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维生素K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功能,血小板的影响核心要点构架

IT圈 admin 35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钟碧春)

维生素K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功能,血

小板的影响核心要点构架

【摘要】 目的:研究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采用维生素K治疗时

机,维生素K对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

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1例,对患者采用维生素K治疗,比

较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

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治疗后,失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PT、APTT明显低于治疗前,PLT、FIB高于治疗前,P<0.05。

结论:维生素K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功能、血小板的影响核心要点构架:1.患

者肝蛋白质代谢功能明显下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维生素K缺乏,依赖维生

素K的凝血因子前体不能活化;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易于发生感染患者的肠道

生态失调或细菌过度生长,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与合成。4. 维生素K应用在失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5.使用抗菌药物致凝血障碍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干预有效。

6.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不能盲目应用维生素K1,否则会因此打破肝硬

化患者再平衡的凝血机制。7.维生素K可能通过与血小板中的钙调节相互作用,

间接抑制ADP、胶原、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RP和洗血小板聚集,且存在

剂量依赖关系。血小板MPV-PDW指标能有效提高维生素K缺乏出血的阳性检出率。

【关键词】维生素K;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因子;血小板

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全身慢性疾病,机体多数凝血因子由肝脏进行合成,肝脏

功能和肠道受损后,维生素k吸收、合成障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会减少。

并发脾功能亢进、深静脉血栓者,血小板明显减少。随着失代偿期肝硬化损害程

度的增加,凝血功能障碍也会不同程度的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栓形成及

无血栓形成患者均表现为PT,INR,APTT延长,DD水平升高,Plt,FIG水平下降。有

研究表明,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维生素K,会提高PLT

[1]

。本文就维生素K

应用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的治疗作用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4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于2019年10月~2021年

10月期间收治,包括男24例,女17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

(49.51±5.38)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服用维生素K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

用枸橼酸钠1:9抗凝的血浆置于长岛生物 C3500全自动血凝仪中、EDTA-K3抗凝

血置于EDAN DS-580i血球仪上对PT、APTT、PLT、FIB及血小板等指标在规定时

间内完成检测。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计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

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PT、APTT明显低于治疗前,PLT、FIB高于

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对比表[n(%)]

”表示计量,实施t检验,P<0.05:有统

组别

PT(s)

PLT(10

9

/L)

APTT(s)

FIB(g/

L)

治疗

1

418.35±71.97±2

4.23

46.52±

4.10

1.14±

0.64

4.16

治疗

1

414.06±82.67±2

1.15

38.20±

6.82

3.86±

0.54

5.18

t

-

4.135

2.130

6.695

20.799

P

-

0.000

0.018

0.000

0.000

3.讨论

天然的维生素 K1、维生素K2为脂溶性1935年达姆发现的“凝血维生素”

就是后来的维生素K。由绿色植物中分离出的被称为维生素K1,主要来源为于绿

色植物(苜蓿、卷心菜、栗树叶、菠菜、白菜、甘蓝、番茄)和猪肝。维生素K1

由肠道细菌合成作用产生维生素K2也是人体维生素K的来源之一。维生素K3、

K4是人工合成的。肝肠循环和胆汁、胰液参与下,维生素K1在远端小肠主动转

运吸收;维生素K2在末端回肠及结肠被动扩散吸收,在肝脏储存丰富;由胆汁

排出肠道维生素K,尚有少量可重吸收随血入肝再次进行肝肠循环。维生素K化

学性质稳定,耐热、耐酸,在饮食中很少损伤,参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

成,具有预防新生儿出血、减少生理期出血及促进血液正常凝固的作用,因此,

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

[2]

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所导致的以肝细胞功能障碍和门静脉高压为

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病理:肝实质细胞的坏死、变性及弥漫性肝纤维间

隔分隔包绕肝小叶,致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假小叶结构形成。肝

硬化患者出现凝血机制异常可能的原因如下:

首先,由于肝代谢功能明显下降,除了自身的结构蛋白合成减少,还包括分

泌入血发挥不同功能的多种蛋白质(如凝血因子、血浆白蛋白、甲胎蛋白、α-

胰蛋白酶、转铁蛋白和铁蛋白等)合成减少,进而对机体的凝血机制也带来障碍

[3]

。有研究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体内不能合成足量的蛋白,所以影响凝

血因子的生存,这就导致体内的凝血活酶不能被被有效清除,也无法更好的组织

纤溶因子的被激活

[4]

其次,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长期食欲缺乏、肠道渗透性的增加和微生物组

的变化,出现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导致易

于发生感染患者的肠道生态失调或细菌过度生长,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与合成。

其三,维生素K参与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I、VII、IX、X翻译后的修饰作

用,若缺乏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前体不能活化,会成为异常蛋白

分子,导致活性好的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大大降低了患者催化凝血作用,影响肝

素酶的合成,降低了患者的肝功能,增加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

其四,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菌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抗菌药物影响凝血

的主要机制为:药物直接抑制骨髓巨核细胞致使血小板生成障碍,药物直接或通

过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的破坏增加,以及抗菌药物影响凝血因子的生成等。失代

偿期肝硬化因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合并感染,抗菌药物致凝血障碍可引起皮肤黏膜

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甚至引起致命的脑出血。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

致凝血障碍不良反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及时采取对策。首要是立即停用

相关药物,轻者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输注

PLT、甚或血浆置换(PE)治疗。使用抗菌药物致凝血障碍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

用维生素K1注射液干预有效。

其五,肝衰竭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复习多个国家的肝衰竭诊疗

指南以及维生素K1治疗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文献,我们在临床上病例收集时观

察到有100多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维生素K1水平不是降低而是升高的现象,

所以改善肝病患者凝血功能不能盲目应用维生素K1,否则会因此打破肝硬化患者

再平衡的凝血机制,出现深静脉血栓,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维生素K缺乏

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应用维生素K1可能是必要的。

其六,血小板减少者,血小板MPV-PDW指标能有效提高维生素K缺乏出血的

阳性检出率,纠正维生素K缺乏可以改善血小板指标。

其七,维生素K类似物可能通过与血小板中的钙调节相互作用,进而间接抑

制ADP、胶原、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RP和洗血小板聚集,存在剂量依赖

关系,IC50为16.2—45.7μM,但对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的聚集活性较弱。

维生素K3还可以防止胶原蛋白诱导的血小板膜磷脂分解。维生素K的抑制作用

具有可逆性。从血小板悬液中除去维生素K,血小板恢复聚集能力;增加悬液中

钙离子浓度可拮抗维生素K的抑制作用,但双香豆素无拮抗作用。

[5]

综上,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容易导致出血的症状,但是一定不能盲目补充

维生素k治疗,确定维生素K缺乏时才需要补充治疗。PT是纤维蛋白及外源凝血

因子的常见指标,可反应外源性凝血功能;APTT则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当肝受

到损害时,APTT及PT明显延长;FIB是由肝合成的凝血功能蛋白质,当肝损伤

时,其含量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后期还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导致维生素K吸收

不良,而凝血因子又是维生素K的依赖因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研究就发

现,补充维生素K给使血小板脂氧酶活性短暂升高。失代偿期肝硬化对血小板的

影响也较为复杂,研究发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健康人,

而经维生素K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所升高

[6]

。本研究结

果显示,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PT、APTT明显低于治疗前,PLT、FIB

高于治疗前,P<0.05。说明维生素K可减轻肠道吸收障碍,改善患者的凝血功

能障碍。

综上所述,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患者的治疗中,补充适当的维生

素K,对患者凝血机制与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惠敏, 雷一莉. 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各项参数对重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

者的检测价值[J]. 血栓与止血学, 2021, 27(4):2.

[2]马少康. 不同Child-Pugh分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

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7):3.

[3]郭苒. 血小板与凝血指标检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价

值[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3):2.

[4].巩玉凤, 刘瑞芬. 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

血功能的影响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9):3

[5]Blackwell GJ, et al. Inhibition of human platelet aggregation

by vitamin K, Thromb Res. 1985. PMID: 298480

[6]张宁, 谢元元.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门静脉宽度及凝血功能

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的相关探讨[J]. 血栓与止血学, 2021, 27(5):2.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钟碧春)

维生素K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功能,血

小板的影响核心要点构架

【摘要】 目的:研究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采用维生素K治疗时

机,维生素K对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

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1例,对患者采用维生素K治疗,比

较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

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治疗后,失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PT、APTT明显低于治疗前,PLT、FIB高于治疗前,P<0.05。

结论:维生素K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功能、血小板的影响核心要点构架:1.患

者肝蛋白质代谢功能明显下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维生素K缺乏,依赖维生

素K的凝血因子前体不能活化;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易于发生感染患者的肠道

生态失调或细菌过度生长,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与合成。4. 维生素K应用在失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5.使用抗菌药物致凝血障碍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干预有效。

6.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不能盲目应用维生素K1,否则会因此打破肝硬

化患者再平衡的凝血机制。7.维生素K可能通过与血小板中的钙调节相互作用,

间接抑制ADP、胶原、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RP和洗血小板聚集,且存在

剂量依赖关系。血小板MPV-PDW指标能有效提高维生素K缺乏出血的阳性检出率。

【关键词】维生素K;失代偿期肝硬化;凝血因子;血小板

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全身慢性疾病,机体多数凝血因子由肝脏进行合成,肝脏

功能和肠道受损后,维生素k吸收、合成障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会减少。

并发脾功能亢进、深静脉血栓者,血小板明显减少。随着失代偿期肝硬化损害程

度的增加,凝血功能障碍也会不同程度的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栓形成及

无血栓形成患者均表现为PT,INR,APTT延长,DD水平升高,Plt,FIG水平下降。有

研究表明,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维生素K,会提高PLT

[1]

。本文就维生素K

应用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的治疗作用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4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于2019年10月~2021年

10月期间收治,包括男24例,女17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

(49.51±5.38)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服用维生素K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

用枸橼酸钠1:9抗凝的血浆置于长岛生物 C3500全自动血凝仪中、EDTA-K3抗凝

血置于EDAN DS-580i血球仪上对PT、APTT、PLT、FIB及血小板等指标在规定时

间内完成检测。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计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

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PT、APTT明显低于治疗前,PLT、FIB高于

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对比表[n(%)]

”表示计量,实施t检验,P<0.05:有统

组别

PT(s)

PLT(10

9

/L)

APTT(s)

FIB(g/

L)

治疗

1

418.35±71.97±2

4.23

46.52±

4.10

1.14±

0.64

4.16

治疗

1

414.06±82.67±2

1.15

38.20±

6.82

3.86±

0.54

5.18

t

-

4.135

2.130

6.695

20.799

P

-

0.000

0.018

0.000

0.000

3.讨论

天然的维生素 K1、维生素K2为脂溶性1935年达姆发现的“凝血维生素”

就是后来的维生素K。由绿色植物中分离出的被称为维生素K1,主要来源为于绿

色植物(苜蓿、卷心菜、栗树叶、菠菜、白菜、甘蓝、番茄)和猪肝。维生素K1

由肠道细菌合成作用产生维生素K2也是人体维生素K的来源之一。维生素K3、

K4是人工合成的。肝肠循环和胆汁、胰液参与下,维生素K1在远端小肠主动转

运吸收;维生素K2在末端回肠及结肠被动扩散吸收,在肝脏储存丰富;由胆汁

排出肠道维生素K,尚有少量可重吸收随血入肝再次进行肝肠循环。维生素K化

学性质稳定,耐热、耐酸,在饮食中很少损伤,参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

成,具有预防新生儿出血、减少生理期出血及促进血液正常凝固的作用,因此,

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

[2]

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所导致的以肝细胞功能障碍和门静脉高压为

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病理:肝实质细胞的坏死、变性及弥漫性肝纤维间

隔分隔包绕肝小叶,致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假小叶结构形成。肝

硬化患者出现凝血机制异常可能的原因如下:

首先,由于肝代谢功能明显下降,除了自身的结构蛋白合成减少,还包括分

泌入血发挥不同功能的多种蛋白质(如凝血因子、血浆白蛋白、甲胎蛋白、α-

胰蛋白酶、转铁蛋白和铁蛋白等)合成减少,进而对机体的凝血机制也带来障碍

[3]

。有研究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体内不能合成足量的蛋白,所以影响凝

血因子的生存,这就导致体内的凝血活酶不能被被有效清除,也无法更好的组织

纤溶因子的被激活

[4]

其次,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长期食欲缺乏、肠道渗透性的增加和微生物组

的变化,出现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导致易

于发生感染患者的肠道生态失调或细菌过度生长,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与合成。

其三,维生素K参与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I、VII、IX、X翻译后的修饰作

用,若缺乏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前体不能活化,会成为异常蛋白

分子,导致活性好的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大大降低了患者催化凝血作用,影响肝

素酶的合成,降低了患者的肝功能,增加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

其四,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菌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抗菌药物影响凝血

的主要机制为:药物直接抑制骨髓巨核细胞致使血小板生成障碍,药物直接或通

过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的破坏增加,以及抗菌药物影响凝血因子的生成等。失代

偿期肝硬化因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合并感染,抗菌药物致凝血障碍可引起皮肤黏膜

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甚至引起致命的脑出血。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

致凝血障碍不良反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及时采取对策。首要是立即停用

相关药物,轻者可自行恢复,严重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输注

PLT、甚或血浆置换(PE)治疗。使用抗菌药物致凝血障碍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

用维生素K1注射液干预有效。

其五,肝衰竭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复习多个国家的肝衰竭诊疗

指南以及维生素K1治疗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文献,我们在临床上病例收集时观

察到有100多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维生素K1水平不是降低而是升高的现象,

所以改善肝病患者凝血功能不能盲目应用维生素K1,否则会因此打破肝硬化患者

再平衡的凝血机制,出现深静脉血栓,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维生素K缺乏

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应用维生素K1可能是必要的。

其六,血小板减少者,血小板MPV-PDW指标能有效提高维生素K缺乏出血的

阳性检出率,纠正维生素K缺乏可以改善血小板指标。

其七,维生素K类似物可能通过与血小板中的钙调节相互作用,进而间接抑

制ADP、胶原、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RP和洗血小板聚集,存在剂量依赖

关系,IC50为16.2—45.7μM,但对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的聚集活性较弱。

维生素K3还可以防止胶原蛋白诱导的血小板膜磷脂分解。维生素K的抑制作用

具有可逆性。从血小板悬液中除去维生素K,血小板恢复聚集能力;增加悬液中

钙离子浓度可拮抗维生素K的抑制作用,但双香豆素无拮抗作用。

[5]

综上,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容易导致出血的症状,但是一定不能盲目补充

维生素k治疗,确定维生素K缺乏时才需要补充治疗。PT是纤维蛋白及外源凝血

因子的常见指标,可反应外源性凝血功能;APTT则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当肝受

到损害时,APTT及PT明显延长;FIB是由肝合成的凝血功能蛋白质,当肝损伤

时,其含量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后期还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导致维生素K吸收

不良,而凝血因子又是维生素K的依赖因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研究就发

现,补充维生素K给使血小板脂氧酶活性短暂升高。失代偿期肝硬化对血小板的

影响也较为复杂,研究发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健康人,

而经维生素K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所升高

[6]

。本研究结

果显示,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PT、APTT明显低于治疗前,PLT、FIB

高于治疗前,P<0.05。说明维生素K可减轻肠道吸收障碍,改善患者的凝血功

能障碍。

综上所述,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患者的治疗中,补充适当的维生

素K,对患者凝血机制与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惠敏, 雷一莉. 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各项参数对重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

者的检测价值[J]. 血栓与止血学, 2021, 27(4):2.

[2]马少康. 不同Child-Pugh分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

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7):3.

[3]郭苒. 血小板与凝血指标检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价

值[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3):2.

[4].巩玉凤, 刘瑞芬. 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

血功能的影响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9):3

[5]Blackwell GJ, et al. Inhibition of human platelet aggregation

by vitamin K, Thromb Res. 1985. PMID: 298480

[6]张宁, 谢元元.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门静脉宽度及凝血功能

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的相关探讨[J]. 血栓与止血学, 2021, 27(5):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