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昌承德)
摄影发展史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
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
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
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
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
•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
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
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2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
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
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
能。
7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
像。
8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
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
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9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
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0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1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
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用日光蚀刻法翻拍了一幅十七世纪的荷兰版画,由此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但在摄
影技术诞生的初期,由于感光材料的灵敏度很低,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曝光数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
意义:世界上有确切年代的第一张照片 局限:但是它仅仅是对绘画的一种复制,
真正面对外部世界捕捉并成功固定影象的是《窗外景色》
《窗外景色》
尼埃普斯摄于1826年,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
1835年,英国人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片,大小是25mm²,是现
存最早的负片。
1835年,法国人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板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
的图像。
1837年,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
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
一台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发明,使摄影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象的新方式,并由此
开辟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之父”。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
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是每年8月19日是“世界摄影术诞生日”。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意义:曝光时间由以前8小时缩减到半小时。
直接正像,影像品质优良,银粒细腻,层次丰富。
人类第一次掌握即时捕捉并永久固定、长期保存外界影像的能力。
使摄影发展成为世界上一种艺术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
“负正系统”和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
• 英国人,全名: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 183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可以印制正像的底片。
• 1841年,塔尔博特的“负正系统”摄影在英国取得专利。
• 后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
优点:成本低廉;可以利用负片反复印制正片。 缺点:使用纸纤维成像,颗粒粗,清
晰度差,反差大。
1839年,出现首批建筑摄影照片,如塔尔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洛特宾耶雷的《雅
典的卫城入口》等作品。
1839年,塔尔波特成功拍摄了显微镜下的物体。
1839年,在德国哈雷出版了第一本论述摄影的著作,作者是内托,书名为《制作达
盖尔法照片的详细指导》。
1839年, 法国19岁的贝克雷尔发现了光电效应,为以后设计光电测光表奠定了基
础。
1839年,法国A•吉鲁制作的“达盖尔照相机”问世。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前后
抽动的木质方盒,镜头则是1829年谢瓦利埃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焦距是
375mm,光圈为F14,快门是置于镜头前的圆形铜片。
1839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雪尔博士(Sir John Herschel)首次提出“Photography”
(摄影)这个词,底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快照(Snapshot)等名字也是他
首先提出。
1840年,法国福伦达公司利用达盖尔技术设计制造了德国第一架照相机,也是世界
上第一架金属相机,被称为福伦达/达盖尔式相机。
1840年,法国谢瓦利埃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木质折叠型相机,拍摄165mm×216mm
的画面。
1841年6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塔尔波特(Fox Talbot)发表了“卡罗摄影法”,
是世界上第一张纸质“负片”,可由此洗印出多张照片。他被称为“摄影照相程序”发
明家。
1842年,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是德国比欧乌和K•F•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的《大
火后的汉堡》。
1844年,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国用银版法拍摄的是法国海关总检察官J•埃迪尔,
同时来华的还有他的同胞传教士G•南格禄,也携有照相器具。当时,埃及尔任法国
贸易谈判代表,来华进行中法贸易协定的谈判。据记载,他拍摄了该协定的签字仪
式、中国外交第一人耆英的照片和一些澳门的风景照。
► 1844年,F•F•马顿斯发明能拍摄150°弧度的“全景照相机”。
► 1844年,美国人德雷帕(John william draper)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
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创医学摄影先河。
► 1846年,卡尔•蔡司在德国耶拿创立显微镜精密机械厂,这也是卡尔•蔡司
集团前身。
► 1847年,法国尼埃普斯•维克多利用玻璃感光板代替泰尔鲍脱所用的感光
纸,为整个近代的负像转正像摄影法奠定了基础。
► 1851年,英国雕刻家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火棉胶摄影法”,
很快取代早先的摄影术。此方法相对复杂且制造过程需现场连续进行,但由于感光
度较高,曝光时间可缩短至15秒至1分钟。拍摄时需要带齐全套设备和药品乃至帐
篷,颇为不便,但此方式仍在全球流行长达20年。
► 1855年,法国人陶配诺提出干版火棉胶法,使摄影更加便利。
► 1855年,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是由英国人R•芬顿和助手M•斯帕林拍
摄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获底片360张。归来后,于十月在伦敦举办
了影展,该影展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伦敦新
闻画报》评述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段的卓越成就”
让人惊叹。
► 1856年,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设
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一)照相机的发展
从最初的简易暗箱,到今天的高度自动化相机,照相机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
1841年,光学家沃格兰德(Vogue Rand)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机身的照 相机。
1849年,戴维•布鲁斯特(David Brewster)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立体观片
镜。 1888年,美国伊斯曼公司研制出首台使用胶卷的“柯达1号”相机,可连续拍
摄100张照片。1891年柯达公司制造出可装卸胶卷的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George Silas)首创闪光灯摄影。
1914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135相
机,使用35mm宽的电影胶片,可拍摄24mm×36mm照片,这是第一批徕卡相机
(Ur-Leica)的原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5年,德国蔡司公司生产出世界上首批平视旁轴取景的135照相机,成为摄
影史上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
1928年,德国“弗兰克和海德克”公司生产出一种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罗莱
反光照相机,它能拍摄6cm×6cm的方形照片,并能在相机顶部的磨砂玻璃屏上调
焦和取景。
1945年,瑞典生产了一款名为“哈色布拉德”(Hasselblad)的120单镜头反光
照相机。
1947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拍摄后即可拿到照片的 “波拉洛依德”
(Polaroid)相机,简称“波拉”相机。。
1949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 Ikon)生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康
泰克斯”(Contax),开创了现代135单反相机的基本模式。
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 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 1954年德国发
明了微距镜头。
1960年,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
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潘泰克斯”(Pentax SP),从此照相机进入了电子时代。
1977年,日本的美能达公司生产出世界首部双优先自动曝光相机——“美能达
XD7”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89年,日本佳能公司生产出由超声波马达驱动的“佳能EOS-1”单镜头反光
照相机。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
(Mavica),开创了照相机技术的数字化时代。 (二)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材料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对感光度的不断提高的探索。当年尼普
斯使用沥青金属版,曝光12小时才能得到一张影像,今天,只要按下快门,数秒便
可得到照片的波拉片的问世,如今的ISO可以高达千万,在以前看来很难拍到的影
像现在很容易的就得到了。
1819年,英国的科学家赫谢尔爵士(el)发现了硫代硫酸钠可以做
定影剂,此法沿用至今。1840年他发现了卤化银中溴化银的感光性能最高,1842
年他发明了草酸铁印相法和氰盐印相法。“摄影”、“正片”、“负片”、“乳剂”等摄影
专业名词都是他提出来的。
1847年,尼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Niepce de Saint-Victor)取得“蛋白玻璃”摄
影法的专利权,使曝光时间提高到5~15分钟,但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仍较慢,不适
宜拍摄人像之类的照片。
1851年伦敦雕塑家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 发明了
“火棉胶湿版”摄影术,它的光敏度高,使曝光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拍出的影
像影纹清晰,成为当时欧美的主要摄影法,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干版法”的
出现,湿版法才逐渐退出舞台。火棉胶湿版摄影法效果虽然很好,但使用不方便,
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61年,物理学家麦克斯维尔首次使用红、绿、蓝滤光镜,分别拍摄并获得了
彩色影像。
1871年,英国医生理查德·里彻·马克多斯(Richard Leach Maddox)发明了
“明胶干版法”。用明胶作涂布材料,感光度极高,曝光时间提高到1秒以内,可以
手持相机拍摄,而且外出拍摄可以不用带暗室设备和化学药品,摆脱了临时涂布制
作湿版的不便,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84年美国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1888年
该公司生产出使用胶卷的小型数码相机“柯达1号”,可连续拍摄100张照片。但是
胶卷是事先放置在相机里的,拍完以后需要送回伊斯曼公司冲洗。
1887年美国人古德温·汉尼拔(Goodwin Rev Hannibal)取得硝化纤维素感光
片的专利,1889年开始生产硝化纤维素片的胶卷。
1891年柯达制作出摄影者自己能装卸的胶卷,从此柯达软片胶卷风行世界,摄
影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中。
1935年,美国人研制出涂布三层乳剂的柯达克罗姆并付诸实用,从此,彩色感
光材料技术逐渐成熟。
1942年,美国柯达公司正式推出彩色负片和彩色相纸。彩色摄影开始迅速发展,
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
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它记录影像的载体不再是银盐胶片,
而是以电磁记录影像。但由于像素较低且制作成本高而未得到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传统的
银盐时代受到数码技术的巨大冲击。影像的存储载体变成了CCD或CMOS芯片,
数码摄影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数字时代的到来。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昌承德)
摄影发展史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
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
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
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
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
•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
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
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2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
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
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
能。
7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
像。
8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
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
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9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
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0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1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
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用日光蚀刻法翻拍了一幅十七世纪的荷兰版画,由此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但在摄
影技术诞生的初期,由于感光材料的灵敏度很低,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曝光数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
意义:世界上有确切年代的第一张照片 局限:但是它仅仅是对绘画的一种复制,
真正面对外部世界捕捉并成功固定影象的是《窗外景色》
《窗外景色》
尼埃普斯摄于1826年,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
1835年,英国人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片,大小是25mm²,是现
存最早的负片。
1835年,法国人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板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
的图像。
1837年,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
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
一台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发明,使摄影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象的新方式,并由此
开辟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之父”。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
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是每年8月19日是“世界摄影术诞生日”。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
意义:曝光时间由以前8小时缩减到半小时。
直接正像,影像品质优良,银粒细腻,层次丰富。
人类第一次掌握即时捕捉并永久固定、长期保存外界影像的能力。
使摄影发展成为世界上一种艺术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
“负正系统”和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
• 英国人,全名: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 183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可以印制正像的底片。
• 1841年,塔尔博特的“负正系统”摄影在英国取得专利。
• 后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
优点:成本低廉;可以利用负片反复印制正片。 缺点:使用纸纤维成像,颗粒粗,清
晰度差,反差大。
1839年,出现首批建筑摄影照片,如塔尔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洛特宾耶雷的《雅
典的卫城入口》等作品。
1839年,塔尔波特成功拍摄了显微镜下的物体。
1839年,在德国哈雷出版了第一本论述摄影的著作,作者是内托,书名为《制作达
盖尔法照片的详细指导》。
1839年, 法国19岁的贝克雷尔发现了光电效应,为以后设计光电测光表奠定了基
础。
1839年,法国A•吉鲁制作的“达盖尔照相机”问世。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前后
抽动的木质方盒,镜头则是1829年谢瓦利埃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焦距是
375mm,光圈为F14,快门是置于镜头前的圆形铜片。
1839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雪尔博士(Sir John Herschel)首次提出“Photography”
(摄影)这个词,底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快照(Snapshot)等名字也是他
首先提出。
1840年,法国福伦达公司利用达盖尔技术设计制造了德国第一架照相机,也是世界
上第一架金属相机,被称为福伦达/达盖尔式相机。
1840年,法国谢瓦利埃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木质折叠型相机,拍摄165mm×216mm
的画面。
1841年6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塔尔波特(Fox Talbot)发表了“卡罗摄影法”,
是世界上第一张纸质“负片”,可由此洗印出多张照片。他被称为“摄影照相程序”发
明家。
1842年,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是德国比欧乌和K•F•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的《大
火后的汉堡》。
1844年,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国用银版法拍摄的是法国海关总检察官J•埃迪尔,
同时来华的还有他的同胞传教士G•南格禄,也携有照相器具。当时,埃及尔任法国
贸易谈判代表,来华进行中法贸易协定的谈判。据记载,他拍摄了该协定的签字仪
式、中国外交第一人耆英的照片和一些澳门的风景照。
► 1844年,F•F•马顿斯发明能拍摄150°弧度的“全景照相机”。
► 1844年,美国人德雷帕(John william draper)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
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创医学摄影先河。
► 1846年,卡尔•蔡司在德国耶拿创立显微镜精密机械厂,这也是卡尔•蔡司
集团前身。
► 1847年,法国尼埃普斯•维克多利用玻璃感光板代替泰尔鲍脱所用的感光
纸,为整个近代的负像转正像摄影法奠定了基础。
► 1851年,英国雕刻家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火棉胶摄影法”,
很快取代早先的摄影术。此方法相对复杂且制造过程需现场连续进行,但由于感光
度较高,曝光时间可缩短至15秒至1分钟。拍摄时需要带齐全套设备和药品乃至帐
篷,颇为不便,但此方式仍在全球流行长达20年。
► 1855年,法国人陶配诺提出干版火棉胶法,使摄影更加便利。
► 1855年,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是由英国人R•芬顿和助手M•斯帕林拍
摄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获底片360张。归来后,于十月在伦敦举办
了影展,该影展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伦敦新
闻画报》评述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段的卓越成就”
让人惊叹。
► 1856年,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设
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一)照相机的发展
从最初的简易暗箱,到今天的高度自动化相机,照相机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
1841年,光学家沃格兰德(Vogue Rand)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机身的照 相机。
1849年,戴维•布鲁斯特(David Brewster)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立体观片
镜。 1888年,美国伊斯曼公司研制出首台使用胶卷的“柯达1号”相机,可连续拍
摄100张照片。1891年柯达公司制造出可装卸胶卷的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George Silas)首创闪光灯摄影。
1914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135相
机,使用35mm宽的电影胶片,可拍摄24mm×36mm照片,这是第一批徕卡相机
(Ur-Leica)的原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5年,德国蔡司公司生产出世界上首批平视旁轴取景的135照相机,成为摄
影史上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
1928年,德国“弗兰克和海德克”公司生产出一种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罗莱
反光照相机,它能拍摄6cm×6cm的方形照片,并能在相机顶部的磨砂玻璃屏上调
焦和取景。
1945年,瑞典生产了一款名为“哈色布拉德”(Hasselblad)的120单镜头反光
照相机。
1947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拍摄后即可拿到照片的 “波拉洛依德”
(Polaroid)相机,简称“波拉”相机。。
1949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 Ikon)生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康
泰克斯”(Contax),开创了现代135单反相机的基本模式。
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 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 1954年德国发
明了微距镜头。
1960年,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
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潘泰克斯”(Pentax SP),从此照相机进入了电子时代。
1977年,日本的美能达公司生产出世界首部双优先自动曝光相机——“美能达
XD7”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89年,日本佳能公司生产出由超声波马达驱动的“佳能EOS-1”单镜头反光
照相机。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
(Mavica),开创了照相机技术的数字化时代。 (二)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材料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对感光度的不断提高的探索。当年尼普
斯使用沥青金属版,曝光12小时才能得到一张影像,今天,只要按下快门,数秒便
可得到照片的波拉片的问世,如今的ISO可以高达千万,在以前看来很难拍到的影
像现在很容易的就得到了。
1819年,英国的科学家赫谢尔爵士(el)发现了硫代硫酸钠可以做
定影剂,此法沿用至今。1840年他发现了卤化银中溴化银的感光性能最高,1842
年他发明了草酸铁印相法和氰盐印相法。“摄影”、“正片”、“负片”、“乳剂”等摄影
专业名词都是他提出来的。
1847年,尼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Niepce de Saint-Victor)取得“蛋白玻璃”摄
影法的专利权,使曝光时间提高到5~15分钟,但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仍较慢,不适
宜拍摄人像之类的照片。
1851年伦敦雕塑家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 发明了
“火棉胶湿版”摄影术,它的光敏度高,使曝光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拍出的影
像影纹清晰,成为当时欧美的主要摄影法,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干版法”的
出现,湿版法才逐渐退出舞台。火棉胶湿版摄影法效果虽然很好,但使用不方便,
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61年,物理学家麦克斯维尔首次使用红、绿、蓝滤光镜,分别拍摄并获得了
彩色影像。
1871年,英国医生理查德·里彻·马克多斯(Richard Leach Maddox)发明了
“明胶干版法”。用明胶作涂布材料,感光度极高,曝光时间提高到1秒以内,可以
手持相机拍摄,而且外出拍摄可以不用带暗室设备和化学药品,摆脱了临时涂布制
作湿版的不便,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84年美国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1888年
该公司生产出使用胶卷的小型数码相机“柯达1号”,可连续拍摄100张照片。但是
胶卷是事先放置在相机里的,拍完以后需要送回伊斯曼公司冲洗。
1887年美国人古德温·汉尼拔(Goodwin Rev Hannibal)取得硝化纤维素感光
片的专利,1889年开始生产硝化纤维素片的胶卷。
1891年柯达制作出摄影者自己能装卸的胶卷,从此柯达软片胶卷风行世界,摄
影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中。
1935年,美国人研制出涂布三层乳剂的柯达克罗姆并付诸实用,从此,彩色感
光材料技术逐渐成熟。
1942年,美国柯达公司正式推出彩色负片和彩色相纸。彩色摄影开始迅速发展,
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
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它记录影像的载体不再是银盐胶片,
而是以电磁记录影像。但由于像素较低且制作成本高而未得到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传统的
银盐时代受到数码技术的巨大冲击。影像的存储载体变成了CCD或CMOS芯片,
数码摄影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数字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