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鱼书教案粤教版必修22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戚映冬)
第12课 鱼书
本课话题——交流
一、从课本中积累
写信不是著书立说,特定的读者限于一人。其中也许会有学问与理论的研讨辩难,多数
总是为了交流情愫,互诉起居动定,娓娓而谈,笔致是真挚的,词意是恳切的,字里行间,
感情自然流露,无拘无束。
二、从生活中积累
交流如水,缘古至今,奔流不息;交流如茶,淡而清香,愈品愈浓。“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的王维在与山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的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的王勃在与滕王阁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 交流如斧,劈开的是两
种世界;交流如针,缝合的是不同人生。
三、从历史中积累
俞伯牙的琴声在山间缭绕,没有人能听懂,可是当悠扬的琴声拂过江面时,钟子期却听
得如痴如醉。俞伯牙慨叹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们不是用话语来交流,而是用音乐交
流,用心交流。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
可与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华夏子孙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
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一、作者简介
鱼书寄情——柯灵
柯灵(1909-2000),中国散文家、电影剧作家。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1926
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 《织布的妇人》而步入文坛。1941 年与师陀合作,根据
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 1948年到
香港文汇报社工作。1949 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
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
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柯灵的散文,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主要作品有剧本《秋瑾传》《春满人间》《海誓》《不夜城》,散文集《柯灵散文选》《柯
灵六十年文选》《长相思》《香雪海》。
二、背景回放
《鱼书》是柯灵的一篇随笔,文章从自己懒于动手写信而导致亲朋故友来信日见稀少而
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缩短心灵的距离,词意恳切、感情
自然流露的书信亦可成为文学隽品,并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
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三、相关知识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者。古代书信的别称很多:“简”,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简和
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笺”,
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函”,
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札”,原意
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
料有关。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暌违(kuí) (2)觌面(dí)
(3)扣人心弦(xián) (4)玄机(xuán)
(5)无垢(ɡòu) (6)信笺(jiān)
(7)情愫(sù) (8)人情鬼蜮(yù)
(9)分道扬镳(biāo) (10)谒人(yè)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合
Error!
(3)参
Error!
2.语境辨析法
(5)王明与(yǔ)李刚的参与(yù),让我们队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6)这个湖泊(pō)中,经常停泊(bó)着几十艘渔船。
二、写准字形
(1)
Error!
(3)
Error!
(5)
Error!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2)
Error!
(4)
Error!
(6)
Error!
(2)吓
Error!
(4)殷
Error!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戚映冬)
第12课 鱼书
本课话题——交流
一、从课本中积累
写信不是著书立说,特定的读者限于一人。其中也许会有学问与理论的研讨辩难,多数
总是为了交流情愫,互诉起居动定,娓娓而谈,笔致是真挚的,词意是恳切的,字里行间,
感情自然流露,无拘无束。
二、从生活中积累
交流如水,缘古至今,奔流不息;交流如茶,淡而清香,愈品愈浓。“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的王维在与山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的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的王勃在与滕王阁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 交流如斧,劈开的是两
种世界;交流如针,缝合的是不同人生。
三、从历史中积累
俞伯牙的琴声在山间缭绕,没有人能听懂,可是当悠扬的琴声拂过江面时,钟子期却听
得如痴如醉。俞伯牙慨叹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们不是用话语来交流,而是用音乐交
流,用心交流。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
可与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华夏子孙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
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一、作者简介
鱼书寄情——柯灵
柯灵(1909-2000),中国散文家、电影剧作家。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1926
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 《织布的妇人》而步入文坛。1941 年与师陀合作,根据
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 1948年到
香港文汇报社工作。1949 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
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
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柯灵的散文,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主要作品有剧本《秋瑾传》《春满人间》《海誓》《不夜城》,散文集《柯灵散文选》《柯
灵六十年文选》《长相思》《香雪海》。
二、背景回放
《鱼书》是柯灵的一篇随笔,文章从自己懒于动手写信而导致亲朋故友来信日见稀少而
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缩短心灵的距离,词意恳切、感情
自然流露的书信亦可成为文学隽品,并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
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三、相关知识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者。古代书信的别称很多:“简”,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简和
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笺”,
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函”,
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札”,原意
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
料有关。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暌违(kuí) (2)觌面(dí)
(3)扣人心弦(xián) (4)玄机(xuán)
(5)无垢(ɡòu) (6)信笺(jiān)
(7)情愫(sù) (8)人情鬼蜮(yù)
(9)分道扬镳(biāo) (10)谒人(yè)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合
Error!
(3)参
Error!
2.语境辨析法
(5)王明与(yǔ)李刚的参与(yù),让我们队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6)这个湖泊(pō)中,经常停泊(bó)着几十艘渔船。
二、写准字形
(1)
Error!
(3)
Error!
(5)
Error!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2)
Error!
(4)
Error!
(6)
Error!
(2)吓
Error!
(4)殷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