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随谷)
浅谈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人们总是纠缠于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选择这一问题上。但是,
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总是非此即彼地选择,完全可以超越眼前的问题,将眼前的问题放在
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来应对,比如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讲得较多,但是如何开发创新思维却众说纷纭,以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
实,创新思维本身就是每个人头脑中所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是由于我们受太多的权威
思想影响,不敢越雷池一步,压抑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造成今天创新思维不畅的
局面。也就是说,要开展创新思维,首先要破除根植于我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方式,还创
新思维一个自由的天空。
比如,当我们看到公园中一尊栩栩如生的美女石像,内心不禁能体会到美的真实感和
对于雕刻师的赞美之心,普通人都会怎么想。但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会想,
其实美女的形象就存在于一块顽石之中,雕刻师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把覆盖在美女身上多余
的石料去掉而已。好的雕刻师与差的雕刻师差异性仅仅在眼光和手法方面,但无论是哪一
个雕刻师永远不可能把最美的形象雕刻出来。因为什么是最美,凡人无法知晓。这就是普
通人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的差异性的一个例子。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美丽的花儿。花儿在种子时期就已“计算”好了将来开花的形状和
颜色。只要种子保持纯种,那么每一代都能开出一模一样的花儿。这个“计算”就靠花儿
的基因来完成。现代的仿生科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看似理性思维的方式,实质就是创
新思维的一种类型。也就是说,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以及理性思维并不矛盾,或许只隔了
一层薄纸。
区分这三类思维的标识在于,感性思维追求感观和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追求本质和
直接利益的得失,而创新思维追求综合效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有综合效用最实在和最实
用。
那么创新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束缚的?事实上,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感性思
维和理性思维的升华版,从感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同样从理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
维,起点不同但最终归宿一样。但是由于世俗利益的阻碍,导致普通人的目光短浅,终其
一生无论从哪条路径都无法最终开启创新思维之门,这就是人的不幸。
因此,究其根源,还是要从人具有两面性这一具有片面性的常识说起。这个两面性主
要表现为人同时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且相互干扰和混合。一般人遇到事情时分不清
究竟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起作用,未必有能力选择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来正确处理事
情。
也就是说,真正要做到“身心合一”较为困难,更谈不上“知行合一”了。往往在需
要用理性思维时却偏向于冲动,在需要感性思维时又固执于理性思维而不够圆通。因此,
总是容易被权威思想所引导,最终形成思维定势,并束缚于思维定势之中。所以,我们区
分一个人或给人贴一个标签,往往会习惯地说,这个人做事比较感性,这个人做事比较理
性。事实上这种区分不符合实际情况。感性的人未必不能理性思维,理性化的人未必所有
的事都能保持理性。而权威思想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让我们局限在感性思维或理
性思维非此即彼的选择上。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只是哪方
面多一点,或者哪方面少一点而已。一般而言,感性思维较偏重于欲望的满足,而理性思
维偏重于利益的比较。但从思维能量消耗而言,感性思维明显比理性思维消耗能量来得少,
感性思维相对比理性思维让人“比较”不伤脑筋。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喜欢感性思维而不
太喜欢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感官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刺激,无师自通,因
而感性思维主要针对当下,追求短期效果。而理性思维主要通过精神分析,针对整体效益,
追求中长期效果。但是,无论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总是局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而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去解决或在多大程度上去解决,从不考虑是否通过模式的转
换将问题变成不成问题。
因此,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说不上一定是谁超过谁,谁优于谁,而是同为较低
层次的思维方式而已。人们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价值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时候人
们不得不进行理性思维的原因在于,遇到生命抉择、风险规避、胜败互争之时,必须依靠
理性思维。而一般情况下,采取感性思维的方式居多,毕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智的
人占少数。因此,所谓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只不过是人的二种武器而已。当然,作为人的
基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要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理性思维需
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或磨难。但是,思维的高度远不止到理性思维为止。
当然,指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非为了绝对地排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我们难以想象,当诗人一旦失去了感性思维,全部换上了理性思维,这个诗人还能否继续
成为一名合格的诗人。同样,当一名严肃的数学家已经不顾及基本的逻辑关系,很难想象
他是否还能够继续从事数字家的职业。因此,无论是感性思维或者是理性思维都有一个通
过不断训练从而不断增强的过程,并非是人一出生就注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算不上是创新思维,也不是以理性思维
替代感性思维这样简单,因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固化的模式。但是,创新思维没有
模式,它只有一条原则,这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是否是最优化或最合理的
模式。人们习惯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所以有时候真正面对创新思维会视而不觉,因为
即使是创新思维,粗看起来也是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
和环境,创新思维就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光彩。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思维更多表现为相关元
素的重新组合,比如集成创新就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不仅是在处理商务和技术等领域,其实在政务、思想和意识领域也存在创新。吕不韦
的《吕氏春秋》中有“鄙人索马”的故事,其中心思想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隐而不现的创新思维方式,讲究综合效用。现在我们看孔子的思想似乎
是一些陈词滥调,但在当时又何尚不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创新?从根本上说,创新思维
并不是为了显示思维方式的优越感,而是为了从最经济、最快捷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针对
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当创新思维成为一个人的本能选择,那么这个人就能脱离普通人的行列,跨入
智者的行列。事实上,古今中外智者的本质就是这么一回事。
当代的商业案例中,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本是一个忠实的禅宗修炼者,本身就是一个感
性的人,从而他会更真切地顾及了用户感受和贴近体验的需要,因而要求在苹果公司中工
程师要围着设计师转,以服从设计师的意见为优先。虽然表面上是感性思维获得成功的例
子,或者用户看起来仅仅是某一项单一产品的成功,事实上却是乔布斯对于产品创新、商
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所做出的最佳整合。事实上,有时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与实际
存在的并不一致。而相反的例子就是台湾的例子,台湾的宏基、HTC等较为看重制造技
术,仅关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表现为设计师要关注工程师的意见,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
了用户,忽视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的整合,其后果是在市场上节
节败退,市场区间逐步萎缩。这一点也表现在诺基亚和黑莓手机公司的运行中。表面上是
过度的理性思维带来的失败,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存在缺陷或对创新思维存在曲解。创新的
根本是围绕用户的需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变,这就是客观规律。
事实上,当今时代再次进入了一个感性的时代,同时又进入了一个多因素系统的时代,
多种诱惑丛生,前途迷惘,用户渴望参与和体验,并以此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方位,以此
获得安全感。因此贴近和满足时代的需求,增强用户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显得尤其重要,这
就是创新思维的根基。因此,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要被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
表面现象所迷惑。虽然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有时确实有点难分,但妙在似与不
似之间,这就需要悟性。
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最简易的入门途径就是先判断做某件事究竟“为了谁”,
“有哪些决定性要素需要选择性整合”。或者说,谁会为你的创新思维买单?会获得多大
程度的赞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随谷)
浅谈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人们总是纠缠于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选择这一问题上。但是,
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总是非此即彼地选择,完全可以超越眼前的问题,将眼前的问题放在
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来应对,比如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讲得较多,但是如何开发创新思维却众说纷纭,以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
实,创新思维本身就是每个人头脑中所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是由于我们受太多的权威
思想影响,不敢越雷池一步,压抑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造成今天创新思维不畅的
局面。也就是说,要开展创新思维,首先要破除根植于我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方式,还创
新思维一个自由的天空。
比如,当我们看到公园中一尊栩栩如生的美女石像,内心不禁能体会到美的真实感和
对于雕刻师的赞美之心,普通人都会怎么想。但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会想,
其实美女的形象就存在于一块顽石之中,雕刻师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把覆盖在美女身上多余
的石料去掉而已。好的雕刻师与差的雕刻师差异性仅仅在眼光和手法方面,但无论是哪一
个雕刻师永远不可能把最美的形象雕刻出来。因为什么是最美,凡人无法知晓。这就是普
通人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的差异性的一个例子。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美丽的花儿。花儿在种子时期就已“计算”好了将来开花的形状和
颜色。只要种子保持纯种,那么每一代都能开出一模一样的花儿。这个“计算”就靠花儿
的基因来完成。现代的仿生科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看似理性思维的方式,实质就是创
新思维的一种类型。也就是说,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以及理性思维并不矛盾,或许只隔了
一层薄纸。
区分这三类思维的标识在于,感性思维追求感观和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追求本质和
直接利益的得失,而创新思维追求综合效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只有综合效用最实在和最实
用。
那么创新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束缚的?事实上,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感性思
维和理性思维的升华版,从感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维,同样从理性思维也可到达创新思
维,起点不同但最终归宿一样。但是由于世俗利益的阻碍,导致普通人的目光短浅,终其
一生无论从哪条路径都无法最终开启创新思维之门,这就是人的不幸。
因此,究其根源,还是要从人具有两面性这一具有片面性的常识说起。这个两面性主
要表现为人同时具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且相互干扰和混合。一般人遇到事情时分不清
究竟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起作用,未必有能力选择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来正确处理事
情。
也就是说,真正要做到“身心合一”较为困难,更谈不上“知行合一”了。往往在需
要用理性思维时却偏向于冲动,在需要感性思维时又固执于理性思维而不够圆通。因此,
总是容易被权威思想所引导,最终形成思维定势,并束缚于思维定势之中。所以,我们区
分一个人或给人贴一个标签,往往会习惯地说,这个人做事比较感性,这个人做事比较理
性。事实上这种区分不符合实际情况。感性的人未必不能理性思维,理性化的人未必所有
的事都能保持理性。而权威思想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让我们局限在感性思维或理
性思维非此即彼的选择上。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只是哪方
面多一点,或者哪方面少一点而已。一般而言,感性思维较偏重于欲望的满足,而理性思
维偏重于利益的比较。但从思维能量消耗而言,感性思维明显比理性思维消耗能量来得少,
感性思维相对比理性思维让人“比较”不伤脑筋。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喜欢感性思维而不
太喜欢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感官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刺激,无师自通,因
而感性思维主要针对当下,追求短期效果。而理性思维主要通过精神分析,针对整体效益,
追求中长期效果。但是,无论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总是局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而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去解决或在多大程度上去解决,从不考虑是否通过模式的转
换将问题变成不成问题。
因此,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说不上一定是谁超过谁,谁优于谁,而是同为较低
层次的思维方式而已。人们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价值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时候人
们不得不进行理性思维的原因在于,遇到生命抉择、风险规避、胜败互争之时,必须依靠
理性思维。而一般情况下,采取感性思维的方式居多,毕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智的
人占少数。因此,所谓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只不过是人的二种武器而已。当然,作为人的
基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要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理性思维需
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或磨难。但是,思维的高度远不止到理性思维为止。
当然,指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非为了绝对地排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我们难以想象,当诗人一旦失去了感性思维,全部换上了理性思维,这个诗人还能否继续
成为一名合格的诗人。同样,当一名严肃的数学家已经不顾及基本的逻辑关系,很难想象
他是否还能够继续从事数字家的职业。因此,无论是感性思维或者是理性思维都有一个通
过不断训练从而不断增强的过程,并非是人一出生就注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算不上是创新思维,也不是以理性思维
替代感性思维这样简单,因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固化的模式。但是,创新思维没有
模式,它只有一条原则,这就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是否是最优化或最合理的
模式。人们习惯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所以有时候真正面对创新思维会视而不觉,因为
即使是创新思维,粗看起来也是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
和环境,创新思维就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光彩。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思维更多表现为相关元
素的重新组合,比如集成创新就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不仅是在处理商务和技术等领域,其实在政务、思想和意识领域也存在创新。吕不韦
的《吕氏春秋》中有“鄙人索马”的故事,其中心思想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隐而不现的创新思维方式,讲究综合效用。现在我们看孔子的思想似乎
是一些陈词滥调,但在当时又何尚不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创新?从根本上说,创新思维
并不是为了显示思维方式的优越感,而是为了从最经济、最快捷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针对
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当创新思维成为一个人的本能选择,那么这个人就能脱离普通人的行列,跨入
智者的行列。事实上,古今中外智者的本质就是这么一回事。
当代的商业案例中,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本是一个忠实的禅宗修炼者,本身就是一个感
性的人,从而他会更真切地顾及了用户感受和贴近体验的需要,因而要求在苹果公司中工
程师要围着设计师转,以服从设计师的意见为优先。虽然表面上是感性思维获得成功的例
子,或者用户看起来仅仅是某一项单一产品的成功,事实上却是乔布斯对于产品创新、商
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所做出的最佳整合。事实上,有时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与实际
存在的并不一致。而相反的例子就是台湾的例子,台湾的宏基、HTC等较为看重制造技
术,仅关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表现为设计师要关注工程师的意见,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
了用户,忽视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的整合,其后果是在市场上节
节败退,市场区间逐步萎缩。这一点也表现在诺基亚和黑莓手机公司的运行中。表面上是
过度的理性思维带来的失败,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存在缺陷或对创新思维存在曲解。创新的
根本是围绕用户的需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变,这就是客观规律。
事实上,当今时代再次进入了一个感性的时代,同时又进入了一个多因素系统的时代,
多种诱惑丛生,前途迷惘,用户渴望参与和体验,并以此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方位,以此
获得安全感。因此贴近和满足时代的需求,增强用户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显得尤其重要,这
就是创新思维的根基。因此,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要被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
表面现象所迷惑。虽然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有时确实有点难分,但妙在似与不
似之间,这就需要悟性。
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最简易的入门途径就是先判断做某件事究竟“为了谁”,
“有哪些决定性要素需要选择性整合”。或者说,谁会为你的创新思维买单?会获得多大
程度的赞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