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解放日报的“第五媒体”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IT圈 admin 40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3日发(作者:浦丽芳)

解放日报的“第五媒体”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手机媒体的出现对报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报业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它的发展之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了新媒体领域的全面布局,规划了以手机报为主体的4“i”战略,并做出了实践探索。

200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称,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高达39.6%。

3月,全国各大报业集团都收到当地宣传部或新闻出版局下发的一个调研课题,题为“主流媒体如何占领手机媒体领域”。

与2006年初解放集团推出i-news无线项目和战略之时相比,现在我们对于上述数据和信息已经不再新奇和惊讶,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的身份只不过再次被官方正式确定而已。

只是,在手机深深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它的出现对媒体产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它的发展之中。

媒体价值永在:介质和内容的分离带来的启示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第一至第五媒体分别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非常有意思地是,这五大分类中,报刊、广播、电视和手机是载体,也就是说摸得着看得见的介质;而互联网显得比较另类,它不是介质,而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因此,笔者自我理解,这里

的互联网具体是指,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电脑(PC),这样定义以后,就完成了第四媒体的“同类项”化。

仔细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第一至第三媒体中,介质和内容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然而,进入第四、第五媒体时代,这种连线关系彻底消失,介质和内容分离,PC和手机上可以单一或混合地呈现图文、声音、视频等各种内容形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手机媒体的形式主要为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手机音频广播和手机电视。

这一小点的发现,对报业人的意义却是非常巨大的。

一直以来,我们生产报纸,隐含了如下约束条件――既要为读者提供纸这一介质,又要将文字和图片这些内容印制到纸上,因此,采编和印刷是报纸极为重要的两大主营业务。在这种模式下,报纸被“纸”这一介质所深深绑定。当有人谈及“报纸消亡论”,我们总是惶恐不安,陷入对前途的担忧和困惑之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实,对于电视和广播来说,媒体介质和内容也是分离,即电视台不需要生产电视机,也不需要为观众购买电视,只需要生产可供电视播放的电视节目就可以,对广播来说亦然。但是,广播和电视需要的内容和报纸需要的内容之间的差异太大,专业分工明显,难以相互交叉涉及。

因此,只有在PC和手机成为媒体之后,内容和介质的分离才真正让我们松绑――我们可以不选择提供纸,但我们可以选择提供内容,我们面临的不是“皮之不存”的问题,而是“此皮不存”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选择”彼皮而存”。

i-news上海手机报和i-space手机客户端的合作伙伴中,一直有运营商、手机厂商和技术支持商的身影。对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来说,我们明白自己要扮演和卡位的角色是内容提

供商,更多的则是媒体“领导者”。

基于此,2007年,解放集团与中国移动旗下的卓望科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中国移动“新闻早晚报”提供上海本地新闻。目前,当这份一直为报业集团所仇视的“新闻早晚报”已经在全国发展到四千多万用户之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新闻早晚报”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手机媒体之一,同时我们也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同时,基于上述认识,解放集团手机媒体在大事件上从来不缺位,从抗震救灾、到奥运特刊、到世博活动,i-news和i-space在大事件中不断催生出影响力,并日益成熟;更为重要的是,出于自主的媒体意识,解放集团在手机媒体的产业链中扮演了“觉醒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这种带动作用惠泽了产业链的其他参与者。

2008年5月13日下午5时左右,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汶川地震的惊愕之中时,集团领导拨通了上海移动总经理郑杰的电话,提议双方合作,对上海所有市民免费播发抗震救灾手机报,及时传递灾区现场情报,搭起信息传递的桥梁。

就这样,一份覆盖全上海移动手机用户的《抗震救灾-关注》公益播报出现了。这份媒体打破了时间和介质的界限,24小时滚动播报。《关注》制作期间,集团新媒体部临时成立了滚动新闻播报小组,24小时轮流值班。前方记者传回的报道,首先通过短信每隔一小时向手机用户群发,传递简明扼要的动态信息。随后,上午和下午两次彩信播报,将抗震救灾的详细情况加以报道,并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及时刊登读者上传的互动短信,凝聚市民的同情和祝福。

不论介质如何变迁,媒体价值永在,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手机媒体时代报业的“危”与“机”

在互联网时代,报业丧失了明显的定价权和产业控制权,花费巨大人力成本投入所采集的

内容资源为网站所廉价使用,报业之间因为“囚徒困境”而难以联合,这种伤痛一直深深烙印于报业人心中。因此,对于手机媒体,大家都显得格外小心和谨慎,唯恐重蹈互联网的覆辙。

然而,市场总是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看起来十分全面,但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把手机网站列入其中。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了1.176亿人,是手机报使用人数的2倍多,因此,手机网站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手机媒体形式。新浪、腾讯、网易、百度、谷歌、搜狐等传统门户、搜索网站的手机网站仍然列手机网站浏览量排名前10位,而专业运营手机网站只有3G和空中网才能挤入前十。腾讯通过QQ客户端的内置、引导用户浏览其手机网站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手机用户,从2008年以来,手机腾讯网已经成为浏览量最大的手机网站。因此,对门户、搜索网站来说,从PC到手机的用户迁移过程十分顺利,留给报业的“蛋糕”份额越来越小。

在危机理论盛行的今天,我们也落入俗套、辩证地看待手机媒体对报业的意义――即我们看到“危”的同时,也要看到“机”的所在。虽然同处互联网,PC和手机的具体终端的运营环境还是有区别,报业集团的发展空间也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报业集团以自主意识发展PC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之时,两者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留有的空间也不同。

2005年,据易观国际监测数据,中国的PC保有量(包括笔记本)仅仅是6800万台,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当年4月底,中国上网用户已经突破1亿,达到1.002亿人,基于PC的互联网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时,这个“倒挂”的数据结构也表明,中国的大部分网民是先触网,再购买上网终端(PC),因此,他们的网络使用习惯在终端购买之前已经就形成了,PC保有量的增长对新生网站的推动作用不大。同一年,报业第一次受到新闻门户网站大规模冲击,广告收入下滑,步入所谓的“报业寒冬”,大部分报业人士这时才纷纷惊醒,要

与门户网站竞争和博弈。

而对于手机媒体来说,目前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超过6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为1.137亿,因此还有4亿多的手机媒体潜在受众的普及空间。大部分报业集团的手机媒体自主意识早在2007年就已经存在,更早的则始于2005――2006年,如解放集团在2006年初启动了独立品牌、logo和团队的i-news手机项目。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虽然面临门户和搜索网站急速向手机迁移的不利局面,但我们相信在市场完全饱和之前,还是可以艰难地前进,拓展属于自己的领地。

其次,PC互联网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准入模式和收费模式不同,传统媒体在手机媒体时代的优势相对明显。

PC互联网的运营商主要就是以电信为主的宽带提供商,他们只是铺设了高速公路,向用户收取固定的网络使用费,没有介入PC互联网的具体产业链,更不涉及内容。因此,对于门户网站和搜索网站来说,有一个非常宽松和独立的创业环境,既没有受到运营商的干扰,又没有相关的法规规定,可以随意使用报刊的内容资源。

手机媒体的运营商,主要以中国移动为代表,他们奠定了手机媒体的收费模式,即把内容按产品出售,每月收取包月费,对手机报来说,就是收取信息费。收费模式对内容提供商的进入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因为用户不愿意为低质的内容买单,因此,拥有专业内容采编能力的传统媒体拥有相对优势。

最后,使用PC和手机,用户的状态不同。

PC互联网的分众特征明显,用户通过主动的方式获取内容,因此,用户可以自我决定“在线”和“离线”的状态。而手机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体温媒体”,一直处于“联机”状态――只要有移动通信信号即可。这种状态更适合于信息的精选和推送,尤其是不定时推送突发新闻的即时短信和定时推送经过选择、浓缩的当天重要新闻。为读者作新闻专业的精选和

编辑,正是报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报业在手机媒体时代的机会大于基于PC互联网的机会。

全媒体的实践尝试

自2008年以来,集团手机媒体又多了一项武器――i-space手机客户端,用户在手机上下载并安装客户端以后,就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和即时新闻,发表新闻评论,进行短信和彩信图片报料,此外还拥有即时拍照上传等多种功能。目前,i-space尚未大规模推广,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万人。这些都是解放集团对手机媒体持续性发展的谋篇布局。

2008年底,集团团委号召青年记者开展的“新媒体体验营”,正是一次将手机、网络和报纸三种媒体初步融合的尝试。体验营由对新媒体感兴趣的青年记者自愿报名,共分为手机客户端、摄影视频和电子阅读器三组。其中手机客户端小组的成员在日常的采访过程中,可利用带有摄像头和供稿功能的i-space客户端的手机将现场图文通过无线网络直接传回集团数字传播中心,由集团网站的“即时播报”栏目率先刊登。摄影视频小组成员每人配备一台DV,记者可在采访中随时拍摄下视频信息,带回集团后为视频编写字幕和旁白,在网站作为视频新闻发布。而电子阅读器小组,则任意发挥自己的创意,在电子墨水阅读器上利用排版软件创造自己的个性版面。

体验营活动启动后,在集团内部反响热烈,共有46名记者报名参加了第一期体验营。经过一个月的体验期,共收到手机传送的即时新闻174篇、视频47条、电子墨水阅读器版面24版。内容质量基本达到发表水平。

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活动,我们了解到,报社记者在配备了基本设备和接受初步培训后,有能力制作出跨越介质分野的全媒体新闻产品。互联网、手机作为第四、第五媒体的兴起,将

促使我们尽快进入全媒体采编的时代。

报业的手机新媒体困境不在没有路,而在于满世界都是路。要走出新意,只有选择自己的脚步。解放集团在第五媒体发展征途中,将走自己的路,且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解放日报新媒体部)

感谢您的阅读!

2024年2月3日发(作者:浦丽芳)

解放日报的“第五媒体”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手机媒体的出现对报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报业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它的发展之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了新媒体领域的全面布局,规划了以手机报为主体的4“i”战略,并做出了实践探索。

200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称,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高达39.6%。

3月,全国各大报业集团都收到当地宣传部或新闻出版局下发的一个调研课题,题为“主流媒体如何占领手机媒体领域”。

与2006年初解放集团推出i-news无线项目和战略之时相比,现在我们对于上述数据和信息已经不再新奇和惊讶,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媒体的身份只不过再次被官方正式确定而已。

只是,在手机深深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它的出现对媒体产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它的发展之中。

媒体价值永在:介质和内容的分离带来的启示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第一至第五媒体分别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非常有意思地是,这五大分类中,报刊、广播、电视和手机是载体,也就是说摸得着看得见的介质;而互联网显得比较另类,它不是介质,而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因此,笔者自我理解,这里

的互联网具体是指,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电脑(PC),这样定义以后,就完成了第四媒体的“同类项”化。

仔细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第一至第三媒体中,介质和内容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然而,进入第四、第五媒体时代,这种连线关系彻底消失,介质和内容分离,PC和手机上可以单一或混合地呈现图文、声音、视频等各种内容形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手机媒体的形式主要为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手机音频广播和手机电视。

这一小点的发现,对报业人的意义却是非常巨大的。

一直以来,我们生产报纸,隐含了如下约束条件――既要为读者提供纸这一介质,又要将文字和图片这些内容印制到纸上,因此,采编和印刷是报纸极为重要的两大主营业务。在这种模式下,报纸被“纸”这一介质所深深绑定。当有人谈及“报纸消亡论”,我们总是惶恐不安,陷入对前途的担忧和困惑之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实,对于电视和广播来说,媒体介质和内容也是分离,即电视台不需要生产电视机,也不需要为观众购买电视,只需要生产可供电视播放的电视节目就可以,对广播来说亦然。但是,广播和电视需要的内容和报纸需要的内容之间的差异太大,专业分工明显,难以相互交叉涉及。

因此,只有在PC和手机成为媒体之后,内容和介质的分离才真正让我们松绑――我们可以不选择提供纸,但我们可以选择提供内容,我们面临的不是“皮之不存”的问题,而是“此皮不存”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选择”彼皮而存”。

i-news上海手机报和i-space手机客户端的合作伙伴中,一直有运营商、手机厂商和技术支持商的身影。对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来说,我们明白自己要扮演和卡位的角色是内容提

供商,更多的则是媒体“领导者”。

基于此,2007年,解放集团与中国移动旗下的卓望科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中国移动“新闻早晚报”提供上海本地新闻。目前,当这份一直为报业集团所仇视的“新闻早晚报”已经在全国发展到四千多万用户之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新闻早晚报”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手机媒体之一,同时我们也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同时,基于上述认识,解放集团手机媒体在大事件上从来不缺位,从抗震救灾、到奥运特刊、到世博活动,i-news和i-space在大事件中不断催生出影响力,并日益成熟;更为重要的是,出于自主的媒体意识,解放集团在手机媒体的产业链中扮演了“觉醒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这种带动作用惠泽了产业链的其他参与者。

2008年5月13日下午5时左右,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汶川地震的惊愕之中时,集团领导拨通了上海移动总经理郑杰的电话,提议双方合作,对上海所有市民免费播发抗震救灾手机报,及时传递灾区现场情报,搭起信息传递的桥梁。

就这样,一份覆盖全上海移动手机用户的《抗震救灾-关注》公益播报出现了。这份媒体打破了时间和介质的界限,24小时滚动播报。《关注》制作期间,集团新媒体部临时成立了滚动新闻播报小组,24小时轮流值班。前方记者传回的报道,首先通过短信每隔一小时向手机用户群发,传递简明扼要的动态信息。随后,上午和下午两次彩信播报,将抗震救灾的详细情况加以报道,并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及时刊登读者上传的互动短信,凝聚市民的同情和祝福。

不论介质如何变迁,媒体价值永在,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手机媒体时代报业的“危”与“机”

在互联网时代,报业丧失了明显的定价权和产业控制权,花费巨大人力成本投入所采集的

内容资源为网站所廉价使用,报业之间因为“囚徒困境”而难以联合,这种伤痛一直深深烙印于报业人心中。因此,对于手机媒体,大家都显得格外小心和谨慎,唯恐重蹈互联网的覆辙。

然而,市场总是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看起来十分全面,但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把手机网站列入其中。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了1.176亿人,是手机报使用人数的2倍多,因此,手机网站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手机媒体形式。新浪、腾讯、网易、百度、谷歌、搜狐等传统门户、搜索网站的手机网站仍然列手机网站浏览量排名前10位,而专业运营手机网站只有3G和空中网才能挤入前十。腾讯通过QQ客户端的内置、引导用户浏览其手机网站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手机用户,从2008年以来,手机腾讯网已经成为浏览量最大的手机网站。因此,对门户、搜索网站来说,从PC到手机的用户迁移过程十分顺利,留给报业的“蛋糕”份额越来越小。

在危机理论盛行的今天,我们也落入俗套、辩证地看待手机媒体对报业的意义――即我们看到“危”的同时,也要看到“机”的所在。虽然同处互联网,PC和手机的具体终端的运营环境还是有区别,报业集团的发展空间也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报业集团以自主意识发展PC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之时,两者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留有的空间也不同。

2005年,据易观国际监测数据,中国的PC保有量(包括笔记本)仅仅是6800万台,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当年4月底,中国上网用户已经突破1亿,达到1.002亿人,基于PC的互联网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时,这个“倒挂”的数据结构也表明,中国的大部分网民是先触网,再购买上网终端(PC),因此,他们的网络使用习惯在终端购买之前已经就形成了,PC保有量的增长对新生网站的推动作用不大。同一年,报业第一次受到新闻门户网站大规模冲击,广告收入下滑,步入所谓的“报业寒冬”,大部分报业人士这时才纷纷惊醒,要

与门户网站竞争和博弈。

而对于手机媒体来说,目前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超过6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为1.137亿,因此还有4亿多的手机媒体潜在受众的普及空间。大部分报业集团的手机媒体自主意识早在2007年就已经存在,更早的则始于2005――2006年,如解放集团在2006年初启动了独立品牌、logo和团队的i-news手机项目。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虽然面临门户和搜索网站急速向手机迁移的不利局面,但我们相信在市场完全饱和之前,还是可以艰难地前进,拓展属于自己的领地。

其次,PC互联网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准入模式和收费模式不同,传统媒体在手机媒体时代的优势相对明显。

PC互联网的运营商主要就是以电信为主的宽带提供商,他们只是铺设了高速公路,向用户收取固定的网络使用费,没有介入PC互联网的具体产业链,更不涉及内容。因此,对于门户网站和搜索网站来说,有一个非常宽松和独立的创业环境,既没有受到运营商的干扰,又没有相关的法规规定,可以随意使用报刊的内容资源。

手机媒体的运营商,主要以中国移动为代表,他们奠定了手机媒体的收费模式,即把内容按产品出售,每月收取包月费,对手机报来说,就是收取信息费。收费模式对内容提供商的进入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因为用户不愿意为低质的内容买单,因此,拥有专业内容采编能力的传统媒体拥有相对优势。

最后,使用PC和手机,用户的状态不同。

PC互联网的分众特征明显,用户通过主动的方式获取内容,因此,用户可以自我决定“在线”和“离线”的状态。而手机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体温媒体”,一直处于“联机”状态――只要有移动通信信号即可。这种状态更适合于信息的精选和推送,尤其是不定时推送突发新闻的即时短信和定时推送经过选择、浓缩的当天重要新闻。为读者作新闻专业的精选和

编辑,正是报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报业在手机媒体时代的机会大于基于PC互联网的机会。

全媒体的实践尝试

自2008年以来,集团手机媒体又多了一项武器――i-space手机客户端,用户在手机上下载并安装客户端以后,就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和即时新闻,发表新闻评论,进行短信和彩信图片报料,此外还拥有即时拍照上传等多种功能。目前,i-space尚未大规模推广,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万人。这些都是解放集团对手机媒体持续性发展的谋篇布局。

2008年底,集团团委号召青年记者开展的“新媒体体验营”,正是一次将手机、网络和报纸三种媒体初步融合的尝试。体验营由对新媒体感兴趣的青年记者自愿报名,共分为手机客户端、摄影视频和电子阅读器三组。其中手机客户端小组的成员在日常的采访过程中,可利用带有摄像头和供稿功能的i-space客户端的手机将现场图文通过无线网络直接传回集团数字传播中心,由集团网站的“即时播报”栏目率先刊登。摄影视频小组成员每人配备一台DV,记者可在采访中随时拍摄下视频信息,带回集团后为视频编写字幕和旁白,在网站作为视频新闻发布。而电子阅读器小组,则任意发挥自己的创意,在电子墨水阅读器上利用排版软件创造自己的个性版面。

体验营活动启动后,在集团内部反响热烈,共有46名记者报名参加了第一期体验营。经过一个月的体验期,共收到手机传送的即时新闻174篇、视频47条、电子墨水阅读器版面24版。内容质量基本达到发表水平。

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活动,我们了解到,报社记者在配备了基本设备和接受初步培训后,有能力制作出跨越介质分野的全媒体新闻产品。互联网、手机作为第四、第五媒体的兴起,将

促使我们尽快进入全媒体采编的时代。

报业的手机新媒体困境不在没有路,而在于满世界都是路。要走出新意,只有选择自己的脚步。解放集团在第五媒体发展征途中,将走自己的路,且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解放日报新媒体部)

感谢您的阅读!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