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三星电子技术体系发展演变的专利计量分析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鹿娅芳)

三星电子技术体系发展演变的专利计量分析

付大军;乔小勇

【摘 要】三星电子作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领先企业,其技术体系演变过程对中国通

信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对三星电子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专利计量

分析,研究不同时期三星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及技术共现情况。研究发现,三星电子

专利的技术交叉度在不断增强;三星的技术体系经历了从没有明显技术集群到形成

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再到技术领域间联系紧密,不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界限的发展过

程;从不同大类个体网结构的演变看,U大类(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的度数和共现

强度均大于平均值,L大类(玻璃-制陶-电镀技术)的度数较低, W大类(通信技术)和T

大类(计算-控制技术)共现强度较低。%As a leading firm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 technology system development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enterpris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atents information of Samsung Electronics of technology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studied its technology fields

distribution and technology co-occur-rence net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y co-occurrence of Samsung’ s patents is on the rise. Samsung

has developed from having no technology cluster to having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echnology clusters, then to having close correlation among

its different technology fields without clear dividing line among the

technology clusters. From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network of different

classes, the degree number and strength of Class U are larger than average

value, the degree number of Class L is smaller, and strength of Class W and

T are even smaller, in summary, the degree number of technology co-

occurrence in hardware field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oftware fields.

【期刊名称】《情报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6页(P29-34)

【关键词】专利计量;三星电子;技术共现;技术交叉度;技术领域

【作 者】付大军;乔小勇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

理学院 北京 10012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306

DOI 10.3969/.1002-1965.2015.05.006

三星电子公司自1969年创立至今,先后制定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

“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的产品开发战略。1970-1979年期

间,三星利用“反解工程”方法、聘请海外高级人才、在美国硅谷和日本东京建立

研发中心、开展内部良性竞争等方式获得关键技术,进入模仿阶段。20世纪80

年代末,三星制定了“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用先进技术开发处于生命周期导入

阶段的新产品,占据中高端市场,在加强内部研发的同时,还与其他公司签订技术

转让协议,收购高技术企业,与拥有尖端技术的竞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三星电子引领尖端技术,占据高端市场[1-2]。2013年三星电子在

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以1785.5亿美元的收入排名第14位。目前,三星电子已成

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跨国领先企业。针对三星电子很多学者进行了案例分析,

Murad A (2006)等提出一种螺旋过程模型,并以三星电子为案例说明了技术发展

过程经历模仿、渐进性创新和自主创新等阶段[3]。Chang Sug-In(2012)以三星为

案例进行了创新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4]。Chen Te Fu等(2014)基于可持续发展模

型以三星为案例,研究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重叠领域的行业管理情况[5]。

专利是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测度指标,通过对专利进行计量研究,可以掌

握某一技术领域主要专利技术的国家、企业和发明者的时空分布情况,了解某一国

家或某一企业的技术体系演变情况,为国家或企业制定和完善专利战略提供参考依

据。目前专利计量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国家专利计量研究;中观层面上的企

业、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计量研究;微观层面上的发明者专利计量研究。本文主要

关注中观层面上的专利计量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机构专利计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Y. Liu等(2006)对外国在华投资500强企业专利申请的结构、产业分布、外企的

垄断倾向及投资方向等开展了研究[6]。Leydesdorff L等(2007)通过专利分析研究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的创新情况[7]。梁正等(2007)从专利申请和专利运用两

个角度考察135个跨国公司的在华专利战略[8]。Wang Xianwen等(2011)基于专

利计量方法,构建500强工业企业的专利共被引强度矩阵,识别企业在同行业的

核心竞争力与技术竞争态势[9]。Huang MH等(2013)利用1997-2011年计算机

与通信、电子与电气等领域的专利数据,对大学、企业、政府和个人等专利权人的

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10]。Lee Yongho(2014)利用两阶段专利分析方法,研究中

小企业基于创新能力的技术机会识别[11]。丁堃等(2014)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

从年度走势、外部合作率、地域分布等视角对中美资银行专利进行了比较研究[12]。

本文基于可视化方法,对三星电子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专利计量分析,研究三

星电子专利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和技术共现的演变过程,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

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际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Derwent Innovation Index,

DII)》,检索专利权人为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的专利文献,检索结果如

图1所示,1984-2014年三星电子公司共有202408项专利申请。由于德温特专

利数据库DII的检索结果以10万条全纪录数据为限,因此本文选取1984-2014

年的年度专利数据,研究三星电子公司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

通过分析三星电子公司1984-2014年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得出,如图2所示,

2000年前三星电子公司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数量不断增加;受全球电子信息产

业危机的影响,2001年有所下降,2002年后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最高值,共

涉及6 180个技术领域,19个大类;2008年后技术领域数量逐渐减少,这与三

星电子公司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一致。分析技术领域所属大类的年度变化情

况得出,1984-1986年三星电子公司主要在T(计算-控制技术)、U(半导体与电子

电路技术)、W(通信技术)、X(电力工程)大类申请专利,集中在电子和电气相关领

域;1987年后专利所属大类不断扩展,2007-2014年申请专利涉及19大类,除

了包括电子和电气大类,如W大类(通信技术)、T大类(计算-控制技术)、U大类

(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S大类(仪器、测量和测试)、X大类(电力工程)、V大类

(电子元器件),还涉及到化学类,如L(玻璃-制陶-电镀技术)等。

为进一步研究三星电子公司各大类技术领域的发展演变情况,本文从各大类的技术

领域数量和各大类的专利申请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技术领域数量方面,如图3

所示,属于W大类(通信技术)的技术领域数量最多,其次是U(半导体与电子电路

技术)、T(计算-控制技术)、V(电子元器件)、S大类(仪器、测量和测试)、X大类

(电力工程)、L大类(玻璃-制陶-电镀技术)。各大类技术领域数量的变化趋势与技术

领域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在2000年达到第一个峰值,2008年达到最大值。专

利申请量方面,如图4所示,1997年前,各大类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1998年

U大类、W大类、T大类的专利申请量骤增;2008年前U大类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其次是W和T大类;2008年后W和T大类的专利申请量逐渐超过了U大类;S、

X、V、L大类的专利申请量相对较低。

若一个专利属于的技术领域数量大于等于2,即认为此专利存在技术共现情况。三

星电子公司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可大致划分为三类:只属于一个技术领域;属

于同一大类下的多个技术领域;属于不同大类。其中后两种情况即视为技术共现。

计算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即技术领域数量大于等于2的专利申请量除以总专

利申请量,结果如图5所示,1984-1997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波动较大,

处于40%-85%之间。1998-2001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属于单

一技术领域的专利所占比例逐渐上升,2001年技术共现专利比例达到最低,为

32.3%。2002-2014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89.6%。

因为属于不同大类的专利,其技术领域数量显然大于等于2,即认为都存在技术共

现情况。计算属于不同大类的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即大类数量大于等于2的

专利申请量除以总专利申请量,结果如图5所示,1984-1993年,属于不同大类

的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波动较大;1994-2001年比例下降,2001年达到最低,

为13.0%;2002-2014年,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59.2%。通过分析专利

的技术共现情况得出,2007-2014年三星电子技术共现专利占比达到80%以上,

属于不同大类的技术共现专利占比达到50%以上,这说明三星电子专利申请涉及

的技术领域在不断扩展,技术交叉度在不断增强。

为研究三星电子公司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考虑到三星电子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

典型年份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的典型年份包括:首次突破100项的1988

年、首次突破1 000项的1992年、首次突破10 000项的1998年、第一个高峰

2000年、200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危机后的低谷——2002年、第二个高峰

2008年、以及第二个低谷2012年。通过对以上年份高频技术领域分布及技术共

现情况进行专利计量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分析三星电子公司技术

体系的发展演变。

在DII数据库中下载三星电子公司典型年份每年的全部专利数据。由于经过德温特

技术人员标引的德温特手工代码MC更为规范和明确,所以本文运用文献处理软

件对三星电子公司德温特手工代码MC进行分析。去除德温特手工代码缺省的专

利记录,待处理的专利数如表1。运用ucinet软件绘制出三星电子公司技术共现

网络,其中节点代表技术领域(即德温特手工代码MC),手工代码MC首字母表示

属于哪个大类,如技术领域T01-C07C2隶属于T大类;节点大小与此技术领域的

专利申请数量成正比,即节点越大,表示这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越多;线条

粗细表示技术共现申请专利的数量,即线条越粗,表示同时属于线条两个端点(两

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越多,见图6。

1988年专利共涉及183个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在2次以上的36个技术领域

绘制技术共现网络,由图6(a)看出,T大类(计算-控制技术)是1988年三星电子公

司的主要技术领域,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较少,未形成明显的技术集群。

1992年选取出现频次在6次以上的105个技术领域绘制网络图6(b),得出U大

类(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和L大类(玻璃-制陶-电镀技术)发展快速,类与类之间

的联系紧密,U大类和L大类之间、T大类和W大类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技术

集群。

1998年选取出现频次在35次以上的85个技术领域,由图6(c)看出U大类成为

三星电子公司的最大技术集群,技术集群内部各技术领域之间的联系紧密,W大

类和T大类技术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集群,但两大技术集群之间的联系较少。

2000年技术共现情况见图6(d),U大类仍然是三星电子公司的最大技术集群,U

大类技术集群内部的技术领域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W大类和T大类已逐渐形成

一个独立的技术集群,但是技术集群内部的技术领域间的联系不如U大类紧密;

两大技术集群之间的联系较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

2002年技术共现图见6(e),U大类和L大类形成一个较大的技术集群,U大类和

L大类技术集群内部的技术领域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由于200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

业危机之后,W大类和T大类的技术受到极大影响,发展缓慢,未形成较大的技

术集群。

2008年专利申请共涉及6 180个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在150次以上的123

个技术领域,绘制技术共现网络,从图6(f)可以看出,U大类和L大类技术集群、

W大类和T大类技术集群是三星电子公司的主要技术集群,两大技术集群之间的

联系非常紧密。出现频次在150次以上的123个技术领域中,51个技术领域属于

U大类和L大类,53个技术领域属于W大类和T大类,由此看出,三星电子公

司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

2012年选取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的113个技术领域,从图6(g)看出,类之间的

联系相当紧密,不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的界限;T大类是三星电子公司的技术领域中

占重要地位,涵盖了38个技术领域。

为了详细描述技术共现网络的变化,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对1984-2014年

三星电子公司专利技术共现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其中,网络规模指网络中节

点的个数,即涉及的技术领域的个数;网络联结次数指某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

共现的次数;共现强度定义为:网络联结次数/网络规模。如图7所示,1984-

2008年,三星电子公司的技术共现强度波动变化,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

年共现强度陡增至最大值,达到40.8;2009-2014年,共现强度先下降后上升,

2014年共现强度为26.3。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大类个体网络结构的演变,本文建立“广度-深度”二维矩阵,

其中度数用来衡量技术共现的“广度”,即与该技术领域共现的领域个数,共现强

度用来衡量网络共现的“深度”,因此可将专利的技术共现情况分为四类:一是高

广度-高深度类型HH,与该技术领域共现的技术个数较多,共现强度较高,是网

络中的核心结点;二是高广度-低深度类型HL,是网络中的重要结点;三是低广度

-高深度类型LH;四是低广度-低深度,是网络中的边缘结点。如图8所示,横坐

标表示共现广度,纵坐标表示共现深度,界定共现广度和共现深度的标准是所有技

术领域的平均值,因此正值表示高于平均值,负值表示低于平均值。分析结果显示,

U大类技术共现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强,始终是网络中的核心结点。1992年,

W大类位于HL象限中,共现强度较低;其他年份W大类转移到HH象限。1992

年和2002年,T大类位于HL象限,其他年份转移到HH象限。2000年,L大类

位于LH象限,共现技术领域较少,但共现强度较高,其他年份转移到HH象限,

2008年共现广度和深度最高。另外,从整体趋势看,U和L技术领域的共现强度

均大于W和T技术领域。

通过研究三星电子专利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和技术共现的演变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a.从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看,2000年前三星电子公司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

数量不断增加;受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危机的影响,2001年有所下降,2002年后

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最高值,其中属于W(通信技术)的技术领域最多。1997

年前,各大类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1998年U大类、W大类、T大类的专利申请

量骤增;2008年前U(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其次是W和

T(计算-控制技术);2008年后W和T大类与U大类的专利申请量相当,即三星

电子公司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

b.从专利的技术共现情况看,1984-1997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波动较大,

处于40%-85%之间;1998-2001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2002-

2014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其中2007-2014年三星电子技术共

现专利占比达到80%以上,不同大类技术共现专利占比达到50%以上,这说明三

星电子专利技术交叉度在不断增强。

c.从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看,1988年三星电子的技术共现网络中未形成明显的技

术集群;1992年半导体与电子电路和玻璃-制陶-电镀的技术集群发展迅速;1998

年通信技术和计算-控制技术技术集群逐渐形成;2000年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

集群异常紧密,通信技术、计算-控制技术形成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2008年与

2014年,各大类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不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界限。三星电子经历

了从没有明显技术集群到形成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再到技术领域间联系紧密,不

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界限的发展过程。

d.从不同大类个体网络结构的演变看,U大类技术的度数和共现强度均大于平均值,

位于HH象限;L大类的度数较低,即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少;W和T大类的技术

共现强度较低,均低于U大类和L大类,即硬件领域的技术共现强度高于软件领

域。

[1] 桑赓陶.把握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产品开发战略

演变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2): 36-41.

[2] Pard S,Gil Samsung Transformed Its corporate R&D Center

[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7):24-29.

[3] Murad A,Aleem M,Kichan P.A Spiral Process Mode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Case of Samsung[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1,5(7): 2874-2889.

[4] Chang S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Korea's Chaebol

Enterprise:a Case Study of Samsung Electronic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2,23(7): 1436-1461.

[5] Chen T F,Ko C H,Huang C C,et Management in High-Tech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Samsung[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869: 737-740.

[6] Liu Y,Cheng G P,Yang Application of the Top 500 Foreign

Investment Corporation in China[J].Scientometrics,2006,68(1):167-177.

[7] Leydesdorff L,Meyer Scientometrics of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J].Scientometrics,2007,70(2):207-222.

[8] 梁 正,朱雪祎.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运用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7(1):55-

61.

[9] XW Wang,X Zhang,SM Co-citation Networks of Fortune 500

Companies[J].Scientometrics,2011,88(3): 761-770.

[10] MH Huang,HY Sung,CC Wang,et ing Patent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Interactions of Universities,Industries,Governments and

Individuals[J].Scientometrics,2013,96(1): 11-26.

[11] LeeYongho,Kim So Young,Song Inseok,Park

Yongtae,Shin,logy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Customized

to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f SMEs Through Two-stage Patent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4,100(1): 227-244.

[12] 丁 堃,曲 昭,张春博.比较视角下的中美银行专利计量分析和创新对策研究[J].科

研管理,2014,35(9):138-146.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鹿娅芳)

三星电子技术体系发展演变的专利计量分析

付大军;乔小勇

【摘 要】三星电子作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领先企业,其技术体系演变过程对中国通

信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对三星电子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专利计量

分析,研究不同时期三星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及技术共现情况。研究发现,三星电子

专利的技术交叉度在不断增强;三星的技术体系经历了从没有明显技术集群到形成

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再到技术领域间联系紧密,不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界限的发展过

程;从不同大类个体网结构的演变看,U大类(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的度数和共现

强度均大于平均值,L大类(玻璃-制陶-电镀技术)的度数较低, W大类(通信技术)和T

大类(计算-控制技术)共现强度较低。%As a leading firm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 technology system development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enterpris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atents information of Samsung Electronics of technology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studied its technology fields

distribution and technology co-occur-rence net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y co-occurrence of Samsung’ s patents is on the rise. Samsung

has developed from having no technology cluster to having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echnology clusters, then to having close correlation among

its different technology fields without clear dividing line among the

technology clusters. From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network of different

classes, the degree number and strength of Class U are larger than average

value, the degree number of Class L is smaller, and strength of Class W and

T are even smaller, in summary, the degree number of technology co-

occurrence in hardware field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oftware fields.

【期刊名称】《情报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6页(P29-34)

【关键词】专利计量;三星电子;技术共现;技术交叉度;技术领域

【作 者】付大军;乔小勇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

理学院 北京 10012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306

DOI 10.3969/.1002-1965.2015.05.006

三星电子公司自1969年创立至今,先后制定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

“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的产品开发战略。1970-1979年期

间,三星利用“反解工程”方法、聘请海外高级人才、在美国硅谷和日本东京建立

研发中心、开展内部良性竞争等方式获得关键技术,进入模仿阶段。20世纪80

年代末,三星制定了“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用先进技术开发处于生命周期导入

阶段的新产品,占据中高端市场,在加强内部研发的同时,还与其他公司签订技术

转让协议,收购高技术企业,与拥有尖端技术的竞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三星电子引领尖端技术,占据高端市场[1-2]。2013年三星电子在

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以1785.5亿美元的收入排名第14位。目前,三星电子已成

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跨国领先企业。针对三星电子很多学者进行了案例分析,

Murad A (2006)等提出一种螺旋过程模型,并以三星电子为案例说明了技术发展

过程经历模仿、渐进性创新和自主创新等阶段[3]。Chang Sug-In(2012)以三星为

案例进行了创新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4]。Chen Te Fu等(2014)基于可持续发展模

型以三星为案例,研究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重叠领域的行业管理情况[5]。

专利是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测度指标,通过对专利进行计量研究,可以掌

握某一技术领域主要专利技术的国家、企业和发明者的时空分布情况,了解某一国

家或某一企业的技术体系演变情况,为国家或企业制定和完善专利战略提供参考依

据。目前专利计量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国家专利计量研究;中观层面上的企

业、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计量研究;微观层面上的发明者专利计量研究。本文主要

关注中观层面上的专利计量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机构专利计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Y. Liu等(2006)对外国在华投资500强企业专利申请的结构、产业分布、外企的

垄断倾向及投资方向等开展了研究[6]。Leydesdorff L等(2007)通过专利分析研究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的创新情况[7]。梁正等(2007)从专利申请和专利运用两

个角度考察135个跨国公司的在华专利战略[8]。Wang Xianwen等(2011)基于专

利计量方法,构建500强工业企业的专利共被引强度矩阵,识别企业在同行业的

核心竞争力与技术竞争态势[9]。Huang MH等(2013)利用1997-2011年计算机

与通信、电子与电气等领域的专利数据,对大学、企业、政府和个人等专利权人的

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10]。Lee Yongho(2014)利用两阶段专利分析方法,研究中

小企业基于创新能力的技术机会识别[11]。丁堃等(2014)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

从年度走势、外部合作率、地域分布等视角对中美资银行专利进行了比较研究[12]。

本文基于可视化方法,对三星电子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专利计量分析,研究三

星电子专利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和技术共现的演变过程,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

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际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Derwent Innovation Index,

DII)》,检索专利权人为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的专利文献,检索结果如

图1所示,1984-2014年三星电子公司共有202408项专利申请。由于德温特专

利数据库DII的检索结果以10万条全纪录数据为限,因此本文选取1984-2014

年的年度专利数据,研究三星电子公司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

通过分析三星电子公司1984-2014年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得出,如图2所示,

2000年前三星电子公司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数量不断增加;受全球电子信息产

业危机的影响,2001年有所下降,2002年后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最高值,共

涉及6 180个技术领域,19个大类;2008年后技术领域数量逐渐减少,这与三

星电子公司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一致。分析技术领域所属大类的年度变化情

况得出,1984-1986年三星电子公司主要在T(计算-控制技术)、U(半导体与电子

电路技术)、W(通信技术)、X(电力工程)大类申请专利,集中在电子和电气相关领

域;1987年后专利所属大类不断扩展,2007-2014年申请专利涉及19大类,除

了包括电子和电气大类,如W大类(通信技术)、T大类(计算-控制技术)、U大类

(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S大类(仪器、测量和测试)、X大类(电力工程)、V大类

(电子元器件),还涉及到化学类,如L(玻璃-制陶-电镀技术)等。

为进一步研究三星电子公司各大类技术领域的发展演变情况,本文从各大类的技术

领域数量和各大类的专利申请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技术领域数量方面,如图3

所示,属于W大类(通信技术)的技术领域数量最多,其次是U(半导体与电子电路

技术)、T(计算-控制技术)、V(电子元器件)、S大类(仪器、测量和测试)、X大类

(电力工程)、L大类(玻璃-制陶-电镀技术)。各大类技术领域数量的变化趋势与技术

领域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在2000年达到第一个峰值,2008年达到最大值。专

利申请量方面,如图4所示,1997年前,各大类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1998年

U大类、W大类、T大类的专利申请量骤增;2008年前U大类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其次是W和T大类;2008年后W和T大类的专利申请量逐渐超过了U大类;S、

X、V、L大类的专利申请量相对较低。

若一个专利属于的技术领域数量大于等于2,即认为此专利存在技术共现情况。三

星电子公司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可大致划分为三类:只属于一个技术领域;属

于同一大类下的多个技术领域;属于不同大类。其中后两种情况即视为技术共现。

计算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即技术领域数量大于等于2的专利申请量除以总专

利申请量,结果如图5所示,1984-1997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波动较大,

处于40%-85%之间。1998-2001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属于单

一技术领域的专利所占比例逐渐上升,2001年技术共现专利比例达到最低,为

32.3%。2002-2014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89.6%。

因为属于不同大类的专利,其技术领域数量显然大于等于2,即认为都存在技术共

现情况。计算属于不同大类的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即大类数量大于等于2的

专利申请量除以总专利申请量,结果如图5所示,1984-1993年,属于不同大类

的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波动较大;1994-2001年比例下降,2001年达到最低,

为13.0%;2002-2014年,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59.2%。通过分析专利

的技术共现情况得出,2007-2014年三星电子技术共现专利占比达到80%以上,

属于不同大类的技术共现专利占比达到50%以上,这说明三星电子专利申请涉及

的技术领域在不断扩展,技术交叉度在不断增强。

为研究三星电子公司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考虑到三星电子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

典型年份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的典型年份包括:首次突破100项的1988

年、首次突破1 000项的1992年、首次突破10 000项的1998年、第一个高峰

2000年、200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危机后的低谷——2002年、第二个高峰

2008年、以及第二个低谷2012年。通过对以上年份高频技术领域分布及技术共

现情况进行专利计量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分析三星电子公司技术

体系的发展演变。

在DII数据库中下载三星电子公司典型年份每年的全部专利数据。由于经过德温特

技术人员标引的德温特手工代码MC更为规范和明确,所以本文运用文献处理软

件对三星电子公司德温特手工代码MC进行分析。去除德温特手工代码缺省的专

利记录,待处理的专利数如表1。运用ucinet软件绘制出三星电子公司技术共现

网络,其中节点代表技术领域(即德温特手工代码MC),手工代码MC首字母表示

属于哪个大类,如技术领域T01-C07C2隶属于T大类;节点大小与此技术领域的

专利申请数量成正比,即节点越大,表示这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越多;线条

粗细表示技术共现申请专利的数量,即线条越粗,表示同时属于线条两个端点(两

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越多,见图6。

1988年专利共涉及183个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在2次以上的36个技术领域

绘制技术共现网络,由图6(a)看出,T大类(计算-控制技术)是1988年三星电子公

司的主要技术领域,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较少,未形成明显的技术集群。

1992年选取出现频次在6次以上的105个技术领域绘制网络图6(b),得出U大

类(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和L大类(玻璃-制陶-电镀技术)发展快速,类与类之间

的联系紧密,U大类和L大类之间、T大类和W大类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技术

集群。

1998年选取出现频次在35次以上的85个技术领域,由图6(c)看出U大类成为

三星电子公司的最大技术集群,技术集群内部各技术领域之间的联系紧密,W大

类和T大类技术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集群,但两大技术集群之间的联系较少。

2000年技术共现情况见图6(d),U大类仍然是三星电子公司的最大技术集群,U

大类技术集群内部的技术领域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W大类和T大类已逐渐形成

一个独立的技术集群,但是技术集群内部的技术领域间的联系不如U大类紧密;

两大技术集群之间的联系较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

2002年技术共现图见6(e),U大类和L大类形成一个较大的技术集群,U大类和

L大类技术集群内部的技术领域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由于200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

业危机之后,W大类和T大类的技术受到极大影响,发展缓慢,未形成较大的技

术集群。

2008年专利申请共涉及6 180个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在150次以上的123

个技术领域,绘制技术共现网络,从图6(f)可以看出,U大类和L大类技术集群、

W大类和T大类技术集群是三星电子公司的主要技术集群,两大技术集群之间的

联系非常紧密。出现频次在150次以上的123个技术领域中,51个技术领域属于

U大类和L大类,53个技术领域属于W大类和T大类,由此看出,三星电子公

司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

2012年选取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的113个技术领域,从图6(g)看出,类之间的

联系相当紧密,不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的界限;T大类是三星电子公司的技术领域中

占重要地位,涵盖了38个技术领域。

为了详细描述技术共现网络的变化,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对1984-2014年

三星电子公司专利技术共现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其中,网络规模指网络中节

点的个数,即涉及的技术领域的个数;网络联结次数指某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

共现的次数;共现强度定义为:网络联结次数/网络规模。如图7所示,1984-

2008年,三星电子公司的技术共现强度波动变化,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

年共现强度陡增至最大值,达到40.8;2009-2014年,共现强度先下降后上升,

2014年共现强度为26.3。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大类个体网络结构的演变,本文建立“广度-深度”二维矩阵,

其中度数用来衡量技术共现的“广度”,即与该技术领域共现的领域个数,共现强

度用来衡量网络共现的“深度”,因此可将专利的技术共现情况分为四类:一是高

广度-高深度类型HH,与该技术领域共现的技术个数较多,共现强度较高,是网

络中的核心结点;二是高广度-低深度类型HL,是网络中的重要结点;三是低广度

-高深度类型LH;四是低广度-低深度,是网络中的边缘结点。如图8所示,横坐

标表示共现广度,纵坐标表示共现深度,界定共现广度和共现深度的标准是所有技

术领域的平均值,因此正值表示高于平均值,负值表示低于平均值。分析结果显示,

U大类技术共现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强,始终是网络中的核心结点。1992年,

W大类位于HL象限中,共现强度较低;其他年份W大类转移到HH象限。1992

年和2002年,T大类位于HL象限,其他年份转移到HH象限。2000年,L大类

位于LH象限,共现技术领域较少,但共现强度较高,其他年份转移到HH象限,

2008年共现广度和深度最高。另外,从整体趋势看,U和L技术领域的共现强度

均大于W和T技术领域。

通过研究三星电子专利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和技术共现的演变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a.从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看,2000年前三星电子公司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领域

数量不断增加;受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危机的影响,2001年有所下降,2002年后

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最高值,其中属于W(通信技术)的技术领域最多。1997

年前,各大类专利申请量增长缓慢,1998年U大类、W大类、T大类的专利申请

量骤增;2008年前U(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其次是W和

T(计算-控制技术);2008年后W和T大类与U大类的专利申请量相当,即三星

电子公司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

b.从专利的技术共现情况看,1984-1997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波动较大,

处于40%-85%之间;1998-2001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2002-

2014年,技术共现专利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其中2007-2014年三星电子技术共

现专利占比达到80%以上,不同大类技术共现专利占比达到50%以上,这说明三

星电子专利技术交叉度在不断增强。

c.从技术体系的发展演变看,1988年三星电子的技术共现网络中未形成明显的技

术集群;1992年半导体与电子电路和玻璃-制陶-电镀的技术集群发展迅速;1998

年通信技术和计算-控制技术技术集群逐渐形成;2000年半导体与电子电路技术

集群异常紧密,通信技术、计算-控制技术形成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2008年与

2014年,各大类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不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界限。三星电子经历

了从没有明显技术集群到形成相对独立的技术集群,再到技术领域间联系紧密,不

存在明显技术集群界限的发展过程。

d.从不同大类个体网络结构的演变看,U大类技术的度数和共现强度均大于平均值,

位于HH象限;L大类的度数较低,即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少;W和T大类的技术

共现强度较低,均低于U大类和L大类,即硬件领域的技术共现强度高于软件领

域。

[1] 桑赓陶.把握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产品开发战略

演变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2): 36-41.

[2] Pard S,Gil Samsung Transformed Its corporate R&D Center

[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7):24-29.

[3] Murad A,Aleem M,Kichan P.A Spiral Process Mode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Case of Samsung[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1,5(7): 2874-2889.

[4] Chang S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Korea's Chaebol

Enterprise:a Case Study of Samsung Electronic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2,23(7): 1436-1461.

[5] Chen T F,Ko C H,Huang C C,et Management in High-Tech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Samsung[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869: 737-740.

[6] Liu Y,Cheng G P,Yang Application of the Top 500 Foreign

Investment Corporation in China[J].Scientometrics,2006,68(1):167-177.

[7] Leydesdorff L,Meyer Scientometrics of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J].Scientometrics,2007,70(2):207-222.

[8] 梁 正,朱雪祎.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运用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7(1):55-

61.

[9] XW Wang,X Zhang,SM Co-citation Networks of Fortune 500

Companies[J].Scientometrics,2011,88(3): 761-770.

[10] MH Huang,HY Sung,CC Wang,et ing Patent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Interactions of Universities,Industries,Governments and

Individuals[J].Scientometrics,2013,96(1): 11-26.

[11] LeeYongho,Kim So Young,Song Inseok,Park

Yongtae,Shin,logy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Customized

to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f SMEs Through Two-stage Patent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4,100(1): 227-244.

[12] 丁 堃,曲 昭,张春博.比较视角下的中美银行专利计量分析和创新对策研究[J].科

研管理,2014,35(9):138-146.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