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腾虹玉)
主板结构
由于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而这些设备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板
本身也有芯片组,各种I/O控制芯片,扩展插槽,扩展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
因此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种设备的关系是必须的。所谓主板结构就是根据主板上
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
准,所有主板厂商都必须遵循。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
以及BTX等结构。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现在已经淘汰;而
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EATX
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
槽较多,PCI插槽数量在4-6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结构;Micro ATX又称Mini ATX,
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插槽数量在3个或
3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而BTX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
构。
在PC推出后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布了PCAT。AT主板的尺寸为13"×12",
板上集成有控制芯片和8个I/0扩充插槽。由于AT主板尺寸较大,因此系统单元(机
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这一改变也是为了支持新的较大
尺寸的AT格式适配卡。将8位数据、20位地址的XT扩展槽改变到16位数据、24
位地址的AT扩展槽。为了保持向下兼容,它保留62脚的XT扩展槽,然后在同列增
加36脚的扩展槽。XT扩展卡仍使用62脚扩展槽(每侧31脚),AT扩展卡使用共
98脚的的两个同列扩展槽。这种PC AT总线结构演变策略使得它仍能在当今的任何
一个PC Pentium/PCI系统上正常运行。
PC AT的初始设计是让扩展总线以微处理器相同的时钟速率来运行,即6MHz 的
286,总线也是6MHz;8MHz的微处理器,则总线就是8MHz。随着微处理器速度的增
加,增加扩展总线的速度也很简单。后来一些PC AT系统的扩展总线速度达到了10
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适配器不能以这样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
绝大多数的PC AT仍以8或8.33MHz为扩展总线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绝大多数适配
器都不能稳定工作。
AT主板尺寸较大,板上能放置较多的元件和扩充插槽。但随着电子元件集成化
程度的提高,相同功能的主板不再需要全AT的尺寸。因此在1990年推出了Baby/Mini
AT主板规范,简称为Baby AT主板。
Baby AT主板是从最早的XT主板继承来的,它的大小为15"×8.5",比AT主板
是略长,而宽度大大窄于AT主板。Baby AT主板沿袭了AT主板的I/0扩展插槽、键
盘插座等外设接口及元件的摆放位置,而对内存槽等内部元件结构进行了紧缩,再
加上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内部元件减少,使得Baby AT主板比AT主板布局紧凑而功能
不减。
但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主板上集成功能越来越多,Baby AT
主板有点不负重荷,而AT主板又过于庞大,于是很多主板商又采取另一种折衷的方
案,即一方面取消主板上使用较少的零部件以压缩空间(如将I/0扩展槽减为7个
甚至6个,另一方面将Baby AT主板适当加宽,增加使用面积,这就形成了众多的
规格不一的Baby AT主板。当然这些主板对基本I/0插槽、外围设备接口及主板固
定孔的位置不加改动,使得即使是最小的Baby AT主板也能在标准机箱上使用。最
常见的Baby AT主板尺寸是3/4Baby AT主板(26.5cm×22cm即10.7"×8.7"),采
用7个I/0扩展槽。
由于Baby AT主板市场的不规范和AT主板结构过于陈旧,英特尔在95年1月
公布了扩展AT主板结构,即ATX(AT extended)主板标准。这一标准得到世界主要
主板厂商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工业标准。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
ATX结构主板
Baby AT结构标准的首先表现在主板横向宽度太窄(一般为22cm),使得直接
从主板引出接口的空间太小。大大限制了对外接口的数量,这对于功能载来越强、
对外接口越来越多的微机来说,是无法克服的缺点。其次,Baby AT主板上CPU和
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于性能低、功耗小,散热的要求不高。而
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为了使其工作稳定,必须要有良好的散热装置,加装
散热片或风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结构标准里CPU位于扩展槽的下
方,使得很多全长的扩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后阻碍CPU风扇运转。内存的位置也
不尽合理。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大小是固定的,对安装位置无特殊要求。Baby AT主板
在结构上按习惯把内存插槽安放在机箱电源的下方,安装、更换内存条往往要拆下
电源或主板,很不方便。内存条散热条件也不好。此外,由于软硬盘控制器及软硬
盘支架没有特定的位置,这造成了软硬盘线缆过长,增加了电脑内部连线的混乱,
降低了电脑的中靠性。甚至由于硬盘线缆过长,使很多高速硬盘的转速受到影响。
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腾虹玉)
主板结构
由于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而这些设备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板
本身也有芯片组,各种I/O控制芯片,扩展插槽,扩展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
因此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种设备的关系是必须的。所谓主板结构就是根据主板上
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
准,所有主板厂商都必须遵循。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
以及BTX等结构。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现在已经淘汰;而
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EATX
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
槽较多,PCI插槽数量在4-6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结构;Micro ATX又称Mini ATX,
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插槽数量在3个或
3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而BTX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
构。
在PC推出后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布了PCAT。AT主板的尺寸为13"×12",
板上集成有控制芯片和8个I/0扩充插槽。由于AT主板尺寸较大,因此系统单元(机
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这一改变也是为了支持新的较大
尺寸的AT格式适配卡。将8位数据、20位地址的XT扩展槽改变到16位数据、24
位地址的AT扩展槽。为了保持向下兼容,它保留62脚的XT扩展槽,然后在同列增
加36脚的扩展槽。XT扩展卡仍使用62脚扩展槽(每侧31脚),AT扩展卡使用共
98脚的的两个同列扩展槽。这种PC AT总线结构演变策略使得它仍能在当今的任何
一个PC Pentium/PCI系统上正常运行。
PC AT的初始设计是让扩展总线以微处理器相同的时钟速率来运行,即6MHz 的
286,总线也是6MHz;8MHz的微处理器,则总线就是8MHz。随着微处理器速度的增
加,增加扩展总线的速度也很简单。后来一些PC AT系统的扩展总线速度达到了10
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适配器不能以这样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
绝大多数的PC AT仍以8或8.33MHz为扩展总线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绝大多数适配
器都不能稳定工作。
AT主板尺寸较大,板上能放置较多的元件和扩充插槽。但随着电子元件集成化
程度的提高,相同功能的主板不再需要全AT的尺寸。因此在1990年推出了Baby/Mini
AT主板规范,简称为Baby AT主板。
Baby AT主板是从最早的XT主板继承来的,它的大小为15"×8.5",比AT主板
是略长,而宽度大大窄于AT主板。Baby AT主板沿袭了AT主板的I/0扩展插槽、键
盘插座等外设接口及元件的摆放位置,而对内存槽等内部元件结构进行了紧缩,再
加上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内部元件减少,使得Baby AT主板比AT主板布局紧凑而功能
不减。
但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主板上集成功能越来越多,Baby AT
主板有点不负重荷,而AT主板又过于庞大,于是很多主板商又采取另一种折衷的方
案,即一方面取消主板上使用较少的零部件以压缩空间(如将I/0扩展槽减为7个
甚至6个,另一方面将Baby AT主板适当加宽,增加使用面积,这就形成了众多的
规格不一的Baby AT主板。当然这些主板对基本I/0插槽、外围设备接口及主板固
定孔的位置不加改动,使得即使是最小的Baby AT主板也能在标准机箱上使用。最
常见的Baby AT主板尺寸是3/4Baby AT主板(26.5cm×22cm即10.7"×8.7"),采
用7个I/0扩展槽。
由于Baby AT主板市场的不规范和AT主板结构过于陈旧,英特尔在95年1月
公布了扩展AT主板结构,即ATX(AT extended)主板标准。这一标准得到世界主要
主板厂商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工业标准。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
ATX结构主板
Baby AT结构标准的首先表现在主板横向宽度太窄(一般为22cm),使得直接
从主板引出接口的空间太小。大大限制了对外接口的数量,这对于功能载来越强、
对外接口越来越多的微机来说,是无法克服的缺点。其次,Baby AT主板上CPU和
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于性能低、功耗小,散热的要求不高。而
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为了使其工作稳定,必须要有良好的散热装置,加装
散热片或风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结构标准里CPU位于扩展槽的下
方,使得很多全长的扩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后阻碍CPU风扇运转。内存的位置也
不尽合理。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大小是固定的,对安装位置无特殊要求。Baby AT主板
在结构上按习惯把内存插槽安放在机箱电源的下方,安装、更换内存条往往要拆下
电源或主板,很不方便。内存条散热条件也不好。此外,由于软硬盘控制器及软硬
盘支架没有特定的位置,这造成了软硬盘线缆过长,增加了电脑内部连线的混乱,
降低了电脑的中靠性。甚至由于硬盘线缆过长,使很多高速硬盘的转速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