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第一章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概述

IT圈 admin 39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严含文)

第一章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概述

第一节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历史探源

(一)中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重视了解学生个性,指出:子

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

由也喭。”在教育时则按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如:同样问仁、问学、问孝,孔子对每个

学生的答复都对症下药,由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各自长处,使学生成就各不相同,有的长

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论语.先进》)。“因材施教”

孟子:(公元前372~前287),战国中期山东邹县人。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在当时,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他十分重视教育作用,教学法上

继承孔子的因材施教,并有发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诸,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孟子为了适

应不同程度、才质的学生,教育教学法各异。因人而异”

一)中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张载:(公元l020~1077),长安人,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先驱。张载的宇宙论、人

性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民胞物与”,他说:“民,吾同胞,物吾

与也。”(《西铭》)他认为既然大家同根而生,每个人与万物都是相依为命的,应彼此爱护,

对鳏寡孤独、残疾等不幸的人,好比是我们哀苦无告的亲兄弟应予特别的关怀照顾,在教

育问题上,张载主张:“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礼

记说》)。张载认为《论语》上孔子对“问同而答异者”是因人之才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言

语,及所居之位“而有不同教答”(《正蒙·中正篇》)。张载主张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要了解受教育者。

“尽人之才”

王守仁(阳明):(公元l472~1528),明代浙江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御史。王

阳明承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继承道学家陆象山“心即理”,有

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王守仁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主张教

学随成长期度逐渐增高,因人施教。“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

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教学要按人的资质、能力与才能慢慢

帮他,他又说,譬如良医治病,并不都有一定方剂,不问是何症候,必使人都能吃一服药

就不行,教学与治病一样,要因人施教,他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学者,注意发展人的不

同个性。

因人施教”

王夫之:(公元l619~1692),提出“教以教人之学”,他认为:“夫智仁各成其德,则

其情殊也具体异也其效亦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他认为

一个人有长处也有偏处,既要因材施教,又须考虑学者接受能力。他说:“曲尽人材,知之

悉也……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教学要根据学者可接受性而

教就其“可受之机”。他讲因材施教不是说一成不变之材,而是考虑到发展才性,要考虑诸

多方面,教学要因势利导,补偏救弊,引导向上,矫正缺点,真理只有一个,但教人却因

人而异(《四书训义》)。“教无定法

颜元:(1635~1704),清初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颜元十分重视教育,认为兴

学校是一项重要措施。颜元认为各人禀赋不同,而教育功夫同样重要,要注意差异,他说:

“人之性质各异,当就其性质之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顺应其材”

洪仁玕:(1822—1864年),于1859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跛盲聋哑院,有

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诗书杂技,不致为废人也”,看到了特殊人

群的教育需求。“助残成才

张骞:1916年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最早特殊学校之一南通盲哑校

1909年王我艾主张学校内设“低能儿特殊班”

1921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小设“特殊学级”,目的在适应个别差异,发展潜能;

1921年邰爽秋主张校内设“个别辅导班”和“智慧检验班”

1922年北洋政府《学校系统改革案中》“对于精神上身体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

育”,对“天才教育得变通年期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从法令上肯定了特殊教

育。

(二)外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昆体良:认为:“天赋才能种类多得难以置信,而心灵类型的多种多样不亚于身体的多

种多样,聪明的教师将识辨这些天赋才能的特征并选择适合他们的学科,甚至调节以适应

低能者并顺其天性训练他。

夸美纽斯:”只有考虑到学生本性,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是自然的仆人而不

是主人,教学必须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去适应教学。

约翰·洛克:认为:“只有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体的人,才能正确进行教育。”

依塔德——开了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的先河。

爱德华·谢根:被誉为“白痴的福音”,认为:活动教育在前,知识教育在后,最后教

育进入意识和自我道德训练,1980年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智障训练学校。

蒙台梭利:认为:“心理缺陷儿童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而不是医学问题”,强调训练

比医疗更有效,强调调动儿童内在潜力。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通过成人指导或

能力较高同伴合作而解决问题所决定的潜在水平发展之间的距离。还提出:“教学必须走在

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综合分析三个地区的个别化发展历程及相关法律法规,你的观点为何?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严含文)

第一章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概述

第一节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历史探源

(一)中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重视了解学生个性,指出:子

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

由也喭。”在教育时则按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如:同样问仁、问学、问孝,孔子对每个

学生的答复都对症下药,由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各自长处,使学生成就各不相同,有的长

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论语.先进》)。“因材施教”

孟子:(公元前372~前287),战国中期山东邹县人。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在当时,于后世都有深远影响。他十分重视教育作用,教学法上

继承孔子的因材施教,并有发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诸,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孟子为了适

应不同程度、才质的学生,教育教学法各异。因人而异”

一)中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张载:(公元l020~1077),长安人,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先驱。张载的宇宙论、人

性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民胞物与”,他说:“民,吾同胞,物吾

与也。”(《西铭》)他认为既然大家同根而生,每个人与万物都是相依为命的,应彼此爱护,

对鳏寡孤独、残疾等不幸的人,好比是我们哀苦无告的亲兄弟应予特别的关怀照顾,在教

育问题上,张载主张:“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礼

记说》)。张载认为《论语》上孔子对“问同而答异者”是因人之才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言

语,及所居之位“而有不同教答”(《正蒙·中正篇》)。张载主张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要了解受教育者。

“尽人之才”

王守仁(阳明):(公元l472~1528),明代浙江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御史。王

阳明承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继承道学家陆象山“心即理”,有

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王守仁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主张教

学随成长期度逐渐增高,因人施教。“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

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教学要按人的资质、能力与才能慢慢

帮他,他又说,譬如良医治病,并不都有一定方剂,不问是何症候,必使人都能吃一服药

就不行,教学与治病一样,要因人施教,他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学者,注意发展人的不

同个性。

因人施教”

王夫之:(公元l619~1692),提出“教以教人之学”,他认为:“夫智仁各成其德,则

其情殊也具体异也其效亦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他认为

一个人有长处也有偏处,既要因材施教,又须考虑学者接受能力。他说:“曲尽人材,知之

悉也……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教学要根据学者可接受性而

教就其“可受之机”。他讲因材施教不是说一成不变之材,而是考虑到发展才性,要考虑诸

多方面,教学要因势利导,补偏救弊,引导向上,矫正缺点,真理只有一个,但教人却因

人而异(《四书训义》)。“教无定法

颜元:(1635~1704),清初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颜元十分重视教育,认为兴

学校是一项重要措施。颜元认为各人禀赋不同,而教育功夫同样重要,要注意差异,他说:

“人之性质各异,当就其性质之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顺应其材”

洪仁玕:(1822—1864年),于1859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跛盲聋哑院,有

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诗书杂技,不致为废人也”,看到了特殊人

群的教育需求。“助残成才

张骞:1916年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最早特殊学校之一南通盲哑校

1909年王我艾主张学校内设“低能儿特殊班”

1921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小设“特殊学级”,目的在适应个别差异,发展潜能;

1921年邰爽秋主张校内设“个别辅导班”和“智慧检验班”

1922年北洋政府《学校系统改革案中》“对于精神上身体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

育”,对“天才教育得变通年期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从法令上肯定了特殊教

育。

(二)外国个别化教育思想

昆体良:认为:“天赋才能种类多得难以置信,而心灵类型的多种多样不亚于身体的多

种多样,聪明的教师将识辨这些天赋才能的特征并选择适合他们的学科,甚至调节以适应

低能者并顺其天性训练他。

夸美纽斯:”只有考虑到学生本性,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是自然的仆人而不

是主人,教学必须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去适应教学。

约翰·洛克:认为:“只有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体的人,才能正确进行教育。”

依塔德——开了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的先河。

爱德华·谢根:被誉为“白痴的福音”,认为:活动教育在前,知识教育在后,最后教

育进入意识和自我道德训练,1980年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智障训练学校。

蒙台梭利:认为:“心理缺陷儿童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而不是医学问题”,强调训练

比医疗更有效,强调调动儿童内在潜力。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通过成人指导或

能力较高同伴合作而解决问题所决定的潜在水平发展之间的距离。还提出:“教学必须走在

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综合分析三个地区的个别化发展历程及相关法律法规,你的观点为何?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