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徐书雁)
FZ/T X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织物手感体感主观评测方法
A.1概况
本附录描述了一种用于评测织物手感和/或体感的量化方法,其目的是对织物手感和体感构成要素的评测条件与过程进行标准化。
A.2原理
在规定的评测环境下,将待评测的多组织物试样以给定的方法与随机的次序提供给一组具备织物触感特性认知能力的评测员, 并要求评测员以规定的动作感受织物的正面(手感)和反面(体感)并对织物正反面的冷暖感、光滑感、柔软感及综合舒适度四个维度进行打分评测。
A.3评测环境
评测环境按GB/T 6529中标准大气的规定执行。
A.4试样准备
A.4.1试样规格及数量:
每个试样需要足够大,以允许评测员可以用双手握住,建议尺寸为(300±5)mm×(200±5)mm 的长方形;取样时应避开有褶皱以及极光等影响触感的部位。
注1:对于部分提花的面料如提花部位小于测试取样尺寸,则该部位可不参与测评。
注2:为避免同一块织物多次使用后手感或体感结果偏离未使用前的评测结果,建议根据评测员人数准备相应的试样套数,如评测员有5人则准备5套试样;每次评测试样数量宜不超过60种,以避免评测员因疲劳影响评测结果。
A.4.2 试样标记
所有试样在进行平衡与测量前需要用记号笔在试样上进行标记。在试样的表面标记出试样编号,织物正面及试样长、宽度方向。
A.4.3 试样调湿
按A3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对试样进行调湿至24小时。
A.5 评测准备
A.5.1 建立织物触感主观评测专家小组,含操作员及评测员共应不少于5人,其中负责传递试样及记录评测结果操作员至少1人。
A.5.2 评测员应提前清洁双手,宜使用不含保湿剂的中性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并用纸巾轻柔擦干双手;平静休息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或双手温度改变。
A.5.3 评测前由操作员先对样品的冷暖感、光滑感、柔软感及综合舒适度四个维度分别进行排序;选取各维度最高最低两种织物分别作为主观感觉相应的边界值,并将这两种织物作为参考布并做好标记。在开始进行主观评测前,将参考布给评测员体验。在评测过程中,评测员可要求再次体验参考布。
16
FZ/T XXXXX—XXXX
A.6 评测规范
A.6.1 操作员随机取样并递给评测员,由评测员对织物通过进行手感测量(对应织物的正面)和体感测量(对应织物的反面)分别对织物的冷暖感、光滑感、柔软感及综合舒适度进行独立评测。
A.6.2 操作员及评测员需完成全部试样(含参考布)的取样及评测。
A.6.3 评测员进行手感评测时请遵照下列方式:
— 轻触模式:按图A.1 用手指轻触织物正面;
图A.1 轻触模式示意图
— 抚摸模式:按图A.2用一手按住织物,另一手在其正面摩擦;
图A.2 抚摸模式示意图
— 按压模式:按图A.3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织物正反面进行搓揉、挤压;
图A.3 按压模式示意图
— 抓取模式:按图A.4用手持织物正面,紧握成拳。
图A.4 抓取模式示意图
17
FZ/T XXXXX—XXXX
A.6.4 评测员进行体感评测时请遵照下列方式:
将双臂向前平放,掌心向上,放轻松,将试样的长度方向垂直搭载在手臂小臂内侧皮肤上,为使织物反面紧贴皮肤内侧,试样两边宽度方向可用长度为(190±2)mm,直径(10±1)mm,重量(40±2)g的铝合金棒穿入两边预先缝好的筒中使其自然下垂,或用两只长度为(160±2)mm,重量为(40±2)g的试样夹分别夹住两个宽度方向的布边使其自然下垂,可轻微转动手臂。
A.7 评测原则
A.7.1 评测员以放松的坐姿坐在评测台前。
A.7.2 评测员戴上眼罩。
A.7.3 由操作员向评测员提供试样编号及参考布信息。
A.7.4 评测员按照指定动作,感受对试样的感觉,按0到100评测值范围分别对冷暖感(对应最冷到最暖)、光滑度(对应最粗糙到最光滑)、柔软度(对应最硬挺到最柔软)、舒适度(对应最不舒适到最舒适)进行主观评测值打分。
A.7.5 评测员可根据需求提出与参考布进行比较的要求。
A.7.6 操作员填写试验结果记录表(见表A.1),记录评测结果。
表A.1 手感/体感评测试验结果记录表
日期: 地点: 操作员编号:
评测员编号: 年龄: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试样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
凉爽-温暖
粗糙-光滑
硬挺-柔软
不舒适-舒适
注:在0到100评测值范围内,对主观感觉打分。
18
FZ/T XXXXX—XXXX
附录B
(资料性)
织物触感主客观评价建模方法
B.1原理
本评价方法是基于已知的织物触感客观物理测试数据与织物主观评测数据建立起预测数学模型(以下简称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未知的织物主观评测结果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为满足建模需求,所选织物应该覆盖同品类的范围使其具有代表性,至少需选5块有代表性的样品。
B.2 步骤
B.2.1 利用仪器对织物进行多次测量,得到正反两面的客观物理测试结果。
B.2.2 计算织物的仪器测量平均值。
B.2.3 按照附录A组织主观评测人员对织物的手感、体感进行评测,并记录主观评测值。
B.2.4 对织物的主观评测值计算平均值。
B.2.5 根据织物主客观平均值建立数据汇总表。
B.2.6 建立关联模型。
B.3示例
本方法给出的示例将使用SPSS统计软件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操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他的统计软件或其他建模方法。
B.3.1 用SPSS建模的流程
B.3.1.1 建立SPSS数据文件。
B.3.1.2 主客观数据预处理。
B.3.1.3 预处理后主客观数据计算平均值。
B.3.1.4 建立SPSS新数据文件。
B.3.1.5 用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模型。
B.3.2 在SPSS软件中利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
回归模型的方法有很多种,本示例选择线性回归方法,也可用其他方法建立模型,应用单位可以根据产品种类与客户群建立专用预测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线性回归模型,其公式为y=β1x1+ β2x2+…+
βpxp+Ɛ(y为预测的织物触感主观测量指标评测值,xp为仪器测出织物触感客观测量指标测量值,βp为织物触感客观测量指标测量值与织物触感主观测量指标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p为织物触感客观测量指标的数量,Ɛ为一个常数)。
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通过客观测量数据输入模型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相应的主观感觉的预测值。
下面以5家位于不同地域的单位分别对15块不同类型的织物进行主客观测量为例,先以5家单位分别测量15块织物中的11块不同类型的织物的正、反面主客观数据平均值参考本附录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用剩下的4块织物(编号为12、13、14、15)的客观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B1是5家单位各测11块织物的主客观数据平均值并通过SPSS软件建模得出四个主观触感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公式;将4块不参与模型预测的织物正反面客观数据代入表B.1中的模型公式计算出4块织物的触感主观指标预测值,由B单位的织物触感主19
FZ/T XXXXX—XXXX
观评测人员分别按照附录A对这4块织物的触感进行主观评测打分并计算出评测值均值(4块织物的主观评测值见表B.2)。
为验证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的准确性,画出这4块织物的触感主观评测值均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关系图(见图B.1),由图B.1可以看出示例中模型所预测的触感值跟主观评测值的总体相关性良好,由图B.1对照表B.2可以看出个别参数稍微偏离是因为有些织物在某个单位中的主观评测值受评测员皮肤主观感受不同而产生评测值有较大差异造成的,这也说明了主观感受的评测值会受地域性以及评测员感受差异性影响,需要借助客观数据来辅助评测员对织物触感进行预测。
表B.1 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表
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手感(正面)
Scoolwarm =(-0.047)×BARa+(-0.103)×BARe+(-0.010)×BWa+0.040×BWe+(-44.409)×T+
凉爽/温暖
0.032×CW+(-46.289)×CRR+(-0.012)×CAR+(-0.000083)×RAR+(-0.858)×TCC+1.545×TCR+
0.000469×Qmax+27.513×SFCa+(-18.037)×SFCe+0.016×SRAa+(-0.156)×SRAe+
(-0.188)×SRWa+2.451×SRWe+55.612
Sroughsmooth=0.224×BARa+(-0.011)×BARe+(-0.056)×BWa+(-0.002)×BWe+(-5.539)×T+
粗糙/光滑
(-0.006)×CW+30.829×CRR+(-0.007)×CAR+0.006×RAR+11.399×TCC+(-10.828)×TCR+
(0.004)×Qmax+(-103.509)×SFCa+97.017×SFCe+(-0.118)×SRAa+(-0.266)×SRAe+
2.343×SRWa+5.237×SRWe+13.865
Shardsoft=0.251×BARa+0.027×BARe+(-0.021)×BWa+(-0.072)×BWe+45.128×T+
硬挺/柔软
0.010×CW+(-30.678)×CRR+(-0.008)×CAR+(-0.000451)×RAR+3.560×TCC+(-3.553)×TCR+
0.042×Qmax+(-66.073)×SFCa+88.280×SFCe+(-0.058)×SRAa+(-0.282)×SRAe+(-0.548)×SRWa+7.796×SRWe+14.324
Suncmtcomfort=0.140×BARa+0.060×BARe+(-0.024)×BWa+(-0.055)×Bwe+15.292×T+
不舒适/舒适
0.018×CW+(-6.811)×CRR+(-0.011)×CAR+0.009×RAR+8.223×TCC+(-7.327)×TCR+
0.017×Qmax+(-3.239)×SFCa+55.504×SFCe+(-0.091)×SRAa+(-0.384)×SRAe+(-1.833)×SRWa+7.912×SRWe+(-11.250)
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体感(反面)
Scoolwarm =(-0.335)×BARa+(-0.008)×BARe+0.037×BWa+(-0.009)×BWe+24.644×T+
凉爽/温暖
0.031×CW+(-16.493)×CRR+(-0.024)×CAR+0.006×RAR+(-2.280)×TCC+2.600×TCR+
0.028×Qmax+44.892×SFCa+4.292×SFCe+0.042×SRAa+(-0.188)×SRAe+
(-2.628)×SRWa+(-2.034)×SRWe+12.405
Sroughsmooth=(-0.155)×BARa+(0.162)×BARe+(-0.010)×BWa+(-0.045)×BWe+102.467×T+
粗糙/光滑
(-0.029)×CW+11.928×CRR+0.006×CAR+0.008×RAR+6.492×TCC+(-6.500)×TCR+
(-0.011)×Qmax+5.081×SFCa+84.687×SFCe+(-0.026)×SRAa+(-0.233)×SRAe+
(-2.496)×SRWa+8.704×SRWe+(-0.005)
Shardsoft=(-0.193)×BARa+0.113×BARe+0.015×BWa+(-0.058)×BWe+116.185×T+
硬挺/柔软 (-0.015)×CW+12.970×CRR+(-0.008)×CAR+0.008×RAR+1.436×TCC+(-2.025)×TCR+
0.020×Qmax+3.974×SFCa+43.057×SFCe+0.016×SRAa+(-0.138)×SRAe+1.053×SRWa+3.185×SRWe+12.229
不舒适/舒适
Suncmtcomfort=(-0.176)×BARa+0.162×BARe+(-0.027)×BWa+(-0.009)×BWe+77.620×T+
(-0.015)×CW+26.816×CRR+(-0.009)×CAR+0.011×RAR+3.525×TCC+(-3.631)×TCR+
0.013×Qmax+23.264×SFCa+78.267×SFCe+(-0.007)×SRAa+(-0.203)×SRAe+2.201×SRWa+6.448×SRWe+(-27.102)
20
FZ/T XXXXX—XXXX
表B.2 B单位对编号为12、13、14、15的织物的主观评测值
单位 织物 触感 评测员 性别 年龄 凉爽-温暖 粗糙-光滑 硬挺-柔软 不舒适-舒适
B
12 手感 1 女 37 60 50 60 60
B
12 手感 2 女 36 30 60 60 70
B
12 手感 3 男 38 60 50 80 80
B
12 手感 4 女 26 38 80 88 80
B
12 手感 5 男 35 40 50 50 75
B
12 体感 1 女 37 50 60 60 80
B
12 体感 2 女 36 50 70 70 60
B
12 体感 3 男 38 50 50 70 70
B
12 体感 4 女 26 60 83 80 92
B
12 体感 5 男 35 50 65 50 50
B
13 手感 1 女 37 30 90 70 70
B
13 手感 2 女 36 10 80 60 50
B
13 手感 3 男 38 30 100 70 70
B
13 手感 4 女 26 10 25 85 80
B
13 手感 5 男 35 30 70 70 70
B
13 体感 1 女 37 20 90 90 80
B
13 体感 2 女 36 0 70 70 60
B
13 体感 3 男 38 30 100 90 70
B
13 体感 4 女 26 5 94 98 98
B
13 体感 5 男 35 30 70 70 60
B
14 手感 1 女 37 50 40 70 80
B
14 手感 2 女 36 70 50 90 80
B
14 手感 3 男 38 70 30 80 80
B
14 手感 4 女 26 80 70 83 90
B
14 手感 5 男 35 50 50 60 70
B
14 体感 1 女 37 50 60 70 70
B
14 体感 2 女 36 60 80 80 80
B
14 体感 3 男 38 70 30 80 80
B
14 体感 4 女 26 25 88 95 94
B
14 体感 5 男 35 60 60 60 50
B
15 手感 1 女 37 40 30 50 60
B
15 手感 2 女 36 70 40 70 60
B
15 手感 3 男 38 65 30 80 70
B
15 手感 4 女 26 65 75 90 94
B
15 手感 5 男 35 40 50 70 50
B
15 体感 1 女 37 60 40 50 60
B
15 体感 2 女 36 60 80 60 50
B
15 体感 3 男 38 50 70 80 80
B
15 体感 4 女 26 100 92 96 60
B
15 体感 5 男 35 60 60 50 60
21
FZ/T XXXXX—XXXX
a) 正面冷暖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b)反面冷暖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c) 正面光滑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d)反面光滑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e) 正面柔软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f)反面柔软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g) 正面舒适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h)反面舒适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图B.1 触感模型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22
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徐书雁)
FZ/T X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织物手感体感主观评测方法
A.1概况
本附录描述了一种用于评测织物手感和/或体感的量化方法,其目的是对织物手感和体感构成要素的评测条件与过程进行标准化。
A.2原理
在规定的评测环境下,将待评测的多组织物试样以给定的方法与随机的次序提供给一组具备织物触感特性认知能力的评测员, 并要求评测员以规定的动作感受织物的正面(手感)和反面(体感)并对织物正反面的冷暖感、光滑感、柔软感及综合舒适度四个维度进行打分评测。
A.3评测环境
评测环境按GB/T 6529中标准大气的规定执行。
A.4试样准备
A.4.1试样规格及数量:
每个试样需要足够大,以允许评测员可以用双手握住,建议尺寸为(300±5)mm×(200±5)mm 的长方形;取样时应避开有褶皱以及极光等影响触感的部位。
注1:对于部分提花的面料如提花部位小于测试取样尺寸,则该部位可不参与测评。
注2:为避免同一块织物多次使用后手感或体感结果偏离未使用前的评测结果,建议根据评测员人数准备相应的试样套数,如评测员有5人则准备5套试样;每次评测试样数量宜不超过60种,以避免评测员因疲劳影响评测结果。
A.4.2 试样标记
所有试样在进行平衡与测量前需要用记号笔在试样上进行标记。在试样的表面标记出试样编号,织物正面及试样长、宽度方向。
A.4.3 试样调湿
按A3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对试样进行调湿至24小时。
A.5 评测准备
A.5.1 建立织物触感主观评测专家小组,含操作员及评测员共应不少于5人,其中负责传递试样及记录评测结果操作员至少1人。
A.5.2 评测员应提前清洁双手,宜使用不含保湿剂的中性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并用纸巾轻柔擦干双手;平静休息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或双手温度改变。
A.5.3 评测前由操作员先对样品的冷暖感、光滑感、柔软感及综合舒适度四个维度分别进行排序;选取各维度最高最低两种织物分别作为主观感觉相应的边界值,并将这两种织物作为参考布并做好标记。在开始进行主观评测前,将参考布给评测员体验。在评测过程中,评测员可要求再次体验参考布。
16
FZ/T XXXXX—XXXX
A.6 评测规范
A.6.1 操作员随机取样并递给评测员,由评测员对织物通过进行手感测量(对应织物的正面)和体感测量(对应织物的反面)分别对织物的冷暖感、光滑感、柔软感及综合舒适度进行独立评测。
A.6.2 操作员及评测员需完成全部试样(含参考布)的取样及评测。
A.6.3 评测员进行手感评测时请遵照下列方式:
— 轻触模式:按图A.1 用手指轻触织物正面;
图A.1 轻触模式示意图
— 抚摸模式:按图A.2用一手按住织物,另一手在其正面摩擦;
图A.2 抚摸模式示意图
— 按压模式:按图A.3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织物正反面进行搓揉、挤压;
图A.3 按压模式示意图
— 抓取模式:按图A.4用手持织物正面,紧握成拳。
图A.4 抓取模式示意图
17
FZ/T XXXXX—XXXX
A.6.4 评测员进行体感评测时请遵照下列方式:
将双臂向前平放,掌心向上,放轻松,将试样的长度方向垂直搭载在手臂小臂内侧皮肤上,为使织物反面紧贴皮肤内侧,试样两边宽度方向可用长度为(190±2)mm,直径(10±1)mm,重量(40±2)g的铝合金棒穿入两边预先缝好的筒中使其自然下垂,或用两只长度为(160±2)mm,重量为(40±2)g的试样夹分别夹住两个宽度方向的布边使其自然下垂,可轻微转动手臂。
A.7 评测原则
A.7.1 评测员以放松的坐姿坐在评测台前。
A.7.2 评测员戴上眼罩。
A.7.3 由操作员向评测员提供试样编号及参考布信息。
A.7.4 评测员按照指定动作,感受对试样的感觉,按0到100评测值范围分别对冷暖感(对应最冷到最暖)、光滑度(对应最粗糙到最光滑)、柔软度(对应最硬挺到最柔软)、舒适度(对应最不舒适到最舒适)进行主观评测值打分。
A.7.5 评测员可根据需求提出与参考布进行比较的要求。
A.7.6 操作员填写试验结果记录表(见表A.1),记录评测结果。
表A.1 手感/体感评测试验结果记录表
日期: 地点: 操作员编号:
评测员编号: 年龄: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试样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
凉爽-温暖
粗糙-光滑
硬挺-柔软
不舒适-舒适
注:在0到100评测值范围内,对主观感觉打分。
18
FZ/T XXXXX—XXXX
附录B
(资料性)
织物触感主客观评价建模方法
B.1原理
本评价方法是基于已知的织物触感客观物理测试数据与织物主观评测数据建立起预测数学模型(以下简称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未知的织物主观评测结果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为满足建模需求,所选织物应该覆盖同品类的范围使其具有代表性,至少需选5块有代表性的样品。
B.2 步骤
B.2.1 利用仪器对织物进行多次测量,得到正反两面的客观物理测试结果。
B.2.2 计算织物的仪器测量平均值。
B.2.3 按照附录A组织主观评测人员对织物的手感、体感进行评测,并记录主观评测值。
B.2.4 对织物的主观评测值计算平均值。
B.2.5 根据织物主客观平均值建立数据汇总表。
B.2.6 建立关联模型。
B.3示例
本方法给出的示例将使用SPSS统计软件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操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他的统计软件或其他建模方法。
B.3.1 用SPSS建模的流程
B.3.1.1 建立SPSS数据文件。
B.3.1.2 主客观数据预处理。
B.3.1.3 预处理后主客观数据计算平均值。
B.3.1.4 建立SPSS新数据文件。
B.3.1.5 用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模型。
B.3.2 在SPSS软件中利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
回归模型的方法有很多种,本示例选择线性回归方法,也可用其他方法建立模型,应用单位可以根据产品种类与客户群建立专用预测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线性回归模型,其公式为y=β1x1+ β2x2+…+
βpxp+Ɛ(y为预测的织物触感主观测量指标评测值,xp为仪器测出织物触感客观测量指标测量值,βp为织物触感客观测量指标测量值与织物触感主观测量指标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p为织物触感客观测量指标的数量,Ɛ为一个常数)。
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通过客观测量数据输入模型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相应的主观感觉的预测值。
下面以5家位于不同地域的单位分别对15块不同类型的织物进行主客观测量为例,先以5家单位分别测量15块织物中的11块不同类型的织物的正、反面主客观数据平均值参考本附录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用剩下的4块织物(编号为12、13、14、15)的客观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B1是5家单位各测11块织物的主客观数据平均值并通过SPSS软件建模得出四个主观触感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公式;将4块不参与模型预测的织物正反面客观数据代入表B.1中的模型公式计算出4块织物的触感主观指标预测值,由B单位的织物触感主19
FZ/T XXXXX—XXXX
观评测人员分别按照附录A对这4块织物的触感进行主观评测打分并计算出评测值均值(4块织物的主观评测值见表B.2)。
为验证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的准确性,画出这4块织物的触感主观评测值均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关系图(见图B.1),由图B.1可以看出示例中模型所预测的触感值跟主观评测值的总体相关性良好,由图B.1对照表B.2可以看出个别参数稍微偏离是因为有些织物在某个单位中的主观评测值受评测员皮肤主观感受不同而产生评测值有较大差异造成的,这也说明了主观感受的评测值会受地域性以及评测员感受差异性影响,需要借助客观数据来辅助评测员对织物触感进行预测。
表B.1 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表
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手感(正面)
Scoolwarm =(-0.047)×BARa+(-0.103)×BARe+(-0.010)×BWa+0.040×BWe+(-44.409)×T+
凉爽/温暖
0.032×CW+(-46.289)×CRR+(-0.012)×CAR+(-0.000083)×RAR+(-0.858)×TCC+1.545×TCR+
0.000469×Qmax+27.513×SFCa+(-18.037)×SFCe+0.016×SRAa+(-0.156)×SRAe+
(-0.188)×SRWa+2.451×SRWe+55.612
Sroughsmooth=0.224×BARa+(-0.011)×BARe+(-0.056)×BWa+(-0.002)×BWe+(-5.539)×T+
粗糙/光滑
(-0.006)×CW+30.829×CRR+(-0.007)×CAR+0.006×RAR+11.399×TCC+(-10.828)×TCR+
(0.004)×Qmax+(-103.509)×SFCa+97.017×SFCe+(-0.118)×SRAa+(-0.266)×SRAe+
2.343×SRWa+5.237×SRWe+13.865
Shardsoft=0.251×BARa+0.027×BARe+(-0.021)×BWa+(-0.072)×BWe+45.128×T+
硬挺/柔软
0.010×CW+(-30.678)×CRR+(-0.008)×CAR+(-0.000451)×RAR+3.560×TCC+(-3.553)×TCR+
0.042×Qmax+(-66.073)×SFCa+88.280×SFCe+(-0.058)×SRAa+(-0.282)×SRAe+(-0.548)×SRWa+7.796×SRWe+14.324
Suncmtcomfort=0.140×BARa+0.060×BARe+(-0.024)×BWa+(-0.055)×Bwe+15.292×T+
不舒适/舒适
0.018×CW+(-6.811)×CRR+(-0.011)×CAR+0.009×RAR+8.223×TCC+(-7.327)×TCR+
0.017×Qmax+(-3.239)×SFCa+55.504×SFCe+(-0.091)×SRAa+(-0.384)×SRAe+(-1.833)×SRWa+7.912×SRWe+(-11.250)
织物触感预测模型公式-体感(反面)
Scoolwarm =(-0.335)×BARa+(-0.008)×BARe+0.037×BWa+(-0.009)×BWe+24.644×T+
凉爽/温暖
0.031×CW+(-16.493)×CRR+(-0.024)×CAR+0.006×RAR+(-2.280)×TCC+2.600×TCR+
0.028×Qmax+44.892×SFCa+4.292×SFCe+0.042×SRAa+(-0.188)×SRAe+
(-2.628)×SRWa+(-2.034)×SRWe+12.405
Sroughsmooth=(-0.155)×BARa+(0.162)×BARe+(-0.010)×BWa+(-0.045)×BWe+102.467×T+
粗糙/光滑
(-0.029)×CW+11.928×CRR+0.006×CAR+0.008×RAR+6.492×TCC+(-6.500)×TCR+
(-0.011)×Qmax+5.081×SFCa+84.687×SFCe+(-0.026)×SRAa+(-0.233)×SRAe+
(-2.496)×SRWa+8.704×SRWe+(-0.005)
Shardsoft=(-0.193)×BARa+0.113×BARe+0.015×BWa+(-0.058)×BWe+116.185×T+
硬挺/柔软 (-0.015)×CW+12.970×CRR+(-0.008)×CAR+0.008×RAR+1.436×TCC+(-2.025)×TCR+
0.020×Qmax+3.974×SFCa+43.057×SFCe+0.016×SRAa+(-0.138)×SRAe+1.053×SRWa+3.185×SRWe+12.229
不舒适/舒适
Suncmtcomfort=(-0.176)×BARa+0.162×BARe+(-0.027)×BWa+(-0.009)×BWe+77.620×T+
(-0.015)×CW+26.816×CRR+(-0.009)×CAR+0.011×RAR+3.525×TCC+(-3.631)×TCR+
0.013×Qmax+23.264×SFCa+78.267×SFCe+(-0.007)×SRAa+(-0.203)×SRAe+2.201×SRWa+6.448×SRWe+(-27.102)
20
FZ/T XXXXX—XXXX
表B.2 B单位对编号为12、13、14、15的织物的主观评测值
单位 织物 触感 评测员 性别 年龄 凉爽-温暖 粗糙-光滑 硬挺-柔软 不舒适-舒适
B
12 手感 1 女 37 60 50 60 60
B
12 手感 2 女 36 30 60 60 70
B
12 手感 3 男 38 60 50 80 80
B
12 手感 4 女 26 38 80 88 80
B
12 手感 5 男 35 40 50 50 75
B
12 体感 1 女 37 50 60 60 80
B
12 体感 2 女 36 50 70 70 60
B
12 体感 3 男 38 50 50 70 70
B
12 体感 4 女 26 60 83 80 92
B
12 体感 5 男 35 50 65 50 50
B
13 手感 1 女 37 30 90 70 70
B
13 手感 2 女 36 10 80 60 50
B
13 手感 3 男 38 30 100 70 70
B
13 手感 4 女 26 10 25 85 80
B
13 手感 5 男 35 30 70 70 70
B
13 体感 1 女 37 20 90 90 80
B
13 体感 2 女 36 0 70 70 60
B
13 体感 3 男 38 30 100 90 70
B
13 体感 4 女 26 5 94 98 98
B
13 体感 5 男 35 30 70 70 60
B
14 手感 1 女 37 50 40 70 80
B
14 手感 2 女 36 70 50 90 80
B
14 手感 3 男 38 70 30 80 80
B
14 手感 4 女 26 80 70 83 90
B
14 手感 5 男 35 50 50 60 70
B
14 体感 1 女 37 50 60 70 70
B
14 体感 2 女 36 60 80 80 80
B
14 体感 3 男 38 70 30 80 80
B
14 体感 4 女 26 25 88 95 94
B
14 体感 5 男 35 60 60 60 50
B
15 手感 1 女 37 40 30 50 60
B
15 手感 2 女 36 70 40 70 60
B
15 手感 3 男 38 65 30 80 70
B
15 手感 4 女 26 65 75 90 94
B
15 手感 5 男 35 40 50 70 50
B
15 体感 1 女 37 60 40 50 60
B
15 体感 2 女 36 60 80 60 50
B
15 体感 3 男 38 50 70 80 80
B
15 体感 4 女 26 100 92 96 60
B
15 体感 5 男 35 60 60 50 60
21
FZ/T XXXXX—XXXX
a) 正面冷暖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b)反面冷暖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c) 正面光滑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d)反面光滑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e) 正面柔软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f)反面柔软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g) 正面舒适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h)反面舒适感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图B.1 触感模型预测值与主观评测值关系图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