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呼延飞绿)
民营书业的数字出版之路:产业链断裂 缺整合者
2009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数字出版总产值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
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预计今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当数字出版的冲锋
号在2009年被吹响后,众多民营出版商都在或兴奋、或恐惧地讨论着数字出版可能带来的
行业巨变。业界的种种迹象也显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洗牌时刻越来越近,这对于民营
书业来说,不知前方能否是一片坦途。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参加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七届中国
民营书业发展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便将快速成长中的民营书业与时下最为热门的数字
出版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崛起中寻求突破
据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35.7万家新闻出版单
位中,包括个体经营户在内的非公有经济单位超过32.4万家,占了单位总数的90.8%(包
括发行、印刷、数字出版)。这90.8%当中有72%的企业法人单位为民营企业,另有3.7%的
法人单位为港、澳、台地区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出版物发行企业中,资产总额方面,非国
有经济单位占到总数的69%、增加值占到76.2%、营业收入占到69.3%、利润总额占到80.5%。
从以上的数字不难发现,民营书业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产业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
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出版物发行领域,并且逐渐介入到出版领域,特别
是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书业和国有书业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成
果越来越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民营书业已成为新闻出版产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除
了经济贡献之外,民营书业在社会贡献方面、服务群众方面也不容忽视。应该说民营书业对
丰富我国的出版物市场,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促进新闻出版业大
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闻出版从大国向强国迈进过程中,不能忘记民营书业。
但与民营书业快速崛起不相符的是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变,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
所公布的《2010中国民营书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不少民营书业企业赖以生存的教辅市
场已基本饱和。由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就读人数逐年减少,很多大城市中小学并校,大
学考生人数逐年减少,导致市场规模扩张有限,加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其拓展空间急
剧下降。此外,大众出版领域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使得各种新产品上市立足更困难,随着
竞争日益白热化,市场对产品和渠道提出更高要求。许多民营书业企业的利润产品仍然是公
司当年起家的产品,新产品很难被市场认同,再好的产品没有两三年时间很难在市场打开局
面。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冲击日益明显。近800亿元生产规模的
数字出版大蛋糕,对于正在寻求突破的民营书业极具吸引力。
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所说,民营书业先进的体制、灵活
的机制、精细化的内部管理、敏锐的市场触觉、高超的选题策划能力、强大的市场营销手段、
对人才的爱护等优势为其快速崛起铺平了道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则指出,数
字出版成为行业发展大势,民营书业在发展过程中关键就看民营书业自身如何拓展。民营书
业在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品牌和经营规模的优势下,要做更长远的打算。
诸多困惑左右业者决断
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总编辑杨文轩说,数字出版在中国不是没有市场,但发展十分
缓慢,可以说是一点一点往前挪。他表示,电子墨水技术十几年前就研发出来了,但是一直
到亚马逊推出Kindle才出现可赢利的商业模式,而在我国由读者自主购买的阅读器更是微
乎其微。民营书业里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者大有人在。
杨文轩认为,尽管发展势头劲猛,但目前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却存在无法回避的
诸多问题。
一、模式太多,形态太复杂。与欧美相对单一的商业模式相比,中国数字出版模
式形态过于复杂和混乱,不同形态之间彼此竞争,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则,制约整个数字出版
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内容和终端设备之间脱节,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的内容平台。内容缺失,使终
端设备的利用率不高。而技术标准、文本格式不统一,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制约了
其对硬件购买的需求。这些问题已为业内所共识,但至今未能找到解决之道。产业链之间协
作配合不够。
三、产业链断裂。各家公司都表态要建立平台,进入终端,一方面是无奈之举,
产业链的不完整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向上向下延伸;另一方面是都有整合产业链的企图,
都有成为产业最终主导者的雄心。
四、缺乏强大而有力的整合者。内容和终端各自为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能整
合在统一的公司体系和平台建构之下。与亚马逊、苹果公司相比,中国介入数字出版的互联
网公司、移动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很小,缺乏战略规划和投入,至少近期都无法成
为整合者。
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呼延飞绿)
民营书业的数字出版之路:产业链断裂 缺整合者
2009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数字出版总产值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
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预计今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当数字出版的冲锋
号在2009年被吹响后,众多民营出版商都在或兴奋、或恐惧地讨论着数字出版可能带来的
行业巨变。业界的种种迹象也显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洗牌时刻越来越近,这对于民营
书业来说,不知前方能否是一片坦途。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参加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七届中国
民营书业发展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便将快速成长中的民营书业与时下最为热门的数字
出版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崛起中寻求突破
据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35.7万家新闻出版单
位中,包括个体经营户在内的非公有经济单位超过32.4万家,占了单位总数的90.8%(包
括发行、印刷、数字出版)。这90.8%当中有72%的企业法人单位为民营企业,另有3.7%的
法人单位为港、澳、台地区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出版物发行企业中,资产总额方面,非国
有经济单位占到总数的69%、增加值占到76.2%、营业收入占到69.3%、利润总额占到80.5%。
从以上的数字不难发现,民营书业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产业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
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出版物发行领域,并且逐渐介入到出版领域,特别
是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书业和国有书业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成
果越来越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民营书业已成为新闻出版产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除
了经济贡献之外,民营书业在社会贡献方面、服务群众方面也不容忽视。应该说民营书业对
丰富我国的出版物市场,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促进新闻出版业大
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闻出版从大国向强国迈进过程中,不能忘记民营书业。
但与民营书业快速崛起不相符的是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变,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
所公布的《2010中国民营书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不少民营书业企业赖以生存的教辅市
场已基本饱和。由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就读人数逐年减少,很多大城市中小学并校,大
学考生人数逐年减少,导致市场规模扩张有限,加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其拓展空间急
剧下降。此外,大众出版领域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使得各种新产品上市立足更困难,随着
竞争日益白热化,市场对产品和渠道提出更高要求。许多民营书业企业的利润产品仍然是公
司当年起家的产品,新产品很难被市场认同,再好的产品没有两三年时间很难在市场打开局
面。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冲击日益明显。近800亿元生产规模的
数字出版大蛋糕,对于正在寻求突破的民营书业极具吸引力。
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所说,民营书业先进的体制、灵活
的机制、精细化的内部管理、敏锐的市场触觉、高超的选题策划能力、强大的市场营销手段、
对人才的爱护等优势为其快速崛起铺平了道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则指出,数
字出版成为行业发展大势,民营书业在发展过程中关键就看民营书业自身如何拓展。民营书
业在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品牌和经营规模的优势下,要做更长远的打算。
诸多困惑左右业者决断
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总编辑杨文轩说,数字出版在中国不是没有市场,但发展十分
缓慢,可以说是一点一点往前挪。他表示,电子墨水技术十几年前就研发出来了,但是一直
到亚马逊推出Kindle才出现可赢利的商业模式,而在我国由读者自主购买的阅读器更是微
乎其微。民营书业里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者大有人在。
杨文轩认为,尽管发展势头劲猛,但目前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却存在无法回避的
诸多问题。
一、模式太多,形态太复杂。与欧美相对单一的商业模式相比,中国数字出版模
式形态过于复杂和混乱,不同形态之间彼此竞争,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则,制约整个数字出版
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内容和终端设备之间脱节,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的内容平台。内容缺失,使终
端设备的利用率不高。而技术标准、文本格式不统一,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制约了
其对硬件购买的需求。这些问题已为业内所共识,但至今未能找到解决之道。产业链之间协
作配合不够。
三、产业链断裂。各家公司都表态要建立平台,进入终端,一方面是无奈之举,
产业链的不完整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向上向下延伸;另一方面是都有整合产业链的企图,
都有成为产业最终主导者的雄心。
四、缺乏强大而有力的整合者。内容和终端各自为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能整
合在统一的公司体系和平台建构之下。与亚马逊、苹果公司相比,中国介入数字出版的互联
网公司、移动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很小,缺乏战略规划和投入,至少近期都无法成
为整合者。