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乐正悦欣)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
于英;黄桂平;贾超广;平丽浩;柳玉书
【摘 要】针对振动条件下雷达天线型面变形测量问题,设计了基于双目视觉动态摄
影测量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并对其中的相机同步技术、相机控制场
标定技术、圆形标志点中心定位技术、像点自动匹配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通过图
像采集卡实现了一种廉价的ns级双相机同步方式.用10参数模型对相机进行了标
定.采用了一种高反射率的圆形人工标志,通过Canny灰度质心的方法实现了圆形标
志点中心的定位.系统用两种方法实现了像点的自动匹配:第一种是基于待测物体近
似坐标的驱动点匹配方法.第二种则是运用核线约束、像点残差约束和相对关系约
束,完成像点自动匹配.进行了振动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物距为1.5 m和物体振
动频率小于50 Hz条件下,系统点位测量精度小于0.3 mm,平面度测量精度小于
0.1 mm.
【期刊名称】《计量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3
【总页数】4页(P204-207)
【关键词】计量学;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相机同步;相机标定;像点提取;像点匹配
【作 者】于英;黄桂平;贾超广;平丽浩;柳玉书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
南,郑州,450052;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
苏,南京,210013;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B92
1 引 言
由于双目立体视觉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速度,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使
用等优点,所以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但大部分研究都集
中在对静止物体的测量,而对振动条件下物体测量的研究较少。
某机载电子设备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会受到振动和冲击等动力学环境的作用[2-3],
机载雷达天线型面在振动条件下会产生几何变形,影响其工作效果。在地面对振动
条件下的雷达表面变形进行动态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经纬仪、全站仪等传统仪器由
于其作业自动化程度低,且采用逐点观测方法难以满足动态测量的要求。摄影测量
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高速、高精度、高性价比的测量技术将能够满足需求。本文
设计了基于双相机的动态摄影测量系统(以下简称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来测量雷
达天线振动状态下的变形量。
2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的设计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系统硬件包括两台高分辨率相机、
图象采集卡、与相机相配套的高稳定度脚架和支架、外接电源、频闪控制器、数据
线、频闪输出线以及电脑。系统软件部分包括图像采集模块、相机标定模块、像点
提取模块、像点匹配模块、前方交会及变形分析模块。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工作时,首先采用相机同步技术在几十万分之一秒的曝光时
间采集两张像片,然后通过匹配找到同名像点,最后前方交会得到特征点的三维坐
标并计算出平面天线的变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由于系统中双相机
间的位置关系在物理上已固定,所以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在控制场中对系统中的
双相机标定一次即可。
图1 系统工作流程
3 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在研制过程中,主要实现了相机同步、相机控制场标定、圆
形标志点中心定位、像点自动匹配等关键技术。
3.1 相机同步技术[4]
在动态测量中,物体一般会以很高的频率振动,若相机的同步精度答不到要求会导
致整个测量工作的失败。本系统中采用了一种基于图像采集卡的相机同步技术,该
方法的同步精度为ns级。
对模拟接口来说,主要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PLL(Phase Lock Loop )锁相环模
式,相机向采集卡提供Pixel Clock信号,此时钟信号来自于相机输出的Video信
号,HS(水平同步)和VS(垂直同步)信号。还有一种就是XTAL模式(采集卡内同步),
在这种模式下,采集卡给相机提供Pixel Clock信号以及HD/VD信号,同步信号
仍可用相机输出的HS/VS。
在本系统中,因为是双相机精确同步,系统采用XTAL模式,并且同步源信号与相
机的Pixel Clock信号和HD/VD信号都由采集卡的时钟源(Clock Generator)来产
生,从而保证双相机的同步精度,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相机同步示意图
采集图像前,先把采集卡设置为外触发模式,从而使得图像采集与外部事件同步。
当外部事件要求触发采集图像时,图像采集软件向采集卡发出软触发(Software
Trigger)命令。然后,外部软触发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产生一个有效的触发信号,
并通知时钟源,时钟源在收到软触发命令后,将向两台相机同时发出HD/VD同步
驱动信号。同时,PLL锁相环也接收到时钟源产生的水平同步信号,并输出像素时
钟供A/D模数转换器对相机的模拟视频输入进行数字化。其同步时钟频率最高可
设置至40 MHz,同步误差小于1 ns。
3.2 相机控制场标定技术
相机参数分内、外参数两种。内参数包括相机焦距、主点位置及畸变参数;外参数
又称为摄站参数,包括相机位置和姿态。本系统中的畸变模型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
的10参数:焦距f、主点位置u0、v0、径向畸变K1、K2、K3、偏心畸变P1、
P2、像平面畸变b1、b2畸变模型。
(1)
公式(1)为共线条件方程,其中:
Δu=(u-u0)(k1r2+k2r4+k3r6)+p1[r2+
2(u-u0)2]+2p2(u-u0)(v-v0)+
b1(u-u0)+b2(v-v0)
(2)
Δv=(v-v0)(k1r2+k2r4+k3r6)+p2[r2+
2(v-v0)2]+2p1(u-u0)(v-v0)
(3)
(4)
ai1、ai2、ai3、bi1、bi2、bi3、ci1、ci2、ci3为旋转矩阵元素,X、Y、Z为控制
点坐标,ui、vi为像点坐标。对共线条件方程求偏导,构建误差方程。最小二乘平
差迭带求出相机的内外参数。
3.3 圆形标志点中心定位技术[5]
系统中采用的是一种平面圆形的回光反射标志,该标志采用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
在采集的图像中,标志点与背景相比有很高的灰度值,这有利于标志点中心的精确
定位。
圆形标志点定位过程第一步是获取标志点的边缘。系统中是采用Canny算子实现
的,因为Canny算子具有抗噪声能力强、边缘定位准确、获取的边缘为单像素宽
的优点。
圆形标志点定位过程第二步是采用标志识别算法、边界跟踪对椭圆边界进行提取。
需要注意的是伪标志点边缘的剔除,本系统是通过圆形度、纵横比、边缘周长和边
缘围成图形面积来剔除伪标志点边缘的。
圆形标志点定位过程第三步是应用灰度加权质心法计算标志点椭圆图像中心坐标。
灰度图像I(i,j)中目标S的灰度质心(x0,y0)为:
(5)
其中W(i,j)为权值,取I(i,j)=W(i,j),此外还可以将式(5)中的灰度权值取平方,形
成灰度平方加权质心法。灰度平方加权质心法使得目标灰度分布的权重得以进一步
的突出,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得到比灰度质心法更理想的定位精度。用Nikon
D2H相机对贴有36个回光反射标志的控制板拍摄了图像。分别用灰度质心法、
灰度平方加权质心法和V-STARS系统(标志中心的定位精度达到0.02 pixel)[6]对
该图像进行了处理。
比较结果表明灰度平方质心法的定位精度为0.019 pixel,灰度质心法0.038 pixel。
实验中采用了灰度平方质心法。
3.4 像点自动匹配技术
图像特征点匹配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和摄影测量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匹配的精
度及自动化程度会对后续的操作带来直接的影响。鉴于图像特征点匹配特别是两张
像片匹配的难度和复杂度[7],本文提出了驱动点匹配和无驱动点匹配两种匹配方
法。
驱动[8]是指待测目标点的近似坐标,因待测目标在动态测量过程中变形不大,所
以静止状态下测量的点坐标可以作为后续测量计算的初始值。在本文的振动测量中,
单相机驱动提供了标志点的物方坐标近似值并且双相机的畸变模型和相对位置关系
均已知道,这样就可以由共线方程式(1)解算标志点的近似像点坐标。计算出的近
视像点与图像处理提取出来的像点逐个求像平面上两点间距离,若距离最小值小于
设定的阈值(15 pixel),则认为距离最小值点就为该物方点对应的像点,此时将该
像点的名字设置为对应的物方点的名字。每个物方点循环上述过程,从而为每张像
片进行匹配。最后对两张像片进行像点名称匹配。
无驱动点匹配方法考虑了3个约束条件:第一,核线约束;第二,像点残差约束;
第三,以编码点为参考的相对关系约束。图3为无驱动点匹配实现流程。首先利
用核线约束按照设定的距离阈值(20 pixel)从右像片上找到左像片上的某一点的一
组潜在匹配点。然后,用潜在匹配点组中的每一点与左相片的对应像点进行前方交
会。再由共线方程求出各对所谓的同名像点的残差,若大于像点残差阈值(1 pixel),
则说明该同名像点为虚假的同名像点。最后,利用外方方位元素对像点坐标进行倾
斜纠正,考察潜在匹配点组中的点与编码点的相对关系(40 pixel),再一次去除虚
假的匹配点。经过上面的3步后,若潜在匹配点组中只剩下一个点,则匹配成功。
否则,匹配失败。
图3 无驱动点匹配流程
驱动点匹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点名统一(有利于变形的分析)且不会出现误匹配,
缺点是必须有驱动。无驱动点匹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驱动文件和误匹配率低,缺点
是速度慢且点名不统一。本系统对第一组像片对采用无驱动点匹配方法,在得到驱
动后对后续的像片对采用驱动点匹配方法,实现了快速、准确、自动的像点匹配。
4 实验结果
试验中所用双相机为加拿大Point Grey公司的fl2g-50S5m-C相机,该相机分辨
率为5M pixel、像元尺寸为3.45 μm。双相机系统的基线长为550 mm。待测对
象为振动模拟雷达天线,其平面上粘贴14个标志,并粘贴有4个突出的标志点,
两个斜面上各粘贴3个标志,另外有6个编码标志。试验中相机与钢板距离为1.5
m。首先用尼康D2H相机在不同位置对模拟雷达天线拍摄了10余张像片,用美
国GSI公司V-STARS系统对这些像片进行解算,解算结果近似为真值(V-STARS
系统静止状态下的测量精度为0.02 mm) [6]。然后,用双相机分别在钢板静止、
10 Hz振动、20 Hz振动、50 Hz振动状态下各拍摄一组像片。
以V-STARS单相机测量结果为基准,公共点转换精度系统点位测量精度列于表1。
可以看出,点位测量精度优于0.3 mm。
表1 公共点转换精度静止10Hz20Hz50Hz均方根/mm0 1960 2000 2280 216
表2给出平面度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本系统测量的平面度与V-STARS系统测的
平面度的差值小于0.1 mm。
表2 平面度测量结果静止10Hz20Hz50Hz均方根/mm0 8240 8130 8480 826V-
STARS系统0 785差值/mm0 0390 0280 0630 041
5 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在地面对振动条件下的雷达
表面变形进行动态检测这一目的,并且在系统研制中解决了相机同步、相机控制场
标定、圆形标志点中心定位和像点自动匹配等技术问题。另外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
统的研制可以为类似的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起到借鉴的作用,也可以为真正的
实时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起到铺垫的作用。系统的不足之处:第一,双目动态
摄影测量系统目前只是实时采集像片,而没有达到实时处理数据的目的。第二,系
统的测量精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应该主要从提高相机标定精度和提高标志点中心提
取精度入手。
[参考文献]
[1]王建化.CCD双目立体视觉测量系统的理论研究[J].电光与控制, 2007,
14(4):63-65.
[2]刘继承,周传荣.某机载雷达天线振动实验夹具设计[J],振动测试与诊断,
2003,23(3):210-212.
[3]李勤.雷达结构振动测试方法的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 2001,90(2):48-50.
[4]贾超广,黄桂平.高速立体摄影测量系统中双相机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J].测绘科
学技术学报, 2009,26(4):45-47.
[5]范生宏.工业数字摄影测量中人工标志的研究与应用[D].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2006.
[6]黄桂平.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 2005.
[7]安雪娥, 等.双目立体测量系统中的匹配实现[J].激光杂志.2007,28(6):86-89.
[8]卢成静.卫星天线热真空变形测量中工业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D].解放
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
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乐正悦欣)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
于英;黄桂平;贾超广;平丽浩;柳玉书
【摘 要】针对振动条件下雷达天线型面变形测量问题,设计了基于双目视觉动态摄
影测量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并对其中的相机同步技术、相机控制场
标定技术、圆形标志点中心定位技术、像点自动匹配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通过图
像采集卡实现了一种廉价的ns级双相机同步方式.用10参数模型对相机进行了标
定.采用了一种高反射率的圆形人工标志,通过Canny灰度质心的方法实现了圆形标
志点中心的定位.系统用两种方法实现了像点的自动匹配:第一种是基于待测物体近
似坐标的驱动点匹配方法.第二种则是运用核线约束、像点残差约束和相对关系约
束,完成像点自动匹配.进行了振动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物距为1.5 m和物体振
动频率小于50 Hz条件下,系统点位测量精度小于0.3 mm,平面度测量精度小于
0.1 mm.
【期刊名称】《计量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3
【总页数】4页(P204-207)
【关键词】计量学;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相机同步;相机标定;像点提取;像点匹配
【作 者】于英;黄桂平;贾超广;平丽浩;柳玉书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
南,郑州,450052;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
苏,南京,210013;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B92
1 引 言
由于双目立体视觉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速度,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使
用等优点,所以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但大部分研究都集
中在对静止物体的测量,而对振动条件下物体测量的研究较少。
某机载电子设备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会受到振动和冲击等动力学环境的作用[2-3],
机载雷达天线型面在振动条件下会产生几何变形,影响其工作效果。在地面对振动
条件下的雷达表面变形进行动态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经纬仪、全站仪等传统仪器由
于其作业自动化程度低,且采用逐点观测方法难以满足动态测量的要求。摄影测量
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高速、高精度、高性价比的测量技术将能够满足需求。本文
设计了基于双相机的动态摄影测量系统(以下简称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来测量雷
达天线振动状态下的变形量。
2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的设计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系统硬件包括两台高分辨率相机、
图象采集卡、与相机相配套的高稳定度脚架和支架、外接电源、频闪控制器、数据
线、频闪输出线以及电脑。系统软件部分包括图像采集模块、相机标定模块、像点
提取模块、像点匹配模块、前方交会及变形分析模块。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工作时,首先采用相机同步技术在几十万分之一秒的曝光时
间采集两张像片,然后通过匹配找到同名像点,最后前方交会得到特征点的三维坐
标并计算出平面天线的变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由于系统中双相机
间的位置关系在物理上已固定,所以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在控制场中对系统中的
双相机标定一次即可。
图1 系统工作流程
3 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在研制过程中,主要实现了相机同步、相机控制场标定、圆
形标志点中心定位、像点自动匹配等关键技术。
3.1 相机同步技术[4]
在动态测量中,物体一般会以很高的频率振动,若相机的同步精度答不到要求会导
致整个测量工作的失败。本系统中采用了一种基于图像采集卡的相机同步技术,该
方法的同步精度为ns级。
对模拟接口来说,主要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PLL(Phase Lock Loop )锁相环模
式,相机向采集卡提供Pixel Clock信号,此时钟信号来自于相机输出的Video信
号,HS(水平同步)和VS(垂直同步)信号。还有一种就是XTAL模式(采集卡内同步),
在这种模式下,采集卡给相机提供Pixel Clock信号以及HD/VD信号,同步信号
仍可用相机输出的HS/VS。
在本系统中,因为是双相机精确同步,系统采用XTAL模式,并且同步源信号与相
机的Pixel Clock信号和HD/VD信号都由采集卡的时钟源(Clock Generator)来产
生,从而保证双相机的同步精度,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相机同步示意图
采集图像前,先把采集卡设置为外触发模式,从而使得图像采集与外部事件同步。
当外部事件要求触发采集图像时,图像采集软件向采集卡发出软触发(Software
Trigger)命令。然后,外部软触发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产生一个有效的触发信号,
并通知时钟源,时钟源在收到软触发命令后,将向两台相机同时发出HD/VD同步
驱动信号。同时,PLL锁相环也接收到时钟源产生的水平同步信号,并输出像素时
钟供A/D模数转换器对相机的模拟视频输入进行数字化。其同步时钟频率最高可
设置至40 MHz,同步误差小于1 ns。
3.2 相机控制场标定技术
相机参数分内、外参数两种。内参数包括相机焦距、主点位置及畸变参数;外参数
又称为摄站参数,包括相机位置和姿态。本系统中的畸变模型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
的10参数:焦距f、主点位置u0、v0、径向畸变K1、K2、K3、偏心畸变P1、
P2、像平面畸变b1、b2畸变模型。
(1)
公式(1)为共线条件方程,其中:
Δu=(u-u0)(k1r2+k2r4+k3r6)+p1[r2+
2(u-u0)2]+2p2(u-u0)(v-v0)+
b1(u-u0)+b2(v-v0)
(2)
Δv=(v-v0)(k1r2+k2r4+k3r6)+p2[r2+
2(v-v0)2]+2p1(u-u0)(v-v0)
(3)
(4)
ai1、ai2、ai3、bi1、bi2、bi3、ci1、ci2、ci3为旋转矩阵元素,X、Y、Z为控制
点坐标,ui、vi为像点坐标。对共线条件方程求偏导,构建误差方程。最小二乘平
差迭带求出相机的内外参数。
3.3 圆形标志点中心定位技术[5]
系统中采用的是一种平面圆形的回光反射标志,该标志采用高反射率的材料制成。
在采集的图像中,标志点与背景相比有很高的灰度值,这有利于标志点中心的精确
定位。
圆形标志点定位过程第一步是获取标志点的边缘。系统中是采用Canny算子实现
的,因为Canny算子具有抗噪声能力强、边缘定位准确、获取的边缘为单像素宽
的优点。
圆形标志点定位过程第二步是采用标志识别算法、边界跟踪对椭圆边界进行提取。
需要注意的是伪标志点边缘的剔除,本系统是通过圆形度、纵横比、边缘周长和边
缘围成图形面积来剔除伪标志点边缘的。
圆形标志点定位过程第三步是应用灰度加权质心法计算标志点椭圆图像中心坐标。
灰度图像I(i,j)中目标S的灰度质心(x0,y0)为:
(5)
其中W(i,j)为权值,取I(i,j)=W(i,j),此外还可以将式(5)中的灰度权值取平方,形
成灰度平方加权质心法。灰度平方加权质心法使得目标灰度分布的权重得以进一步
的突出,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得到比灰度质心法更理想的定位精度。用Nikon
D2H相机对贴有36个回光反射标志的控制板拍摄了图像。分别用灰度质心法、
灰度平方加权质心法和V-STARS系统(标志中心的定位精度达到0.02 pixel)[6]对
该图像进行了处理。
比较结果表明灰度平方质心法的定位精度为0.019 pixel,灰度质心法0.038 pixel。
实验中采用了灰度平方质心法。
3.4 像点自动匹配技术
图像特征点匹配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和摄影测量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匹配的精
度及自动化程度会对后续的操作带来直接的影响。鉴于图像特征点匹配特别是两张
像片匹配的难度和复杂度[7],本文提出了驱动点匹配和无驱动点匹配两种匹配方
法。
驱动[8]是指待测目标点的近似坐标,因待测目标在动态测量过程中变形不大,所
以静止状态下测量的点坐标可以作为后续测量计算的初始值。在本文的振动测量中,
单相机驱动提供了标志点的物方坐标近似值并且双相机的畸变模型和相对位置关系
均已知道,这样就可以由共线方程式(1)解算标志点的近似像点坐标。计算出的近
视像点与图像处理提取出来的像点逐个求像平面上两点间距离,若距离最小值小于
设定的阈值(15 pixel),则认为距离最小值点就为该物方点对应的像点,此时将该
像点的名字设置为对应的物方点的名字。每个物方点循环上述过程,从而为每张像
片进行匹配。最后对两张像片进行像点名称匹配。
无驱动点匹配方法考虑了3个约束条件:第一,核线约束;第二,像点残差约束;
第三,以编码点为参考的相对关系约束。图3为无驱动点匹配实现流程。首先利
用核线约束按照设定的距离阈值(20 pixel)从右像片上找到左像片上的某一点的一
组潜在匹配点。然后,用潜在匹配点组中的每一点与左相片的对应像点进行前方交
会。再由共线方程求出各对所谓的同名像点的残差,若大于像点残差阈值(1 pixel),
则说明该同名像点为虚假的同名像点。最后,利用外方方位元素对像点坐标进行倾
斜纠正,考察潜在匹配点组中的点与编码点的相对关系(40 pixel),再一次去除虚
假的匹配点。经过上面的3步后,若潜在匹配点组中只剩下一个点,则匹配成功。
否则,匹配失败。
图3 无驱动点匹配流程
驱动点匹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点名统一(有利于变形的分析)且不会出现误匹配,
缺点是必须有驱动。无驱动点匹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驱动文件和误匹配率低,缺点
是速度慢且点名不统一。本系统对第一组像片对采用无驱动点匹配方法,在得到驱
动后对后续的像片对采用驱动点匹配方法,实现了快速、准确、自动的像点匹配。
4 实验结果
试验中所用双相机为加拿大Point Grey公司的fl2g-50S5m-C相机,该相机分辨
率为5M pixel、像元尺寸为3.45 μm。双相机系统的基线长为550 mm。待测对
象为振动模拟雷达天线,其平面上粘贴14个标志,并粘贴有4个突出的标志点,
两个斜面上各粘贴3个标志,另外有6个编码标志。试验中相机与钢板距离为1.5
m。首先用尼康D2H相机在不同位置对模拟雷达天线拍摄了10余张像片,用美
国GSI公司V-STARS系统对这些像片进行解算,解算结果近似为真值(V-STARS
系统静止状态下的测量精度为0.02 mm) [6]。然后,用双相机分别在钢板静止、
10 Hz振动、20 Hz振动、50 Hz振动状态下各拍摄一组像片。
以V-STARS单相机测量结果为基准,公共点转换精度系统点位测量精度列于表1。
可以看出,点位测量精度优于0.3 mm。
表1 公共点转换精度静止10Hz20Hz50Hz均方根/mm0 1960 2000 2280 216
表2给出平面度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本系统测量的平面度与V-STARS系统测的
平面度的差值小于0.1 mm。
表2 平面度测量结果静止10Hz20Hz50Hz均方根/mm0 8240 8130 8480 826V-
STARS系统0 785差值/mm0 0390 0280 0630 041
5 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在地面对振动条件下的雷达
表面变形进行动态检测这一目的,并且在系统研制中解决了相机同步、相机控制场
标定、圆形标志点中心定位和像点自动匹配等技术问题。另外双目动态摄影测量系
统的研制可以为类似的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起到借鉴的作用,也可以为真正的
实时动态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起到铺垫的作用。系统的不足之处:第一,双目动态
摄影测量系统目前只是实时采集像片,而没有达到实时处理数据的目的。第二,系
统的测量精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应该主要从提高相机标定精度和提高标志点中心提
取精度入手。
[参考文献]
[1]王建化.CCD双目立体视觉测量系统的理论研究[J].电光与控制, 2007,
14(4):63-65.
[2]刘继承,周传荣.某机载雷达天线振动实验夹具设计[J],振动测试与诊断,
2003,23(3):210-212.
[3]李勤.雷达结构振动测试方法的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 2001,90(2):48-50.
[4]贾超广,黄桂平.高速立体摄影测量系统中双相机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J].测绘科
学技术学报, 2009,26(4):45-47.
[5]范生宏.工业数字摄影测量中人工标志的研究与应用[D].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2006.
[6]黄桂平.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 2005.
[7]安雪娥, 等.双目立体测量系统中的匹配实现[J].激光杂志.2007,28(6):86-89.
[8]卢成静.卫星天线热真空变形测量中工业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D].解放
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