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融丽佳)
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
评论析战
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
近20多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形成了认知派与社会派两大对立阵营。这两派在语
言观、学>-j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哲学倾向等重要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双
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本文第一部分概述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与发展,第
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主题词:二语习得;认知派;社会派;社会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8)03—0013—08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40年
历史。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认知
派与社会派(或社会文化派)(Larsen-Freeman,
2007;Zuengler&Miller,2006)。认知派始于
辩,我们有必要了解两派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只有将争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我们才能
全面地、辨证地认识两派的立场与观点。
20世纪60年代,社会派始于20世纪80年代(例
女N
Frawley&Lantolf.1985;Lantolf&Frawley,
1
988)。1
早在20世纪中期,Fries,Lado,Skinne
r,
997年《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组织公开论战,为两派的交
流搭建平台,辩论持续到1998年。论战双方情
绪对立,矛盾激化(Watson.Gegeo,2004)。时
过1
0年,2007年12月《现代语言》再次组织
两派辩论,双方没有丝毫妥协的迹象。
本文将阐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认知派与社
会派之间的争辩,旨在让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
认清这场争辩的本质,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进
一步推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认知派与社会派的
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
瓣Skinnerl构黑藏罴篓淼嚣
界输入激活个体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个体借任。研究方向:二
助于这一先天机制对输入进行创造性加工,内语习得、外语口
化为有限的抽象规则,最终依据这些数量有限语测试、学习者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推出了普遍语。.!”.11.“..._.i:i’
法理论。他认为所有语言在深层结构上享有共。’““”‘8”“
同特征。儿童能够快速高效、不费气力地学好学教授、博士生
母语,就是因为先天拥有这些共同特征。他们导师·中国外语
的语言行为不是成人语言的简单镜像反映。外教育研究中心主
歧。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訇
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认知派与社会派的争
万方数据
类研究(Larsen—Freeman,2007):(1)对二语学
习者错误的研究(例:女l:lCorder,1
967;Selinker。
1
972);(2)英语语素习得研究(例如Bailey,
Madden,Krashen,1974;Brown,1973;Dulay
&Burt,1
974)。这两类研究的结果奠定了二语
习得认知理论的基础。他们将二语习得理论从
行为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二语学习者成了有
思维能力的独立认知个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
下,这神对学习者主体作用的肯定无疑是一种
进步。二语习得的研究内容逐步明确为:第
一,储存在大脑内的二语知识体系。第二,习
得二语知识的过程。前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储
存在个体大脑中二语知识体系的特征,后者从
动态的角度考察个体学会某种二语的过程。运
用G
regg(2003)的术语,前者是建设二语习得
的特征理论(SLA
property
theory),后者是构建
二语习得的过渡理论(SLA
transition
theory)。
20世纪90年代,认知派内部开始出现分
化。他们内部争论的问题集中在“语言如何习
得”。“特殊先天论”者相信语言习得主要取
决于人生来具有的语言习得装置,“一般先天
论”者认为学习语言与其他认知技能~样,
由人生来具有的一般学习能力与认识能力决定
(O’G
radY,2003)。特殊先天论与一般先天论
的相同之处是:学习者内化储存在大脑里的是
抽象语言规则。与先天论相对抗的是“后天
论”(Valdman,2002)。“后天论”认为语言
学习基于后天接触的范例(Instance),决定语
言学习成功的因素是范例的频次与质量(Ellis,
2003)。部分学者(例女[ISkehan,1998)提倡运
用“基于规则”与“基于范例”两种平行并存
的学习模式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
Larsen—Freeman(2000)总结了认知派研
究的主要问题:(1)母语对二语的影响;(2)惯
用语(formuIaic
utterances)的作用;(3)可理
解输入的充分性;(4)自由变体是否存在;(5)
注意(noticing)的必要性;(6)明示教学(explicit
inslruction)的价值;(7)不接13立场(non—
interface
position)的可行性;(8)负反馈的必要
性;(9)年龄的关键期是否存在;(10)成功学习
者的策略是否可教;(11)元语言知识的作用。
Gass等人(2007)认为,尽管认知派从20
世纪80年代后期受到社会派的挑战,二语习
得作为认知科学的总体方向并未由此改变。他
们的结论主要依据三釉主要二语习得研究杂
志(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LanguageLearning,SecondLanguage
Research)最近1
0年来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章。
在这三种杂志212篇报道实证研究的文章中,
仅有16篇依据了社会派理论。当然,这样的统
万方数据
计数据不能完全反映现实。
1.2社会派简史
社会派阵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形
成。他们的理论背景比较复杂,有的受前苏
联维果茨基(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socio-
cultural
theory)和勒恩提叶夫(Leontiev)活动理
论(activity
theory)的影响。有的基于会话分析
理论(conversationanalysis),有的信奉语言社
会化理论(1anguage
socialization
theory),有
的相信后结构主义(posts”uctualism),有的以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logism):为基础(Swain&
Deters,2007)。
对社会派影响最大是维果茨基理论。维
果茨基理论主要包括中介说《reediation)与内
化说(internalization)(Lantolf,2006)。中介说
主张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物质或符号工具作
为中介。语言是高层次认知的符号工具,运用
这一符号工具儿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
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儿童还运用它进行反
思与自我调节,甚至儿童的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也能够帮助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与
障碍。简言之,中介说认为语言是人发展的重
要符号工具,脱离人的过去历史以及人所处的
文化环境是无法研究语言的特点与规律的。内
化说主张人的意识与认知是社会化和社会行为
的终结产品。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社会交际活动,第二阶段为个体内部
心理活动。社会交际活动先于个体的心理活
动。这种从外部、人际问的活动形式向个体内
部的心理过程的转换就是“内化”。
依据维果茨基的理论。Frawley&Lantolf
(1
985)率先批评二语习得认知派理论。1
994
年LantoIf编辑了《现代语言》杂志的特刊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同年Lantolf&
Appel主编了《维果茨基的二语学习研究》。
Breen(1985),Block(1996),van
Lier(1
994)等
人也先后撰文严厉指出认知派理论的局限性。
1
997年《现代语言》组织公开论战(Ladfoord,
2007)。该杂志登载了Firth&Wagner(下面
简称为F&W)撰写的论文“论话语、交际与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基本概念”(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some)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并在同期刊登了
不同意见作者对Firth&Wagner文章的回应。
2007年12月《现代语言》杂志再次组织两
派辩论。该杂志不仅重新刊发了F&W
1
997年
发表的文章,而且发表了2007年F&W撰写的
“作为社会成绩的二语/外语学习:详评重述的
二语习得”(Second/Foreign
languagelearning
asa
social
accomplishment:Elaborations
on
持(例女1]Ellis,2000;Larsen·Freeman,2007;
a
reconceptualized
SLA)。与此同时,该杂志Swain&Deters,2007;Tarone,2007);(3)
邀请了--tLL著名学者讨论F&W文章发表1
0年来坚决反对(例女l:lGass,1
998;Gass
et
a1.,2007;
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Canagarajah,Block,
G
regg,2003:Kaspe
r,1
997;Long,1
997;
Freeman,Gass,Kramsch,Lantolf,Larsen—Poulisse,1
997)。
Freeman,Swain,Tarone。
Larsen—F
reeman(2007)依据学者对
待F&W
1
997年文章的看法,将他们分为
塑两派的主要分歧
三种情况:(1)坚决支持(例如BlOck,2007:认知派与社会派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一系列
Canagarajah,2007;Kramsch&Whiteside,
分歧。笔者将两派分歧大致归纳成以下5个方
2007;Lantolf,2007;Mori,2007);(2)部分支
面加以阐述(Larsen-Freeman,2007)(见表1)。
表1认知派和社会派的主要分歧
认知派社会派
语言观
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存
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体,无法分
在于个人大脑中。割,存在于人们交往活动中。
学>-j者将输入有选择地整合到已有的知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
学习观
识体系中,通过不断地输出,逐步将陈
言+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内活动的材
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料。
研究语言习得,不研究运用,研究的焦研究语言运用,主张语言习得与运用为连续
研究对象
点是学习者大脑中抽象的语言体系特征体,无法分割,研究的焦点是以语言为中介
及其变化情况。
的社会交际活动成功的特点。
从客位(etic.)角度描述,采用量化法,强
从主位(emic.)角度描述,多采用质化法;强
研究方法
调客观性、公正性,反对掺杂研究者的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要求研究者能
个人观点。够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理解、阐述社会交际事
件。
主张现代派观点,相信人与社会可以分
坚持后现代派观点,相信人与社会、语言与
哲学倾向
为两个实体,语言与文化可以分割成两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个独立的抽象体系。
2。1语言观管道里送给听者。听者从管道的另一端取出内
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
容。这种机械的语言观、交际观完全不符合现
组成,储存于个体大脑中,有独立自主性,文实生活中语言的运用。
化(意义)可以从语言中剥离。语言规则虽然有
限。但可以创造出数量无限的句子。这些句子
2.2学习观
的语法性不受说话场景、交际者差异等因素的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人脑好
制约。
比信息处理器,它将外界输入转化为摄入,作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体现了丰富为陈述性知识储存起来,再经过不断练习,逐
的文化信息。每个社会情景有其独特的文化特
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其问学习者形成假设,
征,这些特征与作为中介的语言紧密相连,无通过外界反馈检验假设、修订假设,使自身的
法分离。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而不是语言体系不断完善。学习的进步体现在大脑内
由独立于具体交际活动的抽象句子组成。为了部知识体系的变化,其学习过程呈现出普遍性
表示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关系,Aga
r(引自特征。
Lantolf,2007)仓1J造了一个词:languaculture,笔
社会派主张学习是内化的过程,Lantolf
者建议将其翻译成“语文”,这里的“语”代
(2006:90)将其界定为“社区成员通过交际活
表语言,“文”代表文化。社会派相信“语”
动获得交际需要的符号工具,继而转化为心理
与“文”生来为~体,根本不可分。Lantolf认活动工具,作为心理活动中介的过程”。他进
为语文不仅能够反映人们的意识,还能够体现一步将内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际交
人们的感知、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流(InterpsychoIogicaJ),学习者参加社会交际
社会派指责认知派把语言看成管道,意义活动,通过群体互动获得文化符号工具;第二
/文化看成内容,交际就好比说者把内容装到
阶段为人内交流(IntrapsychologicaI),学习者
万方数据
通过个体的努力,将文化符号工具转换为个体虽然语言资源极其有限,但他们能够成功地进
心理活动的工具。人脑内部有两个“我”,社行交际,完成商务活动,这些新移民在运用语
会派称之为“I-me”,一个我(1)选择说什么,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语言,因此他们既是语言的
另一个我(me)评价、监控、调整选择的内容。
使用者,又是学习者。
这两个“我”在互动、交流。社会派强调在语社会派反对认知派为建立一种具有绝对权
言习得中,人际活动先于人内活动。尽管有时威的二语习得理论为由,歧视甚至扼杀其他不
个体独自思考没有其他人参与,但人内活动总同流派的理论。Lantolf(1
996)以“二语习得理
是以人际活动为中介,因为过去经历的人际活论建设:允许所有的花都开放”(SLA
theory
动能够跨越时空储存于大脑中,与人内活动交
building:“Letting
alltheflowers
bloom.”)为题
织在一体,形成连续体。Swain(2006)认为语
批判了认知派的“绝对真理”观,呼吁为各种
言产出(1anguaglng)是人内活动与人际活动的
理论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只保护少数
接口。语言产出行为一方面是思维进步、学习“有权势”的理论。在二语习得理论建设中,
者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另一方面,正是语言一定要杜绝霸权主义。
产出使得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人际问的社会
活动相联系。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将自己的
2。4研究方法
思维转化成文化形式,这些形式又成为进一步
认知派从客位角度(eric.)描述学习者大脑
反思的材料。中的语言体系及其变化。他们通常运用实验
法,操控某些变量,例如调整输入的凸现度、
2.3研究对象
频次,完成任务的准备时间、要求等,观察学
认知派(例:女[IGass,Lee&Roots,2007;习结果的变化等,也有通过访谈、有声思维等
Long,1
997)主张二话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质化法探究人脑内部语言加工或产出的情况。
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而不是语
社会派从主位角度(emic.)出发,理解、解
言的运用(second
language
use)。Long(1
997),释二语交际者如何在与别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
Kasper(1997),Gregg(2003),GaSS
et
a1.(2007)
达自己的意思。社会派不赞威采用实验方法,
都明确表态,二语习得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考通过改变学习条件或任务要求来探究某些变量
察学习如何发生,特别要弄清楚哪些心理过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主张收集多语环境中自
程、哪些学习者因素对语言习得有贡献,学然交际语料,考察交际者多重身份更替的体验
习是否需要通过以及怎样通过语言运用而发以及多种语言的互动,阐释交际者成功交际的
生。他们反对将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真
过程。
实语境中的二语运用。Gass(1
998)建议将其
归属于新学科“二语研究”(second
language
2.5哲学倾向
studieS),以区别于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分歧主要源于不同的本
研究的终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
体论立场。认知派坚持的是二元本体论,主张
的理论,用以解释除母语以外的各种语言在各人与社会是互为独立的两个实体。语言与文化
种环境中被各种人习得的情况。换句话说,这可以分离为两个自主系统,互不影响。社会为
个理论应该不受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者的外部环境,可以激活人的先天语言机
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认知派提出制或影响个体的语言学习。认知派关注的是学
要“优化”二语习得理论(Gregg,2003;Long,
习者个体语言系统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发展的
1
993,2007)o
过程,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脱离语境的句子,主
社会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运要任务是从现实语言现象中排除情景因素、文
用,而不是语言习得。研究二语运用就是考察化因素的“干扰”,概括出正常人脑中储存的
二语如何成功地运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他们抽象语言体系。
不同意运用是学习结果,或者是学习手段。他
社会派主张人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融为一
们相信习得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Fi
rth
体。因此社会派与认知派争论的焦点不是人的
&Wagner(2007)指出“没有运用,习得不会、
认知是否受社会活动的影响,而是人的认知是
也不可能发生。语言的习得必须以运用为基否能够独立于社会活动。社会派相信人的高层
础”(第806页)。如果要了解二语习得发生的情
次认知活动内含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之中。
况,必定要考察二语的运用。语言能力具有过
社会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具体工具,也可以是抽
渡性、情景性和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语
象符号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重要中
言使用者永远是学习者。例如多语境中新移民
介,研究语言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体现社会活动
万方数据
的话语(utterance),而不是所谓的由规则控制
的抽象句子。
3评析两派的争辩
3.1两派之争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派出现。社会派从
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出发,指出在二语习得
领域认知派所做研究的局限性,并试图从另一
个角度揭示二语习得规律。当时,认知派已历
经20多年,开展了很多相关研究,作为一个独
立学科已基本站稳了脚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
整的理论体系。从Zuengler&Miller(2006)描
述两派争辩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派出现之初
挑战认知派时,认知派没有任何过激反应,两
派似乎相安无事。随着社会派的队伍的壮大,
认知派在二语习得领域的霸主地位不断受到挑
战,两派的关系开始逐步紧张。20世纪90年代
初两派争论“二语习得理论是否要多元化”。
1
997年《现代语言》刊载F&W的文章。触及
并动摇了认知派苦心经营多年奠定的理论基
础,引发了认知派的极大不满。两派之间的矛
盾开始激化。认知派指责F&W自身不从事二语
习得研究,对该领域根本不了解。他所从事的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I
Analysis)研究,属于
社会语言学或语用学范畴(Gass,1
998;Long,
1
997)。随着两派争论的加剧,Long(2007:
1
64)大声疾呼:在社会派的批评与攻击对二语
习得学科发展产生破坏作用之前,必须给予强
有力的、及时的反击。否则影响二语习得科研
项目经费的获取、阻碍学科的正常发展,导致
转移视线,让众人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争论那
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上。
3.2评析两派基本概念之争
F&W质疑二语习得领域沿用了30年的基本
概念:本族语者、中介语、学习者。对此笔者
部分赞成、部分反对。
F&W批评认知派长期使用的“本族语
者”概念没有现实依据。认知派心目中的本族
语者指的是单语语境中的操说标准语言的理想
人物。当今多语环境中的交际,这样的理想人
物几乎不存在。例如一群交际者运用英语作为
共同交际语进行商务谈判,可能交际者全部来
自非英语国家。笔者赞成F&W对“本族语者”
的看法,但摒弃这样的概念并不能解决实际问
题。例如二语教学应该以什么人的语言为依
据?如果不以本族语者的语言为标准,我们的
标准该是什么?
F&W指出认知派长期使用的“中介语”
万方数据
概念带有贬义。研究中介语者关注的是说话者
与语言之间的距离,而不是说话者与周围世界
的关系;关注的是说话者的语言资源缺陷,而
不是他们成功交际的过程与结果。凡是经常使
用、但不符合本族语者的语言形式都被认为是
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事实上,这些所谓不
规范的形式很可能是说话者为了达到某种社
会和交际目的所采取的策略(Fi
rth&Wagner,
1
997)。F&W认为研究者应该侧重二语使用者
运用语言的成功特征,而不是语言是否规范。
需要指出的是当初Selinker(1
972)提出中介语
时,完全是出于对学习者体系自身价值的肯
定。他认为中介语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它
不是简单地反映母语的干扰。学习者通过自我
构建的假设。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应该将它视
为~种自然语言体系。同时他还指出中介语
是一种过渡语,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
(Larsen-Freeman,2000)。笔者认为,学习者
使用的语言是不是要称之为“中介语”并不重
要。交际能否完成和语言是否规范是学习者语
言体系的两个侧面。如果要诊断二语习得的语
言是否规范,我们可以用“中介语”给学习者
所掌握的语言定名。如果要探究双方是否已经
顺利完成交际,就没有必要引出“中介语”这
个概念。
F&W指责认知派没有认识到二语学习者
多重身份的变化,使用的仅是“学习者”一
种身份。在多语交际环境中,二语使用者又是
二语学习者。他们在学中用,用中学。F&W进
而主张二语习得研究应该更多地研究真实语境
中的二语使用,而不是局限于正规教育中的二
语习得。对这个主张,笔者不敢苟同。虽然笔
者同意F&W的学与用没有清晰分界的观点,
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与用,终究与商人在多语
环境中的学和用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的语言
运用是在想象中进行,交际对象除了教师就是
同学,交际角色均为模拟,缺少可见的、真
实交际效果;而后者的运用有着特定的任务,
交际角色明确,交际效果可以测量。相当一部
分探究二语习得规律的人,他们的初衷是为
了提高正规教育中的二语教学质量(Kramsch,
2007)。从这个目的出发,研究者自然把精力
放在课堂的二语教学上,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
外语环境中,接受正规外语教育的人数远远超
过在真实环境中使用二语的人数。随着经济全
球化的加速,二语运用越来越普遍。人们常常
能运用不完善的非母语语言完成商务与学术活
动。研究人们运用二语成功进行交际的确需
要,但为什么一定要纳入二语习得这个学科
呢?
3.3评析两派范式不同之争
两派之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笔者认为两派确实都言之有理。两派之争,本
质上是范式不同。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
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
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范式的基本
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
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
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
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
科学共同体起规范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
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二语习得领域两派之争,说到底,是两派
在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重
要问题上存在系统分歧。双方各执己见。处于
弱势的社会派秉承新范式对认知派提出激烈批
评。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地和成果,认知派奋起
反驳。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认知派理论,
注重研究二语习得者的语能、记忆能力、实时
加工注意力资源等影响二语交际的结果。我们
也可以遵循社会派的理论,摈弃学习与运用二
元对立的观点。分析交际者会话中学习与运用
第二语言的具体事件,阐释交际者构建意义的
过程。笔者认为,认知派和社会派,他们所做
的研究都是必要的,双方需要回答的问题还有
许多。两派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继续自己的研
究,所得的结果可以互为补充,加深对二语习
得的认识。正女13Swain&Detersf2007:831)所
说:
“我们相信要达到理解二语学习的目标,
必须均衡地注意影响二语学习的社会、认知、
情感因素,同时客位与主位的视角对于二语习
得研究同等重要。我们必须从学习者自己的角
度理解学习者,但作为理论家和研究者,我们
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加解释力。”
社会派是二语习得领域的新范式,笔
者认为我们不要盲目“追新”。范式的选择
取决于研究目的。如果我们要研究与语言形
式、语言技能相关的问题,如中国学生学习
哪些语法形式有困难,词汇习得的规律是什
么。什么语速的听力材料符合所教学生的水
平。什么阅读材料学生感兴趣,什么样的任
务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是如
何理解加工阅读材料等,我们需要选择认知
派范式。如果我们要探究与文化、情景、概
念相关的问题,如中国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
过程中自我认同是否发生变化,英语中某个
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概念是否掌握,学习者
在会话中如何运用并整合自己语言资源达到
成功交际的目的,在真实语境中什么是成功
交际的特点,真实交际中双方如何理解对方
万方数据
的意思等,选择社会派的范式就比较恰当。
蹲结语
在二话习得研究领域,两派学者倾心研
究,分兵合击,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该学科的内
在规律,形成了很多有解释力的理论。也正是
两派的深入研究和不留情面的争论,把问题阐
述得更加全面、准确、透彻。君子之争和而不
同,正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笔者认为两
派应该可以心平气和,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二
语习得研究这~学科的发展。当然,笔者也赞
成Gass(1998)的建议,将F&W为代表的、那
些从事会话分析真实环境中的二语运用的一类
研究,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去。单
独建立~个新学科,称之为二语研究(Second
Language
Studies),或者像Tarone(2007)所建
议的,将其隶属于社会语言学。如此调整后也
就缓解了社会派与认知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作为二语习得研究者,面对这场纷繁复杂
的学术争辩,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反
对谁,而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赞成谁。虽然一
1Bailey,N.,Madden,C.&Krashen,S.Is
there
a‘‘natural
sequence”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Learning,1974(2):
235.243.
fast!Some
thoughts
on
theory
culling,relativism,accepted
findings
and
the
heartandthe
soulof
SLA【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65—83.
riseof
identity
in
SLAresearch,
post
Firthand
Wagner(1997)【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863—876.
Breen,M.The
social
context
for
language
learning:Aneglected
situation?【J】.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1):
135—158.
Brown,R.A
Fi坶f
Language[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Franca
English,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a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个学派只能选择一个本体论立场,其认识论与
方法论必须与本体论立场一致,但这不意味着
作为研究者个人不能吸取两派的研究成果,或
从两个不同视角去观察、分析二语学习者的语
言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博采百家之长,兼收并
蓄,为我所用。口
参考文献
[1
[2】Block,D.Not
【3】Block,D.The
[41
[51
[6】Canagarajah,S.Lingua
2007(5):923—939.Journal,2007(5):735—756.
[7】Chomsky,N.A
reviewofB.FSkinner’sVerbal
【21】Lantolf,J.P(ed).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Behavior(J】.Language,1959(1):26—58.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pecialissuel[C】.
[8】Corder,R
The
significance
oflearner’s
error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4).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
【22]Lantolf,J.P.SLA
theorybuilding:“Letting
all
1967(11:147—159.
theflowers
bloom.”【J】.Language
Learning,
【9】Dulay,H.&Butt,M.Natural
sequences
inchild
1996(4):713—749.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23】Lantolf,J.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State
Learning,1974(1):37—53.
ofthe
art[J】.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
【10】Ellis,N.Con
structions,chunking,and
Acquisition.2006(1):67—109.
connectionism:The
emergence
ofsecond
[24】Lantolf,J.P.Extending
Firthand
Wagner’s
language
structure【AI.In
Doughty
CatherineJ.
(1997)ontological
perspective
to
L2
classroom
&M.H.Long
reds).砌P
Handbook
of
SecondPraxisandteacher
educa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Acquisition【C】.Malden,MA:
Language
Journal,2007(5):877—892.
Blackwell,2003:62—103.
[25】Lantolf,J.P.&Appel,G.(eds).Vygotskian
[11】Ellis,R.Task—based
researchand
language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1.
pedagogy【J】.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Westpoft,CT:Ablex.1994.
2000
f3):193—220.
【26】Lantolf,J.P.&Frawley,W.Proficiency:
【12】Firth,A.&Wagner,J.On
di
scourse,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J].Studies
in
Second
communication
and(some)fundamental
Language
Acquisition,1988(1):181—195.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J].The
Modern
【27]Larsen—Freeman,D.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Language
Journal,1997(2):285—300.
and
applied
linguistics[J1.Annual
Review
of
【13】Firth,A.&Wagner,J.Second/Foreign
language
AppliedLinguistics,2000(1):165—181.
learning
social
accomplishment:Elaborations【28】Larsen·Freeman,D.Reflecting
on
the
cognitive—
reconceptualized
SLA[J].The
Modern
socialdebate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Language
Journal,2007(5):800—8
19.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
【14】Frawley,W&Lantolf,J.R
Second
language
773.787.
discourse:A
Vygotskyan
perspective[J】.【29】Long,M.H.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second
Applied
Linguistics,1985(1):19—44.
languageacquisition
theories【J】.Applied
【15】Gass,S.M.Apples
and
oranges:Or,whyapples
Linguistics,1993(2):225—249.
not
oranges
anddon’tneed
to
be[J].7协P【30]Long,M.H.Construct
validity
inSLAresearch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1):83—90.[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7(2):
[16]Gas
s,S.M.,Lee,J.&Roots,R.Firth
318—323.
and
Wagner(1997):New
ideasnew
【31】Long,M.H.Problems
in
SLA【M].London,
articula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Journal,2007(5):788—799.
2007.
[17】Gregg,K.R.SLAtheory:Construction
and
[32】Long,M.H.&Doughty,C.J.SLA
and
assessment[A].In
Doughty
Catherine
J.&M.H.
cognitive
science[A].In
Doughty
CatherineJ.
Long(eds).The
Handbook
ofSecond
Language
&M.H.Long
feds).The
Handbook
of
Second
Acquisition[C】.Malden,MA:Blackwell.2003:
Language
Acquisition[C】.Malden,MA:
831—865.Blackwell.2003:866—870.
【18】Kasper,G.“A”stands
for
acquisition[J】.The
【33]Mori,J.Border
sing?Explor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7(2):307—312.
intersectionof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f19]Kramsch,C.&Whiteside.Three
fundamental
conversation
analysis,andforeignlanguage
concepts
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and
pedagogy[J】.The
Modern
LanguageJournal,
theirrelevancein
multilingualcontexts【J】.The2007(5):849—862.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907—902.
[34]O’Grady,W.The
radical
middle:Nativism
[20】Lafford,B.A.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withoutuniversal
grammar[A].In
Doughty
reconceptualiaed?The
impact
ofFirthandCatherine
J.&M.H.Long
feds).The
Handbook
Wagner(1
997)[J】.The
Modern
Languag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Malden,
万方数据
19
MA:Blackwell.2003:43—62.
【35】Poulisse,N.Some
wordsindefenseofthe
psycholinguistic
Language
Linguistics,1994(2):328—347。
【43】Watson-Gegeo,K.A.Mind,language,and
epistemology:Toward
a
approach【II.The
Modern
language
socialization
Journal,1997(2):324—328.
to
paradigm
for
SLA【J】.The
Modern
Language
Language
【36】Skehan,E
A
CognitiveApproach
Journal,2004(2):331—350。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4】Zuengler,J.&Miller,E.R.Cognitive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Twoparallel
SLA
Review
【37】Selinker'L.Interlanguage叨.International
ofAppliedLinguistics,1972(1):109—131.
world?【J1.TESOL
Quarterly,2006(1):35—48.
[38】SWain,M.LangUaging,agencY
and
Onthe
Cognitive-social
DebateinSLA
forMoreThan20Years
Abstract:In
the
past
more
than
20
year,two
contrasting
schoolshavebeen
ofsecond
language
collaborationinadvanced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H.Byrnes,(ed).Advanced
LanguageLearning?The
Contribution
of
formed
inthefield
Halliday
and
Vygotsky[C】.London:Continuum.
2006:95.108.
acquisition:the
cognitive
and
fundamental
thesocial.Thesetwo
schools
show
differences
【39】Swain,M.&Deters,E“New”mainstream
SLA
theory:Expanded
and
Language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enriched[J].砌e
Modern
learning,the
object
of
SLA,research
method
and
philosophical
stance.Their
views
are
Joul’nal,2007(5):820—836.
to
competing
【40】Tarone,E.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second
against
eachotherand
are
not
a
ready
toreconcile.
account
languageacquisition
research一1
997—2007[J].
The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brief
ofthe
a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
development
ofthetwo
schools,then
gives
generaldescription
ofthe
between
837.848.
major
differences
[41】Valdman,A.Introduction【J】_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
the
two
schools,followed
by
my
critical
the
cognitive—social
debate.
languageacquisition;
Acquisition,2002(1):141—142.
evaluationabout
[42]van
Lier,L.ForkS
and
hape:Pursuing
understanding
in
different
Key
Wards:second
ways[J].Applied
cognitive
theory;socio—cultural
theory
(上接8页)的汇报[Z].2004.
[4]桂苓,刘琅.大学的理念与大学精神[AI.大学
念深入到日常教学,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各细节,
而不是应时的检查和考评。最后,建议评估结果
尽可能不带有很重的功利性。只有摆脱了功利,
才可能在评估中力争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无
私,杜绝弄虚作假。对粉饰太平、以假乱真者,
一经查明,即予以相应的惩处。
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ReflectionstheEvaluationof
on
the
N,ationalUndergraduate
Programs
and
the
EnglishPrograms
Abstract:Thisarticle
first
begins
withsomebrief
background
最后,我国的高等院校数量大,如何进
行公正、科学、有效、快捷的评估是一个重大
的课题,值得我们深思。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进
一步发展、特别是质量控制发展的一个不可回
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口
参考文献
informationabout
the
evaluation
of
programs
and
of
EnglishPrograms
respectively.Both
of
thetwo
undergraduate
in
particular
evaluation
schemesare
discussedinthe
light
of
theirconnectionwith
Englishlanguageteaching.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
ofthe
major
problems
as
【I】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1号.
[2】2
revealedin
the
two
evaluations,a
further
reflection
schemes
per
se
oftheevaluation
arc
alsoventured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
估组.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
[Z1.2004.
together
with
suggested
in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e
current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Key
Words:evaluation
of
undergraduate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平
估组.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试点工作
20
万方数据
programs;evaluati.on
of
EnglishPrograms;
reflections;problems
and
solutions
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文秋芳, WEN Qiufang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
ZHONGGUO WAIYU
2008,5(3)
31次
N;Madden C;Krashen S
Is there a "natural sequence"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74(02)
D
Not so fast! Some thoughts on theory culling,relativism,accepted findings and the heart
and the soul of SLA 1996(01)
D
The rise of identity in SLA research,post Firth and Wagner,(1997) 2007(05)
M
The social context for language learning:A neglected situation?[外文期刊] 1985(01)
R
A First Language 1973
rajah S
Lingua Franca English,multilingual communities,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05)
y N
A review of B.E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1959(01)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1967(01)
H;Burt M
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外文期刊] 1974(01)
N
Constructions,chunking,and connectionism:The emergence of second language structure 2003
R
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 2000(03)
A;Wagner J
On discourse,communication and,(some)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外文
期刊] 1997(02)
A;Wagner J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 a social accomplishment:Elaborations on a
reconceptualized SLA 2007(05)
y W;Lantolf J P
Second language discourse:A Vygotskyan perspective[外文期刊] 1985(01)
S M
Apples and oranges:Or,why apples are not oranges and don't need to be 1998(01)
S M;Lee J;Roots R
Firth and Wagner,(1997):New ideas or a new articulation? 2007(05)
K R
SLA theory:Co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2003
G
"A" stands for acquisition 1997(02)
h C Whiteside
Three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ir relevance
in multilingual contexts 2007(05)
d B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conceptualized? The impact of Firth and Wagner,(1997)
2007(05)
f J P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pecial issue] 1994(04)
f J P
SLA theory building:"Letting all the flowers bloom." 1996(04)
f J 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State of the art 2006(01)
f J P
Extending Firth and Wagner's,(1997)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to L2 classroom Praxis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7(05)
f J P;Appel G
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4
f J P;Frawley W
Proficiency: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 1988(01)
-Freeman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01)
-Freeman D
Reflecting on the cognitivesocial debat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05)
M H
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1993(02)
M H
Construct validity in SLA research 1997(02)
M H
Problems in SLA 2007
M H;Doughty C J
SLA and cognitive science 2003
J
Border crossing?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onversation
analysis,and 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 2007(05)
34.O'Grady W
The radical middle:Nativism without universal grammar 2003
se N
Some words in defense of the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1997(02)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1998
er L
Interlanguage 1972(01)
M
Languaging,agency and collaboration in advanc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006
M;Deters P
"New" mainstream SLA theory:Expanded and enriched 2007(05)
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1997-2007 2007(05)
n A
Introduction 2002(01)
Lier L
Forks and hope:Pursuing understanding in different ways 1994(02)
-Gegeo K A
Mind,language,and epistemology:Toward 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adigm for SLA
2004(02)
er J;Miller E R
Cognitive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Two parallel SLA world? 2006(01)
1.张凤娟.刘永兵
社会认知主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
2.熊媛
不同国籍留学生汉语习得研究[期刊论文]
-
学园 2011(6)
3.孟宏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与思考[期刊论文]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4.牛瑞英
信息处理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在解释二语习得中的互补——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多维度探讨[期刊论文]
-
英
语教师 2013(8)
5.郑淑艳
交互假设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探析[期刊论文]
-
才智 2013(28)
6.柳爱群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管窥[期刊论文]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12)
7.姜峰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语言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以德国某大学中国留学生为例[期刊论文]
-
东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3(6)
8.梅进丽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个案设计与研究——基于“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期刊论文]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11)
9.段玲琍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理论框架的构建[期刊论文]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3)
10.高一虹.周燕
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期刊论文]
-
外语学刊 2009(1)
11.丁毅伟
基于图式理论的阅读理解研究[期刊论文]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1)
12.王静
社会文化理论与英语教学研究[期刊论文]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11)
13.李棠
社会文化理论在国内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十年回顾[期刊论文]
-
科技信息 2012(5)
14.杜军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实效性研究[期刊论文]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15.江洁
基于期刊与作者共被引分析法的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学科知识图谱绘制实例[期刊论文]
-
中国科技期刊
研究 2011(3)
16.盛仁泽
显性、隐性学习视野下认知派与社会文化派之比较[期刊论文]
-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12(2)
17.李倩
英语课堂学生话语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2(3)
18.罗海燕
基于CL和SA相结合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
-
滁州学院学报 2011(3)
19.刘永兵
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10(4)
20.刘永兵.赵杰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外语教育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社会学视角[期刊论文]
-
外语学刊 2011(4)
21.贾冠杰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活动论[期刊论文]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22.段玲琍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
-
外国语言文学 2013(2)
23.刘姬
Atkinson的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视角及其启示[期刊论文]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24.刘永兵.张会平
社会认知主义视域下的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关系思考与定位[期刊论文]
-
中国外语:中英
文版 2011(4)
25.刘东楼.王祥德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视角[期刊论文]
-
当代外语研究 2013(4)
26.谭芳.刘永兵
语言、文化、自我——论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理论核心思想之"殊途同归"[期刊论文]
-
外语研究
2010(3)
27.王立非.袁凤识.朱美慧.魏梅
体验英语学习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期刊论文]
-
中国外语 2009(5)
28.王立非.袁凤识.朱美慧.魏梅
体验英语学习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期刊论文]
-
中国外语 2009(5)
29.陈力
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期刊论文]
-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9(3)
30.董哲.高瑛
外语教学中的“关注形式教学”[期刊论文]
-
教学研究 2013(5)
31.高瑛
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期刊论文]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4)
32.田剪秋
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期刊论文]
-
外语电化教学 2009(2)
33.谭芳.刘永兵
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期刊论文]
-
外语研究 2011(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
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融丽佳)
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
评论析战
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
近20多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形成了认知派与社会派两大对立阵营。这两派在语
言观、学>-j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哲学倾向等重要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双
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本文第一部分概述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与发展,第
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主题词:二语习得;认知派;社会派;社会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8)03—0013—08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40年
历史。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认知
派与社会派(或社会文化派)(Larsen-Freeman,
2007;Zuengler&Miller,2006)。认知派始于
辩,我们有必要了解两派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只有将争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我们才能
全面地、辨证地认识两派的立场与观点。
20世纪60年代,社会派始于20世纪80年代(例
女N
Frawley&Lantolf.1985;Lantolf&Frawley,
1
988)。1
早在20世纪中期,Fries,Lado,Skinne
r,
997年《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组织公开论战,为两派的交
流搭建平台,辩论持续到1998年。论战双方情
绪对立,矛盾激化(Watson.Gegeo,2004)。时
过1
0年,2007年12月《现代语言》再次组织
两派辩论,双方没有丝毫妥协的迹象。
本文将阐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认知派与社
会派之间的争辩,旨在让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
认清这场争辩的本质,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进
一步推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认知派与社会派的
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
瓣Skinnerl构黑藏罴篓淼嚣
界输入激活个体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个体借任。研究方向:二
助于这一先天机制对输入进行创造性加工,内语习得、外语口
化为有限的抽象规则,最终依据这些数量有限语测试、学习者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推出了普遍语。.!”.11.“..._.i:i’
法理论。他认为所有语言在深层结构上享有共。’““”‘8”“
同特征。儿童能够快速高效、不费气力地学好学教授、博士生
母语,就是因为先天拥有这些共同特征。他们导师·中国外语
的语言行为不是成人语言的简单镜像反映。外教育研究中心主
歧。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訇
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认知派与社会派的争
万方数据
类研究(Larsen—Freeman,2007):(1)对二语学
习者错误的研究(例:女l:lCorder,1
967;Selinker。
1
972);(2)英语语素习得研究(例如Bailey,
Madden,Krashen,1974;Brown,1973;Dulay
&Burt,1
974)。这两类研究的结果奠定了二语
习得认知理论的基础。他们将二语习得理论从
行为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二语学习者成了有
思维能力的独立认知个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
下,这神对学习者主体作用的肯定无疑是一种
进步。二语习得的研究内容逐步明确为:第
一,储存在大脑内的二语知识体系。第二,习
得二语知识的过程。前者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储
存在个体大脑中二语知识体系的特征,后者从
动态的角度考察个体学会某种二语的过程。运
用G
regg(2003)的术语,前者是建设二语习得
的特征理论(SLA
property
theory),后者是构建
二语习得的过渡理论(SLA
transition
theory)。
20世纪90年代,认知派内部开始出现分
化。他们内部争论的问题集中在“语言如何习
得”。“特殊先天论”者相信语言习得主要取
决于人生来具有的语言习得装置,“一般先天
论”者认为学习语言与其他认知技能~样,
由人生来具有的一般学习能力与认识能力决定
(O’G
radY,2003)。特殊先天论与一般先天论
的相同之处是:学习者内化储存在大脑里的是
抽象语言规则。与先天论相对抗的是“后天
论”(Valdman,2002)。“后天论”认为语言
学习基于后天接触的范例(Instance),决定语
言学习成功的因素是范例的频次与质量(Ellis,
2003)。部分学者(例女[ISkehan,1998)提倡运
用“基于规则”与“基于范例”两种平行并存
的学习模式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
Larsen—Freeman(2000)总结了认知派研
究的主要问题:(1)母语对二语的影响;(2)惯
用语(formuIaic
utterances)的作用;(3)可理
解输入的充分性;(4)自由变体是否存在;(5)
注意(noticing)的必要性;(6)明示教学(explicit
inslruction)的价值;(7)不接13立场(non—
interface
position)的可行性;(8)负反馈的必要
性;(9)年龄的关键期是否存在;(10)成功学习
者的策略是否可教;(11)元语言知识的作用。
Gass等人(2007)认为,尽管认知派从20
世纪80年代后期受到社会派的挑战,二语习
得作为认知科学的总体方向并未由此改变。他
们的结论主要依据三釉主要二语习得研究杂
志(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LanguageLearning,SecondLanguage
Research)最近1
0年来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章。
在这三种杂志212篇报道实证研究的文章中,
仅有16篇依据了社会派理论。当然,这样的统
万方数据
计数据不能完全反映现实。
1.2社会派简史
社会派阵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形
成。他们的理论背景比较复杂,有的受前苏
联维果茨基(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socio-
cultural
theory)和勒恩提叶夫(Leontiev)活动理
论(activity
theory)的影响。有的基于会话分析
理论(conversationanalysis),有的信奉语言社
会化理论(1anguage
socialization
theory),有
的相信后结构主义(posts”uctualism),有的以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logism):为基础(Swain&
Deters,2007)。
对社会派影响最大是维果茨基理论。维
果茨基理论主要包括中介说《reediation)与内
化说(internalization)(Lantolf,2006)。中介说
主张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物质或符号工具作
为中介。语言是高层次认知的符号工具,运用
这一符号工具儿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
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儿童还运用它进行反
思与自我调节,甚至儿童的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也能够帮助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与
障碍。简言之,中介说认为语言是人发展的重
要符号工具,脱离人的过去历史以及人所处的
文化环境是无法研究语言的特点与规律的。内
化说主张人的意识与认知是社会化和社会行为
的终结产品。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社会交际活动,第二阶段为个体内部
心理活动。社会交际活动先于个体的心理活
动。这种从外部、人际问的活动形式向个体内
部的心理过程的转换就是“内化”。
依据维果茨基的理论。Frawley&Lantolf
(1
985)率先批评二语习得认知派理论。1
994
年LantoIf编辑了《现代语言》杂志的特刊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同年Lantolf&
Appel主编了《维果茨基的二语学习研究》。
Breen(1985),Block(1996),van
Lier(1
994)等
人也先后撰文严厉指出认知派理论的局限性。
1
997年《现代语言》组织公开论战(Ladfoord,
2007)。该杂志登载了Firth&Wagner(下面
简称为F&W)撰写的论文“论话语、交际与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基本概念”(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some)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并在同期刊登了
不同意见作者对Firth&Wagner文章的回应。
2007年12月《现代语言》杂志再次组织两
派辩论。该杂志不仅重新刊发了F&W
1
997年
发表的文章,而且发表了2007年F&W撰写的
“作为社会成绩的二语/外语学习:详评重述的
二语习得”(Second/Foreign
languagelearning
asa
social
accomplishment:Elaborations
on
持(例女1]Ellis,2000;Larsen·Freeman,2007;
a
reconceptualized
SLA)。与此同时,该杂志Swain&Deters,2007;Tarone,2007);(3)
邀请了--tLL著名学者讨论F&W文章发表1
0年来坚决反对(例女l:lGass,1
998;Gass
et
a1.,2007;
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Canagarajah,Block,
G
regg,2003:Kaspe
r,1
997;Long,1
997;
Freeman,Gass,Kramsch,Lantolf,Larsen—Poulisse,1
997)。
Freeman,Swain,Tarone。
Larsen—F
reeman(2007)依据学者对
待F&W
1
997年文章的看法,将他们分为
塑两派的主要分歧
三种情况:(1)坚决支持(例如BlOck,2007:认知派与社会派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一系列
Canagarajah,2007;Kramsch&Whiteside,
分歧。笔者将两派分歧大致归纳成以下5个方
2007;Lantolf,2007;Mori,2007);(2)部分支
面加以阐述(Larsen-Freeman,2007)(见表1)。
表1认知派和社会派的主要分歧
认知派社会派
语言观
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存
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体,无法分
在于个人大脑中。割,存在于人们交往活动中。
学>-j者将输入有选择地整合到已有的知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
学习观
识体系中,通过不断地输出,逐步将陈
言+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内活动的材
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料。
研究语言习得,不研究运用,研究的焦研究语言运用,主张语言习得与运用为连续
研究对象
点是学习者大脑中抽象的语言体系特征体,无法分割,研究的焦点是以语言为中介
及其变化情况。
的社会交际活动成功的特点。
从客位(etic.)角度描述,采用量化法,强
从主位(emic.)角度描述,多采用质化法;强
研究方法
调客观性、公正性,反对掺杂研究者的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要求研究者能
个人观点。够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理解、阐述社会交际事
件。
主张现代派观点,相信人与社会可以分
坚持后现代派观点,相信人与社会、语言与
哲学倾向
为两个实体,语言与文化可以分割成两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个独立的抽象体系。
2。1语言观管道里送给听者。听者从管道的另一端取出内
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
容。这种机械的语言观、交际观完全不符合现
组成,储存于个体大脑中,有独立自主性,文实生活中语言的运用。
化(意义)可以从语言中剥离。语言规则虽然有
限。但可以创造出数量无限的句子。这些句子
2.2学习观
的语法性不受说话场景、交际者差异等因素的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人脑好
制约。
比信息处理器,它将外界输入转化为摄入,作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体现了丰富为陈述性知识储存起来,再经过不断练习,逐
的文化信息。每个社会情景有其独特的文化特
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其问学习者形成假设,
征,这些特征与作为中介的语言紧密相连,无通过外界反馈检验假设、修订假设,使自身的
法分离。语言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而不是语言体系不断完善。学习的进步体现在大脑内
由独立于具体交际活动的抽象句子组成。为了部知识体系的变化,其学习过程呈现出普遍性
表示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关系,Aga
r(引自特征。
Lantolf,2007)仓1J造了一个词:languaculture,笔
社会派主张学习是内化的过程,Lantolf
者建议将其翻译成“语文”,这里的“语”代
(2006:90)将其界定为“社区成员通过交际活
表语言,“文”代表文化。社会派相信“语”
动获得交际需要的符号工具,继而转化为心理
与“文”生来为~体,根本不可分。Lantolf认活动工具,作为心理活动中介的过程”。他进
为语文不仅能够反映人们的意识,还能够体现一步将内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际交
人们的感知、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流(InterpsychoIogicaJ),学习者参加社会交际
社会派指责认知派把语言看成管道,意义活动,通过群体互动获得文化符号工具;第二
/文化看成内容,交际就好比说者把内容装到
阶段为人内交流(IntrapsychologicaI),学习者
万方数据
通过个体的努力,将文化符号工具转换为个体虽然语言资源极其有限,但他们能够成功地进
心理活动的工具。人脑内部有两个“我”,社行交际,完成商务活动,这些新移民在运用语
会派称之为“I-me”,一个我(1)选择说什么,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语言,因此他们既是语言的
另一个我(me)评价、监控、调整选择的内容。
使用者,又是学习者。
这两个“我”在互动、交流。社会派强调在语社会派反对认知派为建立一种具有绝对权
言习得中,人际活动先于人内活动。尽管有时威的二语习得理论为由,歧视甚至扼杀其他不
个体独自思考没有其他人参与,但人内活动总同流派的理论。Lantolf(1
996)以“二语习得理
是以人际活动为中介,因为过去经历的人际活论建设:允许所有的花都开放”(SLA
theory
动能够跨越时空储存于大脑中,与人内活动交
building:“Letting
alltheflowers
bloom.”)为题
织在一体,形成连续体。Swain(2006)认为语
批判了认知派的“绝对真理”观,呼吁为各种
言产出(1anguaglng)是人内活动与人际活动的
理论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只保护少数
接口。语言产出行为一方面是思维进步、学习“有权势”的理论。在二语习得理论建设中,
者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另一方面,正是语言一定要杜绝霸权主义。
产出使得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人际问的社会
活动相联系。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将自己的
2。4研究方法
思维转化成文化形式,这些形式又成为进一步
认知派从客位角度(eric.)描述学习者大脑
反思的材料。中的语言体系及其变化。他们通常运用实验
法,操控某些变量,例如调整输入的凸现度、
2.3研究对象
频次,完成任务的准备时间、要求等,观察学
认知派(例:女[IGass,Lee&Roots,2007;习结果的变化等,也有通过访谈、有声思维等
Long,1
997)主张二话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质化法探究人脑内部语言加工或产出的情况。
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而不是语
社会派从主位角度(emic.)出发,理解、解
言的运用(second
language
use)。Long(1
997),释二语交际者如何在与别人的交际中成功地表
Kasper(1997),Gregg(2003),GaSS
et
a1.(2007)
达自己的意思。社会派不赞威采用实验方法,
都明确表态,二语习得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考通过改变学习条件或任务要求来探究某些变量
察学习如何发生,特别要弄清楚哪些心理过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主张收集多语环境中自
程、哪些学习者因素对语言习得有贡献,学然交际语料,考察交际者多重身份更替的体验
习是否需要通过以及怎样通过语言运用而发以及多种语言的互动,阐释交际者成功交际的
生。他们反对将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真
过程。
实语境中的二语运用。Gass(1
998)建议将其
归属于新学科“二语研究”(second
language
2.5哲学倾向
studieS),以区别于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分歧主要源于不同的本
研究的终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
体论立场。认知派坚持的是二元本体论,主张
的理论,用以解释除母语以外的各种语言在各人与社会是互为独立的两个实体。语言与文化
种环境中被各种人习得的情况。换句话说,这可以分离为两个自主系统,互不影响。社会为
个理论应该不受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者的外部环境,可以激活人的先天语言机
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认知派提出制或影响个体的语言学习。认知派关注的是学
要“优化”二语习得理论(Gregg,2003;Long,
习者个体语言系统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发展的
1
993,2007)o
过程,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脱离语境的句子,主
社会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运要任务是从现实语言现象中排除情景因素、文
用,而不是语言习得。研究二语运用就是考察化因素的“干扰”,概括出正常人脑中储存的
二语如何成功地运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他们抽象语言体系。
不同意运用是学习结果,或者是学习手段。他
社会派主张人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融为一
们相信习得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Fi
rth
体。因此社会派与认知派争论的焦点不是人的
&Wagner(2007)指出“没有运用,习得不会、
认知是否受社会活动的影响,而是人的认知是
也不可能发生。语言的习得必须以运用为基否能够独立于社会活动。社会派相信人的高层
础”(第806页)。如果要了解二语习得发生的情
次认知活动内含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之中。
况,必定要考察二语的运用。语言能力具有过
社会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具体工具,也可以是抽
渡性、情景性和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语
象符号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重要中
言使用者永远是学习者。例如多语境中新移民
介,研究语言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体现社会活动
万方数据
的话语(utterance),而不是所谓的由规则控制
的抽象句子。
3评析两派的争辩
3.1两派之争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派出现。社会派从
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出发,指出在二语习得
领域认知派所做研究的局限性,并试图从另一
个角度揭示二语习得规律。当时,认知派已历
经20多年,开展了很多相关研究,作为一个独
立学科已基本站稳了脚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
整的理论体系。从Zuengler&Miller(2006)描
述两派争辩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派出现之初
挑战认知派时,认知派没有任何过激反应,两
派似乎相安无事。随着社会派的队伍的壮大,
认知派在二语习得领域的霸主地位不断受到挑
战,两派的关系开始逐步紧张。20世纪90年代
初两派争论“二语习得理论是否要多元化”。
1
997年《现代语言》刊载F&W的文章。触及
并动摇了认知派苦心经营多年奠定的理论基
础,引发了认知派的极大不满。两派之间的矛
盾开始激化。认知派指责F&W自身不从事二语
习得研究,对该领域根本不了解。他所从事的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I
Analysis)研究,属于
社会语言学或语用学范畴(Gass,1
998;Long,
1
997)。随着两派争论的加剧,Long(2007:
1
64)大声疾呼:在社会派的批评与攻击对二语
习得学科发展产生破坏作用之前,必须给予强
有力的、及时的反击。否则影响二语习得科研
项目经费的获取、阻碍学科的正常发展,导致
转移视线,让众人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争论那
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上。
3.2评析两派基本概念之争
F&W质疑二语习得领域沿用了30年的基本
概念:本族语者、中介语、学习者。对此笔者
部分赞成、部分反对。
F&W批评认知派长期使用的“本族语
者”概念没有现实依据。认知派心目中的本族
语者指的是单语语境中的操说标准语言的理想
人物。当今多语环境中的交际,这样的理想人
物几乎不存在。例如一群交际者运用英语作为
共同交际语进行商务谈判,可能交际者全部来
自非英语国家。笔者赞成F&W对“本族语者”
的看法,但摒弃这样的概念并不能解决实际问
题。例如二语教学应该以什么人的语言为依
据?如果不以本族语者的语言为标准,我们的
标准该是什么?
F&W指出认知派长期使用的“中介语”
万方数据
概念带有贬义。研究中介语者关注的是说话者
与语言之间的距离,而不是说话者与周围世界
的关系;关注的是说话者的语言资源缺陷,而
不是他们成功交际的过程与结果。凡是经常使
用、但不符合本族语者的语言形式都被认为是
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事实上,这些所谓不
规范的形式很可能是说话者为了达到某种社
会和交际目的所采取的策略(Fi
rth&Wagner,
1
997)。F&W认为研究者应该侧重二语使用者
运用语言的成功特征,而不是语言是否规范。
需要指出的是当初Selinker(1
972)提出中介语
时,完全是出于对学习者体系自身价值的肯
定。他认为中介语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它
不是简单地反映母语的干扰。学习者通过自我
构建的假设。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应该将它视
为~种自然语言体系。同时他还指出中介语
是一种过渡语,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
(Larsen-Freeman,2000)。笔者认为,学习者
使用的语言是不是要称之为“中介语”并不重
要。交际能否完成和语言是否规范是学习者语
言体系的两个侧面。如果要诊断二语习得的语
言是否规范,我们可以用“中介语”给学习者
所掌握的语言定名。如果要探究双方是否已经
顺利完成交际,就没有必要引出“中介语”这
个概念。
F&W指责认知派没有认识到二语学习者
多重身份的变化,使用的仅是“学习者”一
种身份。在多语交际环境中,二语使用者又是
二语学习者。他们在学中用,用中学。F&W进
而主张二语习得研究应该更多地研究真实语境
中的二语使用,而不是局限于正规教育中的二
语习得。对这个主张,笔者不敢苟同。虽然笔
者同意F&W的学与用没有清晰分界的观点,
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与用,终究与商人在多语
环境中的学和用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的语言
运用是在想象中进行,交际对象除了教师就是
同学,交际角色均为模拟,缺少可见的、真
实交际效果;而后者的运用有着特定的任务,
交际角色明确,交际效果可以测量。相当一部
分探究二语习得规律的人,他们的初衷是为
了提高正规教育中的二语教学质量(Kramsch,
2007)。从这个目的出发,研究者自然把精力
放在课堂的二语教学上,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
外语环境中,接受正规外语教育的人数远远超
过在真实环境中使用二语的人数。随着经济全
球化的加速,二语运用越来越普遍。人们常常
能运用不完善的非母语语言完成商务与学术活
动。研究人们运用二语成功进行交际的确需
要,但为什么一定要纳入二语习得这个学科
呢?
3.3评析两派范式不同之争
两派之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笔者认为两派确实都言之有理。两派之争,本
质上是范式不同。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
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
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范式的基本
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
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
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
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
科学共同体起规范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
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二语习得领域两派之争,说到底,是两派
在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重
要问题上存在系统分歧。双方各执己见。处于
弱势的社会派秉承新范式对认知派提出激烈批
评。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地和成果,认知派奋起
反驳。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认知派理论,
注重研究二语习得者的语能、记忆能力、实时
加工注意力资源等影响二语交际的结果。我们
也可以遵循社会派的理论,摈弃学习与运用二
元对立的观点。分析交际者会话中学习与运用
第二语言的具体事件,阐释交际者构建意义的
过程。笔者认为,认知派和社会派,他们所做
的研究都是必要的,双方需要回答的问题还有
许多。两派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继续自己的研
究,所得的结果可以互为补充,加深对二语习
得的认识。正女13Swain&Detersf2007:831)所
说:
“我们相信要达到理解二语学习的目标,
必须均衡地注意影响二语学习的社会、认知、
情感因素,同时客位与主位的视角对于二语习
得研究同等重要。我们必须从学习者自己的角
度理解学习者,但作为理论家和研究者,我们
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加解释力。”
社会派是二语习得领域的新范式,笔
者认为我们不要盲目“追新”。范式的选择
取决于研究目的。如果我们要研究与语言形
式、语言技能相关的问题,如中国学生学习
哪些语法形式有困难,词汇习得的规律是什
么。什么语速的听力材料符合所教学生的水
平。什么阅读材料学生感兴趣,什么样的任
务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学生是如
何理解加工阅读材料等,我们需要选择认知
派范式。如果我们要探究与文化、情景、概
念相关的问题,如中国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
过程中自我认同是否发生变化,英语中某个
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概念是否掌握,学习者
在会话中如何运用并整合自己语言资源达到
成功交际的目的,在真实语境中什么是成功
交际的特点,真实交际中双方如何理解对方
万方数据
的意思等,选择社会派的范式就比较恰当。
蹲结语
在二话习得研究领域,两派学者倾心研
究,分兵合击,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该学科的内
在规律,形成了很多有解释力的理论。也正是
两派的深入研究和不留情面的争论,把问题阐
述得更加全面、准确、透彻。君子之争和而不
同,正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笔者认为两
派应该可以心平气和,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二
语习得研究这~学科的发展。当然,笔者也赞
成Gass(1998)的建议,将F&W为代表的、那
些从事会话分析真实环境中的二语运用的一类
研究,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去。单
独建立~个新学科,称之为二语研究(Second
Language
Studies),或者像Tarone(2007)所建
议的,将其隶属于社会语言学。如此调整后也
就缓解了社会派与认知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作为二语习得研究者,面对这场纷繁复杂
的学术争辩,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反
对谁,而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赞成谁。虽然一
1Bailey,N.,Madden,C.&Krashen,S.Is
there
a‘‘natural
sequence”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Learning,1974(2):
235.243.
fast!Some
thoughts
on
theory
culling,relativism,accepted
findings
and
the
heartandthe
soulof
SLA【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65—83.
riseof
identity
in
SLAresearch,
post
Firthand
Wagner(1997)【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863—876.
Breen,M.The
social
context
for
language
learning:Aneglected
situation?【J】.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1):
135—158.
Brown,R.A
Fi坶f
Language[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Franca
English,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a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个学派只能选择一个本体论立场,其认识论与
方法论必须与本体论立场一致,但这不意味着
作为研究者个人不能吸取两派的研究成果,或
从两个不同视角去观察、分析二语学习者的语
言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博采百家之长,兼收并
蓄,为我所用。口
参考文献
[1
[2】Block,D.Not
【3】Block,D.The
[41
[51
[6】Canagarajah,S.Lingua
2007(5):923—939.Journal,2007(5):735—756.
[7】Chomsky,N.A
reviewofB.FSkinner’sVerbal
【21】Lantolf,J.P(ed).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Behavior(J】.Language,1959(1):26—58.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pecialissuel[C】.
[8】Corder,R
The
significance
oflearner’s
error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4).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
【22]Lantolf,J.P.SLA
theorybuilding:“Letting
all
1967(11:147—159.
theflowers
bloom.”【J】.Language
Learning,
【9】Dulay,H.&Butt,M.Natural
sequences
inchild
1996(4):713—749.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23】Lantolf,J.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State
Learning,1974(1):37—53.
ofthe
art[J】.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
【10】Ellis,N.Con
structions,chunking,and
Acquisition.2006(1):67—109.
connectionism:The
emergence
ofsecond
[24】Lantolf,J.P.Extending
Firthand
Wagner’s
language
structure【AI.In
Doughty
CatherineJ.
(1997)ontological
perspective
to
L2
classroom
&M.H.Long
reds).砌P
Handbook
of
SecondPraxisandteacher
educa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Acquisition【C】.Malden,MA:
Language
Journal,2007(5):877—892.
Blackwell,2003:62—103.
[25】Lantolf,J.P.&Appel,G.(eds).Vygotskian
[11】Ellis,R.Task—based
researchand
language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1.
pedagogy【J】.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Westpoft,CT:Ablex.1994.
2000
f3):193—220.
【26】Lantolf,J.P.&Frawley,W.Proficiency:
【12】Firth,A.&Wagner,J.On
di
scourse,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J].Studies
in
Second
communication
and(some)fundamental
Language
Acquisition,1988(1):181—195.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J].The
Modern
【27]Larsen—Freeman,D.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Language
Journal,1997(2):285—300.
and
applied
linguistics[J1.Annual
Review
of
【13】Firth,A.&Wagner,J.Second/Foreign
language
AppliedLinguistics,2000(1):165—181.
learning
social
accomplishment:Elaborations【28】Larsen·Freeman,D.Reflecting
on
the
cognitive—
reconceptualized
SLA[J].The
Modern
socialdebate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Language
Journal,2007(5):800—8
19.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
【14】Frawley,W&Lantolf,J.R
Second
language
773.787.
discourse:A
Vygotskyan
perspective[J】.【29】Long,M.H.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second
Applied
Linguistics,1985(1):19—44.
languageacquisition
theories【J】.Applied
【15】Gass,S.M.Apples
and
oranges:Or,whyapples
Linguistics,1993(2):225—249.
not
oranges
anddon’tneed
to
be[J].7协P【30]Long,M.H.Construct
validity
inSLAresearch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1):83—90.[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7(2):
[16]Gas
s,S.M.,Lee,J.&Roots,R.Firth
318—323.
and
Wagner(1997):New
ideasnew
【31】Long,M.H.Problems
in
SLA【M].London,
articula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Journal,2007(5):788—799.
2007.
[17】Gregg,K.R.SLAtheory:Construction
and
[32】Long,M.H.&Doughty,C.J.SLA
and
assessment[A].In
Doughty
Catherine
J.&M.H.
cognitive
science[A].In
Doughty
CatherineJ.
Long(eds).The
Handbook
ofSecond
Language
&M.H.Long
feds).The
Handbook
of
Second
Acquisition[C】.Malden,MA:Blackwell.2003:
Language
Acquisition[C】.Malden,MA:
831—865.Blackwell.2003:866—870.
【18】Kasper,G.“A”stands
for
acquisition[J】.The
【33]Mori,J.Border
sing?Explor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7(2):307—312.
intersectionof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f19]Kramsch,C.&Whiteside.Three
fundamental
conversation
analysis,andforeignlanguage
concepts
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and
pedagogy[J】.The
Modern
LanguageJournal,
theirrelevancein
multilingualcontexts【J】.The2007(5):849—862.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907—902.
[34]O’Grady,W.The
radical
middle:Nativism
[20】Lafford,B.A.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withoutuniversal
grammar[A].In
Doughty
reconceptualiaed?The
impact
ofFirthandCatherine
J.&M.H.Long
feds).The
Handbook
Wagner(1
997)[J】.The
Modern
Languag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Malden,
万方数据
19
MA:Blackwell.2003:43—62.
【35】Poulisse,N.Some
wordsindefenseofthe
psycholinguistic
Language
Linguistics,1994(2):328—347。
【43】Watson-Gegeo,K.A.Mind,language,and
epistemology:Toward
a
approach【II.The
Modern
language
socialization
Journal,1997(2):324—328.
to
paradigm
for
SLA【J】.The
Modern
Language
Language
【36】Skehan,E
A
CognitiveApproach
Journal,2004(2):331—350。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4】Zuengler,J.&Miller,E.R.Cognitive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Twoparallel
SLA
Review
【37】Selinker'L.Interlanguage叨.International
ofAppliedLinguistics,1972(1):109—131.
world?【J1.TESOL
Quarterly,2006(1):35—48.
[38】SWain,M.LangUaging,agencY
and
Onthe
Cognitive-social
DebateinSLA
forMoreThan20Years
Abstract:In
the
past
more
than
20
year,two
contrasting
schoolshavebeen
ofsecond
language
collaborationinadvanced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H.Byrnes,(ed).Advanced
LanguageLearning?The
Contribution
of
formed
inthefield
Halliday
and
Vygotsky[C】.London:Continuum.
2006:95.108.
acquisition:the
cognitive
and
fundamental
thesocial.Thesetwo
schools
show
differences
【39】Swain,M.&Deters,E“New”mainstream
SLA
theory:Expanded
and
Language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enriched[J].砌e
Modern
learning,the
object
of
SLA,research
method
and
philosophical
stance.Their
views
are
Joul’nal,2007(5):820—836.
to
competing
【40】Tarone,E.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second
against
eachotherand
are
not
a
ready
toreconcile.
account
languageacquisition
research一1
997—2007[J].
The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brief
ofthe
a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5):
development
ofthetwo
schools,then
gives
generaldescription
ofthe
between
837.848.
major
differences
[41】Valdman,A.Introduction【J】_Studies
inSecond
Language
the
two
schools,followed
by
my
critical
the
cognitive—social
debate.
languageacquisition;
Acquisition,2002(1):141—142.
evaluationabout
[42]van
Lier,L.ForkS
and
hape:Pursuing
understanding
in
different
Key
Wards:second
ways[J].Applied
cognitive
theory;socio—cultural
theory
(上接8页)的汇报[Z].2004.
[4]桂苓,刘琅.大学的理念与大学精神[AI.大学
念深入到日常教学,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各细节,
而不是应时的检查和考评。最后,建议评估结果
尽可能不带有很重的功利性。只有摆脱了功利,
才可能在评估中力争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无
私,杜绝弄虚作假。对粉饰太平、以假乱真者,
一经查明,即予以相应的惩处。
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ReflectionstheEvaluationof
on
the
N,ationalUndergraduate
Programs
and
the
EnglishPrograms
Abstract:Thisarticle
first
begins
withsomebrief
background
最后,我国的高等院校数量大,如何进
行公正、科学、有效、快捷的评估是一个重大
的课题,值得我们深思。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进
一步发展、特别是质量控制发展的一个不可回
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口
参考文献
informationabout
the
evaluation
of
programs
and
of
EnglishPrograms
respectively.Both
of
thetwo
undergraduate
in
particular
evaluation
schemesare
discussedinthe
light
of
theirconnectionwith
Englishlanguageteaching.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
ofthe
major
problems
as
【I】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1号.
[2】2
revealedin
the
two
evaluations,a
further
reflection
schemes
per
se
oftheevaluation
arc
alsoventured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
估组.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
[Z1.2004.
together
with
suggested
in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e
current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Key
Words:evaluation
of
undergraduate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平
估组.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试点工作
20
万方数据
programs;evaluati.on
of
EnglishPrograms;
reflections;problems
and
solutions
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文秋芳, WEN Qiufang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
ZHONGGUO WAIYU
2008,5(3)
31次
N;Madden C;Krashen S
Is there a "natural sequence"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74(02)
D
Not so fast! Some thoughts on theory culling,relativism,accepted findings and the heart
and the soul of SLA 1996(01)
D
The rise of identity in SLA research,post Firth and Wagner,(1997) 2007(05)
M
The social context for language learning:A neglected situation?[外文期刊] 1985(01)
R
A First Language 1973
rajah S
Lingua Franca English,multilingual communities,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05)
y N
A review of B.E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1959(01)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1967(01)
H;Burt M
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外文期刊] 1974(01)
N
Constructions,chunking,and connectionism:The emergence of second language structure 2003
R
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 2000(03)
A;Wagner J
On discourse,communication and,(some)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外文
期刊] 1997(02)
A;Wagner J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 a social accomplishment:Elaborations on a
reconceptualized SLA 2007(05)
y W;Lantolf J P
Second language discourse:A Vygotskyan perspective[外文期刊] 1985(01)
S M
Apples and oranges:Or,why apples are not oranges and don't need to be 1998(01)
S M;Lee J;Roots R
Firth and Wagner,(1997):New ideas or a new articulation? 2007(05)
K R
SLA theory:Co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2003
G
"A" stands for acquisition 1997(02)
h C Whiteside
Three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ir relevance
in multilingual contexts 2007(05)
d B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conceptualized? The impact of Firth and Wagner,(1997)
2007(05)
f J P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pecial issue] 1994(04)
f J P
SLA theory building:"Letting all the flowers bloom." 1996(04)
f J 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L2:State of the art 2006(01)
f J P
Extending Firth and Wagner's,(1997)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to L2 classroom Praxis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7(05)
f J P;Appel G
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4
f J P;Frawley W
Proficiency: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 1988(01)
-Freeman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01)
-Freeman D
Reflecting on the cognitivesocial debat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05)
M H
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1993(02)
M H
Construct validity in SLA research 1997(02)
M H
Problems in SLA 2007
M H;Doughty C J
SLA and cognitive science 2003
J
Border crossing?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onversation
analysis,and 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 2007(05)
34.O'Grady W
The radical middle:Nativism without universal grammar 2003
se N
Some words in defense of the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1997(02)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1998
er L
Interlanguage 1972(01)
M
Languaging,agency and collaboration in advanc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006
M;Deters P
"New" mainstream SLA theory:Expanded and enriched 2007(05)
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1997-2007 2007(05)
n A
Introduction 2002(01)
Lier L
Forks and hope:Pursuing understanding in different ways 1994(02)
-Gegeo K A
Mind,language,and epistemology:Toward 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adigm for SLA
2004(02)
er J;Miller E R
Cognitive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Two parallel SLA world? 2006(01)
1.张凤娟.刘永兵
社会认知主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
2.熊媛
不同国籍留学生汉语习得研究[期刊论文]
-
学园 2011(6)
3.孟宏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与思考[期刊论文]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4.牛瑞英
信息处理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在解释二语习得中的互补——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多维度探讨[期刊论文]
-
英
语教师 2013(8)
5.郑淑艳
交互假设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探析[期刊论文]
-
才智 2013(28)
6.柳爱群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管窥[期刊论文]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12)
7.姜峰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语言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以德国某大学中国留学生为例[期刊论文]
-
东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3(6)
8.梅进丽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个案设计与研究——基于“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期刊论文]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11)
9.段玲琍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理论框架的构建[期刊论文]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3)
10.高一虹.周燕
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期刊论文]
-
外语学刊 2009(1)
11.丁毅伟
基于图式理论的阅读理解研究[期刊论文]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1)
12.王静
社会文化理论与英语教学研究[期刊论文]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11)
13.李棠
社会文化理论在国内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十年回顾[期刊论文]
-
科技信息 2012(5)
14.杜军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实效性研究[期刊论文]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15.江洁
基于期刊与作者共被引分析法的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学科知识图谱绘制实例[期刊论文]
-
中国科技期刊
研究 2011(3)
16.盛仁泽
显性、隐性学习视野下认知派与社会文化派之比较[期刊论文]
-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12(2)
17.李倩
英语课堂学生话语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2(3)
18.罗海燕
基于CL和SA相结合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
-
滁州学院学报 2011(3)
19.刘永兵
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10(4)
20.刘永兵.赵杰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外语教育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社会学视角[期刊论文]
-
外语学刊 2011(4)
21.贾冠杰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活动论[期刊论文]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22.段玲琍
社会文化理论与语用习得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
-
外国语言文学 2013(2)
23.刘姬
Atkinson的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视角及其启示[期刊论文]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24.刘永兵.张会平
社会认知主义视域下的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关系思考与定位[期刊论文]
-
中国外语:中英
文版 2011(4)
25.刘东楼.王祥德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视角[期刊论文]
-
当代外语研究 2013(4)
26.谭芳.刘永兵
语言、文化、自我——论巴赫金与维果斯基理论核心思想之"殊途同归"[期刊论文]
-
外语研究
2010(3)
27.王立非.袁凤识.朱美慧.魏梅
体验英语学习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期刊论文]
-
中国外语 2009(5)
28.王立非.袁凤识.朱美慧.魏梅
体验英语学习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期刊论文]
-
中国外语 2009(5)
29.陈力
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期刊论文]
-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9(3)
30.董哲.高瑛
外语教学中的“关注形式教学”[期刊论文]
-
教学研究 2013(5)
31.高瑛
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期刊论文]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4)
32.田剪秋
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期刊论文]
-
外语电化教学 2009(2)
33.谭芳.刘永兵
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期刊论文]
-
外语研究 2011(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