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

IT圈 admin 32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双晗日)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5篇)

烧一根佛香,点燃心中的思念;剪一束纸钱,让纪念的思绪流淌;扫回墓园,

缅怀先人。清明节,抛开无尽的悲伤,迎接幸福的曙光!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

一些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1)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词牌名:风入松|朝代:宋朝|作者: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

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

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古诗简介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表现暮春怀人

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全词风格质朴淡雅,不

事雕琢、不用典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

翻译/译文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

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

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

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

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

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

青。

注释

⑴风入松:词牌名。词调名出自古琴曲《风入松》(相传为晋代嵇康所作)。

⑵草:草,起草,拟写。愁草,没有心情写。瘗(yì):埋葬。铭,文体的一

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表示哀悼,申述鉴戒。

⑶分携:分手,分别。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⑷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中(zhòng)酒:醉酒。“中酒”见《史记·樊哙

传》,亦见《汉书》,意酒酣也。中,读仄声也。又如杜牧:“残春杜陵客,中

酒落花前”(《睦州四韵》)。

⑸交加:形容杂乱。

⑹黄蜂:这里指蜜蜂。

⑺凝:凝聚。

⑻双鸳:成对的鸳鸯,是指一双绣有鸳鸯的女子鞋子,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赏析/鉴赏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

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

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

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

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

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

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

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

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

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

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

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

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

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

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

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

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人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阕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不能忘怀。按

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

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

“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

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

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

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陈洵说:

“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

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

的,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

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

上却是真实的。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2)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

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

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

来往画船边,招飐青旗挂。

古诗简介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是元代文学家白朴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主要

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到郊野赏春的热闹情形,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之

情。

翻译/译文

春天的白昼是那样温暖,煦和的春风把大地吹遍。

这样的天气既适宜乘轿出游,骑马信行也令人怡然。

正值寒食,秋千林立,处处可见。

杏花逞娇斗妍,柳花飞扑人面,桃花绽开笑脸。

彩画的游船在水中来来往往,酒家的青旗高挂着迎风招展。

注释

①信马:骑马任其驰骋。

②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是日有禁止生火,食冷食的习俗。

③招飐(zhǎn):招展,飘动。青旗:旧时酒店前悬挂以招客的幌子。

赏析/鉴赏

日暖风和,是春季晴日的基本特征。所以起首的两句,是互文见义,意谓在

暖日春风之中乘轿信马都十分适宜。一句分作两句表达,是为了细细品示春天的

好处,也带有轿儿马儿陆续登程,络绎不绝的意味。

由“宜”、“堪”的无往不适,带出了下文的游赏。作者首先印象至深的是

“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为什么要强调这许多秋千架呢,原来这与唐代传沿

下的风俗有关。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

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林立,是寒食节特有的景观。寒食节

在旧历冬节后一百零五日,与清明的节气毗连,正是百花齐放的大好时光。接下

三句,就用排比的句式,拈写了其中的代表——杏花、柳花与桃花。杏花妍丽雅

洁,如玉容呈露,是“对人娇”;柳花飘舞轻飏,如依依随身,是“扑人飞”;

桃花艳美夺目,如佳人多情,是“迎人笑”。这三句不仅刻画了春花各自的妍态,

并且将原本无情的花木拟人化,从而显示了游人悦目赏心、全身心陶醉于大自然

美景的情态。

结末又用一组对仗,添出了“画船”与“青旗”的新景。前者不仅补充了“轿”、

“马”之外的又一游览工具,而且隐示了郊野之中水流的存在。后者则以青旗招

展表现酒店的诱惑,有花有酒,这春日的游赏就更尽兴了。全曲纯用白描,却因

典型景物的选置与生动形象的表述,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了春日郊

野的勃勃生机与游人的畅乐心情。此曲又见于马致远《新水令·题西湖》套数中

的第二支曲子,其全套衍出十二支曲子,由此可见这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3)

清明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古诗简介

《清明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作者由清明景事兴

感,叙写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后以高洁自守的志向收束;第二首,着重写飘泊之

感,情感挚切深痛而饱满。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

之美。

赏析/鉴赏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

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

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

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

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

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

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

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

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

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

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鲍照

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

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

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

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

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第三联上承第二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

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

楚地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

乐,儿童装扮新奇,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

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很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

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

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

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

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

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

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

《荆州记》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谊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

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

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

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

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

后,隐居不出,重耳烧山相逼,之推抱树而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

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而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

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

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

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

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

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

学,称为逸民。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

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

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

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

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

日趋强烈,《过洞庭湖》、《次空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

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

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

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积极,仍然体

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最普通的愿

望都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

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

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

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

“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

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

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

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

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节

游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

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

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

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

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

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

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

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

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

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

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

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

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

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

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

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

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

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

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

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

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

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

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

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

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

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

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

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

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

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

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

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

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

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

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让人

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矛盾和痛若。诗人平生抱负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

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最后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

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

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图”,希望在“乐国养微躯”,且欲与山鸟山花结邻

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即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

饭不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园,“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

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依然雄心不已。这

样,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剧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

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鲜明体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

眼前的欢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向往山林的任运生活。

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又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

“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哀。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沉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

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心灵,是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然的

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宝贵,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

价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成功之处。诗人善于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

旅雁青枫,烟花锦绣,组成一幅有声有色、历历如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

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鲜明地方和

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人选景注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

幻和配合,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

境界高远阔大。诗人善于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

“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洗的贫寒,“十

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复

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美,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

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

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第二首后三联则把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

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情绪推到最高点。诗人又善于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

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仿佛随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第二首,首联点飘泊之

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

前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点从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

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

似淡实浓,似散实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

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作的鲜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联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

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

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第

二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

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首》

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4)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词牌名:蝶恋花|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

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

锁。

古诗简介

柳词本来写自己生病,苏东坡则写老妻“孟光”生病:绍圣二年清明节后,

王朝云已经病绪厌厌,院子里的秋千再也没有用过,身上也没有以前的香味了,

粉红的脸色变得苍白,就像涂上污泥一般,总是一个人坐在回廊里落泪,脸上总

是阴沉沉的,“苦被多情相折挫”,是因为多情遭受折磨搞成这个样子。

赏析/鉴赏

“雨霰”,细雨冰冷。稀疏貌。(唐)贾岛《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夕阳

庭际眺,槐雨滴疏疏。”“泼火”即泼火雨。旧俗寒食节禁火,这几天下的雨叫

“泼火雨”,也叫“清明雨”。(唐)唐彦谦《上巳》诗:“微微泼火雨,草草踏

青人。”“涴”(wò),污泥着物。“折挫”亦作折锉、折磨,典出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林法师并

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绝优劣,苦相折挫,

王遂大屈。”用此典以王遂暗指王朝云。

“厌厌”典出(宋)柳永《定风波·伫立长堤》:“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

游滋味。”“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柳词引用《后汉书·逸民传·梁

鸿》“举案齐眉”的典故:陕西扶风人梁鸿与妻子孟光到霸陵山中隐居,后流落

山东、迁居到江苏,给一个叫伯通的大方人家做大米生意。每次回家,妻子为她

准备好饭菜,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看到后认为梁鸿不是凡人,

不再让他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着书十余篇。一日,梁鸿生病困乏,对主人说:

“以前延陵季(子)先生将儿子安葬在嬴博,没有回家乡,请不要让我儿子带着我

的尸骨回家。”说完就去世了,伯通将其安葬完毕,妻子回扶风老家。“举案齐

眉”后泛指夫妻相敬爱。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5)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词牌名:采桑子|朝代:宋朝|作者: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古诗简介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词是写清明

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不说游人摘花归去,而只说从堤岸到

城头“总是花”。这样更突出了清明游春的主题。

翻译/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

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

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

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

①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

游,以消除不祥。

②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③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④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

下驶过。

⑤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

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

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

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

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

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

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

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

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

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

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

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

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

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

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

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

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

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

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

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

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

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

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

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

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

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

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

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

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

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

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

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

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

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

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

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

《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

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

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

州西湖的繁盛。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

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

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

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

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

人之处。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双晗日)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5篇)

烧一根佛香,点燃心中的思念;剪一束纸钱,让纪念的思绪流淌;扫回墓园,

缅怀先人。清明节,抛开无尽的悲伤,迎接幸福的曙光!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

一些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1)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词牌名:风入松|朝代:宋朝|作者: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

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

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古诗简介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表现暮春怀人

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全词风格质朴淡雅,不

事雕琢、不用典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

翻译/译文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

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

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

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

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

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

青。

注释

⑴风入松:词牌名。词调名出自古琴曲《风入松》(相传为晋代嵇康所作)。

⑵草:草,起草,拟写。愁草,没有心情写。瘗(yì):埋葬。铭,文体的一

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表示哀悼,申述鉴戒。

⑶分携:分手,分别。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⑷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中(zhòng)酒:醉酒。“中酒”见《史记·樊哙

传》,亦见《汉书》,意酒酣也。中,读仄声也。又如杜牧:“残春杜陵客,中

酒落花前”(《睦州四韵》)。

⑸交加:形容杂乱。

⑹黄蜂:这里指蜜蜂。

⑺凝:凝聚。

⑻双鸳:成对的鸳鸯,是指一双绣有鸳鸯的女子鞋子,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赏析/鉴赏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

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

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

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

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

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

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

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

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

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

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

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

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

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

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

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

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人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阕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不能忘怀。按

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

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

“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

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

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

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陈洵说:

“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

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

的,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

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

上却是真实的。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2)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

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

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

来往画船边,招飐青旗挂。

古诗简介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是元代文学家白朴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主要

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到郊野赏春的热闹情形,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之

情。

翻译/译文

春天的白昼是那样温暖,煦和的春风把大地吹遍。

这样的天气既适宜乘轿出游,骑马信行也令人怡然。

正值寒食,秋千林立,处处可见。

杏花逞娇斗妍,柳花飞扑人面,桃花绽开笑脸。

彩画的游船在水中来来往往,酒家的青旗高挂着迎风招展。

注释

①信马:骑马任其驰骋。

②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是日有禁止生火,食冷食的习俗。

③招飐(zhǎn):招展,飘动。青旗:旧时酒店前悬挂以招客的幌子。

赏析/鉴赏

日暖风和,是春季晴日的基本特征。所以起首的两句,是互文见义,意谓在

暖日春风之中乘轿信马都十分适宜。一句分作两句表达,是为了细细品示春天的

好处,也带有轿儿马儿陆续登程,络绎不绝的意味。

由“宜”、“堪”的无往不适,带出了下文的游赏。作者首先印象至深的是

“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为什么要强调这许多秋千架呢,原来这与唐代传沿

下的风俗有关。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

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林立,是寒食节特有的景观。寒食节

在旧历冬节后一百零五日,与清明的节气毗连,正是百花齐放的大好时光。接下

三句,就用排比的句式,拈写了其中的代表——杏花、柳花与桃花。杏花妍丽雅

洁,如玉容呈露,是“对人娇”;柳花飘舞轻飏,如依依随身,是“扑人飞”;

桃花艳美夺目,如佳人多情,是“迎人笑”。这三句不仅刻画了春花各自的妍态,

并且将原本无情的花木拟人化,从而显示了游人悦目赏心、全身心陶醉于大自然

美景的情态。

结末又用一组对仗,添出了“画船”与“青旗”的新景。前者不仅补充了“轿”、

“马”之外的又一游览工具,而且隐示了郊野之中水流的存在。后者则以青旗招

展表现酒店的诱惑,有花有酒,这春日的游赏就更尽兴了。全曲纯用白描,却因

典型景物的选置与生动形象的表述,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了春日郊

野的勃勃生机与游人的畅乐心情。此曲又见于马致远《新水令·题西湖》套数中

的第二支曲子,其全套衍出十二支曲子,由此可见这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3)

清明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古诗简介

《清明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作者由清明景事兴

感,叙写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后以高洁自守的志向收束;第二首,着重写飘泊之

感,情感挚切深痛而饱满。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

之美。

赏析/鉴赏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

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

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

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

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

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

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

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

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

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

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鲍照

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

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

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

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

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第三联上承第二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

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

楚地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

乐,儿童装扮新奇,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

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很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

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

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

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

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

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

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

《荆州记》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谊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

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

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

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

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

后,隐居不出,重耳烧山相逼,之推抱树而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

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而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

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

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

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

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

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

学,称为逸民。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

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

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

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

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

日趋强烈,《过洞庭湖》、《次空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

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

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

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积极,仍然体

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最普通的愿

望都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

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

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

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

“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

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

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

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

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节

游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

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

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

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

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

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

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

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

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

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

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

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

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

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

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

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

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

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

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

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

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

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

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

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

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

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

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

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

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

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

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

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

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

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

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让人

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矛盾和痛若。诗人平生抱负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

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最后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

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

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图”,希望在“乐国养微躯”,且欲与山鸟山花结邻

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即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

饭不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园,“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

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依然雄心不已。这

样,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剧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

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鲜明体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

眼前的欢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向往山林的任运生活。

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又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

“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哀。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沉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

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心灵,是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然的

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宝贵,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

价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成功之处。诗人善于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

旅雁青枫,烟花锦绣,组成一幅有声有色、历历如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

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鲜明地方和

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人选景注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

幻和配合,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

境界高远阔大。诗人善于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

“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洗的贫寒,“十

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复

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美,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

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

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第二首后三联则把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

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情绪推到最高点。诗人又善于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

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仿佛随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第二首,首联点飘泊之

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

前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点从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

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

似淡实浓,似散实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

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作的鲜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联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

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

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第

二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

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首》

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4)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词牌名:蝶恋花|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

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

锁。

古诗简介

柳词本来写自己生病,苏东坡则写老妻“孟光”生病:绍圣二年清明节后,

王朝云已经病绪厌厌,院子里的秋千再也没有用过,身上也没有以前的香味了,

粉红的脸色变得苍白,就像涂上污泥一般,总是一个人坐在回廊里落泪,脸上总

是阴沉沉的,“苦被多情相折挫”,是因为多情遭受折磨搞成这个样子。

赏析/鉴赏

“雨霰”,细雨冰冷。稀疏貌。(唐)贾岛《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夕阳

庭际眺,槐雨滴疏疏。”“泼火”即泼火雨。旧俗寒食节禁火,这几天下的雨叫

“泼火雨”,也叫“清明雨”。(唐)唐彦谦《上巳》诗:“微微泼火雨,草草踏

青人。”“涴”(wò),污泥着物。“折挫”亦作折锉、折磨,典出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林法师并

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绝优劣,苦相折挫,

王遂大屈。”用此典以王遂暗指王朝云。

“厌厌”典出(宋)柳永《定风波·伫立长堤》:“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

游滋味。”“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柳词引用《后汉书·逸民传·梁

鸿》“举案齐眉”的典故:陕西扶风人梁鸿与妻子孟光到霸陵山中隐居,后流落

山东、迁居到江苏,给一个叫伯通的大方人家做大米生意。每次回家,妻子为她

准备好饭菜,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看到后认为梁鸿不是凡人,

不再让他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着书十余篇。一日,梁鸿生病困乏,对主人说:

“以前延陵季(子)先生将儿子安葬在嬴博,没有回家乡,请不要让我儿子带着我

的尸骨回家。”说完就去世了,伯通将其安葬完毕,妻子回扶风老家。“举案齐

眉”后泛指夫妻相敬爱。

称赞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串词(精选篇5)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词牌名:采桑子|朝代:宋朝|作者: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古诗简介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词是写清明

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不说游人摘花归去,而只说从堤岸到

城头“总是花”。这样更突出了清明游春的主题。

翻译/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

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

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

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

①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

游,以消除不祥。

②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③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④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

下驶过。

⑤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

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

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

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

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

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

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

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

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

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

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

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

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

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

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

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

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

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

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

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

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

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

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

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

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

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

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

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

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

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

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

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

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

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

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

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

《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

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

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

州西湖的繁盛。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

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

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

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

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

人之处。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