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但文心)
楚门的世界影评(5篇)
楚门的世界影评(5篇)
楚门的世界影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消遣文化;镜像人生;主题意蕴
课题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课题“海南村落节庆文
化的进展和重构”(项目编号:HNSK(Z)12-64)。
一座巨大的摄影棚、5 000台摄像机、一群佚名的演员,被预设了的生
命程式,以及很多看客,这就是《楚门的世界》。正如影片开头《楚门秀》
电视节目导演克里斯多夫所言:“我们看戏,看厌了虚伪的表情,看厌了
花巧的绝技,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楚门本人却半点不假”,“这
是人生的真实记录”。影片中的男仆人公楚门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每天
24小时全天候暴露在摄影机下,成为很多观众所注目的消遣对象,直至而
立之年,仍丝毫不知。楚门的“真人表演”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
与巨额利润。若就经济角度来看,无疑这档电视节目的策划是极其胜利的。
但对于那些迷失在电视媒体刻意建构的“真实的谎言”中的芸芸众生以
及丢失隐私权和主宰自我命运权力的楚门来说,却布满了悲剧性意味。影
片的风格看似荒诞、夸张,布满幽默,但向观众揭示出的却是真实、严厉
且有些沉重的生活真相。表面狂欢的消遣文化与本质孤寂的镜像人生之间
构成了一对巨大冲突,形成了剧烈的艺术反差。这是导演彼得·威尔这部
超现实影片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重要缘由所在。本文从这两方面动身,
探讨了电影《楚门的世界》的主题意蕴。
表象:消遣文化下的狂欢
在现代社会,大众对消遣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大众媒介迎合了这一需
要,为社会每一个个体带来“文化消遣化”时代,将整个世界装饰成一个
漫无边界的、狂欢无度的舞台。影片伊始,不明就里的观众会很简单发觉
很多镜头着实奇怪。楚门第一次消失在屏幕上,对着镜子的那段自言自语,
镜头从镜子另一侧的黑暗中进行拍摄,仿佛镜子是透亮 的一般。
楚门在车里、来到报刊亭、过公路等,屏幕四周光线是黯淡的,摄像头如
同一双通过锁眼进行窥视的眼睛,而楚门却正是它的目标。这种方式带给
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正如影片中的该档节目导演所说,人们久经炫
目的视觉盛宴后,消失了一度的审美疲惫,而楚门以其真实、质朴的生活
气息,有效地填补了即将消失的消遣文化乏力,缓解了大众消遣欲望颓靡
的征兆,使人们的留意力能够再度集中在消遣文化所供应的光影世界中。
这场秀既布满了日常生活的瞬间性、不确定性和不行重复性,也满意了
人们偷窥的心理欲望。同时具有剧烈的嬉戏性,它以各种手段和卖点充分
调动观众参加这场传播嬉戏。当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都特别重视接受者
的反应,并力图为自己制造出这样一种形象,即与接受者相互沟通参加的
传播者形象。《楚门的世界》能够获得众多观众的青睐与观众的深度介入
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正如“楚门秀”的节目广告所言,“17亿人亲眼目睹
他的诞生,220个国家收看他学走路,举世静观他初吻”。在长达几十年
的现场直播中,很多观众看着或与楚门一起成长,他们已经对其产生了难
以名状的依靠。当楚门失踪,节目突然中断后,面对停滞不动的画面,观
众立即产生了担心与骚动。楚门对于这些观众来说,就像他们身边的亲人、
伴侣、邻居,早已成为其日常生活、对往昔生命的回忆里所不行或缺的一
部分。这种情感生成得如此自然,就连该节目的导演克里斯多夫也概莫能
外。克里斯多夫极力地扮演着“上帝”的角色,甚至自以为是地爱护着楚
门,让他远离外面更为虚伪纷扰的世界。[1]他制造了楚门的世界,并亲
眼目睹楚门这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他的苦恼与欢快、悲伤与喜悦、盼望与
绝望。当夜晚降落,直播间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散去,一切变得宁静恬淡。
那巨大的直播间屏幕上是楚门熟睡着的面部特写。此时,克利斯朵夫疲乏
的背影消失在屏幕前,他走过去轻轻摩挲着屏幕中楚门的脸,就犹如摩挲
着自己的孩子一般。
此外,观众对“楚门秀”的介入不仅局限在精神层面上,甚至可以有机
会亲自走进楚门的世界。那突然消失在箱子里的人,高叫着我最终上了
“楚门秀”;那身背降落伞,从天而降的狂热观众;他“死去”了22年
的“父亲”重回桃源岛而造成的混乱,以及一般人有机会成为“楚门秀”
中的群众演员,都表明白这一电视节目为观众的介入供应了多种可能性,
并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介入欲望。
可见,消遣文化每天都以其特有的友善表情、亲和力与梦幻般的魅力俘
获着大众,使其沉醉于“媒介现实”当中。《楚门的世界》正是消遣文化
狂欢的一个典型表征。但事实上,消遣文化满意观众的欲望,更多只是一
种形式上、概念上的,其背后是受“物的规律”所操纵、掌握的。由于消
遣工业的效果就是把人的意识物化成人格化的机器。它在表层上用欢乐的
装饰、各种引人入胜的花样供应给消费者。在这种消遣文化覆盖下,共性
无处安家,所谓的自由也永久是选择同样货色的自由。[2]在“楚门秀”
中,无孔不入的广告正是这种“物的规律”的集中体现。每天早晨,一对
老孪生兄弟都会守在楚门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将他推向身后那幅巨大的广
告画,画面内容时常会有变化。伴侣马龙常常提着同一个牌子的啤酒,并
刻意将品牌标识对准摄像头。楚门的妻子甚至在与其谈论严厉 话题时,
突然拿起一罐莫可可,神采飞扬地念起了广告词,令人倍感荒唐与可笑。
可见,这个生活气息浓郁的、质朴的节目形式只是一个假象,一场刻意的
哄骗。它并未满意人们的需求,而是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它也从
未真正抚慰人们的情感,而是在无度榨取着他们。
本质:孤独的镜像人生
在这个“泛消遣化”的时代,大众每天都在享受着欢闹火爆的消遣盛宴,
一切都向消遣看齐。在大众消遣狂欢的同时,商家则把眼光聚焦于上座率、
点击率、收视率等能带来直接利益的指标。向观众供应消遣而攫取利益,
“楚门秀”节目应运而生。身在剧中却不知内情的楚门成了完全本色出镜
的角色,他是大众消遣的消费品,也是这个消遣节目的牺牲品,他的整个
人生毫无隐私地暴露在亿万观众面前。楚门的生活,是处于几千个摄像头
观看下的镜像人生。而对于观者,楚门无疑是生活中的自己的镜像,观看
楚门的生活使观众达成了既可超乎其外又可沉入其中的境界。
楚门是孤独的,他没有真正的亲人和伴侣,身边的一切都是被预设支配
好的。他的镜像人生首先是从被“看”开头的。依照电影理论家劳拉·马
尔维的观点,电影中包含着三种“看”:摄影机的看、观众的看与电影中
角色的看。[3]《楚门的世界》在影片中还加入了肥皂剧观众对楚门的看,
从而使电影观众看到的楚门更加真实。楚门从诞生开头,就成为“楚门秀”
这个节目的明星,17亿人见证他的诞生,220个国家收看他学习走路,举
世静观他的初吻,他的成长过程完全由隐秘的摄影网络记录下来。他生活
的小镇桃源岛是一个规模空前浩大的片场,甚至从外太空就能看到。楚门
在桃源岛的生活被24小时不间断地全球直播,因楚门自身的真实性,使
这个节目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在大众的生活中,无论是看戏还是观影,
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那就是演员在演戏,即使演技多么逼真、娴熟到
近乎完善也无法感受到真实。而真实是最有力气的,楚门的毫不知情使他
演绎出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这使观众感到震撼,收看“楚门秀”成了他
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甚至会千方百计把自己错过的部分通过录影
带补回来。观看这个节目使观众犹如注视镜中的自我,从而体验从自我之
外的角度端详自我的魅力。
参与“楚门秀”节目的演员,他们的生活也是被节目分裂的镜像人生。
影片中,楚门的妻子美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的生活不分公私,“楚门
秀”就是她生活的全部。但实际上,只有楚门受到24小时监控,她有许
多时间生活在镜头外。她会在这些时间里做自己的事,她会听从导演对剧
情的支配,她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有自己的私生活,她的生活并不是像她
说的不分公私。她的公共时间则是与楚门共同度过,在这段时间里,她会
供应给楚门家庭的暖和,安抚楚门蠢蠢欲动的心,甚至在楚门试图带着她
一起逃出桃源岛的过程中关心剧组阻挡楚门的逃离。这一切,只是她的工
作,包括她对楚门的微笑,与楚门亲热,表情的瞬间变化等都是她的工作
而已。影片中楚门的父亲却克,被支配在楚门幼年时期溺亡,其目的是令
楚门对水产生恐惊,从而阻挡楚门对桃源岛的探究,楚门就可以始终呆在
这个巨大的摄影棚里始终出演男一号。而出演楚门父亲的演员明显对自己
的结局非常不满,他耿耿于怀了22年,最终找到机会潜回了桃源岛,在
街上与已经30岁的楚门相见。这种意外在“楚门秀”节目中已经不是第
一次消失,导演克里斯多夫奇妙利用楚门父亲的再次消失,支配了他们的
再次重逢,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演员剧里剧外的镜像人生,使他们的自
我产生分裂,由此消失了美露面对楚门的失控和却克潜回片场窥视楚门。
影片中,观众也是孤独的。他们去观看一个生疏人的生活,沉醉在他人
的喜怒哀乐中,唯独忘却了自己。影片中刻意加入的“楚门秀”肥皂剧观
众,无疑使对楚门的“看”增加了一个层次,也使电影观众有机会看到自
己作为肥皂剧观众的镜像。泡在浴缸里的大约五六十岁的男性,他的头顶
上毛发已经稀疏,观看直播始终到楚门入睡,他也在浴缸里睡着了。窝在
沙发里的一对老太太,穿着宽松的家居服,怀抱印有楚门头像的抱枕津津
有味看着直播。酒吧里的顾客,聚集在吧台后观赏“楚门秀”以打发休闲
时间。酒吧的吧员更是在工作时间偷闲关注情节的进展,并且向同事询问
着自己没看到的部分。在楚门兴奋的时候,观众也同他一起欢乐;楚门愁
闷的时候,观众也不快乐;楚门在暴风雨中驾驶帆船出海,观众为楚门捏
着一把汗;风浪中被掀翻入水的楚门重新抓住船舷,观众则拍手叫好;楚
门在桃园岛的出口处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观众都屏息凝气;在楚门英勇选
择离开后,感动的观众鼓掌、欢呼、拥抱在一起。
当影片观众注视那些肥皂剧观众时,他们无疑是在注视自己的镜像。每
一个电影观众都会想起自身观看肥皂剧的经受,那场景与观看“楚门秀”
的观众没什么差别。而对自己镜像的注视也促使影片观众进行反思,若是
没有那群狂热的肥皂剧观众,“楚门秀”节目会诞生吗?这个节目的收入
能赶上一个小国的国民总收入,莫非不是来自肥皂剧观众的贡献吗?观众
从镜像中看到了自己不自觉的状况下成为导演的帮凶,成为囚禁楚门的力
气,从而使这部影片具有深刻的反思力气。
[
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但文心)
楚门的世界影评(5篇)
楚门的世界影评(5篇)
楚门的世界影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消遣文化;镜像人生;主题意蕴
课题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课题“海南村落节庆文
化的进展和重构”(项目编号:HNSK(Z)12-64)。
一座巨大的摄影棚、5 000台摄像机、一群佚名的演员,被预设了的生
命程式,以及很多看客,这就是《楚门的世界》。正如影片开头《楚门秀》
电视节目导演克里斯多夫所言:“我们看戏,看厌了虚伪的表情,看厌了
花巧的绝技,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楚门本人却半点不假”,“这
是人生的真实记录”。影片中的男仆人公楚门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每天
24小时全天候暴露在摄影机下,成为很多观众所注目的消遣对象,直至而
立之年,仍丝毫不知。楚门的“真人表演”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
与巨额利润。若就经济角度来看,无疑这档电视节目的策划是极其胜利的。
但对于那些迷失在电视媒体刻意建构的“真实的谎言”中的芸芸众生以
及丢失隐私权和主宰自我命运权力的楚门来说,却布满了悲剧性意味。影
片的风格看似荒诞、夸张,布满幽默,但向观众揭示出的却是真实、严厉
且有些沉重的生活真相。表面狂欢的消遣文化与本质孤寂的镜像人生之间
构成了一对巨大冲突,形成了剧烈的艺术反差。这是导演彼得·威尔这部
超现实影片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重要缘由所在。本文从这两方面动身,
探讨了电影《楚门的世界》的主题意蕴。
表象:消遣文化下的狂欢
在现代社会,大众对消遣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大众媒介迎合了这一需
要,为社会每一个个体带来“文化消遣化”时代,将整个世界装饰成一个
漫无边界的、狂欢无度的舞台。影片伊始,不明就里的观众会很简单发觉
很多镜头着实奇怪。楚门第一次消失在屏幕上,对着镜子的那段自言自语,
镜头从镜子另一侧的黑暗中进行拍摄,仿佛镜子是透亮 的一般。
楚门在车里、来到报刊亭、过公路等,屏幕四周光线是黯淡的,摄像头如
同一双通过锁眼进行窥视的眼睛,而楚门却正是它的目标。这种方式带给
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正如影片中的该档节目导演所说,人们久经炫
目的视觉盛宴后,消失了一度的审美疲惫,而楚门以其真实、质朴的生活
气息,有效地填补了即将消失的消遣文化乏力,缓解了大众消遣欲望颓靡
的征兆,使人们的留意力能够再度集中在消遣文化所供应的光影世界中。
这场秀既布满了日常生活的瞬间性、不确定性和不行重复性,也满意了
人们偷窥的心理欲望。同时具有剧烈的嬉戏性,它以各种手段和卖点充分
调动观众参加这场传播嬉戏。当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都特别重视接受者
的反应,并力图为自己制造出这样一种形象,即与接受者相互沟通参加的
传播者形象。《楚门的世界》能够获得众多观众的青睐与观众的深度介入
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正如“楚门秀”的节目广告所言,“17亿人亲眼目睹
他的诞生,220个国家收看他学走路,举世静观他初吻”。在长达几十年
的现场直播中,很多观众看着或与楚门一起成长,他们已经对其产生了难
以名状的依靠。当楚门失踪,节目突然中断后,面对停滞不动的画面,观
众立即产生了担心与骚动。楚门对于这些观众来说,就像他们身边的亲人、
伴侣、邻居,早已成为其日常生活、对往昔生命的回忆里所不行或缺的一
部分。这种情感生成得如此自然,就连该节目的导演克里斯多夫也概莫能
外。克里斯多夫极力地扮演着“上帝”的角色,甚至自以为是地爱护着楚
门,让他远离外面更为虚伪纷扰的世界。[1]他制造了楚门的世界,并亲
眼目睹楚门这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他的苦恼与欢快、悲伤与喜悦、盼望与
绝望。当夜晚降落,直播间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散去,一切变得宁静恬淡。
那巨大的直播间屏幕上是楚门熟睡着的面部特写。此时,克利斯朵夫疲乏
的背影消失在屏幕前,他走过去轻轻摩挲着屏幕中楚门的脸,就犹如摩挲
着自己的孩子一般。
此外,观众对“楚门秀”的介入不仅局限在精神层面上,甚至可以有机
会亲自走进楚门的世界。那突然消失在箱子里的人,高叫着我最终上了
“楚门秀”;那身背降落伞,从天而降的狂热观众;他“死去”了22年
的“父亲”重回桃源岛而造成的混乱,以及一般人有机会成为“楚门秀”
中的群众演员,都表明白这一电视节目为观众的介入供应了多种可能性,
并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介入欲望。
可见,消遣文化每天都以其特有的友善表情、亲和力与梦幻般的魅力俘
获着大众,使其沉醉于“媒介现实”当中。《楚门的世界》正是消遣文化
狂欢的一个典型表征。但事实上,消遣文化满意观众的欲望,更多只是一
种形式上、概念上的,其背后是受“物的规律”所操纵、掌握的。由于消
遣工业的效果就是把人的意识物化成人格化的机器。它在表层上用欢乐的
装饰、各种引人入胜的花样供应给消费者。在这种消遣文化覆盖下,共性
无处安家,所谓的自由也永久是选择同样货色的自由。[2]在“楚门秀”
中,无孔不入的广告正是这种“物的规律”的集中体现。每天早晨,一对
老孪生兄弟都会守在楚门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将他推向身后那幅巨大的广
告画,画面内容时常会有变化。伴侣马龙常常提着同一个牌子的啤酒,并
刻意将品牌标识对准摄像头。楚门的妻子甚至在与其谈论严厉 话题时,
突然拿起一罐莫可可,神采飞扬地念起了广告词,令人倍感荒唐与可笑。
可见,这个生活气息浓郁的、质朴的节目形式只是一个假象,一场刻意的
哄骗。它并未满意人们的需求,而是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它也从
未真正抚慰人们的情感,而是在无度榨取着他们。
本质:孤独的镜像人生
在这个“泛消遣化”的时代,大众每天都在享受着欢闹火爆的消遣盛宴,
一切都向消遣看齐。在大众消遣狂欢的同时,商家则把眼光聚焦于上座率、
点击率、收视率等能带来直接利益的指标。向观众供应消遣而攫取利益,
“楚门秀”节目应运而生。身在剧中却不知内情的楚门成了完全本色出镜
的角色,他是大众消遣的消费品,也是这个消遣节目的牺牲品,他的整个
人生毫无隐私地暴露在亿万观众面前。楚门的生活,是处于几千个摄像头
观看下的镜像人生。而对于观者,楚门无疑是生活中的自己的镜像,观看
楚门的生活使观众达成了既可超乎其外又可沉入其中的境界。
楚门是孤独的,他没有真正的亲人和伴侣,身边的一切都是被预设支配
好的。他的镜像人生首先是从被“看”开头的。依照电影理论家劳拉·马
尔维的观点,电影中包含着三种“看”:摄影机的看、观众的看与电影中
角色的看。[3]《楚门的世界》在影片中还加入了肥皂剧观众对楚门的看,
从而使电影观众看到的楚门更加真实。楚门从诞生开头,就成为“楚门秀”
这个节目的明星,17亿人见证他的诞生,220个国家收看他学习走路,举
世静观他的初吻,他的成长过程完全由隐秘的摄影网络记录下来。他生活
的小镇桃源岛是一个规模空前浩大的片场,甚至从外太空就能看到。楚门
在桃源岛的生活被24小时不间断地全球直播,因楚门自身的真实性,使
这个节目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在大众的生活中,无论是看戏还是观影,
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那就是演员在演戏,即使演技多么逼真、娴熟到
近乎完善也无法感受到真实。而真实是最有力气的,楚门的毫不知情使他
演绎出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这使观众感到震撼,收看“楚门秀”成了他
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甚至会千方百计把自己错过的部分通过录影
带补回来。观看这个节目使观众犹如注视镜中的自我,从而体验从自我之
外的角度端详自我的魅力。
参与“楚门秀”节目的演员,他们的生活也是被节目分裂的镜像人生。
影片中,楚门的妻子美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的生活不分公私,“楚门
秀”就是她生活的全部。但实际上,只有楚门受到24小时监控,她有许
多时间生活在镜头外。她会在这些时间里做自己的事,她会听从导演对剧
情的支配,她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有自己的私生活,她的生活并不是像她
说的不分公私。她的公共时间则是与楚门共同度过,在这段时间里,她会
供应给楚门家庭的暖和,安抚楚门蠢蠢欲动的心,甚至在楚门试图带着她
一起逃出桃源岛的过程中关心剧组阻挡楚门的逃离。这一切,只是她的工
作,包括她对楚门的微笑,与楚门亲热,表情的瞬间变化等都是她的工作
而已。影片中楚门的父亲却克,被支配在楚门幼年时期溺亡,其目的是令
楚门对水产生恐惊,从而阻挡楚门对桃源岛的探究,楚门就可以始终呆在
这个巨大的摄影棚里始终出演男一号。而出演楚门父亲的演员明显对自己
的结局非常不满,他耿耿于怀了22年,最终找到机会潜回了桃源岛,在
街上与已经30岁的楚门相见。这种意外在“楚门秀”节目中已经不是第
一次消失,导演克里斯多夫奇妙利用楚门父亲的再次消失,支配了他们的
再次重逢,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演员剧里剧外的镜像人生,使他们的自
我产生分裂,由此消失了美露面对楚门的失控和却克潜回片场窥视楚门。
影片中,观众也是孤独的。他们去观看一个生疏人的生活,沉醉在他人
的喜怒哀乐中,唯独忘却了自己。影片中刻意加入的“楚门秀”肥皂剧观
众,无疑使对楚门的“看”增加了一个层次,也使电影观众有机会看到自
己作为肥皂剧观众的镜像。泡在浴缸里的大约五六十岁的男性,他的头顶
上毛发已经稀疏,观看直播始终到楚门入睡,他也在浴缸里睡着了。窝在
沙发里的一对老太太,穿着宽松的家居服,怀抱印有楚门头像的抱枕津津
有味看着直播。酒吧里的顾客,聚集在吧台后观赏“楚门秀”以打发休闲
时间。酒吧的吧员更是在工作时间偷闲关注情节的进展,并且向同事询问
着自己没看到的部分。在楚门兴奋的时候,观众也同他一起欢乐;楚门愁
闷的时候,观众也不快乐;楚门在暴风雨中驾驶帆船出海,观众为楚门捏
着一把汗;风浪中被掀翻入水的楚门重新抓住船舷,观众则拍手叫好;楚
门在桃园岛的出口处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观众都屏息凝气;在楚门英勇选
择离开后,感动的观众鼓掌、欢呼、拥抱在一起。
当影片观众注视那些肥皂剧观众时,他们无疑是在注视自己的镜像。每
一个电影观众都会想起自身观看肥皂剧的经受,那场景与观看“楚门秀”
的观众没什么差别。而对自己镜像的注视也促使影片观众进行反思,若是
没有那群狂热的肥皂剧观众,“楚门秀”节目会诞生吗?这个节目的收入
能赶上一个小国的国民总收入,莫非不是来自肥皂剧观众的贡献吗?观众
从镜像中看到了自己不自觉的状况下成为导演的帮凶,成为囚禁楚门的力
气,从而使这部影片具有深刻的反思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