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银冬卉)
自动化设计规范
篇一:自动控制设计规范
自动控制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一般规定
第7.1.1条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自动控制,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动力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系统和设备运行时间,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其具体内容。
第7.1.2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自动控制:
一、采用自动控制可合理利用能量实现节能时;
二、采用自动控制,方能防止事故,保证系统和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时;
三、工艺可使用条件对室内温湿度波动范围有一定要求时。
第7.1.3条 在满足控制功能和指标的条件下,应尽量简化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环节。
第7.1.4条 采用自动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做到系统和管道设计合理,防止运行调节时各并联环路压力失调,其调节机构特性应符合要求。
第7.1.5条 自动控制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采用电动式、气动式、电动气混合式。
第7.1.6条 设置自动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的可能。
第7.1.7条 采用自动控制时,宜设控制室,当系统控制环节及仪表较少时,其控制台屏可直接布置在机房内。
第7.1.8条 高层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的空气调节系统,当其数量较多时,可设中央和区域两级控制。
检测、联锁与信号显示
第
第7.2.2条 对下列部分或全部参数的测量 ,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检测仪表:
一、采暖系统的供水,供汽和回水干管中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二、热风采暖系统的室内温度,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三、送风系统的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四、兼作热风采暖的送风系统的室内温度、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五、除尘系统的除尘器进出口静压差;
六、空气调节系统的下列参数:
(1) 室内外温湿度;
(2) 一、二次混合风温度;
(3) 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出口空气温度;
(4) 加热器出口空气温度;
(5) 送回风温度;
(6) 加热器进出口热媒温度和压力;
(7) 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用的水泵出温度和压力;
(8) 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进出口的冷水温度;
(9) 空气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10) 水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11) 变风量系统风管的静压。
注、1、当室内外湿度无检测要求时,不可设湿度仪表。
2、布置检测仪表时,应考虑仪表共用不着的可能性,避免重复设置。
第7.2.3条 空气调节系统温湿度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的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室内,应装设在不受局部热源影响的、有代表性的、空气流通的地点,仅局部区域要求严格时,应装设在要求严格的地点;
第7.2.4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回风机、控制设备及仪表,应与送风机联锁,必要时,通风和除尘系统的通风和水力除尘装置等,应与送风装置等,应与有关的工艺设备联锁。
第7.2.5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接地。
第7.2.6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通风机、水泵和电加热器等,并应设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第7.2.7条 多工况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运行工况及调节机构的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第7.2.8条 排除剧毒物质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以及甲、乙类生产厂房的全面排风系统,应在工作地点设置通风机运行状态显示信号。
自动调节与控制
第4.3.1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调节方式,应根据调节对象的特性数、房间热、湿负荷变化的特点以及控制参数的精度要求等进行选择。
第4.3.2条 过渡季节需要调节器新风量的空气调节系统,采用双风机时,可通过回风阀控制新风量(新风阀可不控制),但新风阀面积应按全新风核算,且应使新风管段的压力损失小于全新风时系统总压力损失的15%。
注:系统停止运行时,新风阀应能自动关闭。
第4.3.3条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0℃和相对温度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5%的空气调节系统,当水冷式表面冷却器采用变化量控制时,宜由室内温湿度调节
器通过高值或低值选择器进行优先控制,并对加热器或加湿器进行分程控制,冷水系统宜采用两通阀及改变水泵转速或台数控制。
第4.3.4条 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要满足室内参数和节能要求的情况下,宜采用变结构多工况控制系统。机构的极限位置、空气参数的超限值或分程控制等方式。
第4.3.5条 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可采用机器在露点温度恒定、不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方式;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器人露点温度不恒定可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直接控制室内相对温度。
第4.3.6条 当受调节对象纯滞后、时间常数或热湿量变化影响,采用单回路调节不能满足调节参数要求时,空气调节系统可采用串级调节或送风量调节。
第4.3.7条 变风量系统送风温度的整定值,应按冷却和加热工况分别确定。当冷却和加热工况互换时,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调节器,应相应地变换其量调节。
第4.3.8条 控制变风量系统送回风机风量的静压控制点,宜设在系统送风干管末端至距末三分之一的管段上,送回风机的风量应进行平衡控制。
第4.3.9条 风机盘管的冷水系统,宜采用两通阀变水量控制,且根据系统的水量调节情况,自动控制水泵转速或台数。
第4.3.10条 设置一次泵和二次泵的闭式冷水系统,末端采用变水量控制时,一、二次泵运行台数的控制,应根据系统的水力工况、热力工况及水泵的运行特性,采用压差控制、流量控制和负荷控制,对并联工作的二次泵进行台数控制时,应考虑变台数运行时的稳定性。
第4.3.11条 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二、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可线性特性的;
三、蒸汽两通阀,当压力损失比大于或等于0.6时,宜采用线性特性的;当压力损失比小于0.6时,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四、调节阀的进出口压差,应符合制造厂的有关规定,且应对调节阀的流通能力及孔径进行选择计算。
第4.3.12条 三通混合阀不宜用作三通分流阀;三通分流阀不得作三通混合阀。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座阀。
第4.3.13条 位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送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新风加热宜设防冻自动保护。
第 4.3.14 条 风管的自动调节阀,宜采用多叶对开式调节阀。
第 4.3.15 条 连续供热的散热器采暖系统,必要时,应设置散热器自动调节阀。
第4.3.16条 间歇供热的暖风机热风采暖系统,宜根据热媒的温度或压力高于整定值时,暖风机自动开启,低于整定值时自动关闭。
制冷装置的自动保护与控制
第4.4.1条 压缩式制冷装置,应设下列安全保护:
一、压缩机的安全保护:
1、排气压力的高压保护和吸气压力的低压保护;
2、润滑系统的油压差保护;
3、电动机过载及单相运行保护;
4、冷却水套断水保护 ;
5、离心式压缩机轴承的高温保护;
二、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冷水的防冻保护;
三、冷凝器冷却水断水保护及蒸发式冷凝器通风机的事故保护 。
第4.4.2条 吸收式制冷装置,应设下列安全保护:
一、冷水或冷剂水的低温保护;
二、溴化锂溶液的防结晶保护、
1、发生器出口浓溶液的高温保护;
2、冷剂水的液位保护;
3、冷却水断水或流量过低保护;
4、停机时防结晶保护;
三、冷却水温度过低保护;
四、屏蔽泵过载及防汽蚀保护;
五、蒸发器中冷剂水温度过高保护 。
第4.4.3条 设计时,宜采用带能量自动调节装置的制冷设备,当其台数较多时,宜采用能量调节和台数调节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第4.4.4条 制冷设备的运行台数,宜根据实际需要的冷负荷,冷水量或冷水温度进行控制。
第4.4.5条 制冷机应与冷却水系统的水泵联锁。当采用风冷式冷凝器时,压缩式制冷机应与冷凝的通风机联锁。
第4.4.6条 制冷装置中,下列主要参数宜设置检测仪表:
一、蒸发器的冷水进出口温度;
二、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度;
三、压缩机排气和吸气的压力和温度;
四、离心式压缩机的轴承温度;
五、吸收式制机发生器的蒸汽入口温度和压力,凝结水的出口温度;
六、吸收式制冷机屏蔽泵的压力。
注:当制冷装置自带检测仪表时,可不另行设置。
篇二:非标自动化设计规范
非标自动化设计规范
非标准自动化设备从出图到开始加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慎重协调考虑。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对客户的设备进行从新定位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设计规范:
一.结构可靠
1. 结构件各自分工,功能确定;机构稳定可靠,满足使用要求;
2. 机构定位准确;
3. 重复精度满足使用要求;
4. 机架、机座及零部件刚性足够,工作时不致于变形(如气缸座等);
5. 运动无干扰
A 在零件的所有自由度内(360°旋转、摆动、上下、左右)无碰撞、阻挡(包括电线、气管等),应预留尽可能大的空间;
B 必要时,螺丝采用沉头或平头。
二.安全措施
1. 设计防止意外事故的防护罩(如皮带、运动机构);
2. 必要时,设计双手操作按钮(如冲床等运动机构);
3. 必要时,设置安全光栅;
4. 设置极限位置限位器(机械限位与Sensor限位双保险);
5. 必要时,马达装扭力限制器,防止过载烧毁;
6. 必要时,加保护罩。
三.安装调试方便
1. 精度要求高的较大机架,不便加工的,基座面板采用可调支承(大直径细牙螺柱),降低成本;
2. 螺纹联接部位要预留尽较大的安装维修空间;
3. 有定位精度要求的零部件,应尽可能延伸到基座面板上,不可直接安装在焊接机架上。
四.气(油)管线要求
1. 机架及基座面板上要多处预穿留管线孔,减少安装现场开孔的困难;
2. 对大流量气动元件,要考虑供气管直径是否足够,并在必要时设置储气罐;
3. 需旋转的气管应采用旋转接头;
4. 对于长距离,多管路系统,为方便维修,应采用可拔插的对接式接头。
五.电气线路要求
1. 机架及基座面板上要多处预留马达及Sensor穿线孔,需往复长距离移动部位应采用拖链;
2. Sensor座要可调;
3. 对于小电流低压电器,为方便维修,可采用对接式接头;结构设计
4. 必要时,电线应采取防油防爆措施(套金属软管)。
六.滑动转动部位的润滑措施
1. 导轨等滑动部位,及轴承等转动部位,应设计润滑结构,装注油咀。
2. 必要时,设置防尘结构(如采用带密封盖轴承,装密封圈等)。
七. 其他要求
1. 机器结构满足加工工艺要求,便于制造;
2. 结构简明;;
3. 符合经济性要求;
4. 符合美学原理;
5. 符合噪声要求(如同步带传动比齿轮传动噪声低);
6. 符合环保要求(防尘、无污染)。
篇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年平均气压:1014.2mb
1.环境条件
温度:最高36.3℃最低–4.7℃年平均21℃
2.﹑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HG/T20507-2000《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
HG/T20508-2000《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20510-2000《仪表供气设计规定》
HG/T20509-2000《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T20505-2000《过程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 HG/T20512-2000《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HG/T20699-2000《自控设计常用名词术语》
HG/T21581-95《自控安装图册》
HG/T20513-200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HG/T20573-95《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G/T20511-2000《信号报警﹑安全联锁系统设计规定》
3.施工应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银冬卉)
自动化设计规范
篇一:自动控制设计规范
自动控制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一般规定
第7.1.1条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自动控制,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动力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系统和设备运行时间,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其具体内容。
第7.1.2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自动控制:
一、采用自动控制可合理利用能量实现节能时;
二、采用自动控制,方能防止事故,保证系统和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时;
三、工艺可使用条件对室内温湿度波动范围有一定要求时。
第7.1.3条 在满足控制功能和指标的条件下,应尽量简化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环节。
第7.1.4条 采用自动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做到系统和管道设计合理,防止运行调节时各并联环路压力失调,其调节机构特性应符合要求。
第7.1.5条 自动控制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使用条件及要求,采用电动式、气动式、电动气混合式。
第7.1.6条 设置自动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的可能。
第7.1.7条 采用自动控制时,宜设控制室,当系统控制环节及仪表较少时,其控制台屏可直接布置在机房内。
第7.1.8条 高层民用建筑和生产厂房的空气调节系统,当其数量较多时,可设中央和区域两级控制。
检测、联锁与信号显示
第
第7.2.2条 对下列部分或全部参数的测量 ,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检测仪表:
一、采暖系统的供水,供汽和回水干管中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二、热风采暖系统的室内温度,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三、送风系统的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四、兼作热风采暖的送风系统的室内温度、送风温度和热媒参数;
五、除尘系统的除尘器进出口静压差;
六、空气调节系统的下列参数:
(1) 室内外温湿度;
(2) 一、二次混合风温度;
(3) 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出口空气温度;
(4) 加热器出口空气温度;
(5) 送回风温度;
(6) 加热器进出口热媒温度和压力;
(7) 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用的水泵出温度和压力;
(8) 喷水室或表面冷却器进出口的冷水温度;
(9) 空气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10) 水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11) 变风量系统风管的静压。
注、1、当室内外湿度无检测要求时,不可设湿度仪表。
2、布置检测仪表时,应考虑仪表共用不着的可能性,避免重复设置。
第7.2.3条 空气调节系统温湿度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的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室内,应装设在不受局部热源影响的、有代表性的、空气流通的地点,仅局部区域要求严格时,应装设在要求严格的地点;
第7.2.4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回风机、控制设备及仪表,应与送风机联锁,必要时,通风和除尘系统的通风和水力除尘装置等,应与送风装置等,应与有关的工艺设备联锁。
第7.2.5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接地。
第7.2.6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通风机、水泵和电加热器等,并应设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第7.2.7条 多工况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运行工况及调节机构的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第7.2.8条 排除剧毒物质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以及甲、乙类生产厂房的全面排风系统,应在工作地点设置通风机运行状态显示信号。
自动调节与控制
第4.3.1条 空气调节系统的调节方式,应根据调节对象的特性数、房间热、湿负荷变化的特点以及控制参数的精度要求等进行选择。
第4.3.2条 过渡季节需要调节器新风量的空气调节系统,采用双风机时,可通过回风阀控制新风量(新风阀可不控制),但新风阀面积应按全新风核算,且应使新风管段的压力损失小于全新风时系统总压力损失的15%。
注:系统停止运行时,新风阀应能自动关闭。
第4.3.3条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0℃和相对温度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5%的空气调节系统,当水冷式表面冷却器采用变化量控制时,宜由室内温湿度调节
器通过高值或低值选择器进行优先控制,并对加热器或加湿器进行分程控制,冷水系统宜采用两通阀及改变水泵转速或台数控制。
第4.3.4条 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要满足室内参数和节能要求的情况下,宜采用变结构多工况控制系统。机构的极限位置、空气参数的超限值或分程控制等方式。
第4.3.5条 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可采用机器在露点温度恒定、不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方式;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器人露点温度不恒定可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直接控制室内相对温度。
第4.3.6条 当受调节对象纯滞后、时间常数或热湿量变化影响,采用单回路调节不能满足调节参数要求时,空气调节系统可采用串级调节或送风量调节。
第4.3.7条 变风量系统送风温度的整定值,应按冷却和加热工况分别确定。当冷却和加热工况互换时,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调节器,应相应地变换其量调节。
第4.3.8条 控制变风量系统送回风机风量的静压控制点,宜设在系统送风干管末端至距末三分之一的管段上,送回风机的风量应进行平衡控制。
第4.3.9条 风机盘管的冷水系统,宜采用两通阀变水量控制,且根据系统的水量调节情况,自动控制水泵转速或台数。
第4.3.10条 设置一次泵和二次泵的闭式冷水系统,末端采用变水量控制时,一、二次泵运行台数的控制,应根据系统的水力工况、热力工况及水泵的运行特性,采用压差控制、流量控制和负荷控制,对并联工作的二次泵进行台数控制时,应考虑变台数运行时的稳定性。
第4.3.11条 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二、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可线性特性的;
三、蒸汽两通阀,当压力损失比大于或等于0.6时,宜采用线性特性的;当压力损失比小于0.6时,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四、调节阀的进出口压差,应符合制造厂的有关规定,且应对调节阀的流通能力及孔径进行选择计算。
第4.3.12条 三通混合阀不宜用作三通分流阀;三通分流阀不得作三通混合阀。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座阀。
第4.3.13条 位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送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新风加热宜设防冻自动保护。
第 4.3.14 条 风管的自动调节阀,宜采用多叶对开式调节阀。
第 4.3.15 条 连续供热的散热器采暖系统,必要时,应设置散热器自动调节阀。
第4.3.16条 间歇供热的暖风机热风采暖系统,宜根据热媒的温度或压力高于整定值时,暖风机自动开启,低于整定值时自动关闭。
制冷装置的自动保护与控制
第4.4.1条 压缩式制冷装置,应设下列安全保护:
一、压缩机的安全保护:
1、排气压力的高压保护和吸气压力的低压保护;
2、润滑系统的油压差保护;
3、电动机过载及单相运行保护;
4、冷却水套断水保护 ;
5、离心式压缩机轴承的高温保护;
二、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冷水的防冻保护;
三、冷凝器冷却水断水保护及蒸发式冷凝器通风机的事故保护 。
第4.4.2条 吸收式制冷装置,应设下列安全保护:
一、冷水或冷剂水的低温保护;
二、溴化锂溶液的防结晶保护、
1、发生器出口浓溶液的高温保护;
2、冷剂水的液位保护;
3、冷却水断水或流量过低保护;
4、停机时防结晶保护;
三、冷却水温度过低保护;
四、屏蔽泵过载及防汽蚀保护;
五、蒸发器中冷剂水温度过高保护 。
第4.4.3条 设计时,宜采用带能量自动调节装置的制冷设备,当其台数较多时,宜采用能量调节和台数调节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第4.4.4条 制冷设备的运行台数,宜根据实际需要的冷负荷,冷水量或冷水温度进行控制。
第4.4.5条 制冷机应与冷却水系统的水泵联锁。当采用风冷式冷凝器时,压缩式制冷机应与冷凝的通风机联锁。
第4.4.6条 制冷装置中,下列主要参数宜设置检测仪表:
一、蒸发器的冷水进出口温度;
二、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度;
三、压缩机排气和吸气的压力和温度;
四、离心式压缩机的轴承温度;
五、吸收式制机发生器的蒸汽入口温度和压力,凝结水的出口温度;
六、吸收式制冷机屏蔽泵的压力。
注:当制冷装置自带检测仪表时,可不另行设置。
篇二:非标自动化设计规范
非标自动化设计规范
非标准自动化设备从出图到开始加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慎重协调考虑。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对客户的设备进行从新定位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设计规范:
一.结构可靠
1. 结构件各自分工,功能确定;机构稳定可靠,满足使用要求;
2. 机构定位准确;
3. 重复精度满足使用要求;
4. 机架、机座及零部件刚性足够,工作时不致于变形(如气缸座等);
5. 运动无干扰
A 在零件的所有自由度内(360°旋转、摆动、上下、左右)无碰撞、阻挡(包括电线、气管等),应预留尽可能大的空间;
B 必要时,螺丝采用沉头或平头。
二.安全措施
1. 设计防止意外事故的防护罩(如皮带、运动机构);
2. 必要时,设计双手操作按钮(如冲床等运动机构);
3. 必要时,设置安全光栅;
4. 设置极限位置限位器(机械限位与Sensor限位双保险);
5. 必要时,马达装扭力限制器,防止过载烧毁;
6. 必要时,加保护罩。
三.安装调试方便
1. 精度要求高的较大机架,不便加工的,基座面板采用可调支承(大直径细牙螺柱),降低成本;
2. 螺纹联接部位要预留尽较大的安装维修空间;
3. 有定位精度要求的零部件,应尽可能延伸到基座面板上,不可直接安装在焊接机架上。
四.气(油)管线要求
1. 机架及基座面板上要多处预穿留管线孔,减少安装现场开孔的困难;
2. 对大流量气动元件,要考虑供气管直径是否足够,并在必要时设置储气罐;
3. 需旋转的气管应采用旋转接头;
4. 对于长距离,多管路系统,为方便维修,应采用可拔插的对接式接头。
五.电气线路要求
1. 机架及基座面板上要多处预留马达及Sensor穿线孔,需往复长距离移动部位应采用拖链;
2. Sensor座要可调;
3. 对于小电流低压电器,为方便维修,可采用对接式接头;结构设计
4. 必要时,电线应采取防油防爆措施(套金属软管)。
六.滑动转动部位的润滑措施
1. 导轨等滑动部位,及轴承等转动部位,应设计润滑结构,装注油咀。
2. 必要时,设置防尘结构(如采用带密封盖轴承,装密封圈等)。
七. 其他要求
1. 机器结构满足加工工艺要求,便于制造;
2. 结构简明;;
3. 符合经济性要求;
4. 符合美学原理;
5. 符合噪声要求(如同步带传动比齿轮传动噪声低);
6. 符合环保要求(防尘、无污染)。
篇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年平均气压:1014.2mb
1.环境条件
温度:最高36.3℃最低–4.7℃年平均21℃
2.﹑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HG/T20507-2000《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
HG/T20508-2000《控制室设计规定》
HG/T20510-2000《仪表供气设计规定》
HG/T20509-2000《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T20505-2000《过程测量和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 HG/T20512-2000《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
HG/T20699-2000《自控设计常用名词术语》
HG/T21581-95《自控安装图册》
HG/T20513-200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HG/T20573-95《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
HG/T20511-2000《信号报警﹑安全联锁系统设计规定》
3.施工应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