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敬玉环)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 0 1 0年8月第2 2卷第4期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OF TCM20IO Vo1.22 No.4
the main nosogenesises.Its position is in the liver,but correlated with the spleen(the stomach)and the kidney.The pathological charac・
teristics is deifcient vital QI leading to lingering of pathogen and deficiency—syndrome mingling with excess-syndrome.
Key words:Hepatic diseases;Etiological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Academic thought;Xie Zhaofeng
谢兆丰老中医系江苏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验俱
丰,精于中医肝病,对肝病病理有着较为深刻的认
识,兹将谢老所论概述如下。
1致患之湿
邪,易伤阳气,损及脾肾,终成阳虚湿盛、虚实夹杂之
候。
在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肝气郁结,失于条
达,木旺乘土,脾胃受戕,运化失健,致湿郁于中,清
阳不升,浊阴不降。肝病后期,肝血瘀阻,血行不畅,
化为水湿,又可致臌胀,腹水。故脾之运化失职是湿
致病之湿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
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等所致,常为肝病发生之诱
因。而内湿则是由于脾之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停
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引起脾失健运的原因包括素体
浊内生的关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
至真要大论》)
因此,临床治疗肝病,谢师谨遵“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处方用药时时不忘兼治
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
等。外湿与内湿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每易于
困脾,损伤脾气,脾运失司则易湿浊内生;而脾气虚
脾胃,令脾健胃旺,脾实则不受木侮,从而杜绝了湿
邪的生成。又由于湿性粘滞,谢师指出应缓缓图之,
不可枉用峻猛之药,或利湿,或燥湿,以防湿邪未去,
弱,脾阳不振,又易招致外湿侵袭而发病。湿为阴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科技基础实施建设计划”专项(No:BM2009903)
作者简介:黄晨昕,男,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级l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研究方
向:内科疑难病证的中医治疗。
・
10・
黄晨听等:谢兆丰老中医论肝病病理
阴分已伤,反使病情陷于矛盾之中。
2成疾之瘀
也正由于毒邪对于肝病的发病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因此,谢师认为临床治疗当以祛毒为第一要
务,毒去则正安,毒留则病延。谢师多在辨证论治的
基础上,适当配伍一些具有抑制病毒作用的药物,如
蛇舌草、土茯苓、蒲公英、大青叶等,目的就在于尽最
谢师指出,瘀血是肝病过程中所形成的阶段性
病理产物,同时又是继发性肝病的致病因素。肝病
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理因素湿与毒的侵袭影
响,加之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合等,肝木疏泄
失司,气机不谐,渐致肝脾肾等功能失调。肝气郁
结,失于疏泄,气机郁滞,病及于血,气滞血瘀;或因
正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或由于肝之藏血失
职,血脉空虚,血行不畅,血虚血瘀;或血不循经,溢
大可能清除体内的病毒。但由于肝病的特殊性,毒
常与湿邪相互为患,以致不易速去,使病情反复迁
延,甚渐至加重,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血脉瘀阻,
正虚邪恋,致生他变。
4发病之热
于脉外;或湿邪内阻,脉络不畅,郁滞成瘀;或因邪毒
入络煎熬熏蒸,炼血成瘀;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
散,积存体内转而成瘀。
慢性肝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肝区刺痛、肝掌、蜘蛛
痣、以及肝脾肿大、肝纤维化无不与血瘀有关。血瘀
热是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热为火之渐,火
为热之极”。肝病过程中,热有虚实之不同,且常与
他邪兼夹合并。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久未疏散,肝
郁气滞化火;肝木侮土,脾运不健,湿邪内生,湿郁化
热,湿热互结;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甘味或炙J博之品,
助湿生热,热从内生,脾胃湿热熏蒸;阳旺之体,感邪
初期,病从热化,此即“气有余便是火”。
病之后期,肝血不足,血虚生热;肝肾阴虚,阴不
制阳,相火偏旺,虚热内生;实热伤阴,或过分使用香
燥之品,劫伤肝阴,而生内热。
5病之性质,虚实相杂
是慢性肝病包括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的主要病
机。正如《张氏医通》所论黄疸,“诸病虽多湿热,然
经脉血瘀,无不瘀血阻滞也”。《灵枢・五邪篇》认
为胁痛系“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医
林改错》指出:“肚大青筋,始终是血瘀为患。”
肝病后期,正虚邪恋,脏腑气血功能严重失调,
病渐错综复杂,癜结痞块形成。血瘀内阻,继又加剧
气机之郁滞,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互为因果的恶性循
谢师在大量、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将经验升
华为理论,认为肝病病机,无论阴阳寒热虚实,总不
环。肝血瘀滞,血流不畅,停而为水;或血不循经,而
致吐血便血;甚至痰瘀交阻,蒙闭清窍等。
谢师认为,由于肝病发病机理的复杂性与多样
性,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病在其病理学方面的认
识,在肝病治疗过程中,应尽早、尽快使用活血化瘀,
并贯穿于肝病治疗始终,特别是肝病进人中晚期,更
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足活血化瘀、消瘕散结
之品,以截断疾病之发展。
3染恙之毒
离乎肝,或肝先病而旁及他脏、他经,或他脏、他经之
病累及于肝,其病理特点总属正虚邪恋,虚实夹杂。
肝病的发生,一是由于正气的不足,二是由于毒
邪的侵袭,正虚是发病的根本,而毒邪是发病的条
件。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肝体虚损,营血不藏,肝失其养;脾气虚
弱,或脾阳虚衰,运化失健,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气血
亏乏,御邪无力;肾精不足,阴阳失调,阴虚不能涵
木,阳虚不能温运,机体失却滋润温养,抗敌无能,免
疫低下,以致机体易招邪袭,感染病毒,形成僵局,虚
实夹杂。肝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毒久稽,耗损正
气,或脏腑功能失调,正气本虚,不足以驱邪,以致气
机郁滞,湿、浊、痰、饮、水、瘀等诸邪内生。内生诸邪
谢师指出,“疫毒”是导致慢性肝病(病毒性肝
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引起肝病的“毒”邪,即现代
医学所明确的肝炎病毒。这类致病因素,可以通过
胃肠、血液等多种途径侵害人体,传染性强,对人体
健康危害较大,预后不良。邪毒侵袭,着肝人血,或
损伤肝体;或壅滞气机、血脉瘀阻;或损伤肝络、血溢
脉外;或煎灼血液等,诸症无不为毒所扰。肝病之
源,毒也。尽管“毒”对于肝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此类毒邪,谢师认为,只要做到
久留不去,又令肝脾肾等脏腑功能进~步失调,气血
更加亏虚,终成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多实少,实多
虚少的虚实错杂病变。
可见,肝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多与湿热瘀毒
有关,病位主要在肝,但与脾(胃)、肾有关。病之后
“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增强体质,则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亦可免
除其害。
期,肝脾肾三脏虚衰。至此,临床治疗当攻补兼施。
(收稿日期:2010-06-02)
2024年4月5日发(作者:敬玉环)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 0 1 0年8月第2 2卷第4期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OF TCM20IO Vo1.22 No.4
the main nosogenesises.Its position is in the liver,but correlated with the spleen(the stomach)and the kidney.The pathological charac・
teristics is deifcient vital QI leading to lingering of pathogen and deficiency—syndrome mingling with excess-syndrome.
Key words:Hepatic diseases;Etiological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Academic thought;Xie Zhaofeng
谢兆丰老中医系江苏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验俱
丰,精于中医肝病,对肝病病理有着较为深刻的认
识,兹将谢老所论概述如下。
1致患之湿
邪,易伤阳气,损及脾肾,终成阳虚湿盛、虚实夹杂之
候。
在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肝气郁结,失于条
达,木旺乘土,脾胃受戕,运化失健,致湿郁于中,清
阳不升,浊阴不降。肝病后期,肝血瘀阻,血行不畅,
化为水湿,又可致臌胀,腹水。故脾之运化失职是湿
致病之湿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
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等所致,常为肝病发生之诱
因。而内湿则是由于脾之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停
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引起脾失健运的原因包括素体
浊内生的关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
至真要大论》)
因此,临床治疗肝病,谢师谨遵“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处方用药时时不忘兼治
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
等。外湿与内湿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每易于
困脾,损伤脾气,脾运失司则易湿浊内生;而脾气虚
脾胃,令脾健胃旺,脾实则不受木侮,从而杜绝了湿
邪的生成。又由于湿性粘滞,谢师指出应缓缓图之,
不可枉用峻猛之药,或利湿,或燥湿,以防湿邪未去,
弱,脾阳不振,又易招致外湿侵袭而发病。湿为阴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科技基础实施建设计划”专项(No:BM2009903)
作者简介:黄晨昕,男,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级l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研究方
向:内科疑难病证的中医治疗。
・
10・
黄晨听等:谢兆丰老中医论肝病病理
阴分已伤,反使病情陷于矛盾之中。
2成疾之瘀
也正由于毒邪对于肝病的发病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因此,谢师认为临床治疗当以祛毒为第一要
务,毒去则正安,毒留则病延。谢师多在辨证论治的
基础上,适当配伍一些具有抑制病毒作用的药物,如
蛇舌草、土茯苓、蒲公英、大青叶等,目的就在于尽最
谢师指出,瘀血是肝病过程中所形成的阶段性
病理产物,同时又是继发性肝病的致病因素。肝病
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理因素湿与毒的侵袭影
响,加之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合等,肝木疏泄
失司,气机不谐,渐致肝脾肾等功能失调。肝气郁
结,失于疏泄,气机郁滞,病及于血,气滞血瘀;或因
正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或由于肝之藏血失
职,血脉空虚,血行不畅,血虚血瘀;或血不循经,溢
大可能清除体内的病毒。但由于肝病的特殊性,毒
常与湿邪相互为患,以致不易速去,使病情反复迁
延,甚渐至加重,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血脉瘀阻,
正虚邪恋,致生他变。
4发病之热
于脉外;或湿邪内阻,脉络不畅,郁滞成瘀;或因邪毒
入络煎熬熏蒸,炼血成瘀;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
散,积存体内转而成瘀。
慢性肝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肝区刺痛、肝掌、蜘蛛
痣、以及肝脾肿大、肝纤维化无不与血瘀有关。血瘀
热是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热为火之渐,火
为热之极”。肝病过程中,热有虚实之不同,且常与
他邪兼夹合并。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久未疏散,肝
郁气滞化火;肝木侮土,脾运不健,湿邪内生,湿郁化
热,湿热互结;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甘味或炙J博之品,
助湿生热,热从内生,脾胃湿热熏蒸;阳旺之体,感邪
初期,病从热化,此即“气有余便是火”。
病之后期,肝血不足,血虚生热;肝肾阴虚,阴不
制阳,相火偏旺,虚热内生;实热伤阴,或过分使用香
燥之品,劫伤肝阴,而生内热。
5病之性质,虚实相杂
是慢性肝病包括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的主要病
机。正如《张氏医通》所论黄疸,“诸病虽多湿热,然
经脉血瘀,无不瘀血阻滞也”。《灵枢・五邪篇》认
为胁痛系“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医
林改错》指出:“肚大青筋,始终是血瘀为患。”
肝病后期,正虚邪恋,脏腑气血功能严重失调,
病渐错综复杂,癜结痞块形成。血瘀内阻,继又加剧
气机之郁滞,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互为因果的恶性循
谢师在大量、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将经验升
华为理论,认为肝病病机,无论阴阳寒热虚实,总不
环。肝血瘀滞,血流不畅,停而为水;或血不循经,而
致吐血便血;甚至痰瘀交阻,蒙闭清窍等。
谢师认为,由于肝病发病机理的复杂性与多样
性,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病在其病理学方面的认
识,在肝病治疗过程中,应尽早、尽快使用活血化瘀,
并贯穿于肝病治疗始终,特别是肝病进人中晚期,更
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足活血化瘀、消瘕散结
之品,以截断疾病之发展。
3染恙之毒
离乎肝,或肝先病而旁及他脏、他经,或他脏、他经之
病累及于肝,其病理特点总属正虚邪恋,虚实夹杂。
肝病的发生,一是由于正气的不足,二是由于毒
邪的侵袭,正虚是发病的根本,而毒邪是发病的条
件。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肝体虚损,营血不藏,肝失其养;脾气虚
弱,或脾阳虚衰,运化失健,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气血
亏乏,御邪无力;肾精不足,阴阳失调,阴虚不能涵
木,阳虚不能温运,机体失却滋润温养,抗敌无能,免
疫低下,以致机体易招邪袭,感染病毒,形成僵局,虚
实夹杂。肝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毒久稽,耗损正
气,或脏腑功能失调,正气本虚,不足以驱邪,以致气
机郁滞,湿、浊、痰、饮、水、瘀等诸邪内生。内生诸邪
谢师指出,“疫毒”是导致慢性肝病(病毒性肝
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引起肝病的“毒”邪,即现代
医学所明确的肝炎病毒。这类致病因素,可以通过
胃肠、血液等多种途径侵害人体,传染性强,对人体
健康危害较大,预后不良。邪毒侵袭,着肝人血,或
损伤肝体;或壅滞气机、血脉瘀阻;或损伤肝络、血溢
脉外;或煎灼血液等,诸症无不为毒所扰。肝病之
源,毒也。尽管“毒”对于肝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此类毒邪,谢师认为,只要做到
久留不去,又令肝脾肾等脏腑功能进~步失调,气血
更加亏虚,终成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多实少,实多
虚少的虚实错杂病变。
可见,肝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多与湿热瘀毒
有关,病位主要在肝,但与脾(胃)、肾有关。病之后
“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增强体质,则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亦可免
除其害。
期,肝脾肾三脏虚衰。至此,临床治疗当攻补兼施。
(收稿日期:201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