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发(作者:常绿蓉)
“X门”构式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 本文将“x门”视作一个构式,即一个形式和意义
的结合体,借助构式语法的框架,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阐释了“x
门”构式生成的机制及其交际意图。本文认为,“x门”构式的生成
是语言运用者认知能力语用化的结果,其交际意图是吸引读者和表
达的简约化。
关键词:x门 构式 认知语用学 语用化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水门事件(watergate)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
由于水门事件家喻户晓,后来新闻媒体在描述国家领导人遭遇的执
政危机或者执政丑闻时就出现了一些类似的表达,如“iran-gate”
(伊朗门),“zipper-gate”(拉链门)。这些“x-gate”附缀词,
通过媒体的翻译逐渐进入了到了汉语之中。随着这些转译式“x门”
的不断普及,国人也逐渐开始仿制一些中式的“x门”,如“艳照门、
虎照门”等。
这一新兴的“x门”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他们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过研究:框架语义学,如刘宗保(2006);
构词方式和语义辖域,如张谊生(2007);社会语言学,如王望妮
(2007);认知语言学,如周日安、邵敬敏(2007),刘亚琼(2008);
模因理论,如杨永林(2008),刘桂兰、李红梅(2009);顺应论,
如布占廷、张德禄(2010)。我们认为,“x门”是一种复杂的语用
现象,涉及人类的认知和社会文化语境,所以仅从某一方面来研究
是不充分的。基于此,本文把“x门”看做是一个构式
(construction),即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form-meaning
pairing),拟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框架下,在对“x门”的结构
形式和语义特征观察的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x门”
构式的生成机制和交际意图。
二 “x门”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
(一)“x门”的结构形式
1 从“x”的音节看,“x门”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就是“双音节+
门”的三音节形式,如“解说门、电话门、肉松门、食品门、虎照
门、哈欠门”等。
2 从“x”的词性看,“x门”中绝大多数的“x”都是名词性或
动词性的。由名词性成分构成的“x门”中,名词可以是地名、事
物、职业、称谓等等,如“杨帆门、铜须门、电话门、质量门”等;
动词性成分则以“动词+宾语”的形式居多,如“换芯门、让票门、
报价门、洗手门”等。
3 “x门”的后面有时候还可以有一些后置成分,如“丑闻、
事件、风波”等,这种情况一般是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出
现,且以标题形式居多。例如:
(1)《克林顿“拉链门”丑闻再添新变数》(《兰州晨报》,2002
年9月23日)
(2)《布什要调查“伊朗门”事件》(《半岛都市报》,2005年7
月2日)
(3)《世行行长“女友门”事件辞职值得深思》(《工人日报》,
2007年5月2日)
(二)“x门”的语义特征
“x门”的语义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译入阶段,表示具有爆炸性的政治丑闻。早期新闻媒体中出
现的“x门”多是对应于外来词的直接翻译和借用,如“伊拉克门
(iraq-gate)、虐囚门(prisoner-gate)、贝利门(billy-gate)
等。
2 汉化阶段,表示具有广泛影响的一般性社会丑闻,此时不再
局限于政治领域,经济、教育和生活等方面也都频频出现“x门”
丑闻。例如:
(4)《西门子深陷贿赂门 ceo柯菲德6月30日卸任》(《it时
代周刊》,2007年5月2日)
(5)《谷歌再现“抄袭门” 生活搜索被指抄袭酷讯》(《北京商
报》,2007年5月21日)
(6)《揭开暧昧的遮羞布 追究北航“招生门”漏洞》(《解放日
报》,2004年8月19日)
3 泛化阶段,表示没太多正面意义,与公众人物有关,影响较
大具有一定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例如:
(7)《北方网评:央视“白字门”谁来揭开》(北方网, 2008
年4月30日)
(8)《李宇春世界杯球评涉嫌“抄袭门”被指媒体炒作》(《新
民晚报 》,2006年6月22日)
从以上对“x门”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可以看出,“x门”的形
式是比较工整的,即大部分为“np/vp+门”的形式;“x门”的语义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从“政治大丑闻”到“具有广泛影响的
一般性社会丑闻”再到“引人关注或不光彩的事件”,但在实质上,
其意义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都表示“与x有关的影响较大的不
光彩事件”。
不难看出,“x门”是在模仿“水门”的基础上生成的。我们认
为,在“x门”生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者所“模仿”的不仅仅是
一个形式或一个语义,而是一个构式,或者说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
结合体;所“创造”的也是一个构式,一个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以模仿“水门”创造出的“虎照门”为例,“水门”是一个构式,
其形式是一个“名词+门”构成的词语,所表达的语义为“与水门
有关的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新创造出的“虎照门”也是一个构
式,其形式是一个“名词+门”构成的词语,其语义为与“虎照有
关的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关于一张华南虎假照的事件)。因此,
我们可以将“x门”的生成简单概括为: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在
已掌握和了解的旧构式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旧构式中的一些成分来
生成一个新的构式。
三 “x门”的认知基础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密不可分。经验是
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经验告诉
我们,语言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表达式(conventional
expressions)可以为我们表达思想所用。当语言运用者想要表达
的思想与头脑中某一个已有的固定表达式正好吻合,该表达式就会
被激活而使用。不过,语言的运用是很复杂的,当没有现成的表达
式可以运用时,语言运用者就会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去构建新的表达
式(novel expressions)(langacker,2005)。
我们认为,构式是一种固定的表达式。在构建新构式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借助已知的构式概念,将这些已知的构式概念投射
(mapping)到新的信息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以“虐
囚门”为例,“水门”事件(与水门有关的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
是语言运用者头脑里已经掌握的固有构式的概念知识,而“美国入
侵伊拉克后的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闻”则为新的信息,在“虐囚门”
生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者运用了“水门”这一构式的概念知识来
感知“美国入侵伊拉克后的虐待伊拉克战俘丑闻”这一新的信息;
“虐囚门”这一构式的生成就是对语言运用者感知活动的语言编
码,是语言运用者的感知方式在语言中的投射。
运用已知概念或概念系统来感知新的信息,是人类认识事物的
一种方式。大量的“x门”生成的事实表明,“x门”构式的生成过
程就是语言运用者运用已知概念或概念系统来感知新信息的过程。
换言之,我们认为,“x门”构式生成的认知基础为:运用已知概念
或概念系统来感知新的信息。
四 “x门”的认知语用学阐释
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用与认知的关系。所以,认知语用学通
常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
学,认为人类语言离不开具体的身体经验和主客互动,体验感知和
认知结构被映射到语言表达之中,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语言
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和产物,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
处理的过程。因此,语言能力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自治的符
号系统,而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语言运用
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语用化。
在“x门”的生成过程中,语言运用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理解
为:语言运用者使用头脑里已经储存的约定俗成的概念知识来感知
新的信息,把旧构式的句法结构投射为新构式的句法结构,同时又
把旧构式的语义结构投射为新构式的语义结构,从而实现了由旧构
式到新构式的投射。
这里,我们以“艳照门”为例,来探讨“x门”构式的生成。“艳
照门”是通过用“艳照”替换“水门”中的“水”生成的。在这一
过程中,语言运用者头脑里储存着“水门”的概念知识:“名词+门”
表示“某种不光彩的事情”。语言运用者使用这一约定俗成的概念
知识,用“和x有关的不光彩事件”来感知“和香港娱乐明星的自
拍照有关的不光彩事件”。在这一认知能力语用化的过程中,句法
结构“名词+门”投射为“艳照门”,语义结构“和x有关的不光彩
事件”投射为“和香港娱乐明星的自拍照有关的不光彩事件”,实
现了由旧构式到新构式的投射。
五 “x门”的交际意图
没有一种语言表达不是在努力实现一定的交际意图,不是在追
求一种特定的交际效果,问题只在于——你为了实现什么样的意
图,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选择了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刘大为,2006)。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x门”构式生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
者的交际目的或意图。
1 吸引读者的眼球。据我们观察,“x门”构式往往是出现在新
闻报导中,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例如:
(9)《超女厉娜遭遇内地版偷拍门 私密闺房照网上流传》(《上
海青年报》, 2006年9月6日)
(10)《药品零售:“政策门”背后的挣扎》(《中国商报》, 2007
年8月24日)
(11)《陈冠希“艳照门”很愚乐 后果很严重》(《华西都市报》,
2008年2月14日)
众所周知,新闻的作用就是将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公布给民众,
满足传播以及接受主体的需求。而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尤其是
新闻标题的时候,无形中会以制造轰动效应、吸引读者眼球为目的。
在上例中,“x门”运用者的交际目的或意图就是制造轰动效应、吸
引读者眼球。
2 表达的简约化。交际效果往往涉及听话者和说话者两个方
面。所以,从信息传递看,简约、经济的语言表达无疑要比繁杂、
累赘的表达更能迅速地传递人们的思想、情感,更能迅速地被听话
人所理解和接受。
如前所述,“x门”构式往往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表示“与x有
关的影响较大的不光彩事件”。如果我们把“x门”换成“与x有关
的影响较大的不光彩事件”,则表达显得过于繁琐。但如果我们把
“x门”换成“x事件”的话,又丧失了其“丑闻、不光彩事件”
等感情色彩。因此,我们认为,“x门”结构简约,意义深远,令人
回味无穷。这也恰恰符合了“经济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的
特点(向明有,2002)。
六 结语
“x门”因“水门事件”而起,其主要结构形式为“np/vp+门”,
其意义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但其本质意义并没有发生大的变
化,都表示“和x有关的不光彩事件”。基于goldberg构式语法的
框架,我们把“x门”看做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即构式。
在对“x门”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观察的基础上,我们从认知语用
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我们发现,“x门”构式是语言使
用者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在已掌握和了解的旧构式的基础上,通
过替换旧构式中的一些成分来生成的。“x门”构式的生成就是语言
运用者的认知能力语用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运用者的认
知能力表现为,运用原有构式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来感知新的信
息;语用能力则表现为根据原有构式构建新的构式,其交际意图为
吸引读者眼球和表达的简约化。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 布占廷、张德禄:《顺应理论视角下的“xx门”现象》,《山
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4期。
[3] 刘大为:《自然语言中的链接结构及其修辞动因》,《首届望
道修辞学论坛论文集》, 2008年 1月。
[4] 刘桂兰、李红梅:《从模因论看“xx门”现象》,《外语学刊》,
2009年第2期。
[5] 刘亚琼:《从“x门”看再概念化过程——兼论修辞结构构
建手段之一》,《修辞学习》,2008年第3期。
[6] 刘宗保:《“x门”词族探微》,《现代语文》,2006年第9期。
[7] 杨永林:《千门万门,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
文化模因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8] 王望妮:《“门”后的思考:“xx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
《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
[9] 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5期。
[10] 张谊生:《当代汉语附缀式新词“门”试析》,《语言文字
应用》,2007年第4期。
[11] 周日安、邵敬敏:《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
化》,《外国语》,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恩光,男,1978—,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
学部。
2024年4月8日发(作者:常绿蓉)
“X门”构式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 本文将“x门”视作一个构式,即一个形式和意义
的结合体,借助构式语法的框架,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阐释了“x
门”构式生成的机制及其交际意图。本文认为,“x门”构式的生成
是语言运用者认知能力语用化的结果,其交际意图是吸引读者和表
达的简约化。
关键词:x门 构式 认知语用学 语用化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水门事件(watergate)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
由于水门事件家喻户晓,后来新闻媒体在描述国家领导人遭遇的执
政危机或者执政丑闻时就出现了一些类似的表达,如“iran-gate”
(伊朗门),“zipper-gate”(拉链门)。这些“x-gate”附缀词,
通过媒体的翻译逐渐进入了到了汉语之中。随着这些转译式“x门”
的不断普及,国人也逐渐开始仿制一些中式的“x门”,如“艳照门、
虎照门”等。
这一新兴的“x门”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他们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过研究:框架语义学,如刘宗保(2006);
构词方式和语义辖域,如张谊生(2007);社会语言学,如王望妮
(2007);认知语言学,如周日安、邵敬敏(2007),刘亚琼(2008);
模因理论,如杨永林(2008),刘桂兰、李红梅(2009);顺应论,
如布占廷、张德禄(2010)。我们认为,“x门”是一种复杂的语用
现象,涉及人类的认知和社会文化语境,所以仅从某一方面来研究
是不充分的。基于此,本文把“x门”看做是一个构式
(construction),即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form-meaning
pairing),拟在goldberg构式语法的框架下,在对“x门”的结构
形式和语义特征观察的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x门”
构式的生成机制和交际意图。
二 “x门”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
(一)“x门”的结构形式
1 从“x”的音节看,“x门”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就是“双音节+
门”的三音节形式,如“解说门、电话门、肉松门、食品门、虎照
门、哈欠门”等。
2 从“x”的词性看,“x门”中绝大多数的“x”都是名词性或
动词性的。由名词性成分构成的“x门”中,名词可以是地名、事
物、职业、称谓等等,如“杨帆门、铜须门、电话门、质量门”等;
动词性成分则以“动词+宾语”的形式居多,如“换芯门、让票门、
报价门、洗手门”等。
3 “x门”的后面有时候还可以有一些后置成分,如“丑闻、
事件、风波”等,这种情况一般是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出
现,且以标题形式居多。例如:
(1)《克林顿“拉链门”丑闻再添新变数》(《兰州晨报》,2002
年9月23日)
(2)《布什要调查“伊朗门”事件》(《半岛都市报》,2005年7
月2日)
(3)《世行行长“女友门”事件辞职值得深思》(《工人日报》,
2007年5月2日)
(二)“x门”的语义特征
“x门”的语义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译入阶段,表示具有爆炸性的政治丑闻。早期新闻媒体中出
现的“x门”多是对应于外来词的直接翻译和借用,如“伊拉克门
(iraq-gate)、虐囚门(prisoner-gate)、贝利门(billy-gate)
等。
2 汉化阶段,表示具有广泛影响的一般性社会丑闻,此时不再
局限于政治领域,经济、教育和生活等方面也都频频出现“x门”
丑闻。例如:
(4)《西门子深陷贿赂门 ceo柯菲德6月30日卸任》(《it时
代周刊》,2007年5月2日)
(5)《谷歌再现“抄袭门” 生活搜索被指抄袭酷讯》(《北京商
报》,2007年5月21日)
(6)《揭开暧昧的遮羞布 追究北航“招生门”漏洞》(《解放日
报》,2004年8月19日)
3 泛化阶段,表示没太多正面意义,与公众人物有关,影响较
大具有一定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例如:
(7)《北方网评:央视“白字门”谁来揭开》(北方网, 2008
年4月30日)
(8)《李宇春世界杯球评涉嫌“抄袭门”被指媒体炒作》(《新
民晚报 》,2006年6月22日)
从以上对“x门”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可以看出,“x门”的形
式是比较工整的,即大部分为“np/vp+门”的形式;“x门”的语义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从“政治大丑闻”到“具有广泛影响的
一般性社会丑闻”再到“引人关注或不光彩的事件”,但在实质上,
其意义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都表示“与x有关的影响较大的不
光彩事件”。
不难看出,“x门”是在模仿“水门”的基础上生成的。我们认
为,在“x门”生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者所“模仿”的不仅仅是
一个形式或一个语义,而是一个构式,或者说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
结合体;所“创造”的也是一个构式,一个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以模仿“水门”创造出的“虎照门”为例,“水门”是一个构式,
其形式是一个“名词+门”构成的词语,所表达的语义为“与水门
有关的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新创造出的“虎照门”也是一个构
式,其形式是一个“名词+门”构成的词语,其语义为与“虎照有
关的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关于一张华南虎假照的事件)。因此,
我们可以将“x门”的生成简单概括为: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在
已掌握和了解的旧构式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旧构式中的一些成分来
生成一个新的构式。
三 “x门”的认知基础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密不可分。经验是
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经验告诉
我们,语言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表达式(conventional
expressions)可以为我们表达思想所用。当语言运用者想要表达
的思想与头脑中某一个已有的固定表达式正好吻合,该表达式就会
被激活而使用。不过,语言的运用是很复杂的,当没有现成的表达
式可以运用时,语言运用者就会通过创造性的努力去构建新的表达
式(novel expressions)(langacker,2005)。
我们认为,构式是一种固定的表达式。在构建新构式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借助已知的构式概念,将这些已知的构式概念投射
(mapping)到新的信息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以“虐
囚门”为例,“水门”事件(与水门有关的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
是语言运用者头脑里已经掌握的固有构式的概念知识,而“美国入
侵伊拉克后的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闻”则为新的信息,在“虐囚门”
生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者运用了“水门”这一构式的概念知识来
感知“美国入侵伊拉克后的虐待伊拉克战俘丑闻”这一新的信息;
“虐囚门”这一构式的生成就是对语言运用者感知活动的语言编
码,是语言运用者的感知方式在语言中的投射。
运用已知概念或概念系统来感知新的信息,是人类认识事物的
一种方式。大量的“x门”生成的事实表明,“x门”构式的生成过
程就是语言运用者运用已知概念或概念系统来感知新信息的过程。
换言之,我们认为,“x门”构式生成的认知基础为:运用已知概念
或概念系统来感知新的信息。
四 “x门”的认知语用学阐释
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用与认知的关系。所以,认知语用学通
常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
学,认为人类语言离不开具体的身体经验和主客互动,体验感知和
认知结构被映射到语言表达之中,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语言
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和产物,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
处理的过程。因此,语言能力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自治的符
号系统,而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语言运用
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语用化。
在“x门”的生成过程中,语言运用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理解
为:语言运用者使用头脑里已经储存的约定俗成的概念知识来感知
新的信息,把旧构式的句法结构投射为新构式的句法结构,同时又
把旧构式的语义结构投射为新构式的语义结构,从而实现了由旧构
式到新构式的投射。
这里,我们以“艳照门”为例,来探讨“x门”构式的生成。“艳
照门”是通过用“艳照”替换“水门”中的“水”生成的。在这一
过程中,语言运用者头脑里储存着“水门”的概念知识:“名词+门”
表示“某种不光彩的事情”。语言运用者使用这一约定俗成的概念
知识,用“和x有关的不光彩事件”来感知“和香港娱乐明星的自
拍照有关的不光彩事件”。在这一认知能力语用化的过程中,句法
结构“名词+门”投射为“艳照门”,语义结构“和x有关的不光彩
事件”投射为“和香港娱乐明星的自拍照有关的不光彩事件”,实
现了由旧构式到新构式的投射。
五 “x门”的交际意图
没有一种语言表达不是在努力实现一定的交际意图,不是在追
求一种特定的交际效果,问题只在于——你为了实现什么样的意
图,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选择了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刘大为,2006)。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x门”构式生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
者的交际目的或意图。
1 吸引读者的眼球。据我们观察,“x门”构式往往是出现在新
闻报导中,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例如:
(9)《超女厉娜遭遇内地版偷拍门 私密闺房照网上流传》(《上
海青年报》, 2006年9月6日)
(10)《药品零售:“政策门”背后的挣扎》(《中国商报》, 2007
年8月24日)
(11)《陈冠希“艳照门”很愚乐 后果很严重》(《华西都市报》,
2008年2月14日)
众所周知,新闻的作用就是将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公布给民众,
满足传播以及接受主体的需求。而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尤其是
新闻标题的时候,无形中会以制造轰动效应、吸引读者眼球为目的。
在上例中,“x门”运用者的交际目的或意图就是制造轰动效应、吸
引读者眼球。
2 表达的简约化。交际效果往往涉及听话者和说话者两个方
面。所以,从信息传递看,简约、经济的语言表达无疑要比繁杂、
累赘的表达更能迅速地传递人们的思想、情感,更能迅速地被听话
人所理解和接受。
如前所述,“x门”构式往往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表示“与x有
关的影响较大的不光彩事件”。如果我们把“x门”换成“与x有关
的影响较大的不光彩事件”,则表达显得过于繁琐。但如果我们把
“x门”换成“x事件”的话,又丧失了其“丑闻、不光彩事件”
等感情色彩。因此,我们认为,“x门”结构简约,意义深远,令人
回味无穷。这也恰恰符合了“经济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的
特点(向明有,2002)。
六 结语
“x门”因“水门事件”而起,其主要结构形式为“np/vp+门”,
其意义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但其本质意义并没有发生大的变
化,都表示“和x有关的不光彩事件”。基于goldberg构式语法的
框架,我们把“x门”看做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即构式。
在对“x门”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观察的基础上,我们从认知语用
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我们发现,“x门”构式是语言使
用者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在已掌握和了解的旧构式的基础上,通
过替换旧构式中的一些成分来生成的。“x门”构式的生成就是语言
运用者的认知能力语用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运用者的认
知能力表现为,运用原有构式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来感知新的信
息;语用能力则表现为根据原有构式构建新的构式,其交际意图为
吸引读者眼球和表达的简约化。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 布占廷、张德禄:《顺应理论视角下的“xx门”现象》,《山
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4期。
[3] 刘大为:《自然语言中的链接结构及其修辞动因》,《首届望
道修辞学论坛论文集》, 2008年 1月。
[4] 刘桂兰、李红梅:《从模因论看“xx门”现象》,《外语学刊》,
2009年第2期。
[5] 刘亚琼:《从“x门”看再概念化过程——兼论修辞结构构
建手段之一》,《修辞学习》,2008年第3期。
[6] 刘宗保:《“x门”词族探微》,《现代语文》,2006年第9期。
[7] 杨永林:《千门万门,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
文化模因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8] 王望妮:《“门”后的思考:“xx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
《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
[9] 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5期。
[10] 张谊生:《当代汉语附缀式新词“门”试析》,《语言文字
应用》,2007年第4期。
[11] 周日安、邵敬敏:《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
化》,《外国语》,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恩光,男,1978—,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
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