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史欣合)
《计算机病毒》教案
《计算机病毒》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知道它的产生及传播途径,正确对待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杀毒软件,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 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技能目标:
1. 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2. 学会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杀毒、使用正版、安装软件、备份等)。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自觉遵守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等条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 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4. 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学习。
教学难点:
1.认识计算机病毒。
2. 正确使用杀毒软件。
3. 如何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意识。
《计算机病毒》教案2
一、本课的地位、作用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中第一章第1.6节《计算机数据的安全》中的第1小节。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数据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把这节作为重点讲授课。
二、学习目标(见简案)的提出依据
1、学生的学习现状:计算机知识学的少、用计算机的经验少
2、教材大纲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
3、根据新课程理念: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学生将来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求:财经专业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的安全需求
5、计算机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书本知识的落后性
三、重点、难点的安排(根据学习目标的提出依据)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治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办法
研究重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堂过程设计
1、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采取以问题交流为主的师生互动学习模式
2、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标地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培养合作意识、学习方法。
★导入课题:以非典这种生物病毒为例自然引入与它相似的计算机病毒
★新课探讨问题
(一)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性
老师给出问题、实例,学生回答问题、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应用问题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给出计算机病毒发作的图片、实例,让学生对病毒危害大胆设想,以此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起对病毒危害的高度重视及憎恨情绪,为病毒防治做准备。
(新课程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
(三)计算机病毒的诊治
帮助学生诊症状,给出可操作问题让学生了解类别,联网介绍新病毒,演示查杀病毒的过程,学生在参与全过程后总结结论,以此突破难点,并为防病毒做准备
(直观性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四)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让学生找出传播途径,分析传播途径的对比图,参考生物病毒,从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有用数据两方面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病毒的措施,以此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对比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直观性,化难为易)
★巩固练习
给出题目,通过手脑口并用,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总结
能过学生参与总结,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明确本课主旨。
(新课程理念——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业布置
《计算机病毒》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的形式。
【教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交流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计算机应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计算机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安全涉及国家、社会道德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三、布置任务
学生查看课本相关内容,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
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4.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5.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四、教师提问,找学生说出答案,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显示答案,并加以讲解和补充
问题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或指令集合。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软盘、光盘和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上的广泛传播,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其危害性更严重。
问题2: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点
① 隐蔽性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
② 传染性 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③ 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④ 可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⑤ 破坏性 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
问题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计算机病毒有很大的危害性。世界各国每年为防治计算机病毒投入和耗费了巨额的资金。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② 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找到文件。
③ 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④ 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
问题4: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知道了病毒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毒、消除病毒。
《计算机病毒》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机病毒。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危害。
3、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目标2、3
教具准备:
相关素材、电脑、投影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 ,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进行破坏,使得电脑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整个操作系统或者电脑硬盘损坏。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机器处于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通常就把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和危害
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下边把一些经常碰到的现象列出来,供用户参考。
(1) 机器不能正常启动
加电后机器根本不能启动,或者可以启动,但所需要的时间比原来的启动时间变长了。有时会突然出现黑屏现象。
(2) 运行速度降低
如果发现在运行某个程序时,读取数据的时间比原来长,存文件或调文件的时间都增加了,那就可能是由于病毒造成的。
(3) 磁盘空间迅速变小
由于病毒程序要进驻内存,而且又能繁殖,因此使内存空间变小甚至变为“0”,用户的什么信息也进不去。
(4) 文件内容和长度有所改变
一个文件存入磁盘后,本来它的长度和其内容都不会改变,可是由于病毒的干扰,文件长度可能改变,文件内容也可能出现乱码。有时文件内容无法显示或显示后又消失了。
(5) 经常出现“死机”现象
正常的操作是不会造成死机现象的,即使是初学者,命令输入不对也不会死机。如果机器经常死机,那可能是由于系统被病毒感染了。
(6) 外部设备工作异常
因为外部设备受系统的控制,如果机器中有病毒,外部设备在工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出现一些用理论或经验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
(7)蓝屏
经常会出现蓝屏,尤其是在按键盘的时候,一按就死机。
以上仅列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病毒表现形式,肯定还会遇到一些其他的特殊现象,这就需要由用户自己判断了。
三、检查与清除计算机病毒
教师演示计算机防毒软件瑞星网络的清除计算机病毒。
四、预防计算机病毒
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加强管理,止病毒的入侵。凡是从外来的软盘往机器中拷信息,都应该先对软盘进行查毒,若有病毒必须清除,这样可以保证计算机不被新的病毒传染。此外,由于病毒具有潜伏性,可能机器中还隐蔽着某些旧病毒,一旦时机成熟还将发作,所以,要经常对磁盘进行检查,若发现病毒就及时杀除。思想重视是基础,采取有效的查毒与消毒方法是技术保证。检查病毒与消除病毒目前通常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在计算机中加一块防病毒卡,另一种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工作原理基本一样,一般用防病毒软件的用户更多一些。切记要注意一点,预防与消除病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坚持不懈。
《计算机病毒》教案5
教学目的: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和防治
教学重点:病毒的特性,危害形式
一、病 毒 的 定义
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
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病 毒 的 历 史
1988年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病毒是由美国CORNELL大学研究生莫里斯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连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 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现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当时软件种类不多,用户之间的软件交流较为频繁且反病毒软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广泛流行。后来出现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 最初对病毒理论的构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说。在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书中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利用通信进行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三、病 毒 的 产 生
1、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
2、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
3、用于版权保护。
四、病 毒 的 特 征
未经授权而执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户调用,再由系统分配资源,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目的对用户是可见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当用户调用正常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正常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时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
1.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它的计算机当你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
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它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
2. 隐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PC机对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觉
3. 潜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破坏)模块。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在每年2月27日会提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号的星期五发作。国内的"上海一号"会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发作。
4. 破坏性 良性病毒可能只显示些画面或出点音乐、无聊的语句,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破坏动作,但会占用系统资源。 恶性病毒则有明确得目的,或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有的对数据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5. 不可预见性 从对病毒的检测方面来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的代码千差万别,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如驻内存,改中断)。
五、病 毒 的 分 析
整个病毒代码虽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导部分,传染部分,表现部分:
1、引导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为传染部分做准备(如驻留内存,修改中断,修改高端内存,保存原中断向量等操作)。
2、传染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代码复制到传染目标上去。不同类型的病毒在传染方式,传染条件上各有不同。
3、表现部分是病毒间差异最大的部分,前两个部分也是为这部分服务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条件才会触发其表现部分的。
六、病 毒 的 命 名
1、按病毒出现的地点
2、按病毒中出现的人名或特征字符
3、按病毒发作时的症状命名
4、按病毒发作的时间
七、病 毒 的 分 类
按破坏性可分为:良性病毒,恶性病毒 按传染方式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按连接方式分为:源码型病毒、入侵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外壳型病毒。
八、病 毒 发 作
⑴计算机无故死机
⑵计算机无法启动
⑶Windows3.X运行不正常
⑷Windows9X无法正常启动
⑸微机运行速度明显变慢
⑹曾正常运行的软件常报内存不足
⑺微机打印和通讯发 生异常
⑻曾正常运行的应用程序发生死机或者非法错误
⑼系统文件的时间、日期、长度发生变化
⑽运行Word,打开文档后,该文件另存时只能以模板方式保存
⑾无意中要求对软盘进行写操作
⑿磁盘空间迅速减少
⒀网络数据卷无法调用
⒁基本内存发生变化 根据上述几点,我们就可以判断您的微机和网络是否感染上病毒,如当前流行的病毒,通常也会表现为某些应用软件经常发生死机。
九、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形式
破坏可执行文件,使这些文件不能正常执行。 破坏文件数据,造成信息的丢失。 破坏系统文件或引导记录,使系统盘无法引导系统。 破坏硬盘的主引导记录或分区表,使系统信息丢失。 破坏文件分配表,造成数据的丢失。 占用磁盘上的可用空间或在盘上产生坡块现象,使磁盘可用空间减少。 占用系统内存,使内存可用空间减少,造成一些应用程序无法运行。 对整张磁盘或盘上某个扇区进行格式化,破坏磁盘数据。 占用系统时间,使系统运行速度减慢,降低工作效率。
十、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与防治
1、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史欣合)
《计算机病毒》教案
《计算机病毒》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知道它的产生及传播途径,正确对待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杀毒软件,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 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技能目标:
1. 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2. 学会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杀毒、使用正版、安装软件、备份等)。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自觉遵守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等条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传播过程。
3. 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4. 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学习。
教学难点:
1.认识计算机病毒。
2. 正确使用杀毒软件。
3. 如何加强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软件保护的意识。
《计算机病毒》教案2
一、本课的地位、作用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中第一章第1.6节《计算机数据的安全》中的第1小节。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数据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把这节作为重点讲授课。
二、学习目标(见简案)的提出依据
1、学生的学习现状:计算机知识学的少、用计算机的经验少
2、教材大纲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
3、根据新课程理念: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学生将来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求:财经专业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的安全需求
5、计算机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书本知识的落后性
三、重点、难点的安排(根据学习目标的提出依据)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防治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办法
研究重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堂过程设计
1、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采取以问题交流为主的师生互动学习模式
2、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标地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培养合作意识、学习方法。
★导入课题:以非典这种生物病毒为例自然引入与它相似的计算机病毒
★新课探讨问题
(一)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性
老师给出问题、实例,学生回答问题、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应用问题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给出计算机病毒发作的图片、实例,让学生对病毒危害大胆设想,以此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起对病毒危害的高度重视及憎恨情绪,为病毒防治做准备。
(新课程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
(三)计算机病毒的诊治
帮助学生诊症状,给出可操作问题让学生了解类别,联网介绍新病毒,演示查杀病毒的过程,学生在参与全过程后总结结论,以此突破难点,并为防病毒做准备
(直观性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四)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让学生找出传播途径,分析传播途径的对比图,参考生物病毒,从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有用数据两方面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病毒的措施,以此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对比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直观性,化难为易)
★巩固练习
给出题目,通过手脑口并用,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总结
能过学生参与总结,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明确本课主旨。
(新课程理念——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业布置
《计算机病毒》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的形式。
【教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交流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计算机应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计算机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安全涉及国家、社会道德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三、布置任务
学生查看课本相关内容,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
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4.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5.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四、教师提问,找学生说出答案,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显示答案,并加以讲解和补充
问题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或指令集合。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软盘、光盘和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上的广泛传播,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其危害性更严重。
问题2: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点
① 隐蔽性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
② 传染性 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③ 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④ 可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⑤ 破坏性 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
问题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计算机病毒有很大的危害性。世界各国每年为防治计算机病毒投入和耗费了巨额的资金。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② 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找到文件。
③ 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④ 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
问题4: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知道了病毒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毒、消除病毒。
《计算机病毒》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机病毒。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危害。
3、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目标2、3
教具准备:
相关素材、电脑、投影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 ,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进行破坏,使得电脑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整个操作系统或者电脑硬盘损坏。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机器处于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通常就把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和危害
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下边把一些经常碰到的现象列出来,供用户参考。
(1) 机器不能正常启动
加电后机器根本不能启动,或者可以启动,但所需要的时间比原来的启动时间变长了。有时会突然出现黑屏现象。
(2) 运行速度降低
如果发现在运行某个程序时,读取数据的时间比原来长,存文件或调文件的时间都增加了,那就可能是由于病毒造成的。
(3) 磁盘空间迅速变小
由于病毒程序要进驻内存,而且又能繁殖,因此使内存空间变小甚至变为“0”,用户的什么信息也进不去。
(4) 文件内容和长度有所改变
一个文件存入磁盘后,本来它的长度和其内容都不会改变,可是由于病毒的干扰,文件长度可能改变,文件内容也可能出现乱码。有时文件内容无法显示或显示后又消失了。
(5) 经常出现“死机”现象
正常的操作是不会造成死机现象的,即使是初学者,命令输入不对也不会死机。如果机器经常死机,那可能是由于系统被病毒感染了。
(6) 外部设备工作异常
因为外部设备受系统的控制,如果机器中有病毒,外部设备在工作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出现一些用理论或经验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
(7)蓝屏
经常会出现蓝屏,尤其是在按键盘的时候,一按就死机。
以上仅列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病毒表现形式,肯定还会遇到一些其他的特殊现象,这就需要由用户自己判断了。
三、检查与清除计算机病毒
教师演示计算机防毒软件瑞星网络的清除计算机病毒。
四、预防计算机病毒
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加强管理,止病毒的入侵。凡是从外来的软盘往机器中拷信息,都应该先对软盘进行查毒,若有病毒必须清除,这样可以保证计算机不被新的病毒传染。此外,由于病毒具有潜伏性,可能机器中还隐蔽着某些旧病毒,一旦时机成熟还将发作,所以,要经常对磁盘进行检查,若发现病毒就及时杀除。思想重视是基础,采取有效的查毒与消毒方法是技术保证。检查病毒与消除病毒目前通常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在计算机中加一块防病毒卡,另一种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工作原理基本一样,一般用防病毒软件的用户更多一些。切记要注意一点,预防与消除病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坚持不懈。
《计算机病毒》教案5
教学目的: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和防治
教学重点:病毒的特性,危害形式
一、病 毒 的 定义
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
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病 毒 的 历 史
1988年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病毒是由美国CORNELL大学研究生莫里斯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连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 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现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当时软件种类不多,用户之间的软件交流较为频繁且反病毒软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广泛流行。后来出现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 最初对病毒理论的构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说。在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书中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利用通信进行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三、病 毒 的 产 生
1、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
2、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
3、用于版权保护。
四、病 毒 的 特 征
未经授权而执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户调用,再由系统分配资源,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目的对用户是可见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当用户调用正常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正常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时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
1.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它的计算机当你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
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它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
2. 隐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PC机对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觉
3. 潜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破坏)模块。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在每年2月27日会提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号的星期五发作。国内的"上海一号"会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发作。
4. 破坏性 良性病毒可能只显示些画面或出点音乐、无聊的语句,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破坏动作,但会占用系统资源。 恶性病毒则有明确得目的,或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有的对数据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5. 不可预见性 从对病毒的检测方面来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的代码千差万别,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如驻内存,改中断)。
五、病 毒 的 分 析
整个病毒代码虽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导部分,传染部分,表现部分:
1、引导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为传染部分做准备(如驻留内存,修改中断,修改高端内存,保存原中断向量等操作)。
2、传染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代码复制到传染目标上去。不同类型的病毒在传染方式,传染条件上各有不同。
3、表现部分是病毒间差异最大的部分,前两个部分也是为这部分服务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条件才会触发其表现部分的。
六、病 毒 的 命 名
1、按病毒出现的地点
2、按病毒中出现的人名或特征字符
3、按病毒发作时的症状命名
4、按病毒发作的时间
七、病 毒 的 分 类
按破坏性可分为:良性病毒,恶性病毒 按传染方式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按连接方式分为:源码型病毒、入侵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外壳型病毒。
八、病 毒 发 作
⑴计算机无故死机
⑵计算机无法启动
⑶Windows3.X运行不正常
⑷Windows9X无法正常启动
⑸微机运行速度明显变慢
⑹曾正常运行的软件常报内存不足
⑺微机打印和通讯发 生异常
⑻曾正常运行的应用程序发生死机或者非法错误
⑼系统文件的时间、日期、长度发生变化
⑽运行Word,打开文档后,该文件另存时只能以模板方式保存
⑾无意中要求对软盘进行写操作
⑿磁盘空间迅速减少
⒀网络数据卷无法调用
⒁基本内存发生变化 根据上述几点,我们就可以判断您的微机和网络是否感染上病毒,如当前流行的病毒,通常也会表现为某些应用软件经常发生死机。
九、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形式
破坏可执行文件,使这些文件不能正常执行。 破坏文件数据,造成信息的丢失。 破坏系统文件或引导记录,使系统盘无法引导系统。 破坏硬盘的主引导记录或分区表,使系统信息丢失。 破坏文件分配表,造成数据的丢失。 占用磁盘上的可用空间或在盘上产生坡块现象,使磁盘可用空间减少。 占用系统内存,使内存可用空间减少,造成一些应用程序无法运行。 对整张磁盘或盘上某个扇区进行格式化,破坏磁盘数据。 占用系统时间,使系统运行速度减慢,降低工作效率。
十、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与防治
1、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