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集成声卡真的很差?亲测集成声卡 PK 主流随身听

IT圈 admin 53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谏水风)

集成声卡真的很差?亲测集成声卡 PK 主流随身听

提到集成声卡,恐怕多数朋友对其的印象是比较差的,诸如音质不佳、底噪明显等等缺点可以说出来一大堆,即便是与小小的随身听相比,可能也会有不少朋友认为集成声卡都是有所不如的。

那么集成声卡真的这么差吗?笔者认为未必,因为集成声卡是个很笼统的总称,集成声卡和集成声卡也有档次、好坏之分,就像随身听一样,有几十元的山寨MP3,也有像卖一万多的顶级播放器,它们的音质差距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而集成声卡也是如此。不过集成声卡的初衷就是低成本,所以价格上差距没有那么巨大,但音质上的差别肯定是有的,但最好的与最坏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却很难说清,在买电脑的时候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集成声卡效果如何,很多时候都是碰运气。但如果稍微在意一下的话,也会发现集成声卡也有档次之分,有些是入门型号,有些是高端型号,还有些集成的是独立声卡芯片。在下面笔者也随想随谈,来说说集成声卡的历史,以及主流的集成声卡与随身听的音质PK。

集成声卡的前生今世

ISA声卡创新 AWE64 Gold,看起来元件很多很复杂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刚刚接触并使用个人电脑的时候,多媒体电脑的概念刚刚盛行起来(再往前似乎都是靠机箱里那个单音的鸣声器),带MMX多媒体指令集的Intel奔腾处理器、带3D加速的显卡、声霸卡成为潮流,成为组装电脑必不可少的几大件。在当时声卡只有独立的,还没有集成这个概念,入门级的虽然不算贵,但怎么也要一二百元元的样子,不过这在当年多媒体电脑的配件里属于非常便宜的零件(即便不考虑RMB贬值与电子产品价格下滑等问题,现在一二百元的声卡成本反而变得很奢侈),那时候恐怕也没人奢求什么音质,只要能看电影、玩游戏出个声音就很令人感动了,就像曾经的手机能有个32

和弦、64和弦就很牛了。

PCI声卡相对于老ISA声卡的集成度更高

经典的创新SB Live!系列声卡

再往后一段时间里声卡的发展很迅速,8bit的ISA声卡迅速被淘汰,PCI总线、

16bit/44.1KHz CD级音质以及多声道声卡成为了主流,当时虽然也还有YAMAHA 724这样的百元级入门声卡,但是人们也开始对音质有了一定追求,创新的声卡也开始一枝独秀,称霸中高端声卡市场,记得当年如果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有点追求的DIYer,怎么着也要来个400多元的创新SB Live!数码版。而在音箱方面,相比现在主流的2.0、2.1音箱,那个时候反而4.1、5.1等多声道环绕音箱更为流行,例如创新PC WORK 4.1等多声道环绕音箱一度成为多媒体电脑的标配。

大家知道,家用电脑的价格是趋势是价格越来越便宜的,而在90年代前中期,即便是低配的电脑可能都要万八千的,而现在三千左右都能装一台用起来不错的电脑。所以随着其他电脑配件的价格逐渐下降,好几百元的独立声卡就越发显得昂贵,所以出于降低成本的需求,集成声卡孕育而生,并慢慢的被接受与得到普及。

AC’97声卡Realtek ALC650

集成声卡的概念,就不得不与AC’97扯上关系了,就是曾经被玩家所唾弃的“软声卡”的东西,也是最早的集成声卡。从资料看AC’97只是一种提高集成度的音频标准,比如把DAC、ADC等功能都集成在一颗芯片中,但AC’97并不是指集成声卡,很多的独立声卡同样符合AC’97标准,所以AC’97不一定是集成软声卡,也可能是硬声卡,可能是独立声卡,但是主板集成的软声卡确实又AC’97开始的。

AC’97集成声卡的输出口比较简单

AC’97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将数字与模拟部分分离开,也就是将Digital Codec数字处理芯片(可以理解为主控)与A/D转换模块分离开。而所谓的软声卡,就是将数字处理的功能交给CPU来完成,而只具备DAC、ADC与模拟输入输出部分的硬件电路,但是现在的眼光看,这其实也算是硬件声卡。

早期CPU的音频处理能力并不及高端独立声卡出色

虽然AC’97标准出现的比较早(1997年前后),但是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应该是2000年左右以集成声卡的姿态出现的,所以AC’97几乎成了集成声卡的代名词,并且最早期的AC'97集成声卡基本都是所谓的“软声卡”,也就是本来应该是声卡承担的数字处理部分功能(不包括DAC与ADC部分),交给了CPU,通过软件方式去实现了,它的音质效果好坏先不说,至少在那个CPU性能还不够强的时代,AC’97软声卡会占用CPU的资源,降低系统性能,这也是当时被众多DIYer吐槽的主要原因,况且以当时奔腾3处理器那个水平的性能即便是卯足了劲,应付高品质、多声道的声音处理还有些勉强。记得当年高端声卡创新SB Audigy(具体是Audigy几代忘记了),它的主控芯片的音频处理性能号称可以匹敌当时Intel奔腾4处理器,这也从侧面表面当时比较孱弱的CPU性能还不足以完全揽下声卡数字处理,特别是音效处理这一重担。所以最早AC’97集成声卡出现的时候,人们并不买账,还情愿花钱购买独立声卡使用。

CMI8738的集成度非常高

在AC’97软声卡遇冷后,主板厂商也学的聪明了一些,开始集成一些硬声卡,比如在2001年前后比较流行的CMI8738集成声卡等等,虽然成本略高了一点,但总还是要比独立声卡便宜的多,本来集成声卡的目的就是低成本,而这样的集成声卡在往后的岁月中也迅速成为取代独立声卡的存在,并且规格指标也越来越出色。

在硬集成声卡被接受并迅速普及之后,独立声卡越来越少,而新的集成声卡是软还是硬也不再被特别关注,因为即便是软声卡,凭借日益强大的CPU性能,特别是到了酷睿时代,是软处理对于CPU来说是九牛一毛的事,根本无需担心。另外软声卡这个概念也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数字处理环节变得非常容易实现,而DAC、ADC与相应的模拟电路部分显得更为重要,例如现在高端的PC-HiFi装备,用的基本都是外置的解码器,而用外置解码器的意思和软声卡是差不多的原理,解码器只负责解码转换,而前面的数字处理部分是CPU进行处理,然后经过USB或其他数字方式传输给外置解码器使用,如果按照以前的说法,解码器也算是软声卡了。

AC’97由于诞生的年代久远,它的规格越来越落伍,比如采样率方面最新的AC’97 2.3版本最高也只支持48KHz采样率,在母带级无损音乐以及蓝光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显然严重不够用,所以在2004年以后,以Intel为主导的HD Audio(即High Definition Audio)

标准开始迅速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

HD Audio可以支持更多规格的音频处理,并可以支持处理32bit/192KHz的音频,并且也解决了SRC问题,之前AC’97声卡输出的音频会被强制转换为48KHz采样率(和之前的Android手机类似),也就是所谓的强制SRC,会恶化音质。而HD Audio标准则可以提供44.1 kHz和48 kHz两种采样规格,通过分频以及倍乘支持更多的拓展频率,从而可以支持88.2KHz、96KHz、176KHz与192KHz更多的采样率,无需转换自然也就不会出现SRC恶化音质的环节。

另外HD Audio的数据带宽更高,也可以更轻松的支持多声道,目前主流的 ALC8系列的音频Codec可以很轻松的支持7.1声道输出,并且对于各种音效支持良好(杜比音效一类的,看视频与游戏用),虽然多声道与音效都是和HiFi无关的东西,但集成声卡更多的还是用来打游戏与影视欣赏,对于这些用途来说多声道是非常有益的。

ALC1150是目前Realtek最高端的音频Codec

现在主板的集成HD Audio标准的声卡,几乎水清一色的是Realtek家的,感觉上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众多不同档次的型号。Realtek主流的声卡按照声道,分为双声道的ALC 2xx系列,6声道的ALC 6xx系列,8声道的ALC 8xx系列以及8声道旗舰ALC 1150等等。

声道数并不代表音质好坏,比如笔记本电脑可能并不需要很多声道,所以ALC 2XX或是ALX 6xx就足够了,而主流的台式电脑主板,几乎都是ALC 8xx系列的8声道声卡,并且根据档次、功能又细分为很多版本,目前中低端主板普遍采用主流级的ALC 892,根据官方参数看,它的规格并不怎么高,比如信噪比只有95dB,比主流的随身听还要略差一些,而高端型号ALC 898的信噪比为110dB,旗舰型号ALC 1150的信噪比则为115dB,并且ALC 1150是8声道与2声道混合型,既能应对双声道的音乐欣赏,也可以应付多声道的游戏与影视需要。所以在主板的电路水平设计差不多的情况下,要想集成声卡尽可能出色,需要稍注意一下音频Codec的型号, ALC 898或ALC 1150是目前比较高端的型号。

ALC 1150的一些特性参数

不过音频Codec用的是什么型号与主板的档次直接挂钩,中低端普遍会使用主流级的ALC 892,只有高端一些的主板才会用ALC 898甚至是ALC 1150,所以可以说越高端的主板,集成声卡的音质一般会越好。于是也就应该明白了,虽然都是集成声卡,但是音质水平也必然是有高低之分的,越高端的电脑声音一般也会越好,而如果笼统的说集成声卡音质都不好就有些片面了。

很有料的“HiFi”主板

另外,现在也有一些主打音质的“HiFi”主板,它们有些是采用性能指标更好的创新声卡芯片,但也有一些依然使用ALC898等传统音频Codec,不过重点也并非音频Codec,在后面的模拟放大部分,“HiFi”主板普遍会用一些独立的运放芯片、耳放芯片以及音频电容元件,这样做当然也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可以直推一些不太容易伺候的耳机,甚至可以匹敌独立声卡也说不定。

总的来说,集成声卡发展至今,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规格指标也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受重视,笔者认为最新一代的集成声卡已经达到不错的水平,这也让一些比较老款的独立声卡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

1、音源

Foobar2000播放器成为不少追求音质用户的首选

对于传统的音频系统来说,音源可以说是CD机或是数字转盘等等,对于电脑来说音源就是音频Codec之前的那部分,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Digital Codec数字处理部分,传统的硬件声卡是独立的芯片,而现在的集成声卡这部分功能主要是凭借CPU的运算能力,使用软件来完成,于是电脑的一些零件(比如有发烧友认为SATA硬盘线都会影响音质)、操作

系统、驱动程序、播放软件等等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声音表现,所以玩PCHiFi的玩家多半也会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比如进行系统优化、选用一些专业一些的播放工具等等。

2、电源

无风扇设计、通过80 Plus铂金牌认证的电源有助于提高系统音质

对于音频产品来说电源可谓是至关重要,特别想要一定水准的音质,即便是随身听,高端一些的产品也会在电源方面下很多功夫。而对于电脑来说,首先电源的质量就是参差不齐的,市面上几十元的电源到上千元的都有,抛开额定功率、转换率等不说,电源纹波、噪声什么的说不定会有多严重,有时候甚至同样的主板、CPU等配置,但是因为电源质量不同,声音都会有一定差异。

另外除去一些“HiFi”主板外,绝大多数主板也没有针对集成声卡部分进行独立或是加强供电设计,这也会多少影响声卡的声音表现。

3、音频Codec的性能

独立DAC的性能明显更出色

集成声卡音频Codec主要的功能是DAC与ADC,虽然现在最新的型号的性能也算可以,但是相比主流解码器、随身听的独立DAC芯片,规格性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现在比较高端的集成声卡Codec芯片ALC 898的信噪比为110dB,而比较主流的CS4398、ES9018等DAC芯片的信噪比可以达到120dB或更高,而其他参数,比如动态范围、总谐波失真等等性能应该也会更强。

4、周边电路及元件品质

并不是所有主板都有如此设计

大多数主板在CPU供电等环节下了不少功夫,但是集成声卡这种并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往往是按照能正常工作的标准去做,只是一片音频Codec与一些周边贴片电容电阻全搞定,并没有独立的运放等模拟电路。而反观主流的随身听产品,往往都是独立的DAC、运放以及一系列发烧元件,论花在音频部分的电路规模,集成声卡可能并不如一部还好一些的随身听规模大,所以随身听会有比集成声卡更好的音质也并不是奇怪的事。

5、电磁干扰

机箱内部的干扰因素很多

电脑机箱里各种功能模块一起运转,会产生大量的电磁干扰,虽然很多是很高频段的信号干扰,但是像电源啦、风扇啦等等,也多少会对集成声卡的模拟部分产生一定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主板并没有太多顾虑这点,于是在用耳机、音箱放声音的时候,就可能会有比较明显底噪等问题,而一些所谓的“HiFi”主板往往会为集成声卡加上金属屏蔽罩,但是绝大多数主板都没有这样的防护措施。

6、机箱连接线

机箱的音频连接线通常非常普通

对于台式电脑而言,若是想接耳机的话,恐怕都是将耳机接在机箱前面板的耳机插口,而不是主板后面的音频输出口。电源前面的耳机、麦克风口是从主板上用线缆引出来的,而机箱自带的这根音频线长度不短,而且线基甚至都不是铜线,而是最普通的铝线,而且没有屏蔽层。线材党就想想吧,就算花了大价钱换上的8N单晶铜耳机线,如果插在电脑机箱上,那也直接废掉了。

原因可能还有很多,当然电脑集成声卡相对于随身听而言也不都是劣势,也会有一些优势,比如供电充足无需妥协,驱动力一般集成声卡也是比较足的。

上面说了好多集成声卡的不足之处,看似真的并不如一款设计精良的随身播放器,笔者也一直很在意这个问题,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有进行具体的测试对比。正好不久前刚好换了新电脑,并且也在准备便携耳机横向评测,有了这些新装备正好可以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测试与体验。

笔者所用的电脑配置

一些主流随身播放器

笔者目前使用的电脑配置如上,主板是Z87MX-D3H-CF,集成声卡为Relteck ALC 892,

电源不算很好,机箱为JONSBO V4 MATX,电脑系统为Window 8.1,播放软件为Foobar2000

v1.3.2,大体的情况就这些。根据前面的内容所述,ALC 892算是定位不太高的主流级集成声卡,并不是最好的水平,但很大众,适合作为本次的对比平台。而播放器主要主要是七彩虹C4 Pro三周年纪念碑、艾利和AK120、飞傲X3等等主流随身听。测试所用的耳机,主要是前段时间笔者评测过的十八款便携头戴耳机(18款便携头戴耳机横向评测)。

在之前的多款便携耳机评测中,笔者已经可以的使用了集成声卡作为测试前端,并且从多篇评测的结果看,集成声卡的声音表现要超过预想一些,整体素质表现比较的可以,但是也多少回有一些冷硬的数码味。

单纯的从素质上看,ALC 892集成声卡并不弱,声音速度快,低频下潜深,高频延伸比较出色,声场也非常开阔,笔者感觉这套系统的听感有些接近七彩虹C4 Pro三周年纪念版,但一些方面的素质甚至还要略好,主要是高低两端的延伸,以及声音厚度与力度是有所胜出的,不过有些时候集成声卡的声音也有些发冲,背景的纯净度不是很高,并不如C4 Pro三周年纪念版的声音柔和,耐听度稍弱一些,这与前面提到的集成声卡的不足有一定关系,也与并没有经过可以调音优化有有一定关系,总体来说可谓是胜负参半。

总体来看,笔者所用的这块集成声卡的素质表现,甚至已经可以与一些散、四千元左右高端随身听相提并论,当然也要好于千元级别的随身听,结果还是惊喜的。所以笔者也一直认为,那些带有DAC功能的播放器,以及便携解码耳放产品,有比较大的可能并不如最新的集成声卡强大,当然也有很强大的便携随身产品,比如索尼PHA-2、艾利和AK240的实力都要强于集成声卡。

另外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的就是,虽然相对来说耳机的灵敏度更高,细节表现更丰富,但是可能驱动耳机好的东西,驱动音箱未必好。比如像乐之邦某些外置USB声卡,用它来推耳机并不会觉得比集成声卡有什么提升,但是推个千元左右还算可以的2.0多媒体音箱,却能感觉出明显的进步,再比如笔者前不久试用了一款上万元的随身听,用它接音箱的效果并不如一款很便宜的台式解码器,也比集成声卡好不了太多,但是驱动耳机的话这部万元级随身听又确实明显比解码器和集成声卡水平高很多。也就说耳机和音箱对于前端的要求不太一样,随身听并不很适合连接传统的音箱使用(蓝牙、便携小音箱没问题)。

写在最后:

集成声卡与随身听的比较究竟如何,笔者之前一直不是十分确定,但想象中应该声卡会比普通的随身听稍有优势,而在这段时间的多款耳机的评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用电脑和随身听明显不是一类产品,对比的意义也并是很大,但是如果为选择电脑耳机,只要不是那些需要独立耳放的HiFi大耳机,一般也无需担心集成声卡的音质水平。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谏水风)

集成声卡真的很差?亲测集成声卡 PK 主流随身听

提到集成声卡,恐怕多数朋友对其的印象是比较差的,诸如音质不佳、底噪明显等等缺点可以说出来一大堆,即便是与小小的随身听相比,可能也会有不少朋友认为集成声卡都是有所不如的。

那么集成声卡真的这么差吗?笔者认为未必,因为集成声卡是个很笼统的总称,集成声卡和集成声卡也有档次、好坏之分,就像随身听一样,有几十元的山寨MP3,也有像卖一万多的顶级播放器,它们的音质差距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而集成声卡也是如此。不过集成声卡的初衷就是低成本,所以价格上差距没有那么巨大,但音质上的差别肯定是有的,但最好的与最坏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却很难说清,在买电脑的时候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集成声卡效果如何,很多时候都是碰运气。但如果稍微在意一下的话,也会发现集成声卡也有档次之分,有些是入门型号,有些是高端型号,还有些集成的是独立声卡芯片。在下面笔者也随想随谈,来说说集成声卡的历史,以及主流的集成声卡与随身听的音质PK。

集成声卡的前生今世

ISA声卡创新 AWE64 Gold,看起来元件很多很复杂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刚刚接触并使用个人电脑的时候,多媒体电脑的概念刚刚盛行起来(再往前似乎都是靠机箱里那个单音的鸣声器),带MMX多媒体指令集的Intel奔腾处理器、带3D加速的显卡、声霸卡成为潮流,成为组装电脑必不可少的几大件。在当时声卡只有独立的,还没有集成这个概念,入门级的虽然不算贵,但怎么也要一二百元元的样子,不过这在当年多媒体电脑的配件里属于非常便宜的零件(即便不考虑RMB贬值与电子产品价格下滑等问题,现在一二百元的声卡成本反而变得很奢侈),那时候恐怕也没人奢求什么音质,只要能看电影、玩游戏出个声音就很令人感动了,就像曾经的手机能有个32

和弦、64和弦就很牛了。

PCI声卡相对于老ISA声卡的集成度更高

经典的创新SB Live!系列声卡

再往后一段时间里声卡的发展很迅速,8bit的ISA声卡迅速被淘汰,PCI总线、

16bit/44.1KHz CD级音质以及多声道声卡成为了主流,当时虽然也还有YAMAHA 724这样的百元级入门声卡,但是人们也开始对音质有了一定追求,创新的声卡也开始一枝独秀,称霸中高端声卡市场,记得当年如果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有点追求的DIYer,怎么着也要来个400多元的创新SB Live!数码版。而在音箱方面,相比现在主流的2.0、2.1音箱,那个时候反而4.1、5.1等多声道环绕音箱更为流行,例如创新PC WORK 4.1等多声道环绕音箱一度成为多媒体电脑的标配。

大家知道,家用电脑的价格是趋势是价格越来越便宜的,而在90年代前中期,即便是低配的电脑可能都要万八千的,而现在三千左右都能装一台用起来不错的电脑。所以随着其他电脑配件的价格逐渐下降,好几百元的独立声卡就越发显得昂贵,所以出于降低成本的需求,集成声卡孕育而生,并慢慢的被接受与得到普及。

AC’97声卡Realtek ALC650

集成声卡的概念,就不得不与AC’97扯上关系了,就是曾经被玩家所唾弃的“软声卡”的东西,也是最早的集成声卡。从资料看AC’97只是一种提高集成度的音频标准,比如把DAC、ADC等功能都集成在一颗芯片中,但AC’97并不是指集成声卡,很多的独立声卡同样符合AC’97标准,所以AC’97不一定是集成软声卡,也可能是硬声卡,可能是独立声卡,但是主板集成的软声卡确实又AC’97开始的。

AC’97集成声卡的输出口比较简单

AC’97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将数字与模拟部分分离开,也就是将Digital Codec数字处理芯片(可以理解为主控)与A/D转换模块分离开。而所谓的软声卡,就是将数字处理的功能交给CPU来完成,而只具备DAC、ADC与模拟输入输出部分的硬件电路,但是现在的眼光看,这其实也算是硬件声卡。

早期CPU的音频处理能力并不及高端独立声卡出色

虽然AC’97标准出现的比较早(1997年前后),但是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应该是2000年左右以集成声卡的姿态出现的,所以AC’97几乎成了集成声卡的代名词,并且最早期的AC'97集成声卡基本都是所谓的“软声卡”,也就是本来应该是声卡承担的数字处理部分功能(不包括DAC与ADC部分),交给了CPU,通过软件方式去实现了,它的音质效果好坏先不说,至少在那个CPU性能还不够强的时代,AC’97软声卡会占用CPU的资源,降低系统性能,这也是当时被众多DIYer吐槽的主要原因,况且以当时奔腾3处理器那个水平的性能即便是卯足了劲,应付高品质、多声道的声音处理还有些勉强。记得当年高端声卡创新SB Audigy(具体是Audigy几代忘记了),它的主控芯片的音频处理性能号称可以匹敌当时Intel奔腾4处理器,这也从侧面表面当时比较孱弱的CPU性能还不足以完全揽下声卡数字处理,特别是音效处理这一重担。所以最早AC’97集成声卡出现的时候,人们并不买账,还情愿花钱购买独立声卡使用。

CMI8738的集成度非常高

在AC’97软声卡遇冷后,主板厂商也学的聪明了一些,开始集成一些硬声卡,比如在2001年前后比较流行的CMI8738集成声卡等等,虽然成本略高了一点,但总还是要比独立声卡便宜的多,本来集成声卡的目的就是低成本,而这样的集成声卡在往后的岁月中也迅速成为取代独立声卡的存在,并且规格指标也越来越出色。

在硬集成声卡被接受并迅速普及之后,独立声卡越来越少,而新的集成声卡是软还是硬也不再被特别关注,因为即便是软声卡,凭借日益强大的CPU性能,特别是到了酷睿时代,是软处理对于CPU来说是九牛一毛的事,根本无需担心。另外软声卡这个概念也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数字处理环节变得非常容易实现,而DAC、ADC与相应的模拟电路部分显得更为重要,例如现在高端的PC-HiFi装备,用的基本都是外置的解码器,而用外置解码器的意思和软声卡是差不多的原理,解码器只负责解码转换,而前面的数字处理部分是CPU进行处理,然后经过USB或其他数字方式传输给外置解码器使用,如果按照以前的说法,解码器也算是软声卡了。

AC’97由于诞生的年代久远,它的规格越来越落伍,比如采样率方面最新的AC’97 2.3版本最高也只支持48KHz采样率,在母带级无损音乐以及蓝光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显然严重不够用,所以在2004年以后,以Intel为主导的HD Audio(即High Definition Audio)

标准开始迅速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

HD Audio可以支持更多规格的音频处理,并可以支持处理32bit/192KHz的音频,并且也解决了SRC问题,之前AC’97声卡输出的音频会被强制转换为48KHz采样率(和之前的Android手机类似),也就是所谓的强制SRC,会恶化音质。而HD Audio标准则可以提供44.1 kHz和48 kHz两种采样规格,通过分频以及倍乘支持更多的拓展频率,从而可以支持88.2KHz、96KHz、176KHz与192KHz更多的采样率,无需转换自然也就不会出现SRC恶化音质的环节。

另外HD Audio的数据带宽更高,也可以更轻松的支持多声道,目前主流的 ALC8系列的音频Codec可以很轻松的支持7.1声道输出,并且对于各种音效支持良好(杜比音效一类的,看视频与游戏用),虽然多声道与音效都是和HiFi无关的东西,但集成声卡更多的还是用来打游戏与影视欣赏,对于这些用途来说多声道是非常有益的。

ALC1150是目前Realtek最高端的音频Codec

现在主板的集成HD Audio标准的声卡,几乎水清一色的是Realtek家的,感觉上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众多不同档次的型号。Realtek主流的声卡按照声道,分为双声道的ALC 2xx系列,6声道的ALC 6xx系列,8声道的ALC 8xx系列以及8声道旗舰ALC 1150等等。

声道数并不代表音质好坏,比如笔记本电脑可能并不需要很多声道,所以ALC 2XX或是ALX 6xx就足够了,而主流的台式电脑主板,几乎都是ALC 8xx系列的8声道声卡,并且根据档次、功能又细分为很多版本,目前中低端主板普遍采用主流级的ALC 892,根据官方参数看,它的规格并不怎么高,比如信噪比只有95dB,比主流的随身听还要略差一些,而高端型号ALC 898的信噪比为110dB,旗舰型号ALC 1150的信噪比则为115dB,并且ALC 1150是8声道与2声道混合型,既能应对双声道的音乐欣赏,也可以应付多声道的游戏与影视需要。所以在主板的电路水平设计差不多的情况下,要想集成声卡尽可能出色,需要稍注意一下音频Codec的型号, ALC 898或ALC 1150是目前比较高端的型号。

ALC 1150的一些特性参数

不过音频Codec用的是什么型号与主板的档次直接挂钩,中低端普遍会使用主流级的ALC 892,只有高端一些的主板才会用ALC 898甚至是ALC 1150,所以可以说越高端的主板,集成声卡的音质一般会越好。于是也就应该明白了,虽然都是集成声卡,但是音质水平也必然是有高低之分的,越高端的电脑声音一般也会越好,而如果笼统的说集成声卡音质都不好就有些片面了。

很有料的“HiFi”主板

另外,现在也有一些主打音质的“HiFi”主板,它们有些是采用性能指标更好的创新声卡芯片,但也有一些依然使用ALC898等传统音频Codec,不过重点也并非音频Codec,在后面的模拟放大部分,“HiFi”主板普遍会用一些独立的运放芯片、耳放芯片以及音频电容元件,这样做当然也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可以直推一些不太容易伺候的耳机,甚至可以匹敌独立声卡也说不定。

总的来说,集成声卡发展至今,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规格指标也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受重视,笔者认为最新一代的集成声卡已经达到不错的水平,这也让一些比较老款的独立声卡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

1、音源

Foobar2000播放器成为不少追求音质用户的首选

对于传统的音频系统来说,音源可以说是CD机或是数字转盘等等,对于电脑来说音源就是音频Codec之前的那部分,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Digital Codec数字处理部分,传统的硬件声卡是独立的芯片,而现在的集成声卡这部分功能主要是凭借CPU的运算能力,使用软件来完成,于是电脑的一些零件(比如有发烧友认为SATA硬盘线都会影响音质)、操作

系统、驱动程序、播放软件等等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声音表现,所以玩PCHiFi的玩家多半也会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比如进行系统优化、选用一些专业一些的播放工具等等。

2、电源

无风扇设计、通过80 Plus铂金牌认证的电源有助于提高系统音质

对于音频产品来说电源可谓是至关重要,特别想要一定水准的音质,即便是随身听,高端一些的产品也会在电源方面下很多功夫。而对于电脑来说,首先电源的质量就是参差不齐的,市面上几十元的电源到上千元的都有,抛开额定功率、转换率等不说,电源纹波、噪声什么的说不定会有多严重,有时候甚至同样的主板、CPU等配置,但是因为电源质量不同,声音都会有一定差异。

另外除去一些“HiFi”主板外,绝大多数主板也没有针对集成声卡部分进行独立或是加强供电设计,这也会多少影响声卡的声音表现。

3、音频Codec的性能

独立DAC的性能明显更出色

集成声卡音频Codec主要的功能是DAC与ADC,虽然现在最新的型号的性能也算可以,但是相比主流解码器、随身听的独立DAC芯片,规格性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现在比较高端的集成声卡Codec芯片ALC 898的信噪比为110dB,而比较主流的CS4398、ES9018等DAC芯片的信噪比可以达到120dB或更高,而其他参数,比如动态范围、总谐波失真等等性能应该也会更强。

4、周边电路及元件品质

并不是所有主板都有如此设计

大多数主板在CPU供电等环节下了不少功夫,但是集成声卡这种并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往往是按照能正常工作的标准去做,只是一片音频Codec与一些周边贴片电容电阻全搞定,并没有独立的运放等模拟电路。而反观主流的随身听产品,往往都是独立的DAC、运放以及一系列发烧元件,论花在音频部分的电路规模,集成声卡可能并不如一部还好一些的随身听规模大,所以随身听会有比集成声卡更好的音质也并不是奇怪的事。

5、电磁干扰

机箱内部的干扰因素很多

电脑机箱里各种功能模块一起运转,会产生大量的电磁干扰,虽然很多是很高频段的信号干扰,但是像电源啦、风扇啦等等,也多少会对集成声卡的模拟部分产生一定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主板并没有太多顾虑这点,于是在用耳机、音箱放声音的时候,就可能会有比较明显底噪等问题,而一些所谓的“HiFi”主板往往会为集成声卡加上金属屏蔽罩,但是绝大多数主板都没有这样的防护措施。

6、机箱连接线

机箱的音频连接线通常非常普通

对于台式电脑而言,若是想接耳机的话,恐怕都是将耳机接在机箱前面板的耳机插口,而不是主板后面的音频输出口。电源前面的耳机、麦克风口是从主板上用线缆引出来的,而机箱自带的这根音频线长度不短,而且线基甚至都不是铜线,而是最普通的铝线,而且没有屏蔽层。线材党就想想吧,就算花了大价钱换上的8N单晶铜耳机线,如果插在电脑机箱上,那也直接废掉了。

原因可能还有很多,当然电脑集成声卡相对于随身听而言也不都是劣势,也会有一些优势,比如供电充足无需妥协,驱动力一般集成声卡也是比较足的。

上面说了好多集成声卡的不足之处,看似真的并不如一款设计精良的随身播放器,笔者也一直很在意这个问题,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有进行具体的测试对比。正好不久前刚好换了新电脑,并且也在准备便携耳机横向评测,有了这些新装备正好可以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测试与体验。

笔者所用的电脑配置

一些主流随身播放器

笔者目前使用的电脑配置如上,主板是Z87MX-D3H-CF,集成声卡为Relteck ALC 892,

电源不算很好,机箱为JONSBO V4 MATX,电脑系统为Window 8.1,播放软件为Foobar2000

v1.3.2,大体的情况就这些。根据前面的内容所述,ALC 892算是定位不太高的主流级集成声卡,并不是最好的水平,但很大众,适合作为本次的对比平台。而播放器主要主要是七彩虹C4 Pro三周年纪念碑、艾利和AK120、飞傲X3等等主流随身听。测试所用的耳机,主要是前段时间笔者评测过的十八款便携头戴耳机(18款便携头戴耳机横向评测)。

在之前的多款便携耳机评测中,笔者已经可以的使用了集成声卡作为测试前端,并且从多篇评测的结果看,集成声卡的声音表现要超过预想一些,整体素质表现比较的可以,但是也多少回有一些冷硬的数码味。

单纯的从素质上看,ALC 892集成声卡并不弱,声音速度快,低频下潜深,高频延伸比较出色,声场也非常开阔,笔者感觉这套系统的听感有些接近七彩虹C4 Pro三周年纪念版,但一些方面的素质甚至还要略好,主要是高低两端的延伸,以及声音厚度与力度是有所胜出的,不过有些时候集成声卡的声音也有些发冲,背景的纯净度不是很高,并不如C4 Pro三周年纪念版的声音柔和,耐听度稍弱一些,这与前面提到的集成声卡的不足有一定关系,也与并没有经过可以调音优化有有一定关系,总体来说可谓是胜负参半。

总体来看,笔者所用的这块集成声卡的素质表现,甚至已经可以与一些散、四千元左右高端随身听相提并论,当然也要好于千元级别的随身听,结果还是惊喜的。所以笔者也一直认为,那些带有DAC功能的播放器,以及便携解码耳放产品,有比较大的可能并不如最新的集成声卡强大,当然也有很强大的便携随身产品,比如索尼PHA-2、艾利和AK240的实力都要强于集成声卡。

另外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的就是,虽然相对来说耳机的灵敏度更高,细节表现更丰富,但是可能驱动耳机好的东西,驱动音箱未必好。比如像乐之邦某些外置USB声卡,用它来推耳机并不会觉得比集成声卡有什么提升,但是推个千元左右还算可以的2.0多媒体音箱,却能感觉出明显的进步,再比如笔者前不久试用了一款上万元的随身听,用它接音箱的效果并不如一款很便宜的台式解码器,也比集成声卡好不了太多,但是驱动耳机的话这部万元级随身听又确实明显比解码器和集成声卡水平高很多。也就说耳机和音箱对于前端的要求不太一样,随身听并不很适合连接传统的音箱使用(蓝牙、便携小音箱没问题)。

写在最后:

集成声卡与随身听的比较究竟如何,笔者之前一直不是十分确定,但想象中应该声卡会比普通的随身听稍有优势,而在这段时间的多款耳机的评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用电脑和随身听明显不是一类产品,对比的意义也并是很大,但是如果为选择电脑耳机,只要不是那些需要独立耳放的HiFi大耳机,一般也无需担心集成声卡的音质水平。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