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物理性污染控制——手机辐射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储白容)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手机电磁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综述

【摘要】

社会上手机的日渐广泛使用使得手机电磁辐射危害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

手机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和对于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作用,引述了手机电磁辐射目前国际

上常用的防护标准,并从科研、宣传监管、手机用户等角度提出了针对防护辐射所应采取

的诸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手机电磁辐射 危害 防护措施

1.引言

近十几年来,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移动通讯设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而与

此同时,手机作为一种电磁辐射的发射源,对于人体各方面健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随

着手机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合格的手机生产厂商会参照相应的严格健

康标准进行生产,但市场上存在辐射健康标准不合格品或假冒伪劣品的情形无法得到有效

控制,加之合格手机产品其长期的电磁辐射效应目前也仍无法准确预测,由此对于数以亿

计的用户来说,手机的电磁辐射危害与隐患值得密切关注。

2.手机电磁辐射原理与危害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场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的过程,作为一种能量流污染,它不易

被人体所感知。手机又称移动电话,之所以能够随时保持通信联络,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它

是一个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机与接收机,通过电磁波与手机信号站保持联系,当手机被使用

的时候,它就会将通话信息转换成高频电信号,进而通过手机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信号

站发送,同理也就可以接收到相应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再转换实现通话过程。研究显示,

频率在300MHz~300GHz的微波辐射及低频磁场对于人体的电磁辐射危害最为明显,而手

机电磁辐射的发射频率在30~3000MHz之间,与上述范围存在很大的区域重叠,其中不同

频率的波段都或多或少会被人体吸收,进而对人体正常的细胞代谢与组织器官活动产生显

著的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手机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主要有以下两类直接影响:(1)高能级射频辐射

致热效应(thermal radiation),即手机辐射产生的微量电磁波,被人体吸收后会使局部组

织升温,进而对生物组织产生破坏;(2)低能级射频辐射的非致热效应(non-thermal

radiation),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

症候群,比如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降低等目前尚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生理表现。研究

者多认为手机真正最具杀伤力的危害即来自于这种非热效应。

由于手机从出现到它广泛普及之间的时间尺度仅仅以十年计,因而收集长期损害的相

关证据目前仍较为困难,现行国内外针对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是对于手机使用的典型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对于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

果;二是传统生物方法即以白鼠、兔子、猴等为实验对象进行动物实验,主要内容是对实

E-mail: timothy1027@ 1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验对象进行照射实验,以照射时间、照射剂量作为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对于动物的血

液、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以及细胞和基因产生的影响。

根据上述主要的两种方法,研究者得出了相关的人体健康影响结论,就致热效应而言,

电磁振荡频率越高,体内分子取向作用越剧烈,生物组织的热损伤也就越严重,甚至发生

病变;而就非致热效应而言,有研究者认为手机电磁辐射与X光线和太阳紫外线辐射没有

本质差别,都会作为DNA诱变的外源影响因素,进而存在致癌的可能。下图是目前研究者

怪鱼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细胞组织影响机制的全部设想图示(RF:Radio Frequency):

脱离两种主要的影响分类框架,就电磁辐射总体而言,卫生学、免疫学方面的实验研

究表明,当高频(微波)电磁辐射大过某界限值(通常称为高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或防护

标准)时,会使人引起神经和精神紊乱性疾病,更进一步,通过手机辐射所形成的电磁场

可以通过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来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活动。除上述表现外还存在其他

一些不利影响,如破坏免疫系统、血细胞结构和生殖能力;女性容易产下畸形胎儿甚至演

变为不孕症;听力减弱或失聪,面部局部肌肉抽搐等等,影响特征不胜枚举。

3.手机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手机辐射的大小在国际科学界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计量标准,也就是SAR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中文翻译为“比吸收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生物体所吸收

的电磁辐射的量,单位W/kg,通常在距离人体不同部位20cm处测得。换言之也就是手机

辐射对于人体健康影响的一个标准量化指标。计算公式为:

E-mail: timothy1027@ 2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通常也可以用如下公式:

(E为人体组织中电场强度,σ为人体组织的表示电导率,ρ为人体组织密度)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主要包括两种,一个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标准为

1.6W/kg,另一个是欧洲和日本等的标准2W/kg。具体含义为以6min为计时,每千克人体

组织重量所吸收的电磁辐射的量不能超过的瓦数目。我国由于生产技术上的标准制定存在

分歧,通信业生产厂商、运营商与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在辐射防护标准上也很难达成一致,

目前将欧洲标准的2W/kg作为硬性规定的标准,而将1W/kg作为力求达到的标准,另外

作为电磁辐射的一种,手机电磁辐射标准也必须达到《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等一系列国家标准的规定。

除此之外,美国电信行业成立了国际移动通讯业协会(CTIA),对于全美国的移动

通讯产业有了统一性的管制,它的规定中就包括;从2000年8月1日开始,希望向CTIA

注册的移动电话制造厂商,必须向CTIA提交SAR监测信息,同时要在用户使用说明书中

注明,此举措极大地保护了美国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同时将较为昂贵的SAR值监测费用

成本交给了手机生产厂商自己负责。而目前在中国尚未建立这样的统一性组织,对于这一

机制进行借鉴,进而完善手机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和落实政策是我国今后需要关注的重要方

面。

4.手机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当代快节奏、大信息量的日常生活已经让手机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备通

讯工具,在我们无法脱离身边这样一种危险隐患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身体

健康是每一个人应当关注的问题,总体来说应当本着“避害趋利”的宗旨,从研究、生产、

标准制定、广泛宣传等多个方面来完善手机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4.1 科学研究

(1)从根本机理上来说目前分析手机辐射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限元、FDTD、边界元

等等,可以模拟和计算手机辐射场的大小和分布,然而计算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地应用于实

践之中,只能作为个别研究的一种,同时很多方法也都是近似计算,得到的结果并不可靠,

所有的这些对于准确估计手机辐射场对人体带来的影响的定量分析都形成了条件上的制约;

(2)研究手段仅仅限于人群抽样调查和动物实验的范畴内,得到的研究结果没有很好的

直接性与精确性,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引入医学和卫生学手段进行研究,获得更具有

普遍性和准确性的结论;(3)在辐射控制的领域内还应加大研究力度,研发防辐射材料,

使电磁场能量运动方向与电波方向相反等,例如国外研究机构近年来成功研制出一种“全

反射多重屏蔽技术”,可以使手机面向身体一侧的辐射大大消除,从而使人体更少地暴露

在电磁辐射环境下。应当以这样的研究成果为契机,不断在辐射控制层面上有更为实际有

E-mail: timothy1027@ 3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效的成果;(4)现行的许多先进测试仪器,都是计量和评价辐射场强弱的有效途径,而

它们的造价和成本与广大用户的接受度与社会普及需求还相差甚远,应当着眼于研究出更

为廉价、实用、方便的手机辐射监测设备,从接受方角度减少手机电磁辐射危害。

4.2 宣传监管

手机生产厂商通常会在销售过程中过分关注于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的宣传,而对

于手机存在的辐射影响健康问题避而不谈。下表是相关研究机构研究得出的2009年手机

辐射SAR值最高的十款手机型号:

手机型号

1. T-Mobile MyTouch 3G

2. 黑莓Curve 8330

3. Palm Treo 600

4. T-Mobile Shadow

5. Palm Treo 650

6. 黑莓Curve 8300

7. 黑莓Bold 9000

8. 索爱P910a

9. HTC SMT 5800

10. 黑莓Pearl 8120/8130

上述手机品牌的SAR值非常接近国际通用标准上限之一的1.6W/kg,而相关生产厂商

并未在使用说明书中提到相关问题,这对于客户手机选择的全面考虑来说产生了极大地盲

点,进而使得消费者不能使自身健康得到充分保障。电信行业应当对手机生产厂商加大监

管力度,硬性监督其在使用说明书中详细说明手机电磁辐射的具体情况;还应尽早制定专

一针对于手机辐射防护的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应注意采纳多方意见;此外还要鼓励生产

厂商大力研制生产绿色环保手机,更加顺应市场需求。

SAR值

(1.55 W/kg)

(1.54 W/kg)

(1.53 W/kg)

(1.53 W/kg)

(1.51 W/kg)

(1.51 W/kg)

(1.51 W/kg)

(1.50 W/kg)

(1.49 W/kg)

(1.48 W/kg)

4.3 手机用户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全世界的手机使用者提出了广泛建议:一是要尽量限制

手机使用时间,二是要尽量使用手机免提设备。这正是针对于手机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最

为有效地两种防护措施。具体来说手机用户可以在日常使用手机过程中多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手机呼出与接听时最初与网络取得联系的几秒内电磁辐射最大,因而最好在振铃响

过5~10s之后在放至耳边接听;

E-mail: timothy1027@ 4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2)为减少手机电磁辐射,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配置外接耳机和麦克风,使手机与

身体尤其是头部保持安全距离;

(3)注意减少手机的使用和通话时间,若身边有其他电话可以是使用时最好不用手机;

(4)睡眠过程中人的免疫力处于最弱状态,许多人习惯将手机睡前放于枕边做闹铃,晚

间持续开机对于头部的损伤长期积累会非常严重,即便是必须使用手机闹铃也务必在晚间

关机;

(5)购买手机时关注手机的电磁屏蔽技术与SAR值,兼顾手机其他性能最大限度保障自

身的身体健康不受手机电磁辐射的显著影响。

5.结语

手机从出现到普及的时间尺度仅为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尺度下尚无法通过长期

监测来研究手机针对于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大时间尺度上的生物效应,我们现在也并没有

合理的手段来证明手机电磁辐射的影响对于人类长期以来的身体健康并不会有显著作用。

那么一方面,关于手机电磁辐射方面的研究的开展和标准的制定仍需要不断进行;另一方

面,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都应对于手机的电磁辐射防护引起足够重视,根据提出的

有效防护措施自觉减少电磁辐射危害,尽最大限度来保证自身健康与现代化生活设备使用

的兼容,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Ian A Cotgreave. B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to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re mobile

phones really so (heat) shocking?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435 (2005) 227–240.

[2] Ahmet Kizilay, Orhan Ozturan, Tamer Erdem. Effects of chronic exposure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rom mobile phones on hearing in rats. Auris Nasus Larynx 30 (2003) 239-245.

[3] Michael A. Kelsh, Mona Shum, Asher R. Sheppard. Measured radiofrequency exposure during various

mobile-phone use scenarios.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2010), 1–12.

[4] 陈波.手机电磁辐射的研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通信技术.2009, 42(3).

[5] 李艳强,吴超.手机电磁辐射安全评价.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4).

[6] 许丽忠.手机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护.辐射防护通讯.2002,22(1).

E-mail: timothy1027@ 5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储白容)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手机电磁辐射危害及防护措施综述

【摘要】

社会上手机的日渐广泛使用使得手机电磁辐射危害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

手机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和对于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作用,引述了手机电磁辐射目前国际

上常用的防护标准,并从科研、宣传监管、手机用户等角度提出了针对防护辐射所应采取

的诸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手机电磁辐射 危害 防护措施

1.引言

近十几年来,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移动通讯设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而与

此同时,手机作为一种电磁辐射的发射源,对于人体各方面健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随

着手机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合格的手机生产厂商会参照相应的严格健

康标准进行生产,但市场上存在辐射健康标准不合格品或假冒伪劣品的情形无法得到有效

控制,加之合格手机产品其长期的电磁辐射效应目前也仍无法准确预测,由此对于数以亿

计的用户来说,手机的电磁辐射危害与隐患值得密切关注。

2.手机电磁辐射原理与危害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场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的过程,作为一种能量流污染,它不易

被人体所感知。手机又称移动电话,之所以能够随时保持通信联络,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它

是一个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机与接收机,通过电磁波与手机信号站保持联系,当手机被使用

的时候,它就会将通话信息转换成高频电信号,进而通过手机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信号

站发送,同理也就可以接收到相应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再转换实现通话过程。研究显示,

频率在300MHz~300GHz的微波辐射及低频磁场对于人体的电磁辐射危害最为明显,而手

机电磁辐射的发射频率在30~3000MHz之间,与上述范围存在很大的区域重叠,其中不同

频率的波段都或多或少会被人体吸收,进而对人体正常的细胞代谢与组织器官活动产生显

著的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手机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主要有以下两类直接影响:(1)高能级射频辐射

致热效应(thermal radiation),即手机辐射产生的微量电磁波,被人体吸收后会使局部组

织升温,进而对生物组织产生破坏;(2)低能级射频辐射的非致热效应(non-thermal

radiation),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

症候群,比如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降低等目前尚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生理表现。研究

者多认为手机真正最具杀伤力的危害即来自于这种非热效应。

由于手机从出现到它广泛普及之间的时间尺度仅仅以十年计,因而收集长期损害的相

关证据目前仍较为困难,现行国内外针对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两种:一是对于手机使用的典型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对于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

果;二是传统生物方法即以白鼠、兔子、猴等为实验对象进行动物实验,主要内容是对实

E-mail: timothy1027@ 1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验对象进行照射实验,以照射时间、照射剂量作为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对于动物的血

液、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以及细胞和基因产生的影响。

根据上述主要的两种方法,研究者得出了相关的人体健康影响结论,就致热效应而言,

电磁振荡频率越高,体内分子取向作用越剧烈,生物组织的热损伤也就越严重,甚至发生

病变;而就非致热效应而言,有研究者认为手机电磁辐射与X光线和太阳紫外线辐射没有

本质差别,都会作为DNA诱变的外源影响因素,进而存在致癌的可能。下图是目前研究者

怪鱼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细胞组织影响机制的全部设想图示(RF:Radio Frequency):

脱离两种主要的影响分类框架,就电磁辐射总体而言,卫生学、免疫学方面的实验研

究表明,当高频(微波)电磁辐射大过某界限值(通常称为高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或防护

标准)时,会使人引起神经和精神紊乱性疾病,更进一步,通过手机辐射所形成的电磁场

可以通过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来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活动。除上述表现外还存在其他

一些不利影响,如破坏免疫系统、血细胞结构和生殖能力;女性容易产下畸形胎儿甚至演

变为不孕症;听力减弱或失聪,面部局部肌肉抽搐等等,影响特征不胜枚举。

3.手机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手机辐射的大小在国际科学界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计量标准,也就是SAR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中文翻译为“比吸收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生物体所吸收

的电磁辐射的量,单位W/kg,通常在距离人体不同部位20cm处测得。换言之也就是手机

辐射对于人体健康影响的一个标准量化指标。计算公式为:

E-mail: timothy1027@ 2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通常也可以用如下公式:

(E为人体组织中电场强度,σ为人体组织的表示电导率,ρ为人体组织密度)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主要包括两种,一个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标准为

1.6W/kg,另一个是欧洲和日本等的标准2W/kg。具体含义为以6min为计时,每千克人体

组织重量所吸收的电磁辐射的量不能超过的瓦数目。我国由于生产技术上的标准制定存在

分歧,通信业生产厂商、运营商与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在辐射防护标准上也很难达成一致,

目前将欧洲标准的2W/kg作为硬性规定的标准,而将1W/kg作为力求达到的标准,另外

作为电磁辐射的一种,手机电磁辐射标准也必须达到《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等一系列国家标准的规定。

除此之外,美国电信行业成立了国际移动通讯业协会(CTIA),对于全美国的移动

通讯产业有了统一性的管制,它的规定中就包括;从2000年8月1日开始,希望向CTIA

注册的移动电话制造厂商,必须向CTIA提交SAR监测信息,同时要在用户使用说明书中

注明,此举措极大地保护了美国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同时将较为昂贵的SAR值监测费用

成本交给了手机生产厂商自己负责。而目前在中国尚未建立这样的统一性组织,对于这一

机制进行借鉴,进而完善手机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和落实政策是我国今后需要关注的重要方

面。

4.手机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当代快节奏、大信息量的日常生活已经让手机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必备通

讯工具,在我们无法脱离身边这样一种危险隐患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身体

健康是每一个人应当关注的问题,总体来说应当本着“避害趋利”的宗旨,从研究、生产、

标准制定、广泛宣传等多个方面来完善手机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4.1 科学研究

(1)从根本机理上来说目前分析手机辐射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限元、FDTD、边界元

等等,可以模拟和计算手机辐射场的大小和分布,然而计算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地应用于实

践之中,只能作为个别研究的一种,同时很多方法也都是近似计算,得到的结果并不可靠,

所有的这些对于准确估计手机辐射场对人体带来的影响的定量分析都形成了条件上的制约;

(2)研究手段仅仅限于人群抽样调查和动物实验的范畴内,得到的研究结果没有很好的

直接性与精确性,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引入医学和卫生学手段进行研究,获得更具有

普遍性和准确性的结论;(3)在辐射控制的领域内还应加大研究力度,研发防辐射材料,

使电磁场能量运动方向与电波方向相反等,例如国外研究机构近年来成功研制出一种“全

反射多重屏蔽技术”,可以使手机面向身体一侧的辐射大大消除,从而使人体更少地暴露

在电磁辐射环境下。应当以这样的研究成果为契机,不断在辐射控制层面上有更为实际有

E-mail: timothy1027@ 3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效的成果;(4)现行的许多先进测试仪器,都是计量和评价辐射场强弱的有效途径,而

它们的造价和成本与广大用户的接受度与社会普及需求还相差甚远,应当着眼于研究出更

为廉价、实用、方便的手机辐射监测设备,从接受方角度减少手机电磁辐射危害。

4.2 宣传监管

手机生产厂商通常会在销售过程中过分关注于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的宣传,而对

于手机存在的辐射影响健康问题避而不谈。下表是相关研究机构研究得出的2009年手机

辐射SAR值最高的十款手机型号:

手机型号

1. T-Mobile MyTouch 3G

2. 黑莓Curve 8330

3. Palm Treo 600

4. T-Mobile Shadow

5. Palm Treo 650

6. 黑莓Curve 8300

7. 黑莓Bold 9000

8. 索爱P910a

9. HTC SMT 5800

10. 黑莓Pearl 8120/8130

上述手机品牌的SAR值非常接近国际通用标准上限之一的1.6W/kg,而相关生产厂商

并未在使用说明书中提到相关问题,这对于客户手机选择的全面考虑来说产生了极大地盲

点,进而使得消费者不能使自身健康得到充分保障。电信行业应当对手机生产厂商加大监

管力度,硬性监督其在使用说明书中详细说明手机电磁辐射的具体情况;还应尽早制定专

一针对于手机辐射防护的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应注意采纳多方意见;此外还要鼓励生产

厂商大力研制生产绿色环保手机,更加顺应市场需求。

SAR值

(1.55 W/kg)

(1.54 W/kg)

(1.53 W/kg)

(1.53 W/kg)

(1.51 W/kg)

(1.51 W/kg)

(1.51 W/kg)

(1.50 W/kg)

(1.49 W/kg)

(1.48 W/kg)

4.3 手机用户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全世界的手机使用者提出了广泛建议:一是要尽量限制

手机使用时间,二是要尽量使用手机免提设备。这正是针对于手机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最

为有效地两种防护措施。具体来说手机用户可以在日常使用手机过程中多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手机呼出与接听时最初与网络取得联系的几秒内电磁辐射最大,因而最好在振铃响

过5~10s之后在放至耳边接听;

E-mail: timothy1027@ 4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论文 2010/06

(2)为减少手机电磁辐射,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配置外接耳机和麦克风,使手机与

身体尤其是头部保持安全距离;

(3)注意减少手机的使用和通话时间,若身边有其他电话可以是使用时最好不用手机;

(4)睡眠过程中人的免疫力处于最弱状态,许多人习惯将手机睡前放于枕边做闹铃,晚

间持续开机对于头部的损伤长期积累会非常严重,即便是必须使用手机闹铃也务必在晚间

关机;

(5)购买手机时关注手机的电磁屏蔽技术与SAR值,兼顾手机其他性能最大限度保障自

身的身体健康不受手机电磁辐射的显著影响。

5.结语

手机从出现到普及的时间尺度仅为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尺度下尚无法通过长期

监测来研究手机针对于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大时间尺度上的生物效应,我们现在也并没有

合理的手段来证明手机电磁辐射的影响对于人类长期以来的身体健康并不会有显著作用。

那么一方面,关于手机电磁辐射方面的研究的开展和标准的制定仍需要不断进行;另一方

面,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都应对于手机的电磁辐射防护引起足够重视,根据提出的

有效防护措施自觉减少电磁辐射危害,尽最大限度来保证自身健康与现代化生活设备使用

的兼容,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Ian A Cotgreave. B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to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re mobile

phones really so (heat) shocking?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435 (2005) 227–240.

[2] Ahmet Kizilay, Orhan Ozturan, Tamer Erdem. Effects of chronic exposure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rom mobile phones on hearing in rats. Auris Nasus Larynx 30 (2003) 239-245.

[3] Michael A. Kelsh, Mona Shum, Asher R. Sheppard. Measured radiofrequency exposure during various

mobile-phone use scenarios.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2010), 1–12.

[4] 陈波.手机电磁辐射的研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通信技术.2009, 42(3).

[5] 李艳强,吴超.手机电磁辐射安全评价.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4).

[6] 许丽忠.手机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护.辐射防护通讯.2002,22(1).

E-mail: timothy1027@ 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