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以华为基带芯片技术为例

IT圈 admin 37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郦白玉)

2020年第10期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以华为基带芯片技术为例——

项国鹏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310066)

摘要:核心技术空心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核心技术

突破是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的要求的认识,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索企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

,并对华为

基带芯片的技术突破过程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华为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其开放与共享

、竞合与共生两种运行机制为华

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支撑,最终实现了基带芯片从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到通用核心组件技术再到产品集成及优化的技术突破

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为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实践启示

关键词: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开放与共享;竞合与共生

中图分类号:F270;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0)10-0036-07

EnterpriseCoreTechnologyBreakthroughMechanismfromthePerspectiveofInnovationEcosystem

——TakingHuaweiBasebandChipTechnologyasanExample—

XIANGGuo-peng

渊SchoolofTourismandUrban-ruralPlanning袁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袁HangzhouZhejiang310066袁China冤

Abstract院Thelackofcoretechnologyealize

thebrentheunderstandingthatthecoretechnology

breakthroughistherequirementof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mechanismofenterpriseinnovationecosystem,thisstudyexploresthe

breakthroughmechanismofmakesalongitudinalcase

y,itrealizesthetechnicalbreakthroughofbasebandchipfromgeneralnon-corecomponenttechnologytogeneralcore

breakthroughofenterprisesfromtheperspectiveofinnovationecosystem.

earchshowsthatHuaweiinnovationecosystemprovides

supportforHuawei'scoretechnologicalbreakthroughthroughitstwooperatingmechanismsofopeningandsharing,concurrenceand

udyprovidespracticalenlightenmentforthecoretechnological

Keywords院Coretechnology曰Innovationecosystem曰Opennessandsharing曰Concurrenceandsymbiosis

一、引言

中兴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中国核心技术空心化的严峻现

实,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得开展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成为中

国企业迫切而重大的一项任务。核心技术创新往往很难由一个

企业单独完成,需要多个主体进行协作

,才能完成一个产品乃

至一个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创新。因此,

核心技术能力的突破不

仅仅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考

验。华为公司从2G时代的跟跑,3G时代并跑,4G时代的领

跑,

到5G时代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显示出华为卓越的核心

技术突破能力。

现有研究多从专利、战略、

架构创新以及组织

学习等角度

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极少有学者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

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作

,因此,

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研究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

制,并以华为公司为对象展开案例研究,以期为中国企业核心

技术突破提供借鉴与启示。

收稿日期:2020-03-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1772161);浙江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2019C25021)。

作者简介:项国鹏

1975-),男,浙江富阳人,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创业管理、战略管理研究。

窑36窑

二、相关理论回顾

(1)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由Adner

[1]

率先明确提出,他认为企业要

将创新置于核心地位,同时企业还需与相关合作伙伴一同构建

完整的创新链以推动企业的创新成功

[2]

。张运生将创新生态系

统定义为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

知识异化、共生共存、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

。创新生态系

统由

多主体组成,包括大企业、中小企业

、初创企业、服务机

投资机构、政府部门

、科研机构等

[3]

,主体之间通过竞争性合

作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4,5]

,同时不同主体可划分为研究、

开发与应用三大群落

[6]

(2)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学者们主要从开放

[7,8]

、共享

[2]

、生态位决策

[7,9]

[7,10]

学习

[11]

、扩散与获取

[8]

、协同

[12,13]

、催化与涌现等角度来研究创

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

是由创新主体及其创

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基于

共同的意愿与目标,通过开放

、协同合作

整合生态中的创新资

源,构建共赢为目的的创新网络

,利用创新

主体的各自所长互

惠互利、相互学习,实现共生

、共享、共

创与共赢

同时

新生态系统中存在多主体竞合关系

,创新

主体不仅要关注自身

内部的创新行为,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

和整合。这些机制在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主

体间通过开放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再通过生态位决策等机制

处理好主体间的竞合关系

,从而推动主体

间的相互学习、

源扩

散与获取,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催化与涌现,实现主体间的协

同、共生,达到共赢的目的。可以

说创新生态系

统的核心运行机

制就是开放与共享以及竞合与共生机制。因此,文章主要从开放

与共享、竞合与共生两种机制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与共享机制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

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

并通过内外部两种渠道将技术

成果商业化。一个完整的开放与共享机制至少要包含创新主

体、创新资源、开放式创新平台这三个要素,

通过创新主

体多

方参与、相互作用和合作共享建立将创新主体内部的创新要求

与其外部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2]

。这个

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资本和人才的重要载体

[14]

,主体之间形

成的创新网络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快速流动与共享

,在

企业内

部搭建的内部创新平台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便于识

别创新价值、获取与吸收外部技术资源,

并可通过灵活

的知识

产权管理模式,保障创新绩效的最大化。同时

,企

业通过积极

融入技术联盟、寻求技术外包

、培育核心技术人才

也可加强企

业的自主创新、培养吸收能力,促进开放式创新的实施。

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则是指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之

间必然存在竞合关系,且这种关系会随着创新主体间生态位的

关系变化进行变化

[2,15]

;共生关系则普遍存在于企业主体的技术

创新、知识共享、产品交换以及学习路径等行为中

[16]

一般

括资源共享模式、资源重叠模式以及资源分离模式三种模式。

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共生机制包含四个要素,

即竞合

共生单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元、竞合共生平台、竞合共生界面以及竞合共生网络

这些要

素在共同的环境背景下运行。竞合共生单元是参与创新的主体

竞合共生平台是众多的竞合共生单元的集合,

竞合共

生界面是

竞合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总和,竞合共生网络则是竞合共生单

元之间的联系,沿着“单元———平台———界面———网络”的路

径进行演化。基于竞合共生单元在创新链中的生态位的相似程

,可

将其划分为同类单元与异类单元

,且这个概念

具有相对

会依据主体在不同创新链上的生态位不同进行变动

同类

单元之间的竞合共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关系

,异

类单元之

间的经和共生关系则更多地表现为分工关系

,因此演

化出了分

工合作式的共生路径以及竞合发展式的竞合共生路径两种不同

的路径

[2]

学者们多从产品或知识的角度来理解核心技术的内涵。马

俊如认为核心技术是指某业界或某领域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

发挥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王江提出,核心技术表现

为专利、技术诀窍和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高乔子认为

核心技术是产品的关键性或基础性技术

企业独有的不可替代

的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技术以及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17]

。基

于上述研究,文章将核心技术定义为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对支撑其所属产业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具有难以模仿的特征

的技术。学者们多从模块

、环节及微观机

理等方面划分核心技

术的结构。付于武将汽车核心技术划分为整车开发技术、底盘

技术等六个模块。洪勇和苏敬勤将核心技术划分为关键制造技

术、核心元件技术和产品架构技术三个环节

李显君与孟东晖

等认为核心技术由原理性核心技术

性能性核心技术及可靠性

核心技术组成

[18]

。文章认为核心技术是由多种技术共同构成

企业对于这多种技术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通过将该核心

技术中包含的各项技术一一掌握

从而最终完成核心技术突破

因此,文章将核心技术依据其重要性、

用性以及与企业其他

产品所需技术是否有交叉划分为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

通用核

心组件技术以及产品集成及优化三个部分。

现有核心技术研究主要是基于创新追赶

、能力、网络、演

化等理论从专利

[19]

、架构创新、战略、组织学习顺序

[18,20]

等角度

研究企业核心技术的突破过程,探讨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提升企

业的核心能力,并认为新兴技术、架构创新、产品模块化及利

基战略等能够为企业提供赶超机会

、颠覆重构产业

格局、指导

企业研发投入、减轻竞争压力。

极少有研究从创新生态系

统的

视角来研究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对企业核心技术的

突破的作用机制,但是核心技术的复杂性

、企

业通过建设生态

圈进行发展的趋势使得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核心

技术的突破过程显得十分必要,这对于更加深入全面的剖析企

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及其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具有重

要意义。因此,文章选择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创新生态

系统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文章运用纵向单案例分析方法

,原因如下:首先,极

少有

窑37窑

2020年第10期

文献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

,已有理

难以充分揭示其内在作用机理,

而案例研究适用于现有理

论不

适合解释或解释不充分的现象。另外,单案例研究适用于研究

有代表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基于长期过程导向的视角对同一案

例进行纵向研究,有利于确认关键事件的发生次序和识别因果

关系

[21,22]

。核心技术突破往往是长期的复杂过程

文章正是要

探索这一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对核心技术的推动过程

纵向单案例方法与该研究目的非常契合

[23]

遵循理论抽样的原则,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筛选最终

选择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

)在终端领域的核

技术基带芯片的突破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原因如下:第一,理论适配性。华为是国内企业通过建立创新

生态系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先驱与典范

,华为通过构建创新

生态系统来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其实现

核心技术突破的模式

直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24,25]

;第二,案例典型性

华为

是全球通信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从

2007年开始基

带处理器研发,到2010年推出巴龙700,成功突破高通垄断

再到2019年,发布巴龙5000,率先完成5G技术突破。从最初

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到最终站在世界技术前沿

,华为基

带芯

片技术的突破为文章提供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样本

;第

数据可得性

。文章

主要使用二手数据研究方法

,华为作为

一个

国际知名公司,有充足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为

文章提

供了所

需数据

文章运用二手数据进行研究

。苏敬勤与刘静

认为在丰富的

二手数据能够为案例研究提供有效支撑的情况下

,案例研

究者

完全可以基于二手数据进行案例研究

。为了保证案例研究

的真

实性与可靠性

,文章

选取多种来源数据,

主要包含相关书

期刊论文、专利数据以及从企业官网、

研究机构及高校相关

体的官网等,并将这些信息相互印证保证其真实性,最终汇总

成一组正式资料,形成完整的发展脉络,

见表

1。

四、案例描述

华为1987年成立于广东深圳

最初是用户交换机销售代

理公司。1990年,华为开始进行自主研发,

为一家制造与销

售并行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

华为的

手机终端业务是华为消费

者业务的主

数据类型来源数量主要发布内容

要业务方向,

华为官网与官方微博及高

官方资料官网及官方微博7校、研究机构官网上发布

先后发布了

的相关信息

P、Mate、n-

书籍图书馆8

涉及华为发展历程的相关

书籍

ova、麦芒

中国知网、维普、

期刊搜索以华为技术、华

畅享等一系

期刊论文万

Science

方、Web

等网站

of

64

为核心技术、华为专利、

华为创新、华为基带、华

列产品

为研发等为关键词

以华为基带、华为芯片、

基带芯片的

新闻报道

百度、谷歌等搜索

华为巴龙芯片、华为麒麟

引擎

27

芯片、华为研发等为关键

技术创新上

词搜索

华为取得了

国际知识产权组织

专利数据

专利数据库及中国

华为基带芯片所有相关组

巨大的成就

国家专利数据库

2

成技术专利信息

自2010年发

窑38窑

布巴龙700完成基带芯片技术突破以来,华为先后发布巴龙

710、麒麟910、巴龙720、麒麟920、巴龙750、麒麟960、麒

麟980、巴龙5000等一系列基带芯片

完成了从跟随到领先的

跨越

[26-34]

带芯片是手机的核心部件

用来合成即将发射的

基带信号

,或

对接收到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

。由

CPU处理器

信道编解码、

数字

信号处理器

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五个部

分组成

[35]

。这些模块要求企业具备众多不同的技术与知识

图1所示。

华为基带芯片核心技术

语音编

信道自

的获取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信道缩

/解码

/解码

适应

第一阶段是内部研发体

集成

信道

系完善阶段(1987-1998

电路

估计

基带芯

年),华为初涉研发领域,建

片技术

立与完善了企业内部研发体

时钟同

信道

步技术

均衡

系,利用国内各地创新资源。

干扰

接口

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拓展主

调制/

技术

解调

要外部伙伴的关系

、进

行内

部各管理部门的交互与协同

建立内部创新生态系统,为华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向外扩展打好

基础

这一阶段,华为具备了语音编解码

时钟同步、接口

集成电路等基带芯片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如图2所示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核心技术类型

1987-1998年1999-2006年

2007-2019年

数据来源: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数据库及中国国家专利数据库。

第二阶段是国际化研发布局阶段(1999-2006年)。

为由

原来的内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转向点对点的合作创新,

通过

先用户的参与

[34]

、官产学合作的开展、客户与供应商关系网络

的构建等

构建了简单的创新生态系统。华为具备了信道编/

解码、信道自适应、信道估计

、信

道均衡、干扰技术

调制/

解调等基带芯片通用核心组件技术

至此华为具备了基带芯片

所有组成技术能力。

第三阶段是核心技术突破与快速迭代阶段

2007年至今)。

华为在原有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开展面向政府、

企业、高校、科

研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主体的协同创新,

通过

建立研究

所、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开源社区等手段不断扩大了华为创新生

态圈,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这一阶段华为成功

实现了华为基

带芯片各组成技术的产品集成并对其进行了快速的迭代升级。

五、案例分析

华为在这个阶段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主要由华为、

合作企业、合资公司、科研机构、

高校、客户组成。其中高校

与研究所共同组成了华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群落

,开发种群

则由华为、组件供应商、代加工企业组成

,应用种群由合作企

业、合资公司以及客户组成。通过由客户与合作企业、合资企

业等传递的市场、需求信息决定研究方向,然后通过由华为计

划处、总体办、干部部等内部支撑体系通过为华为中央研究部提

供人才、资金、知识、信息等资源支撑

,以此支持华为的研

发,

并通过与组件供应商、代加工企业的合作制造出相应产品

最终

经由华为、合作企业及合资公司将产品分销给用户

(见图

3)。

华为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了以华为、

组件供应商、科研机

构、高校、合作企业以及客户为主体

,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及开放式创新文化与外部开放式创新平台相互促进的开放与共

享机制,以通过建立多种类型竞合共生平台与异类单元进行分

工合作的竞合共生机制,

如图

4所示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进行合作或建立合资公司

、建立研究所

或分公司与国内高校进行合作研发、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等方式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华为建立了简单的外部创新网络

,并通

过外部创新网络与各个主体进行创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集聚

创新资源,加速资源流转;通过合作研发,

双方共担创新成本

与风险,减少了资源占用、成本投入以及研发风险,极大地提

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另外,华为先后成立中央研究部、知识

产权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保证了知识

、技术成果的及时专利

化、标准化,加强了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

。随后,在企

业内部建立开放式创新企业文化,以

开放的心态看待和整合业

界的各种资源,为华为开放式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华为通过建立企业合作及合资公司

、以及与高校、科研

构之间的合作研发等方式为主的竞合共生平台,与其他单元建

立了分工合作式的竞合共生关系

。由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信任

度较低,各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以资源分离模式为主

,资源

要存在于各单元外部,通过竞合共生平台进行流转

得益于华为创新生态系统开放与共享

、竞合与共生机制所

起到的集聚创新资源、加速资源流转、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

提升研发效率、构建和谐发展环境等作用,华为成功掌握了语

音编解码、接口控制、时钟同步技术

、集成电路等技术,完成

了基带芯片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突破

这一阶段的华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供应商

、华为、运营

高校、竞争者、科研机构、政府、

用户等主体组成(见图

5)。其中研究群落由高校与研究机构组成,开发群落由华为、

供应商、竞争者、运营商组成,应用种群则由运营商与用户组

它们既是华为产品的应用者,同时也为华为产品的产品创

新提供新的创意与建议,促进华为产品的优化与完善

。对内,

华为通过引进IPD集成产品开发等管理系统进行研发体系改

革,

使

华为内部研发体系与国际接轨,支

撑华为国际化研发进

程。对外

通过在国内各地建立研究所及分支机构

,与国内各

企业

高校进行合作研发、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进行国内资源

窑39窑

2020年第10期

整合。此外

,通过

在世界各国建立研究所

、与世界各高校合作

建立网络学院

与世界先进企业合作进行授权培训的方式进行

人才国际化,为华为创新提供充足且优质的人才资源。

还通过

与供应商

竞争者

运营商等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合作

、建立合

资公司、

技术研

发平台、联合研发实验室、联合

创新中心等创

新平台进行国际化研发,同时用户也参与其中

,为华为创新提

供创新灵感与建议

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

产业联盟、标

准组织的参与则为华为创新提供了环境支撑

,并为华为知识产

权提供保障。

国际化研发布局阶段,华为建立了以华为、

运营商、用

户、供应商、竞争者、高校、科研机构

、标准组织、产业联盟

为主要创新主体,内部开放式创新企业文化、内部资源共享机

制以及内部创新平台相互促进协调并支撑华为外部开放式创新

平台运行的开放与共享机制,以及通过建立多种类型竞合共生

界面保持与同类单元以竞合发展式为主

、与异类单元以分工合

作式为主的竞合共生机制,

如图

6所示

在这个阶段,华为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供应商

、竞争者、

运营商、其他企业、华为、高校

、科研机构、政府、用户、产

业联盟、标准组织、开源社区以及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

。其中,

研究群落由高校与研究所组成;开发群落除华为、供应商、竞

争者、运营商以外,用户也开始直接参与到华为的产品研发过

程中,成为其开发群落中的一员

;应用群落则同样由运营商与

用户组成

,如图

7所示。政府与其他企业以及中介机构一起

为华为提供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服务

,成为华为创新

的外部支撑。而科研机构、高校、供应商

、运营商、竞争者以

及用户等创新主体则与华为内部研发一道

,通过多种方式共同

进行人才培养、协作研发,共同建立国际技术标准

。同时华为

通过加入开源社区、标准组织及产业联盟等国际组织

,积极参

与国际标准制定,并进行技术前沿追踪

这个阶段华为最终建立了与同类单元采取合作为主

,竞争

为辅的竞合发展式的竞合共生关系以及与异类单元之间合作分

工式的竞合共生关系,并采用资源共享、资源分离以及资源重

叠的共生模式的竞合共生机制,

如图

8所示

华为创新生态系统开放与共享机制吸纳了更多的创新主体

对内,华为进行内部研发体系改革

,建立了以

IPD集

成产品研发流程体系为主的内部创新平台

,以适应开放与

共享的潮流与趋势;建立了内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

创新

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与华为开放式创新文化一起为华为创

新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了基础支撑。对外

,华为与竞争

者、供应商以及运营商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开放式创新平

台,进行产品、技术的合作研发,共享创新资源。通过参

与国际标准组织以及产业联盟

,进行

信息交流与共享

极融入创新环境。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合作进行授权培训或

建立培训中心,双方共享员工培养经验

,共同

培养高技能

应用型人才;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研究所并与国内外高校

进行合作研发、签订人才输送协议

、合作建立网络学

进行人才与知识、技术的共享,

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华为采取开放合作的国际化战

略,遵循广泛合作原则

[31]

,与竞争对手建立长期战略关系

通过建立合资公司、签署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以及建立联合研发

中心、开放式实验室等方式,双方建立基于资源分离模式以及

资源共享模式的竞合发展式的竞合共生关系

。此外,华为与供

应商

运营商

、科

研机构、高校、用户等异类单元则通过建立

合资公司

、联合

创新中心、网络学院、

开放式实验室、开放式

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竞合共生界面建立了同样基于资源分离

模式与资源共享模式的分工合作式的共生关系

通过这两种机制,华为创新生态系统为其基带芯片技术突

破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并加速其创新资源的流转

,提高了创

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华为创新、发展

构建了更加和谐的外部

环境

降低了华为的研发风险与成本

,提升了华为研发效率,

使得华为在基带芯片各项组成技术上获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

各项技术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完成了基带芯片通用核心

组件技术的突破

窑40窑

参与到华为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当中

,建立了更加多样的共享平

台,与各个主体建立了更加紧密且广泛的联系

(如图

8)。这一

阶段,华为与更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立了一个更加有利

的创新环境;加入多个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和开源社区,并在

其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为华为知识技术信息获取及创新成果

的专利化、标准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建立开源社区、终

端开发者联盟等,使用户在产品开发中的参与度不断上升

,为

华为基带产品迭代提供了大量的创新灵感与建议

。通过建立

ICT学院,与众多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华为提供了丰

富的创新人才。

这个阶段的华为竞合与共生机制加入了新的成分

——

—开源

社区。而与同类单元之间的关系转向以合作为主

,竞争为辅的

竞合发展式关系。华为与异类单元之间的合作更是有了极大的

进展,

立了更多的形式的竞合共生界面

,如开源社区、

ICT

学院等

各个界面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十分频繁与紧密

,形成了

复杂的竞合共生网络

这一阶段,华为正式开始基带芯片的产品研发,

凭借着华

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的大量的创新资源与灵感

,加上高效的研

发效率及和谐的发展环境,成功研制出了华为第一件基带芯片

产品巴龙700,完成了产品集成突破。

随后便以极快的速度进

行产品迭代,提升基带芯片性能,

先后发布了巴龙、麒麟等一

系列产品,最终使华为基带产品成功跻身世界前列

综上,三个阶段的有关内容可概括为表2。

六、结论及启示

首先,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其开放与共享

、竞合与共生等

行机制所发挥的创新资源支持、加速创新资源流转

、优化创新

发展环境、降低研发风险与成本、提升研发效率等作用推动企

业核心技术突破。华为内部开放与共享机制为华为创新平台的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运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外部开放与共享机制则通过构建

外部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各个创新主体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

,为

华为基带芯片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持,

降低了华为研发风险与成本。此外,通过创新平台与竞合共生

平台的建立与运行,使主体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减少了不必

要的竞争,为华为的创新发展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时间内部研发体系完善国际化研发布局核心技术突破与快速迭代

内容(1987-1998年)(1999-2006年)(2007年至今)

核心技术通用非核心组件技

突破阶段术突破

通用核心组件技术突破产品集成及优化

创新生态

华为、合作企业

华为、供应商、运营商、

华为、供应商

、竞争者、

高校、竞争

运营商、其他企业

、高

系统构成

合资公司

、科研机

者、科研机

构、高校

、客户

构、政府、

用户、标准

校、科研机构

、政府、用

组织、产业联盟

户、产业联盟

、标准组

织、开源社区、中介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体内部开放式创新企业文

系、开放式创新文化、内部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主体更广泛

、开放式

创新生态化与开放式创新平以及内部创新平台与开创新平台更多样

、主体间

系统运行

台相互促进协调的放式创新平台相互促进联系更紧密的开放与共享

机制

开放与共享机制

的开放与共享机制

;以

机制;以竞合共生网络为

以竞合共生平台为竞合共生界面为主的竞

主的竞合共生机制

主的竞合共生机制合共生机制

核心技术

具备语音编解码

各项技术均已完

进度

时钟同步

、接口、

成功能成功完成产品集成突破及

集成电路等技术

突破并进行性能优化产品迭代

其次,华为基带芯片技术的突破历经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

突破

通用核心组件技术突破以及产品集成及优化三个阶段。

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突破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组件中完成非核心

功能的组件中与自身其他业务所需技术有所交叉的技术或对其

他技术进行学习或创新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技术;

通用核心组

件技术突破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组件中完成核心功能的组件中与

其他业务所需技术有所交叉的技术;

产品集成及优化则是将核

心技术中所包含的所有技术组合起来,

集成在同一个产品上并

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

一是,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拓展了企业核心技术突破

的研究视角与理论选择。现有研究主要从创新追赶

、能力、网

络以及演化等理论视角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

,鲜有研究从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在企业的核心技术突

破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考察华为基

带芯片技术突破的全过程,为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创新生

态系统情境下的解释,拓展了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研究视角与

理论选择

二是,确立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分

析框架,如图9所示。通过综合运用创新生态系统、

核心技术

理论,文章探索性地确立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

突破的分析框架,明确了其中的主体、要素、运行机制、突破

过程,探讨

了创新生态

系统如何通

过其运行机

制为企业核

心技术的突

窑41窑

2020年第10期

破提供支撑

,为

企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的分析提供具体指导

第一,为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对策指导

。企业在

行核心技术突破时可根据其组成技术,依次对其进行突破,还

可根据其与本企业现有业务的交叉程度有所侧重

,提升

该技术

在研发阶段的经济价值。企业在进行核心技术突破时

单个企

业很难支撑获取核心技术突破所需所有资源,因此可

取开放

式创新策略、加入或建立创新生态系统,获取创新平台中的创

新资源,为本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同时也可降

低研发

风险,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第二,为创新生态系统中其他参与主体提供指导

。通过

华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创新生态系

统中的不同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着各自的分工,可

取的资源也有所不同。依据文章对于不同阶段创新生态系统运

行机制的分析,有助于相关主体把握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

角色和作用,对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创新与

管理策略有利于自身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指导

文章的数据来源主要以二手数据为主,数据的局限性是本

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文章对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

以开放与共享机制以及竞合与共生机制为主

,对于创新生态系

统如何通过其运行机制促进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有待完善

。同

由于各个产业、产品核心技术千差万别,其核心技术结构也各

不相同,企业核心技术突破必定要与自身情况所适应,因此文

章对各个行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的借鉴具有局限性

。为了

提升

研究的普适性,未来研究可运用多种数据来源,

选取不同

行业

企业案例,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核心技术突破的内在机制,

建立更加完善的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ourinnovationstrategytoyourinnovationecosystem[J].

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8):2-11.

[2]张贵,温科,宋新平

等.创新生态系统

:理论与实践

[M]北京:经济管

理出版社,2018

[3]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

学研究,2014,32(12):1771-1780.

[4]ZahraS,reneurshipandstrategicthinkinginbusiness

ecosystems[J].BusinessHorizons,2012,55(3):219-229.

[5]OhD,PhillipsF,ParkS,tionecosystems:Acriticalexamina-

tion[J].Technovation,2016,54(8):1-6.

[6]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7]赵广凤,马志强,朱永跃.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J].中

国科技论坛,2017(1):40-46.

[8]梁海山,魏江,万新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变迁及其绩效影响机

制——海尔开放式创新新范式[J].管理评论.2018,30(7):281-291.

[9]陈璐,吴洁,盛永祥

,等

.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竞合关系研究

[J].情报杂志,2017,36(12):82-89.

[10]欧忠辉,朱祖平,夏敏

,等

.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

[J].科研管理,2017,38(12):49-57.

窑42窑

[11]吴绍波,顾新,吴光东,等.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J].

中国科技论坛,2016(7):30-35+42.

[12]刘畅,李建华.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

纵横,2019(3):126-132.

[13]孙聪,魏江.企业层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

研究,2019,37(7):1316-1325.

[14]洪闯,李贺,祝琳琳,等.国内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J].

现代情报,2018,38(6):165-171+177.

[15]黄江明,丁玲,崔争艳.企业生态位构筑商业生态竞争优势

宇通和

北汽案例比较[J].管理评论

2016(5):220-231.

[16]rialEcology:ANewFieldorOnlyaMetaphor?[J].

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4,12(8):825-831.

[17]高乔子.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短板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习论坛

2018(3):54-58.

[18]李显君,孟东晖,刘暐.核心技术微观机理与突破路径—

——

以中国汽

车AMT技术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8):88-104.

[19]郭磊,蔡虹,徐露莹.转型阶段后发企业的双元技术追赶绩效—

——

利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139-144+155.

[20]孟东晖,李显君,梅亮,等.核心技术解构与突破“:清华-绿控”AMT

技术2000-2016年纵向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6):75-84.

[21]Ethiraj,S.K..Allocationofinventiveeffortincomplexproductsystems[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6):563-584.

[22]欧阳桃花,胡京波,李洋,等.DFH小卫星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的

动态演化研究:战略逻辑和组织合作适配性视角[J].管理学报,2015,

12(04):546-557.

[23]Langley,A.,Smallman,C.,Tsoukas,H.,sstudiesofchangein

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Unveilingtemporality,activityandflow[J].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13,56(1):1-13.

[24]郑少芳

唐方成.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治理机制[J].中

国科技论坛,2018(1):47-57.

[25]江三良,陈芮.供给侧视角下创新与企业成长研究

——

—以华为公司

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103-105.

[26]吴晓波,约翰·彼得·穆尔曼,黄灿,等.华为管理变革[M].北京:中信

出版集团

2017.

[27]孙科柳,易生俊,陈林空.华为你学不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6.

[28]尹志欣,袁立科,李振兴.高科技企业全球创新布局及模式选择

——

以华为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7(10):72-79.

[29]刘平青,吴岸泽.关于对华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管理

世界,2018,34(12):188-189.

[30]徐雨森,郑稣鹏,李金茹.国际接口、资源体系与技术创新共演过程

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11):2092-2102.

[31]柳卸林,吴晟,朱丽.华为的海外研发活动发展及全球研发网络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17,35(6):834-841+862.

[32]ssystemsofinterdependentchoices[J].Journalof

ManagementStudies,2011,48(5):1126-1140.

[33]陈劲.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34]atizinginnovation:theevolvingphenomenonofus-

erinnovation[J].Journalf俟rBetriebswirtschaft,2005,55(1):63-78.

[35]潘应进.基带芯片架构及验证研究[J].电子世界,2016(5):179-180.

(责任编辑:WMJ)

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郦白玉)

2020年第10期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以华为基带芯片技术为例——

项国鹏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310066)

摘要:核心技术空心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核心技术

突破是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的要求的认识,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索企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

,并对华为

基带芯片的技术突破过程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华为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其开放与共享

、竞合与共生两种运行机制为华

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支撑,最终实现了基带芯片从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到通用核心组件技术再到产品集成及优化的技术突破

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为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实践启示

关键词: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开放与共享;竞合与共生

中图分类号:F270;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0)10-0036-07

EnterpriseCoreTechnologyBreakthroughMechanismfromthePerspectiveofInnovationEcosystem

——TakingHuaweiBasebandChipTechnologyasanExample—

XIANGGuo-peng

渊SchoolofTourismandUrban-ruralPlanning袁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袁HangzhouZhejiang310066袁China冤

Abstract院Thelackofcoretechnologyealize

thebrentheunderstandingthatthecoretechnology

breakthroughistherequirementof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mechanismofenterpriseinnovationecosystem,thisstudyexploresthe

breakthroughmechanismofmakesalongitudinalcase

y,itrealizesthetechnicalbreakthroughofbasebandchipfromgeneralnon-corecomponenttechnologytogeneralcore

breakthroughofenterprisesfromtheperspectiveofinnovationecosystem.

earchshowsthatHuaweiinnovationecosystemprovides

supportforHuawei'scoretechnologicalbreakthroughthroughitstwooperatingmechanismsofopeningandsharing,concurrenceand

udyprovidespracticalenlightenmentforthecoretechnological

Keywords院Coretechnology曰Innovationecosystem曰Opennessandsharing曰Concurrenceandsymbiosis

一、引言

中兴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中国核心技术空心化的严峻现

实,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得开展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成为中

国企业迫切而重大的一项任务。核心技术创新往往很难由一个

企业单独完成,需要多个主体进行协作

,才能完成一个产品乃

至一个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创新。因此,

核心技术能力的突破不

仅仅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考

验。华为公司从2G时代的跟跑,3G时代并跑,4G时代的领

跑,

到5G时代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显示出华为卓越的核心

技术突破能力。

现有研究多从专利、战略、

架构创新以及组织

学习等角度

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极少有学者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

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作

,因此,

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研究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

制,并以华为公司为对象展开案例研究,以期为中国企业核心

技术突破提供借鉴与启示。

收稿日期:2020-03-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1772161);浙江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2019C25021)。

作者简介:项国鹏

1975-),男,浙江富阳人,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创业管理、战略管理研究。

窑36窑

二、相关理论回顾

(1)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由Adner

[1]

率先明确提出,他认为企业要

将创新置于核心地位,同时企业还需与相关合作伙伴一同构建

完整的创新链以推动企业的创新成功

[2]

。张运生将创新生态系

统定义为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

知识异化、共生共存、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

。创新生态系

统由

多主体组成,包括大企业、中小企业

、初创企业、服务机

投资机构、政府部门

、科研机构等

[3]

,主体之间通过竞争性合

作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4,5]

,同时不同主体可划分为研究、

开发与应用三大群落

[6]

(2)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学者们主要从开放

[7,8]

、共享

[2]

、生态位决策

[7,9]

[7,10]

学习

[11]

、扩散与获取

[8]

、协同

[12,13]

、催化与涌现等角度来研究创

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

是由创新主体及其创

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基于

共同的意愿与目标,通过开放

、协同合作

整合生态中的创新资

源,构建共赢为目的的创新网络

,利用创新

主体的各自所长互

惠互利、相互学习,实现共生

、共享、共

创与共赢

同时

新生态系统中存在多主体竞合关系

,创新

主体不仅要关注自身

内部的创新行为,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

和整合。这些机制在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主

体间通过开放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再通过生态位决策等机制

处理好主体间的竞合关系

,从而推动主体

间的相互学习、

源扩

散与获取,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催化与涌现,实现主体间的协

同、共生,达到共赢的目的。可以

说创新生态系

统的核心运行机

制就是开放与共享以及竞合与共生机制。因此,文章主要从开放

与共享、竞合与共生两种机制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与共享机制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

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

并通过内外部两种渠道将技术

成果商业化。一个完整的开放与共享机制至少要包含创新主

体、创新资源、开放式创新平台这三个要素,

通过创新主

体多

方参与、相互作用和合作共享建立将创新主体内部的创新要求

与其外部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2]

。这个

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资本和人才的重要载体

[14]

,主体之间形

成的创新网络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快速流动与共享

,在

企业内

部搭建的内部创新平台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便于识

别创新价值、获取与吸收外部技术资源,

并可通过灵活

的知识

产权管理模式,保障创新绩效的最大化。同时

,企

业通过积极

融入技术联盟、寻求技术外包

、培育核心技术人才

也可加强企

业的自主创新、培养吸收能力,促进开放式创新的实施。

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则是指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之

间必然存在竞合关系,且这种关系会随着创新主体间生态位的

关系变化进行变化

[2,15]

;共生关系则普遍存在于企业主体的技术

创新、知识共享、产品交换以及学习路径等行为中

[16]

一般

括资源共享模式、资源重叠模式以及资源分离模式三种模式。

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共生机制包含四个要素,

即竞合

共生单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元、竞合共生平台、竞合共生界面以及竞合共生网络

这些要

素在共同的环境背景下运行。竞合共生单元是参与创新的主体

竞合共生平台是众多的竞合共生单元的集合,

竞合共

生界面是

竞合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总和,竞合共生网络则是竞合共生单

元之间的联系,沿着“单元———平台———界面———网络”的路

径进行演化。基于竞合共生单元在创新链中的生态位的相似程

,可

将其划分为同类单元与异类单元

,且这个概念

具有相对

会依据主体在不同创新链上的生态位不同进行变动

同类

单元之间的竞合共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关系

,异

类单元之

间的经和共生关系则更多地表现为分工关系

,因此演

化出了分

工合作式的共生路径以及竞合发展式的竞合共生路径两种不同

的路径

[2]

学者们多从产品或知识的角度来理解核心技术的内涵。马

俊如认为核心技术是指某业界或某领域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

发挥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王江提出,核心技术表现

为专利、技术诀窍和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高乔子认为

核心技术是产品的关键性或基础性技术

企业独有的不可替代

的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技术以及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17]

。基

于上述研究,文章将核心技术定义为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对支撑其所属产业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具有难以模仿的特征

的技术。学者们多从模块

、环节及微观机

理等方面划分核心技

术的结构。付于武将汽车核心技术划分为整车开发技术、底盘

技术等六个模块。洪勇和苏敬勤将核心技术划分为关键制造技

术、核心元件技术和产品架构技术三个环节

李显君与孟东晖

等认为核心技术由原理性核心技术

性能性核心技术及可靠性

核心技术组成

[18]

。文章认为核心技术是由多种技术共同构成

企业对于这多种技术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通过将该核心

技术中包含的各项技术一一掌握

从而最终完成核心技术突破

因此,文章将核心技术依据其重要性、

用性以及与企业其他

产品所需技术是否有交叉划分为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

通用核

心组件技术以及产品集成及优化三个部分。

现有核心技术研究主要是基于创新追赶

、能力、网络、演

化等理论从专利

[19]

、架构创新、战略、组织学习顺序

[18,20]

等角度

研究企业核心技术的突破过程,探讨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提升企

业的核心能力,并认为新兴技术、架构创新、产品模块化及利

基战略等能够为企业提供赶超机会

、颠覆重构产业

格局、指导

企业研发投入、减轻竞争压力。

极少有研究从创新生态系

统的

视角来研究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对企业核心技术的

突破的作用机制,但是核心技术的复杂性

、企

业通过建设生态

圈进行发展的趋势使得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核心

技术的突破过程显得十分必要,这对于更加深入全面的剖析企

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及其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具有重

要意义。因此,文章选择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创新生态

系统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文章运用纵向单案例分析方法

,原因如下:首先,极

少有

窑37窑

2020年第10期

文献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

,已有理

难以充分揭示其内在作用机理,

而案例研究适用于现有理

论不

适合解释或解释不充分的现象。另外,单案例研究适用于研究

有代表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基于长期过程导向的视角对同一案

例进行纵向研究,有利于确认关键事件的发生次序和识别因果

关系

[21,22]

。核心技术突破往往是长期的复杂过程

文章正是要

探索这一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对核心技术的推动过程

纵向单案例方法与该研究目的非常契合

[23]

遵循理论抽样的原则,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和筛选最终

选择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

)在终端领域的核

技术基带芯片的突破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原因如下:第一,理论适配性。华为是国内企业通过建立创新

生态系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先驱与典范

,华为通过构建创新

生态系统来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其实现

核心技术突破的模式

直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24,25]

;第二,案例典型性

华为

是全球通信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从

2007年开始基

带处理器研发,到2010年推出巴龙700,成功突破高通垄断

再到2019年,发布巴龙5000,率先完成5G技术突破。从最初

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到最终站在世界技术前沿

,华为基

带芯

片技术的突破为文章提供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样本

;第

数据可得性

。文章

主要使用二手数据研究方法

,华为作为

一个

国际知名公司,有充足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为

文章提

供了所

需数据

文章运用二手数据进行研究

。苏敬勤与刘静

认为在丰富的

二手数据能够为案例研究提供有效支撑的情况下

,案例研

究者

完全可以基于二手数据进行案例研究

。为了保证案例研究

的真

实性与可靠性

,文章

选取多种来源数据,

主要包含相关书

期刊论文、专利数据以及从企业官网、

研究机构及高校相关

体的官网等,并将这些信息相互印证保证其真实性,最终汇总

成一组正式资料,形成完整的发展脉络,

见表

1。

四、案例描述

华为1987年成立于广东深圳

最初是用户交换机销售代

理公司。1990年,华为开始进行自主研发,

为一家制造与销

售并行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

华为的

手机终端业务是华为消费

者业务的主

数据类型来源数量主要发布内容

要业务方向,

华为官网与官方微博及高

官方资料官网及官方微博7校、研究机构官网上发布

先后发布了

的相关信息

P、Mate、n-

书籍图书馆8

涉及华为发展历程的相关

书籍

ova、麦芒

中国知网、维普、

期刊搜索以华为技术、华

畅享等一系

期刊论文万

Science

方、Web

等网站

of

64

为核心技术、华为专利、

华为创新、华为基带、华

列产品

为研发等为关键词

以华为基带、华为芯片、

基带芯片的

新闻报道

百度、谷歌等搜索

华为巴龙芯片、华为麒麟

引擎

27

芯片、华为研发等为关键

技术创新上

词搜索

华为取得了

国际知识产权组织

专利数据

专利数据库及中国

华为基带芯片所有相关组

巨大的成就

国家专利数据库

2

成技术专利信息

自2010年发

窑38窑

布巴龙700完成基带芯片技术突破以来,华为先后发布巴龙

710、麒麟910、巴龙720、麒麟920、巴龙750、麒麟960、麒

麟980、巴龙5000等一系列基带芯片

完成了从跟随到领先的

跨越

[26-34]

带芯片是手机的核心部件

用来合成即将发射的

基带信号

,或

对接收到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

。由

CPU处理器

信道编解码、

数字

信号处理器

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五个部

分组成

[35]

。这些模块要求企业具备众多不同的技术与知识

图1所示。

华为基带芯片核心技术

语音编

信道自

的获取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信道缩

/解码

/解码

适应

第一阶段是内部研发体

集成

信道

系完善阶段(1987-1998

电路

估计

基带芯

年),华为初涉研发领域,建

片技术

立与完善了企业内部研发体

时钟同

信道

步技术

均衡

系,利用国内各地创新资源。

干扰

接口

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拓展主

调制/

技术

解调

要外部伙伴的关系

、进

行内

部各管理部门的交互与协同

建立内部创新生态系统,为华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向外扩展打好

基础

这一阶段,华为具备了语音编解码

时钟同步、接口

集成电路等基带芯片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如图2所示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核心技术类型

1987-1998年1999-2006年

2007-2019年

数据来源: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数据库及中国国家专利数据库。

第二阶段是国际化研发布局阶段(1999-2006年)。

为由

原来的内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转向点对点的合作创新,

通过

先用户的参与

[34]

、官产学合作的开展、客户与供应商关系网络

的构建等

构建了简单的创新生态系统。华为具备了信道编/

解码、信道自适应、信道估计

、信

道均衡、干扰技术

调制/

解调等基带芯片通用核心组件技术

至此华为具备了基带芯片

所有组成技术能力。

第三阶段是核心技术突破与快速迭代阶段

2007年至今)。

华为在原有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开展面向政府、

企业、高校、科

研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主体的协同创新,

通过

建立研究

所、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开源社区等手段不断扩大了华为创新生

态圈,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这一阶段华为成功

实现了华为基

带芯片各组成技术的产品集成并对其进行了快速的迭代升级。

五、案例分析

华为在这个阶段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主要由华为、

合作企业、合资公司、科研机构、

高校、客户组成。其中高校

与研究所共同组成了华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群落

,开发种群

则由华为、组件供应商、代加工企业组成

,应用种群由合作企

业、合资公司以及客户组成。通过由客户与合作企业、合资企

业等传递的市场、需求信息决定研究方向,然后通过由华为计

划处、总体办、干部部等内部支撑体系通过为华为中央研究部提

供人才、资金、知识、信息等资源支撑

,以此支持华为的研

发,

并通过与组件供应商、代加工企业的合作制造出相应产品

最终

经由华为、合作企业及合资公司将产品分销给用户

(见图

3)。

华为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了以华为、

组件供应商、科研机

构、高校、合作企业以及客户为主体

,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及开放式创新文化与外部开放式创新平台相互促进的开放与共

享机制,以通过建立多种类型竞合共生平台与异类单元进行分

工合作的竞合共生机制,

如图

4所示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进行合作或建立合资公司

、建立研究所

或分公司与国内高校进行合作研发、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等方式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华为建立了简单的外部创新网络

,并通

过外部创新网络与各个主体进行创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集聚

创新资源,加速资源流转;通过合作研发,

双方共担创新成本

与风险,减少了资源占用、成本投入以及研发风险,极大地提

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另外,华为先后成立中央研究部、知识

产权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保证了知识

、技术成果的及时专利

化、标准化,加强了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

。随后,在企

业内部建立开放式创新企业文化,以

开放的心态看待和整合业

界的各种资源,为华为开放式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华为通过建立企业合作及合资公司

、以及与高校、科研

构之间的合作研发等方式为主的竞合共生平台,与其他单元建

立了分工合作式的竞合共生关系

。由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信任

度较低,各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以资源分离模式为主

,资源

要存在于各单元外部,通过竞合共生平台进行流转

得益于华为创新生态系统开放与共享

、竞合与共生机制所

起到的集聚创新资源、加速资源流转、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

提升研发效率、构建和谐发展环境等作用,华为成功掌握了语

音编解码、接口控制、时钟同步技术

、集成电路等技术,完成

了基带芯片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突破

这一阶段的华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供应商

、华为、运营

高校、竞争者、科研机构、政府、

用户等主体组成(见图

5)。其中研究群落由高校与研究机构组成,开发群落由华为、

供应商、竞争者、运营商组成,应用种群则由运营商与用户组

它们既是华为产品的应用者,同时也为华为产品的产品创

新提供新的创意与建议,促进华为产品的优化与完善

。对内,

华为通过引进IPD集成产品开发等管理系统进行研发体系改

革,

使

华为内部研发体系与国际接轨,支

撑华为国际化研发进

程。对外

通过在国内各地建立研究所及分支机构

,与国内各

企业

高校进行合作研发、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进行国内资源

窑39窑

2020年第10期

整合。此外

,通过

在世界各国建立研究所

、与世界各高校合作

建立网络学院

与世界先进企业合作进行授权培训的方式进行

人才国际化,为华为创新提供充足且优质的人才资源。

还通过

与供应商

竞争者

运营商等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合作

、建立合

资公司、

技术研

发平台、联合研发实验室、联合

创新中心等创

新平台进行国际化研发,同时用户也参与其中

,为华为创新提

供创新灵感与建议

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

产业联盟、标

准组织的参与则为华为创新提供了环境支撑

,并为华为知识产

权提供保障。

国际化研发布局阶段,华为建立了以华为、

运营商、用

户、供应商、竞争者、高校、科研机构

、标准组织、产业联盟

为主要创新主体,内部开放式创新企业文化、内部资源共享机

制以及内部创新平台相互促进协调并支撑华为外部开放式创新

平台运行的开放与共享机制,以及通过建立多种类型竞合共生

界面保持与同类单元以竞合发展式为主

、与异类单元以分工合

作式为主的竞合共生机制,

如图

6所示

在这个阶段,华为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供应商

、竞争者、

运营商、其他企业、华为、高校

、科研机构、政府、用户、产

业联盟、标准组织、开源社区以及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

。其中,

研究群落由高校与研究所组成;开发群落除华为、供应商、竞

争者、运营商以外,用户也开始直接参与到华为的产品研发过

程中,成为其开发群落中的一员

;应用群落则同样由运营商与

用户组成

,如图

7所示。政府与其他企业以及中介机构一起

为华为提供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服务

,成为华为创新

的外部支撑。而科研机构、高校、供应商

、运营商、竞争者以

及用户等创新主体则与华为内部研发一道

,通过多种方式共同

进行人才培养、协作研发,共同建立国际技术标准

。同时华为

通过加入开源社区、标准组织及产业联盟等国际组织

,积极参

与国际标准制定,并进行技术前沿追踪

这个阶段华为最终建立了与同类单元采取合作为主

,竞争

为辅的竞合发展式的竞合共生关系以及与异类单元之间合作分

工式的竞合共生关系,并采用资源共享、资源分离以及资源重

叠的共生模式的竞合共生机制,

如图

8所示

华为创新生态系统开放与共享机制吸纳了更多的创新主体

对内,华为进行内部研发体系改革

,建立了以

IPD集

成产品研发流程体系为主的内部创新平台

,以适应开放与

共享的潮流与趋势;建立了内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

创新

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与华为开放式创新文化一起为华为创

新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了基础支撑。对外

,华为与竞争

者、供应商以及运营商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开放式创新平

台,进行产品、技术的合作研发,共享创新资源。通过参

与国际标准组织以及产业联盟

,进行

信息交流与共享

极融入创新环境。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合作进行授权培训或

建立培训中心,双方共享员工培养经验

,共同

培养高技能

应用型人才;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研究所并与国内外高校

进行合作研发、签订人才输送协议

、合作建立网络学

进行人才与知识、技术的共享,

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华为采取开放合作的国际化战

略,遵循广泛合作原则

[31]

,与竞争对手建立长期战略关系

通过建立合资公司、签署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以及建立联合研发

中心、开放式实验室等方式,双方建立基于资源分离模式以及

资源共享模式的竞合发展式的竞合共生关系

。此外,华为与供

应商

运营商

、科

研机构、高校、用户等异类单元则通过建立

合资公司

、联合

创新中心、网络学院、

开放式实验室、开放式

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竞合共生界面建立了同样基于资源分离

模式与资源共享模式的分工合作式的共生关系

通过这两种机制,华为创新生态系统为其基带芯片技术突

破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并加速其创新资源的流转

,提高了创

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华为创新、发展

构建了更加和谐的外部

环境

降低了华为的研发风险与成本

,提升了华为研发效率,

使得华为在基带芯片各项组成技术上获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

各项技术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完成了基带芯片通用核心

组件技术的突破

窑40窑

参与到华为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当中

,建立了更加多样的共享平

台,与各个主体建立了更加紧密且广泛的联系

(如图

8)。这一

阶段,华为与更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立了一个更加有利

的创新环境;加入多个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和开源社区,并在

其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为华为知识技术信息获取及创新成果

的专利化、标准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建立开源社区、终

端开发者联盟等,使用户在产品开发中的参与度不断上升

,为

华为基带产品迭代提供了大量的创新灵感与建议

。通过建立

ICT学院,与众多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华为提供了丰

富的创新人才。

这个阶段的华为竞合与共生机制加入了新的成分

——

—开源

社区。而与同类单元之间的关系转向以合作为主

,竞争为辅的

竞合发展式关系。华为与异类单元之间的合作更是有了极大的

进展,

立了更多的形式的竞合共生界面

,如开源社区、

ICT

学院等

各个界面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十分频繁与紧密

,形成了

复杂的竞合共生网络

这一阶段,华为正式开始基带芯片的产品研发,

凭借着华

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的大量的创新资源与灵感

,加上高效的研

发效率及和谐的发展环境,成功研制出了华为第一件基带芯片

产品巴龙700,完成了产品集成突破。

随后便以极快的速度进

行产品迭代,提升基带芯片性能,

先后发布了巴龙、麒麟等一

系列产品,最终使华为基带产品成功跻身世界前列

综上,三个阶段的有关内容可概括为表2。

六、结论及启示

首先,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其开放与共享

、竞合与共生等

行机制所发挥的创新资源支持、加速创新资源流转

、优化创新

发展环境、降低研发风险与成本、提升研发效率等作用推动企

业核心技术突破。华为内部开放与共享机制为华为创新平台的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运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外部开放与共享机制则通过构建

外部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各个创新主体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

,为

华为基带芯片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持,

降低了华为研发风险与成本。此外,通过创新平台与竞合共生

平台的建立与运行,使主体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减少了不必

要的竞争,为华为的创新发展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时间内部研发体系完善国际化研发布局核心技术突破与快速迭代

内容(1987-1998年)(1999-2006年)(2007年至今)

核心技术通用非核心组件技

突破阶段术突破

通用核心组件技术突破产品集成及优化

创新生态

华为、合作企业

华为、供应商、运营商、

华为、供应商

、竞争者、

高校、竞争

运营商、其他企业

、高

系统构成

合资公司

、科研机

者、科研机

构、高校

、客户

构、政府、

用户、标准

校、科研机构

、政府、用

组织、产业联盟

户、产业联盟

、标准组

织、开源社区、中介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体内部开放式创新企业文

系、开放式创新文化、内部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主体更广泛

、开放式

创新生态化与开放式创新平以及内部创新平台与开创新平台更多样

、主体间

系统运行

台相互促进协调的放式创新平台相互促进联系更紧密的开放与共享

机制

开放与共享机制

的开放与共享机制

;以

机制;以竞合共生网络为

以竞合共生平台为竞合共生界面为主的竞

主的竞合共生机制

主的竞合共生机制合共生机制

核心技术

具备语音编解码

各项技术均已完

进度

时钟同步

、接口、

成功能成功完成产品集成突破及

集成电路等技术

突破并进行性能优化产品迭代

其次,华为基带芯片技术的突破历经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

突破

通用核心组件技术突破以及产品集成及优化三个阶段。

通用非核心组件技术突破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组件中完成非核心

功能的组件中与自身其他业务所需技术有所交叉的技术或对其

他技术进行学习或创新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技术;

通用核心组

件技术突破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组件中完成核心功能的组件中与

其他业务所需技术有所交叉的技术;

产品集成及优化则是将核

心技术中所包含的所有技术组合起来,

集成在同一个产品上并

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

一是,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拓展了企业核心技术突破

的研究视角与理论选择。现有研究主要从创新追赶

、能力、网

络以及演化等理论视角研究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

,鲜有研究从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在企业的核心技术突

破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文章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考察华为基

带芯片技术突破的全过程,为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创新生

态系统情境下的解释,拓展了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研究视角与

理论选择

二是,确立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分

析框架,如图9所示。通过综合运用创新生态系统、

核心技术

理论,文章探索性地确立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技术

突破的分析框架,明确了其中的主体、要素、运行机制、突破

过程,探讨

了创新生态

系统如何通

过其运行机

制为企业核

心技术的突

窑41窑

2020年第10期

破提供支撑

,为

企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的分析提供具体指导

第一,为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对策指导

。企业在

行核心技术突破时可根据其组成技术,依次对其进行突破,还

可根据其与本企业现有业务的交叉程度有所侧重

,提升

该技术

在研发阶段的经济价值。企业在进行核心技术突破时

单个企

业很难支撑获取核心技术突破所需所有资源,因此可

取开放

式创新策略、加入或建立创新生态系统,获取创新平台中的创

新资源,为本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同时也可降

低研发

风险,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第二,为创新生态系统中其他参与主体提供指导

。通过

华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创新生态系

统中的不同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着各自的分工,可

取的资源也有所不同。依据文章对于不同阶段创新生态系统运

行机制的分析,有助于相关主体把握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

角色和作用,对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创新与

管理策略有利于自身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指导

文章的数据来源主要以二手数据为主,数据的局限性是本

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文章对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

以开放与共享机制以及竞合与共生机制为主

,对于创新生态系

统如何通过其运行机制促进企业核心技术突破有待完善

。同

由于各个产业、产品核心技术千差万别,其核心技术结构也各

不相同,企业核心技术突破必定要与自身情况所适应,因此文

章对各个行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的借鉴具有局限性

。为了

提升

研究的普适性,未来研究可运用多种数据来源,

选取不同

行业

企业案例,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核心技术突破的内在机制,

建立更加完善的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ourinnovationstrategytoyourinnovationecosystem[J].

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8):2-11.

[2]张贵,温科,宋新平

等.创新生态系统

:理论与实践

[M]北京:经济管

理出版社,2018

[3]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

学研究,2014,32(12):1771-1780.

[4]ZahraS,reneurshipandstrategicthinkinginbusiness

ecosystems[J].BusinessHorizons,2012,55(3):219-229.

[5]OhD,PhillipsF,ParkS,tionecosystems:Acriticalexamina-

tion[J].Technovation,2016,54(8):1-6.

[6]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7]赵广凤,马志强,朱永跃.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J].中

国科技论坛,2017(1):40-46.

[8]梁海山,魏江,万新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变迁及其绩效影响机

制——海尔开放式创新新范式[J].管理评论.2018,30(7):281-291.

[9]陈璐,吴洁,盛永祥

,等

.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竞合关系研究

[J].情报杂志,2017,36(12):82-89.

[10]欧忠辉,朱祖平,夏敏

,等

.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

[J].科研管理,2017,38(12):49-57.

窑42窑

[11]吴绍波,顾新,吴光东,等.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学习[J].

中国科技论坛,2016(7):30-35+42.

[12]刘畅,李建华.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

纵横,2019(3):126-132.

[13]孙聪,魏江.企业层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

研究,2019,37(7):1316-1325.

[14]洪闯,李贺,祝琳琳,等.国内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J].

现代情报,2018,38(6):165-171+177.

[15]黄江明,丁玲,崔争艳.企业生态位构筑商业生态竞争优势

宇通和

北汽案例比较[J].管理评论

2016(5):220-231.

[16]rialEcology:ANewFieldorOnlyaMetaphor?[J].

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4,12(8):825-831.

[17]高乔子.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短板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习论坛

2018(3):54-58.

[18]李显君,孟东晖,刘暐.核心技术微观机理与突破路径—

——

以中国汽

车AMT技术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8):88-104.

[19]郭磊,蔡虹,徐露莹.转型阶段后发企业的双元技术追赶绩效—

——

利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139-144+155.

[20]孟东晖,李显君,梅亮,等.核心技术解构与突破“:清华-绿控”AMT

技术2000-2016年纵向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6):75-84.

[21]Ethiraj,S.K..Allocationofinventiveeffortincomplexproductsystems[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6):563-584.

[22]欧阳桃花,胡京波,李洋,等.DFH小卫星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的

动态演化研究:战略逻辑和组织合作适配性视角[J].管理学报,2015,

12(04):546-557.

[23]Langley,A.,Smallman,C.,Tsoukas,H.,sstudiesofchangein

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Unveilingtemporality,activityandflow[J].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13,56(1):1-13.

[24]郑少芳

唐方成.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治理机制[J].中

国科技论坛,2018(1):47-57.

[25]江三良,陈芮.供给侧视角下创新与企业成长研究

——

—以华为公司

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103-105.

[26]吴晓波,约翰·彼得·穆尔曼,黄灿,等.华为管理变革[M].北京:中信

出版集团

2017.

[27]孙科柳,易生俊,陈林空.华为你学不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6.

[28]尹志欣,袁立科,李振兴.高科技企业全球创新布局及模式选择

——

以华为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7(10):72-79.

[29]刘平青,吴岸泽.关于对华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管理

世界,2018,34(12):188-189.

[30]徐雨森,郑稣鹏,李金茹.国际接口、资源体系与技术创新共演过程

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11):2092-2102.

[31]柳卸林,吴晟,朱丽.华为的海外研发活动发展及全球研发网络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17,35(6):834-841+862.

[32]ssystemsofinterdependentchoices[J].Journalof

ManagementStudies,2011,48(5):1126-1140.

[33]陈劲.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34]atizinginnovation:theevolvingphenomenonofus-

erinnovation[J].Journalf俟rBetriebswirtschaft,2005,55(1):63-78.

[35]潘应进.基带芯片架构及验证研究[J].电子世界,2016(5):179-180.

(责任编辑:WMJ)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