项订产品项目管理计划,收集与监测产品功能数据和用户反馈数据:控制项目目管理进度、项目风险,优化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度与用户忠诚度
企业移动商务日常运营的方法与技能,把握用户需求,分析用户数据,制定用户规划并执行:发现、培养并维护核心用户:2
移动商务运营
策划移动商务活动主题、制定方案并实施;正确选择与拓展业务推广渠道,渠道优化方法
3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的含义,策划与制定移动商务文案、微视频等内容,并利用微信3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 微博、头条号、百度百家等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的分发与传播;利用优质内容打造爆款的技巧,获取用户反馈信息的方法
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含义,能分析移动商务客户心理、沟通技巧:利用亲社会化客户服务与媒体平台构建社会化客户群体:利用营销工具保持客户的黏性,提升复购率管理转化用户价值:对各类客户进行有效管理:处理用户异议、实施客户关怀
微信平台的运营机制,微信公众号的设置方法,策划与实施微信营销活动掌握公众号的推广技巧,进行微信群与粉丝的管理,对图文群发、用户行与用户信息进行分析与展示:运用微信的交易平台开展商务活动
移动营销基本原理,移动互联网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方法以及用户画像技能灵活运用微淘、微信、微博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营销平台开展产品官传、品牌推广、企业文化传达等活动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的基本原则;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根据用户需求,运用视觉营销的理念,完成移动界面色彩、界面布局、文案视觉化、界面交互的设计:设计微店的店招、主图、辅图和详情页:装修微网站页面、设计海报以及制作主图视频等
4
社会化客户服务与管理
5
微信营销
6
移动营销实务
7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也可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批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移动商务应用企业实习。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移动商务应用、移动端视觉设计、移动营销与推广、移动运营与管理、社会化客户服务与管理、移动端数据分析与评估、移动商务创新创业等。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5.相关要求
学校应统筹安排各类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人专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 学时安排
总学时一般为 2500 学时,每 16 ~18 学时折算1学分。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 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 10%。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一) 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 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电子商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
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有每 5 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移动商务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 (白) 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1)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实训室。
移动商务视觉设计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投影设备、拍摄器材、打光板、白板,网络接人或 Wi-Fi 环境:安装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软件。实训室支持移动界面色彩设计、界面布局设计、界面交互设计、微店设计与装修、海报设计、主图视频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 移动营销实训室。
移动营销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投影设备、白板、广告机、无线终端(手机或 Pad)、指纹识别仪、虹膜识别仪、二维码读取器、条码扫描器、票据打印机、条码打印机、数字货架、写卡器、消费机、密码键盘、磁条卡、身份证识别器,网络接人或 Wi-Fi环境,可运行 Chrome、E、Safari、Firefox 等常用浏览器的测试终端;安装
Visual Studio Cod等软件、移动营销实训系统。实训室支持移动购物、移动支付、微信营销、社群营销、微博营销、App 营销、直播营销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 移动商务运营实训室。
移动商务运营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智能交互平板、广告机、微信打印机、直播录播一体机、拍摄器材、打光板、商品货架,网络覆盖;可运行 Chrome、E、SafariFirefox 等常用浏览器的测试终端,安装 Pholoshop 等软件、移动商务运营实训系统等。实训室支持移动商务活动策划、文案制定与实施、产品内容分发与传播、移动业务推广渠道优化、微商城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 移动商务数据分析实训室。
移动商务数据分析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计算机、投影设备、白板、千兆交换机:可这行 Chrome、IE、Safari、Firefox 等常用浏览器的测试终端,配备 Linux/Windows 操作系统IDK、TOMCAT、MySOL、Orace等软件,安装移动商务数据实训系统。实训室支持移动商务数据采集与处理、移动商务运营与推广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移动商务推广、商品素材处理、微信营销、客户服务、移动商务创业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移动运营类、移动营销类等移动商务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图书文献及数字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其太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数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太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有关移动商务技术、方法、思维以及实务操作类图书,经济、管理、营销、信息技术和文化类文献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直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
九、质量保障
1. 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 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
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 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 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