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因特尔

IT圈 admin 41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蔚寄松)

创新组织结构:内企业:内企业家,内企业,3M公司与报事贴,内

部孵化器;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技术中心;动态联盟。

二.

因特尔

1.主要的创新产品类型和产品时间演进图

英特尔公司从成立来,已经有处理器,芯片组,固态硬盘,主板,以太网产

品等,但是它最主要的创新产品是处理器的创新。

根据二手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英特尔对处理器作出的改进与创

新,2003年-2010年处理器的发展如下:

2003年,奔腾M/赛扬M(Pentium M /Celeron M)处理器

Pentium M是英特尔公司的x86架构微处理器,供笔记簿型个人电脑使用,

为了在低主频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优化,使每个时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数

目更多,并通过高级分支预测来降低错误预测率。还有一系列与减少功耗有关的

设计:如增强型Speedstep技术;移动电压定位(MVPIV)技术;Micro-opsfusion

微操作指令融合技术等等。所有Celeron M都没有 SpeedStep 技术,不是

Centrino 的一部份。采用了Banias-512 0.13 μm 制程技术,Dothan-1024 90

μm 制程,Yonah-1024 65 μm 制程技术等。属于渐进性技术创新,基本沿用了

之前的奔腾架构,只是性能和工艺上有所提高和改进。

2004年,奔腾4 Prescott,Intel 64

Pentium 4依次采用Prescott 90 nm 制程,Prescott-2M 90 nm 制程,Cedar

Mill 65 nm 制程等技术,逐渐提高处理器的性能。Intel 64,它是64 位元架

构的 x86 扩充; 几乎是 AMD64 的复制。仍然是属于渐进性创新,采用的是之前

NetBurst架构。

2005年: 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

器多核心时代,英特尔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采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

组、主频为 3.2 GHz 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双核和多核处理器设计用

于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执行内核,以支持同时管理多项活动。这

两种处理器都是属于工艺创新,他们的技术改进是由单核转变为多核,是生产过

程中技术的变革,但他们本身还是属于

NetBurst架构。

2006年:Core Duo处理器,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

Core Duo处理器是用来取代Pentium M架构的产品,第一款芯片的产

品代号为Yonah,是英特尔向酷睿架构迈进的第一步,但是它并没有采用酷

睿架构,而是介于NetBurst和Core架构之间(第一个基于Core架构的处

理器是酷睿2)。这属于渐进性创新。后来英特尔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re

微架构的产品体系Core 2 Duo,是一个跨平台的构架体系,包括服务器版、

桌面版、移动版三大领域。它是属于根本性创新,全新的Core架构,彻底

抛弃了Netburst架构。

2007年:Penryn家族处理器

它也采用Core微架构,主要是工艺改进,属于渐进性创新或者是工艺

创新。而且也采用了新的Tick-Tock微架构,每个Tick-Tock中的“Tick”,

代表着工艺的提升、晶体管变小,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原有的微架构,而

“Tock”,则表示在维持相同工艺的前提下,进行微架构的革新。属于渐

进性创新

2008年:Intel Atom处理器,Intel Core i7处理器

英特尔Atom处理器基于新的微处理架构,专门为小型设备设计,旨在降低

产品功耗,同时也保持了同酷睿2双核指令集的兼容,产品还支持多线程处理。

Intel Core i7处理器基于全新Nehalem架构的新一代桌面处理器将沿用“Core”

(酷睿) 名称,命名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称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Core i7(酷睿 i7)处理器是英特尔于2008年推出的64位四

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并以Intel Nehalem微架构为基础,取代Intel

Core 2系列处理器。都是基于新的架构,属于根本性创新。

2009年:Intel Core i5处理器

Intel Core i5处理器建基于Intel Nehalem微架构。产品创新,是对之前

的Core i7进行了局部的改进与提高。

2010年:Intel Core i3处理器

酷睿i3作为酷睿i5的进一步精简版,是面向主流用户的CPU家族标识。它

是属于Westmere的一部分,Westmere是45nm工艺Nehalem微架构的新工艺

升级版,采用32nm工艺,并增加了AES指令集等新特性。这是属于产品创

新或工艺创新。

2011年: Intel Sandy Bridge处理器

Intel推出代号为Sandy Bridge的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32nm制程。

Sandy Bridge是Nehalem架构的革新,也是其工艺升级版,从45nm进化到

32nm。Sandy Bridge有八核心版本,二级缓存仍为512KB,但三级缓存扩容

至16MB。而Sandy Bridge最主要特点则是加入了game instrution AVX

(Advanced Vectors Extensions)技术。该处理器仍然属于工艺创新和结构

性创新。

2012年: Intel ivy Bridge处理器

Ivy Bridge成为第三代酷睿处理器,继续使用Core i7/i5/i3的品牌

+3XXX的命名方式。在32nm Sandy Bridge的基础上,22nm Ivy Bridge会

执行单元的数量翻一番,达到最多24个,带来性能上的进一步跃进。它还

加入了对DX11的支持。属于局部性创新,并没有改变之前的架构,而只是

在性能上作了相应的改进。

英特尔近十年来是从微米到纳米制程,从 4 位到 64 位微处理器,从奔腾

® 到酷睿 TM,从硅技术、微架构到芯片与平台创新的不断改变与革新。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蔚寄松)

创新组织结构:内企业:内企业家,内企业,3M公司与报事贴,内

部孵化器;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技术中心;动态联盟。

二.

因特尔

1.主要的创新产品类型和产品时间演进图

英特尔公司从成立来,已经有处理器,芯片组,固态硬盘,主板,以太网产

品等,但是它最主要的创新产品是处理器的创新。

根据二手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英特尔对处理器作出的改进与创

新,2003年-2010年处理器的发展如下:

2003年,奔腾M/赛扬M(Pentium M /Celeron M)处理器

Pentium M是英特尔公司的x86架构微处理器,供笔记簿型个人电脑使用,

为了在低主频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优化,使每个时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数

目更多,并通过高级分支预测来降低错误预测率。还有一系列与减少功耗有关的

设计:如增强型Speedstep技术;移动电压定位(MVPIV)技术;Micro-opsfusion

微操作指令融合技术等等。所有Celeron M都没有 SpeedStep 技术,不是

Centrino 的一部份。采用了Banias-512 0.13 μm 制程技术,Dothan-1024 90

μm 制程,Yonah-1024 65 μm 制程技术等。属于渐进性技术创新,基本沿用了

之前的奔腾架构,只是性能和工艺上有所提高和改进。

2004年,奔腾4 Prescott,Intel 64

Pentium 4依次采用Prescott 90 nm 制程,Prescott-2M 90 nm 制程,Cedar

Mill 65 nm 制程等技术,逐渐提高处理器的性能。Intel 64,它是64 位元架

构的 x86 扩充; 几乎是 AMD64 的复制。仍然是属于渐进性创新,采用的是之前

NetBurst架构。

2005年: 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

器多核心时代,英特尔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采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

组、主频为 3.2 GHz 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双核和多核处理器设计用

于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执行内核,以支持同时管理多项活动。这

两种处理器都是属于工艺创新,他们的技术改进是由单核转变为多核,是生产过

程中技术的变革,但他们本身还是属于

NetBurst架构。

2006年:Core Duo处理器,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

Core Duo处理器是用来取代Pentium M架构的产品,第一款芯片的产

品代号为Yonah,是英特尔向酷睿架构迈进的第一步,但是它并没有采用酷

睿架构,而是介于NetBurst和Core架构之间(第一个基于Core架构的处

理器是酷睿2)。这属于渐进性创新。后来英特尔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re

微架构的产品体系Core 2 Duo,是一个跨平台的构架体系,包括服务器版、

桌面版、移动版三大领域。它是属于根本性创新,全新的Core架构,彻底

抛弃了Netburst架构。

2007年:Penryn家族处理器

它也采用Core微架构,主要是工艺改进,属于渐进性创新或者是工艺

创新。而且也采用了新的Tick-Tock微架构,每个Tick-Tock中的“Tick”,

代表着工艺的提升、晶体管变小,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原有的微架构,而

“Tock”,则表示在维持相同工艺的前提下,进行微架构的革新。属于渐

进性创新

2008年:Intel Atom处理器,Intel Core i7处理器

英特尔Atom处理器基于新的微处理架构,专门为小型设备设计,旨在降低

产品功耗,同时也保持了同酷睿2双核指令集的兼容,产品还支持多线程处理。

Intel Core i7处理器基于全新Nehalem架构的新一代桌面处理器将沿用“Core”

(酷睿) 名称,命名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称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Core i7(酷睿 i7)处理器是英特尔于2008年推出的64位四

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并以Intel Nehalem微架构为基础,取代Intel

Core 2系列处理器。都是基于新的架构,属于根本性创新。

2009年:Intel Core i5处理器

Intel Core i5处理器建基于Intel Nehalem微架构。产品创新,是对之前

的Core i7进行了局部的改进与提高。

2010年:Intel Core i3处理器

酷睿i3作为酷睿i5的进一步精简版,是面向主流用户的CPU家族标识。它

是属于Westmere的一部分,Westmere是45nm工艺Nehalem微架构的新工艺

升级版,采用32nm工艺,并增加了AES指令集等新特性。这是属于产品创

新或工艺创新。

2011年: Intel Sandy Bridge处理器

Intel推出代号为Sandy Bridge的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32nm制程。

Sandy Bridge是Nehalem架构的革新,也是其工艺升级版,从45nm进化到

32nm。Sandy Bridge有八核心版本,二级缓存仍为512KB,但三级缓存扩容

至16MB。而Sandy Bridge最主要特点则是加入了game instrution AVX

(Advanced Vectors Extensions)技术。该处理器仍然属于工艺创新和结构

性创新。

2012年: Intel ivy Bridge处理器

Ivy Bridge成为第三代酷睿处理器,继续使用Core i7/i5/i3的品牌

+3XXX的命名方式。在32nm Sandy Bridge的基础上,22nm Ivy Bridge会

执行单元的数量翻一番,达到最多24个,带来性能上的进一步跃进。它还

加入了对DX11的支持。属于局部性创新,并没有改变之前的架构,而只是

在性能上作了相应的改进。

英特尔近十年来是从微米到纳米制程,从 4 位到 64 位微处理器,从奔腾

® 到酷睿 TM,从硅技术、微架构到芯片与平台创新的不断改变与革新。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