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强丽华)
XX县人医院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基本原则
1、先清洁后消毒。
2、湿式卫生
3、清洁顺序应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
4、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原则。
5、进行清洁消毒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6、清洁工具分区使用,用颜色标记。
7、对使用后污染的抹布或拖布清洁时,漂洗用水应一用一换或
使用流动水漂洗。用于浸泡污染的抹布或拖布的消毒剂不得反复使
用。
8、清洁工具的数量应清足科室规模的需要。
9、“清洁单元”是指以某患者病床为中心,将其周围的环境表面
与相关的所有医疗设备视为ー个清洁单元,在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工
作时,不得在两个清洁单元之间连续使用同一块抹布或卫生湿巾。
清洁级:适用于低度风险区域
1、方式:湿式卫生。
2、频率:1~2次/天。
无明显污染,推荐使用一次性卫生湿巾。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
异味等。
卫生级:适用于中度风险区域
1、方式:湿式卫生+清洁剂辅助。
2、频率:2次/天。
侵人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
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镜表面菌落总数<10CFU/cm
2
,或自然菌减
少1个对数值以上。
消毒级:适用于高度风险区域
1、方式:①湿式卫生+清洁剂轴助;②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实施
中、低水平消毒。
2、频率:≥2次/天。
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
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符合GB 15982要求。
污点清洁与消毒
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对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和消毒。
1、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2、做好个人防护。
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进行。
强化清洁与消毒
1、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比常规频率增加1倍甚至更多。
2、更换消毒剂,针对性选择高水平消毒剂。
3、选用其他技术来辅助强化消毒,如过氧化氢气雾发生器。
4、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5、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具体参照
WS/T311执行。
6、对感染阮病毒、气性坏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
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应参照WS/367执行。
下列情况应实施强化清洁与消毒策略:①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
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②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
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屏障保护
使用塑料薄膜、铝箔等材料覆盖物体表面。
屏障物一用一更换。
适用于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例如牙科治疗
台、电脑键盘等。
终末消毒
湿式卫生+清洁剂辅助+中、低水平消毒。
实施清洁消毒时,应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适用于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具体做法参照“床单元终末清
洁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其他管理要求
复用清洁工具规范处理。
定期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审核,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具体要求参照“清洁工具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及“医疗机构环境
表面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
不推荐的措施
1、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2、对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
消毒。
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
相关定义:
1、环境表面:指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
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
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表面等。
2、高频接触表面:患者和医护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物品表面,包
括床护栏、床旁桌、静脉注射汞、呼叫器按钮、电源开关、水龙头、
门把手、计算机等。
3、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
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4、低度风险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
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5、中度风险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
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
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6、高度风险区域:有感染或病原体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
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病科、手术室、产
房、重症监护病房、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20年2月1日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强丽华)
XX县人医院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基本原则
1、先清洁后消毒。
2、湿式卫生
3、清洁顺序应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
4、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原则。
5、进行清洁消毒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6、清洁工具分区使用,用颜色标记。
7、对使用后污染的抹布或拖布清洁时,漂洗用水应一用一换或
使用流动水漂洗。用于浸泡污染的抹布或拖布的消毒剂不得反复使
用。
8、清洁工具的数量应清足科室规模的需要。
9、“清洁单元”是指以某患者病床为中心,将其周围的环境表面
与相关的所有医疗设备视为ー个清洁单元,在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工
作时,不得在两个清洁单元之间连续使用同一块抹布或卫生湿巾。
清洁级:适用于低度风险区域
1、方式:湿式卫生。
2、频率:1~2次/天。
无明显污染,推荐使用一次性卫生湿巾。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
异味等。
卫生级:适用于中度风险区域
1、方式:湿式卫生+清洁剂辅助。
2、频率:2次/天。
侵人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
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镜表面菌落总数<10CFU/cm
2
,或自然菌减
少1个对数值以上。
消毒级:适用于高度风险区域
1、方式:①湿式卫生+清洁剂轴助;②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实施
中、低水平消毒。
2、频率:≥2次/天。
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性诊疗活动后,需立即对环境表面
进行清洁消毒。
评价标准: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符合GB 15982要求。
污点清洁与消毒
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对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和消毒。
1、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2、做好个人防护。
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进行。
强化清洁与消毒
1、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比常规频率增加1倍甚至更多。
2、更换消毒剂,针对性选择高水平消毒剂。
3、选用其他技术来辅助强化消毒,如过氧化氢气雾发生器。
4、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5、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具体参照
WS/T311执行。
6、对感染阮病毒、气性坏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
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应参照WS/367执行。
下列情况应实施强化清洁与消毒策略:①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
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②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
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科细菌(CRE)等耐药菌。
屏障保护
使用塑料薄膜、铝箔等材料覆盖物体表面。
屏障物一用一更换。
适用于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例如牙科治疗
台、电脑键盘等。
终末消毒
湿式卫生+清洁剂辅助+中、低水平消毒。
实施清洁消毒时,应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适用于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具体做法参照“床单元终末清
洁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其他管理要求
复用清洁工具规范处理。
定期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审核,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具体要求参照“清洁工具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及“医疗机构环境
表面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
不推荐的措施
1、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2、对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
消毒。
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
相关定义:
1、环境表面:指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
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
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表面等。
2、高频接触表面:患者和医护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物品表面,包
括床护栏、床旁桌、静脉注射汞、呼叫器按钮、电源开关、水龙头、
门把手、计算机等。
3、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
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4、低度风险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
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5、中度风险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
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
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6、高度风险区域:有感染或病原体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
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病科、手术室、产
房、重症监护病房、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20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