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狂灵波)
构图中的对比手法
一、对比的概念及类别
对比
在摄影表现方法上,把两种不同的形象互相对照,互相比较,目的是使画面更好地表达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摄影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对比手法有:大小对比,虚实对比,明暗对比,远近对比,疏密对比,动静对比,冷暖对比,色彩对比等等。摄影者在运用对比时,必须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遵循一定的表现形式为一定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创作原则。
虚实对比
摄影构图和造型上的对比手段和技巧之一。主要是利用景深,使主体清晰.(实),陪体模糊(虚),用以突出主体。
藏露对比
摄影构图和造型上的手段和技巧之一。藏,是指形象的不完整;露,指形象的完整。一幅画面的藏与露的表现手法,可以增加照片的含蓄,给人们以回味的余地.
主次对比
摄影构图和造型的手段和技巧之一。这就是利用物体在画面中位置的安排来突出主体。从
构图讲,画面中心的物体,一般要比画面边角的物体突出;次要的物体,一般是为主体作陪衬的。
大小对比,亦称远近对比,是摄影构图造型上的手段和技巧之一。一般讲,大的要比小的突出,主体近、影像大,主体突出;陪体远、体积小,不引人注意。
疏密对比
指一幅画面影像的轮廓线条和内部线条繁简的对比。也就是一些物体在画面上有疏有密、疏密结合。这是摄影构图和造型上的手段和技巧方法
动静对比 在摄影上,一幅照片的主体动、陪体静,主体突出;主体静、陪体动,主体亦突出。这也是摄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
冷暖对比
色彩的冷喛是由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了对不同和色彩的冷暖的联想。例如,看到橘黄朱红等颜色,就会联想到太阳、火,产生一种温暖感觉。相反看到一种碧蓝,就会联想到冬天的晴空、淸澈的潭水、雪地的阴影,会产生冷的感觉。我们拍摄的彩色图片同样有冷暖的联想。
暖色,也称热色。有红、橙、黄绿、赭石、紫红等;冷色,也称寒色。有蓝紫、青、蓝绿等。
色彩对比 在取景中,要考虑到人物衣服的颜色,使该颜色与周围环境色彩形成对比。红衣女郎出现在红色系列背景中,背景和人物的颜色接近,应集中到人物身上的视线也会分散。应尽可能重视衣服的颜色,选择能使人物成为兴趣点的背景,然后适当取景、人和物。
对于颜色对比,最好掌握补色的关系。互补色表示相反的颜色,B、G、R的反色是Y、M、C(依次)。蓝色的补色为黄色,草绿色的补色为洋红色(Magenta),红色的补色为青色天然色(Cyan)。
二、巧用对比拍风光
在风光摄影构图中,对比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表现内容、营造意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使画面更好地表达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对比拍风光的要求
虚实对比:实是画面中清晰的主体部分,虚是画面中模糊的陪体部分或空白。虚实对比处理的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辅、虚实有制。古有“实处易,虚处难”之说,就是应基于实处为前提,着力处理好虚处。控制画面部分影像模糊的方式有很多,如可采用长焦距镜头配合大光圈的各种手段,获得短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模糊;还可以利用翻腾、飘泛的烟云雾气作衬托,等等。注意的是虚的地方应该是陪体,主体部分不能虚。
明暗对比:影调的深浅对情绪产生的影响,缘于长期沉积的心理因素。处理好黑、白、灰三者关系,如何将深暗的黑、强烈的白、舒适祥和的灰放在一起,大有文章可做。深色的主景被淡色背景衬着,为高调效果;淡色的主景被深色背景衬,为低调效果。应根据高调、低调或中间调之需,确定测光主体后控制曝光。
色彩对比:就是利用色彩并列,因色别、纯度、明度不同所产生的相互衬托关系,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其中又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从感情上说,每种色彩都能表达一种情绪和心境,相关色彩相搭配则产生综合甚至复杂的感受。在色彩运
用上,一般忌不同冷暖属性的搭配,比如风景中的绿色主体配以天空的蓝色,秋天沼泽里的金黄秋菊,蓝色碧水与黄色沙滩,色彩对比都是自然而协调的。但有时却将大红与大绿进行搭配,却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因为单一的色彩或靠色缺少色彩变化,难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当主体与周围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时,主体在画面中的形象便鲜明而突出了。
此外,还有大小对比、主次对比、动静对比、疏密对比、藏露对比、曲直对比、柔刚对比、横竖对比、宽窄对比、粗细对比、方向对比等,它们是辩证的统一体,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从技术角度看,对比关系乃是一种造型方式和构图手段。因此,摄影者在运用时,应遵循表现形式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创作原则,从实际、从生活出发,一切服务服从于内容,才能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对比拍风光构图的要求
1空间感的表现
俗话说,“画以深远为贵”。也就是说,风光摄影应重视空间感的表现,注重地面上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在摄影实践中,对空间的感受与透视规律有关,因此利用透视上的变化,可以增强画面空间感。透视现象有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之分。
2、线条透视:
距离越近,影像越大;距离越远,影像越小,随着距离向远处延伸,影像尺寸越来越小,线条便汇聚在了远处,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通过影像大小的对比,能有力地表现空间。影响线条透视的因素有4点。
第一,拍摄距离远近与镜头焦距长短。近距离拍摄时,画面上的景物近大远小的对比强,空间感强;远距离拍摄时,前后景物大小对比弱,空间感就会减弱。同时,镜头焦距不同,空间表现效果上也不同。短焦镜头夸张前景影像,形成远近大小的强烈对比,空间深度感强。长焦镜头压缩景物间的距离,大小对比不强,空间感弱。
第二,利用镜头焦距特性。景物空间距离小,可用广角镜头;景物距离远,可用有时却将大红与大绿进行搭配,却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如“万绿丛中一
点红”。这是因为单一的色彩或靠色缺少色彩变化,难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当主体与周围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时,主体在画面中的形象便鲜明而突出了。古村的夜晚,暖意的灯光与幽蓝的天宇,产生了色差,其色素内容的对比让画面生动起来。
第三,拍摄高度。低视角时,前景突出高大,后景相对缩小,能很好地表现出空间深度;高视角时,能越过前景看到后景。
第四,拍摄方向。从正面拍摄透视效果差,从斜侧方向拍摄时景物的某一个面表现得很大,而另一面表现小,大小对比下,显示出空间深度感。
3、影调透视:
空气并不是完全纯净,它含有雾气、蒸气、灰尘等。因此,近距离的景物影调深、轮廓清晰、反差大;远距离的景物影调明亮、轮廓模糊、反差小。这种近清晰、远模糊的空气透视现象,给拍摄的画面提供了深度空间感。可以利用获得不同影调效果的方法:
第一,选用不同方向光线。光线方向决定着影调透视效果。顺光时,前后景受到同样光线照射,亮度相同,减弱了透视效果。相反,逆光可加强影调透视,
使画面层次丰富。这时远景被光线照亮、影调浅,前景得不到光线照射、影调深,从而分清了前后景距离。同时,逆光下景物边缘形成一圈明亮的轮廓光效果,成为表达景物轮廓形态、区别景物界限的有效手段。如下图《黄昏》:傍晚的逆光下,近处茅草小屋,层山相叠,远树淡影,形成了立体的空间效果。
第二,选择不同天气。晴朗的天气,空气透视度好,拍出的画面清晰,不过可能拍不出耐看的效果;有雾的天气透视度有限,拍出的画面清晰度差,然而利用云雾能使景物的影调产生远淡近浓的透视效果。此外,空气透视度好宜拍摄大场景及远景,空气透视度差则拍小景或近景。
第三,适当的前景和影子。树木、篱笆、岩石等都可用来增添前景趣味,使画面具有深度感,但需与整个画面有关。选择深色前景,也会加强透视效果。使用标准或短焦镜头往往前景太突出,后景又太小,必须选用焦距适当的镜头。
第四,控制景深。开大光圈能使清晰的景物衬托于模糊背景前,前后景物被区分开来,空间透视感增强。
第五,使用滤镜。彩色摄影用偏振镜可减少甚至消除反光,黑白摄影用蓝滤镜加强透视感,红橙黄绿等滤镜则减弱透视效果。
除上述外,还应注重合理的空间布局,利用景物中的前景、近景、中景、远景构成多景层;利用景物色彩的明暗、浓淡变化突出景物的空间。总之,选择适当的季节、气候,调动角度、光线、线条、影调等手段,强调立体感、空间感和环境气氛,真实而艺术地表现壮观场景和美好景色。
2024年3月4日发(作者:狂灵波)
构图中的对比手法
一、对比的概念及类别
对比
在摄影表现方法上,把两种不同的形象互相对照,互相比较,目的是使画面更好地表达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摄影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对比手法有:大小对比,虚实对比,明暗对比,远近对比,疏密对比,动静对比,冷暖对比,色彩对比等等。摄影者在运用对比时,必须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遵循一定的表现形式为一定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创作原则。
虚实对比
摄影构图和造型上的对比手段和技巧之一。主要是利用景深,使主体清晰.(实),陪体模糊(虚),用以突出主体。
藏露对比
摄影构图和造型上的手段和技巧之一。藏,是指形象的不完整;露,指形象的完整。一幅画面的藏与露的表现手法,可以增加照片的含蓄,给人们以回味的余地.
主次对比
摄影构图和造型的手段和技巧之一。这就是利用物体在画面中位置的安排来突出主体。从
构图讲,画面中心的物体,一般要比画面边角的物体突出;次要的物体,一般是为主体作陪衬的。
大小对比,亦称远近对比,是摄影构图造型上的手段和技巧之一。一般讲,大的要比小的突出,主体近、影像大,主体突出;陪体远、体积小,不引人注意。
疏密对比
指一幅画面影像的轮廓线条和内部线条繁简的对比。也就是一些物体在画面上有疏有密、疏密结合。这是摄影构图和造型上的手段和技巧方法
动静对比 在摄影上,一幅照片的主体动、陪体静,主体突出;主体静、陪体动,主体亦突出。这也是摄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
冷暖对比
色彩的冷喛是由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了对不同和色彩的冷暖的联想。例如,看到橘黄朱红等颜色,就会联想到太阳、火,产生一种温暖感觉。相反看到一种碧蓝,就会联想到冬天的晴空、淸澈的潭水、雪地的阴影,会产生冷的感觉。我们拍摄的彩色图片同样有冷暖的联想。
暖色,也称热色。有红、橙、黄绿、赭石、紫红等;冷色,也称寒色。有蓝紫、青、蓝绿等。
色彩对比 在取景中,要考虑到人物衣服的颜色,使该颜色与周围环境色彩形成对比。红衣女郎出现在红色系列背景中,背景和人物的颜色接近,应集中到人物身上的视线也会分散。应尽可能重视衣服的颜色,选择能使人物成为兴趣点的背景,然后适当取景、人和物。
对于颜色对比,最好掌握补色的关系。互补色表示相反的颜色,B、G、R的反色是Y、M、C(依次)。蓝色的补色为黄色,草绿色的补色为洋红色(Magenta),红色的补色为青色天然色(Cyan)。
二、巧用对比拍风光
在风光摄影构图中,对比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表现内容、营造意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使画面更好地表达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对比拍风光的要求
虚实对比:实是画面中清晰的主体部分,虚是画面中模糊的陪体部分或空白。虚实对比处理的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辅、虚实有制。古有“实处易,虚处难”之说,就是应基于实处为前提,着力处理好虚处。控制画面部分影像模糊的方式有很多,如可采用长焦距镜头配合大光圈的各种手段,获得短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模糊;还可以利用翻腾、飘泛的烟云雾气作衬托,等等。注意的是虚的地方应该是陪体,主体部分不能虚。
明暗对比:影调的深浅对情绪产生的影响,缘于长期沉积的心理因素。处理好黑、白、灰三者关系,如何将深暗的黑、强烈的白、舒适祥和的灰放在一起,大有文章可做。深色的主景被淡色背景衬着,为高调效果;淡色的主景被深色背景衬,为低调效果。应根据高调、低调或中间调之需,确定测光主体后控制曝光。
色彩对比:就是利用色彩并列,因色别、纯度、明度不同所产生的相互衬托关系,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其中又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从感情上说,每种色彩都能表达一种情绪和心境,相关色彩相搭配则产生综合甚至复杂的感受。在色彩运
用上,一般忌不同冷暖属性的搭配,比如风景中的绿色主体配以天空的蓝色,秋天沼泽里的金黄秋菊,蓝色碧水与黄色沙滩,色彩对比都是自然而协调的。但有时却将大红与大绿进行搭配,却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因为单一的色彩或靠色缺少色彩变化,难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当主体与周围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时,主体在画面中的形象便鲜明而突出了。
此外,还有大小对比、主次对比、动静对比、疏密对比、藏露对比、曲直对比、柔刚对比、横竖对比、宽窄对比、粗细对比、方向对比等,它们是辩证的统一体,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从技术角度看,对比关系乃是一种造型方式和构图手段。因此,摄影者在运用时,应遵循表现形式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创作原则,从实际、从生活出发,一切服务服从于内容,才能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对比拍风光构图的要求
1空间感的表现
俗话说,“画以深远为贵”。也就是说,风光摄影应重视空间感的表现,注重地面上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在摄影实践中,对空间的感受与透视规律有关,因此利用透视上的变化,可以增强画面空间感。透视现象有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之分。
2、线条透视:
距离越近,影像越大;距离越远,影像越小,随着距离向远处延伸,影像尺寸越来越小,线条便汇聚在了远处,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通过影像大小的对比,能有力地表现空间。影响线条透视的因素有4点。
第一,拍摄距离远近与镜头焦距长短。近距离拍摄时,画面上的景物近大远小的对比强,空间感强;远距离拍摄时,前后景物大小对比弱,空间感就会减弱。同时,镜头焦距不同,空间表现效果上也不同。短焦镜头夸张前景影像,形成远近大小的强烈对比,空间深度感强。长焦镜头压缩景物间的距离,大小对比不强,空间感弱。
第二,利用镜头焦距特性。景物空间距离小,可用广角镜头;景物距离远,可用有时却将大红与大绿进行搭配,却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如“万绿丛中一
点红”。这是因为单一的色彩或靠色缺少色彩变化,难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当主体与周围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时,主体在画面中的形象便鲜明而突出了。古村的夜晚,暖意的灯光与幽蓝的天宇,产生了色差,其色素内容的对比让画面生动起来。
第三,拍摄高度。低视角时,前景突出高大,后景相对缩小,能很好地表现出空间深度;高视角时,能越过前景看到后景。
第四,拍摄方向。从正面拍摄透视效果差,从斜侧方向拍摄时景物的某一个面表现得很大,而另一面表现小,大小对比下,显示出空间深度感。
3、影调透视:
空气并不是完全纯净,它含有雾气、蒸气、灰尘等。因此,近距离的景物影调深、轮廓清晰、反差大;远距离的景物影调明亮、轮廓模糊、反差小。这种近清晰、远模糊的空气透视现象,给拍摄的画面提供了深度空间感。可以利用获得不同影调效果的方法:
第一,选用不同方向光线。光线方向决定着影调透视效果。顺光时,前后景受到同样光线照射,亮度相同,减弱了透视效果。相反,逆光可加强影调透视,
使画面层次丰富。这时远景被光线照亮、影调浅,前景得不到光线照射、影调深,从而分清了前后景距离。同时,逆光下景物边缘形成一圈明亮的轮廓光效果,成为表达景物轮廓形态、区别景物界限的有效手段。如下图《黄昏》:傍晚的逆光下,近处茅草小屋,层山相叠,远树淡影,形成了立体的空间效果。
第二,选择不同天气。晴朗的天气,空气透视度好,拍出的画面清晰,不过可能拍不出耐看的效果;有雾的天气透视度有限,拍出的画面清晰度差,然而利用云雾能使景物的影调产生远淡近浓的透视效果。此外,空气透视度好宜拍摄大场景及远景,空气透视度差则拍小景或近景。
第三,适当的前景和影子。树木、篱笆、岩石等都可用来增添前景趣味,使画面具有深度感,但需与整个画面有关。选择深色前景,也会加强透视效果。使用标准或短焦镜头往往前景太突出,后景又太小,必须选用焦距适当的镜头。
第四,控制景深。开大光圈能使清晰的景物衬托于模糊背景前,前后景物被区分开来,空间透视感增强。
第五,使用滤镜。彩色摄影用偏振镜可减少甚至消除反光,黑白摄影用蓝滤镜加强透视感,红橙黄绿等滤镜则减弱透视效果。
除上述外,还应注重合理的空间布局,利用景物中的前景、近景、中景、远景构成多景层;利用景物色彩的明暗、浓淡变化突出景物的空间。总之,选择适当的季节、气候,调动角度、光线、线条、影调等手段,强调立体感、空间感和环境气氛,真实而艺术地表现壮观场景和美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