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困境与实现路径

IT圈 admin 51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谏碧莹)

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5期

课程与教学

困境与实现路径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

荫宗德柱

摘要:新课程方案中提出教师应逐步构建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

着力于对学科大概念的展开。因此,以大概念理念进行教学则成了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必经

施行中也遭遇着困境。教师应从强调“基础

环节。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大概念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读

性”“验证性”、“训练性”、“模仿性”、的困境中走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模型构建能力、参与

决策能力

关键词:大概念;基础教育;路径

教学不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的爆发式增长,

避免地出现了学习的有限性与知识需求量增长之间

的矛盾。教学中如何形成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来解释

庞杂的知识关系与知识特征成为中学教师面临的困

难。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要求教师运用大概念教

学来解决这一窘境。然而许多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标

准时联想到大概念总是会不自觉地向知识中心主义

厘清

靠拢,认为这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倒退

。鉴于此,

大概念的内涵并对大概念教学的实施意义、

面临困

系统地探讨,不无裨益。

境、解决路径进行深入地

一、大概念教学及其意义

概念

(一)大概念屹“大”

主题

首先,大概念不应简单理解成是一个概念、

“使得离散的事实和技能

或问题,更重要地是它要能

[1]

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大概念的识别并

不能只从它所包含的知识范围是否足够大进行判断

从这一角度看,大概念类似于奥苏贝尔所说的知识迁

移所需要的学科“结构”,即一些对该学科内容具有更

强包容性、概括性与解释力的统一概念或者命题

。此

类“结构”可以对大量观念起到稳定的固着与联接作

最终

用,可以让知识间的迁移与应用变得更为高效,

使知识间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其次,对于大概念的范

围,温·哈伦等专家决定将“

大概念放在交叉学科的水

平,低于跨学科

[2]

”的范围内。他们认为大概念正是在

这样的范围内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与预测

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大概念应该是各学科核心思想

整合后形成的概念。它是一类力图对学生的认知基

础进行集成与融合的概念。它

的目的在于解决不同

最后,从教学目的性看,

学科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句法结构”,

大概念追求的是类似于施瓦布所提出的

而概念则类似于“实词结构”。前者强调的是如何认

后者仅仅关注的是

识、表达知识的一类修辞学结构

大概念

解释知识内容间的含义结构

。从这一角度看,

教学实质上是一类挖掘隐藏于知识教学背景下的思

维方式的实践型课堂活动

(二)大概念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支持学习者真实问题的解决

。首先,

“学会解

概念教学不是空中楼阁,其实现的路径就是

决真实问题”。教师通过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的提出

来形成大概念,学生在大概念的形成中解决真实情境

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显现出了有效的学习

动机和意识。因为学习者必须亲身去了解问题发生

的真实情境与条件并最终建立问题图式

。这样也使

也更容

得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

大概念构建中涉及的大量

易得以长久的保留。此外

真实问题有的需要学生搜集资料、数据处理,有的需

要师生或生生合作讨论、细致论证

。学习者在从概念

的当前状态到大概念的目标状态的推进过程中逐渐

提升了类比迁移和演绎推理等问题解决的技能

。最

后,大概念学习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各种解决问题范

式。淤普通-特例-普通:如减数分裂中普通是生殖细

胞中染色体数量减半

,特例是

XXY型

XYY型

X0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论

宗德柱/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25-

课程与教学

型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等的个体,

普通是减数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异常分

离;可见,特例是学习者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批判的结

果,最后的普通是问题本身回归到学科的结构系统

于数据-模型-事件:如数据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大概念模型,社会

数据,模型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可

事件是“福寿螺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见,模型是学习者问题解决中高级思维能力的体现,

事件是对其他问题领域的关照

盂表现-本质-表现

本质是“负反馈调节

如表现是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

表现是生长素和乙烯

是稳态维持的机制”的大概念

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或生态系统内下一营养级对上一

营养级的负反馈调节。可见,本质是学习者对问题的

科学本质的追寻,最后的表现是实现问题解决方法的

迁移与应用

2.有利于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一方

面,任何学科理论都是一套不断完善的概念系统

。科

学的发现总是源于对原有概念的质疑

、修正甚至反

驳,以形成在逻辑上更合理的理论结构框架

。学生只

才能进一步对概

有通过批判发现知识的不完善之处

念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大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有悖

于常理的,因此学生总是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因此对同一科学现象的阐明,教师应接受学生不同角

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释。

教师认识到学生批判的

过程亦是对大概念另一种形式的探寻过程

。学生正

是在对各种观念的不断验证和修订中构建对学科的

另一方面亦

理解。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认真听取批判

不能代替学生自主思考得出所谓的正确结论

。一味

“人云亦云”的境地

地强调正确只会导致学习者滑向

从而丧失多种可能性发现的意义

。正如布鲁纳所提

“讨论”该学科

倡的,对于教师应努力去尝试和学生去

该学科的知识。“讨

的概念、原理,而不是试图“

讲授”

论”必然会形成观点,观点最终就可以集合形成大概

念。学生只有经历了批判性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大概

念的根本结构或要义,从而达到大量迁移的目的

。在

此过程中,学生体验的恰恰正是各学科专家在实际情

境下对问题批判性思考与感知的方式

教学中教师往往只

3.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决策力

关心具有短期效应以及与考试相关的目标

。大概念

教学关注的是长期目标以及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奠基。决策力便是一种需要学习者持续一生逐渐形

成的技能。大概念教学可以从不同侧面促进学习者

决策力的形成。首先,大概念教学有助于提升决策者

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总是会

受到根深蒂固的原有思维模式的干扰

。学生在构建

-26-

2019年第5期

当代教育科学

大概念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利用知识线索透过现象

问题发现隐藏的有悖于常理的本质的方法

。其次,

概念教学提升了决策者考量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因

为学生在大概念的形成中有时需要不断转换视角充

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方案实施造成的影

响。最后,大概念教学有利于决策者优化问题解决方

案的能力。大概念学习要求学习者要不断重新审视

自身习惯性本能信念的不足之处,权衡不同观察者看

似合理的对解决方案阐述的立场或解释

。学生作为

决策者学会了如何有意地从批评者的角度看待提出

的解决方案并作出决策

4.有利于跨学科的融合。“科

学教育应该如在真

实世界中的实践那样反映科学中各学科相互联系的

本质

[3]

”。基于此

2013年美国发布的《

新一代科学教

育标准》提出了学科间整合的概念

。专家们期望教学

能够实现科学、工程、技术、社会、自然等方面的高水

平整合。传统产业模式主导下的知识储蓄式教育已

“不拘泥

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逐渐走向

于狭义专业的跨领域的知性教育

[4]

”。可以设想假如

为众多的学科知识提供桥

没有大概念作为核心认知,

梁,那么跨学科融合将变得极为艰难。首先,大概念

提供了跨学科需要的方法。因

为大概念形成中的高

阶思维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属性。其次,大概念指引

了学科间融合的方向。因为大概念是基于真实情境

而不是简单的

与真实问题意义上的学科间深度融合

拼凑或混合。再次,大概念的论证模式使跨学科创新

更利

成为可能。最后,大概念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

于研究者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系统地分析

、评价、

造。以生物学为例,如果学科角度是经济学那么生命

“产品的生命周期(

product的周期性就可以迁移成为

lifecycle)”。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就可以迁移成为循环

型经济模式。生态位就可以迁移成厘清市场定位

分利用资源与技术,来消解彼此间的恶性竞争

元认知就是让学

5.有利于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

生在学习中对自我的思维模式与学习行为进行主动

的自察、自省、自我调节。首先,教师在构建大概念时

“偏见”或者分析问

应有意识先让学生暴露对事物的

题的“盲区”。这样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提供认知的脚

实现

手架,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提问与分析

认知重建。其次,大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对

提问、论证。这

彼此间提出的各类“假说”进行质疑

样就促使学习者自身不断重新思考先前的认知过程

并不断调节弥补其不足。大概念教学正是在对先前

的理解不断调节评估的过程中

,实现了对文本与存

在、知识与结构、关系与意义的重构认知过程

。最后,

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5期

课程与教学

本质的思考,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无意义学习的“心

向”。多数学习者懒于深究知识内在的原因,

倾向于

熟记过程来应付考试。可见,在“模仿模式”下“如果

那么其学习过程

学习者倾向任意地、字面地识记它,

无意义的

[5]

”和学习结果必然是机械的、。

事实上,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可以自己得出一

的大概念,即“生命

个关于有丝分裂的充满“变化性

是一个从相对的无序到有序又回到无序的过程”。这

样大概念教学就不再是对教材中事实性知识的模仿

“合理化”

性重述,而是让学生基于论据自己论证得出

论证的角度、情感倾向等

推论。由于学生认知基础、

具有变化性,因此构建的大概念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

丰富的体验必

可预期性。大概念教学是体验性教学

然伴随着丰富的变化。大概念就是要在各种变化中

才会得以澄清,否则形成的大概念必然是抽象而无用

的概念。

缺乏论证性

(三)学习验证为主

更是

大概念学习不仅仅是对大概念本身的学习

对大概念形成过程中具体证据的获得和逻辑推断方

“如果教学法并不

法的学习。正如温·哈伦等人所说

与大概念的需求衔接,只是建议教学内容应该关注大

概念是没有用的

[6]

”。教师应从简单的大概念告知发

展到大概念演绎的教学流程桎梏中解脱出来。师生

应该在对话中共同提出假设并通过洞察证据链条间

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通过层层论证形成对假设的清

而是

晰解释。教学中充分的论证不是为了获取事实

为了在新旧认知的交替中实现对大概念的理解

教师往

比如,在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中

往首先会让学生通过插条生根实验来发现生长素作

用的两重性,然后再运用两重性的原理解决各种生产

除了第一步是表面

上的问题。由于课前预习的存在,

上的发现,之后的教学实质上都是在验证

。教师不妨

“两重性”的假说。再

从“根的向地性”现象出发提出

,然后提出生产上解除顶端

通过假说解释“顶端优势”

优势的可能方法,之后学生搜集资料验证方法的正确

性。以上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描点划

线形成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得出本节课

。最后教

的大概念“物质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两重性

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大概念逆向迁移解释同一生长

素浓度下对不同植物部位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以及

茎发生“背地性”“向光性”、的原因来实现对大概念的

进一步发展

(四)课堂练习为主,缺乏文化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倾向于通过让学生简单地回忆

概念或规则来尝试熟练运用它们

。这样当学生熟练

-27-

教师在大概念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习者的审美情趣、

人文情怀,实现了其自我价值观的重塑

。学习者通过

不同学科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自我对话,深刻影响了

其认识世界的方式

二、大概念教学的困境

缺乏思维深度

(一)课堂注重基础性

首先,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完成了大量基础概念的

讲述,那么大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种说法显然

误解了自组织理论也否定了大概念教学的价值

。基

那么

础概念如果不能经由学生的深层次加工与思考

彼此间建立

仍将是断裂与破碎的。当概念相互作用

联系形成系统的整体才具有形成大概念的可能

。其

就是学生必须要在熟悉的

次,许多教师认为抓“基础

情境下学习才能更快地掌握知识

。教师们也通过强

调“基础”的重要性,来有意回避有意义的迁移

。然而

如果教师在大概念的形成中未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

思维习惯,那么在练习中学生自然屡屡碰壁

。学习的

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反之如果学生在构建

大概念时就尝试在各种新情境下对知识不断的迁移

有的教师将“基础”

那么思维力自然得以提升

。再次,

等同于追求基本原理的“准确性”。大概念教学是通

过在学习者与材料背景、专家教师间对话展开的

。对

话是开放的、多元的,目的不在于教导而在于发现问

题的实质之所在。一旦教师的教导将知识真理化了

那么也就束缚住学生对知识创造的无限可能

。最后,

往往在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完善的教学效果

过程中又预设了大量的基础性提示事实

。因为这些

事实可以让学生迅速说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答案来满

足课堂进程的需要。由于答案的获得并没有留给学

生太多思维空间与乐趣,这也导致学习的挑战感

现的愉悦感荡然无存。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让学生不自觉间成为了按照指令行事的提线木偶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猜想的能力自然

无法形成

缺乏变化性

(二)学生模仿为主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高效传递知识的目的,

往往采用“模仿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以学生是否熟

练掌握知识作为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学生很难出现

个性化的探究、差异性的理解与相互间的分享

。以有

丝分裂一节为例,教师在对有丝分裂讲授的过程中习

惯通过让学生反复动手制作教具来模拟有丝分裂的

具体过程。诚然机械的训练和恰当的指导确实能让

学生很好的掌握有丝分裂图像中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的数目变化规律。学生对知识也可以短时的保

持。然而此类的形象教学由于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

课程与教学

掌握了教材知识后,将使得知识学习留下的只有枯燥

“计算”与“输出”的程式

的重复性训练。教学沦为了

化运算。事实上,“学习与思考永远都要置身在文化

情境里,并且永远都需要依赖文化资源的使用

[7]

”。

概念教学也需要依赖于具体的语境才能诠释其中隐

由于学生对于新文化的

喻的文化的微妙之处。然而,

因此天然的排斥预设文

习得往往具有强烈的敏感性

化的渗透。当这种文化的渗透是一种生硬的灌输时,

往往很快化为乌有。传统教学本身所具备的相对清

晰性与预定性的特征,恰恰造成了此类文化传承的低

“对”或“错”,只

效性。文化无法直接以一种方式告知

能是自然而然地意义生成过程

。因此文化的传承需

要通过师生间对话来激发双方心灵对“文化

价值”

“为

反思与碰撞。教师首先思考的应是文化内涵中的

。从“为什么”出发,教师才

什么”而不是思考“是什么

会开始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希望获得什么。教师

才能根据目标,进一步了解需要为学生提供什么

。反

之,从“是什么”出发,教师思考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

如何获取知识,而将潜在的价值与文化看成了附庸

教师首先要思考为什么

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汉文化

汉文化与生物密不可分,然后才会确定汉服与饮食两

“微生物发酵需要

个学生最关心的方向。最后教师从

在适宜的温度等无菌环境下进行”这一大概念出发。

通过刘邦与项羽的传奇故事引出徐州的特产盐豆子

学生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制作视频来类比学习

盐豆子与腐乳的工艺流程

三、大概念教学的实现路径

学生的大概念教学共

(一)促进形成教师、专家

同体

首先,对大概念的提取以及深入理解需要许多优

秀教师甚至顶尖专家参与。

正如布鲁纳在针对学科

结构时所提出的“没有最具才华的学者和科学家的参

与,这一任务将无法完成

[8]

”。大概念教学的前提是基

于教师自身必须对科学家发现大概念的过程以及期

教师的

间的困难进行透彻深入的研究之上的

。否则,

大概念教学将是无效的。其次,许多优秀的教师无形

、“科学史教学”、“案例教

之中使用的“体验式教学”

学”、“问题单教学”等等都具有大概念教学的雏形

取其精华并形成适

专家学者应将各类方法汇集整理

合于中学阶段的大概念教学法

。广大教师之间也应

该经常开展同课异构的大概念教学研讨活动解决实

践层面具体问题。最后,学科专家在进行教材修订和

考试命题时也应该侧重考察学生对大概念的根本理

解,而不应该过多地放在概念的细枝末节上或设置一

些刁钻的逻辑陷阱。专家命题时反映的学科知识脉

-28-

2019年第5期

当代教育科学

络以及对学科领域外知识的映射性思考,无疑对教师

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促进教学内容从模型解读式向模型建构式

转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做的往往是严密地认识并解

并将这一模型应用

析教材或习题中已有的理论模型

于新的未知领域。大概念教学中学生要学会从现象

中构建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模型、修正模型,最后

利用模型来对新情境进行预测

。正如皮亚杰所说

“真正

的,在学习情景中的重复应用并不能算理解

的理解应该是让学生在对该理论重建的过程中形成

[9]

”。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如何利用绘图

表格、数学公式等将所学、所想问题进行表达和外化

如何解决出现的各种与现实世界不相吻合的非预期

效果。大概念教学采用模型建构的策略有利于学生

学会记录、描述、分析实验数据,有利于多视角深化知

识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科理论的重新阐明与表征

。大

而是希

概念教学并非完全为了获取具体的特定概念

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形成解决未知问题的意识倾向。

注意定量与定

学生能结合认知背景进行多义的解释

性分析方法的结合。教学中教师不断地观察学生在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建模中出现的非语言性潜在错误

描述,并帮助其概括化。

(三)促进学习环境从练习场域向实践场域转变

传统教学形式中的情境大多是为了练习而创造

出的虚拟情境。教师提供的是预先验证过的练习场

域。学生者只需要按照程序学习在给定场域下如何

发挥作用就可以了。由于知识长期与真实生活场景

割裂开来,学生一旦离开练习的场域大多寸步难行。

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摆脱练习场域的高级思维技能

训练是高中三年级学生才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环节

强调的是非

反观,根植于真实情境中的大概念教学

预期、自然的实践场域。实践的场域就是将问题置于

此时问题也将更加刺

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之中

激,更加富有挑战性。教师通过问题的导向性搭建脚

手架,将知识的真实性融入学生生活的功能性、社会

性之中。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构建大概念的过程

也就是在体验知识内隐的科学家思维推理的过程

师生在对话中反思专家构建知识的方式和理解的策

略,形成高级的思维能力。

如教师在进行有丝分裂一

节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并利用

手机实时拍摄上传有丝分裂真实照片

。然后教师再

组织学生对不同的细胞分裂照片进行分类汇总,讨论

总结分类依据。之后师生一起对分类好的各时期图

片排列顺序进行猜想和论证

。不同

小(下转第57页)

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5期

管理与评价

ineducationalassessment[R].RetrievedFebruary20,2006,from:

/hai/Images/pdf/assessmentReports/AlignEdAss.

pdf

[缘]WebbNM,HermanJL,entofmathematics

statelevelstandardsandassessments:Theroleofrevieweragreement[J].

EducationalMeasurement:IssuesandPractice,2007,26(2):17-29.

[远]HermanJL,WebbNM,ementIssuesin

theAlignmentofStandardsandAssessments[J].AppliedMeasurementin

Education,2007,20(1):101-126.

[苑]PorterAC,PolikoffMS,ZeidnerT,lityofcon原

tentanalysesofstatestudentachievementtestsandcontentstandards[J].

EducationalMeasurement:IssuesandPractice,2008,27(4):2-14.

[愿]tingcriticalvaluesforstrengthofalignment

amongcurriculum,assessments,andinstruction[J].JournalofEducational

andBehavioralStatistics,2011,36(3):381-402.

问题反思与本土

[9]段戴平

李广洲

倪娟.课程一致性:方法比较

化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

2015,(6):73-78.

[员园]AldersonJC,ClaphamC,getestconstruction

andevaluation[M].ErnstKlettSprachen,1995:2

[11]Achieve,nmentAnalysisofWashingtonState's

CollegeReadinessMathematicsStandardswithVariousLocalPlacement

Tests[R].AchieveInc,2006,4(4):35.

[12][13][14][15]CizekGJ,KoshAE,原

ingandEvaluatingValidityEvidence:TheGeneralizedAssessmentAlign原

mentTool[J].JournalofEducationalMeasurement,2018,55(4):477-

512.

是有较大区别。因此评估方法也需要对我国的课程标

准做出适当调整

我们还应该

在批判继承国外研究模型的基础上,

课程标准与评价一致性

立足于自身开展的实证研究

这个环

研究是课程实施质量监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目前

节的质量监控需要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

。然而,

教学、评价各要

我国比较缺乏课程体系中课程标准

素的大型数据库建设,这对推进我国一致性研究的规

范化和科学化进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因此,课

程标准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团队也可以在GAAT模型

这可为基于大

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课程领域的数据库

规模的实证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也将丰富我国

推进基于证据的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的经验基础,

课程变革

参考文献

[1]FulmerGW,TanasJ,llengesofalignment

forthe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J].JournalofResearchinSci原

enceTeaching,2018,55(7):1076-1100.

[2]CizekGJ,KoshAE,ingandEvalu原

atingValidityEvidence:TheGeneralizedAssessmentAlignmentTool[J].

JournalofEducationalMeasurement,2018,55(4):477-512.

[3]刘学智

张雷.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

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9,(12):13-17.

[源]Case,B.J.,Jorgensen,M.A.,&Zucker,S.(2004).Alignment

(责任编辑

:斌)

接第28页

组学生讨论有丝分裂可能采用了哪些

策略实现了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恒定。

最后

小组对各时期进行命名并总结图片中各时期特点

(四)促进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

强调教师对教材的

传统教学评价是从教师出发,

使用、教法的选择、活动的开展是否合理与恰当

。评

价者询问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是否采用了先进

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活动的

环节。为此有些学校专门设计了标准化表格来对教

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考核。似乎这样的方式会让教学

当教师一旦

评价变得更加标准化、科学化

。殊不知,

抛开了学生的需求,教学必定是茫然的。教材中的知

识仅仅只是学习者学习的工具并不是结果本身

。大

概念教学要求从学生出发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评

价者要观察教师在教学前是否通过充分检查学生的

已有理解来确定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是否在不断

地根据学生对一个个任务的表现来进行问题地生成

性转换。问题转换本身是否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

的转化、迁移、应用。知识迁移的过程又是否引发了

学习者对原有认知经验的批判性反思

。与此同时,

经济、社会

思又是否能进一步建立知识与重大政治

问题的联系。最后对形成的大概念学习者是否存在

进一步修正与融合的可能

参考文献

等,译

.[1][9]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6,140.

[2][6]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

社,2016:15,39.

彭征

.美国

述评

[J].课[3]郭玉英,姚建欣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

教法,

程·教材·2013,33(08).

.北京:[4]佐藤学.教育方法学[M].于莉莉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83.

援杭州:[5]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M]援毛伟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79.

[7][8]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援黄晓鹏,宋文里,译援北京:首

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2,42.

刘丙元)

(责任编辑

-57-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谏碧莹)

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5期

课程与教学

困境与实现路径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

荫宗德柱

摘要:新课程方案中提出教师应逐步构建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

着力于对学科大概念的展开。因此,以大概念理念进行教学则成了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必经

施行中也遭遇着困境。教师应从强调“基础

环节。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大概念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读

性”“验证性”、“训练性”、“模仿性”、的困境中走出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模型构建能力、参与

决策能力

关键词:大概念;基础教育;路径

教学不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的爆发式增长,

避免地出现了学习的有限性与知识需求量增长之间

的矛盾。教学中如何形成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来解释

庞杂的知识关系与知识特征成为中学教师面临的困

难。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要求教师运用大概念教

学来解决这一窘境。然而许多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标

准时联想到大概念总是会不自觉地向知识中心主义

厘清

靠拢,认为这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倒退

。鉴于此,

大概念的内涵并对大概念教学的实施意义、

面临困

系统地探讨,不无裨益。

境、解决路径进行深入地

一、大概念教学及其意义

概念

(一)大概念屹“大”

主题

首先,大概念不应简单理解成是一个概念、

“使得离散的事实和技能

或问题,更重要地是它要能

[1]

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大概念的识别并

不能只从它所包含的知识范围是否足够大进行判断

从这一角度看,大概念类似于奥苏贝尔所说的知识迁

移所需要的学科“结构”,即一些对该学科内容具有更

强包容性、概括性与解释力的统一概念或者命题

。此

类“结构”可以对大量观念起到稳定的固着与联接作

最终

用,可以让知识间的迁移与应用变得更为高效,

使知识间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其次,对于大概念的范

围,温·哈伦等专家决定将“

大概念放在交叉学科的水

平,低于跨学科

[2]

”的范围内。他们认为大概念正是在

这样的范围内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与预测

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大概念应该是各学科核心思想

整合后形成的概念。它是一类力图对学生的认知基

础进行集成与融合的概念。它

的目的在于解决不同

最后,从教学目的性看,

学科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句法结构”,

大概念追求的是类似于施瓦布所提出的

而概念则类似于“实词结构”。前者强调的是如何认

后者仅仅关注的是

识、表达知识的一类修辞学结构

大概念

解释知识内容间的含义结构

。从这一角度看,

教学实质上是一类挖掘隐藏于知识教学背景下的思

维方式的实践型课堂活动

(二)大概念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支持学习者真实问题的解决

。首先,

“学会解

概念教学不是空中楼阁,其实现的路径就是

决真实问题”。教师通过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的提出

来形成大概念,学生在大概念的形成中解决真实情境

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显现出了有效的学习

动机和意识。因为学习者必须亲身去了解问题发生

的真实情境与条件并最终建立问题图式

。这样也使

也更容

得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

大概念构建中涉及的大量

易得以长久的保留。此外

真实问题有的需要学生搜集资料、数据处理,有的需

要师生或生生合作讨论、细致论证

。学习者在从概念

的当前状态到大概念的目标状态的推进过程中逐渐

提升了类比迁移和演绎推理等问题解决的技能

。最

后,大概念学习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各种解决问题范

式。淤普通-特例-普通:如减数分裂中普通是生殖细

胞中染色体数量减半

,特例是

XXY型

XYY型

X0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论

宗德柱/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25-

课程与教学

型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等的个体,

普通是减数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异常分

离;可见,特例是学习者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批判的结

果,最后的普通是问题本身回归到学科的结构系统

于数据-模型-事件:如数据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大概念模型,社会

数据,模型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可

事件是“福寿螺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见,模型是学习者问题解决中高级思维能力的体现,

事件是对其他问题领域的关照

盂表现-本质-表现

本质是“负反馈调节

如表现是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

表现是生长素和乙烯

是稳态维持的机制”的大概念

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或生态系统内下一营养级对上一

营养级的负反馈调节。可见,本质是学习者对问题的

科学本质的追寻,最后的表现是实现问题解决方法的

迁移与应用

2.有利于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一方

面,任何学科理论都是一套不断完善的概念系统

。科

学的发现总是源于对原有概念的质疑

、修正甚至反

驳,以形成在逻辑上更合理的理论结构框架

。学生只

才能进一步对概

有通过批判发现知识的不完善之处

念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大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有悖

于常理的,因此学生总是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因此对同一科学现象的阐明,教师应接受学生不同角

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释。

教师认识到学生批判的

过程亦是对大概念另一种形式的探寻过程

。学生正

是在对各种观念的不断验证和修订中构建对学科的

另一方面亦

理解。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认真听取批判

不能代替学生自主思考得出所谓的正确结论

。一味

“人云亦云”的境地

地强调正确只会导致学习者滑向

从而丧失多种可能性发现的意义

。正如布鲁纳所提

“讨论”该学科

倡的,对于教师应努力去尝试和学生去

该学科的知识。“讨

的概念、原理,而不是试图“

讲授”

论”必然会形成观点,观点最终就可以集合形成大概

念。学生只有经历了批判性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大概

念的根本结构或要义,从而达到大量迁移的目的

。在

此过程中,学生体验的恰恰正是各学科专家在实际情

境下对问题批判性思考与感知的方式

教学中教师往往只

3.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决策力

关心具有短期效应以及与考试相关的目标

。大概念

教学关注的是长期目标以及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奠基。决策力便是一种需要学习者持续一生逐渐形

成的技能。大概念教学可以从不同侧面促进学习者

决策力的形成。首先,大概念教学有助于提升决策者

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总是会

受到根深蒂固的原有思维模式的干扰

。学生在构建

-26-

2019年第5期

当代教育科学

大概念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利用知识线索透过现象

问题发现隐藏的有悖于常理的本质的方法

。其次,

概念教学提升了决策者考量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因

为学生在大概念的形成中有时需要不断转换视角充

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方案实施造成的影

响。最后,大概念教学有利于决策者优化问题解决方

案的能力。大概念学习要求学习者要不断重新审视

自身习惯性本能信念的不足之处,权衡不同观察者看

似合理的对解决方案阐述的立场或解释

。学生作为

决策者学会了如何有意地从批评者的角度看待提出

的解决方案并作出决策

4.有利于跨学科的融合。“科

学教育应该如在真

实世界中的实践那样反映科学中各学科相互联系的

本质

[3]

”。基于此

2013年美国发布的《

新一代科学教

育标准》提出了学科间整合的概念

。专家们期望教学

能够实现科学、工程、技术、社会、自然等方面的高水

平整合。传统产业模式主导下的知识储蓄式教育已

“不拘泥

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逐渐走向

于狭义专业的跨领域的知性教育

[4]

”。可以设想假如

为众多的学科知识提供桥

没有大概念作为核心认知,

梁,那么跨学科融合将变得极为艰难。首先,大概念

提供了跨学科需要的方法。因

为大概念形成中的高

阶思维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属性。其次,大概念指引

了学科间融合的方向。因为大概念是基于真实情境

而不是简单的

与真实问题意义上的学科间深度融合

拼凑或混合。再次,大概念的论证模式使跨学科创新

更利

成为可能。最后,大概念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

于研究者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系统地分析

、评价、

造。以生物学为例,如果学科角度是经济学那么生命

“产品的生命周期(

product的周期性就可以迁移成为

lifecycle)”。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就可以迁移成为循环

型经济模式。生态位就可以迁移成厘清市场定位

分利用资源与技术,来消解彼此间的恶性竞争

元认知就是让学

5.有利于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

生在学习中对自我的思维模式与学习行为进行主动

的自察、自省、自我调节。首先,教师在构建大概念时

“偏见”或者分析问

应有意识先让学生暴露对事物的

题的“盲区”。这样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提供认知的脚

实现

手架,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提问与分析

认知重建。其次,大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对

提问、论证。这

彼此间提出的各类“假说”进行质疑

样就促使学习者自身不断重新思考先前的认知过程

并不断调节弥补其不足。大概念教学正是在对先前

的理解不断调节评估的过程中

,实现了对文本与存

在、知识与结构、关系与意义的重构认知过程

。最后,

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5期

课程与教学

本质的思考,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无意义学习的“心

向”。多数学习者懒于深究知识内在的原因,

倾向于

熟记过程来应付考试。可见,在“模仿模式”下“如果

那么其学习过程

学习者倾向任意地、字面地识记它,

无意义的

[5]

”和学习结果必然是机械的、。

事实上,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可以自己得出一

的大概念,即“生命

个关于有丝分裂的充满“变化性

是一个从相对的无序到有序又回到无序的过程”。这

样大概念教学就不再是对教材中事实性知识的模仿

“合理化”

性重述,而是让学生基于论据自己论证得出

论证的角度、情感倾向等

推论。由于学生认知基础、

具有变化性,因此构建的大概念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

丰富的体验必

可预期性。大概念教学是体验性教学

然伴随着丰富的变化。大概念就是要在各种变化中

才会得以澄清,否则形成的大概念必然是抽象而无用

的概念。

缺乏论证性

(三)学习验证为主

更是

大概念学习不仅仅是对大概念本身的学习

对大概念形成过程中具体证据的获得和逻辑推断方

“如果教学法并不

法的学习。正如温·哈伦等人所说

与大概念的需求衔接,只是建议教学内容应该关注大

概念是没有用的

[6]

”。教师应从简单的大概念告知发

展到大概念演绎的教学流程桎梏中解脱出来。师生

应该在对话中共同提出假设并通过洞察证据链条间

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通过层层论证形成对假设的清

而是

晰解释。教学中充分的论证不是为了获取事实

为了在新旧认知的交替中实现对大概念的理解

教师往

比如,在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中

往首先会让学生通过插条生根实验来发现生长素作

用的两重性,然后再运用两重性的原理解决各种生产

除了第一步是表面

上的问题。由于课前预习的存在,

上的发现,之后的教学实质上都是在验证

。教师不妨

“两重性”的假说。再

从“根的向地性”现象出发提出

,然后提出生产上解除顶端

通过假说解释“顶端优势”

优势的可能方法,之后学生搜集资料验证方法的正确

性。以上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描点划

线形成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得出本节课

。最后教

的大概念“物质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两重性

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大概念逆向迁移解释同一生长

素浓度下对不同植物部位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以及

茎发生“背地性”“向光性”、的原因来实现对大概念的

进一步发展

(四)课堂练习为主,缺乏文化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倾向于通过让学生简单地回忆

概念或规则来尝试熟练运用它们

。这样当学生熟练

-27-

教师在大概念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习者的审美情趣、

人文情怀,实现了其自我价值观的重塑

。学习者通过

不同学科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自我对话,深刻影响了

其认识世界的方式

二、大概念教学的困境

缺乏思维深度

(一)课堂注重基础性

首先,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完成了大量基础概念的

讲述,那么大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种说法显然

误解了自组织理论也否定了大概念教学的价值

。基

那么

础概念如果不能经由学生的深层次加工与思考

彼此间建立

仍将是断裂与破碎的。当概念相互作用

联系形成系统的整体才具有形成大概念的可能

。其

就是学生必须要在熟悉的

次,许多教师认为抓“基础

情境下学习才能更快地掌握知识

。教师们也通过强

调“基础”的重要性,来有意回避有意义的迁移

。然而

如果教师在大概念的形成中未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

思维习惯,那么在练习中学生自然屡屡碰壁

。学习的

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反之如果学生在构建

大概念时就尝试在各种新情境下对知识不断的迁移

有的教师将“基础”

那么思维力自然得以提升

。再次,

等同于追求基本原理的“准确性”。大概念教学是通

过在学习者与材料背景、专家教师间对话展开的

。对

话是开放的、多元的,目的不在于教导而在于发现问

题的实质之所在。一旦教师的教导将知识真理化了

那么也就束缚住学生对知识创造的无限可能

。最后,

往往在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完善的教学效果

过程中又预设了大量的基础性提示事实

。因为这些

事实可以让学生迅速说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答案来满

足课堂进程的需要。由于答案的获得并没有留给学

生太多思维空间与乐趣,这也导致学习的挑战感

现的愉悦感荡然无存。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让学生不自觉间成为了按照指令行事的提线木偶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猜想的能力自然

无法形成

缺乏变化性

(二)学生模仿为主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高效传递知识的目的,

往往采用“模仿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以学生是否熟

练掌握知识作为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学生很难出现

个性化的探究、差异性的理解与相互间的分享

。以有

丝分裂一节为例,教师在对有丝分裂讲授的过程中习

惯通过让学生反复动手制作教具来模拟有丝分裂的

具体过程。诚然机械的训练和恰当的指导确实能让

学生很好的掌握有丝分裂图像中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的数目变化规律。学生对知识也可以短时的保

持。然而此类的形象教学由于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

课程与教学

掌握了教材知识后,将使得知识学习留下的只有枯燥

“计算”与“输出”的程式

的重复性训练。教学沦为了

化运算。事实上,“学习与思考永远都要置身在文化

情境里,并且永远都需要依赖文化资源的使用

[7]

”。

概念教学也需要依赖于具体的语境才能诠释其中隐

由于学生对于新文化的

喻的文化的微妙之处。然而,

因此天然的排斥预设文

习得往往具有强烈的敏感性

化的渗透。当这种文化的渗透是一种生硬的灌输时,

往往很快化为乌有。传统教学本身所具备的相对清

晰性与预定性的特征,恰恰造成了此类文化传承的低

“对”或“错”,只

效性。文化无法直接以一种方式告知

能是自然而然地意义生成过程

。因此文化的传承需

要通过师生间对话来激发双方心灵对“文化

价值”

“为

反思与碰撞。教师首先思考的应是文化内涵中的

。从“为什么”出发,教师才

什么”而不是思考“是什么

会开始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希望获得什么。教师

才能根据目标,进一步了解需要为学生提供什么

。反

之,从“是什么”出发,教师思考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

如何获取知识,而将潜在的价值与文化看成了附庸

教师首先要思考为什么

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汉文化

汉文化与生物密不可分,然后才会确定汉服与饮食两

“微生物发酵需要

个学生最关心的方向。最后教师从

在适宜的温度等无菌环境下进行”这一大概念出发。

通过刘邦与项羽的传奇故事引出徐州的特产盐豆子

学生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制作视频来类比学习

盐豆子与腐乳的工艺流程

三、大概念教学的实现路径

学生的大概念教学共

(一)促进形成教师、专家

同体

首先,对大概念的提取以及深入理解需要许多优

秀教师甚至顶尖专家参与。

正如布鲁纳在针对学科

结构时所提出的“没有最具才华的学者和科学家的参

与,这一任务将无法完成

[8]

”。大概念教学的前提是基

于教师自身必须对科学家发现大概念的过程以及期

教师的

间的困难进行透彻深入的研究之上的

。否则,

大概念教学将是无效的。其次,许多优秀的教师无形

、“科学史教学”、“案例教

之中使用的“体验式教学”

学”、“问题单教学”等等都具有大概念教学的雏形

取其精华并形成适

专家学者应将各类方法汇集整理

合于中学阶段的大概念教学法

。广大教师之间也应

该经常开展同课异构的大概念教学研讨活动解决实

践层面具体问题。最后,学科专家在进行教材修订和

考试命题时也应该侧重考察学生对大概念的根本理

解,而不应该过多地放在概念的细枝末节上或设置一

些刁钻的逻辑陷阱。专家命题时反映的学科知识脉

-28-

2019年第5期

当代教育科学

络以及对学科领域外知识的映射性思考,无疑对教师

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促进教学内容从模型解读式向模型建构式

转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做的往往是严密地认识并解

并将这一模型应用

析教材或习题中已有的理论模型

于新的未知领域。大概念教学中学生要学会从现象

中构建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模型、修正模型,最后

利用模型来对新情境进行预测

。正如皮亚杰所说

“真正

的,在学习情景中的重复应用并不能算理解

的理解应该是让学生在对该理论重建的过程中形成

[9]

”。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如何利用绘图

表格、数学公式等将所学、所想问题进行表达和外化

如何解决出现的各种与现实世界不相吻合的非预期

效果。大概念教学采用模型建构的策略有利于学生

学会记录、描述、分析实验数据,有利于多视角深化知

识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科理论的重新阐明与表征

。大

而是希

概念教学并非完全为了获取具体的特定概念

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形成解决未知问题的意识倾向。

注意定量与定

学生能结合认知背景进行多义的解释

性分析方法的结合。教学中教师不断地观察学生在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建模中出现的非语言性潜在错误

描述,并帮助其概括化。

(三)促进学习环境从练习场域向实践场域转变

传统教学形式中的情境大多是为了练习而创造

出的虚拟情境。教师提供的是预先验证过的练习场

域。学生者只需要按照程序学习在给定场域下如何

发挥作用就可以了。由于知识长期与真实生活场景

割裂开来,学生一旦离开练习的场域大多寸步难行。

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摆脱练习场域的高级思维技能

训练是高中三年级学生才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环节

强调的是非

反观,根植于真实情境中的大概念教学

预期、自然的实践场域。实践的场域就是将问题置于

此时问题也将更加刺

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之中

激,更加富有挑战性。教师通过问题的导向性搭建脚

手架,将知识的真实性融入学生生活的功能性、社会

性之中。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构建大概念的过程

也就是在体验知识内隐的科学家思维推理的过程

师生在对话中反思专家构建知识的方式和理解的策

略,形成高级的思维能力。

如教师在进行有丝分裂一

节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并利用

手机实时拍摄上传有丝分裂真实照片

。然后教师再

组织学生对不同的细胞分裂照片进行分类汇总,讨论

总结分类依据。之后师生一起对分类好的各时期图

片排列顺序进行猜想和论证

。不同

小(下转第57页)

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5期

管理与评价

ineducationalassessment[R].RetrievedFebruary20,2006,from:

/hai/Images/pdf/assessmentReports/AlignEdAss.

pdf

[缘]WebbNM,HermanJL,entofmathematics

statelevelstandardsandassessments:Theroleofrevieweragreement[J].

EducationalMeasurement:IssuesandPractice,2007,26(2):17-29.

[远]HermanJL,WebbNM,ementIssuesin

theAlignmentofStandardsandAssessments[J].AppliedMeasurementin

Education,2007,20(1):101-126.

[苑]PorterAC,PolikoffMS,ZeidnerT,lityofcon原

tentanalysesofstatestudentachievementtestsandcontentstandards[J].

EducationalMeasurement:IssuesandPractice,2008,27(4):2-14.

[愿]tingcriticalvaluesforstrengthofalignment

amongcurriculum,assessments,andinstruction[J].JournalofEducational

andBehavioralStatistics,2011,36(3):381-402.

问题反思与本土

[9]段戴平

李广洲

倪娟.课程一致性:方法比较

化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

2015,(6):73-78.

[员园]AldersonJC,ClaphamC,getestconstruction

andevaluation[M].ErnstKlettSprachen,1995:2

[11]Achieve,nmentAnalysisofWashingtonState's

CollegeReadinessMathematicsStandardswithVariousLocalPlacement

Tests[R].AchieveInc,2006,4(4):35.

[12][13][14][15]CizekGJ,KoshAE,原

ingandEvaluatingValidityEvidence:TheGeneralizedAssessmentAlign原

mentTool[J].JournalofEducationalMeasurement,2018,55(4):477-

512.

是有较大区别。因此评估方法也需要对我国的课程标

准做出适当调整

我们还应该

在批判继承国外研究模型的基础上,

课程标准与评价一致性

立足于自身开展的实证研究

这个环

研究是课程实施质量监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目前

节的质量监控需要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

。然而,

教学、评价各要

我国比较缺乏课程体系中课程标准

素的大型数据库建设,这对推进我国一致性研究的规

范化和科学化进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因此,课

程标准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团队也可以在GAAT模型

这可为基于大

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课程领域的数据库

规模的实证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也将丰富我国

推进基于证据的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的经验基础,

课程变革

参考文献

[1]FulmerGW,TanasJ,llengesofalignment

forthe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J].JournalofResearchinSci原

enceTeaching,2018,55(7):1076-1100.

[2]CizekGJ,KoshAE,ingandEvalu原

atingValidityEvidence:TheGeneralizedAssessmentAlignmentTool[J].

JournalofEducationalMeasurement,2018,55(4):477-512.

[3]刘学智

张雷.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

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9,(12):13-17.

[源]Case,B.J.,Jorgensen,M.A.,&Zucker,S.(2004).Alignment

(责任编辑

:斌)

接第28页

组学生讨论有丝分裂可能采用了哪些

策略实现了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恒定。

最后

小组对各时期进行命名并总结图片中各时期特点

(四)促进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

强调教师对教材的

传统教学评价是从教师出发,

使用、教法的选择、活动的开展是否合理与恰当

。评

价者询问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是否采用了先进

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活动的

环节。为此有些学校专门设计了标准化表格来对教

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考核。似乎这样的方式会让教学

当教师一旦

评价变得更加标准化、科学化

。殊不知,

抛开了学生的需求,教学必定是茫然的。教材中的知

识仅仅只是学习者学习的工具并不是结果本身

。大

概念教学要求从学生出发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评

价者要观察教师在教学前是否通过充分检查学生的

已有理解来确定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是否在不断

地根据学生对一个个任务的表现来进行问题地生成

性转换。问题转换本身是否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

的转化、迁移、应用。知识迁移的过程又是否引发了

学习者对原有认知经验的批判性反思

。与此同时,

经济、社会

思又是否能进一步建立知识与重大政治

问题的联系。最后对形成的大概念学习者是否存在

进一步修正与融合的可能

参考文献

等,译

.[1][9]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6,140.

[2][6]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

社,2016:15,39.

彭征

.美国

述评

[J].课[3]郭玉英,姚建欣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

教法,

程·教材·2013,33(08).

.北京:[4]佐藤学.教育方法学[M].于莉莉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83.

援杭州:[5]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M]援毛伟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79.

[7][8]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援黄晓鹏,宋文里,译援北京:首

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2,42.

刘丙元)

(责任编辑

-57-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