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鲜于鸿轩)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
目录:
1.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门?教育部正式答复了
2.马上评|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体现教育管理责任
3.新华网评: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
4.洋葱快评|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不妨更坚决一些
5.手机禁入校园有据可依了,但管理不能仅仅“一禁了之”
6.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入中小学校园!守护学生身心健康还需哪些努力?
7.“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
8.一刀切“禁”手机,不是我们期待的“技术文化”
正文:
1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门?教育部正式答复了
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02-0118:05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
2月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
马上评|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体现教育管理责任
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02-0111:27澎湃新闻官方帐号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2
对于众多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一个非常头痛的事,就是“玩手机”。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方面对子女玩手机持不愿意态度,另一方面又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也在玩手机,于是在两难中,中小学生“手机问题”的解决,似乎越来越难。
现在好了,作为一项从国家最高行政教育机关发出的通知,只有落实的责任,没有“还价”的余地。
为什么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还需要教育部来过问,发通知提出“禁令”?这体现了教育管理的责任。从教育部通知中可知,此举是“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句话有四个层次,前三个都是当下学生玩手机带来的问题,且都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毫无疑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所当然是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责任,而且是最终责任。
事实上,手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必需品,带手机进学校或者进课堂并没有必要。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鉴别力都难以抵挡手机上那些五花八门,甚至乌七八糟内容的“吸引力”。
现在,从“不得带手机入校”入手,其实也是给中小学生们一个提醒:玩手机,学校和老师是会管的。这也给家长教育孩子多赋予了一个依据。可见,教育部这个通知所体现的管理责任,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当然,此要求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承担起责任。如《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个大题目,而处在互联网时代,各等智能技术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青少年不可能完全不接触、不使用。但正如有一句老话所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对教育管理是一个大考验。既要让科技有利于青少年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又要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管理责任之所在。反之,如果发现问题不能适时而动,应事而发,或者“睁只眼闭只眼”,这是一种不作为,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
新华网评: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
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02-0112:11新华网官方帐号
3
中小学生“手机困局”,一直都是老师和家长关心的话题。当前,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方法参差不齐,或明文严令禁止、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或实行统一管理、学生可在特定时间和区域使用手机。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这无疑是个好政策,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和娱乐、分散课堂注意力耽误学习,以及追求高档产生攀比心态等问题。
但好政策还要“细落实”,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要彻底化解中小学生“手机困局”,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之外,政策的配套也要更加优化,细节处更加完善。比如,《通知》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一规定,一刀切是否合理?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如何兼顾线上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再比如,《通知》中“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这一规定,会否出现沟通不畅风险?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危及学生安全又该如何解决?等等。
解决好了细节问题,家长才能放心地“没收”孩子的手机,学生才能安心地从手机上抽出身来,专注学习。
文字:董璐
洋葱快评|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不妨更坚决一些
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02-0120:26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就曾在跟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从这个角度看,《通知》更像是对过往禁令的一次重申。不过,教育部单独发文,专门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予以 4
规范,也让这次重申被赋予了显而易见的新意。《通知》下发之后,有关禁令将更富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对中小学校而言,《通知》是“压力”,也是“底气”。一方面,《通知》是在给中小学校施压。面对来自主管部门的一系列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很难再为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不作为找到借口,积极作为以求令行禁止已成不二之选。另一方面,《通知》也是在给中小学校撑腰打气。手持这把尚方宝剑,校方在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时就会更加理直气壮,不会因为某些学生和家长的“不配合”而缩手缩脚畏葸不前。也正因如此,《通知》赢得了不少人的点赞。
接下来,就要看《通知》如何落地了。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谨防如下两种“跑偏”。一种是,全然无视在校学生的通话需求,对学生手机入校一禁了之。这方面已有不少前车之鉴,有的学校甚至已简单粗暴到没收、销毁学生手机的地步。如果不能如《通知》所要求的那样,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校方就没有“资格”一律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否则就是对学生现实需要与正当权利的不尊重。另一种是,借口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片面夸大学生带手机入校的必要性,无原则地为《通知》所说的“有限带入校园”开口子,最终让“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沦为一句空谈。
相比之下,后一种“跑偏”波及面更广,后果更严重。为此,在督促学校做好各种“配套”,以满足学生必要通话需求的前提下,不妨让禁令来更坚决一些,果断去掉加在禁令之前的“原则上”三字,明确宣告中小学生一律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在一些人看来,这也许有点儿矫枉过正,但鉴于带手机入校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性,这样做不仅很值得,还很迫切。
手机禁入校园有据可依了,但管理不能仅仅“一禁了之”
红星新闻 2021-02-01 13:05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明确了上述要求。
近年来,因为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引发的师生矛盾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早前一些学校甚至用砸手机等粗暴方式处理违反校规班规的行为,曾一度引发舆论反弹。现在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禁止手机进校园、进课,给学校的手机管理提供 5
了依据,想必能够减少类似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就禁止手机入校园的初衷而言,自然也有利于让学生专注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不过,禁止手机带进校园之后,如何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手机的普及,家长与孩子沟通已经对手机形成了依赖。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寄宿生群体而言,手机是他们与父母保持必要联系的重要工具。通知强调“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接下来,在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通话需求这一问题上,学校要尽快拿出与禁止手机进校园一样的积极行动才行。
此前有不少网友担忧,“现在少有带手机去学校的学生,作业都是发到家长手机上”,如果以保护视力、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名义禁止学生带手机,一边又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在家长群内发布各种通知、让学生在手机上完成作业,这样的手机管理无异于自欺欺人。不让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回到家又不得不使用手机,如此一来,学校和家长也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防近视、防沉迷的效果自然难以实现。
所以,教育部此次要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无疑是保障“禁带手机进校园”有效落实的关键。但从现实来看,禁止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实施起来更容易,学校也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但禁止用手机布置作业,却似乎没有那么容易——部分教师可能为了图省事,仍会保持此前“惯性”。所以,学校还要在规范教师作业布置方式上多做努力,切实保障好手机管理的完全落实。
尤需注意,教育部通知并未“一刀切”禁止,而是强调“原则上”,为现实的各种需求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学校切不可为了省事,从管理的便利出发,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权利。很显然,通知做出了方向上的指引,与原则上的要求,但学校要落实好这一精神,保持动作的一致,更多的功夫还在通知之外,在细节落实之中。
有个形象的比喻说,人类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要以采集信息为生。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实际运行所仰赖的血液、食物和生命。手机,作为“信息采集”生产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在手机管理上就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与禁止使用相比,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引导青少年有节制地合理使用手机更为关键。学校要把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当作必修课来对待,家长也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和引导。
6
顺便再强调一句,禁止手机进校园有据可依了,但是学校的管理不可简单粗暴,尤其不能违法——禁止手机进校园,并不等于允许学校可以用砸手机等侵害财产权的方式处理违规行为。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一陵
编辑 汪垠涛
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入中小学校园!守护学生身心健康还需哪些努力?
2021-2-1 18:00:04 来源:大众网 作者:曲欣萍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引担忧:影响成长 制造家校矛盾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进步,手机已经不算贵重物品,很多中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带手机进入校园现象也比较普遍。然而,智能手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在引起社会重视。一方面学生自控力不强,容易过度使用手机。比如课堂上,或者住宿生半夜使用手机玩游戏,分散学习精力,严重影响学习。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能上网,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影响学生心智成长。
2019年,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提交了一条“关于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他认为,智能手机进校园与网吧进校园无异,导致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等,严重影响学习,弊大于利。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的手机管理,俨然已经变成激烈攻防大战,学生、学校、家长等各方斗智斗勇。明令禁止、突击检查、没收、屏蔽信号甚至销毁……校方可谓绞尽脑汁用尽方法,然而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一些家长不支持,觉得学校没权利剥夺学生用手机的权利;孩子手机遭销毁后,有的家长还找老师索赔;有的老师不敢管,为避免争议有时“睁只眼闭只眼”。
立法禁手机入校园 让管理更有底气
7
2018年11月,《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以法规形式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的省份。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规定,学校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实行统一保管,既落实了禁止条款,又确保了学校依法管理的权限;既保护了学生手机的合法财产权,也避免了因手机损坏产生的矛盾纠纷。
不过,采访中也有不少学校表示,手机禁入校园事情虽好,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部分地区还存在教师不按规定使用手机等情况,为此,教育部在近日下发的通知中也要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
2021年江西省两会期间,江西省人大代表兰小华建议禁止中小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校园,她表示,除了学校加强学生在校的管理外,政府和相关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联合开展规范网络游戏管理等各类互联网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抵制电子产品诱惑 先教会孩子管理时间
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该成为学校的一方之责,家长同样有义务。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确定目标、管理时间。”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家校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宗春山说,“孩子如果沉迷于游戏,一定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碰到其他诱惑,就会被吸引走。”宗春山打比方说,有只狗把孩子追到了树上,家长不能只忙着让孩子下树,首先需要把狗赶开,“出现问题的本身,也是自我审视、自我觉察的机会,家长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寻找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尽量调动孩子的内驱力。”
鼓励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更多掌握了解世界,但过度依赖会是一种伤。现在是寒假,很多学生们需要上网课,几乎离不开手机、平板电脑,亲情陪伴、制定计划、督导作业,都是把孩子从电子产品的泥潭中拽出来的方法,也是家长们不得不做的功课。
(大众网·海报编辑曲欣萍 综合科技日报、北京日报、海报新闻、江西新闻客户端等)
8
“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
新京报快评 2021-02-01 18:59 文|熊丙奇
中小学生在校园里能不能用手机?教育部再一次给出明确答案。
据新京报报道,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禁带手机”的规定一直未落实到位
无论是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还是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其实都并非新规。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此早有明确规定。
然而,从过去两年多的具体实践看,一些地方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学校、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冲突的事件一再发生,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此外,为防控疫情,去年上半年,中小学生不得不居家学习,校外校内的各类在线学科知识教学活动大大增加,连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2020年8月,教育部在相关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对9省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年底的普测相比,中小学生半年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增加最多。
而从深层来看,禁止学生把手机带进教室的规定得不到执行,也有些学校自身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创新时,都把利用电子产品教学作为创新的指标。在这种评价导向下,一些教师动不动就布置电子作业,或者要求学生下载某款APP。
一边是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用手机,一边又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进行教学,这也让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矛盾做法不理解。
9
在这种语境下,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规定,并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减少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就很有现实必要性。
学校应有系统治理思维
规定归规定,要真正将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禁疏结合,“禁”要严格执行,“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周到、细致的服务。
所谓“禁”,就是按规定严格做到“禁止带入校园”。按照规定,学生带进校园的手机要统一上交管理,不能把手机带进教室,如果学生把手机带进校园却不愿意上交,那就违反了规定,学校有权根据校规进行处理;如果学生进一步把手机带进课堂,应该赋予教师按照校规进行处理的权力。
从过去两年发生的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上交、带进教室被教师发现被惩戒引发的舆情看,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极易存在执行难的问题。鉴于此,舆论应加强引导,为保障教师处理权创造有利舆论环境。
而从根本上讲,这有赖于学校进一步细化内部的管理措施,确保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秉承耐心的处理方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而激化矛盾。
“疏”则是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工作,并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
不能忽视的是,出于日常沟通、安全等需要,家长和学生确实都有使用手机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尽力满足而非忽视他们的需求。
此次教育部的通知,对此已给出了比较细致的解决路径。未来,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出台管理办法,既满足家长联系学生的需求,也实现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范管理。
一言以蔽之,根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的问题,需要学校有系统治理思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甚至自相矛盾的方式。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基础上,制订刚性与柔性兼备的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与此同时,也要消除某些教学观念误区,不能把教育现代化简单视为要利用电子产品教学,而要更重视教育的品质,并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熊丙奇 (教育学者)
10
编辑:陈静 实习生:施可儿 校对:赵琳
一刀切“禁”手机,不是我们期待的“技术文化”
2021-02-01 1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新时报特约评论员·李鸿杰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手机问题,不是个新问题。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我们不妨都问两句话,这是最好的办法吗?这是唯一的办法吗?
禁止性的手段永远是最容易操作的,但这个时刻,我们可以视之为管制或管理,但却很难把它叫做教育,特别是在一些明显利弊参半的事情上,比如对待手机这个问题。
手机,我们也可以叫做微型的信息储存器,它可以容纳游戏软件,也可以成为便捷的阅读机,更重要的,它还是即时信息的发布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了解当下世界与我们的生活动态。现在的事实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越离不开手机带来的“信息便捷”。
所以,对于一个信息媒介,如何使用它,永远都是使用者的问题,而非机器的问题。而让手机成为一个更有利于学习的机器,如同我们把学生变成一个更喜欢学习东西的人一样,在手机问题上,能反映我们的教育困境,也能体现我们的教育智慧。但当简单禁止的时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手机问题不存在了,但本有的教育智慧也不存在了,而教育的困境并未减少。甚至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更便捷有效的学习手段,少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把教育视为一个带有挑战性的过程,而是简单看作一个按部就班的活动?
对于所有当代人来说,智能手机不过是出现不过20年的事物,信息时代或者说技术时代带来的挑战,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正如贝尔纳•斯蒂格勒所说:“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毒药。我们对技术的高速发展心存警惕。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文化,去应对技术的时代。”
11
但对受教育者使用手机这件事上,简单的一禁了之,这种人类原始文明阶段就盛行的模式,绝非我们期待的新的技术文化的范畴。更何况,在我们的文化里,还有层层加码这一说。视手机为洪水猛兽,已经是大部分老师与家长的共识了。
编辑:赵晓昕
12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鲜于鸿轩)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
目录:
1.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门?教育部正式答复了
2.马上评|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体现教育管理责任
3.新华网评: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
4.洋葱快评|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不妨更坚决一些
5.手机禁入校园有据可依了,但管理不能仅仅“一禁了之”
6.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入中小学校园!守护学生身心健康还需哪些努力?
7.“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
8.一刀切“禁”手机,不是我们期待的“技术文化”
正文:
1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门?教育部正式答复了
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02-0118:05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
2月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
马上评|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体现教育管理责任
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02-0111:27澎湃新闻官方帐号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2
对于众多中小学生家长来说,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一个非常头痛的事,就是“玩手机”。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方面对子女玩手机持不愿意态度,另一方面又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也在玩手机,于是在两难中,中小学生“手机问题”的解决,似乎越来越难。
现在好了,作为一项从国家最高行政教育机关发出的通知,只有落实的责任,没有“还价”的余地。
为什么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还需要教育部来过问,发通知提出“禁令”?这体现了教育管理的责任。从教育部通知中可知,此举是“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这句话有四个层次,前三个都是当下学生玩手机带来的问题,且都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毫无疑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所当然是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责任,而且是最终责任。
事实上,手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必需品,带手机进学校或者进课堂并没有必要。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鉴别力都难以抵挡手机上那些五花八门,甚至乌七八糟内容的“吸引力”。
现在,从“不得带手机入校”入手,其实也是给中小学生们一个提醒:玩手机,学校和老师是会管的。这也给家长教育孩子多赋予了一个依据。可见,教育部这个通知所体现的管理责任,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当然,此要求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承担起责任。如《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个大题目,而处在互联网时代,各等智能技术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青少年不可能完全不接触、不使用。但正如有一句老话所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对教育管理是一个大考验。既要让科技有利于青少年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又要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管理责任之所在。反之,如果发现问题不能适时而动,应事而发,或者“睁只眼闭只眼”,这是一种不作为,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
新华网评: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
新华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02-0112:11新华网官方帐号
3
中小学生“手机困局”,一直都是老师和家长关心的话题。当前,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方法参差不齐,或明文严令禁止、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或实行统一管理、学生可在特定时间和区域使用手机。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这无疑是个好政策,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和娱乐、分散课堂注意力耽误学习,以及追求高档产生攀比心态等问题。
但好政策还要“细落实”,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只是第一步。要彻底化解中小学生“手机困局”,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之外,政策的配套也要更加优化,细节处更加完善。比如,《通知》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一规定,一刀切是否合理?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如何兼顾线上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再比如,《通知》中“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这一规定,会否出现沟通不畅风险?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危及学生安全又该如何解决?等等。
解决好了细节问题,家长才能放心地“没收”孩子的手机,学生才能安心地从手机上抽出身来,专注学习。
文字:董璐
洋葱快评|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不妨更坚决一些
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02-0120:26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就曾在跟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从这个角度看,《通知》更像是对过往禁令的一次重申。不过,教育部单独发文,专门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予以 4
规范,也让这次重申被赋予了显而易见的新意。《通知》下发之后,有关禁令将更富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对中小学校而言,《通知》是“压力”,也是“底气”。一方面,《通知》是在给中小学校施压。面对来自主管部门的一系列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很难再为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不作为找到借口,积极作为以求令行禁止已成不二之选。另一方面,《通知》也是在给中小学校撑腰打气。手持这把尚方宝剑,校方在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时就会更加理直气壮,不会因为某些学生和家长的“不配合”而缩手缩脚畏葸不前。也正因如此,《通知》赢得了不少人的点赞。
接下来,就要看《通知》如何落地了。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谨防如下两种“跑偏”。一种是,全然无视在校学生的通话需求,对学生手机入校一禁了之。这方面已有不少前车之鉴,有的学校甚至已简单粗暴到没收、销毁学生手机的地步。如果不能如《通知》所要求的那样,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校方就没有“资格”一律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否则就是对学生现实需要与正当权利的不尊重。另一种是,借口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片面夸大学生带手机入校的必要性,无原则地为《通知》所说的“有限带入校园”开口子,最终让“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沦为一句空谈。
相比之下,后一种“跑偏”波及面更广,后果更严重。为此,在督促学校做好各种“配套”,以满足学生必要通话需求的前提下,不妨让禁令来更坚决一些,果断去掉加在禁令之前的“原则上”三字,明确宣告中小学生一律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在一些人看来,这也许有点儿矫枉过正,但鉴于带手机入校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性,这样做不仅很值得,还很迫切。
手机禁入校园有据可依了,但管理不能仅仅“一禁了之”
红星新闻 2021-02-01 13:05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明确了上述要求。
近年来,因为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引发的师生矛盾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早前一些学校甚至用砸手机等粗暴方式处理违反校规班规的行为,曾一度引发舆论反弹。现在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禁止手机进校园、进课,给学校的手机管理提供 5
了依据,想必能够减少类似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就禁止手机入校园的初衷而言,自然也有利于让学生专注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不过,禁止手机带进校园之后,如何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手机的普及,家长与孩子沟通已经对手机形成了依赖。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寄宿生群体而言,手机是他们与父母保持必要联系的重要工具。通知强调“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接下来,在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通话需求这一问题上,学校要尽快拿出与禁止手机进校园一样的积极行动才行。
此前有不少网友担忧,“现在少有带手机去学校的学生,作业都是发到家长手机上”,如果以保护视力、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名义禁止学生带手机,一边又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在家长群内发布各种通知、让学生在手机上完成作业,这样的手机管理无异于自欺欺人。不让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回到家又不得不使用手机,如此一来,学校和家长也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防近视、防沉迷的效果自然难以实现。
所以,教育部此次要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无疑是保障“禁带手机进校园”有效落实的关键。但从现实来看,禁止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实施起来更容易,学校也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但禁止用手机布置作业,却似乎没有那么容易——部分教师可能为了图省事,仍会保持此前“惯性”。所以,学校还要在规范教师作业布置方式上多做努力,切实保障好手机管理的完全落实。
尤需注意,教育部通知并未“一刀切”禁止,而是强调“原则上”,为现实的各种需求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学校切不可为了省事,从管理的便利出发,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权利。很显然,通知做出了方向上的指引,与原则上的要求,但学校要落实好这一精神,保持动作的一致,更多的功夫还在通知之外,在细节落实之中。
有个形象的比喻说,人类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要以采集信息为生。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实际运行所仰赖的血液、食物和生命。手机,作为“信息采集”生产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在手机管理上就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与禁止使用相比,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引导青少年有节制地合理使用手机更为关键。学校要把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当作必修课来对待,家长也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和引导。
6
顺便再强调一句,禁止手机进校园有据可依了,但是学校的管理不可简单粗暴,尤其不能违法——禁止手机进校园,并不等于允许学校可以用砸手机等侵害财产权的方式处理违规行为。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一陵
编辑 汪垠涛
教育部出手“禁”手机入中小学校园!守护学生身心健康还需哪些努力?
2021-2-1 18:00:04 来源:大众网 作者:曲欣萍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引担忧:影响成长 制造家校矛盾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进步,手机已经不算贵重物品,很多中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带手机进入校园现象也比较普遍。然而,智能手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在引起社会重视。一方面学生自控力不强,容易过度使用手机。比如课堂上,或者住宿生半夜使用手机玩游戏,分散学习精力,严重影响学习。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能上网,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影响学生心智成长。
2019年,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提交了一条“关于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他认为,智能手机进校园与网吧进校园无异,导致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等,严重影响学习,弊大于利。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的手机管理,俨然已经变成激烈攻防大战,学生、学校、家长等各方斗智斗勇。明令禁止、突击检查、没收、屏蔽信号甚至销毁……校方可谓绞尽脑汁用尽方法,然而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一些家长不支持,觉得学校没权利剥夺学生用手机的权利;孩子手机遭销毁后,有的家长还找老师索赔;有的老师不敢管,为避免争议有时“睁只眼闭只眼”。
立法禁手机入校园 让管理更有底气
7
2018年11月,《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以法规形式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的省份。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规定,学校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实行统一保管,既落实了禁止条款,又确保了学校依法管理的权限;既保护了学生手机的合法财产权,也避免了因手机损坏产生的矛盾纠纷。
不过,采访中也有不少学校表示,手机禁入校园事情虽好,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部分地区还存在教师不按规定使用手机等情况,为此,教育部在近日下发的通知中也要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
2021年江西省两会期间,江西省人大代表兰小华建议禁止中小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校园,她表示,除了学校加强学生在校的管理外,政府和相关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联合开展规范网络游戏管理等各类互联网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抵制电子产品诱惑 先教会孩子管理时间
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该成为学校的一方之责,家长同样有义务。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确定目标、管理时间。”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家校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宗春山说,“孩子如果沉迷于游戏,一定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碰到其他诱惑,就会被吸引走。”宗春山打比方说,有只狗把孩子追到了树上,家长不能只忙着让孩子下树,首先需要把狗赶开,“出现问题的本身,也是自我审视、自我觉察的机会,家长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寻找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尽量调动孩子的内驱力。”
鼓励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更多掌握了解世界,但过度依赖会是一种伤。现在是寒假,很多学生们需要上网课,几乎离不开手机、平板电脑,亲情陪伴、制定计划、督导作业,都是把孩子从电子产品的泥潭中拽出来的方法,也是家长们不得不做的功课。
(大众网·海报编辑曲欣萍 综合科技日报、北京日报、海报新闻、江西新闻客户端等)
8
“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
新京报快评 2021-02-01 18:59 文|熊丙奇
中小学生在校园里能不能用手机?教育部再一次给出明确答案。
据新京报报道,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禁带手机”的规定一直未落实到位
无论是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还是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其实都并非新规。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此早有明确规定。
然而,从过去两年多的具体实践看,一些地方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学校、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冲突的事件一再发生,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此外,为防控疫情,去年上半年,中小学生不得不居家学习,校外校内的各类在线学科知识教学活动大大增加,连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2020年8月,教育部在相关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对9省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年底的普测相比,中小学生半年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增加最多。
而从深层来看,禁止学生把手机带进教室的规定得不到执行,也有些学校自身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创新时,都把利用电子产品教学作为创新的指标。在这种评价导向下,一些教师动不动就布置电子作业,或者要求学生下载某款APP。
一边是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用手机,一边又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进行教学,这也让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矛盾做法不理解。
9
在这种语境下,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规定,并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减少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就很有现实必要性。
学校应有系统治理思维
规定归规定,要真正将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禁疏结合,“禁”要严格执行,“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周到、细致的服务。
所谓“禁”,就是按规定严格做到“禁止带入校园”。按照规定,学生带进校园的手机要统一上交管理,不能把手机带进教室,如果学生把手机带进校园却不愿意上交,那就违反了规定,学校有权根据校规进行处理;如果学生进一步把手机带进课堂,应该赋予教师按照校规进行处理的权力。
从过去两年发生的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上交、带进教室被教师发现被惩戒引发的舆情看,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极易存在执行难的问题。鉴于此,舆论应加强引导,为保障教师处理权创造有利舆论环境。
而从根本上讲,这有赖于学校进一步细化内部的管理措施,确保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秉承耐心的处理方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而激化矛盾。
“疏”则是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工作,并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
不能忽视的是,出于日常沟通、安全等需要,家长和学生确实都有使用手机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尽力满足而非忽视他们的需求。
此次教育部的通知,对此已给出了比较细致的解决路径。未来,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出台管理办法,既满足家长联系学生的需求,也实现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范管理。
一言以蔽之,根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的问题,需要学校有系统治理思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甚至自相矛盾的方式。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基础上,制订刚性与柔性兼备的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与此同时,也要消除某些教学观念误区,不能把教育现代化简单视为要利用电子产品教学,而要更重视教育的品质,并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熊丙奇 (教育学者)
10
编辑:陈静 实习生:施可儿 校对:赵琳
一刀切“禁”手机,不是我们期待的“技术文化”
2021-02-01 1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新时报特约评论员·李鸿杰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手机问题,不是个新问题。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我们不妨都问两句话,这是最好的办法吗?这是唯一的办法吗?
禁止性的手段永远是最容易操作的,但这个时刻,我们可以视之为管制或管理,但却很难把它叫做教育,特别是在一些明显利弊参半的事情上,比如对待手机这个问题。
手机,我们也可以叫做微型的信息储存器,它可以容纳游戏软件,也可以成为便捷的阅读机,更重要的,它还是即时信息的发布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了解当下世界与我们的生活动态。现在的事实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越离不开手机带来的“信息便捷”。
所以,对于一个信息媒介,如何使用它,永远都是使用者的问题,而非机器的问题。而让手机成为一个更有利于学习的机器,如同我们把学生变成一个更喜欢学习东西的人一样,在手机问题上,能反映我们的教育困境,也能体现我们的教育智慧。但当简单禁止的时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手机问题不存在了,但本有的教育智慧也不存在了,而教育的困境并未减少。甚至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更便捷有效的学习手段,少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把教育视为一个带有挑战性的过程,而是简单看作一个按部就班的活动?
对于所有当代人来说,智能手机不过是出现不过20年的事物,信息时代或者说技术时代带来的挑战,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正如贝尔纳•斯蒂格勒所说:“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毒药。我们对技术的高速发展心存警惕。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文化,去应对技术的时代。”
11
但对受教育者使用手机这件事上,简单的一禁了之,这种人类原始文明阶段就盛行的模式,绝非我们期待的新的技术文化的范畴。更何况,在我们的文化里,还有层层加码这一说。视手机为洪水猛兽,已经是大部分老师与家长的共识了。
编辑:赵晓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