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伏若枫)
“麦金莱气候试验室”位于美国南部,这个实验室主要有三个功能,即:武器装备“考核”
功能、环境武器试验功能和特种部队训练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充分认识了环境条件作为一种作战武器的重要性,使德国军队在
波兰、北非战场上的作战效果十分明显。同时加之战场多变的气象条件,如雨、雪、风、电、
(雷)等,对军队作战武器装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气象环境条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已刻
不容缓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美国人开始就气象条件对军队武器装备和部队作战行动的影响
及人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率先于1949年在佛罗里达的空军基地建立
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实验室可以通过对各种气候、天象条件的模拟,试验和检验环境
武器的战场效果及现行武器装备的战斗性能,训练特种部队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实施全天
候作战的能力。同时,实验室还研制了十余种用于现代战争战场的环境武器,有利地配合了
美军海外部队的作战行动;而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在这里通过进行复杂条件下的战场模拟训
练,可以在未来错综复杂、残酷激烈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占地面积近30平方公里,目前已成功地组建了8个大型气候工作
间。这些功能各异、设备先进的工作室可以对全球三十多种气候环境、气象条件进行研究和
模拟。如“雨实验室”每小时可下380毫米的暴雨,并能下雪和结冰;“风实验室”,从风
平浪静到刮起30米/秒的飓风,所用时间不到3分钟;“气温实验室”可以使室内温度从
80℃降至-4O℃;在“雷(电)实验室”里,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微风和煦,转眼之间就是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沙漠实验室”则装有140盏高能太阳灯,室内温度与非洲沙漠正午
时的酷热别无两样。最大的实验室要属“海洋实验室”,仅水面面积就达6平方公里,最深
处达15米,水温、海上风浪可以自行调节。由于“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具备优越的“自然”
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人工气象调节功能,这些年来,美国大约有55%的武器装备都曾经做过
它的“考生”,它也成为美军先进作战武器和特种作战部队迈向战场的第一位“考核官”。
开发环境武器是“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美国环境武器开发是60年代以后
的事情。他们主要是利用云和大气中微粒的不稳定性的特点,向云层、潮湿的空气中播撒有
关的化学物质或利用物理手段人为地改变气候、气象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不同状态的战场
环境来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如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催化剂,形成降雨、降雪,还可以在此
基础上,增加云团的对流,使云团中的冰粒在上下对流过程中不断增大,进而形成冰雹;通
过播撒气溶胶或燃烧红磷的方法,制造雾或人工造云、消云;通过物理方法在云体中两块云
体间或云体与大地之间,制造、诱发闪电或改变闪电的强度。此外,还可以利用大地本身的
不稳定性,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发大量的能量,产生人造海啸、雪崩,改变河道或航道、引
爆火山、改变高层大气物理结构等等。
由于“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的特殊环境,美军一直把这里当做特种部队训练的主要场所。特
种部队的队员通常是在系统地学习了战场生存的理论知识后才可以进入“气候实验室”训
练,一般4天为一个周期,每次训练大约需要2-3个周期。实验室为队员们提供了类似热
带雨林、非洲沙漠、冰雪极地、高原低氧、海上生存等各种特殊或常见的天候条件,并配置
了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各种动、植物,供队员进行适应性训练。训练中,队员往往有时不得
不面对长时间的“烈日”暴晒而得不到一滴水喝,转眼间却是倾盆大雨迎头而下,刚才还是
风调雨顺,突然间就变得电闪雷鸣;队员们置身于毒蛇猛兽经常出没的森林中,既要时时提
防它们的野性攻击,又要想方设法以此充饥果腹。在“海洋实验室”里,队员被捆绑四肢后
投入海水中,水慢慢地升上来,队员们要学会在海中自行解脱而不被淹死的技能,有时还被
要求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水中直到身体冻僵为止。更令队员们难以承受的是,在实验室里连
续数日不睡觉、不进食,当他们“弹尽粮绝”时,却又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而又必须
杀出重围获得生存。
气候实验室的“卓越表现”,让美军尝到了室小能量大、弥补野外生存训练经费不足的
甜头。为此,美军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仅1998年,该室就得到科研资金12
亿美元。“麦金莱气候实验室”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合并了种类接近的工作室,如风、
雨、雷(电)组合为“自然工作室”,增加了信息战条件下的“信息能量工作室”、“太空
工作室”等。可以预见,随着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气候实验室”也会有更大的
用武之地,成为美国战争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伏若枫)
“麦金莱气候试验室”位于美国南部,这个实验室主要有三个功能,即:武器装备“考核”
功能、环境武器试验功能和特种部队训练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充分认识了环境条件作为一种作战武器的重要性,使德国军队在
波兰、北非战场上的作战效果十分明显。同时加之战场多变的气象条件,如雨、雪、风、电、
(雷)等,对军队作战武器装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气象环境条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已刻
不容缓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美国人开始就气象条件对军队武器装备和部队作战行动的影响
及人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率先于1949年在佛罗里达的空军基地建立
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实验室可以通过对各种气候、天象条件的模拟,试验和检验环境
武器的战场效果及现行武器装备的战斗性能,训练特种部队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实施全天
候作战的能力。同时,实验室还研制了十余种用于现代战争战场的环境武器,有利地配合了
美军海外部队的作战行动;而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在这里通过进行复杂条件下的战场模拟训
练,可以在未来错综复杂、残酷激烈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占地面积近30平方公里,目前已成功地组建了8个大型气候工作
间。这些功能各异、设备先进的工作室可以对全球三十多种气候环境、气象条件进行研究和
模拟。如“雨实验室”每小时可下380毫米的暴雨,并能下雪和结冰;“风实验室”,从风
平浪静到刮起30米/秒的飓风,所用时间不到3分钟;“气温实验室”可以使室内温度从
80℃降至-4O℃;在“雷(电)实验室”里,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微风和煦,转眼之间就是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沙漠实验室”则装有140盏高能太阳灯,室内温度与非洲沙漠正午
时的酷热别无两样。最大的实验室要属“海洋实验室”,仅水面面积就达6平方公里,最深
处达15米,水温、海上风浪可以自行调节。由于“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具备优越的“自然”
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人工气象调节功能,这些年来,美国大约有55%的武器装备都曾经做过
它的“考生”,它也成为美军先进作战武器和特种作战部队迈向战场的第一位“考核官”。
开发环境武器是“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美国环境武器开发是60年代以后
的事情。他们主要是利用云和大气中微粒的不稳定性的特点,向云层、潮湿的空气中播撒有
关的化学物质或利用物理手段人为地改变气候、气象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不同状态的战场
环境来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如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催化剂,形成降雨、降雪,还可以在此
基础上,增加云团的对流,使云团中的冰粒在上下对流过程中不断增大,进而形成冰雹;通
过播撒气溶胶或燃烧红磷的方法,制造雾或人工造云、消云;通过物理方法在云体中两块云
体间或云体与大地之间,制造、诱发闪电或改变闪电的强度。此外,还可以利用大地本身的
不稳定性,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发大量的能量,产生人造海啸、雪崩,改变河道或航道、引
爆火山、改变高层大气物理结构等等。
由于“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的特殊环境,美军一直把这里当做特种部队训练的主要场所。特
种部队的队员通常是在系统地学习了战场生存的理论知识后才可以进入“气候实验室”训
练,一般4天为一个周期,每次训练大约需要2-3个周期。实验室为队员们提供了类似热
带雨林、非洲沙漠、冰雪极地、高原低氧、海上生存等各种特殊或常见的天候条件,并配置
了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各种动、植物,供队员进行适应性训练。训练中,队员往往有时不得
不面对长时间的“烈日”暴晒而得不到一滴水喝,转眼间却是倾盆大雨迎头而下,刚才还是
风调雨顺,突然间就变得电闪雷鸣;队员们置身于毒蛇猛兽经常出没的森林中,既要时时提
防它们的野性攻击,又要想方设法以此充饥果腹。在“海洋实验室”里,队员被捆绑四肢后
投入海水中,水慢慢地升上来,队员们要学会在海中自行解脱而不被淹死的技能,有时还被
要求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水中直到身体冻僵为止。更令队员们难以承受的是,在实验室里连
续数日不睡觉、不进食,当他们“弹尽粮绝”时,却又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而又必须
杀出重围获得生存。
气候实验室的“卓越表现”,让美军尝到了室小能量大、弥补野外生存训练经费不足的
甜头。为此,美军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仅1998年,该室就得到科研资金12
亿美元。“麦金莱气候实验室”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合并了种类接近的工作室,如风、
雨、雷(电)组合为“自然工作室”,增加了信息战条件下的“信息能量工作室”、“太空
工作室”等。可以预见,随着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气候实验室”也会有更大的
用武之地,成为美国战争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